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三、质合三及戈开三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 屋开一

2.东开三 屋开三 3.冬合一 沃合一

4.钟合三 烛合三 5.江开二 觉开二

6.支开三

7.支合三

8.脂开三

9.脂合三

10.之开三

11.微开三

12.微合三

13.鱼开三

14.虞合三

15.模合一

16.齐开四

17.齐合四

18.祭开三

19.祭合三

20.泰开一

21.泰合一

22.佳开二

23.佳合二

24.皆开二

25.皆合二

26.夬开二

27.夬合二

28.灰合一

29.咍开一

30.废开三

31.废合三

32.真开三 质开三 33.真合三 质合三 34.谆合三 朮合三 35.臻开三 栉开三 36.文合三 物合三 37.欣 开三迄开三 38.元开三 月开三 39.元合三 月合三 40.魂合一 没合一 41.痕开一 没开一 42.寒开一 曷开一 43.桓合一 末合一 44.删开二 鎋开二 45.删合二 鎋合二 46.山开二 黠开二 47.山合二 黠合二 48.先开四 屑开四 49.先合四 屑合四 50.仙开三 薛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52.萧开四

53.宵开三

54.肴开二

55.豪开一

56.歌开一

57.戈合一

58.戈开三

59.戈合三

60.麻开二

61.麻合二

62.麻开三

63.阳开三 药开三 64.阳合三 药合三 65.唐开一 铎开一 66.唐合一 铎合一 67.庚开二 陌开二 68.庚合二 陌合二 69.庚开三 陌开三 70.庚合三

71.耕开二 麦开二 72.耕合二 麦合二 73.清开三 昔开三 74.清合三 昔合三 75.青开四 锡开四 76.青合四 锡合四 77.蒸开三 职开三 78.职合三 79.登开一 德开一 80.登合一 德合一 81.尤开三

82.侯开一

83.幽开三

84.侵开三 缉开三 85.覃开一 合开一 86.谈开一 盍开一 87.盐开三 叶开三 88.添开四 帖开四 89.咸开二 洽开二 90.衔开二 狎开二

91.严开三 业开三 92.凡合三 乏合三

三、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

前面在介绍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同时,已经涉及到了声、韵之间的配合关系,现在我们将中古的声母与韵母列成一个配合简表,以便全面了解声、韵的配合规律。表中不列具体的韵母,只列出其等属。三等韵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类。此三类所代表的韵母及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三节(《韵镜》)“对中古韵母的分析”部分。表中“+”号表示声、韵交叉处有音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帮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晓匣来;能和二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20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庄初崇生见溪疑影晓匣来1;能和三等a 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1个:帮滂並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2;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 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3。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b、c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三等a相拼)。

第二节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4:“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5:“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6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中古四声歌诀

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钩腿鬥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怒目相翦太急

挥手告别趋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尧禹帝喾

相忍为国惩忿去隙君子意笃模范事迹

重返教育夫子圣哲书好字黑人手二册

王冕善笛回也好学秦女弄玉天狗望月

欢饮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虽苦快活

车马炮卒中午对弈拿土换锡如此妙极

1例外:“打”字韵属二等,声属端母。

2如果认为云母(喻三)已经从匣母中分化出来,象《韵镜》中所列的那样,则匣母就应从这些声母中去掉。

3例外:“地”字属三等c类韵,声母为定母。

4刘善经,隋河间人,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载《四声论》一篇,据潘规考证是刘氏所撰。

5见于《大广益会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6见《悉昙经·卷五中·定异音》条。

第三节几种重要的韵书和韵图

一、《集韵》

《广韵》之后,陆续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系的韵书和韵图,这些韵书和韵图主要有《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皇帝遂诏宋祁、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李淑主持其事7。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赐名《集韵》。《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广韵》共分五卷。《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与《广韵》有所不同。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集韵》分别作“爻”、“沾”;《广韵》“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问独用”,《集韵》作“问与焮通”。

3.《广韵》收字26194个,《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27331个。这些多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例如:

穅糠粇

4.《广韵》的注释较繁,《集韵》的注释较略。例如东韵“忠”字,《广韵》注:“无私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集韵》注:“《说文》:‘敬也。’亦州名。”

5.《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广韵》归在真韵,《集韵》则归入谆韵。

6.对于多音字,《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注。例如“涷”字,《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又都贡切”;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多贡切,又音东”。《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7.《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广韵》作“德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8.《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义而增加的新音。

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是毛幌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修订本,作者刘渊,江北平水人(今山西临汾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有一种革新精神,它将《广韵》、《礼部韵略》等书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二○六韵变成了一○七韵。该书已佚,现在只能从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的记载中得知其分韵的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一般所说的“平水韵”据说就是指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水人。但在刘书撰成二十多年以前,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即编过一本韵书叫《平水韵略》,清人钱大昕曾见过一个刻本,书前有许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写的序。该书分韵为一○六韵,比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只少一个拯韵。王文郁是平水的书籍(官名),所以平水韵的得名也许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韵略》。在《平水韵略》稍后,金人张天锡编了一本《草书韵会》,王国维曾见过一种本子8。该书分韵与《平水韵略》相同,书前有赵秉文于金正大八年(1231年)二月写的序。元时阴时夫编了一部《韵府群玉》,分韵也是一○六。《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青韵的上声“迥”韵独用,“蒸”韵的上声“拯”韵和“登”韵的上声“等”韵相通,《韵府群玉》则是将“迥”与“拯”、“等”三韵归为一韵。以上几种韵书都属于“平水韵”一类。“平水

7见《集韵·韵例》

8见《观堂集林·书张天锡〈草书韵会〉后》

韵”对二○六韵归并的具体情况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二冬(钟) 三江四支(脂之)

五微六鱼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仙) 二萧(宵) 三肴四豪

五歌(戈) 六麻七阳(唐) 八庚(耕清)

九青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上声廿九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旨止)

五尾六语七麌(姥) 八荠

九蟹(骇) 十贿(海) 十一轸(准) 十二吻(隐)

十三阮(混很) 十四旱(缓) 十五潸(产) 十六铣 (狝)

十七筱(小)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果)

廿一马廿二养(荡) 廿三梗(耿静) 廿四迥(拯等)

廿五有(厚黝) 廿六寝廿七感(敢) 廿八琰(忝俨)

廿九豏(槛范)

去声三十韵

一送二宋(用) 三绛四寘(至志)

五未六御七遇(暮) 八霁(祭)

九泰十卦(怪夬) 十一队(代废) 十二震(稕)

十三问(焮) 十四愿(慁恨) 十五翰(换) 十六谏(裥)

十七霰(线) 十八啸(笑) 十九效二十号

廿一箇(过) 廿二禡廿三漾(宕) 廿四敬(诤劲)

廿五径(证嶝) 廿六宥(候幼) 廿七沁廿八勘(阚)

廿九艳(酽) 三十陷(鉴梵)

入声十七韵

一屋二沃(烛) 三觉四质(术栉)

五物(迄) 六月(没) 七曷(末) 八黠(鎋)

九屑(薛) 十药(铎) 十一陌(麦昔) 十二锡

十三职(德) 十四缉十五合(盍) 十六叶(帖业)

十七洽(狎乏)

唐时虽还没有“平水韵”,但诗人用韵的实际与评水韵的归并是相同的。,“平水韵”就是根据这些独用同用例归并而成的,所以唐诗的用韵和“平水韵”是一致的。此举几首律诗为证。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鱼)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鱼)

白发催年老,春阳逼岁除。(鱼)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鱼) 鱼韵9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脂)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之)

9此为《平水韵》的韵目,诗中韵脚字后括号内所标者为二○六韵的韵目,下同。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支)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之) 支韵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文)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文)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文)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文) 文韵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真)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真)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谆)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真) 真韵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魂) 元韵

李商隐《登乐游原》

寂寂花时闭院门,(魂)美人相并立琼轩。(元)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元) 元韵

朱庆馀《宫词》

昨夜星辰昨夜风,(东)画楼西畔桂堂东。(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东)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东)

嗟尔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东) 东韵

李商隐《无题》

由于“平水韵”的分韵比较符合唐代用韵的实际,且易于掌握,于是逐渐成了正统。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用的诗韵都是106韵,如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诏编撰的《佩文韵府》(其简本为《佩文诗韵》、《佩文诗韵释要》)、余照的《诗韵珠玑》、《诗韵集成》、汪慕杜的《诗韵合璧》、汤氏的《诗韵合璧》、惜阴主人的《诗韵全璧》等等。由于这些诗韵的分部都是一○六,所以也叫做“平水韵”。下面我们再举几首《红楼梦》中的韵例,从中可以看到后代写作律诗对平水韵的遵守之严格。

在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迎春道:“这么着,我就限韵了。”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要…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

……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都服的。”众人点头。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的道: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

三、《七音略》

《七音略》的作者是宋人郑樵(公元1104—1162年),刊行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前后,收在郑氏的《通志》之中。《七音略》与《韵镜》属于同一韵图体系,反映的基本上也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在编排体例上,它与《韵镜》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一)声母

1.《七音略》的声母和《韵镜》一样也是38个。《韵镜》用七音和发音方法“清”、“次清”、“浊”、“清浊”的形式表示38个声母,《七音略》则是采用三十六字母表示38个声母(比三十六字母多一个俟母,喻母分成云、以两母),共列为23个竖行。

2.在三十六字母下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分别表示声母的发音部位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二)韵部

1.《七音略》所分韵为二○六,归为43图,即43转,与《韵镜》相同。

2.各转所含韵与《韵镜》基本相同,稍有几处不同。

3.《七音略》与《韵镜》部分韵图的次序不同。

4.某些转属于开口还是合口,《七音略》与《韵镜》也不一致。

(三)声调

《韵镜》让声调隐含于韵中,《七音略》则明确在各转的右方标明平上去入。

除以上三点外,图中所列的小韵,《七音略》和《韵镜》互有差异,且各有舛误。总体来说,《七音略》的正确性比《韵镜》多些。

四、《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的撰者不详,成书约在十二世纪以后,曾附于《龙龛手鉴》之后刊行,该书的重要特点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把二○六韵归为十六摄,把43图并为20图。其具体编排体例主要如下:

(一)声母

《四声等子》用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以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为次,其中喉音的顺序是晓匣影喻。

(二)韵部

将二○六韵归为16摄,或一摄一图,或一摄分居开合两图,或两摄共一图,全书分为20图。各摄的次序及其所含韵的情况如下:

通摄:东冬钟

效摄:豪肴宵(萧并入宵)

宕摄:唐阳

江摄:江

遇摄:模鱼虞

流摄:侯尤(幽并入尤)

蟹摄:咍灰皆(佳并入皆)齐泰祭废

止摄:脂微

臻摄:痕魂臻文真谆

山摄:寒桓山(删并入山)仙(先并入仙)元

果摄:歌戈

假摄:麻

曾摄:登蒸

梗摄:庚清青

咸摄:覃咸凡盐

深摄:侵

(三)声调

《四声等子》没有明确地标出四声,和《韵镜》一样是通过不同声调的韵去体现平上去入四声的。

五、《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旧题司马光撰,成书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清人莫友芝在《韵学源流》中对司马光为该书作者的问题提出怀疑。近人邹特夫经考证认为该书的作者为宋人杨中修。《指掌图》对《广韵》的不少韵部进行了合并(如东与冬、鱼与虞、谈与覃等)是研究等韵学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这部书在性质上与《四声等子》很接近,但在体例上有较大的差异:

(一)声母

《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排列为三十六行,其次序为:

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並明非敷奉微

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种次序与《韵镜》、《七音略》不同,与《四声等子》的排法也有一定差异。

(二)韵部

1.《指掌图》全书共分二十图,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二十图不完全相同。

2.《指掌图》没有摄的名称,但有摄的内容,按其各图的特点进行归类,共有十三摄,独居一图的韵为一摄,开合相配图中的韵合为一摄。十六摄中的果与假、宕与江、梗与曾在《指掌图》中被分别合为一图,故比十六摄少了三摄。这十三摄可以称作:

通止遇蟹臻山效果(假) 宕(江) 梗(曾) 流深咸

3.《指掌图》对开合的处理与《四声等子》有所不同,如《四声等子》将江韵归于开口图,《指掌图》

则将江韵归于合口图。

4.《指掌图》对有些韵进行了合并,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做法有同有异。

(三)声调

《指掌图》像《韵镜》一样,让平上去入四类韵分别居于四栏之末(每一栏分四个格子列等),同时在各栏之前明确标出四声。

六、《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元代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切韵指南》与《四声等子》的性质很接近。元熊泽民在《切韵指南·序》中说:“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然而中间分析尚有未明,不能曲尽其旨,又且溺于经圣仁然之法而失其真者多矣。安西刘君士明,通儒也。特造书府来访于余,出示其所编前贤千载不传之秘,欲锓诸梓以广其传。”刘鉴在自序中说:“故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摄。”据此,《切韵指南》制作时是以《四声等子》作为蓝本的,其体例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而与金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互为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二○六韵归为十六摄:这十六摄的顺序与《四声等子》不尽相同,它们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

(二)将十六摄分为24图,比《四声等子》多出4图。《四声等子》把“江”附于“宕”,把“麻”附于“果”,把“梗”附于“曾”,《切韵指南》把“江”分出单列一图,把“梗”分出变为开合两图,又将咸摄开合混图分开为开合两图,故成了24图。具体情况如下:

1.通摄:东冬钟

2.江摄:江

3.止摄开:脂微

4.止摄合:微脂

5.遇摄:模鱼虞

6.蟹摄开:咍皆齐泰祭

7.蟹摄合:灰皆齐泰废

8.臻摄开:痕真殷

9.臻摄合:魂谆文

10.山摄开:寒山仙元

11.山摄合:桓山元仙

12.效摄:豪肴宵

13.果、假摄开:歌麻

14.果、假摄合:戈麻

15.宕摄开:唐阳

16.宕摄合:唐阳

17.曾摄开:登蒸

18.曾摄合:登蒸

19.梗摄开:庚清青

20.梗摄合:庚清青

21.流摄:侯尤

22.深摄:侵

23.咸摄开:覃咸盐

24.咸摄合:凡

(三)《切韵指南》对一些韵进行了合并,合并的内容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发音 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 部位新名部位旧名 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 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 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

零声母影, 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 舌尖中半舌来, 舌面鼻半齿日擦音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开三合三 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开三) 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三三开三 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1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屋开一, 开二?黠开二?, 46(山 2(东开三 ,?屋开三 , 47(山合二,?黠合二,?, 3(冬合一,?沃合一, 48(先开四屑开四 , 4(钟合三 ,?烛合三,,? 49(先合四, 屑合四, , 5(江开二?觉开二 50(仙开三?薛开三?, 6(支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 7(支合三 , 52(萧开四 ,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 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 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 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 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 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

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 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编纂汉语字典,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此中尤其以汉字的读音标注问题最为复杂。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或大词典或古音手册之类的著作,或不分段,即只有一个语音阶段;或虽分段,但是语音的标注要素不全;或只有汉字音韵地位标注,没有标注读音,均有缺憾。例如:著名的《汉语大字典》

注音分上古、中古、现代三段,但上古音只标韵部,不注声母,中古音以《广韵》为主,亦只用文字注明反切和音韵地位,没有标注构拟的中古音,不无缺憾。《辞源》注音只注中古音和现代音,缺上古音,同样缺乏标音。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只注中古音韵地位和《广韵》反切,没有上古音和近代音,且没有音值标注。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则有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三段,除了汉字注明音韵地位外,并标注了王力先生的上古音体系,显然

是个进步,但是古音标注只主一家,缺乏普遍性。 近年来,随着汉语音韵研究的进展,汉语音韵学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学科。以上古音为例,目前国际通用的有代表性的上古音体系有四家。他们是: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和包拟古-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或者再加上俄罗斯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构拟体系,代表了上古音研究的最新进展。通常大陆学者使用王力和郑张尚芳先生的体系较多,台湾和海外则多使用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体系。

欧美、日本目前则多使用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郑张尚芳、白一平以及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体系颇多相似。中古音构拟方面,近年来也有很大的进展。代表性论著的是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和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近代音方面,目前一般的字词典和古音手册则多付阙如。在这种情况下,近期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语言学家林连通和郑张尚芳先生主编的《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的问世填补了汉语字典注音的诸多空白,

常用字上古音表 WORD 整理版

附錄 常用字上古音表 說明 1.以現代讀音爲序,上古聲韻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最後兩個字分別為上古聲母和韻部。 2.音系採用王力三十二聲母、三十韻部的體系。 3.多音字只收常見讀音。 4.本表共收録4560字。

ai 唉埃毐欸挨影之哀影微皚疑微藹靄影月礙疑之隘影鐸磑疑微愛僾薆曖影物艾疑月 an 安鞍鞌按案影元諳暗闇黯影侵岸疑元 ang 昂卬疑陽盎影陽 ao 坳影幽翱疑幽襖媼芺奧懊影覺傲疑宵 ba 巴笆芭豝把靶幫魚八幫質拔跋犮胈並月霸灞幫鐸罷並歌 bai 擘幫錫白並鐸佰百柏幫鐸捭幫支粺稗並支拜幫月敗並月 ban 頒幫文班斑扳般半絆搬幫元辦瓣伴拌並元 bang 邦幫東榜謗幫陽棒蚌並東傍並陽 bao 褒包苞胞勹枹寶保 堡褓鴇飽報幫幽 雹並覺 薄並鐸 抱菢鮑並幽 暴曝並藥 爆豹幫藥 bei 杯桮幫之 卑碑幫支 悲輩幫微 北背幫職 倍蓓並之 邶憊糒並職 悖誖並物 被並歌 貝狽幫月 ben 奔本幫文 笨並文 beng 崩繃幫蒸 迸幫耕 bi 逼偪皕皀幫職 鼻苾佖怭駜並質 鄙啚幫之 俾裨幫支 比妣秕匕沘幫脂 筆幫物 彼柀幫歌 愎並覺 碧幫鐸 婢髀並支 睥滂支 薜臂辟璧躄嬖壁幫錫 避並錫 庇狴梐幫脂 篦坒芘陛並脂 毖秘泌邲痹畀閉箅 必畢蹕篳幫質 弼並物 蔽鄨幫月 敝幣弊斃?並月 bian 編蝙牑扁遍徧幫真 鞭邊變幫元 砭貶幫談 辨辯辡卞汴弁便辮 並元 biao 彪髟幫幽 鑣標猋熛表幫宵 摽並宵 bie 鱉鼈幫月 蹩别並月 bin 賓濱瀕儐殯幫真 彬邠斌豳幫文 臏並真 bing 冰幫蒸 兵丙炳秉柄幫陽 并餅幫耕 病並竝並陽 bo 剥幫屋 波紴播跛簸幫歌 撥帗袚幫月 踣並職 襮駁駮幫藥 博搏伯幫鐸 泊亳薄帛並鐸 癹並月 勃渤孛並物 檗幫錫 bu 逋誧補布佈幫魚 卜幫屋 哺捕簿餔並魚 部瓿並之 不幫之 怖悑滂魚 步荹並鐸 cai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最常见的梵汉对音研究为例,人们似乎仅仅以字典上的经典梵文形式 为基础,却没有事先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各国的佛经翻译家,特 别是早期的翻译家,他们据以翻译的佛经原本真的是用经典梵语写成 的么?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全部梵汉对音研究岂不是建立在了一个 完全虚无的基础上面?当然中国佛经梵汉对音的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事实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唐代僧人译经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经典梵语的,(注:具体对音情况参看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 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所以我们在研究初唐以 后的梵汉对音时自然不妨以词的经典梵文形式为基础。不过一旦谈及 那以前几百年的汉代佛经译音,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了。巴利文律藏 中有一段话暗示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曾屡经梵文学者征引,下面 是季羡林的译文:(注: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 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这段文字在汉译“大藏经”里原有多种异译,分别见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颂律》、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pí@①奈耶杂事》、失译《pí@①尼母经》。) 这时有两个比丘,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他们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两个比丘向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 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 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 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 违者得突吉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早期佛教是坚决反对使用梵语的, 这大概是因为梵语是当时盛行的婆罗门教的语言,佛教必须处处显示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唐韵正_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唐韵正》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他用功最勤的一部。后世学者一般将它看作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唐韵正》中,顾炎武以广博、翔实的考证材料,科学的古韵研究方法,逐字考证了《唐韵》中字的古音,据今韵以求《唐韵》,离析《唐韵》以求周秦古韵,分古韵为十部。他的古韵研究及其成果,开有清一代古韵研究之先河,奠定了他清代古音学研究的开山祖师的地位。 一、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方法奠定了古韵研究的基础 真正的古音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吴棫,《韵补》是他古韵研究的代表作。吴棫分古韵为九部,在古音研究上有创始之功。但由于他古韵研究过于讲求通和转,使得他的古韵分部过于粗疏,九部的概念也不明确,而且在个别字所在的韵部归类上往往出韵,不合先秦古音实际。后来郑庠著《古音辨》,分古韵为六部,较之吴棫,系统性增强,但仍然不免出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只是把后代韵书中的韵部简单的合并起来,“专能就《唐韵》求其合,不能析《唐韵》求其分”,①仅仅是对《唐韵》作简单的合并,没有认识到古今音发展演变过程中应该有分有合。后来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念,并对个别字的古音进行考证,方法上既有本证,又列旁证。但陈氏考证的范围仅限于个别字的考证,并未将个别字的考证概括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所以没有对古韵进行系统的归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继承前代学者古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明确提出就《唐韵》以求古音的科学论断,首创了研究古韵的离析之法。他认为古今韵有别,不能仅仅简单地采用归并《唐韵》韵部的方法,而是要进一步突破《唐韵》拘束,做到就《唐韵》而求其分。古韵研究本来就应该有分有合,合者分之,分者合之,这样才符合语音发展的实际,他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唐韵正》对古韵及其演变的考证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从《唐韵》出发,离析《唐韵》以求古韵,这是顾炎武在古韵研究上的前所未有的一大创举。他在自己的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之一——《唐韵正》中,对《唐韵》的上平声四支韵、下平声九麻韵、十二庚韵、十八尤韵及其对应的上去声韵以及入声的屋沃觉药铎麦昔锡等八韵,逐字考证,然后进行离析,有的析①江有诰《音学十书》之《诗经韵读·凡例》第19页。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一一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二,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

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 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一一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篡《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 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C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 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

古音学

古音学 一、填空 ⒈宽式双声指: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 ⒉宽式叠韵指:对转、旁转、通转、对旁转。 ⒊上古音三十二声母中的次清声母有:滂、透、昌、初、清、溪六个。 ⒋上谷三十韵部中的阴声韵有:之、支、鱼、侯、宵、幽、微、脂、歌九部。 ⒌上古舌音声母有:端、透、定、泥、来和章、昌、船、日、书、禅、喻。 ⒍上古三十韵部中以塞音【-k】收尾的韵有:职、锡、铎、屋、药、觉。 ⒎音韵学上根据韵尾来区分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⒏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⒐上古全浊唇音声母是:並 ⒑上古全清舌面声母是:章、书。 ⒒上古牙音声母是:见、溪、群、疑。 ⒓从声母通变规律看,端母与庄母属:邻纽关系。 ⒔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旁纽关系。 ⒕准双声是指发音方法相同,而发音部位大致相同的几个声母。 ⒖发音部位大致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准旁纽关系。 ⒗上古韵部收-k韵尾的是:职、锡、铎、屋、药、觉六个韵部。 ⒘上古韵部收双唇鼻音韵尾的是:侵、谈两个韵部。 ⒙与文、真、元三个阳声韵相对应的入声韵依次是:微、脂、歌。 ⒚考查上古韵部的转化,同类同直行相互转化为对转,旁转是指:同类同横行者相互转化⒛不同类直行者相互转化成为通转,旁转后又对转的称为旁对转。 二、名词解释 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的一门学科,他研究的是我国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古音学:它以先秦韵语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形成气流通道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喉头、口腔和鼻腔)构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清音: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清”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浊”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韵母: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剩下的全部称作“韵母”。 韵部: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 联绵词:联绵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语音上最大的特点是两个音节结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意义,即具有双音节单语素的特点。 同源词:同源词指的是从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同或相通的一组词。“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 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谐声:谐声偏旁是指形声字的声符,声符与形声字之间具有谐声关系,即声旁相同相近的关系。 三、判断 ⒈凡具有叠韵关系的两个字,都可视为音近。(×) ⒉所谓对转,就是在主要元音不变的情况下阴阳入三者的转化。(√) ⒊意义相关、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同源词,字形上不一定都有联系。(√) ⒋明代陈弟在其所著《毛诗古音考》中使用了“叶音”的方法来注明押韵字的读音。(×) ⒌清代语言学者对古音研究用力最勤,不但使音韵逐渐成熟,也把训诂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⒍上古三十韵部主要是以《诗经》用韵为依据而整理出来的。(√)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熊”字上古音归部说

“熊”字上古音归侵部补注 麦耘 李新魁师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熊”字上古本在侵部,后来才转入蒸部(1983:445,1994:382- 383),他的证据是:金文中“熊”写作“酓”;《说文解字》为“炎省声”;闽南方言读him或hom;朝鲜语和日语分别读kom和kuma。李新魁师说得比较简略,本文准备补充得详细些。 《说文解字》卷十上:“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对这个字的上古音归部,清代古音学者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根据许慎“炎省声”的说法,归到谈部,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严可均《说文声类》。另一派根据东汉的押韵归到蒸部。顾炎武《唐韵正》卷一从《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下的孔颖达正义中找到“张叔《皮论》”(钱大昕校为“张升《反论》”,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下册二○五四页所引)以“腾、熊、蝇”相押的例证,后来江永《古音标准》、江有诰《谐声表》等都信从他①。苗夔《说文声订》还徒劳地企图证明“熊”为“火廾”省声,以支持顾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增加了几条对顾氏的观点有利的例证:“《左文十八传》‘仲熊’《潜夫论》作‘雄’。‘有熊氏’《白虎通》训宏大(引者按:这是声训)。《易林》蹇之大过‘熊’与‘宏’叶。”不过朱氏自己却又疑心“熊”从“烘”省声,竟然归到豐部(即一般所称的“东部”)去了,毫无道理。 《反论》、《潜夫论》、《白虎通》和《易林》都是东汉的作品,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属于上古后期的东汉时期“熊”字归蒸部是可以的,但要说先秦时期――习惯上总是把先秦音看作上古音的代表――它也归蒸部,就显得说服力不足,而偏偏先秦文献中不见“熊”字入韵之例。②现代学者也分两派。一派把“熊”字归到蒸部,如唐作藩(1982:145)、陈复华和何九盈(1984: 235和1987:365)、郭锡良(1986:291)。郭氏的上古拟音为 ?w ?。另一派归侵部,除李新魁师外,还有高本汉(1957:294)拟“熊”字(编号674)为 i um,李方桂(1971:45)作 wj m34,但后者在拟音后面注一个放在括弧里的问号,说明他不能很肯定。高本汉和李方桂都没说这样拟的理由。归蒸部和归侵部的主要的区别在韵尾:是-?尾还是-m尾。 下面几点可以看成是对李新魁师有关论述的注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室为“熊”氏,传世的典籍像《左传》、《国语》和《史记》记载都一样。古文字资料涉及这一点的有两种:一种是《诅楚文》,是秦国人的手笔,其中提到楚王“熊相”,楚王的姓氏和典籍所记载的一致。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器铭文,包括“楚王酓璋戈”、“酓章作曾侯乙鎛”、“酓出月鼎”、“酓出月匚古”、“酓出月盘”、“酓干心鼎”和“酓干心盘”等,在这种资料中,楚王是“酓”氏。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铜器都是楚王室铸造、使用的。就是说,当时别国人称楚王室为“熊”氏,而楚王室自称“酓”氏。 大徐本《说文》没有“酓”字,小徐本有,解释是“酒味苦也”。在金文中,“酓”是“酓欠”(“飲”古字) 的省形。燕飲之“飲”,金文作“酓欠”和“酓”两形,指楚王姓氏时只作“酓”。这个姓氏跟“酒味苦”当无关。不过这点已经不重要了。 “酓”字上古属侵部。声母方面,“熊”中古喻三,上古读牙音(舌根塞音)③,“酓”中古影母,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① ①根据连线的需要,本图对段氏第六部各章的次序作了调整。图中“烝”与“蒸”、“赠”与“增”虽非同字,但声符相同,故系联在一起。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 广义的工具书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转》《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目前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偏旁排列3按号码排列 《新华字典》是目前最常见的字典,它收字在一万字以上;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录的中型词典; 《康熙词典》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偏旁为序,分别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成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生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尔雅》战国至汉成书,我国字典辞书的始祖,整理了我国古代典籍的注释成果。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成书于东汉,我国第一部体例科学完备的字典; 《辞源》1915《辞海》1936两者编著大致相同都是用部首排列法(主要是查词语和典故) 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出版于1981年,共收字一百六十个,按古生母排列;先秦和汉代经传中的虚词用法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提出,针对“六书”之说,前四条为汉字的结构方式,后两条是汉字的运用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举了例子; 五曰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假借:产生原因,汉字少不够使用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成一个(p73不认识),都是常见的字。例如:咏咏;第二类是一个常见字一个罕见字,例如:哲喆 3(补充)一个正体,一个俗体 一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2意符的不同3声符的不同4意符声符都不同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因此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1有些字虽然音义相近,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他们当作异体字。2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演变不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3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三)古代词意的异同 1古代单音词使用频率高,复音节词越来越多2一次多意3古今词意存在差别 古音词意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进本未变(稳定性)2古今意义完全相同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蠹:《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民,兵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蠹:古本义是小虫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词意范围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