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_林美群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_林美群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_林美群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_林美群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态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

观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强调思想灌输,忽视个体差异,强调对学生社会价值的塑造,忽视了个体价值的意义,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育理念,将生态文明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指人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强调和谐统一、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循环,生态文明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研究理念,提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一种和谐的、发展的生态教育系统.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良好的氛围下,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2生态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2.1优化教育客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灌输性强,教师注重知识灌输,按照统一模式教育学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上看重教育的社会价值,缺乏对个体的重视,没有给予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教学效果乏力,阻碍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师生关系生态失衡.生态教学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系统,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一切

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宗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还要外化为行为习惯.

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情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以及道德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层级、

不同类别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满足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整体知识要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

2.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生态互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核心,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引路人.生态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播途径,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平等、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学相长,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形成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良好的课堂生态效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师生交流更加融洽,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加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应用水平.最终,将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精神、感情、交流的需要,实现教师生态互动,平等对话,双边交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尊重爱护学生,在和谐的生态互动情境中,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励学生大胆地探求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成就感.

Vol.29No.11

Nov.201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9卷第11期(下)

2013年11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生态取向

林美群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

模式,在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中,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研究理念,提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凸显生态教学的重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和谐的、发展的生态教育系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态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1-0222-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2012010038)的阶段性成果

222--

2.3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环境

教学生态环境的营造就是要环境育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营造和谐融通的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塑造,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生成能力,在互动的表达中提出质疑,在智慧的挑战中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课堂的自主、和谐、持续发展.

教学的生态环境包括,课堂环境、校内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课堂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和谐、开放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轻松舒适,使学生在课堂中多元互动,彰显活力.在和谐愉快的师生人际情境中,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智慧趣味的学习情境中,激发想象,唤起思考,实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充分掌握,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更为动态、开放的环境中,选择适应自己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活动,使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兴趣,扩展知识.首先,立足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各种功能.其次,要关注校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走向现实.

3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学结构

3.1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就是使教学环节和过程具有开放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教学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动态平衡.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提供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和互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各个学科知识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是新旧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新知识融入其原本的知识体系中,打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内容,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知识迁移和重组,提供合适的衔接点,使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平衡.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内容既丰富又有时代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研究教材,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融入生态文明的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德.用和谐的理念和发展的眼观,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生态绿色的生活观念,提升生态文明素质,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2树立生态课堂意识,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生态课堂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以灌输思想品德的做法,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采取灵活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有情景的生态教学环境中,互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开拓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生态化就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参观教学等.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互动平台,例如:学子讲坛、名家面对面、学术论坛等,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顺畅.

3.3完善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在价值指向单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活动的评价,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性比较差.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性的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接挑战、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地反馈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教学评价是复杂的过程,标准的制定、信息的搜集、价值的判断、信息的反馈,在评价的环节中,都要求具有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工具运用,构建生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要遵循动态、科学的原则,优化评价指标,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善充实,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3.4突出生态文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在实践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凸显生态文明的地位,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的,和谐有序、全方立体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能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建立生态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实现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道德的有效衔接,资源共融,互惠互利,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式的实践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使大学生走出教材,走出书本,走出校园,利用一切生态教育资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中,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取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

——

——

——

——

——

——

——

——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1.

〔2〕江灶发.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118-119.

〔3〕丁林.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25-27.

〔4〕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5〕曹剑辉.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2-84.

223

--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创新理论的产生 创新理论是由J·A·熊彼特(1883—1950)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 J·A·熊彼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E·V·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创造者)和F·V·维塞尔(边际效用价值论创造者),后在伦敦时曾求教于A·马歇尔(剑桥学派领袖,局部均衡论创造者),并对M·E·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十分推崇。所以,J·A·熊彼特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他首先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静态分析,提出了“循环流转”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没有利润、没有得息的静止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产始终在原有水平上均衡的循环往复,没有资本运动,也没有企业家活动。 在J·A·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J·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

其变化规律,他还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 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是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中,所以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因而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它并是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将已发明创造聘为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这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所以,J·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J·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家是有敏锐洞察力的,能预见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经济利益,并有胆略、有能力进行创新去获取利益的人。他认为,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只有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之中的人才是创新者。在J·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一是由于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二是发现一个私人商业五国的愿望;三是征服困难并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力;四是创造并发挥自己才能所带来的欢愉。在这几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时刻有“战斗的冲动”,存在着非物质的力量的鼓励,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J·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能、文化素养、预见性、首创精

绿色教育生态课堂模式

绿色教育生态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我们积极进行“绿色教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探讨,积极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一、第一课堂:以教室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创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1)执行“三三制活动课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三三制”,即一节课上教师引导讲授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展示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反馈拓展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2)实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①课程预习,激活经验。预习不仅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也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和纽带。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在呈现知识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教学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上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就要有效的利用好课程预习,激活已有的知识生活等经验,让学生带着准备而来,带着胸有成竹而来,带着验证的渴望而来。 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能激发小学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9329.html, “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李巧玲 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8期 一、问题的提出 1.优质生源大量外流; 2.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3.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形成“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1、宣传发动,思想跟进; 2、取精内化,创新模式; 3、引领示范,推动实践。 (二)拓展延伸“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式快乐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的生命潜能,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组建了科技、礼仪、足球、葫芦丝、武术等27个社团;构建了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拓宽了育人渠道。 (三)深入推进“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1、在团队中推行。学校在年级教师组、学科教师组、社团教师组三大团队中开展教研活动,深入推行“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一是以学年组教师团队为主体,开展以“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的教研活动。学年组团队通过开展听评课活动,针对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各种问题交流研讨、反思改进。二是以教研组、备课组团队为主体,开展以“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以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测试、辅导等五大环节为抓手,开展集体备课、抽签听评课、特色作业展、进步学生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以社团教师为主体,开展“让每个社团成员都精彩”、“让每个社团都靓丽”的教研活动,激发社团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学习中推进。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为更好地推进“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李校长又多次派出人员到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进一步更新理念,寻找差距,改进教学。学习返校后,再以汇报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全校教师做二次培训,以实现学习效果的共享。同时在校内开展学法指导、教科研能力等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坛”、“名师题库”等学习活动; 3、在反思 中改进。在“问题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李校长始终坚持听课调研,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跟踪问效的教研活动,不断解决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解读课堂教学五个流程;4、在评价中提升。本着“评价促发展”的原则,学校把评价与师生个人成长、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即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极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中开展了“十优教师” “课改先锋教师”、“课改优秀教师”、“课改带头人”等评选活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 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ill Network Classroom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重磅阅读 1)网络课堂教学的兴起,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3)你的看法,理由是……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指出一种新兴事物,提纲第2点针对该事物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提纲第3点要求表明“我”的看法,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对比选择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如下内容:描述网络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提出关于网络课堂是否会取代传统课堂的两种不同观点并说明理由;表明“我”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e question: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 式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 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教育”简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就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了“快乐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勉。 1、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因此,要不置的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选的感觉,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入课堂到教师讲解,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练习,都可播放音乐,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愉悦气氛,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 2、游戏法。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经常做一种游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新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游戏,可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敌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景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提高了投掷能力。 3、巧喻法。体育课大部分在场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站在队列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去趣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一个劲的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情况,单凭训斥,指责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接物喻理。如以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

序走的驼队作为比喻,并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逼真的动作,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模拟法。模拟表演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教学时可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或模拟企鹅走路的样子,或模拟骑马的动作。这样,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就掌握了要领。 5、表现法。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将体育活动设计成生活中的原形活动。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锤子打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中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情绪高涨,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的加以表演,教学效果很好。 6、假想法。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进行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因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如田径赛中体力不支的时候,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7、争胜法。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强法进行教学。如可模拟爬上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 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奇的刺激而兴奋起来,如果

“6+1”课堂教学模式(1)

文山中学“6+1”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中学传统课堂的六个问题:①灌输方式,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的昏昏欲睡。②被动学习,传统课堂的分水岭,学生缺乏主动。 ③缺失自信,在未来竞争社会中处于劣势。④丧失兴趣,课堂少有质疑、探索精神。⑤机械学习,仅仅学会了而达不到会学的目的。⑥泯灭个性,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千人一面。学校为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决定全面推行“6+1”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是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它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学会,学通,能用的优质、高效的学习模式。 一、关于“6+1”课堂教学模式 “6”是课堂教学六个环节,依次为“导(引导),思(自学),议(讨论),展(展示),评(点评),检(检测)”六个环节。“1”是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6+1”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解读 (新授课为例) 1.“导”就是老师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快速总结旧课,引入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及考情预测。 2.“思”就是学生自主学习(11分钟), 同学们按导学提纲的指导,先泛学课本相关内容,然后独立思考

解答导学提纲中相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老师们将课本知识具体化、问题化、层次化,其中层次化的问题,是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要静静观察学生的“思学”状态。 3.“议”就是小组起立讨论(8分钟)。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商议刚才学习思考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与小组成员学习程度的不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或复述正确答案,或更正错误结果,或补充没写完整的答案,或拓展相关的引申知识。学生讨论时要起立,头碰头,执笔记录,参与讨论。 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在商讨议论中相关帮助、共同提高。教师要各组巡查学生讨论的好坏或进度,从而看出学生的层次,还能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备决定展示哪道题,或重点讲评的题目。 4.“展”就是同学们的激情展示(8分钟)。 展示分为统一学习内容的对比展示,由小组代表主动激情表达,或老师随机指定的学生展示,或口头,或板演。展示的结果一定是小组同学们讨论的本小组最佳结果,还可质疑本小组成员共同的疑难问题。书面展示时要讲究字迹清晰、工整。主动要求展示时要使用规范用语——“我展示”“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等。 5.“评”就是老师或同学们的点评(10分钟)。 先由同学代表对同学们的展示结果点评,点评内容包括书写、思路、内容判定、分数。老师根据同学们展示的情况,或总结,或点评优缺点,或补充拓展延伸相关知识,或补充拓展延伸相关知识。教师讲评时做到:学生学会的不讲,小组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 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 的教育原则,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打击受教育者的自尊,毁灭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摧残着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法,颠倒了教育主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尊严,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是比体罚还严重的“心罚”。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的三元素。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六步教学”课堂 一个理念: 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要求(轻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自主高效快乐的课堂 1、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独立性:摆脱依赖,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 能动性: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 有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学习过程。 三、透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的有效性。 主要课堂教学流程(约35分钟) 激趣导入拓展探究收获分享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兴趣。 目标导航:即出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中,首先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再让学生谈谈自已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进行汇总后再进行第二次引领,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引领再次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一个循环,也就是带着学生到文本中走个来回。 质疑解惑: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对学生提出课后探索的要求。

达标检测:通过相关测试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当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拓展探究: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进一步地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项认识: 1、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2、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3、好动是孩子的特点; 4、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五个提倡: 1、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2、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3、让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4、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5、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广度。 六大误区: 1、实行问答式教学 2、走形式,无实效 3、目标模糊,方向偏离 4、无引导、引导不力, 5、放散牛、无政府主义 6、部分代替整体,观众+演员 总之,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爱好、特长、不足等,明确学生的动机,服务和满足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方面要真正实施民主化教学,做引领者、合作者,在关键时给予点播与指导;另一方面要敢于放手,敢于向自我和传统挑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最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辨证关系 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产生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 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语)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 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C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l “。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 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 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首先,实践创新的客观进行不断提出一些以前 没有提出过的,因而理论也没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就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 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 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发现事物 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及其实现形式。”即实践创新促成理论创新必要性的生成和 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任务。其次,实践创新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 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条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 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还为理论创新的进一步进行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恩 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 展起来”①,“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又促使头 脑革命化,②。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 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 平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实践创新越发展就越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实践创新 和理论创新就是在互动的作用机制中共同前进的。人类的早期就有了创新意 识,然而古代人类的创新水平很低,速度缓慢,创新的规模和空间狭小,所以 创新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创新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进入农业社 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过程简单,节奏缓慢,其从事的政治、经济、文 化活动仅凭经验就能进行,所以理论创新的作用还不太明显。理论创新尽管在 农业社会已产生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实践的局限,其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应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IMI,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IMI.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72,P56一。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有的水平和地位。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只有到了近代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 别是现代化大生产,一方面实践创新要求理论创新与其相适应,总结、提升创 新的结果,使其更趋合理性和普遍化;另一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作用的 发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之一就是通

传统课堂教学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看法 所谓传统课堂教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摘要: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知识、 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其基本流程必须经历“领受──领悟──提升”三个阶段。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

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策略

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课是协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提 升学生的水平。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复习这个环节,很多学生对复习感到迷茫,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协助学生上好复 习课。本文就对初中政治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实行简要分析。 一、系统复习,打好基础 虽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政治考题偏向开放化,更多是考查学 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在实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从基础入手,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在传 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认为 只要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就足以让学生应对考试,取 得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遇到考查水平的命题时,就不知 道从何下手。所以,在复习初中政治的时候,教师要协助学生针对教 材内容实行系统复习,能够对教材上的内容实行分类,然后系统性地 实行复习,如将法律知识相关的内容归为一类、三农问题归为一类等,让学生的复习更加系统化,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实行复习,做 到有条不紊,快速高效,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 都能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对学过的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真正地 协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联系热点,灵活使用 为了迎合考试中的常见题目,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实行适 当的课外拓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 去了,现代教学要求学生“两耳要闻窗外事”,不但要“闻”,而且 还需要深入地了解。让学生对社会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如果学生仅 仅对教材上的内容实行研究,逐渐地就会与社会脱节,在考试的过程 中遇到联系时事热点的问题一无所知,将来走进社会也会非常迷茫。 所以,在初中政治复习的时候,学生尽量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令人瞩目的事件对于丰富学生 的阅历、提升学习水平都是非常有协助的。另外,教师也要协助学生 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与教材建立起相关的联系,让学生能够联系 时事热点来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例如,学生能 够多注重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热点事情,如食品安全问题、社会经济 问题等,并且学会使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的复习 方式比较新奇有趣,会让学生觉得更加新鲜,积极性比较高,同时也 能让学生逐渐地养成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总来说之,对于当 今社会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学生要重点注重,储备大量的相关知识, 用已有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进而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注重实践,提升水平

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左权县示范小学以“让学生拥有快乐童年,让教师品味快乐人生”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现我校“打造示范精神,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快乐校园”办学目标的主阵地。为此,我校本着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快乐课堂的教学改革目标,全面开展创建快乐课堂活动,力争用2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示范小学特色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示范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打造快乐课堂”为主线,以快乐课堂教研活动为突破口,力求真正建立起“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我校师生快乐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具体目标: 工作目标:创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状况的根本性改变。在专家引领下,积极探索,构建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通过教研活动带动全校教师走进“创建快乐课堂”的行动之中,让教师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实现“创建快乐课堂”的目的。进一步创新教学常规管理方式与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符合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三、快乐课堂的含义 把快乐引进课堂,寻找每一个教育主体生命与学科快乐的学习活动共鸣点,通过教学艺术特有的感染力,审美化改造课堂;通过人文化之美营造,情感化课堂;进而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醉心其中,达

到课堂参与的质疑,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目标达成的收获,实现快乐课堂最优化。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堂无权威”、“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看待,着意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他们“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能学会方法,抓住要点,言之成理,教师即应予以肯定,为孩子的禀赋的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快乐课堂上,没有博古通今的老师,不见唯唯诺诺的学生;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听讲;学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这不也是一种绝妙的授课方式?教师隐主导于无形,学生品自信于其中,讲课者积极扩大内充,听讲者随时准备上阵,如此群情激奋的学习状态,不正是老师渴望的“愤悱”状态么?授课如此,“不亦乐乎”? 四、构建快乐课堂的人力保障 为加强领导,保证我校创建快乐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特成立开展快乐课堂建设工程领导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指导和组织全校各学科创建快乐课堂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课堂教学、人人服务课堂教学、人人研究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 创建快乐课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二梅全面指挥打造快乐课堂的实施工作。 副组长:赵峰负责起草示范小学打造快乐课堂实施方案,在校长的领导下,根据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及时收集反馈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摘要: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关键词: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 Abstract:Withoutinnovativetheory,thereisno innovativepractice,so thatno innovativeachievement. Allhumaninnovativepracticeactivitycomesfromcreationandguidanceofinnovationtheory. Key words:innovativetheory;innovativeconcep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 既然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兴衰大事,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创新呢? 首先, 从理念上说, 人们很难给出创新的精确定义,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意义十分深远。创新不仅仅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技术开发活动以及知识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成果, 而且还指与这些活动相联系的某种行为、某种精神、某种事业。应该指出, 创新并非一定是全新的东西, 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新的方式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也并非一定是某种有形的物品, 它可以是诸如概念、思想、观念等一系列无形的东西。其次,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 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其中, 观念创新是前提, 体制创新是保证, 科技创新是路径。再者, 从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通常是指新思维的产生、新体制的确立和新的具体技术选择过程的统一和完成。就微观经济层面而言, 创新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物质结合起来, 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