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

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

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

《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2]

《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他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彪悍粗野的民风,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凛然的民族正气,交汇成民族的英魂。而红高粱正是这种民魂的象征。同时,“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高粱地里的野合,他们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他们对原始野性的张扬,不禁让我们读者惊叹。这难道不是对多年规范压力下的封建道德的自觉反抗吗?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民族的生命意识的重新诠释吗?特别是电影《红高粱》里的音乐《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们对自由性爱的追求。

红高粱象征着北方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也是对生命自由和原始野性的张扬。

2《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3],他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使他的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无疑,《红高粱》给了读者一种神秘的美感,莫言将写实与写意,白描与夸张,感官印象与传奇笔法融为一体,使人生的探究与历史风云密切结合,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魅力。

2.1 整体象征特色

“整体象征并非依靠特定的意象,而是依赖于整体的形象体系,即用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命运、叙事结构来充当某一思想、观念的象征,整体象征是在作者构思时自觉地赋予象征意义。”[4]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小说。高粱本来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莫言用红高粱来象征了北方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在小说开头就描述了高粱,并以它作为叙述背景,接着在小说的后面,高粱就已经具有了某种意义。“我”爷爷们在红高粱地里伏击,“我”爷爷与“我”奶奶在红高粱地里野合,“我”奶奶在红高粱地里弥留之际的默祷,以及莫言大量描写的散发着甜腥气息的红高粱,使读者看到了“战争烟云笼罩下激荡在红高粱地里的抗日英雄和冤魂,感受到了外敌凭凌、横暴袭来时中华儿女气吞山河、坚韧无比的英雄气概和生命潜力。”[5],这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不能被征服的原因所在。红高粱也正是这种民魂的象征。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作为不肖子孙的“我”深刻知道自己没有先辈的那种生命强力,“真切感到种的退化”。整部作品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潜能和民族精神的思考,是对祖先精神的认同。

2.2 审丑意识

当代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最早出现在莫言的小说中。莫言认为:“如果一味地歌颂真善美,恰好变成了一辆独轮车。”[6]所以,他在小说中痛快淋漓地描写了丑恶,他把描写丑当作表现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之间一窜一窜地吡出来”“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堎的肉……罗汉大爷的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状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大爷被剥成一个肉核后,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这惨不忍睹的景象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充分暴露了日寇的暴行。在这部小说里,“丑不仅激活了读者生理上的痛感和厌恶,而且在丑的描写中,也升腾起对侵略者残暴行为的刻骨仇恨和民族血性精魂中那刚烈的复仇精神。”[7]莫言这种对丑恶的描写并不是以玩赏丑恶为快事,竭尽刺激感官,这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他对丑恶的揭示,激活了人们那已麻木的感觉,使一种鲜活敏锐的体验从生命机体中焕发升腾,并使人们正视人性和现实中的丑恶和阴暗,来反叛传统的美学规范。

莫言旨在表现一种全息的生活,把生活的原生状态描写出来。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多样性的,不仅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所以莫言忠实于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敢于正视人生的痛苦和现实中的丑恶。这也正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

2.3 叙事策略

在莫言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一个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人的“我”存在。在《红高粱》里,莫言设置了一个“不肖子孙”的叙述者─“我”,这是一个与小说里的故事相隔近半个世纪的叙述者。在叙述角色上,通过叙述者的不断变换,改变

了故事的组合方式,在叙述时间上,小说打破了故事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

在《红高粱》一开始就转换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者。开头是“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由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一开始“我”是作为旁观者来叙述父亲的故事。而后来旁观者却转换为参与者,叙述者也随之转换为叙述对象。同时,在这里不仅叙述人的角色发生了位移,而且叙述视角也相应地进行了转换。这样的叙事策略使小说叙述人自由地往来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在叙述层面上阻断了故事时间的连续性。莫言通过时间切入点的不断变换,打破顺时性的叙述,使过去的故事与现实发生联系。一开头写了父亲跟着余占鳌去伏击日本汽车队,但没有立刻叙述伏击战的过程,而是讲“我”,接着讲我的学习,以及对家乡的认识。仅在开篇的头几段,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时间就不断变化,在往后的叙述过程中,莫言更是不断变换着。但就是这些时间流逝中的一个个切入点,把过去和现实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时间整体,弥补了现实与历史的裂痕。

“我”作为后代的子孙,来讲述先辈的故事,使过去的历史同现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这个叙述人的设置,既表现了不肖子孙在生命形态上的‘种的退化’的哲理思考,体现出对祖先的精神认同;又弥合了时间的流逝所造成的历史断裂。”[8]

2.4 语言特色

莫言在《红高粱》里大量运用了通感和比喻,以及方言俚语,具有地域化,个性化的特色。“心急喝不得热粘粥”“余占鳌走过去,弯腰,轻轻地,轻轻地握住奶奶那只小脚,像握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鸟雏,轻轻地送回轿内。”“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在《红高粱》里,还有很多像这样运用比喻的手法。莫言的比喻运用得奇妙生动,不落俗套,富有个性魅力。除此之外,莫言也动用了他丰富的想象力,用诗化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许多场景,使得整篇作品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比如在描写奶奶弥留之际的场景,奶奶的幻想,回忆,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变换和描写,都显得整个画

面具有诗意的感染力。

3 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无意于制作精细逼真的革命战争史的图画,也极少从如何处理战争题材的角度构思,他只是要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要用笔绘染出一股历史的情绪、感觉和民族的生命意识。”[9]因此,在《红高粱》里塑造了民族群体的化身:余占鳌,奶奶,刘罗汉,“我”父亲等。而余占鳌和奶奶则塑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反叛意识的北方农民形象。

“我”爷爷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司令,他具有粗野强悍的草莽性格以及富有原始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作为土匪,他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但他除暴安良,勇敢抗争。

“我”奶奶戴凤莲,她“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在她那不羁的灵魂里,流淌着野性,正义,仇恨,血气和情欲。她具有大胆反叛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豪放坦荡的个性。比如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在弥留之际对天默祷:“天,你认为我有罪吗?……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不怕进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奶奶的所作所为,自发地背叛着传统的礼教,展示了劳动者朴素的自我解放欲。她和余占鳌的烈焰般的爱情,像不息的野火燃烧,这就是人民原始生命力的高扬。“她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然而,她的生命意识却给人以新的美感。”[10]

《红高粱》的主人公们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都体现了民间民族精神的伟大,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们那不朽的灵魂。

莫言的小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官,他的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点:整体的象征意义,审丑观念,叙事结构,语言特色还有人物的塑造,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现代主义小说的浪尖里,同时让我们看到了红高粱地里北方农民的那种原始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2][3][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31页

[4][7][8]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05页,第122页,第153页

[5]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第三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306页

[6]莫言《我的“农民意识观”》,载《文学评论家》1989年第2期

[9]雷达《游魂的复活─评<红高粱>》,《蜕变与新潮》,第42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读完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片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家乡的抗日生活。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烈的赞美。崇高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即使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粮食,有时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系列电影中都展现了他对于色彩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运用,通过色彩艺术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也可以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其对色彩艺术的成功探索道路。电影中色彩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之上。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早期重要的代表作,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艺术充分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载体,对电影中的色彩设计艺术进行赏析和解读。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学号:33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 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学校:鸡西大学 院系:文法系 专业:11届语文教育 姓名:张同军 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指导老师:吴嬗婷 答辩考号:205 2013年3月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 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

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一)叙述视角 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比如“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作者眼睛就是“父亲”的视角。又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正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二)叙述策略 有评论者指出:“莫言并未使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将整个故事一块块地切分,在每次事件中间穿插进暴力渲染及一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如此切分,拼合,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胃口。”在《红高粱》中,作者一开始使用倒叙的写作方式,写“我父亲”跟随“我爷爷”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兵的汽车队。在这一章节里,交待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而在每一章节中以及章节俞章节中,作者又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技巧,如在写到“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升入天堂时,通过“高粱地”这一特殊场景随即联想到“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结识也是在高粱地里,于是时间倒转,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虽然在时间结构上略显散乱,但却衔接自然。 (三)叙述时间 《红高梁》在叙事上采用了“心理时间”,让读者随着“我”的“心理时间”一起去感受。这种叙事方法是在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肢解。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更自如地反映深刻的心理状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更深入地潜入人物的灵魂,在文艺作品结构上,通常就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使好端端的传统故事变得面目全非,使明白晓畅的情节变得陌生。

最新-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精品

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一、抒情化萧红,一个集小说、散文、戏剧及诗歌等多种文学创作样式的作家,用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萧红内心世界。 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小说成就是所有当中最高的。 因为在其小说当中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就不难发现她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我们可以在她任何一部小说当中找到许多抒情性的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景物描写都注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一切的描写对象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抒情性风格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就以她的小说的特点、风格而言,应该是属于抒情小说的。 这种小说最重要审美特征是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达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 抒情小说把情放在首位,用它的激情或深情去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景物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服务的,它与传统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不同。 在三十年代,抒情小说又经过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 吸取前人的长处,运用自己善于捕捉细节和色彩变化的特长,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描绘人生,形成自己的萧红体小说。 《小城三月》的女主人公翠姨是一个并不漂亮但却感情细腻的女人,萧红在小说中,把翠姨的感情悲剧放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三月里,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小说的结尾翠姨因为得不到爱而伤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些话,街上有提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通过她们的快乐来衬托出翠姨的悲哀。 又是一个春天,还是那样生机勃勃,可是物是人非啊!把悲哀和抗议融入到

红高粱音乐赏析

《红高粱》 —怒放的生命 电影音乐,是为衬托影片画面,推动情节发展而生的。出色的的电影音乐能直接的呈现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拉扯着观众的心理。在影片情感世界和观众审美效果上,音乐扮演着主打作用。 《红高粱》这部电影我很早就听说过了,影片中的部分音乐如《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都已耳熟能详了。在对影视音乐课程的学习之后,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有了一种对生命的崇拜。赵季平说:“电影音乐是变幻莫测的调色板,在作曲家的笔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灵感应,去绘制色彩斑斓的音画。《红高粱》要的是一个火红,红的天,红的地,火红的高粱,火红的人生。 《红高粱》整部影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即豆儿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段。前段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段则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在音乐的处理也是同情节一起分为这两段。在这两段中所运用的音乐是相同的,只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是大相径庭,可以说后段音乐是前段音乐的一种升华,和整部影片的基调同一。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此曲出现了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两次: 第一次是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此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那是怎样朴实,那是怎样的欢快心境,一种肆无忌惮,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 而第二次,就是在影片结尾时,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红中,高粱地里再次响起

了这首歌,余占鳌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歌声带着黄土地的苍凉感,配上高粱的摇曳,让我看到了铁塔一般的汉子那孤独和沉默的切肤之痛。前后两段使用同样的音乐,但留在我心中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是由悦到悲的演化,是对亡与未亡人的歌颂,是又一次升华。 《酒神曲》第一次出现是在九儿第一次看到酿酒时,伙计们在酿酒出来后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计们也唱出了喜悦的心情。通过歌词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日本人来后,罗汉被杀,大家祭罗汉大哥的时候,余占鳌和豆儿、伙计们跪下后,开始嘶喊《酒神歌》,“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最不同”等,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歌声萦绕在夜色的上空,久久回荡着。这些简洁有力、淳朴的歌词首先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重复,与之前发生的事存在某种程度的耦合关系;其次是慢慢点燃了剧中人物的激情,壮了胆。 剧情发展到最后月光下,豆儿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豆儿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红的高粱在红色的世界里索索打抖……心跳似的锣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影片在咚咚的鼓声中落下帷幕。 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红高粱》这部经典影片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鲁迅曾预 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这些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0级1班 学号:102001010062 学生姓名:田甫 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 (三)女性自身视角 (3) 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 (一)语言的陌生化 (3) (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 (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 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 (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 (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 (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 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 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 《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2]

分析萧红小说的特征

分析萧红小说的特征 一、清丽新鲜、纯朴自然的语言 萧红的语言是新鲜自然,清新活泼,它反映着作者直觉思维的纯朴心境。比如《后花园》里的一段文字:“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炫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从语言的组织上看,单单就“水滚”两字就把六月的天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六月的特征自然而然地就随手描绘了出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纯粹是如清水出芙蓉般纯真的语言,寥寥数笔就抒发出了作者的感受,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与美的享受。此外,她的语言还多数运用了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比如《王阿嫂之死》里的一句话:“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这个比喻句的运用,不露人为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出于作者的丰富想象。 二、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萧红的小说,她写人、叙事,与其说写人和事本身,毋宁说是她在思忖体味这些人和事所蕴含的人生滋味与意义,抒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而倾注于笔端,像是散文式的抒情而不是小说式的叙述。象《牛车上》一篇,萧红散漫地写来,似乎与主题无关,但是细看却发现有藕断丝连之实,就好比黑夜里嗅到了清风送过来的花香味,只闻到花香味就觉得有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微风的吹拂就认为没有清风的存在一样,其实“花香”和“清风”有着彼此的联系,没有清风就不会闻到花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我们没有仔细发现隐蔽性很强的那一面而已,这就是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结构的高超之处,于无形处见有形。萧红所写的小说其实是一种散文化了的结构,她的长篇小说,非但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甚至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写散文一样,没有小说写作那样严密的逻辑。 三、诗化的叙事手法 萧红不断追求诗化的叙事手法,其小说中的情境作为她作品最富传统特色的美感范畴,是其小说诗意美质的最显著的体现。她的小说作品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萧红作品的诗化倾向而首先是指小说写得富有诗的内在激情和真挚感情。其次是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烘托。如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写到了善良、朴实的老人有二伯的人生不幸,通过一个小女孩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天真眼光极为敏锐地捕捉并揭示出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者身上被忽视、埋没了的善良、宽厚的品质,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剧深度和人性厚度,作品也就被披上了一层貌似温婉,实为酸楚、悲哀的抒情诗色彩。《呼兰河传》中,写童年时的后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暗含和寄托了作者太多内在心理情绪的客观的对应物,是作者精神的快乐家园。 四、深广的悲剧意识 萧红短暂的一生受尽了家庭、社会、个人的屈辱磨难。这样的个人经历加剧了她的悲剧感和人生忧患,所以她笔下的故事大都是满含苦难的悲剧故事,表现了她对人生的总体感受。如第一篇小说《弃儿》抒写了在极端贫困的情形下忍痛弃子的苦痛,个人的悲苦直接促成了萧红的创作。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也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呼兰河传》里,她以入木三分的反讽笔墨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给予了强烈抨击,嘲弄和“颠覆”了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女人的种种期望标准。 五、浓郁的爱国之情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 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 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 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 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 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

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 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 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 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 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其 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 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 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 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 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这是她创作的发展阶段。萧红写《生死场》时才不过 一年多的创作历史,又是首次写这样长的作品,她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但是放在东北沦陷前后这样的一 个广阔的历史背景来描写,她又感到自己缺乏艺术概括的力量。她是个醉心\n,在作品中都如实地展示整个黑暗的社会,几千年的习惯势力,不幸者们自身的愚昧和麻木给主人们带来的沉重的 灾难他们都对正面和正面的主人公环抱爱心,对丑恶现实愤激的批判,折射出作家变革现实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鲁镇、末庄,还是呼兰河边的村镇都是浸透了劳动者的血、泪、汗的生死场,都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鲁迅的《故 乡》、《祝福》、《阿Q正传》、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封建礼教与被迫害者的顽强的生命力,萧红的《生死场》与《呼兰河传》,虽达 不到鲁迅上述作品的深度,却也有其独到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萧红对农村妇女的苦难的深切的感受, 在她的笔下,有艰苦艰辛却又-}L -I"'- aj王婆;有在如花年龄却惨遭厄运的金枝和月英;有天真稚气,茁壮健美却被活活的吞噬 的小团圆媳妇…’.…她们不分日夜地辗转于田间、菜园,即使在一盆如洗的茅屋里,也少不了族权与夫权的威压!萧红为这 些痛苦无告的生灵,呼出了沉埋在她们心底的不平。《呼兰河传》里,那个年仅十三岁,有着微黑皮肤和甜美 笑颜的农家少女,就因为在},,j人着来“不像个小团圆媳妇’、,被 婆婆及爹爹好心的“关怀”,她过门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城外野地上的屈死鬼。令人深思的是,那些办了蠢事的人,却认为不 ‘过是“该怎么力、就怎么办”而已。在呼兰河边那个偏僻、闭塞的小镇上,跳大神、唱秧歌的 “盛举”,使人们显得迷信、愚昧。在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人们也只有在欣赏,咀嚼别人的痛苦中,才能得到些许刺激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