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各章节复习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各章节复习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各章节复习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①复习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②通过回顾、梳理、练习掌握发酵技术、食品保存等知识点。

③通过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重点和难点

1、酿制酒酿基本步骤。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相关知识点梳理、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复习内容进行重温。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呈现

二、回归课本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1)发酵现象的发现及原因: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水果放酒了有酒味,并把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直到近代,由于___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才认识到发酵现象是由的活动引起的。例如:水果放久了,有酒味是由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是等发酵的结果。

(2)传统的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发酵技术、、。并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例如酒酿。

(3)酿制酒酿的基本步骤有:

①将洗净并用水浸泡过的糯米蒸熟,并将各种器具在使用前认真清洗,防止污染酒酿。

②用冲洗蒸熟的糯米,为防止温度过高。

③将酒曲,在糯米中,装入广口瓶。

④将广口瓶保温在的适宜环境中,因为

⑤2天后,取出酿制好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在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为。

⑥品尝自制的酒酿有点和,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 ____和 ____ 等物质。

2.现代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

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等,其中 _______ 为现代发酵技术的产物。

(二)食品保存

1.食品腐败的原因:

食物腐败变质常常是由: ___________ 引起。

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就是: __________ 。

2.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食品保存是指让食物以一定形式继续存在,在尽量维持食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适当的改变其风味、形式或形状等,例如,腊肉、香蕉干、牛肉干等。日常生活中,人们一直运用各种方法来延长保存食品的时间。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等。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有。其中,可以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而且对人体无害的是利用对鱼、虾等水产品进行保存。

三、练习

1、下列能使牛奶变成酸奶,使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的是()。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

D、枯草杆菌

2、制醋要用()

A、醋酸菌

B、酵母菌

C、霉菌

D、大肠杆菌

3、蒸馒头和酿制啤酒时,利用的是何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A、醋酸菌

B、酵母菌

C、霉菌

D、大肠杆菌

4、通过探究发现:霉菌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环境条件温暖、潮湿的地方。为了防止食品长霉,你认为食品最好保存在哪种环境中()

A.低温、潮湿 B.低温、干燥

C.温暖、干燥 D.温暖、潮湿

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醋酸菌用于酿醋

B.利用乳酸菌制酸奶

C.酵母菌用于制作泡菜

D.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6、下列不属于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的是()

A.风干 B.脱水 C.冷冻 D.添加防腐剂

7、发酵技术是指利用______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传统的发酵食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现代的发酵技术能够__________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如_______等。

8、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__________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可避免食品的腐败。

9、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目前已广泛利用_____对食物进行保存,例如利用______对鱼虾等水产品的保存。

10、利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大致为:将面粉、糖、酵母菌和水混合成生面团,一段时间后,将生面团放入烤箱中烘烤。

(1)生面团烘烤前,应放在0℃还是30℃左可的环境中?__________。

(2)请再举出一项酵母菌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A、3B、4B、5C、6A、7微生物,酿酒、制酱、制醋,按照人的意愿,抗生素。8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抑制微生物。9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酶,溶菌酶。10(1)30℃左右(2):蒸馒头、制

啤酒等。

21章现代生物技术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3、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

2、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技术。此技术可以用于培育转基因动植物中,如巨型小鼠、转基因烟草等。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3、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等的技术。

4、克隆是指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5、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细胞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6、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7、多利羊和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乳腺细胞。

8、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简要叙述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

分析:首先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杀虫毒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的细胞核中,使其与普通烟草细胞的核物质相互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判断: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但不能开发生物能源。

分析:错误。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但不可以促进化石能源的开发。

3、判断:生物技术可以克隆生物体,但不能克隆生物的器官。

分析:错误。利用生物技术既可以克隆生物器官,又可以克隆生物体。

4、假如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克隆,克隆出的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分析:不可能。原因是人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后天的各种因素也非常重要。

5、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

A.解决很多科学难题,促进社会加速进步

B.使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更加丰富,有利于社会发展

C.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

D.人类的整体素质将明显提高,竞争力增强

分析:如果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则会出现的后果是威胁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选项C正确。

三、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 )

A.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B.利用人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制造饮料

C.进行生物个体克隆D.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的D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人胰岛素

2、下列关于人的克隆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是可行的

B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是可行的

C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有一定问题

D技术上是有问题的,法律、伦理、道德和观念上也有一定问题

3、下列哪项不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产品()

A.转基因番茄B.蒸汽机车C.多利羊D.巨型小鼠

4、现代生物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克隆就是不经过_________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组织或器官,不仅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__________,而且还可以解决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缺乏的问题。

答案:1B、2C、3B、4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5受精作用、排异反应。

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生物分类的依据

2、生物分类的等级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我国的珍稀植物

6、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8、我国的珍稀动物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10、真菌的主要特征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现存的生物估计至少有400万种,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3、种,又叫物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生物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5、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等),结构都比较简单,大都生活在水中。

6、苔藓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

7、蕨类植物不仅有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生殖离不开水。

8、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

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9、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10、造成动植物濒临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

11、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等。

12、、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蒙古野驴、金丝猴、白暨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13、大熊猫被誉为生物“活化石”。

1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15、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的,体节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体表的环纹。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蟥、沙蚕等。大多数软体动物在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做多、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

16、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物、衣物等;有的昆虫对农业有利或有害,例如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有些昆虫可以传播花粉,保证农作物的好收成;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疏松泥土及增加耕地肥力。

16、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17、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18、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组成。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鞭毛帮助运动。

19、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20、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细菌细胞是由下列哪组结构构成的( )

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D.细胞膜、细胞质

分析:细菌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紧贴细胞壁的是细胞膜,里面是细胞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属原核生物。选项C正确。

2、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C.葡萄球菌 D.肺炎双球菌

分析:题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都是细菌属原核生物,因此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选项B正确。

3、下列细菌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

A甲烷细菌 B.乳酸菌 C根瘤菌 D 结核杆菌

分析: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甲烷细菌具有制造甲烷的作用,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乳酸菌的用途更广泛,制酸奶、泡菜、酸菜、发面等都离不开它;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结核杆菌能使人患病,对人类是有害的。选项D正确。

4、判断:蝴蝶、蜈蚣、蚂蚁和蜘蛛都是昆虫

分析:错误。蜈蚣、蜘蛛不是昆虫,昆虫一般有翅。

5、判断:越低等的动物,分布数量越少,这是因为它们不适应环境。

分析:节肢动物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分布范围最广。

三、练习

1、下列哪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 )

A.金鱼 B.扬子鳄 C.猕猴 D.袋鼠

2、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具有外骨骼 B.身体分节 C.具有贝壳 D.足分节

3、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青霉菌

B、酵母菌

C、肺炎双球菌

D、乳酸菌

4、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数量 B.等级 C.形态结构 D. 大小

5、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红桧B.桫椤 C.龙棕D.梧桐

答案:1B、2B、3C、4C、5B

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物种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显而易见。间接价值也很巨大。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的建设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C草原的多样性、森林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生物种类即物种,所以选A。

2、原产于我国的菊,目前在世界上已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其中我国有7000个。这个事例能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哪一方面(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上述三项

分析:这个事例说明我国物种丰富,所以选项A正确。

3、造成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 ( ) A.大熊猫的食物——箭竹大量死亡B.人类不合理采伐、开垦,引发环境变化 C.全球气候变暖,使熊猫难于生存D.空气污染严重,使熊猫不能生存

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此题中,大熊猫减少的原因并不是箭竹大量死亡,而是人类不合理采伐、开垦,引发的。所以选B

4、试对下列叙述进行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1)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错误,应该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应该禁止对所有动物进行猎杀。错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适当的猎杀是可行的。三、练习

一、选择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将动物放到动物园里 C建立基因库 D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2、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环境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3、种植药材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潜在价值 B.间接价值 C.直接价值 D.没有价值

4、使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不包括( )

A.物种绝灭速度加快 B.人口的快速增长 C.环境污染 D.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将濒危动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的是( )

A.生态旅游 B.法治管理

C.迁地保护 D.将动物放到动物园里

答案1A、2B、3C、4D、5C、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1、生命起源的过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3、生物进化的证据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6、达尔文地雀进化的原因

7、人类起源于古猿

8、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演变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单细胞生物,地球上的生物从此生机勃勃,不断进化发展。

2、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米勒

3、米勒的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米勒的实验过程总结:

(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2)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氮、二氧化碳、氨、氢

(3)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4)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5)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6)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4、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5、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同时科学家还通过比较解剖、细胞研究等方法找到了生物进化的其他

证据。

7、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1986年,在我国辽宁省又发现辽西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进一步显示了鸟类可能起源了古代的爬行类。

8、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约经历了5000万年,其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着地。

9、植物进化历程:最早的植物是海洋中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多细胞藻类、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等。

10、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经过漫长年代逐步进化为多细胞的水螅等腔肠动物、蜗虫等扁形动物、蛔虫等线形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蜗牛等软体动物和蟹等节肢动物等原始无脊椎动物。

11、脊椎动物进化历程:由古代鱼类进化为原始两栖类,再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等

12、生物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

1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14、英国学者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即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15、我国的“澄江动物群”被国际上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16、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

17、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经过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阶段。

18、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阶段。化石证据表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生活在数上的人类祖先被迫下地,逐渐地用后肢直立行走,用前肢寻找食物,并在长期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会了制造工具等。而在进化过程中人的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二、重点习题讲解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A.古代鱼类 B.古代两栖类 C.文昌鱼 D.古代爬行类

分析:脊椎动物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它的出现比两栖类、爬行类都要早。文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不属于脊椎动物,在它的体内只有比脊椎原始得多的脊索,属于一种原始的头索动物。选项A正确。

2、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爬行类 C.两栖类 D. 鸟类

分析: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种类繁多的原始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这几类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水环境。后来发展成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它们有了外骨骼和分节的足,脱离了水生环境,成为最先登陆的动物。选项A正确。

3、人类起源于( )

A.类人猿 B.黑猩猩 C.古猿 D.长臂猿

分析: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一些地区气候干燥、森林减少,这些地区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寻食,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成人类。而其他地区的森林古猿则进化成类人猿。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而人类并不是起源于类人猿。选项C正确。

4、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A.原始无脊椎动物 B.水生脊椎动物 C.原始脊椎动物 D.陆生脊椎动物

分析:四个动物类群中,原始无脊椎动物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早。它又进化、发展成原始的脊椎动物,选项A 正确。

5、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 解剖证据 D.结构方面的证据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发育三方面的证据,其中最主要、最可靠的是化石证据。选项A正确。

6、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分析:越古老的地层形成的越早,距现在的时间越长,因此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选项C正确。

7、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环境的改变 D. 温度的改变

分析: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选项C正确。

8、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分析: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鹿群中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颈的长短是可遗传的,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繁殖后代,使长颈在后代中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短颈的由于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逐渐被淘汰掉。但长颈绝不是经常伸长脖子所致,即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选项D正确。

三、练习

1、南方古猿的脑容量约为()ml

A.500 B.400 C.550 D.750

2、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后肢粗壮

B、奔跑飞快

C、脑容量增加

D、群居生活

3、人与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几种猿的不同点有()

A.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 B.尾、染色体、平均寿命

C.孕期、共患疾病、染色体 D.尾、牙齿、共患疾病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C.自然界的生物要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斗争;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解剖证据 C. 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D.结构方面的证据

答案:1A、2C、3A、4A、5A

第25章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1、巩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量流动原理

教学设想:情景导入→巩固基础知识→原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一、重点知识归纳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非生物部分:物质——土壤、空气和水等

能量——阳光温度

(2)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

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起点:生产者即绿色植物)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写出下面的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草兔狐虎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营养级营养级营养级营养级

(2)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

3.功能: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但只是部分光能流经生态系统。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三个流向,即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

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呼吸热

太阳——生产者(植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尸体落叶尸体粪便尸体粪便

分解者(微生物和腐生生物)

呼吸热

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 10%——20%;单向不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 C H O N P S 生物地化循环

4.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结构上的平衡)

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上的平衡)

3、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5.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1)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等因素叫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互助、寄生、捕食、竞争等

(3)适应的普遍性:现存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生态系统的平衡

4、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5、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6、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其中前者由可以分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后者可以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内有生命存在。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火山爆发、地震、雷击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因素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往往是不稳定的,其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

7、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为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丰产,人类常常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

8、生态农业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9、生物圈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0、只有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多样性得到人类的真正保护,才可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

二、重点习题讲解

1、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以上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选项D正确。

2、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C. 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为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丰产,人类常常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以上分析,选项A正确。

3、下列不属于使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的自然因素是()

A.火山爆发B.地震C.雷击引起的火灾D.引进、消灭某些生物种类

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火山爆发、地震、雷击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因素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进、消灭某些生物种类就属于人为因素。选项D正确。

4、有人认为,人类越是对环境干预,环境就越是向好的方面变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分析:不同意,人类对环境干预后,环境并不总是向好的方面变化,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5、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绝对平衡 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 C.动态平衡 D.永久的平衡

分析:解此题首先应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平衡,动、植物的数量也不会相等,植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肉食动物的数量。选项C正确。

三、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生物圈只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水和氧气

D.温度和空间不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而是自古就有的。

2、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相对稳定平衡

B、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平衡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引种不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3、下列哪一项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食肉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__________。

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是生物的种类越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越_____,生态系统的调节

能力越________。

答案:1A、2D、3D、4生物圈、5多、复杂、强。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济南

(初级消费者)

分析:处于塔尖的营养级能量最少,数量最少,一般食物链只有3-4营养级,到第5个营养级时,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地步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第1、2课时 现代文字词 一、带领学生复习字词,对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强调,并要求学生随手勾画并在练习本上写一至两遍,然后每个字词亮度两遍,要求学生慢读,做到“手、眼、口、心”四到。 落第不逊诘责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翳责罚广漠宽恕文绉绉凄惨 奥秘翻来覆去滞留愚钝器宇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粗制滥造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搓捻 企盼繁衍迁徙觅食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繁花似锦风云突变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冥思苦想期期艾艾博识美艳消释裉尽凛冽脂粉奁睥睨迸射拖泥带水 播弄虐待踌躇鞭挞祈祷罪孽雷霆旸谷姮娥苍茫翡翠精灵蜿蜒执拗海誓山盟 憔悴馈赠真谛镶嵌酷肖长吁短叹千山万壑盛气凌人蓬蒿咫尺狼藉呐喊怵抠 不自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戈壁滩沧海桑田 媲美挑衅鼠目寸光相辅相成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目空一切哂笑拍板 牟取颤颤巍巍莫衷一是胸有成竹不容置疑慷慨大方一视同仁任劳任怨蹲踞酬和 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门楣苋菜籍贯

城隍庙招徕 肃然起敬囊萤映雪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家醅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孤陋寡闻人情练达 第3课时 第一、二单元课文理解 第5课时 第五、六单元课文理解 第6、7课时 文言文之重点句子翻译 第8、9课时 文言文之古诗文默写: 第10课时 五、文体知识(包括古代) 第11课时 现代文阅读技巧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12课时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一.复习目标: 1.能够识别传染病,并说出传染病的特点; 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 3.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说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 4.理解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知道计划免疫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5.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了解安全用药的常识。 6.能够说出一些常用非处方药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7.会运用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来处理发生的意外情况。 8.关注健康问题,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二、知识网络: (一)传染病和免疫 (二)、用药、急救和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经典例题剖析]: 例1: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 A、病原体、抗原 B、病原体、抗体 C、抗原、抗体 D、传染源、病原体 例2下列各项中通过接种疫苗能够预防的是()A.遗传病B.佝偻病C.侏儒症D.传染病 例3: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去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 )。 A.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C. D.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例4:28、右图中一只蚊子在叮咬了甲的血液后,又吸食 了乙的血液,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 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丝虫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_________。(2)乙在患病前是______________,患病后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丝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蚊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下列用药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为使病情好转,可加大服用剂量 B在每日服药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服药次数 C服药时间饭前饭后无所谓,二者可任意选择 D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改变 例6、下列各项中,哪一组疾病可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A高血压、心脏病B梅毒、沙眼C疟疾、鼠疫D血友病、色盲 例7、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烟气中除了烟碱、焦油中的有害物质,还有一种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 例8、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掌握一些必备的安全常识: (1)当我们看到标有“OTC”字样,用于自我治疗的药物属于_____________药。 (2)如果你遇到同伴因触电而停止呼吸,首先请设法拨打号码为___________ 的 急救电话,然后实施______________帮他恢复呼吸。如果他伴有心脏停止跳动的症状,一定要 采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救助。 (3)如果有人遇到车祸,出现意外出血,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新题演练] 1、下图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生危急和意外伤害时所使用的急救方法,请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A图 B图 (1)A图表示某人溺水后救护者采取的急救方法,该急救技术是人工呼吸和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急救前,应先使______________畅通。进行人工呼吸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_____________。(2)某人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该病人损伤的血管类型是____________,B图表示救护者采取指压止血法急救,由此判断伤口在__________(a或b)。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关于狂犬病的预防中,狂犬病传染类型、给人注射的物质、给狗注射的物质、对狗采取的措施,对患者的措施依次是( )。 A. B. C. D. 2、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打退烧针B.打破伤风针C.打止痛针D.打消炎针

2020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生物教案 嵩县田湖一中生物组 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八单元:生物技术 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第一节(20.1):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章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还会对制作发酵食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认识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这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的控制(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把准备好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拿出来,这些东西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2011年2月26日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ēi)红:鲜红。????? 2 宛如:好像。?? 3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 陌(mò)生:不熟悉。?????? 7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复习教案 科目:物理内容物质的物理属性课时: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编写人:授课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时间: 学习目标:知道质量的的概念,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学习重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学习过程:先入为主自主学习 1、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2、导学: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 1、物体所含叫做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符号为。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即它与物体的、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无关。 3、对于微小物体的质量不便于直接用天平测量,通常采用测量。 3、交流:合作探求新知(探究案) 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于1.5×106mg的是() A、一头大象 B、一只鸡 C、一张邮票 D、一个苹果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它的蛋有1.5Kg,合_________g;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它的蛋只有0.35g,合_________mg。 3、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比较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是( ) 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把1粒米放在一只杯子里,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 D、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 4、物体实际质量是20.5g某同学粗心,将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称量,则天平平衡时他读到的质量为(1g以下使用游码)() A、19.5g B、20.5g C、21.5g D、20g 5、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若所用砝码已经磨损,则所测得质量与真实值比较将()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物体被移到月球上质量将变小 B.1㎏铁块的质量比1㎏木头质量大 C.一块冰熔化成水,其质量减少 D.将铁块拉成铁丝,其质量不发生变化 7、在“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的探究课上,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1)把天平放在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如图10甲所示,于 是小丽同学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此时,同组同学马上阻止说:小丽的做 法不对,不对之处是没有把游码向左移到标尺的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发现天平横梁不平衡,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向__________(选 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中线处。 (3)接着把小石块放在天平左盘,当右盘中放人20g、5 g砝码各一个时, 天平横梁刚好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__g。 4、检测:强化变式训练(检测案) 1、给下列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5 ;(2)物理课本质量约为3×105; (3)一只鸡的质量约为50 ;(4)一辆自行车的质量约为0.025 。

八年级生物总复习教学案

八年级生物总复习教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基因与性状 、复习目标 : 1.列举生物的性 状,举例说明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 2. 阐述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3描述染色体、DNA 基因之间的关系。 4.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5. 能够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6. 能够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7. 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知识梳理 + 练习巩固 知识点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归纳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定义。 2. 下列各句中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描述的特征不同的是(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虎父无犬子 D. 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3. 关于性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的特征 B.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C. 每一个生物体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性状 D. 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之间相似的性状就越多 4. 下列生物的性状不可遗传的是( ) 小白鼠生出的转基因“超级鼠” D. 人眼的色盲症 ) 鸡的玫瑰冠和单冠 C.兔的黑毛和直毛 D. 人的A B AB 0的血型 6.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父亲是双眼皮 儿子是双眼皮 B. 山羊毛直 绵羊毛卷 C .高 粱的圆粒和扁粒 D. 马的黑毛 兔的白毛 8.“转基因鼠”是指( ) A. 提供基因的鼠 B. 能表达生物性状的鼠 C .能表达基因信息的鼠 D.基因中转入了其它一只鼠的基因后培育出的鼠 9. 下列性状的变化是由基因控制的是( ) A. 经常参加劳动手长茧 B. 紫外线照射皮肤变黑 C. 双眼皮父母生下了单眼皮子女 D. 常在车上看书,眼睛近视 10. 子代的某些特征像父亲,这是因为( ) A. 亲代直接把蛋白质直接给了子代 B. 亲代直接把性状给了子代 C. 亲代把细胞质内的物质给了子代 D. 亲代把遗传物质复制一份给子代 A. 无籽西瓜 B. C .具有“乳房反应器”的奶牛 5. 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B.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 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 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复习教案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学校:黄岛区第九中学授课人:田明华时间:2015.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方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表、分析对比,使学生识记北方的区域特征 3.了解北方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农业生产特征与森林资源的分布。 4.了解北方的矿产资源及重要的工业基地。 5.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问题及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巨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北方的自然环境、农业特征、矿产资源 三、教学难点: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河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讨论法、引导法、比较法等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平台 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显示) 微课《北方地区》引入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北方地区范围、位置和自然环境 【读图】媒体显示本区的范围、地形区等 【学生活动】 1.读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学案。 2.读图找出北方地区的各省级行政区。 3.说说本区的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及民族组成。 1

(二)、北方地区的气候 媒体显示图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学生完成相应学案练习。 (三)、北方地区的河流 媒体显示图片,教师点拨认识主要河流及其突出的水文特征。 (四)、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 引导学生回顾北方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其能源基地。 二、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农产品 (一)、指导学生读图,课本,小组合作完成对比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差异。 (二、)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三、交通、城市与工业生产 【读图】(出示矿产资源布图)找找看本区有哪些矿产基地?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鞍山铁矿、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大同煤矿等 【活动】 说明山西省是我国生产煤炭最多的省份。(出示图片) 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示图) 中考链接:直击中考,明确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北方地区知识的整合,明确答题思路。 【讨论】 阅读课本“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展示黄土高原治理较好的地区的图片资料) 【小结】人地关系 播放微课,了解本区的旅游资源,结束本课。 2

八年级生物下册重难点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2.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是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总第课时课题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 2.类比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知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重点 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道 它们的性质,并掌握作图的技能. 难点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法教具自主先学当堂检测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具:小黑板或多媒体等 教学过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一、情境引入 “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 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 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 一个图案重合? 二、自主先学 1、自学内容:P59-61 2、自学指导: (1)怎样的图形成中心对称? (2)归纳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何性质? (3)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学生观察思 考,并积极作 答

程教 3、自学检测: (1)、如图1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 得到图(E)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C=90°,BC=20 ㎝,如果以AC的中点O为旋转中心,将这个三角 形旋转180°,点B落在B′处,那么点B′与点B 原来位置相距____________. (3)质疑问难,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 (一)展示一 分组展示自主先学中的问题,归纳所学知识。 讲清: 1、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 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 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 点叫做对称点 2、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 用大头针钉 在点O处, 将四边形 ABCD绕点O 旋转180度 自学教材内 容 完成检测题 交流问难 1、分组展示 板演并讲解 或学生讲解。 D' C' B' D C B o A' A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K12学习】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季风区大致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注意:P5活动1、2、3及P4图5.4 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二、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占25%;人口占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无脊椎动物

(2)主要特征:身体由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使运动更加灵活。 (3)举例: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⑷ 蚯蚓是通过 ______ 和_________ _____ 的配合来完成运动的。 (5)我们一般根据区分蚯蚓的前后端,。靠近—的一端是 _____________ 端,远离_的一端是_ (6)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亠=^_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蠕虫动物:身体细长,—_ 对称、无_ _ 、能_ _ 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和。 四、软体动物 (1) 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特征:身体,_ 为贝壳。贝壳能随着 ⑵举例:蜗牛、_ _ 、乌贼和_ 等。 五、节肢动物 (1)代表动物:。 ①生活环境:陆地飞行。②形态结 构: a.身体分为、 b.胸部具有三对、两对。 c.体表有,其作用是和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 ③生理:a.运动:用三对、两对运动。b.呼吸:用 ⑵主要特征:身体 _______ ,___ 和触角节均分______ ,体表有_________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大面积发生蝗灾,造成了大面积农作物受损。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回答: 端。 ___________ ,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三部分。 的蒸发。

6.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A.肺 B. 鳃 C. 气管 D. 气囊 7?蚯蚓是常见的环节动物,下列有关蚯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 B ?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C.富含蛋白质,可做鱼类的饵料 D ?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 &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他进行气体交换依靠() A.刚毛B .湿润的体表C .环带D .体节 9?蚯蚓刚毛的作用是() A.感觉光线B .感觉声音 C .运动器官D .协助运动 10.我们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最方便的是根据: () A.对虾 B. 蜈蚣 C. 蛇 D. 水蛭 11.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A.体表有外骨骼 B. 身体分布 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 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12.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 口器发达 B.体表有外骨骼 C. 一般有两对翅 D.适于陆地生活 13.请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回答问题。 (1 ) 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分 ____________ 三部分,其中有发 达肌肉的是[] 。 ■'\- (2 )图中] ] 是它的飞行器官,它 有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 ] ,运动器官都着生在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4)蝗虫的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及空中生活? 14.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根据] ] _____________ 的位置。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____________ 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蚯蚓的腹面有许多小突起, 叫___________ ,它们与蚯蚓的________________ 有关。 (3)蚯蚓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__ 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动物。你能说出蚯 蚓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常州市新闸中学谢娟萍一、单元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

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总课时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 《活板》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 山市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明确任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特征,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特征数据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难点】: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步:回顾交流、系统跃进 知识线索: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集中趋势波动大小 数字特征 应用 本章思想: 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求一组数据)和总体平均水平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n x( (定义法) 且f 1 +f 2 +……+f k =n(加权法)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可求出其中位数来观察集中趋势;理解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通过众数观察其集中趋势,理解另一类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即离散趋势)的特征数——极差、方差。 设有n个数据x,x,,x,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x)2,-x)2,…,12n12 (x-x)2,,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n 1 x2=[(x-x)2+(x-x)2+ +(x-x)2] 12n 第二步:联系实际主动探索 问题1、已知;某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的一个样本如下(单位:cm)158162146151153168159154167159 167166159154160162164160157149 (1)试填写下面的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颁布直方图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 146~149 150~152 153~155 156~158 159~161 162~164 165~167 168~170 合计 (2)估算这个年段学生的平均身高。 (3)求出这个年段学生的身高的极差。 问题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23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米)成绩1.501.601.651.701.751.801.851.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