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摘要】晚清文学一直被看做是古代文学的尾声,近代文学的背景。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提出了“没有晚清,还来五四”这一命题,试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提前至晚清。本文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试对晚清小说和五四小说加以比较,发现晚清和五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王德威;晚清文学;五四文学

长期以来,晚清文学都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它只是古代文学的尾声,近代文学的背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中国文学现代化提前至1898年。随后,王德威先生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明确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命题,从而更把晚清文学驾驭在五四文学之上,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细看“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命题,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晚清历史发生在五四之前,没有晚清的积累和准备,也就不用提五四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作者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研究限制,将关注点放在狭邪艳情、侠义公案、谴责黑幕、科幻奇谭四大文类。通过对这四种文类的研究,作者详述了晚清小说的多样性:“从侦探小说到科幻奇谭,从艳情纪实到说教文字,从武侠公案到革命演义,在在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的作者大胆嘲弄经典著作,刻意模仿外来文笔,笔锋所至,传统规范无不歧义横生,终而摇摇欲坠。” [1]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2、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刘鹗的《老残游记》、 4、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 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书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之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五四时期女性小说的性别认同及其局限性

响。庐隐的小说具有自传和“他传”(指为石评梅而作的长篇《象牙戒指》)性质,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占她作品总数的80%以上。凌淑华的小说集《花之寺》和《女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殷实之家待字闺阁的小姐到福寿双全的老太太等众多女性形象构成的画廊。石评梅一半以上的作品与女性有关。冯沅君的小说中也仅有《林先生的信》等少数几篇没有将妇女问题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她们大多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实现对女性自身世界的观照、体现出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五四时期文艺界、知识界出现的一些新的风尚,在客观上对女性小说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五四运动一开始就已直指了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主题,因此,当时的各类刊物都十分关注女作家的创作情况,所刊载的文章和小说都以男女杂座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妇女作家作品的风尚,在女性作家的名下常常冠以“女士”的名称,以示与男作者的区别。如冰心,在她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之时,她的女性身份就已在读者中定格了。这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一方面促使更多的女作家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并为她们的作品发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她们在创作时必须注意到性别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女性自我意识,使她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与整个社会的性别判断相认同的创作倾向。 二 追溯女性文学的历史,五四时期女性小说所出现的这种性别认同现象就并非无源之水,它与长期以来女性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创作心理定势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五四则为女性文学的兴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得众多的女作家及她们的创作在历经长期的沉寂下出现了一个高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旧时代男性与女性在生活范畴上的区别,最简炼的莫过于六个字:男主外女主内。一道家庭的屏障隔开了女性与社会的接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女性作家的视线,使她们转而注重于内视与内省。于是,写自我,写自我经历乃至自我的情绪感怀就成了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长期幽闲的家居生活又给了她们强化这种独特细腻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可能。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虽然都已走出了家门接受了教育,但当时她们大都还年轻,基本的生活轨迹仍旧是由家门到校门。对于开放的外界而言,她们的感知十分有限,因此,这些女作家们也就无一例外地继承了我国女性文学的这一观照自我的传统。冰心的“爱的哲学”源于她所生长的那个充满爱的家庭;冯沅君笔下大胆反叛的形象中隐现着她的表姊的影子;庐隐的《海滨故人》中的女儿国折射出当时北师“四公子”的冰雪友谊;苏雪林的结婚纪念集《绿天》,事实上记载着她自己求学时代的种种经历。……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们,往往是集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于一身,她们大胆地写自我,写女人,将敏锐的目光投向女性自身生活的领域。或表现她们勇敢反抗传统婚姻,争取自主的爱情;或描绘她们在内心理想与亲情伦常交锋之下的苦闷与抉择;或倾吐知识女性面对事业与爱情矛盾的困惑;或生发女性对未来生活命运的担忧和思索,展示了为一般男性作家不易窥透的女性生活层面和不易察觉的情感变化。她们的这种对女性生活层面的展示和对妇女处境、地位以及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极大地丰富了五四的文坛,使更多的人通过小说这种形式(阅读小说)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给女性世界带来的震撼。 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兴盛在得益于女作家们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直接受惠于女性文学所特有的率真的心灵抒写传统。长期以来,女性囿于家庭的圈子和处于从属的社会地位,她们提笔为文,大多只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绪,排遣心中的郁结,无直接的功利目的,而这种情感性灵的真诚抒写,正契合了文学的本意。五四时代,是一个新旧交迭,破旧迎新的时代,而那些女作家们,生长于旧礼教和旧传统所主宰的社会,却要冲破这些枷锁,进而走向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的新时代,“自然有许多痛苦的经验和崭新的情感与意见,需要发表,需要尽情一泄以为快”[②]。正如第一位女性小说作家陈衡哲所说:“我的小说不过是一种内心冲动的产品”,“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是真诚,是人类情感的共同与至诚”[③]。因此,强烈的抒情性就构成了五四女性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冰心的小说,在当时就已被冠以“冰心体”的称谓,从而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其风格清新隽丽,状物写人无处不传达出女性作家的细腻柔婉的情感世界。在冰心的创作中,女人是她聚焦的所在,她写女人,更热爱女性,因为在她的心目中,“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④]。庐隐仅仅三十五年的生命历程中,其人生追求的痛苦与幸福、

第二讲 20年代的问题小说

第二讲20年代的问题小说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读教材P58 -61 ) 1 、梁启超等人文学改良主张的影响 1902 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他从维新革命的角度看待小说创作,强调小说启迪民志的社会功能,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2 、现代小说乃以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出现 印刷、造纸工业的发展与进步 小说阅读群体的出现 稿费制度的形成 3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促动 新文化运动使小说成为文化变更的重要载体: ①新文化运动需要小说作为宣传工具; ②旧文学作为旧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或载体应该首先接受文化 革命的洗礼。 4 、西方小说的引入对古典小说向白话小说转型的促动

西方小说对鲁迅等作家的陶冶 林纾小说翻译的影响 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 第一节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小说。这类小说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诅咒黑暗现实,鼓吹社会改造,追求个性解放,渴慕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代表作家有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人。 一、“问题小说”兴盛的原因: 1 、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推动。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对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评价(1918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1919 )继续讨论这一问题。沈雁冰在五四时期多次直接倡导问题小说。 更直接推动“问题小说”“问题剧”是对易卜生剧作的译介。(1918 年《新青年》第四卷第 6 号特别出版了《易卜生号》,刊有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译本,以及胡适的论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 武润亭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是晚清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晚清的文学启蒙,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与之同步进行。自明、清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的转折。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并强行把中国置于竞争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又使人们懂得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变法图强成为中华民族谋发展、求生存的惟一的出路。而这一时期,人们又认识到“民”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开启民智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进步文学便开始脱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羁绊,以不够纯熟和无暇雕琢的艺术方式,担当起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晚清的文学启蒙,也和西学东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袁”的主张。这不仅为科学水平明显落后的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突破了长期以来盘踞在国人头脑中的封闭、顽固、守旧的观念,开始接纳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实施了“师夷”、“制夷”的主张,还把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扩展为“西学”。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开始探求科学原理,力图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使得自然科学进入哲学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也开始宣传科学道理。小说《老残游记》,揭示了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小说的第一回,还通过“危船一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关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孽海花》也指出:“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文学宣传民主。“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口号的提出,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面向大众,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输入民主自由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蒋智由、秋瑾、邹容等人的诗文,都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与此形成互补的,是反映人性觉醒,提倡婚姻自主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诚然,晚晴启蒙文学的审美价值较低。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愉悦性情,给入以美感,这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但文学也应该给人以启迪、教益,发挥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文学启蒙的功绩不容否认。 1.下列关于晚清启蒙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开启民智是晚清时期最紧迫的任务,文学作为最合适的形式担当起这一历史的使命。 B.在开始承担思想启蒙这一历史使命的时候,晚清文学艺术方式是不够成熟和无暇雕琢的。 C.晚清文学对西学东渐有贡献,小说《老残游记》批判了理学蒙昧主义,宣传了科学道理。 D.晚清文学的历史功绩在于给当时的中国人以启迪,发挥了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促使中国人改变了封闭守旧的观念,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在实施“师夷”“制夷”主张的过程中,洋务派不但重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且扩大了学习的范围。 C.为了使自然科学进入哲学领域梁启超、严复等人力图采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 D.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也利用文学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

“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阅读答案

①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那个中国贫弱的年代,显得那么虚幻和空洞,而他关于百年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更显得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可当历史的钟摆真的摆进了2010年,痴人的梦说竟然如此真实,触手可及。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穿江而过的条条隧道和横越江面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现实,世博会的举办和百年前的梦想也是如此高度契合。 ②世博会究竟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③笔者曾有幸当面向连任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著名外交家吴建民讨教,他说:“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将超过奥运会。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确实能够做到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难明白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的集中展示,将给中国不少城市带来改变陈旧面貌、提升自身素养的大好契机。中国的城市人口现已占总人口的近半数,直接能对如此数量的中国人产生直接影响,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④不仅如此,本届世博会还将是文化交流的盛会。目前官方预计的数据是,将有超过7000万的国内外嘉宾和观众亲临世博会现场,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艺术团体在历时半年的展览期间,举行超过2万场风格各异的演出。届时上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交流和文明对话的舞台,一个全世界参与的城市文明大互动将恢弘上演,相随而来的会是世界的新一轮大合作。 ⑤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或深层碰撞必将产生火花,这种火花稍经衍变便能成就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而无数的火花也必将引发一轮创新热潮。当世界正在全力寻求走出经济困境的捷径时,创新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推力。 ⑥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做到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么,时间周期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互动程度更强的上海世博会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这里没有姚明和刘翔,没有耀眼夺目的明星光环,却有着一座座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实。 ⑦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申办世博会计划,他认为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今年5月1日,这个“管50年”的战略正式拉开大幕。这是一个需要用奥运赛场上的澎湃激情去关注、去热爱的战略,这又是一个需要用城市发展中的理性思考去观察、去学习的战略。对于中国,2010注定是“世博之年”,同时,还应是开启中国“世博新时代”之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2.第①段中“痴人的梦说”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回答。 4.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深刻广泛的影响。 2.①小说中关于百年后上海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 ②关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 3.①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②推动文化交流。 ③成就思想和理念的创新。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 目录 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2) 7.1.1 文学研究会 (2) 7.1.2 问题小说 (3) 7.1.3 乡土小说 (5) 7.2 创造社与“身边小说” (6) 7.2.1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 (6) 7.2.2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 (7) 7.2.3 “身边小说” (8) 7.3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 (11) 7.3.1 “新月”始末 (11) 7.3.2 从新月派到新月诗派 (14) 7.3.3 “新格律诗” (17) 7.4 语丝社与“语丝文体” (19) 7.4.1 《语丝》和语丝社 (19) 7.4.2 “五四”之后的批判和启蒙 (20) 7.4.3 “五四”之后的精神分途 (22) 7.4.4 语丝文体 (23) 7.5 “未名”、“莽原”、“湖畔”、“沉钟” (25) 7.5.1 “未名” (25) 7.5.2 “莽原” (26) 7.5.3 湖畔 (28) 7.5.4 “沉钟” (30) 7.6 南国社及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 (32) 7.6.1 “南国”运动 (32) 7.6.2 南国社的艺术精神 (34) 7.6.3 其他社团流派 (35)

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7.1.1 文学研究会 历史沿革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和《小说月报丛刊》等六类丛书近三百种。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是一个比较散漫的组织,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统一的文学主张,但其成员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大都有一致的看法。 文学研究会在宣言中指出: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 他们提倡文学应表现人生,是“为人生的艺术”,因而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文艺,反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文艺。当时以“礼拜六”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正流行于文坛,《礼拜六》、《红》、《游戏杂志》等一类刊物以低级趣味迎合小市民所好,“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在当时也根深蒂固,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对鸳蝴派构成了重大威胁,郑振铎等人同“礼拜六”派也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鸳蝴派控制的刊物终因读者的减少而停刊。除了反对具有庸俗倾向的游戏文学外,文学研究会还与学衡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学衡派以留美的胡先驌、梅光迪、吴宓为代表,出版《学衡》杂志,攻击新文化与新文学,文学研究会以及当时其他进步人士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批驳。而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本无根本利害冲突,大方向也是一致的,但因文艺观点的分歧彼此也有矛盾。创造社尊重自我,崇创作,恶翻译,追求艺术上“全”与“美”,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与文学研究会是不一致的,因此两个社团之间持续了三、四年之久的笔战。 在创作方法论上,文学研究会推崇写实主义,强调“新文学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客观忠实”。在文学的使命观上,他们从有益于“人生”出发,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反对“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的观点。但对这种主张的理解和实施,成员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部分人追求“爱”和“美”,通过人生的慰安和悲哀的宣泄去探讨人生的究竟;一部分人既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也有“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

晚清小说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准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41868713.html, 晚清小说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准备 作者:胡江波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9期 内容摘要: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本文分析晚晴小说翻译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译以致用为大量输入所做的文化准备,并指出晚清小说翻译的功利本质。 关键词:晚清小说革命译以致用 中国古代小说长期并且一直归属于社会的边缘,为文人士大夫不齿。鲁迅曾感叹“在中国,小说向来不算文学家的”,“做小说的也不能称文学家的”。然而,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无论是中国小说,还是翻译小说,从“小道”一跃而成为“文学之上乘”,并非偶然,亦非靠几声热情的呐喊即能定音。只有把整个翻译活动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抓住特定的历史时代主流思潮和意识形态,才能深刻地理解晚晴翻译活动。因此,要研究晚清小说翻译,首先必须要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动力。晚清小说革命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直接动力,而翻译、介绍域外小说又是小说界革命的第一步。 一.小说界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代表着当时政界、思想界、文学界先锋人物的维新派对至上而下的改革彻底绝望,认识到不能依靠保守的官吏和腐败的晚清政府来完成改革大业;只有从国民做起,唤起国民议论,振作国民精神,使改革之事成为国民共同的事业,方能成功。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小说界革命口号。 国民素质关乎救国强种之要。在维新派的笔下,开民智、育民德一直是“新民”的主要任务。严复根据Herbert Spencer学说,提出“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他进而呼吁:“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梁启超①在《新民说》叙论里开宗明义指出,同是圆颅方趾,同样的日月山川,为什么国家有强有弱?不在于地利,不在于个别英雄,而在于国民。梁启超还指出,欧美国民虽然强调个人权利,视独立、自由高于生命,但其群体观念又绝非中国民众所能及。他批评中国人奉行“人人皆知有己,不知有天下”的处世之道。他提倡“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的新道德,即公德。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维新改良文学 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 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 段: 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 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 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 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以日本明 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 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 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在文学创 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 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 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 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 的。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 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 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 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 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 “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 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 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 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 作时务文; 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 (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 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 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 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 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 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 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 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3)批判严复的文风,重提“文界革命”。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 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 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 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 (4)梁启超“文界革命”论在文章形式方面的主张:俗语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 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寻 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 化时代。余曰不然。……自宋以后,实为 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 发达故。——饮冰:《小说丛话》 (1903) 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 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 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 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 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二)“文界革命”理论的实践 1、创作情况: (1)1895年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与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时期; (2)1896年主编《时务报》; “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受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胡 思敬《戊戌履霜录》) “任公文笔原是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 听为之一耸。”(严复《学衡》第12册) (3)188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谭嗣同一起创办《湘报》、《湘学 新报》; (4)1898年10月,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清议报》100期后被毁,又在横 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 (5)1902年创办了《新小说》 1898-1903年,在这两种刊物上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等80多篇文章和专著。散文 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时期的“新文 体”创作,作为他的“文界革命”的实 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梁启超散文分类 (1)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杂文集《自由书》。 (2)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 传》等。 (3)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 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 2、条理明晰; 3、笔锋常带情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 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其 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 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 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 改造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 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 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 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 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 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 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 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 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 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 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 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 时期。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 欣赏。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思想和理论贡献: 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二是推小说 为文学之最上乘; 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 说支配人道之力。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 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政治小说的特点: 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 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五. 戏曲界革命 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 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 《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 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 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 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 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 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 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 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 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 造新文学的殿堂。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 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 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 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 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 径。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 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

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

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虽说不上成熟,但是在散文,诗歌,戏剧各个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其中鲁迅,李语堂,郭沫若等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史革命先驱们经过了“科学救国”到“政治革命”再到“思想革命”的思想飞跃的结果。新文化运动以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和“打到孔家店”为主要口号,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现代化为目标,既批判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又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介绍自由平等学说和个性解放思想,为1917年文学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准备,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它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文学革命能否取得成功,在于能否创作出体现“新文学”精神的作品。《女神》、《沉沦》和《阿Q正传》等经典2名著的先后面世,标志着新文学完全战胜了就文学,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同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新文学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散文 “五四”散文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标志性的存在,作为一种显著地有别于传统散文的现代品格,“五四”散文的现代性,既表征为主体精神的开放,自主和独立——作品主题取向的鲜明的个性主义倾向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又体现在散文语言的自由化以及与此相关而生成的现代散文的文体形态。马克思文艺理论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散文亦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自身存在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人类精神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艺理论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五四”散文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谈到“五四”散文,自然少不了说周作人,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人“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与同期的散文名家相比,周作人更集中精力于散文小品的创作,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特别长,作品特别多,其文学生涯对五四散文及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是很好的见证,与其他作家一起,带来了五四散文的繁荣。周作人散文,贴近生活容纳万物,与平淡的素材中见情趣,这种贴近生活的风格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士相符的。翻阅周氏散文,我们会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非常贴近生活,正是着意于平凡的材料,于无奇中见奇,才形成了作者平淡隽永的别样风致。贴近生活的风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文学士对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审美社会。 “五四”散文中,林语堂的小品文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中探明文学区别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指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在社会中发挥其审美功能的精神产品。在林语堂幽默小品文中读者可以在诙谐的语言中品味出人间百态。

浅析问题小说的特征

从现实主义浅析问题小说的特征 文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4)班:陈慧 摘要: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小说。这类小说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定义的问题,讽刺黑暗现实,支持社会改造,追求个性解放,鼓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观念。代表作家主要有有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人。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后来的问题小说不断发展,但始终没有脱离作家关心现实的这一优良传统。问题小说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主要从现实主义分析冰心,王统照等问题小说家的作品特征。 关键词:问题小说五四现实主义爱的哲学 一、问题小说的出现 “五四”时期,随着大量的翻译,介绍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文章作品的出现,使得现实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这些文学作品反响很大,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兴趣。而受到“五四”时期我国国情影响,这些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传播到中国并被消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带上了浓重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点。这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和写实。“为人生”强调文章应该直面人生,直面劳苦大众。文章应该摈弃无用的华丽和粉饰,应该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为重点。“写实”则强调了文章应该以客观反映现实的写法,反对无病呻吟,以文学为游戏,卖弄文笔艺术。文学研究会致力于反抗昏暗的封建社会制度,这和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中反抗资本主义是不同的,这也是由我国封建制度作为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大阻力及根本原因的国情决定。问题小说体现了文学研究会早期的成果。以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作家为主要力量,问题小说在文坛上开始发展。 二、问题小说的写作内容 从描写内容上看,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而“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主要反映在青年对其人生路径的探讨和在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出现的迷茫。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海滨故人》写五个女青年从学校踏入社会,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热情消退,上进心丧失,甚至自我毁灭。《或人的悲哀》则更为明显,亚侠在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虑、悲愁和失败。这些人肩负着时代的沉重包袱,热情地寻求理想人生,却落得个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结局。 三、问题小说的主要写作特征 (一)问题小说中的写实 问题小说的一大特征是写实。冰心以创作时间之长,创作水平之高,创作作品数量之多成为问题小说的主要代表。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 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 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 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作者及内容简介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思想内容: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计108回。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老残游记》刘鹗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共20回。刘鹗本是一位企业家、学问家,并不是职业作家,但其文学家之名却远胜企业家和学问家。这部小说是他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作者借《老残游记》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 《孽海花》曾朴著,笔名东亚病夫,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像是被榨干了水分。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写的是封建社会落后的冥婚陋习。 文中一方面对农民真挚的情感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落后的习俗的批判。废名的《浣衣母》以散漫、轻柔的笔调写李妈、驼背姑娘,人物质朴、真诚、善良、可爱,可也能看出在农村作为女人区别于男人的命运的不公平和悲剧性,表现了作者对妇女的同情和怜惜。“五四乡土小说”里的农民大都为南方水乡的农民。他们质朴、纯真、温柔、含蓄。而且更多的是表现这些人在思想上的落后性和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进而联系到整个中国民众。“五四乡土小说”多以南方水乡为背景,里面体现的地方、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浓重的南方特色。像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凫水少年,废名笔下的重瓦屋、堤坝、渡河、撑船人、石塔、绿竹红花等。另外像唱山歌也是南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乡土小说形成的文学史背景: ?一是“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人生, ?二是“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三是周作人等理论家的提倡。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 ?回忆、乡愁、 ?风土、写实。 ?乡土小说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