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3年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各章节重点浓缩汇总(35章节背诵版)

2013年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各章节重点浓缩汇总(35章节背诵版)

2013年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各章节重点浓缩汇总(35章节背诵版)
2013年_中级经济基础知识_各章节重点浓缩汇总(35章节背诵版)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 >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3、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商品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 6、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预算约束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 7、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 8、预算线的斜率等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9、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恰好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10、.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1、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 12、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1、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3、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4、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过程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基础 7、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8、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便投入。 9、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10、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11、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伙产出 13、规模报酬: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14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5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6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7、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8、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生产成本分显成本和隐成本。 20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伙租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21、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22、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和经济利润相对的正常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所以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22、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的固定成本 23、短期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总可变成本(TC=TFC+TVC )24、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称为边际成本 25、平均成本也叫平均总成本,也即我们常说的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 26、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27、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总可变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 28、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9、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最低点 30、平均总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31、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2、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4、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5、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市场特征:(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既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2)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 7、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1)政府垄断(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 8、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等产品市场。 9、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他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10、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场 11、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1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 13、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4、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

均衡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

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15、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

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

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1、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

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2、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

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

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经济主是完全理性的,信

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5、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

6、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7、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

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8、由于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外部经济

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

不清晰引起的

9私人物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0、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11、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完全的

非竞争性、完全的非排他性,如国防、治安等

12、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有限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教育、

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3、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增加

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该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

费该物品。

14.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

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5、政府应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

其方式和措施包括:

第一,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第二,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第三,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第四,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3、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4、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5、非生产要素包括: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6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7、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

8、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9、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G=C+S+T

10、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 S+(T-G)+(M-X)、C+I+G+(X-M)= C+S+T

11、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是:企业、消费者(居民)、政府部门

12、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1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14、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15、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从公式Y=C+S可得:S=Y-C 16、乘数又称作倍数,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同其他变量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或倍数之间的关系。投资乘数,即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收入和就业量按投

资量成倍地增加。

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

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

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

变迁、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

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

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用现

价计算的GDP(反映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用不变

价格计算的GDP(用来计算经济

增长速度)

4、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

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

的等同于经济发展。.

5、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

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

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6、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两因素分

解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把经

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

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

果):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

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7三要素分解法:运用生产函数,

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

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要素分解

8、全要素生产率是将劳动、资本

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

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金属进步

因素对机构及增长的贡献份额。

9索罗余值:GA=GY-αGL-βGK

10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

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

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矿长和

收缩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

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金

融市场指标等才能够说明情况。

11、经济周期主要有三种类型:

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

12、长周期又称长波周期或康德

拉耶夫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

均50-6-0年。中周期又称为大循

环或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的平

均长度约为8年左右。短周期又

称小循环或基软周期,他的平均

长度约为3-5年。人们一般关注

的都是中周期。

13、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

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

分为:古典性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14、一般来说可以把经济周期划

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

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

为萧条。扩张阶段又可以称为复

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

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

后期,紧缩阶段的最低点称为谷

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称为峰顶。

15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投资率

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

进步的状况、语气的变化经济体

制的变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16、在实际经济分析工作中,就

可以把一系列经济指标划分为一

直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所谓一致性指标,也叫同步指标,

这些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

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

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描述总体

经济所处状态。在我国,一般把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

指标。所谓先行指标,也叫领先

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

体经济运行的轨迹,例如制造业

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

币M2等就属于先行指标。所谓

滞后性指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

能够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

认入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17、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产

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城市

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三,广大

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四,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18、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

水平的持续提高。

19、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

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

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

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

入分配、环境保护、程式化程度、

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

多方面的内容。

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

容主要是要出尽“三个转变”:一

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

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要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

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

带动转变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

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

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

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

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意识编制各种价格指数,

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

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

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

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

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4、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

总产出。(MV=PT或P=MV/T)2、

总需求和总供给

5、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

量的变化成正比;价格总水平的

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

比;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总产出

的变化成反比;

6、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

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

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

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7、价格总水平的经济效应:价格

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价格总水

平对利息率的影响;价格总水平

对汇率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

的间接效应。

8、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工

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

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

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

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9、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过程中,如

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幅度

低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实际工资

就回上升,反之亦然。

10、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

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1、名义利率也叫市场利率,是

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

率,而实际利率是扣除了价格总

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也可

以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12、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13、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

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

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

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反之,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

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

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

就会下降。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

定或上升,而本国价格总水平下

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

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14、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

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

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

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

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5、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

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

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

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

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16、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

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

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7、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

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

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在总

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

即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

动力总人数)*100%就业率是就

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

率,即:就业率=(就业人口/民

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18、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

和结构性失业。由于市场信息不

完全和工作交换而引起的失业属

于摩擦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所造成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

19、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

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

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

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

致的失业。

二元结构使之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

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

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

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21、二元结构理论把一个国家和

地区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包括

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的农

村农业部门

22、奥肯定率:失业率每提高一

个百分点,GDP就回下降2个到

3个百分点。

2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

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绝

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4,规模经济

贸易理论

2、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他

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

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

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

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

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

进口岂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

高产出水平。

3、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

及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

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

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

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瑞典经

济学家赫克歇尔和阿林开始从生

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

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

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要素禀

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该集中

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

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

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5、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

6、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有: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

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

高低、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7、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

有:一国的经济总量霍总产出水

平、汇率水平、一国进口贸易水

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

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

的关系。

8、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

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

免受国外竞争者的伤害,维持本

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9、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

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

式,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10、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

制、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

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

生检疫标准等等

11、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

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12、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

目的:保护国内产业、维持本国

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

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

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4、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

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是关于

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世界贸易

组织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

依据的标准由:1,原产国标准2,

第三国标准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

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

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15、国际贸易中的倾销有四种类型:1,掠夺性倾销2,持续性倾销3,隐蔽性倾销4,偶然性倾销16、反倾销属于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反倾销税是在正常海关税费之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采定的倾销幅度,反倾销税的纳税人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

17、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2,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品造成重大损失3,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8、国际资本流动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19、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则是:资本流动给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20、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21、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比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22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流入带来的积极作用1,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2,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3,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3、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1,.短期资本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2,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3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4、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带来的积极作用:1,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2,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25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带来的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26、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

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

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

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

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2、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前者是主要特征,

后者是派生特征

3、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4、公共物品的融资有:政府融资

(强制融资)、私人融资(自愿融

资)、联合融资

5、公共物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

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

6、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1,公

共物品攻击的决策制度:何种物

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

供?提供多少?决策问题是公共

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2,公

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有谁为

公共物品付费?以何种方式付

费?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

度:有谁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或

公共服务的递送?以何种方式生

产与递送?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

配制度: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给

的最终受益者?收益的规模和结

构状况如何?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

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8、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

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

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

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

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

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9、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范围:1,

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

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

公共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基本需

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

务支出等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二

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

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

共工程等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

导性支出,例如矫正外部效应、

维护市场竞争等。

10、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

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

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

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

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

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

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

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

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

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

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11、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

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

12、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弥

补市场失灵;2)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3)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

务;4)非市场盈利性的性质;5)

法治化的财政;

13、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

现公平分配

14、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

制和手段主要有:1)根据市场和

政府的职能分工,明确市场和财

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

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

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

支出的作用;

15、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

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

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

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16、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

国际收支平衡

17、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通过

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

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18、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1,

个人主义方法论2,经济人假设3,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9、政府失灵的表现:1,选民“理

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2、

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3、投

票循环4、官僚体系无效率5、利

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

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

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2、从三个方面理解财政支出的有

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

出结构、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3、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

则、效益原则、稳定和发展原则

4、财政支出分类:1,适用于编

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按财政

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2,根

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

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5、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

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

总额。

6、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

指标、相对规模指标。

7、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反映财

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一是当年财

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

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8、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

理论观点的基本内容:瓦格纳的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

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

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

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9、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

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10、中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

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

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

较低的水平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

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

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

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3,社

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

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

改善质量

11、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

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

12、优化中国支出结构的方式: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2,大力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大力支持医

疗卫生事业发展4,大力支持社会

保障和就业工作5,大力支持生态

环境建设

13、①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

共事业,要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

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

共财政保障范围,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②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③逐步完善高等教

育、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

14、①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体系

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公共卫生

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

防控制能力②要支持建立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加大对车股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完善社

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建立稳定

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

④支持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等⑤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

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医

疗卫生服务,共同推动医疗卫生

服务事业发展

15、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②

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省级统筹,支持实现基础养老金

全国冲抽③支持完善城乡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

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

补助水平,支持加强社会救助体

系建设④积极支持发展社会福利

和慈善事业⑤坚持把促进就业放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

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

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大力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

策。支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支

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平等

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16①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

制和资金投入机制②结合主体功

能区的均衡想转移支付力度,研

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17、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

政府及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

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

构,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

代理事项。

18、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

则,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的,

19、财政支出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1,目的与原则2,内容与方法3,

指标选择

20、财政支出考评的目的是通过

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

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

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和效率。

21、财政支出考评的的原则:统

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

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22、财政支出考评的的内容:制

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

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

指标体系,部门未完成绩效目标

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

实现程度即效果实施考核与评

价,运用考评结果采取定性和定

量相结合的方式。

23、财政支出考评的方法:比较

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24、根据西方一些国家绩效考评

实践经验,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

要遵循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

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25、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

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

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旅行其职

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

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

的总和。

2、政府收入的分类:税收、社会

缴款、赠与、其他收入

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

小口径只包括税收、较大一些的

是除税收之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

政预算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

用的、再大一点的是在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最大的是全部的政府收入

4、财政集中度:通俗地成为宏观

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

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

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5、衡量宏观税负的不同口径,从

小到大: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

占GDP得比重、公共财政收入(一

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

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6、全部政府收入包括:公共财政

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

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和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7、税收是指公共机关依法强制收

取的、对纳税人不附带直接汇报

义务的课征。

8、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

性三大基本特征强制性是实现税

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无

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因定性

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9、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

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

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最

为重要。

10、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一般可分为:比例税率、固定税

率、累进税率

11、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流转税(主要税种)、所

得税和财产税;税收按计量标准

划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

税和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可

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

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

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和地

方共享税。

12、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

营业税、关税

13、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

所得税

14、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

税、车船税。契税

15、资源税:资源税土地使用水

16、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

17、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

18、从量税:啤酒、汽油、柴油

19、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

所得税、财产税

20、间接税:各种流转税

21、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22、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2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24、拉弗曲线: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基本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25、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26、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27、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税收资本化

28、前转也叫顺转或向前转嫁或顺转,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他是税收转嫁的一种更普遍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29、后转也叫逆转或向后转嫁,是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是,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转嫁方式。

30、混转也称散转,是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也可以转给购买者,实际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比较常见。

31、消转是纳税人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32、旁转也称侧转,是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商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33、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终于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使税负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34、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35、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环球网校提供|大,税负将主要由其他人负担。

36、国债即国家债务,是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性使得,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37、国债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28、国债的分类:1,内债和外债,2,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3,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4,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流

通)国债5,货币国债和实物国债

39、国债功能:弥补财政赤字、

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

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40、国债的负担:1认购者负担2

债务人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

负担

41、衡量国债的限度绝对规模:

国债余额、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42、国债的限度:相对国民经济

的应债能力而言的

43、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

标:1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

能力)2债务依存度

44、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

能力):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

45、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

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46、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和国

债一样

47、国债制度:发行制度、偿还

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构成

48、国债发行制度:国债发行条

件和国债发行方式,决定国债发

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发行方式

49、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

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

发售方式、“随买”方式

50、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

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行

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三

种发行方式,从具体的发行模式

看,先后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模

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

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51、我国国债选用的偿还方式主

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

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

场购销法等方式

52、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

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

通市场两大部分

53、国债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

场,主要参与者有中央政府、发

行你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54、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

市场,,分为以集中交易形式运作

的证券交易所、以分散交易形式

运作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

市场和店头市场)

55、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国债交

易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

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

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

权交易方式

56、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

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

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具有法律规定和制

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

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从技术方面看,政府预算存在

两层含义:1在形式上,政府预算

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2在内容

上,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

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是政府理

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3、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

大的政治行为。1政府预算指标是

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作

出的选择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

上的优先权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

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

务及其成本

4、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

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5、政府预算从编制、审查批准、

执行、调整和决算,都要依照法

律规定进行。

6、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7、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

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

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8、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谨慎

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

则、年度性原则

9、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

算和复式预算;按预算编制依据

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

预算和零基预算;按预算运作时

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

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

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按预算项

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

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

预算;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

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10、单式预算是将政府收支汇集

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

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11、复式预算是将预算年度内的

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

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预算,形成两个和两个以上的

收支对照表。

12、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

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主要以

税收收入为来源,以行政事业项

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是主要

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

项目为支出对象。

13、投入预算是指用来控制各项

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算。

14、预算管理职权是指政府预算

方针政策、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

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政府

预算、决算的编制和审批权,预

算执行和监督权等。

15、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1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的职权2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

管理权3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

算管理职权4各级政府业务主管

部门的预算管理权5各单位的预

算管理权

16、公共财政预算亦即一般预算,

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利,以

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筹集以税收为

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

善民生、维持国家性这个只能正

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

收支预算。

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既包括用

于满足政府日常行政事业活动及

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发展

科学、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开

支需要的收入,也包括用于满足

政府投资性支出需要的收入,主

要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18、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各级人

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

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

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

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

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19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按照专款专

用原则与基金预算收入一一对应

20、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

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

转下年继续使用

2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

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

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二发

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

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核

心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分

配关系,是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管

理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

则: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相对

独立、相互衔接;分级编制、逐

步实施

2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

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

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

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

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主要支

出用于对中药企业补充资本金和

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25、社会保障预算是指政府通过

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

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

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26、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遵循的原

则:1依法建立、规范统一2统筹

编制、明确责任3专项基金、专

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4

相对独立、有机衔接5收支平衡、

留有结余

27、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范围:

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养老、失

业、医疗、工伤、生育等

28、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规范的方法,提高预算编

制的预见性、准确性、完整性、

科学性

29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报和审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由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财

政部审核后,由财政部和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报告

30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

基本规则是有关政府预算活动的

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

权力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制。

31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

心,是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编制制度1建立部门预算制

度2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3、部门预算是指政府依据国家

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行职能需

要,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逐级

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

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

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

支计划。

34、部门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预

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35、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

收入预算法。

36、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

预算法。

37、支部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

和项目支出预算。

38、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

制方式,编制程序采用“两上两

下”的编制方式。

39、建立部门预算制度的重要意

义:1.2.3.4.

40、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的重要意义:1.2.3.

41、预算执行制度:1.建立国库集

中收付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42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

1,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

制2,提高了预算执行管理的透明

度3,加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43、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

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是进行:以建

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

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

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1、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理

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

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

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

项根本制度。

2、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说管理

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3、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

预算管理体制。

4、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

体制的中心环节

5、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

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6、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

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

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3政府间

财政收入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7、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

般遵循的原则:1受益原则2效率

原则3区域原则4技术原则

8、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

入划分的主要标准。一般遵循:1

集权原则2效率原则3恰当原则

9、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

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

非对称性安排。

10、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1财政

联邦制模式2财政单一制模式

11、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1保证

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

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

提高财政效率

1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成分

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水中在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

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13、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

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2合理

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3正确处理

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4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的原则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

进相结合的原则

14、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1,按照中央政府

和地方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

政的支出范围。2,根据财权事权

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

地方的收入。3,按同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15、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16、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17、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1,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由原来的50%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2,将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3,为严格控制土地使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做必要调整,将其中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

18、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收入的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机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19、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20、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1、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1,完整性2,对称性3,科学性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法制性22、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23、一般性财政支出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

24、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要按规定使用。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队财政

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性原则

和措施。

2、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

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

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

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4、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充分

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

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

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

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6、财政政策的类型:1,自动稳

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

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7、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

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

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

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

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8、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

现: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

动稳定作用;企业所得税的累进

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政府福利

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9、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

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

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

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

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10、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

时,政府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

通仙膨胀;当经济萧条、存在通

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

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1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

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

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

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2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从

2003年下半年后,经济发展内外

部条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

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13、稳健(中性)财政政策主要

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

进改革、增收节支。

14、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

实施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1)

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2)

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

同。(3)政策内容有新变化。(4)

政策调控的手段多。主要内容(1)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

费改革。(3)提高低收入群体收

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4)进

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

进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

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

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5、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

财政手指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

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

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

预算乘数

16、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

下列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

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

效果时滞。

17、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

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

项重点建设2,推进税制改革,促

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3,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

能力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

和改善民生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8、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

别:1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2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不同3政策内容有新变化4政策

调控手段多

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

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

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

需求、经济需求、客观货币需求、

派生需求。货币需求量:一定时

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

理论

3、剑桥方程式:∏=K*Y/M

4剑桥学派代表人士庇古。现金余

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

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

成正,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5、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即

货币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交易

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凯

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L= L1(Y)+ L2(i)

6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

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

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性收

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金

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P=f

(Yp;W;im,ib,ie;1/p·dp/dt;μ)

7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

是M0=流通中现金;M1=M0+银

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8、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

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负

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

9、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

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

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

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0、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

生存款的能力受到三类因素的制

约: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

金的限制、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

限制、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

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11、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12、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

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

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

一致的状态。具有如下特征:(1)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

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

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13、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

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

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造

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

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

策等。

14通货膨胀的状态:有效需求大

于有效供给、物价持续上涨。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15、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上

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

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

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

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

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

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

通货膨胀类型)、输入型通货膨

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16、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型通货膨

胀)、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

货膨胀)

17、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

膨胀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货币供

给过度的具体原因又有很多方

面,包括过热的社会经济增长要

求导致信用膨胀;银行自身的决

策失误导致信用膨胀;财政赤字;

投资规模过大。

18、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手段:

紧缩的需求政策(紧缩性货币政

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

供给政策。

19、紧缩性货币政策:1减少政府

支出2增加税收3发行国债

20、紧缩想货币政策:1提高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

公开市场业务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

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

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

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

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

质。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

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

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2、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集中

货币发行权的需要、代理国库和

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管理金

融业的需要、国家对社会经济发

展干预的需要

3、专门设置中央银行较典型的是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4、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不

发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

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

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

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

和牵制

5、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

行、对银行业务(集中准备金、

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对政府

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

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

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

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6、中国的支付结算体系以中国人

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

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

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

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正确

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

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

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

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

7、货币政策是一个金融当局制定

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

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

行的手段。

8、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

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9、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四项构

成: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

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10、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

开市场业务

11、货币政策的选择性货币政策

工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

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

口保证金

12、货币政策的直接信用控制手

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

流动比率、直接干预

13、货币政策的间接信用指导包

括: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14、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中

介目标的原则:可控性、可测性、

相关性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

标有:1利率2货币供应量3超额

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

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

分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

2、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

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以吸收存

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

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

融企业

3、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职能:信

用中介(最基本职能)、支付中介、

信用创造

4、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业务:负

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5、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借款业

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

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

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

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6、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结

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

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

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8、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货币资

金在使用方面总是存在着“时间

差”和“空间差”。资金只有在运

动过程中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

价值增值,从而产生资金融通的

客观要求。

9、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

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

序,包括两方面内容:金融市场

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

供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的

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

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的本

质特征:追逐利润。

10、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

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

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

弱型效率。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

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

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

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

效率。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

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11、金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

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2、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3、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4、金融危机的类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

5、次贷危机分三个阶段:债务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6、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公共利益论、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7、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8、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9综合监管体制:英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

1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11、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

12、巴塞尔报告的内容包括:资本组成、风险资产权重、资本标准、过渡期安排

13、巴塞尔报告的资本组成,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14巴塞尔报告的风险资产权重,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100% 15、巴塞尔报告的资本标准,资

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

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

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16、200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

引人注目的是该该协议所推出的

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

检查、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之

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17、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

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

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18、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

担当起三大职责:全面监管银行

资本充足状况、培育银行的内部

信用评估系统、加快制度化进程

19、国际性银行倒闭事件和国际

贷款违约事件使得监管当局全面

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

管问题,这是巴塞尔协议产生的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随着金融

国际化,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

行国际协调。

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本国货

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

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

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

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

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

变动的方式。两种类型:固定汇

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经

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内金融

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

场的一体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商

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对的通货膨

胀率

3、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

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

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

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

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

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6、国际储备的作用:融通国际收

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

不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

定本国货币汇率;是一国对外举

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7、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

储备的管理,因为外汇储备占非

黄金储备的95%以上。包括:外

汇储备总量管理、外汇储备的结

构管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8、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

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

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

做的一系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

个方面: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确

定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调节

方式。

9、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

出现;英国1821年采用;

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

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

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

变动的上下限。(1)铸币平价(2)

波动幅度:黄金输送点。1929-1933

年,危机下,金本位制崩溃。

10、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

(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2)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

的调节。

11、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

题。1973年崩溃。

12、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1)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种

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

际收支的调节。

13、国际三大金融组织: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

际清算银行

14、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银行股份、借款、业务净收益、

转让债权

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1、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

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或“产品”。

3、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

量的结果。

4、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

到高级,由粗到细):定类尺度(将

人口分为男女两类)定序尺度(将

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

和不及格五类)、定距尺度(某物

长10米,重100千克等)、定比

尺度(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进

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5、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

最低的计量尺度。属性

6、定序尺度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

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

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

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7、定距尺度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

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计量

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8、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

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9、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分类数

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

数据,数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

数量数据)

10、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

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

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

变量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分类

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11、数值型变量根据取值不同分

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12、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

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

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3、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

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

点指标。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但

时点指标不能累积。

14、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的两种表现形式:比例和

比率。

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

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

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或间接

的统计数据

2、案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

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

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

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

个渠道:专门组织的调查、科学

试验

4、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

要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

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

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

表。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

月报、季报、年报等。按报表内

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

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6、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

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

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

的;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

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

范化程度也较高;使用范围比较

狭窄

7、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

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

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

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

面调查。特点:经济性、时效性

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它是

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

式和方法

8、重点调查特点:(1)重点调查

是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位不

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

不能推断总体

9、典型调查特点:(1)典型调查

是一种定性调查研究,同时也是

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位不是随

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

推断总体(3)典型调查的目的是

通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10、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

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

部调查等。

11、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要评估第二

手数据的可用价值、要注意指标

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

有可比性、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

进行质量检查、引用统计数据时,

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

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

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要求。

12、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

误差(从理论上讲,可以消除)

和代表性误差(无法消除,但事

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

13、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

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

一致性、最低成本

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

显示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

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

比率。所以比例是部分比总体,

通常反映的是结构比例之和为1。

2、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

形图和圆形图;条形图有单式和

复式等形式。

3、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

频数和累计频率

4、分类数据在整理时除了要列出

所分的类别以外,还要计算出每

一个类别的(比例,频数,比率,

频率)

5、数值型数据分组的方法有单变

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

6、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

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

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

情况。

7、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组

距分组(适合连续变量和离散变

量)的步骤:

8、1确定分组组数,要求(1)组

数既不太多也不太少(2)尽量保

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和组内资料

的同质性(3)能够充分显示客观

现象本身存在的状况;2对原始资

料进行排序;3求极差:最大观察

值减去最小观察值;4确定各组组

距: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

值-该组的下限值(适用于等距分

组);5确定组限:组中值=(上

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观察

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遵循“不

重不漏”的原则;分组时“上组

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确定组

限时应注意:第一,第一组的下

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

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

察值大一点。第二,特别需要或

不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

用开口组。第三,组限应取得美

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

被5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

7制作频数分布表

9、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

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

10、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条形

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

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

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

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

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

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

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此

外,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

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

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11、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

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

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

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12、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科学、

实用、简练、美观

13、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1)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

构;(2)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

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

容;(3)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

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

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

(4)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

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

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

劳动成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

使用。

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

1、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主要

从三方面入手:(1

)分布的集中

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也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 、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1. 第二十五章 时间序列 1、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2、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3、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4、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5、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 6、平均发展水平也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他可以概括性的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7、绝对数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平均数分两种情形:(1)间隔相等: (2)间隔不等 8、相对数、平均数的时间序列, 公式表示: 9、增长量: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10、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11、 12、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

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 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3、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程度。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14、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5、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16、 17、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1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来求得 19、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0、增长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21、“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22、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首先,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其次,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二十六章 统计指数 1、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2、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 3、加权综合指数分为(1)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2)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 4、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 5、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质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6、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7、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8、指数体系的作用:(1)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2)对现象发展变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9、我国目前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0、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1反映通货膨胀状况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2、会计职能: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职能 3、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4、会计对象:即会计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5、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循环与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又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6、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谁需要会计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7、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8、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前三者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10、资产的特征: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能以货币计量 11、负债的特征: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未来需要清偿;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1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13、收入制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

益的总流入。

14、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

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5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

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16、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17、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8、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20、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

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

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21、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1、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生成的 2、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3、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4、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5、账户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6、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7、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8、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9、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10、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11、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12、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13、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14、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15按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16、目前,我国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有五种: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兰是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17、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18、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19、资产负债表是月度报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20、资产负债表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21、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排列的,即按照变现能力顺序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月排在前面,其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

22、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偿的债务)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

23、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24、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登时为基础,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享编制而成的,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利润

表是月报表。

25、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

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

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26、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

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

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

步式和多步式

27、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

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

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28、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

收入-营业外支出

29、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30、现金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企

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的数量。

31、现金流入:企业销售商品或

提供服务、出售固定资产、从银

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32、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

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

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33、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

流量分为以下三类:即经营活动

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4、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

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35、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

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

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

动现金流量。

36、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三

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

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7、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属于

年度报表,有报表正表和补充资

料两部分组成。

第二十九章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

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

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

有关的补充信息,对去也的财务

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

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

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

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2、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

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

3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

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4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的不同

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绝对数增

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5、按照比较标准的不同分为:1.

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2本期

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3本企业指

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6、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

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

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

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7、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

债的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

8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速

动比率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9、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债务清偿

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流动比率越

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说明短

期偿债能力越强。

10速动比率又称为酸性试验比

率,是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

比率,它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

资产长海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

力。速动比率是企业在短期内可

变现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

存货后的余额,包括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速动比

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11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与流动负

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即可变现

能力。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12、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或

举债经营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对

全部资产总额之比。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3、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

权益的比率,是制企业负债总额

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

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14、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

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

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

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

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

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

用)/利息费用

15、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应

收账款周围率、存货周围率、流

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转率

16、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

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主

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应收账

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

末应收账款)/2

1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

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

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18、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分析企业

资产流动情况的一项指标。应收

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

表明应收账款周转快,企业信用

销售严格。

19、存货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

少,说明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

的利润相应增加

20、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

收入净额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

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

的利用效率

21、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

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2、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净额与全部资产的平均余

额的比率。

23、盈利能力包括:营业利润率、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润率、

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资本

保值增值率

24、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

务收入)*100%

25、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

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26、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

资本(或股本)】*100%

27、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

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28、资产净利润率也叫资产收益

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

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29普通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

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30、市盈率=普通股美股市场价格

/普通股每股收益

31、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

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第三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核算其行

政事业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

2、行政事业单位对外编制资产负

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类似企业的

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1)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

产、负债、净资产;(2)反映行

政事业活动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

收入和支出。

3、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

提折旧

4、行政单位的资产是指行政单位

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

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

定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

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

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

债权和其他权利。

5、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具体包括货

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

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

产、无形资产等

6货币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

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应

当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账

7应收及预付款项:按照实际发生

数额记账。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

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8、存货:①行政单位购入的材料

以购价作为入账价格,材料采购

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

费等不计入库存材料价格,直接

列入有关支出科目核算。②行政

单位的存货发出时,可以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

均法等方法来确定当期发出存货

的实际成本。③行政单位的库存

材料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发

生的盘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

因,属于正常的溢出或损耗作为

减少或增加当期支出处理,属于

非正常性的毁损应按规定的程序

报经批准后处理。

9、对外投资:行政单位的对外投

资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

的国债。①投资期内取得的利息、

红利等各项投资收益不予预计,

应当在实际收到时计入当期收

入。②转让债券取得的价款或债

券到期收回的本息与其账面成本

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10、固定资产:①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

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

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

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

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

作为固定资产核算。②行政

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

单位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

11、无形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

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

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

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

权、商誉等。

12、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

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

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

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

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

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

存款等。

13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事业单位

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要以

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

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

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补贴、

应付其他个人收入、预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应缴预算款、应缴

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

14、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代收的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

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

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以及

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

的款项;

15、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

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

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16、行政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行

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

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17、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

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

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

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

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

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

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

房基金等。

18、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应当

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19、固定基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

20、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

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分为一

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内容

21、事业单位的一般基金是指事

业单位滚存的结余资金,从当年

未分配结余中转入或从拨入专款

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

金额转入。

22、事业单位的投资基金是指事

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占用的基金

23、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

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

资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

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以及其他基

金(住房基金等)

24、行政单位的结余是指行政单

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

额,包括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

余与专项资金结余,行政单位的

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

当分别核算。

25、事业单位的结余是指事业单

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和支出相

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和经

营结余。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

事业收入+其他收入一拨出经费

一事业支出一上缴上级支出一非

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一对附

属单位补助

26、年度终了事业结余应当全数转入结余分配

27、经营结余=经营收入一经营支出一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28、年度终了,经营结余通常应当转入结余分配,但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

29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按规定计提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结存的,当年未分配结余转入一般基金30、行政单位的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其他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31、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其中,其他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

32、行政单位的收入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事业单位的收入通常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即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33、行政单位的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34各项支出,应当按照实际支出数额记账。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应当正确归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合理的分摊35、(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简称国库单一账户;(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简称预算外资金专户;(5)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特殊专户简称特设专户。

36一个基层预算单位原则上只能开设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37、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38、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财政直接支付的申请由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填写

39、财政授权支付程序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年度财政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

出、特别紧急的支出和经财政部

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40、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数额按

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数

额,加上年预算结余数额,减当

年财政国库已支付数额,包括财

政直接支付数额和财政授权支付

数额和应缴回财政部门数额后的

余额计算。

41、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行

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

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

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

表和报表说明书。

42、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事

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

面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

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

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会计报

表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年度

决算)三种。

43、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一般按

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

入”的会计等式编排,左方为资

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

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

资产和收入三大类,资产部类总

计=负债部类总计。

44、编报年度决算的要求1.清理

结算2.核对一致3.正确截止

4.及时入账5.清理往来6.银

行对账7.清理盘点8.决算调整

45、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

凡属本年度的应拨款项,应当在

12月31日前汇达对方;主管会计

单位对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拨款和

预算外资金拨款,截止到12月25

日,逾期一般不再下拨。

三十一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调整经济是法律的一项重要功

能,所谓调整经济的法是指调整

围绕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经

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它既

包括传统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商

法、也包括近代产生的经济法,

它既包括调整国内经济关系的

法,也包括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

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它是一

国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

2、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

体系包括:民商法、经济法、其

他法律部门。

3、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

商法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的经济领域。

4、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和组织管理型的协

作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5、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管理关

系、市场管理关系、组织管理性

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6、经济法的本质有两层含义:1、

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和阶级

性等;2、经济法具有不同于其他

法律部门的性质或属性。

7、经济法的本质:1经济法是平

衡协调法2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3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4

经济法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

立统一发5经济法是以公为主、

公私兼顾的法、

8、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平衡协

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有

限干预原则4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第三十二章物权法律制度

1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

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物权的支配性和排他性均来自于

物的归属,即法律将某物归属于

某人支配,从而使其对物的利益

享有独占的支配并排他的权利。

2、物权和债权是市场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和债权相比,

物权具有以下特点:1物权是绝对

权2物权属于支配权3物权是法

定的,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4

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5物权具有

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3、物权的基本原则包括:物权法

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和物权公

示原则

4、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

类、内容、效力、得丧变更及其

保护的方法均源自法律的直接规

定,当事人不得自由的创设

5、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1物权

种类法定化2物权内容法定化3

物权效力法定化4物权的变更规

则法定化5物权保护方法法定化

6、一物一权原则具体内容包括:

1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

所有权2同一物上不得设有两个

以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物权

7、物权公示原则的内容:1物权

的公示方法必须有法律规定2物

权公式的效力必须有法律规定。

8、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请求

权而进行的不动产登记,该项请

求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将来发

生不动产物权变动。

9、物权的种类:1自物权和他物

权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3主物

权和从物权3法定物权和意定物

权4有期限物权和无期限物权

10、根据权利人保护物权请求的

不同性质,通常可将各种保护物

权的方法分为物权的保护方法和

债权的保护方法

11、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对自己的

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

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

和处分权四项权能。处分权是所

有权的核心,是拥有所有权的根

本标志。

所有权的法律特征1独占性2全

面性3单一性4存续性5弹力性

13、所有权的取得分为:原始取

得和继受取得。善意取得。原始

取得包括:1生产2先占3添附4

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5拾得遗失

物6国有化和没收

14、所有权的消灭:1所有权的相

对消灭2所有权的绝对消灭

15、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权利主体就同一财产共同享有所

有权的法律制度。共有包括:按

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共有分为三种:1夫妻共同财产2

家庭共有财产3遗产分割的共有

16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区别1

成立的原因不同2标的物不同3

权利的享有不同4对第三人行使

权利的不同5分割共有物的限制

不同

17、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

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

保物权。

18、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

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

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

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

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19、善意取得既可适用于动产,

又可适用于不动产。

20、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

有的动产或不动产,依法享有占

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

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物权,是受

限制的物权,但也是一项独立的

物权,一般以不动产为客体。

21、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

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汇票、支

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

提单,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

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

财产权,应收账款

第三十三章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

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

种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当事人

的法律地位平等、合同是在当时

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

为、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

律行为、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

务关系的协议

3、合同的分类:根据合同各方权

利义务的分担方式:双务合同和

单务合同;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

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诺成合同

和实践合同;根据法律上是否规

定名称,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根据有关连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

系,主合同和从合同。

4、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由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所

建立起来的制度就是合同法律制

度,主要包括:订立合同应当遵

循的基本原则、合同订立的程序、

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

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

终止和违约责任等。

6合同生效要件指已经成立的合

同发生法律效力所应具备的法律

条件,如下:①行为人具有相应

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

实;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④

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7、合同的生效时间:依法成立的

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

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

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8无效合同特征:具有违法性;具

有不履行性;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9、按照无效的原因划分:①一方

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

家利益的合同;②恶意串通,损

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合同;③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的合同;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合同;⑤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10、效力待定的合同:缺乏相应

的生效要件,但欠缺的并非实质

性要件。分类:主体不合格的效

力待定合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

效力待定合同和无权处分他人财

产订立的效力待定合同。

11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因重大误

解订立的合同或显失公平的合同

1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

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

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具有撤销

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

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

权的,撤销权消灭,以后不能再

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13、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

上可以分为:要约、承诺两阶段,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14、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①缔

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

中;②一方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

原则所应负的义务;③缔约当事

人必须有过失;④造成相对人信

赖利益的损失。

15、合同履行应遵循:全面履行

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双务合同

履行中的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

权、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

16、合同中止履行的情况:经营

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资产、抽逃

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

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

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17、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

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

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

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

任。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

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

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

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18、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

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

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的,该撤销

权消灭。

19、合同的终止:合同履行(最

正常和最主要的形式)、抵消、提

存、免除债务、混同(概括承受、

特定承受)

20、合同的担保:根据法律规定

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担保措施保证

和通过义务人履行义务的一项法

律制度。

21、合同履行的法律特征:明确

的目的性、自愿性和平等性、从

属性

22合同担保方式包括:保证、定金

23、保证方式:一般保证和连带

责任保证两种。

24、保证担保的范围:主债权及

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

现债权的费用。

25保证期间:可以由双方当事人

自由约定.未约定的,保证期间为

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26、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

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

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

的20%。

27、合同的保全是法律为防止因

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只是债权

人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

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

具体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

权人撤销权制度。

28、不能转让的合同:①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②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③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29、合同的转让要件:①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②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③必须由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协议;④必须合法且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30、按照转让内容的不同,合同的转让可以分为: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

31、合同变更的法律要件: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合同的变更时合同内容的变更;合同的变更应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进行。

32、合同变更的特征:①合同变更是在原合同基础上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新协议;②合同变更仅指合同内容的局部变更,而不是合同内容的全部改变;③合同变更后,原合同尚未履行的部分不再履行。④合同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⑤合同变更应当符合合同订立的程序,一般应采取书面形式。

33、合同解除的特点:①适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不适用于无效和可撤销合同;②必须具备一定条件;③必须有解除行为,我国的合同立法没有采取当然解除主义;④有解除权的一方必须在法定或合同约定的期限内行使合同的解除权;⑤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

34、合同解除的种类:协议解除和基于解除权的解除(约定解除、法定解除)

35、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违约行为(预期行为、实际违约)、主观过错

36、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

①继续履行;②支付违约金;③违约损害赔偿;

37、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免责条款

第三十四章公司法律制度

1、公司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组织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公司法是以“公司法”命名的立法文件,在我国指由立法机关修订的公司法。

2、公司的特征:是依照法定的条件与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公司法的特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备法人资格,以章程为存在和活动的根据。

4、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另外,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

5、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决算方案职权。

6、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

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

7、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

会职权。

8、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

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

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

境内有住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

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

元。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

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

9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

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

为能力;因贪污、贿赂、侵占财

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

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

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

年;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

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

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

日起未逾三年;担任因违法被吊

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

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

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个人

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第三十五章其他法律制度

1、工业产权与著作权统称为知识

产权,在我国工业产权主要是专

利权和商标权。

2工业产权的特征:专有性,地域性

3、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知识产权

具有如下特征:知识产权的客体

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

(本质属性)、专有性、地域性、

时间性。

4、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包括发

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

利(客体)。主体包括:发明人或

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受让人、外国人、共同发明人或

者共同设计人

5、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

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6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新颖

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

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7专利权人的权利:独占实施权;实

施许可权;转让权;标示权;专利权

人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其专利

8、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

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9、专利权的终止有两种情况:期

限届满以前终止为提前终止。提

前终止是由于专利权人没有按期

缴纳年费,或者专利权人以书面

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专利权在

期限届满前终止的,应由国务院

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

10、专利权的保护:专利侵权保

护、不视为侵权专利权的行为、

专利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1、商标注册采用自愿注册和强

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

的制度。

12、商标注册的条件:申请人必

须具备合法资格、商标须具备法

律规定的构成要素,商标设计必

须具备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

标不含《商标法》第10条、第12

条和第16条明确禁止使用的图形

和文字,

13、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识

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区别相同

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经营者

14、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商标

注册申请采用“一类商品、一个

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

15、《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

效期为10年,自商标核准注册之

日起计算,期满后,经商标注册

人申请可以续展

16商标权的内容:专用权,续展权、

转让权、使用许可权、标示权

17、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

断行为包括如下几种:经营者达

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

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

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滥

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18、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如下特

征: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是经营者,即是指从事商品经营

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

济组织和个人;实施不正当竞争

行为的经营者在主观上有违背自

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

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过错,客

观上有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的不正当竞争的客观事实;实施

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而

被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和扰乱

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关系。

19、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假

冒行为限购排挤行为;政府及其

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

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低

价倾销行为;搭售行为;不正当

有奖销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

通谋投标行为。

20、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①询

问权②查询、复制权③检查权④

行政处罚权。

2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1)产

品质量抽查制度(2)质量状况信

息发布制度(3)企业质量体系认

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2、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1)

公民个人的监督权。(2)社会组

织的监督权。(3)公众的检举权。

23、消费者的权利,是指在消费

活动中,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

权利的总和。包括:安全保障权、

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

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

获得相关知识权、受尊重权、监

督批评权

2018年度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 币及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 础知识和能力。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楚 1市场需求、供給和均衡价格。理解市场需求、市场供給和均衡价格,运用市场基本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 2.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解经济人假设、预算约束和消费者均衡,掌握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生活中的消费现象。3.生产和成本理论。理解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成的理论,辨别成本函数的基本形式和短期成本函数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4.市场结构理论。理解市场结构和价格歧视,掌握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辨别不同类型市场结构及其生产者行

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理解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掌握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基本内容,理解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决定方法。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理解资源配置原理、最优配置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掌握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解释市场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辨别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措施。 7.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辨别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理解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之间关系。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理解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10.国际贸易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辨别影咱国际贸易规模和特征的因素,辨别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和干预方式。 第二部分财政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第3章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3. 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4.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7.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8. 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便投入。 9. 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10. 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11. 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 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

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伙产出 13. 规模报酬: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14.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5.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6.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7.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8.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 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20.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伙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21. 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22. 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和经济利润相对的正常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所以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需求: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 ▲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消费者偏好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正相关 ③产品价格 负相关 ④替代品的价格 正相关 ⑤互补品的价格 负相关 ⑥预期 预期价格↑,需求↓ ⑦其他因素 ▲ 需求函数:假定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不变,Qd=Qd (P ) ▲ 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之间这种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需求曲线(需求量的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变动(表现为需求曲 线的位移):其他因素变动(如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 ◇ 以上规律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般关系,也有例外: 特例一:钻石与价格之间有时呈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特例二: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说,某些普通食品的价格上涨,购买量也增加。

二、▲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函数:假定除价格外的其他因素不变,Qs=Qs (P ) ▲供给的影响因素: ①产品价格 ②生产成本 ③生产技术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 ▲ 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变化的关系。 ▲ 供给曲线(供给量的变化):假 定其他因素不变,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 ▲ 供给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 移):价格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如成本等),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Qd=Qs 时→Po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模型(运用:最高限价分析,保护价格分析) ▲ 最高限价(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降低某些生产者的成本) P

最新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必考考点归纳(最全版)

1.2012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2.第一部分经济学 3.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a)需求是指在 一定时间和 一定价格条 件下,消费 者对某种商 品或服务愿 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4.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5.影响需求最 关键的因素 还是:该商 品本身的价 格 6.市场供给是 所有生产者 供给的总和 7.影响供给的 因素主要 有:产品价 格、生产成 本、生产技 术、预期、 相关产品的 价格、其他 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的 价格以及国 家政策等 8.市场上商品 或服务的供 给量和市场 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9.需求价格弹 性指,需求 量对价格变 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 量变动百分 比与价格变 动百分比的 比率 10.通常可以 把需求价格 弹性分为三 种:1)当需 求变量百分 数大于价格 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大于1时, 叫做需求富 有弹性或高 弹性;2)当 需求变量百 分数等于价 格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等于1时, 叫做需求单 一弹性;3) 当需求变量 百分数小于 价格变动百 分数,需求 弹性小于1 时,叫做需 求缺乏弹 性; 11.影响需求 价格弹性的 因素:替代 品的数量和 相近程度、 商品的重要 性、商品用 途的多少、 时间与需求 价格弹性的 大小至关重 要 12.影响供给 价格弹性的 因素:时间 是决定供给 弹性的首要 因素、资金 有机构成不 同影响供给 弹性的大 小、供给弹 性还受生产 周期和自然 条件的影 响、投入品 替代性大小 和相似程度 对供给弹性 的影响也很 大 13.消费者收 入变动与需 求的变动呈 同方向变 化。价格与 需求之间的 这种呈反向 变化的关

201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1)

201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1) 前言 (一)初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 (二)报名时间与报名方法 报名时间一般为4、5月份(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 报名方法:报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携带有关证明材料到当地人事考试管理机构办理报名手续。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部队及直属单位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 1.考试科目 初级和中级经济师均2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15个专业。 2009年教材情况 整体而言,初级经济基础的内容大致变化了30滋右。第一、二部分变化较小。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575261575.html, (1)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去掉了货币职能的内容,增加了货币发行的内容(113~115页);

(2)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去掉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的内容,增加了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的内容(134~137页) 第四部分市场营销 (1)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 重新叙述了企业经营观念的发展那部分内容,变化主要体现在143~144页; (2)增加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153~159页),删掉了原有的第二十二章品牌策略 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 (1)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 去掉了管理学及其特点、组织环境的内容 (2)第二十六章领导职能 增加了沟通的内容(200~202页) 第六部分法律 变动最大,基本上是全部修订。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 (一)试卷题型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都是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题量分布为单选题70题,每题1分,共70分;多选题35题,每题2分,共70分;试卷总题量为105题,考试满分是140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 (二)合格标准 考试合格的标准每年有所浮动,但基本上是总分的60%初、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和各专 业知识与实务科目试卷满分均为140分。全国2007、2008年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均为84分。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单元经济学 第一讲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前言 课程简介 课程结构 课程流程 课程简介 冲刺班主要是面向考试,有以下特点:围绕考纲模拟考堂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 面向通过争分夺秒 活学活用多快好省 课程结构 经济学基础中级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内容。西方经济学核心内容是市场价格的形成。市场价格形成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研究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而需求中重要的是消费者,供给中重要的是生产商。所以要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厂商的生产和成本。厂商和消费者通过市场达成交易,所以还要研究市场理论。众多消费者和厂商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入手点是国民收入。因为市场失灵,要引入宏观调控。 第一部分本讲主要内容 本讲的主要内容有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弹性是需求和供给相对价格的变化量。 第二部分本讲重要考点及典型例题讲解 重要考点 考点1 需求概述Ⅲ 知识点1:需求的定义 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可见,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知识点2: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产品价格 替代品的价格 互补品的价格 心理预期 其他因素 知识点3: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价格提高,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减少。反之,商品价格降低,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增加。价格与需求之间这种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做需求规律。我们把需求和价格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考点1 典型例题单选题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A.需求下降 B.供给下降 C.供给不变 D.需求不变 答案:A 考点:1 解析:根据需求规律,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有() A.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C.气候情况 D.替代品的价格 E.互补品的价格 答案:ABDE 考点:1 解析:气候情况不直接影响需求。 考点2 供给概述Ⅲ 知识点1:供给的定义 供给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以生产提供能力为前提:供给≠生产,供给=愿意销售∩能够销售

2020年新编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03名师资料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3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新增)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考试内容: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掌握生产者的基本假设。 生产者即企业或厂商。企业的主要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1.个人企业 个人企业也称为业主制企业,在个人企业中,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了解其优缺点。 2.合伙制企业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了解其优缺点。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即公司资本和财产不属于出资人所有,而属于公司法人。按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是:(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种企业中,( )属于法人企业。 A.个人企业 B.合伙制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C. D.股份有限公司 E.合作制企业 [答案]CD 【例题2·多选题】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有( )。 A.公司为股东所有 B.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C.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D.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E.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答案]ABCD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 考试内容:掌握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企业产生以后,社会上就形成了两种交易,即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的交易。两种交易方式都要支付交易费用或成本。当企业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时,

最新2018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所有曲线.pdf

2018年经济基础所有曲线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一、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P:价格;Qd:需求量含义: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规律: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面变化(反映需求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需求的的两种变化情况: 1、需求数量变动: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变动(点移动) 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 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线移动) 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1、消费者偏好增强; 2、收入增加; 3、替代品价格上涨; 4、互补品价格下降 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的因素: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大,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需求量变小,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PS:价格;QS:供给量 含义: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规律:价格与供给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供给的两种变化情况: 1、供给数量变动: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 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点移动) 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 这样的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产品价格不变,以下因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A、生产成本降低; B、生产技术提高 供给曲线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原因: 生产成本上升时,供给量下降,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量上升,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1、产品价格;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2、生产成本; 3、产品价格;3、生产技术; 4、替代品的价格4、相关产品;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一)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如34页1-19中(a)所示。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用R表示) R=P?Q 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用AR表示) AR=R/Q=P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用MR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MR=AR MR=△R/△Q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AR、MR是相等的。单个企业的AR、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无论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企业进行产量决策的依据是:MR=MC的原则,因为此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利润最大的含义:有利润时利润最大,有亏损时亏损最小。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 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其最优生产规模)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掌握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即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 (AR=DD) (三)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均衡价格。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版

第市场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一需求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部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分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第一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经市场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济市供给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学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础需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供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均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基本类型衡性 Ed1 不变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价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格性性基本类型①E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无关系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 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A>B;A<B;AB②可传递性A>B;B>C;所以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2018最新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

目录 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含义 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 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 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 方向变动。 ④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 力。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 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迟购买。 ⑦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类别含义 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与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5、供给的含义: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②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③生产技术。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7、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完整版)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市场 需求 市场 供给 在均衡价格之上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 ①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 E>1高弹性或富有弹性反方向E<1缺乏弹性或者低弹性同方向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需求交叉弹性公式: ①E 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 d<0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 d=0无关系 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必需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 入的增加④E=0 ⑤E<0低档品 需求收入弹性公式: ①E>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②E<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③E=1供给价格弹性为1④E=0供给完全无弹性(少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的。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而且变动都快于其他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府的干预 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政府对 市场的 干预 垄断①通过法律手段②进行公共管制,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①税收和补贴手段②相关企业合③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财产权是明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信息不对称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 和简单 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收 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概念 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不包括所得税 收入法 支出法 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宏观经 济均衡 的基本 模型 含义从支出角度看GDP从收入角度看GDP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GDP=Y=C+I GDP=Y=C+S投资I=S储蓄 三部门同上增加了政府部门GDP=Y=C+I+G购买GDP=Y=C+S+T税收I=S+(T-G) 四部门同上增加了国外部门 GDP=C+I+G+(X- M) Y=C+S+T I= S+(T-G)+(M-X) 消费 储蓄 投资 消费理论 ①凯恩斯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 倾向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 储蓄函数(1-β)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 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政府购买④税收⑤预期⑥价格总水平3种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 总供给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为:①长期(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②短期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 济 增 长 和 经 济 发 展 经济 增长 含义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投入数量; 4.资本的效率 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 经济 周期 和 经济 波动 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 类型 ①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②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 ①长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8年) ③短周期(3-5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 波动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波动指标 ①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③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

中级经济《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版 第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经典资料背诵版二含义 1.统计工作 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3.统计学一尺度 ①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 ②定序尺度等级差或顺序差③定距尺度可加减④定比尺度统统计分类数据 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定性品种数据计 数据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有顺序与类型定量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常用数值来表示统时期指标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是可以累积 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计统计总量指标数指标相对指标时点指标 某一时刻上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之后没有实际意义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分类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据平均指标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①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②非全面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种类第 调查登记时间连续 ①连续调查(一年之内如:人口出生、死亡)②不连续调查(一年以上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二统计报表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 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十普查 一次性全面调查,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 ①数据一般比较准确②范围比较窄③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二最广泛最常用 根据样本可推断总体①经济性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方式抽样调查章一概率抽样最理想科学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整体抽样④等距抽样 二非概率抽样不适于推断总体项目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典型单位是一种定性调查,着眼点不在数量特章典型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征上,因此不认为它是一种统计调查也是可以的统搜集第一手数据 ①直接观察法②报告法常用③采访法④登记法⑤电话访问法⑥网络调查法⑦实验设计法方法计搜集第二手数据 来源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①要评估价值②注意是否具有可比性③注意弥补④注明数据来源调 1、登记性误差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可以消除 2、代表性蟛钤谟醚臼莶乃婊蟛睿薹ㄏ查误差来源质量产生原因: ①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②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③样本容量不足等第质量要求①精度②准确性③关联性④及时性⑤一致性 ⑥最低成本四分类数据频数与频数分布频数也称次数;①比例之和等于 1②百分比③比率可能大于1各不同类别的数量比值部第品质图示 ①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②圆形图也称饼图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分二数据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①向上累积从开始一方向顺序的最后一方变量值小向变量值大②向下累积相反 顺序数据十图示 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三含义 根据统计研究需要,将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组别。分组后再计算出次数或频数,形成一张频数分布表统章单变量值 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级) 2008年4月8日 17:45 阅读次数:1604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二) 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所有制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上述理论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程度。 考试内容 (一) 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质和内容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的关系;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形式;掌握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和实现形式;熟悉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和集体所有制的特征;掌握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和特征。 (二) 市场经济和现代产权制度

掌握产权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掌握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和特征;掌握产权制度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加深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考试内容 (一)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熟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二)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掌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政策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知识,使考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收入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 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控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机制;掌握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二) 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的结构 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性质;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三)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熟悉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熟悉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和基尼系数的含义;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 、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 、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 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 、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 、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 、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 、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2017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浓缩汇总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及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及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及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及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及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及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3、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