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9年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9年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9年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

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

代谢综合征(MS)中医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认识尚未统一,中医五脏系统

与心脑血管病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证实。除肾、脾、肺病症生痰外,肝、心相关病症也可生痰,故痰为心脑血管病与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1],本文就两组疾病类型痰证特点进行对比,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综述如下。

1 代谢综合征痰证病因病机研究

肾、脾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发病机制,肾虚致水液蒸化受阻,脾虚致运化精

微障碍,至津液出现凝聚,诱导痰形成,至痰瘀阻络,气机阻滞诱导多种

疾病发生,故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以痰瘀阻滞为病机,代谢紊乱与痰浊

瘀血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即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在疾病整个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贯穿[2]。201X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编写的中国糖

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序号指标诊断数据

1 超重/肥胖 BMI>25 kg/m2

3 高血压 SBP/DBP>140/90 mmHg,

4 血脂紊乱 TG>1.70 mmol/L HDL-C<0.9 mmol/L(男)HDL-C<1.0 mmol/L(女)

2 代谢综合征从痰论治

对于代谢综合证的研究深入,从痰论治是关键,痰热作为独立病理因素,既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还会影响到体内物质代谢障碍等,并且伴随着代谢

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从痰论治对代谢综合征的

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患者多见口干不思饮、胸脘胀满、苔厚腻等,因此,其在根治时,主要要以清热化痰、健脾利湿为主进行治疗,继以调补脏病,

培元补气,重视化痰祛瘀为主,并兼顾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确保机体功能正常。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同时治疗三高的中药25种 人参、白术、熟地、玉竹、枸杞子、仙灵脾、灵芝、桑叶、菖根、白蒺藜、黄芩、黄连、地骨皮、大黄、泽泻、茵陈、桔梗、昆布、三七、大蒜、玉米须、魔芋、熊胆、怀牛膝、水飞蓟等。 调节血脂的中药154种 降低血脂的中药有,占1070种的14.3%。升高血脂仅1种,为丹皮。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中药有124种,如决明子、首乌、金樱子、泽泻、郁金、生地、桑叶、柴胡、升麻、黄芩、黄连、萆、槐花、丹参、昆布、明党参、灵芝、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大黄、麻仁、茵陈、苏子等。另有不常用的中药亦有良好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如绞股蓝、苦丁茶、月见草等。 降低血糖的83种 人参、怀地黄、知母、枸杞子、天花粉、灵芝、西洋参、白芍、黄精、女贞子、山萸肉、黄连、黄芩、夏枯草、黄柏、桔梗、杏仁、牛蒡子、木香、菖根等。双相调节血糖的有10种,占9.0%。双相调节血糖的10种中药有黄芪、白术、仙灵脾、麦冬、玉竹、地骨皮、刺五加、人参叶、麻黄、土木香等。 升高血糖的18种 党参、石斛、首乌、五味子、贝母、秦艽、紫苏、淡竹叶、龙胆草、瓜蒌、杜仲、槐角等。 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中药84种 如西洋参、银杏叶、冬虫夏草、白术、甘草、骨碎补、夜交藤、女贞子、沙苑子、白首乌、熟地、茶树根、麦饭石等。 抗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溶解动脉壁上斑块的中药55种 枸杞子、升麻、赤芍、忍冬藤、银柴胡、土茯苓、蚤休、徐长卿、桑寄生、蒲黄、没药、毛冬青、丹参、肉苁蓉、当归、金樱子、穿心莲、泽泻、萆、薤白、刺蒺藜等。 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20种 银杏叶、虎杖、枣仁、云芝、苏子、冬虫夏草、松叶、水牛角、短毛五加、茶叶、绞股蓝、苦丁茶、月见草等。 既能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又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19种 黄精、女贞子、明党参、丹参、郁金、昆布、升麻、骨碎补、甘草、水蛭、生姜等。 这些中草药对降压有好处 如解表药中独活、苍耳子、辛夷、菊花、桑叶等; 清热药中黄连、玄参、夏枯草、半边莲、野菊花、黄柏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0例,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治疗效果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大部分居民在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却在不断提升,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严重的危害[1]。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总称,同时也被称为是富贵病或者是三高症[2]。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具有发病率极高和死亡率极高的特点,很多患者出现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的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包括冠心病和脑出血等,且发病十分迅速而病症有十分复杂,因此患者一旦病发需尽快就医治疗,以免影响最佳治疗时机。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老年疾病[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0~82岁,平均年龄为(7 2.7±9.3)岁,对照组中男性为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72.7±7.3)岁。两组患者经诊断后均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都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为每天上午服用5~10 mL的非洛地平,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体方案是针对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含有太子参和丹参等的药方,进行水煎服用,服用1剂/d。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酌情加减用药,假如患者偏向气虚,则需要多加入黄芪以及太子参,另外还可以加入白术和补骨脂。假如患者的体质偏向阴虚症状,则需要增加玉竹、麦冬以及黄精和生地等,如果患者体质偏向阳虚寒凝,则需要增加桂心、细辛以及干姜等。如果患者体质偏向气滞症状,则需要酌情增加木香、青陈皮以及香附等。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治疗组方一般为茯苓、车前子、丹参、红花以及黄芪等,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情况酌情进行

痰证论

痰证论 第一章痰的概念 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

2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

中医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方法

中医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方法 如果有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的人,往往一不小心就中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招。中医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方法可能在于饮茶、食补、药补这三样之多。 ●食补 对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干、水肿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 桂圆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葡萄糖,易于人体吸收利用,糯米可健脾养胃,从而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在寒冷时节喝一碗用桂圆与糯米熬制的桂圆粥是很有益的。生姜、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使络脉通畅、供给正常。 ●药补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生进行对症处方。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征候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山药煎液(陈皮10克、山药15克煎),以防伤胃。以上诸品,或可炖鸡、炖鸭,或可熬汤。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内有蕴热,表现为心烦急躁、舌红、舌苔黄腻,则不适合药补。 ●饮茶 预防心脑血管喝哪些茶好?饮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具有悠久的历史。喝茶的好处有很多,饮茶可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茶叶中含有的儿茶素和黄酮甙,具有增加微血管弹性、降低血脂以及溶解脂肪的作用等等。 1、绿茶 绿茶中的茶多酚有很强的降脂功能,且能使血管壁松弛、弹性增强;甚至在血管受到破坏时,茶多酚也可使血管的功能得到恢复,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的作用。绿茶中的茶色素可以维持细胞结构和机能代谢活动正常;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血清总胆固醇;抗凝血、改善微循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2、普尔茶 饮用普洱茶可以降低血脂、加速脂肪代谢。主要表现在:一是普洱茶中的咖啡碱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代谢起作用,尤其对脂肪有很强的分解能力。二是普洱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可以促进人体原有脂肪的分解,防止血液和肝脏的中性脂肪积累。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主讲人:陈志文 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水

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打通肺经和大肠。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手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单一的饮食结构导致了血压血脂普遍偏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常见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中老年人群的比例最大,由于心脑血管造成的死亡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在临床和生活中都要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关注,通过有效分方法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研究 1引言 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生命的”第一杀手”,但是人体中的”C反应蛋白(CRP)”能够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测,但是科学家发现,我国人民CRP水平只有西方人的50%左右,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CRP水平也在国际标准”低危”范围内。所以,我国中老年人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2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哪些疾病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疾病。现在危害最大的是供应心脏本身血管的疾

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实际上就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就是突然死亡等。通常讲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两大类:一种叫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有一种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也包括很多,但大家最多见的就是脑出血[1]。脑血管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半身瘫痪。 3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我们现在不仅有这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且患患者数在不断的增加。为什么?因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胆固醇高、生活方式不良、缺少运动等,这些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大量危险因素的存在,因此冠心病、心血管等疾病的发患者数在增加。 此外还有年龄、遗传因素,这些暂时是无法改变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刚才讲的那几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可以治的,肥胖、抽烟是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是可以改善的,因此大部分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的治疗来改善,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1预防 4.1.1加强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多是由于平时生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 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 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 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 1.孙思邈 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 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 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 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 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4.张景岳 张景岳对痰证的论述,在景岳全书中有痰饮专篇,首先对痰和饮进行鉴别。其次分析了痰证的病机,“痰即人之津液……而血气即成痰涎”,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不行时就会形成痰涎,同时指出痰饮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又将痰证分为虚实两类,“实痰无足虑”、“最可畏者唯虚痰”。治疗方面,张景岳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提出温脾、强肾的治痰方法,强调温补的作用,总结了20余首方剂。预后方面,张景岳指出痰为水谷津液所化,可以随去随生,攻伐伤害元气是“但知目前,不知日后。”提出治痰关键在于“使之不生”。 5.清代医家 清代医家注重对痰证治疗的探讨,田宗汉《痰饮治效方》是一部痰饮治

谈谈中老年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的家庭护理

谈谈中老年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的家庭护理 发表时间:2013-12-11T11:21:20.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丛中笑1 时勇2 [导读] 高胆固醇的摄入:高胆固醇的摄入,确确实实能引起心脑血管的硬化,这一点已成为事实。 丛中笑1 时勇2 (1吉林省双辽市那木斯乡卫生院吉林双辽 136400;2双辽市中心医院吉林双辽 136400)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368-02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随着我国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卫生医疗方针措施,中老年病人的心脑血管病越来越被重视,也是目前卫生界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心脑血管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并像年轻化发展的势态,由于心脑血管病所并发的后遗症都是最突然的,最可怕又是那治愈的,而他的“三高症”又给临床带来很大的难题,即发病率高,已在社会成为威胁中老年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病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从人类总发病率上来看,从死亡率上看它豆占据人类整个疾病之前卫,从致病率上来看它又是占据百病之首,不论从那方面来看,它都是人类的最大敌人。由于心脑血管发病的不断上升住院的需求量受限使大部分心脑血管向中老年病人都滞留在社会上,如何使这部分患者安全平安的进行生活。这就要求整个医学护理模式进行改变,那就是积极开展家庭护理,家庭护理即简化了手续节省医疗资金。同时也解决了人们长期存在的,上医院难,看病难,住院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开展好护理好家庭中的中老年心脑血管的病人,是摆在每一个护理人员前新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仅供临床参考。 1.精神护理 精神护理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医学与心理医学都研究发现,具有情绪激动,急躁好动、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人员患各种严重疾病,其中也包括系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还易引发心脑血管的突发事件发生,医学实验也证实,心理活动的反应可以通过机体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的变化,它可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增多,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增高。由此可见,不良的精神情绪对人的机体是有害的,不但可以引起发病,而疾病所表现出的又是不良心理状态,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变化,大多数患者,他们的思想压力大,顾虑重重,情绪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有厌世之感。这对治病非常不利,应当帮助病人消除种种顾虑,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正常的心理状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打造家庭和谐周围,主动贴近病人,使其消除不安全因素,使其得到温暖,使病人恢复健康时期的环境中,主要是要达到使病人能够接受治疗,尽快康复,这是开展家庭护理、护士必须做的工作,使我们应尽的责任,在对出现的脑血管患者,要教会家庭护理基础知识,应该在出现前就把工作做好,在出院后家中照顾人员会马上进入到同医院一样的护理中去,使患者仍感到有依靠,不产生心理恐惧,仍使其感到护理上的照顾,医生和护士可随时进行家庭随访和信息构造,这对患者是件高兴的事情,应该是患者保持治疗康复护理等环节不次于住院,在家庭护理中。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对医生和护士的话非常信任,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医护人员在巡诊中和信息构造时,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语言要亲切,仪表要端正,并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情绪,并给及时指导和纠正。实践证明,医护人员的仪表、语言、行为情感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都能给患者抗病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患者自身不懂自己的疾病,对疾病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彻。我们的工作如果细上加细,做到位,患者不但从精神上产生一种依托,无疑也是一种精神教养。医护人员还不断的向患者介绍用药等治疗方面的知识,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一些疾病的预防及注意事项和服药方法,用药的不良反应等医学知识,同时要指导他们的精神的话,比如,要告诉病人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遇事冷静,对突发事件的出现要保持沉稳,不急躁,不发怒,不自寻烦恼,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规律,保持一定时间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另外,护士应该指导家庭照顾者,尽可能的创造机会照顾好患者。对一些孤寡老人,他们失去了生活能力的患者,除社会的帮助下,应该主动进行精神方面的指导和治疗,并告诉社会上的患者,要开展好精神上的护理,让孤寡老人感到不孤独,仍能感到社会上的温暖和医护人员的存在,对这部分病人要格外进行及时的帮助,使患者在家庭中安全,平安的进行生活,使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的病人得到合理有效的护理。 2.饮食护理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发病人在家庭中的饮食上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在患者看来,患了病应该多吃些好的,多喝些好的是不对的,但又不绝对不让吃好的,在饮食上好坏感觉是凭口味,而就食物而言,主要看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所含有的维生素多少而论,在医学上有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而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恰恰是由饮食而造成的。所以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高胆固醇的摄入:高胆固醇的摄入,确确实实能引起心脑血管的硬化,这一点已成为事实。所以在心脑血管病人饮食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多摄入,主要是动物的内脏和高脂肪的摄入,因为大量饮用后可使心脑血管病人加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在这方面应警告患者注意,在家庭中也应给予禁止过量摄入。 2.2高盐的摄入:高盐的大量摄入有对心脑血管发病的治疗不利,高盐的大量摄入足导致动脉硬化,而导致血容量的增加,加重心脑血管病情的负担,高盐过量损害血管,致粥样动脉硬化加重,使血管腔变窄,而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在中老年心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更要仔细认真对待。 2.3高糖的摄入:高糖对正常人摄入的多少无变化,但糖多心脑血管病人所伴随的糖尿病可加重,不到于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康复,伴随糖尿病的病人,对心脑血管本身就有损害作用,一旦血糖过高可加重心脑血管的损害,而且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而言,糖的摄入过高,可致肾脏的损害,造成肾功能功能上的改变,可导致酮体中毒。 2.4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中老年心脑血管发病时,在家庭护理上,主张给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因为这些食物有利于新陈代谢和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2.5高维生素的摄入:心脑血管病人在家庭中的护理上,提倡高维生素类的饮食,主要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因维生素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和解毒作用,并对心脑肝肾的损伤有修复作用,所以在家庭中应该含维生素高的饮食。 3.观察病情 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却发生在体内的重要系统与器官,都属于实质性病变,所以病情都较为严重,由于中老年这个时期的特点,人体生理机能与防御机能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减退,抗病能力下降,患病后恢复能力差,病情可存在千变万化,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指导告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认为: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舍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将成为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并开发其新药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活血化淤中药的药理、临床研究成为热点.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君山第四代降脂宁颗粒、银杏叶片。决明子血脂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脑缺血,对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对活血化淤中药单体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活血化瘀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尤其是注射剂型的开发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减少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包括美、俄、日等国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活血化瘀中药将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表明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改变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十分有效.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多途径给药,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西药的优势。[13]综上所述,骨小梁显微骨折是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间环节。先有骨质疏松,再有显微骨折,显微骨折的积累导致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增强对显微骨折的认识,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 ee m an E,Duan Y,Edm onds J,et al1Fracture site-specifi c def-i ci ts i n bone s i ze and vo l um etric d ens i ty i n m en w i th s p i n e or h i p fractures1J BoneM i ner Res,2001,16:120-1271 [2]K oszyca B,Fazzalari NL,Vernon RB,et al1Trabec u lar m icro fractures:nat u re and d i stri bu tion i n the prox i m al fe m urs[J]1C li n Ort ho,1989,244:208-2121 [3]K an i s J A,l an cet1984,(8367)1B271 [4]柴本甫,汤雪明,李慧1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松质骨的破 骨细胞性骨吸收(扫描电镜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5, 5(15):291-2941 [5]高令军,裘世静,戴克戎1青年与老年股骨距的显微结构特 征及其临床意义[J]1中华骨科杂志,1999,19(7):393 -3961 [6]BagiCM,M iller SC,B o wman B M,et al1D ifferences i n over l oad- ed and under loaded fe mu rs fro m ovari ecto m i zed rats:comparisi on of bone m orphom etry w it h t orsi on al testi ng1B one,1992,13 (1):351 [7]谢华,吴铁,李青男,等1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扫描电镜观 察[J]1解剖学杂志,1999,22(4):323-3251 [8]张先龙,何耀华,曾炳芳,等,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骨量和 骨显微结构研究[J],Shangh aiM ed J,2002,V01125,No,Sup-p.l [9]M a j umdar S,Kot h ariM,Augat P,et al1H i gh res o l uti on m agnetic res on ance i m ag i ng:three-d i m ensional trabecu lar bone arch i tec- t u re and b io m echan ical p roperti es[J]1Bone,1998,22:445 -4541 [10]Ji ang C,G i gerM L,Kw ak S M,et al1Nor m aliz ed B M D as a pre- d ictor of bon e strengt h[J]1A cad Rad i o,l2000,7:33-391 [11]U lri ch D,Van R i et b ergen B,Lai b A,et al1Load tran sfer anal y- sis of t h e distal rad i u s fro m i n-vivo h i gh res oluti on CT i m agi ng [J]1J B i om ech,1999,32:821-8281 [12]U lri ch D,R i etbergen B,Lai b A,et al1M echan i cal an al ysis of bon e and i ts m i croarch itect u re b ased on i n vivo voxel i m ages [J]1TechnolH ealt h Care,1998,6:421-4271 [13]乔荣勤1原发性骨质疏松辨证研究现状[J]1中国中医骨 伤科杂志,2000,8(2):45-47. 收稿日期:2008-07-04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 罗贤通,张菊花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树一帜。本文就朱丹溪的治痰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朱丹溪针对不同性质的痰,灵活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法则进行论治,并提出二陈汤为治痰要药,还论及了痰证的预后凶险。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09)03-0008-01 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具特色,对后世中医痰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痰性质的不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综合运用了中医学各种基本治疗法则,用药各异,独具匠心。 1辩证施治 111湿痰燥之治疗湿痰,朱丹溪赞成用燥湿化痰法。善用苍术、白术、半夏、胆南星、茯苓等,认为油炒半夏能大治湿痰。并提出专门燥湿痰方:胆南星、半夏、蛤壳粉。另一方治湿痰方:苍术、白术、香附、酒白芍。治肥人湿痰:苦参、半夏、白术、陈皮、竹沥。兼气热者予中和丸:苍术、黄芩、半夏、香附。兼食积者予青礞石丸:黄芩、茯苓、胆南星、半夏、枳实、礞石、玄明粉。112热痰清之治疗热痰,朱丹溪提出用清热化痰法。火热之邪内犯,致脏腑功能失其常,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成痰。因此,治痰的目的只是治标,清热泻火乃为治其本。代表方有清膈化痰丸,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香附、苍术组成,主治痰热壅遏胸膈之证。以芩连栀柏清泻上、中、下三焦火热,配以香附、苍术理气燥湿,不化痰而痰自除。以及另一清热化痰方清痰丸:乌梅、枯矾、黄芩、苍术、陈皮、滑石、青皮、枳实、胆南星、半夏、神曲、山楂、干姜、香附。以及黄连化痰丸:半夏、黄连、吴茱萸、桃仁、陈皮。具体用药有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等,认为: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能大治隔上热痰。 113寒痰温之治疗寒痰,朱丹溪主张用温补的方法。 #8 #第31卷第3期 2009年5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 GCTCM N o13V o l131 M ay2009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就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瞧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就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就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怪病之痰实则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就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瞧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 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就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 “温药”就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与、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与之”的角度来理解

“治未病”防治老年人心脑血管病

“治未病”防治老年人心脑血管病 发表时间:2016-04-14T11:36:04.3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李云委[导读] 云南省中医医院故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非常重要,是中老年疾病防治的重点。 云南省中医医院 650032衰老是人生发展规律,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由于机体不断老化,发生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脑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高,病程长,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康复也较缓慢。甚至几乎不能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故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非常重要,是中老年疾病防治的重点。 《黄帝内经》详尽叙述了人衰老过程。《灵枢?天年篇》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衰,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指出机体从4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递增,脏腑、组织、器官逐渐衰退老化,每隔10年,就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告诫人们,有病早治,医生也应抓住时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治未病学说。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积极预防思想。 心主身之血脉,“老者之气血衰,脉道涩”(《灵枢?营卫生会篇》),“血气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这是老年人的病理特征。由于老年人心气衰弱,运血无力,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血脉瘀阻,正如《灵枢?天年》所指出的“六十岁,心气衰,……血气懈惰”,故老年人常出现的心痛、胸痹等病证,与血运不畅有密切关系。 脑为元神之府,人之记忆、灵机、意识、思维在于脑。脑内充精髓,老年人肾精已亏,髓海也不足,脑失所养,常见元神异常。若痰浊阻于脑络,使脑失所养,也可致元神异常。元神异常表现在健忘、痴呆、癫狂、失眠等。风痰扰脑,脑失清定,还可见眩晕、中风等病变。 为了制服这个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人类使出了浑身解数:控制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胆固醇等,在这场保卫人类生命健康和尊严的战争中,心脑血管疾病似乎并没有败下阵来。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致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还出现了年轻化趋势。现已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近300种,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不平衡膳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10种。后8种都与生活方式相关,是可变的。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尤为关键,而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不谋而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未病”具体措施:1、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与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等都与膳食营养有关。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营养因素十分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合理安排饮食,可以保证机体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25克(鱼虾类75~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其制品。第五层塔尖是烹调油和食盐,烹调油每天不超过25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还应做到饮食不“偏嗜五味”。⑴食不过甜:在热量满足机体需要的情况下适当控制食用含糖高的食品,如米、面等粮食类,不吃零食、糕点、糖果、甜饮料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糖类摄入。⑵食不过咸: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则不应超过3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3克盐除食盐外还包括鸡精、味精、蘑菇精、酱油等一切含钠离子的调味料及食物。⑶食不过辛:除了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调味料,酒也属于“辛”类食物。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⑷食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如动物油脂(猪油等)、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必要时可以额外补充维生素B、C、E等。⑸食不过量: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暴饮暴食的2小时内,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4倍,故应节制饮食,控制热量。 2、运动: 积极的体育锻炼,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据《后汉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并创造出“五禽戏”。老年人要每日坚持适量运动。 3、炙: 宋代医家窦材,精于灸法,著有《扁鹊心法》。认为阳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故他主张以“保扶阳气为本”;“壮阳消阴”,而用灸养阳,温补脾阳用命关,温补肾阳用关元,是窦氏临证用穴的两个主要处方。窦氏重灸,还体现在预防保健上,“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无命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岁矣”。他还根据年龄不同,提出了用灸的间隔时间及壮数:“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用艾灸防衰抗老,益寿延年,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4、药物预防: 清代名医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他还提出“久病人络”的理论,活血化瘀为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病之重要方法。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复方丹参片、血塞通片、地奥心血康、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金泽冠心胶囊、理血丸等,可选其一交替服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