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形成辐射逆温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或少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这是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冷却。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作用又不能扩展到较高的气层中去,也不利于逆温的加厚;只有在风速适当时,才能使逆温层既有相当的厚度而又不至于因乱流混合作用过程而遭到破坏。

因夜间云层顶部的辐射冷却作用比其上的空气强,所以,在贴近较厚云层的大气层中也可形成辐射逆温,但这种逆温通常厚度不大,上下界间的温差也很小。

二、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在山区,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現象。这种逆温是要在一定的地面条件下才会形成,故称为地面逆面。中国南部的山地,冬季常有地面逆温,在谷底或山坡下方因为气温低,不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这种逆温现象。

三、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就是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平流逆温的形成也是由地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的,其强弱由暖空气和冷地面间温差的大小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它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出现,有的还可以持续好几个昼夜。单纯的平流逆温没有明显的日变化。

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甚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

的平流逆温。这种逆温常伴随着平流雾的形成。

与辐射逆温不同,出现平流雾时,不但不要求晴朗少云,而且风速也可以较大。暖空气流经冰、雪表面产生融冰、融雪现象,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得平流逆温得到加强,这种逆温又称为“雪面逆温”。

四、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乱流混合,在乱流层的顶部所形成的逆温。因乱流逆温出现在乱流混合层的顶部,所以其离地的高度随乱流层的厚薄而定;乱流强时,乱流层厚,它所在的高度就高;反之,高度就低。一般它都位于摩擦层的中上部。乱流逆温的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几十米。从湿度的垂直分布来看,在逆温层以下,经过强烈的乱流混合后,气层中水汽的垂直分布已比较均匀。在逆温层的底部,由于下层的水汽和杂质向上输送和温度的下降。容易产生层云和层积云。

五、下沉逆温

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是由于稳定气层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下沉逆温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极地冷高压或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好天气,高压中心附近有持久而强盛的下沉运动。下沉逆温出现在距地面1~2千米以上的气层中,厚度可达数百米。

六、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锋面上暖气团中的温度露点差一般比锋面下冷气团中的

要小些,当锋面上有凝结现象时,逆温层以上的温度露点差可以为零。

以上所说的,只是几种经常出现的逆温的一般情况,而实际天气过程中,还有其它各种不同原因形成的逆温,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但要注意在分析逆温的成因、判断逆温的性质时,应根据逆温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条件等,抓住其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1。山地与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较差的差异

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以山地为例,不同的地形条件在山地气温日变化中的作用也不同。山顶处的气温日较差最小,山谷的气温日较差最大,而山坡平地介于二者之间。如黄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只有7.9℃,年较差也偏小,仅为20.3℃。说明山顶的气候状况与山下地区的气候状况相比较,更接近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夏凉冬温,年较差不大,适宜于人们生活。冬季山谷带出现临时性逆温现象,即冬季夜晚冷空气密度大,沿山坡流入山谷底部,在一定高度的山坡地带,温度反而比谷底高。与同纬度平原区相比,除谷地外,山区的气温日变化一般较小。

2. 同纬度地区高原与平原气温较差的比较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的特点。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1)日较差以青藏高原为例,在我国,青藏高原气温因为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和如春;日落后,由于空气稀薄、水汽含杂质少,地表容易散热等项原因,降温迅速;所以青藏高原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如拉萨、日喀则等地年平均日较差均在14~16℃。与此相比较,北京、西安为10~12℃,成都、武汉、南京为 7~8.5℃。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另外高原地区内部日较差也还有差异,其具体差异的大小与地形、植被、干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2)年较差青藏高原与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稍小(按特征来说,也算是大的),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海拔高,本身气温就很低;夏季云量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而冬季,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入侵,没有“象东部平原地区受近地层纬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这样的强降温因素,而且冬季晴朗而海拔高的优势也更使其能受到较多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这样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如青海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在26℃以下,其中班玛县和囊谦县气温年较差均在20℃以下,较中国相近纬度的华东、华中、华北地区都小。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较差为18-20℃,而纬度相近的武汉、南京是26℃;西藏北部的气温年较差略大,一般达26~30℃,但比起来纬度接近的兰州气温年较差也达到了 30~31℃。

此外,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内部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东南部气温年变化较小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纬度较低,冬季干燥,冬季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可见,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有关,南部较

差小,往北逐渐增加;其次是与水分状况密切相联,随大陆性加强而增大,呈现东南小、西北大的趋势。

由上可知,山地和高原的气温较差和同纬度的平原地区比较,有明显区别:山地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而高原则比同纬度平原日较差较大而年较差较小,不可混为一谈。

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等温线就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愈密,表示气温水平变化愈大;否则,反之。封闭的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寒冷的中心。有时为了便于比较,可将地面气温实际观测值(或统计值)订正为海平面温度,然后再绘制等温线。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与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图 3-14和图3-15分别是1月份和7月份世界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从中可见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北半球的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整个等温线系统也北移;冬季则相反,整个等温线系统南移。这个特点在南半球辽阔的海面上表现得相当典型。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

(2)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

(3)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情况则相反,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4)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5)7月份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20°—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形成炎热中心。世界绝对最高温出现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那里受来自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的干热风影响,气温曾达到58℃。1月份,西伯利亚则形成寒冷中心,在奥伊米亚康曾观测到-71℃的极端最低温。南极洲也出现过-88.3℃的地面最低温度纪录。

气温分布及成因

方法平台

1.思维步骤:理解大气热状况—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解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关键:高中理论要与初中世界、中国区域的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区域图)紧密结合。必懂原理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

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1、图表分析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从世界7月和1且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从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0一30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0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

1、判断南北半球

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

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如图中AD是

南半球,BC是北半球。

2、判断季节

(1)根据陆地等温线的疏密判断.若陆地等温线密集,说明南北温

差大—冬季;若陆地等温线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夏季。

(2)根据同纬度海陆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判断。同纬度的海陆因热容

量不同,若大陆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则其所在半球为夏季,大陆

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若海洋温度高于大陆温度,其所在半球为冬季,等温线弯曲状况与上述情况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南北半球的月份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适用于全球的等温线分布规律,即:按月份说,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节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

②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

原因:①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低,昼长较短,太阳辐射少;②寒冷的冬季风加剧北方寒冷;③冬季风南下受山岭阻挡,对南方影响减弱。

(2)夏季等温线稀疏,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较长;②受来自海洋的暖气流影响。

③我国极端气温分布

(1)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有“火洲’之称)。

原因:①地势低且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发;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强烈。

(2)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

原因:海拔高,气温低。

(3)我国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漠河。

原因: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②冬季风加剧北方寒冷。

④气温差异典例分析

(1)印度半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偏高。

原因:北面有高山屏障,阻挡冬季冷气流入侵。

印度最高气温出现在3~5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北移;旱季后期降水少,晴天多;北面有高山阻挡,热量不易扩散。(2)亚欧大陆东岸气温年较差大于西岸。

原因: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气温年较差大;亚欧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影响,海洋性明显,终年温暖,气温年较差小。

(3)南美西岸大陆等温线弯曲明显。

原因:受安第斯山脉影响,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4)冬季四川盆地暖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原因:北面的秦岭、大巴山等山脉阻挡冬季风的侵入,气温较高。

(5)台湾中部等温线弯曲明显。

原因:受台湾山脉影响,海拔高、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出)。

(6)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

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地处长江谷地背风坡,热量不易散发;这里河湖密布,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3、气温的时间变化

(1)影响因素

取决于地面贮热量的多少,滞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①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和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能)状况。②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③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④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下垫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变化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就对流层大气来说,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

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储存热

量的缘故,一年之中,就北

半球来说,气温最高与最低

的月份,也不是出现在太阳

辐射最强(6月)和最弱(12月)

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两个

月。一般大陆上气温最高值

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

月;海洋的热容量大,受热

和放热都较陆地慢,所以气

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4、气温要素的实际应用

(1)气温和降水是最基本的两个气候因子,水热条件是自然环境最根本、最活跃的两个要素。

(2)气温的纬度变化是形成纬度地带性的基础;气温的垂直变化是形成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3)气候四季是以气温的季节变化为划分依据;温度带的划分,以无霜期和≥10℃积温来划分。

(4)各地的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5)气温<0℃,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蒸发微弱,水体、土壤结冰封冻,许多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生长缓慢。严寒或剧烈降温会导致低温冷害。生物生命活动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人体最适温度16℃~20℃,≥25℃感觉热,≤10℃感觉凉,≤5℃感觉冷,≤o℃缩手缩脚。冬夏季节人们为了取暖或降温,会消耗很多能源。气温太高(>35℃~40℃),生物易脱水,生理机能失调。物候能指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6)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保温,一般墙体较厚,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建筑密闭性好。

(7)气温变化对商业、旅游业影响很大。

三、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一)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冷高压

热低压和冷高压都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关系。地表的冷热不均是引起气压高低变化的重要原因。

1.热低压

热低压是气温和气压的双重表现,二者具有相关性,“由于热而形成低”。如热力环流简图,近地面A点附近气体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这就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

赤道低气压带是最典型的热低压带。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纬度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有多有少,赤道最多,温度高,蒸发旺盛,在赤道上空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近地面空气分子都“跑”到高空,因此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同理;北半球夏季,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容量不同,陆地增温快,因此同纬度的地方,陆地比海洋温度要高,在陆地形成了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在北美大陆上形成了北美低压。我国夏季午后(14点)“闷热”,多对流雨,就是热低压造成的。

2.冷高压

冷高压是指近地面受热少,气温低,气体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空气分子大量集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极地高气压带便是典型的冷高

压,极地气温低,高空气体下沉。冬季北半球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由于气温低而形成亚洲高

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这个高压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冬季呈现“干冷”的天气特点。

3.注意问题

气压与气流的关系:因为气流的运动与气压也具有相关性。热低压和冷高压表现为气温与气

流的因果关系。其垂直方向的气流可认为是冷热气流。其形成要与气旋、反气旋(气流分布

状况)区别开来。气旋的中心气压是低气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由四周向中心

流,中心气体大量集聚,因而垂直方向上形成上升气流,可称之为推动气流。与此相反,反

气旋中心是高压,中心气体往四周流,其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补充,可称之为补偿气流。

无论是推动气流还是补偿气流,其成因都与冷热气流不同,它们都是由动力原因引起的。

(二)动力原因形成的热高压、冷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冷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

1.热高压

南北纬30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就是典型的热高压。热是指纬度低,高压是指气体集聚,

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如果有,可以这样认为:高压加剧了“热”。北半球来自赤道上空

的源源不断的气流向极地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无摩擦力),逐渐偏转为西风,气流

在南北纬300的上空集聚,最后下沉,在近地面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副高的控制下,

世界上—些地区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

漠等。我国7、8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动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流域由于受到副高的控制形

成了伏旱天气,持续高温不降。

2.冷低压

在南北纬600附近,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近地面来自低纬的暖热气流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

在此相遇,气体辐合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则形成低气压,即副极地低气压带。

(三)地势对气温和气压的影响

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雄踞中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由于地势高、海拔高,使得高原上空气稀薄,气温也低,高寒缺氧。近地面由于

空气密度小,而气压低。我们知道由于沸点与气压之间成正比,在高原上煮鸡蛋即使达到了

沸点,鸡蛋也不熟。气温低、气压也低,我们称之为“冷低压”。所以平原地区的人们初到

高原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高原反应。

四、对流层中的逆温类型及其应用举例

在对流层中,总体情况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

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越高。整个对流层

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100米。实际上,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

地而不同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降低很慢甚至升高的情况,即某一高度

气温高于正常值,称为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

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和污染物扩散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能降低

大气能见度等。一般情况下,逆温多发生在平静而且晴朗的夜晚,情况最严重的时间是冬季

晴朗的夜晚,黎明时最强。谷地和盆地为多发地区。下面分别探讨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判断依据:

①气温递减率小于一0.6℃/100米;

②气温出现上热下冷现象(理想状态)。

逆温类型发生的条件主要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

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

中高纬度

黎明前最强

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

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锋面逆温锋面过境易出现逆温。冷、暖气团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逆温,称之为锋面逆温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谷底暖空气上升,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

底,谷底原来较热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而出现温度倒置现象,又称为地形逆温。

盆地和谷地中

认识有机化合物导学案

.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基础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化合物分类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有机物的常见类别 【学习难点】官能团分类法 【基础扫描】全员参与巩固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 1、有机物的定义:组成中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统称有机物 【注意】⑴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中必须含有碳元素,但是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却不一定都是有机物。例如:、、、、 这几类物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但是都不是有机化合物 ⑵有机化合物通常又被简称为有机物,它们均为化合物,即有机物中不存在单质 2、有机物的组称元素:有机物的组成元素,除外,通常还含有 等非金属元素 3、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⑴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间均以结合形成或,这是有机物结构的基础 ⑵有机物分子之间均通过结合形成 4、有机物的数量特点 有机物种类繁多,达上千万种。其原因是: ⑴碳原子有个价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个 ⑵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之间能以、、 三种不同的方式形成共价键,且碳原子之间又能以或的方式结合,形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结构 ⑶有机物中普遍存在现象 5、有机物的性质特点 ⑴溶解性: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易溶于(如、、等) ⑵可燃性:绝大多数有机物 ⑶耐热性:多数有机物较低,受热易 ⑷导电性:绝大多数有机物为,不能,不易 ⑸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都比较,一般反应速率,多数需要使用,并常伴有发生【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物一定来自有机体内 B、有机物与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C、CO属于有机物 D、AB + CD ==AC +BD 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练习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NaCN B、CH3COOH C、甲烷 D、SiC 【练习3】决定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碳原子间可以有多种排列方式 B、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C、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较多 D、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间只能排列成链状 【练习4】人类已知的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是() A、第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B、第II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C、第IV A族元素的化合物 D、第VI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5】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所发生的反应,下列化合物中不是有机物的是() A、CO2 B、C2H6 C、HCHO D、CH3OH 【练习6】自然界中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的是()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铁的化合物 D、碳水化合物【练习7】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Na2CO3 B、CaC2 C、CO(NH2)2 D、CO 【练习8】目前已知化合物中数量、品种最多的是IVA碳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碳原子既可以跟自身,又可以跟其他原子(如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B、碳原子性质活泼,可以跟多数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 C、碳原子之间既可以形成稳定的单键,又可以形成稳定的双键和三键 D、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长度不同的链、支链及环,且链、环之间又可以相互结合 【练习9】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氰化钾(KCN) B、氰酸铵(NH4CNO) C、尿素(NH2CONH2) D、碳化硅(SiC) 【练习10】第一位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维勒 C、拉瓦锡 D、牛顿 【练习11】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是() ①有机物的组成②有机物的结构、性质③有机合成④有机物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一、逆温的成因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

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

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 2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

大气科学测习题

精心整理 大气科学基础习题集(分章分知识点) 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1、现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A 、H 2、He 和CO B 、CO 2、CH 4、NH 3和H 2O C 、N 22、kg/m3) 3A C 4A C 567、对于地球大气中对流层臭氧的来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P20 A 、平流层臭氧是以扩散和湍流方式输送来的 B 、对流层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C 、雷暴闪电、有机物氧化生成

D、分子氧吸收波长小于0.24微米紫外辐射离解为原子氧,此后原子氧在第三种中性粒子的参与下与分子氧结合形成臭氧。 8、何为干洁大气?若按浓度分类,干洁大气可分为几部分,主要成分分别是? 9、若气压和温度相同,干空气的密度比湿空气的密度 10、()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却是大气中很活跃的成分 A C 11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为:() A、氧气 B、水汽 C、臭氧 D、二氧化碳 20、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 A、酸雨和粉尘 B、氢氧化合物和粉尘 C、氢氧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 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21、降水能清除掉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是能见度好转,空气清新。平均而言,降水能洗刷()%左右的气溶胶粒子。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22、大气三大部的组成分为() A、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B、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 23 A 0 24 A.30% 1 A C E 2 A、 C、 3、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某层大气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气团变性: 5、锋(面):

斑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斑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一.色斑的分类 1. 定性斑:性质稳定,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如;色素痣,胎 记,老年斑) 2. 活性斑:性质不稳定,随着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如:雀斑,黄褐斑,晒斑,皮 肤受损后继发性色素印,铅汞斑) 3. 表皮斑:黑色素沉积在表皮,是可去的 4. 真皮斑:黑色素沉积在真皮呈灰色,灰蓝色,褐色 二.色斑的形成原因 1. 遗传因素——雀斑(不是所有的雀斑都跟遗传有关) 2. 内分泌平衡被打破或内分泌失调——怀孕,流产,服用避孕薬,按环 3. 肌体的病变——肝脏功能障碍,肾功能虚弱,胃肠功能失调,妇科卵巢,子宫附 件,乳腺等。 4. 慢性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乙肝,结核,肿瘤 5. 紫外线的辐射 三.常见色斑得特性 1. 雀斑:跟遗传有关,跟肌体病变和内分泌没有关系,会随着年龄得增长?日晒而 增多,数目也增多,颜色也加深。 2. 黄褐斑:是不规则的片状,与肌体病变和内分泌有密切关系,也受日晒影响, 紫外线会使颜色加深。 3. 晒斑:单纯日晒引起的,不规则的片状,哪边辐射重就会出现在哪边 4. 铅汞斑:黑色或古铜色,比黄褐斑红一些,很难去除 四.斑与体内的关系(中医) 1. 肝斑:肝脏功能引起,肝脏差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好,爱生气,皮肤爱变黑变黄, 甚至形成斑点,(如蝴蝶斑,肝斑,等) 2. 肾脏:肾功能障碍或肾虚,在眼袋处长斑(真皮斑:属灰蓝色,绿豆大小) 五.西医 1. 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雌雄激素分泌不平衡,雌激素可促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 高,黑色素分泌增多,产生黄褐斑;脑垂体分泌的黑色素也能导致局部皮肤颜色加深。 2. 妊娠期:由于体内雌雄激素孕育胎儿的需要,出现不平衡,一般情况不足以导致出 现黄褐斑,但如果超出了范围,则会长斑,有70%的妈妈产后调理有方,心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题解析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 一、单选 1下列是对一地区天气现象的描述的是 A. 埃及大部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B. 08奥运期间正进入多雨季节 C. 赤道地区也有四季如春的地方 D. —到新加坡即遇倾盆大雨 【解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风雨、 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 天气平均状况。 【答案】D 读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完成 2?4题。 2. 图中表示全球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曲线①在60° N 附近变化幅度超过 40° C ,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广阔 B. 纬度较高,海洋面积广阔 C. 地势高,温差变化大 D. 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 4. 以下四地年温差最小的是 A. B .巴黎 C.华盛顿 D .新加坡 【解析】气温年较差与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 有关,赤道附近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各月得到的太阳辐射相当, 气温年变化最小。南半球中纬度由于海洋面积广大, 海水增温慢,降温也较慢,温差也很小, 陆地面积广大的地区,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以至年温差较大 【答案】D 5?对流层气温一般为上冷下热,但若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 。逆温层厚度 是变化的,先由薄到厚,然后由厚到薄以至消失,逆温层最厚时的时间发生在 A. 正午前后 B .地方时14点前后 J r k \ ■ L 严 n ③." ——④ k Z 40 30 20 气温较差(° C ) 50 南

C.凌晨前后 D .日出前后 【解析】逆温主要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是不会有逆温现象 的,日出前后近地面温度达到最低,也是相对上面最“热”,下面最“冷”时,逆温层最厚 【答案】D 6.下列岛屿降水量西侧多于东侧的是 A. 岛 B. 大不列颠岛 C. 马达加斯加岛 D. 岛 【解析】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在岛屿迎风的一面可以形成大量的地形雨。岛受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岛在夏季受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而马达加斯加则受东南 信风的影响,都是东侧为迎风处,而大不列颠岛则西侧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处。 【答案】B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7—8题: 7?属于南半球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 纬向高纬递减。而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如图中①④是南半球,②③是北半球。【答案】C &表示7月份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解析】7月为北半球夏季,大陆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故为③;而7月是南半球冬季,海洋温度高于大陆温度,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答案】D 读图回答9—11题: 9 ?图示地区如发生降水,则降水的类型为 A. 锋面雨 B .地形雨

高中化学《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案1 苏教版选修5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方式及空间取向。 (2)掌握甲烷、乙烯、乙炔、苯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空间构型。 (3)能识别饱和碳原子和不饱和碳原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于简单有机物结构的学习,理解有机物分子空间构型与分子内原子成键方式之间的联系。 (2)学生通过合作搭建分子结构模型,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搭建分子结构模型,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通过了解有机物分子三维结构的发现历史,体验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二、教学重点: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空间构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与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构成元素种类少,但有机物种类却繁多,这是什么原因?[投影] 你知道吗?1、你知道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 阅读、交流讨论 [说明]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有机物种类繁多 [投影] 要点:1、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形成长短不一的碳链骨架 2、同分异构现象的普遍存在 [讲述] 显然讲到有机物的结构问题,则必然涉及到碳原子的结构问题 [投影] 你知道吗?2、请说出碳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它与其他原子之间易形成哪种类型的化学键? [学生回答] 第2周期第IVA族共价键 [过渡] 碳原子在有机物中也以共价键的方式与其他原子成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讲述] 对于有机物结构的研究在化学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 [学生阅读] P18页化学史话 [投影]阅读“化学史话”思考:在19世纪中叶前为什么人们认为二取代甲烷(CH 2R 2 )存 在两种结构,而在实验中却只能合成出一种二取代甲烷? [投影] 学生活动一:1、请用分子结构模型搭建甲烷、二氯甲烷的分子结构 [学生活动] 两人一组合作搭建分子结构模型,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交流。 [说明] 1、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构型 2、让学生明确在甲烷及二氯甲烷中碳原子以四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结合 3、解决化学史话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即根据模型明确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先人为何认为有两种结构呢?原因是当时认为甲烷是平面结构。 [学生活动] 书写平面二氯甲烷的结构式(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完整word版)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 一、逆温的成因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典例剖析 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 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 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 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 著。 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 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 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35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2·35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2·35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完整word版)环境地理学题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13.√;14.√;15.×;16.√;17.√; 18.√;19.√;2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3.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依次为[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对流层、平流层、过渡层、逸散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4.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5.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 A.水污染事故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D.大气污染事故 6.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 A.1% B.2% C.3% D.4%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气温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对流运动 【逆温的定义】对流层、上热下冷、垂直递减率为0或者为负数 【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 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如下 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 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 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 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 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大气题库(有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从下到上对流平流中间 P63-65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D)。P77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与d相反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P150 5-79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 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P186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188 A.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

之间的关系。 B.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P146 A.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500<Re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400 A.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 ++ →? +??++→? ? ++→?2 2 3 2 2 322322 3 2 2 2 3 2 32224212 12 12 1 2 121 221 2 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用甲烷CH4作还原剂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x 的化学反应式中,(A )式为副反应。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作者:————————————————————————————————日期: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形成辐射逆温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或少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这是因为云能

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

欢迎阅读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 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 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 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成因类型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 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 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 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 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 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 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 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 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着,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 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 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 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 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 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 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 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 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着,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 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 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两套)

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 一 . 名词解释: 1. 食物链 2. DO 3. 平流层 4 .TSP 5. 苯并(a)芘 6. LEq 7. 辐射逆温8. 土地处理系统 9. 生物多样性 10. 赤潮 二问答题: 1.试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据生态学原理,简述生态农场的特点,并设计一生态农场的循环模式; 3.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请阐述你的观点; 4. 什么是" 温室效应"?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请阐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 5. 简述噪声控制的原理及途径. ─、名词解释: 环境容量群落食物链 COD 富营养化 A声级逆温层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不可再生资源 二、问答题: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当前世界及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 3 试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 请详细叙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并举例说明; 5 试分析说明"酸雨"的形成机制,并从国际合作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防治 "酸雨"? 6 设有三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l、Lp2和Lp3,问叠加后的声压级 Lpl+2+3是多少?并计算三个噪声95dB,95dB,98dB叠加后的声压级。 7 中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如何?试阐述你对人类未来环境的观点 ?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之二

一、名词解释(说明概念并举例) 1.生物圈(Biosphere) 2.生态学(Ecology)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 伯格曼定律( Bergman's law ) 5. 阿冷定律(Allen's law) 6. 小气候(microclimate) 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8.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 9.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0. 适应(adaptation) 11.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 12. 驯化(acclimation and accimatization) 13. 等渗动物、变渗动物、低渗动物 14.滞育(diapause) 15.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 16.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17.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18.内禀增长率 19.r-选择(r-selection) 20.K-选择(K-selection) 21.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22.领域(territory)与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