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

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提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 如何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 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 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 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语文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语文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语文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语文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语文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语文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所谓“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语文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所谓“下不失联”,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 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语文核心素养,然后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因此,如同语文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视的挑战。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考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 考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备受重视。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评价,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践变革的趋势正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早于我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将STEA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STEAM素养发展。另外,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微课、慕课、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开发到课堂实施都在不断完善中[2]。 我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阶段。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2007年是发文量最多,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巅峰时

期。康桂珍[3]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认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例如,陈琳[4]在《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中确立由信息理念、信息思维、信息技术与艺术、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结构。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5]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1目标设计 1.1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者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课程目标需要从较广的视角去看,反映的是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它特指“教学目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前大力提倡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台湾教育同行说,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书包当然不是就有知识,但是带得走的东西就值得我深思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学科之分,但教育没有。叶圣陶先生说,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这些教育家们说的话内容不同,但仔细深想,却是一个道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学里的新兴课程,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要求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

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就要根据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合理设置,体现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尤其要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课堂是学习的开始,并非是学习的终点,应该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犹如信息技术一样,日新月异,教材可谓是年年改,年年变,改变的目的当然是与时俱进,把最适合当前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写主课本,让学生从技术中提炼信息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可以说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家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对于人们来说,帮助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教育已经围绕着核心素养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探究发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目前学生教育正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深入开展的。闲杂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它包含着“三层结构”即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它可以作为一个整框架为每个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指导。它通过学科技术将人的未来发展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通过核心素养能够具备终身的技能并且能过适应以后未来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核心素养注重个人思想品质和修养、关爱社会和国家发展等等。那什么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思维从由描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逐渐演变成以“人”而开展,成为一个由学科思想展现出的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含基础性、社会性、开放性。通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当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甚理想,学生对其失去了学习兴趣。一方面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着好奇,兴高采烈的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课,但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都是抱着玩游戏的态度上课。再加上网络世界上的游戏很容易吸引到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家中除了上网聊天就是玩游戏,忽略了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正确用途。所以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更说不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了。就目前看来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在需要探索的一个严峻问题。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掌握息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对当代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要顺应以后社会的发展需要,就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以乐趣的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当中,小学生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却忽视了计算机本来的正确用途。这样的学习状态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

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

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随着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意见逐渐向外界披露。今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近期,微信圈里流传着《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这些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教育界普遍、高度的关注。 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高中课程体系重构体现了全球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其背景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公民获得实现个人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勾画了体现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质的未来中国公民形象。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再出发”(张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体现着国际共识,更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紧迫问题的回应,它高度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石鸥)我们有理由期待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将使中国教育走向崭新的时代。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忧虑。 学生核心素养对于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研究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欠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支持。对于核心素养,有太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例如,如何科学地确定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如何?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实在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等等。 在此仅以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为例。首先,是否存在着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问题。“核心素养指向人,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素养——及其程度和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同于核心素养。”(石鸥) 其次,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从《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披露的各学科核心素养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非常分明,并没有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意识;即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 “在我国当前的政策语境下,由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并行开展的,这自然就涉及到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2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

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最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精品文档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 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启动,作为非高考学科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方面。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老师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新高考与新课改》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谈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新出现的内容,很多老师对其不了解、不理解。在很多文献中言计算思维必提编程和算法,让人觉得非常高深难懂。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计算思维有这样的解释:“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以文本信息加工单元教学为例,我认为“运用计算机解决图文混排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就是计算思维。这里面包括资源搜集、整理、提炼、设计、美化、批判、操作等诸多思维活动,当然所有思维都是围绕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解决好文字和图的混合排列问题。再如,信息资源管理单元的如何合理的管理桌面图标、文件,使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能够高效的找到所需的文件和软件,这也是计算思维。这些计算思维的深度相比程序设计中的抽象、建模、设计算法而言是简单的,但更具普适性。 2、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老朋友,当前的课标和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谈信息意识的培养,不过新课标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课标中的解释为“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指学生在遇到信息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对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使用工具、具体方法的快速反应。例如文本加工单元学生面对“美食秀”这个主题任务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其实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学科,其最初的构思规划会设计语文、艺术、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为其搭建平台,然后用技术去帮助去实现综合各科知识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也需要帮组学生形成解决方案。这个基于任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的敏感度具体体现为:使学生在遇到图文混排问题时,头脑中快速出现排版的工作流程、各种排版的样式、图片环绕方式艺术效果等处理方法、文字的大小字体间距等处理方法…… “信息价值得判断力”是指对信息真伪性、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表现性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适用性和表现性上。适用性是指学生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主题的图文。表现性是判断自己作品是否利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认为尤其重要,是信息技术课上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相当多的学生更多的注重的是“美”,但忽略“美”的本质是突出中心思想,要从阅读者、使用者、观看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他们尽快的抓住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新提法,尤其是数字化学习。课标中的解释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在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这是创新的水平有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其教材不甚理想,学生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虽然一到上课时间都准时走进信息技术教室,但都是冲着玩去的。所以一堂课下来,学习掌握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提出对应策略。 一、以有趣的任务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爱玩游戏,一些老师的惰性滋生,只要学生打开电脑就万事大吉。这种“学习”又何谈学生素养的形成,更遑论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当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课程教学活动。从我们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看,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技术应当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应当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核心素养则可以循序渐进的形成。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教材体现得比较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语言的表述方式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当思考教材上提出的“任务”学生感兴趣吗?如果不,我们又该怎样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当将“任务”生动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网络知识”单元,“下载信息”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前,将“下载信息”这四个比较枯燥的文字符号确定为“我喜爱的网上图片展览”,要求学生能够从网页上下载美丽的图片和美好的语言文字。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从网上下载喜欢的图片,导入到WPS文字或WPS演示中,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技术的学习程度上参差不齐。平时的教学,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差别是学生的基础,不少学生不教就会了,有的学生却不然。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怎样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呢?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利用伙伴合作的策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要让伙伴之间的合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需要我们熟悉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熟悉学生家庭基础和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合作形成的对子,让一些电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挑起指导基础较差学生的担子。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智力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多需要学生进行自觉重复的操练。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合作可能的操练。可以是同电脑的操练,也可以是分电脑的操练。如WPS文字单元,教者设计了《个人名片设计》一课,不少学生制作的名片较为简陋,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名片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后来的学生交流中,大家发现,经过合作制作的名片,都获得了成功。 三、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信息技术课堂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但也可能失败,当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失败时,即使不是一败涂地,也会立马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我们要力求做到多让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更要力求做到让学生都获取成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课堂不留成功的死角。应当说,最不容易获取成功的是一些具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注重发挥问题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尤其注意鼓励处于问题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我们要尽量发掘他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21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外语息息相关。虽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外语学科素养的探讨尚显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包括外语素养,并将外语素养定义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后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 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许多学者也关注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认知的方法和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吴一安2015)提出它们之间有“血脉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1.语言能力。2.文化品格。3.思维品质。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但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基于全世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以及我国优秀传统而形成。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来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话,有些难度,因为学科教育是有学科的品种的。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有一些项目内容是英语学科必须首当其冲去承担的,比如说国际理解、全球视野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等。这些人文的积淀或者人文的情怀,甚至包括英语语言或者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