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人大复印)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人大复印)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人大复印)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人大复印)

复句三域“行、知、言”

沈家煊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题号】H1

【复印期号】2003年08期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京)2003年03期第195~204页

【作者简介】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行、知、言”三个概念域的区分有利于系统而又概括地说明各种类型的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以往对复句语义关系的研究缺乏这三个域的观念,或

是不能明确区分并一以贯之,因此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澄清这些问题,特别

对复句在知域和言域的语义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复句/语义关系/概念域

一释题

“行”指行为、行状,“知”指知识、认识,“言”指言语、言说。语言中有许多表示这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词语:在知行关系上,有“不行而知”,“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知之不若行之”等;在言行关系上,有“言行一致”,“言行相顾”,“言行不一”,“行胜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等;在知言关系上,有“知而不言”,“知无不言”,“言不尽意”等。这些词语的存在证明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三个不同的概念域,即行域、知域、言域。反过来,这三个概念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语言的许多方面都有反映。语法中最能说明这三个域的是情态动词,以“能”字为例:

(1)小王能说法语。

(2)我能骗你吗?

(3)能把笔记借我一阅!

(1)是说小王有说法语的能力,能力跟行为直接相关,这个“能[,1]”属于行域。

(2)不是问我有没有能力骗你,而是问你认为我有没有可能骗你;根据所知对行为的可能性作出推断,这个“能[,2]”属于知域。(3)既不是问你有没有能力出借笔记,也不是对你借笔记给我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请求你把笔记借给我,这里的“能”能用“请”字来替代。这个“能[,3]”的功用是表示这句话是个请求的“言语行为”,属于言域。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例如说出一个祈使句就是以“言”行命令或请求之事(参看Searle 1969)。本文的“言”就是指这个意义上的“言语行为”。

除了情态动词,一些动词的用法也有这三个域的区分,例如“保证”:

(1)他向我保证三周内完成任务。[行域]

(2)我保证他已经完成任务。[知域]

(3)(你必须三周内完成任务!)好,我保证。[言域]

(1)里的“保证[,1]”是“担保做到”的意思,担保是一个行为,属于行域;(2)里的“保证[,2]”是“肯定”的意思,说话人根据所知担保的是“他已经完成任务”这个命题为真,因此属于知域;(3)里的“保证[,3]”一经出口,说话人就同时做出了担保这一“言语行为”,因此属于言域。

语词的行域义是基本的,知域义和言域义都是从这个基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途径

之一是“隐喻”(Bybee,et al.1994,参看Lakoff & Johnson 1980,Sweetser 1990,王伟1998),这里不予详说。本文参照Sweetser(1990)论述“行、知、言”三域在汉语复句语义关系上的反映。(注:本文所说的“行、知、言”三域在Sweetser(1990)里分别是content,epistemic modality,speech acts三个层次。)

二复句三域举例

“行、知、言”三域的区分有利于说明复句中由关联词表达的语义关系,这种区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复句,包括因果类、转折类、并列类等等,因此具有概括性。先看因果类复句:(下文行、知、言三域的例句都分别用(1)(2)(3)来编号)

(1)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行域]

(2)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知域]

(3)晚上还开会吗?因为礼堂里有电影。[言域]

这三句都表示因果关系。(1)是说明一种事理上的因果关系:张刚还爱小丽是他回来的原因。事理是行为的准则,因此这个“因为[,1]”属于行域。(2)好像是颠倒了(1)中的因果关系,其实不是。这句话通常的理解不是“张刚回来是他还爱小丽的原因”,而是“说话人知道张刚回来了,这是说话人得出张刚还爱小丽这一结论的原因”。换言之,(2)是说明一种推理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这里的“因为[,2]”不是行域,而是知域。至于(3),主句是个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因此不可能按事理上或推理上的因果关系来理解。(3)的意思其实是“我问你晚上还开不开会是因为礼堂里有电影”,原因从句是说明做出“提问”这一言语行为的原因,因此这里的“因为[,3]”属于言域。

从形式上看,行域可以在两个分句之间加一“是”字使复句变为单句,知域义和言域义都不能这么变:

(1)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张刚回来了是因为他还爱小丽。

(2)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张刚还爱小丽是因为他回来了。

(3)晚上还开会吗?因为礼堂里有电影。→*晚上还开会吗是因为礼堂里有电影。

英语相应的句子是行域可以在主句后不加逗号,知域和言域则必须加逗号:

(1)John came back because he loved Anna.

(2)John loved Anna,because he came back.

(3)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

英汉的表现形式虽然有区别,但背后的理据是一致的。行域义的主句代表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预设的命题,知域义和言域义的主句则是说话人的推断或言语行为。跟前者不一样,后者必须独立成句,有完整的语调。法语里有两个“因为”,行域的“因为”是parce que,知域和言域的“因为”是puisque(Ducrot 1984)。

因果关系三个域的区别可以从小句的不同性质来说明:

(1)行域:小句是句法语义单位

(2)知域:小句是逻辑推理单位(前提和结论)

(3)言域:小句是言语行为单位(请求、提问等)

这样的区别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复句,以充分条件假言复句“如果p就q”为例:

(1)如果明天下雨,比赛就取消。[行域]

(2)如果比赛取消了,昨天就下雨来着。[知域]

(3)如果比赛真的取消,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言域]

上面三句“如果”一词引出的充分条件在三个域中的性质可以这样来表述:

(1)行域:p的发生是q发生的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2)知域:知道p是我得出结论q的充分条件。(如果知道p,那么我推断q)

(3)言域:状态p是我声称q的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我声称q)

言域内,条件分句所表达的充分条件实际是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试比较:

(1)只要我讲个故事,你就感兴趣。[行域]

(3)只要你感兴趣,我就讲个故事。[言域]

“只要”引出的是最低限度的充分条件。讲故事会引起人的兴趣,这是一般事理,(1)顺应这个事理。为什么(3)“你感兴趣”会成为“我讲个故事”的充分条件?原因在于(3)的主句“我讲个故事”代表“提议”这种言语行为,而提议的“适宜条件”之一是提议的内容于对方有利,“你感兴趣”正是这样一个适宜条件。这种条件—结果关系实际是:只要X 是一个适宜的提议,那么我就提议X。

再看转折类复句,以“虽然p但是q”为例:

(1)虽然他没有被录取,但是他很高兴。[行域]

(按事理没有录取会不高兴,但是他却相反。)

(2)虽然他很高兴,但是他没有被录取。[知域]

(虽然他很高兴,但我还是推测他没有被录取。)

(3)虽然你没有被录取,但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言域]

(虽然你没有被录取,但我还是要问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有一些转折复句必须在言域内才可以理解,比较以下两句:

(1)钱少,可是需要快跑。

(3)钱少,可是无需快跑呢。(《骆驼祥子》)

(1)“钱少”按事理“无需快跑”,可是事实上“需要快跑”,前后形成逆转,属于行域。(3)“钱少”而“无需快跑”,按事理是顺接而不是逆转,如何解释这一矛盾?(3)应该按言域理解为:

(3')有人说钱少,可是我说无需快跑。

说“钱少”隐含着“这活儿别干”,说“无需快跑”隐含着“这活儿干”。说了才有言外之意,不说不产生言外之意;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言外之意或“语

力”(illocutionary force)。因此这一句是“干!”与“别干!”之间存在逆转关系。这种属于言域的转折句实际上是:虽说p,但我(不说p)说q。(注:王维贤(1991)把行域的转折称作“语义上”的转折,把言域的转折称作“语用上”的转折。邢福义(2001:303)也针对“这种衣料虽然很贵,但质量是上乘的”指出“质量上乘”不是“很贵”的逆结果,但是“质量上乘”隐含着“值得买”或“我想买”。)同类的例子有:

(3)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此例出自《毛选》,意思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值得骄傲,但是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前后小句按事理也无法理解,事理上“剧必须从序幕开始”跟“序幕还不是高潮”并无逆转关系。这一句也应该按言域来理解:虽说“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我不这么说,我说“序幕还不是高潮”。前一种说法的语力是“骄傲吧!”,后一种说法的语力是“别骄傲!”。

再来看并列类复句,以表示选择的并列复句“要么p要么q”为例:

(1)她上班要么坐地铁,要么打的。[行域]

(她去上班的行为,要么p“坐地铁”,要么q“打的”)

(2)要么路上挤,要么他不想来了。[知域]

(根据我的知识,我推断:要么p“路上挤”,要么q“他不想来了”。)

(3)要么留下,要么赶快走![言域]

(根据目前状况,要么你按我的命令做p“留下”,要么你按我的命令做q“赶快走”。)

邢福义(2001:260-262)在讨论选择性并列复句时分出两类,一类是“析实”,一类是“意欲”:

她的成绩要么第一,要么第二。(析实)

她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析实)

*这一向他要不满不在乎,要不斤斤计较。(析实)

要么把我排第一,要么干脆别排。(意欲)

*不是把我排第一,就是干脆别排。(意欲)

要不你留下,要不你赶快走。(意欲)

“要么……要么”既能用于析实,又能用于意欲;“不是……就是”只能用于析实,不能用于意欲;“要不……要不”只能用于意欲,不能用于析实。从所举的例子看,邢先生的析实包括我们的行域和知域,他的意欲相当于我们的言域。我们认为析实还要进一步区分行域和知域,区分后才能说明邢先生提到的以下差别:

他不是编辑,就是记者。

*他要么编辑,要么记者。(他要么是编辑,要么是记者。)

“不是……就是”后面可以直接跟名词,“要么……要么”后面不能直接跟名词,必须加“是”字才行。这是因为用“不是……就是”的句子是判断句,判断属于知域,而“要么……要么”用于知域要受限制,后面跟名词时必须加“是”才行,原因显然是“是”字表示判断,跟知域关系密切。还需指出,“他要么编辑,要么记者”放在行域里理解是成立的,不用加“是”,如在回答“他打算挑选什么职业?”这样的问题时。

三有歧解的情形

上面我们分析了多种类型的复句,它们都有三个域的区分。至于联系两个小句的关联词,如“因为”、“虽然”、“要么……要么”等,我们不必将它们一一作为多义词对待,因为用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三个概念域就可以作出统一的说明。此外,有些句子究竟属于哪个域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例如:

(1/2)张刚爱小丽,因为他娶了她。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事理。当代社会的婚恋事理是先恋爱后结婚,因此这句话只能按知域理解为“知道张刚娶了小丽是我推断他爱她的原因”。但是如果有人按封建社会的观念认为婚恋的事理是先结婚后恋爱,这句话就得按行域理解为“他娶了她所以爱上她”。

(1/2)老王回来了,因为他的包在这儿。

这句话按行域理解是“老王的包没拿走是他回来取的原因”,顺应的事理是东西落在某处总要回去取。这句话按知域理解是“知道老王的包在这儿是我推断他回来了的原因”,这一推断所依据的事理是人到了哪儿随身携带的东西也跟到哪儿。(注:“顺应事理”和“依据事理”不同,见第六节的说明。)

(2/3)他会挣钱,但是他很懒。

这句话可以按知域理解,也可以按言域理解:

知域:会挣钱的人一般可以推断是勤快人,但据我所知他并不勤快。

言域:虽说他会挣钱(嫁给他!),但是我说他很懒(别嫁给他!)。

按知域理解时两个分句不能交换位置,交换后意思不一样,“他很懒,但是他会挣钱”不再属于知域,而是属于行域或言域;按言域理解时两个分句可以交换,交换后意思基

本不变。

四澄清一些问题

以往对复句语义关系的研究,由于缺乏三个概念域的观念,或者不能明确三个域的区分并一以贯之,因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只是按事理在行域内判断复句是否成立,被判为不成立的句子在知域或言域内其实都是成立的;2)有时分出两个域,但忽视了第三个域的存在;分两个域也是很朦胧的,采用的名称很不统一,因复句的类型而异;3)简单地将一类复句归入一个域,另一类归入另一个域,认识不到几乎每类复句都能跨三个域。

有人认为下面三个复句都是关联词语“虽然……但是”用错了(王维贤等

1994:73,180):

a.他虽然日夜操劳,但是影响了嗓子。

b.虽然他是中国人,但是他的头发是黑的。

c.虽然刮风了,但是下雨了。

前两句在内容上只能构成因果关系,应该用“因为……所以”,后一句在内容上也没有转折关系。但是这样的断言是只在行域内考虑问题,从言域来看这三个句子都不成问题,a句相当于“虽说他日夜操劳(表扬他!),但是我说他影响了嗓子(批评他!)”;b句可以设想某导演要找一个不是黑头发的中国人当演员:“虽说他是中国人(雇佣他!),但是我说他头发是黑的(别雇佣他!)”;c句可设想要等一个刮风而不下雨的天气拍电影:“虽说刮风了(拍吧!),但是我说下雨了(别拍!)”。

a.虽然他父亲是研究科学的,他却读了文科。

b.*虽然他读了文科,他父亲却是研究科学的。

上面两句,有人认为a句成立,因为一般的预设是子承父业,b句是病句,因为父承子业不合情理(见文炼2002)。其实这也是只在行域内考虑问题,如果进入知域,b句是成立的:

b'.虽然他读了文科,他父亲(我)却(推断)是研究科学的。

邢福义(2001:70)将“既p就q”这类复句归入因果关系(p因q果),细分为“据因断果”和据果断因”两种:

a.查挡案既无结果,还得作调查。(据因断果)

b.既然党组织叫他联系,一定没有问题。(据果断因)

a句“查挡案无结果”是因,“还得作调查”是果,这跟说这一句式是“p因q果”的关系没有矛盾。然而b句变成了“他没有问题”是因,“党组织叫他联系”是果,这就跟这个句式是“p因q果”的说法发生了矛盾,因为句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党组织叫他联系”是因,“他没有问题”是果。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没有区分行域和知域,邢先生的“据因断果”和“据果断因”都是从事理上讲的,都属于行域。如果引入知域,将b句分析为“知道党组织叫他联系”是因,“推断他没有问题”是果,上述矛盾就解决了。

行域和知域可以交叉,有的复句兼属行域和知域,例如:

(1)既然他反对,会议也就没有开成。[行域]

(1/2)既然他反对,会议就开不成。[行域/知域]

(2)既然会议没开成,就是他反对来着。[知域]

(1)纯粹是顺应事理的述说,属于行域;(2)纯粹是根据知识的推断,属于知域;(1/2)是推断,属于知域,但是这种推断是顺应事理的,又属于行域,因此兼属两个域。三个域之间的联系问题还可作深入研究,参看沈家煊、王伟(2002)。

邢福义(2001:316)将“因为p,否则q”复句称为“释因式”,将“想来p,否则q”

称为“推因式”:

(1)他们俩因为化了装,不然,进城难出城也难。(释因式)

(2)想来他们俩化了装,不然,进城难出城也难。(推因式)

这两句都是反证句式,是用非q“没有进城难出城也难”来反证p“他们俩化了装”。(1)反证已然的原因,是释因式;(2)反证推测的原因,是推因式。这种分析无疑正确,释因式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域,推因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域。不足之处是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p,否则q”也可以是推因式,属于知域:

(2)因为进城难出城也难,不然,他们俩不会化装。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来是因为进城难出城也难,不然,他们俩不会化装。“进城难出城也难”显然也是推测的原因。下文第六和七两节还要澄清一些存在的问题。

五关联词的辖域

复句中关联词在语义上的管辖范围大小(称作“辖域”)会因复句所处的概念域不同而有差别。现以“如果……就”为例,比较主句的关联词“就”在三个域内的辖域:

(1)如果明天下雨,比赛就取消了。[行域]比赛[就[,VP][取消了]]

(2)如果比赛取消了,昨天就下雨来着了。[知域]就[(推断)[,s][昨天下雨来着]了]

(3)如果比赛真的取消,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言域]就[(说)[,s][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行域内“就”的辖域只限于谓语VP;知域内“就”的辖域扩大到整个命题,实际是管辖“推断S”(S表示句子),尽管句中没有出现“推断”一词;言域内“就”的辖域也扩大到整个命题,实际是管辖“说S”,尽管句中没有出现“说”一词。行域的“就”移到小句主语头上受限制,但知域和言域的“就”都可以移到小句的开头,差别是知域的“就”可以(有时还必须)说成“就是”:

(1)*如果明天下雨,就比赛取消了。[行域]

(2)如果他没有去,就(是)昨天下雨来着了。[知域]

(3)如果比赛真的取消,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言域]

从小句末尾的“了”也可以看出辖域大小的差别:行域的“了”附着于谓语VP,知域的“了”附着于“推断S”,言域的“了”附着于“说S”。

再看关联词“因为”。行域的“因为”可以移到主语后头,言域的“因为”一定条件下才可以这么移,而知域的“因为”只能位于小句头上,道理同上:

(1)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张刚因为还爱小丽而回来了。[行域]

(2)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张刚因为回来了而还爱小丽。[知域]

(3)晚上还开会吗?因为礼堂里有电影。→礼堂里因为有电影晚上还开会吗?[言域]

(条件:放电影和开会都要占用礼堂)

六演绎推理和回溯推理

知域涉及知识和推理。这一节要对自然语言中推理的特点作一阐述。形式逻辑的推理主要是两种,归纳推理(induction)和演绎推理(deduction),自然语言还经常用到第三种推理方式,即回溯推理(abduction)。下面主要要说明演绎推理和回溯推理的区别。

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如:

大前提:人都有一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回溯推理则是从结果出发,根据大前提推导出小前提,例如,知道苏格拉底死了,联想到人都有一死,于是推测苏格拉底(很可能)是人。注意,回溯推理法推导出的命题不一定为真,苏格拉底可能不是人,但这个推导出的命题又是跟“苏格拉底死了”和“人都有一死”两个命题相容不悖的(compatible)。

演绎推理规则明确规定,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不得从肯定后件得到肯定前件。例如“如果物体受到摩擦,它就生热”这个假言推理,肯定物体生热并不能就此肯定它受到摩擦,因为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它生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有这样的推导,例如在一个作案现场发现某甲的足迹,公安人员很容易产生联想,可能某甲是作案的人。这种推理就是回溯推理(陈宗明 1984:259):

前提:如果是某甲作案,那么现场有某甲足迹。

结果:现场有某甲足迹

推论:很可能是某甲作案

现在来看一些复句的语义关系:

a.既然大风浪经得住,小风浪当然也经得住!

b.既然小风浪经得住,大风浪当然也经得住!

邢福义(2001:235)认为b这样的推断句不成立,这显然是从纯逻辑的演绎推理做出的断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鼓励对方经常可以听到类似b的话。b句的推理就是回溯推理:前提是“如果大风浪经得住,那么小风浪也经得住”,结果是“小风浪经得住”,由此推导出“大风浪很可能经得住”(用“当然”一词只是对推测的可能性加以强调而已)。之所以会认为b句不成立,是因为未能将知域和行域区分开来。b句在行域固然不成立,因为这样的推导不合事理,而在知域是完全成立的。知域的推导分为两种,以“既然……就”为例:

既然没有问题,党组织就会叫他联系。(据因断果)

既然党组织叫他联系,就(一定)没有问题。(据果断因)

实际上“据因断果”属于演绎推理,而“据果断因”属于回溯推理,推理过程是:

前提:如果没有问题,那么党组织叫他联系

结果:党组织叫他联系

推论:很可能没有问题(注:推理是“很可能没有问题”,但句中是“一定没有问题”,看似矛盾,其实句中用了“一定”语气反而不如不用“一定”来得肯定,

Lyons(1977:595)中有说明。)

演绎推理是“顺应事理”的推理,回溯推理虽然不是“顺应事理”的推理,但是也要以事理为依据(前提),这里的事理就是:如果某人没有问题,党组织就叫他联系。

七有“说”和没“说”

这一节对言域作进一步阐述。言语行为除了常见的提问和命令,还有请求、建议、许诺、提醒、断言等。虽然疑问句常用来提问,祈使句常用来命令或请求,陈述句常用来断言,但是交叉使用的情形并不少见,例如下面a和b是用疑问句分别提出请求和作出断言,c和d是用陈述句分别提出建议和作出提醒:

a.如果你不在意,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如果你不在意[我提出以下请求],我请求你提供你家里的电话号码。)

b.如果我没有认错的话,您就是著名记者陆琴方同志吧?(如果我没有认错,我就断言您是著名记者陆琴方同志。)

c.如果你喜欢旧家具,那儿有一个旧货市场。(如果你喜欢旧家具,我就建议你去那个旧货市场。)

d.答案在第三版上,既然你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既然你想不出来,我提醒你答案在第三版上。)

这些复句按上面的分析都属于言域。属于言域的复句,关联词后面往往可以加“说”字,有时还必须加“说”字。(注:什么时候必须加“说”,什么时候可以加“说”,问题复杂,有待研究。)先看“如果p就q”:

如果[说]你是牛郎,我就是织女。

如果[说]你是老虎,我就是武松。

正如邢福义(2001:90)指出的那样,“如果”后面可以加“说”,表示说法上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说明,这样的句子即使没有“说”字,实际也不是表示p

是q的充分条件,而是表示“说p”是“说q”的充分条件。问题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能成为另一种说法的充分条件?这类句子大多是隐喻,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隐喻的规律(隐喻的事理)是:投射过程中两个概念域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保持对应。(参看Sweetser 1996)上面头一例就是从现世域投射到神话域,现实世界中你和我之间的关系对应于神话世界中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有这种“关系的对应”,所以“你是牛郎”这种隐喻说法就成为“我是织女”这种隐喻说法的充分条件。

言域内复句的语义关系可以不顺应事理或一般的逻辑,先看以下两个句子:

如果说这是问题的话,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说小居里夫妇从居里夫妇那里继承了什么遗产,那就是继承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遗产。

逻辑上的单向蕴涵关系"p→q"在自然语言一般用“如果p就q”来表示,例如“白马→马”:如果这是一匹白马,这就是一匹马。同样,“根本问题→问题”:如果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就是一个问题。然而上面两个复句p和q正好倒了个个儿,成了“问题→根本问题”和“遗产→精神遗产”。原因在于自然语言可以在言域这个层面上表达"p→q"。拿头一句来说,这个复句表达的不是命题“这是一个问题”是命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的充分条件,而是表达“说这是一个问题”是“说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的充分条件。为什么前一种说法可以是后一种说法的充分条件?这是会话的事理在起作用。按照Grice(1975)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要足量。上面二例都是后一小句相对前一小句提供了足量的信息,而说出一个信息量不足的命题显然是说出一个信息足量的命题的充分条件。

另一个例子是“不但……而且”构成的复句,这类复句的前后项之间有范围上的递进关系,按事理后项应该比前项的范围大,如下面的a句。邢福义(2001:225)因此认为b

那样的句子不成立:

a.他……仿佛向我证明:他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很大的人。

b.*他不仅是个很大的人,而且是个人。

然而这样的限制只适用于行域,进入言域则不受此限,例如b'是与b同类的句子:

b'.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说“毛泽东是个伟人”,这样说还不够,我还要说(因而提醒你)“他是个人”,言下之意是,你不能只看到他的特殊性而忽略了他的一般性。

再看“与其p不如q”这类复句,这是一种择优句式,待选择的两个命题p和q按一般的事理应该是q优于p:

a.与其治标,不如治本。

b.*与其治本,不如治标。

c.与其今日爱不成,真不如当初不爱!

d.*与其当初不爱,不如今日爱不成!

邢福义(2001:136-137)认为b不成立,因为不合“治本优于治标”的一般事理,d 也不成立,因为也不合一般事理,事理上如果当初不爱,就不会有今日的爱得成爱不成的选择。但是这两句如果加上“说”字,就都可以成立,“与其说……不如说”也是择优句式,但待选择的不是两个命题,而是两种说法:

b'.与其说是治本,不如说是治标。

d'.与其说当初不爱,不如说今日爱不成!

这种对说法的否定是我们曾经论说过的“语用否定”的一种(参看沈家煊 1993)。

再看“或者p或者q”这类复句。用“或者”待选的两项p和q在概念上或是互相独立的,如a;或是互相交叉的,如b;但不能是一个包容另一个,如c:

a.或者吃米饭,或者吃面条。(米饭和面条互相独立)

b.或者吃炸酱面,或者吃肉丝面。(炸酱面和肉丝面互相交叉)

c.*或者吃面,或者吃炸酱面。(面包容炸酱面)

但如果在“或者”后加上“说”字,在两种说法或措辞之间进行选择,那就不受上述限制:

c'.吃面,或者说吃炸酱面。

这个人对党还是有意见,或者说,有不少意见。

说“吃炸酱面”比光说“吃面”提供的信息多,说“有不少意见”比说“有意见”提供的信息多。

【参考文献】

1 陈宗明1984 《逻辑与语言表达》,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沈家煊199

3 《“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第

5期。

3 沈家煊王伟2002 《行知言》,见《论证》2,赵汀

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王维贤1991 《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

5 王维贤张学成卢曼玉程怀友1994 《现代汉语复

句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王伟1998 《“能”的个案: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的认知

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论文。

7 文炼2002 《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世界汉语

教学》第3期。

8 邢福义2001 《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9 Bybee,Joan,R.Perkins & W.Pagliuca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and Ma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Ducrot,O.1984 Le dire et le dit.Paris:Minuit.

11 Grice,H.P.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41-58.

12 Lakoff,G.& 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Lyons,J.1977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Searle,John 1969 Speech Ac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Sweetser,Ev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Sweetser,Eve 1996 Mental spaces and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In Fauconnier,G. & E.Sweetser eds.,Spaces,Words,and Gramma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18-333.^

什么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库,是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为内容基础,辅以先进的检索方式、优质的期刊、论文推荐而成 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资料库。来源:中州期刊联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经过50余年的发展,书报资料中心目前已成为兼营期刊出版、网络电子出版、信息咨询、广告等业务的综合性、跨媒体的现代出版机构和学术信息服 务机构。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品牌影响力。2007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 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产品荣获“2006-2007年度 数字出版推荐品牌”称号。2009年7月,“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产品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荣获“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知名品牌”称号。 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专业学术数字出版公司。背靠中国人 文社科领域的知名学府,依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专业学术刊群、规模化的专业编辑和专家 顾问团队、以文评人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以及五十余年积淀的优质专业学术资源,公司利用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及运营理念,打造“学者在线”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发布以及按需出版平台, 并通过强势数字营销渠道体系的构建,形成“多层次产品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体系,矢志 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优秀的知识引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库将以更优质的资源,更便捷的方式,为学者提供知识管理与知 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以其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结构合理完备,成为国内最有权威的具有大型、集中、系统、连续和灵活五大特 点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宝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使用说明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使用说明 浏览器输入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4916769551.html,/,进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网站。 如图2.1所示。 图2.1 首页 左侧为我们最新上载的期刊图片,右侧则可以看到我们最新上载的文章。您可以在首页上的检索区域输入关键词直接对您需要查看的文章进行检索,也可以通过页面上面分类中直接点击进入您想查看的类别。 如果是在线方式,用户根据给其开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这样用户就可以运用其所开通的数据库内容。 以上几种方式下的数据库的使用雷同。具体运用如下: 1.全文数据库 在首页菜单中,点“全文数据库”,进入全文数据库页面,如图2.2所示。

图2.2 全文数据库页面 基本信息:在左侧的树状结构中您可以选择您要查询的种类,右侧文章列表会根据 您的 选择,显示出不同的内容。您可以通过点击“下页”、“尾页”或输入页号来查找你需 要的文章。 检索:在顶部的检索框中,您可以先选择不同的年份段,以及您填写的关键词所要 查询 的地方,点击检索后右侧就能显示出和关键词相匹配的文章。如图2.3所示。 ?注意:如果您输入两个不同的关键词可以在词间加上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 关系。 ?*——表示“与”的关系 ?+——表示“或”的关系。 图2.3 输入检索条件检索文献 高级查询:如果普通检索无法实现您需要的功能,您可以点击“高级查询”来检索 您需 要的文章,点击后打开如图2.4高级检索页面:

图2.4 高级检索页面 ?在第一个下拉菜单中可以选择您填写信息的相互关系:“或者”、“并且”、 “除了”。 ?第二个下拉菜单中可以选择您查找关键词属于什么位置:“标题”、“正文”、 “作者”……。 ? ?如果您感觉查询条件不够多,可以点击“完全展开”来获得更多的查询框。如 果不知道怎么填写,您可以点击“输入帮助”,打开如图2.5的页面来获得帮助: 图2.5 获取汉字帮助对话框 根据您的需要,填写相关的选项。然后点击“获取帮助”就显示为如图 2.6页面。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检出文献题录

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付卫东 2 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研究黄海军/李立国 3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汪涛/赵彦云 4 人力资本投资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巫和懋/冯仕亮 5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张德荣 6 中国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陷阱与改革战略胡怀邦 7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问题——基于TFPG视角的分析张德荣/朱翔宇 8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文献述评蔡敏/周端明C... 9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与对策——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乔晓楠/王鹏程... 10 “中等收入陷阱”:被“扩容”的概念江时学 11 浅析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作用王蕊/杜凤矫/... 12 “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挑战与抉择中国银行国际金... 13 中等收入陷阱、结构转换能力与政府宏观战略效应李月/邸玉娜/... 14 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韩国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启示袁本涛 15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现实李刚 16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分析——基于出口产品密度的视角邸玉娜/李月 17 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周文/孙懿 18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刻不容缓张前荣 19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伍业君/王磊 20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述评高杰/何平/张... 21 通货膨胀与“中等收入陷阱”:家庭福利损失的视角倪国华/郑风田 22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蔡昉 23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马晓河 24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孔泾源 25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视角与中国对策彭刚/彭忆欧 26 第三次工业化:铸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价值链孙建波/张志鹏 27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开放创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陈亮 28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结构转型——国际经验教训与中国挑战马晓河 29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郑秉文 30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刘伟 3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收入可持续增长刘方棫/李振明 32 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蔡昉 33中国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吗?——兼论“中等收入陷阱”姜少敏 34 科学运用“两期论”把握阶段性特征——兼析“中等收入陷阱”论的非科学性杨承训/张新宁Y.... 35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分析曾铮 36 经济大循环理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和内需不足的对策周学

人大《公共行政》复印资料

理性、反理性与公共理性:理性范式变迁与公共行政学科成长 王连伟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题号】D01 【复印期号】2015年04期 【原文出处】《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1期第25~29页 【英文标题】Rationality, Anti-Rationality and Public Reason: The Change of Rational Paradigms and the Subject Growth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作者简介】王连伟(1986- ),男,山东莒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股重要思潮,对于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影响重大。 公共行政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是理性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管理主义与宪 政主义作为两大主流思潮,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科的产生和演变,使公共行政 学科长期处于二者的钟摆之间。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社会解构和价值批判 直接促成了公共行政社会建构主义途径的产生。公共行政学领域中理性、反 理性和公共理性三次理性范式的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公共行政学管理主 义、宪政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种研究途径的演化,继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 科的自我完善和不断成长。 【日期】2013-10-15 【关键词】理性范式/管理主义/宪政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公共行政学 中图分类号:D0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25-05 公共行政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是理性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围绕着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工具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等基本主题,公共行政学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股重要思潮,对于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影响重大。换句话说,公共行政学科是在吸收和批判理性主义思潮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理性主义思潮兴起于启蒙运动,发展于工业革命时期,反思于新科技革命以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转变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的推崇,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推动着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社会思潮日益与公共性水乳交融。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作为两大主流思潮,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科的产生和演变,使公共行政学科长期处于二者的钟摆之间。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社会解构和价值批判直接促成了公共行政社会建构主义途径的产生。简言之,公共行政学领域中理性、反理性和公共理性三次理性范式的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公共行政学管理主义、宪政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种研究途径的演化,继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科的自我完善和不断成长。 一、理性主义的滥觞:作为管理主义途径的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途径指“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基础之上,主张把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引入政府管理领域,以提高政府效率的一套理念、方法与模式”[1]。它最早萌芽于美国建国元勋汉密尔顿提出的集权型公共行政思想,形成于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发展于行为主义与技治主义合流时期,到新公共管理阶段达到鼎盛时期。理性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潮往往与经验主义相对,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与社会的一种能力。社会科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数据库资料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数据库资料使用指南 一、数据库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复印报刊资料”以其涵盖面广、信息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的特点,成为具有权威的社会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库,本馆订购了自95年以来的“全文数据库”和78年以来的“专题目录索引库”,可满足用户了解某一专题20来学术研究发展及其前沿状况,不仅速度快,而且可实现二次文献检索、复合检索一次到位,极大地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 “全文数据库”从1995年开始收录,有100多个专题,每年分马列、哲学、社科总论、政治、法律为一张盘;经济一张盘,文化、教育、体育一张盘;语言、艺术、历史、地理及其他一张盘。从1997年开始,按季度汇集100多个专题的全文于一张盘内,全年有4张光盘,分别为马列哲学社科政治类,经济类,文化教育体育类,语言艺术史地科技类4个志辑。 “专题目录索引库”是回溯索引,汇集了1978年以来上百个专题“复印全文”文献索引计52万篇文献的标题、作者、刊名、刊期、刊号等信息资料。 二、检索指南 步骤如下:进入本校图书馆主页后,点击馆藏资源,再点击人大复印资料进入下图界面 1

检索方式: (一) 、浏览法 用户不经检索,点击全文数据库,再点击某一数据库,可显示数据库的全部内容。检索步骤和检索结果如下图: (二)、任意词查询: 1、 任意词查询使用介绍 文章中任意形式的词通过‘任意词查询’都可以找到。任意词查询可以这样用: ? 文中涉及到“中国啤酒”的,您可以用“中国啤酒”找到。 ? 文中涉及到“中国”和“啤酒”的,您可以用“中国*啤酒”找到。 ? 文中涉及到“中国”或“啤酒”的,您可以用“中国+啤酒”找到。 ? 文中有诸如“中国青岛黑啤酒”、“中国钱江干啤酒”此类的,您可以用“中国???啤酒”找到,三个问号表示代替任意的三个字。 ? 文中有诸如“中国啤酒”、“中国青岛啤酒”、“中国钱江黑啤酒”此类的,您可以用“中国!!!啤酒”找到,三个叹号表示代替任意不多于三个字。 提醒您注意:查询时用的 + * ? ! 均为半角! 说明: 在任意词查询条件输入区中用 * + - ? ! ( )等七个符号连接查询词(字), 完成查询的意义如下: * : 同时出现两个词(字) + : 只要出现其中的一个词(字) - : 前一个条件满足的结果减去后一个条件满足的结果 ? : 两词(字)之间允许隔几个字,相隔字的个数等于出现?的个数,最多允许出九个“?” ! : 两词(字)之间允许隔零个至多个字,如两词(字)之间出现n 个“!”,那么两词(字)之间 2、点击此,表示选择了这一数据库, 显示右边界面。 3、点击某一文献 名,可显示该篇文献的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