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分布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分布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分布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分布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准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结合半球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准确记忆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3、结合地图,能区分大陆、岛屿、大洲、半岛。

4、读图找出并记住各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5、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轮廓以及相互位置关系【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大小、分布及特点

【评价设计】

任务:

1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准确记忆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

3\读图找出并记住各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海陆分布概况及基本数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认知以及判断地球各大洲大洋的特点及分布【教学反思】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第二章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党岘中学地理导学案课题 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识记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主要洲界。 3.了解大陆、岛屿、大洲、半岛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举例。 4.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大小及与七大洲的位置关系。 学习重难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知识链接】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P28-32和《地理图册》P15,划出要点,掌握下列内容并记住它。 一、海洋与陆地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海洋或陆地)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占% 二、七大洲 1.掌握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2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洲界线: (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3)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 (4)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4.四大洋 (1).掌握下列概念:洋、海、海峡。 (2).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合作探究】 1. 回答P28“活动”②问题(在课本上做),并选择:地球上陆地最集中的地区是( ) A.西半球赤道以北地区B.东半球赤道以北地区 C.西半球赤道以南地区D.东半球赤道以南地区 2. 读上一节图2-5,说说麦哲伦船队的航行依此经过的大洋是: →→→ 3. 根据小强画的世界地图简笔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轮廓上看,你知道小强画的是哪些大洲吗? A B C D E (2)由于小强的粗心,这幅地图没有画对,你能帮他挑挑错吗? 4. .读图2-26、2-27、2-28《地理图册》有关地图,填空: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 / 8 海陆的变迁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 5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 A. 海平面下降 B. 人类的填海造陆 C. 气候的变化 D. 地壳的变动 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 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 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 “大陆漂移学 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5. 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 6. 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荷兰的围海造陆 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 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 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 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 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______ .(判断题) 13.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______ ,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和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地质史上曾经是______ . 14.地壳的变动和______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5.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是板块,C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1)

柳山镇中小学集体备课卡科目地理课时 6 年级七 课题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 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识记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主要洲界。3.了解大陆、岛屿、大洲、半岛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举例。 重点难点1. 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重点) 2.大陆、岛屿、大洲、半岛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教学 方法 与手 段 直观教学法、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 课内探究 备课区修改区 一、复习提问: 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经线的特点 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怎样利 用经纬网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二、引入新课: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希望人们学 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宽阔的胸怀,可你知 道天空有多大?海洋有多宽吗?今天,我们来学 习地球上海洋大陆的分布情况。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自学课本22页掌握下列问题。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 地占%;海洋占%。 即分陆地,分海洋。 审查组组长签字备课教师签名:辛卫国使用教师 课 内 探 究 (2)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 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即北半球的陆地 面积于南半球,北半球的海洋面积于南半球。但从海陆 分布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于陆 地面积。 2、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做简单总结 3、跟踪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陆分布大势为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北半球陆地 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陆地多集中在北半球 D.大陆和岛 屿有明显的界线 4、学生自学课本22---24页掌握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并被分割成个大块和 无数小块,以和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2)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含义 名称概念举例 最大最小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三面 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3)世界有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 世界有块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 为,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 1/3。另外有大陆、大陆、 大陆、大陆和大陆,最小的是大陆。 (4)七大洲的分布及特点: 从南北半球看,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 ..位于半球; 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主要 ..在半球。从东西半球看, 南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 ..分布在半球;北美洲

湘教版七上第四节《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导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 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 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 片的对比,探究星 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 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 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 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 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 动的’这一客观规 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 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研 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 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 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 筛选和“大陆漂移假 说”的演示,使学生 掌握并会运用这一 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 息的能力及掌握 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 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略 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 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 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 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 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 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 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 望 引入新课 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 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 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和图2-48后, (1)认知六大板块 的名称和位置。(2) 做题,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 用色彩鲜艳的图 像,并且通过学 生的亲自动手, 加深学生的印象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 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 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 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 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 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 原因[来 设疑,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主备人:黎竹玲蒋涛审稿:欧阳幸林 学习目标:班级姓名 1、熟记基本概念及海陆分布概况,明确大洲大洋位置。 2、通过训练,能绘制简易大洲(或大陆)轮廓及相对位置。 3、主动参与,激情展示。 课前检测 1.写出A点的坐标: 2. A点属于东西哪个半球? 3. A点属于南北哪个半球? 4. A点属于高中低哪个纬度带? 4. A在C的方向,A在B的方向。 自学导航:看课本上的图、勾画重点,并完成P28活动2,P28活动1——2。 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海洋占%,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地球“海洋,陆地。 2、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 ,(注意看P29图2——28。)(口诀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中国位于洲,亚洲和欧洲的大陆连在一起合称。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3、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依次是 (口诀:太大印北)。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大西洋呈形。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沟通洋和洋(海和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沟通和)。

课堂检测: 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 2、下列大洋,被亚、欧、北美三大洲包围的是()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大西洋 3、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南极洲 4、世界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 东半球、南半球 B 西半球、北半球 C 东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北半球 5、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适当位置写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 东西半球:A 半球 B 半球 (3)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山脉---- 河----大高加索山脉---- 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运河。(4)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5)赤道穿过的大陆有、。 (6)主体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7)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8)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6、绘制简易大洲(或大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图。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世界上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理解沧海桑田。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海洋分布是不断变化着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为探索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引导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讨论等教法。 学习方法:采用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生活中体验、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去感受、领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读图等过程,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启示;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决办法:微机辅助、动画演示、讲解、观察、讨论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 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魏格纳 板块的运动 六大板块

第一课时 ——“海陆的变迁” 【重点】海陆变迁 【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三水中学附属初中地理科组蓝碧微 【教材简析】 本节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三部分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2)

临朐东城双语学校电子备课卡 主备教师杨进钰上课教师陈爱红 二次备课 时间第三周周三 9月17 日 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2)年级七年级总计第8 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海、洋、海峡的概念,区别海和大洋 2、记住四大洋的的名称、及各自的特点,并能在地球上识别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 重难点 四大洋的的名称、位置及各自的特点。 突破措施通过地图、地球仪,区分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建议)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看地理填充图册P15区别海与大洋的概念、认识海峡 1、阅读课本P15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2、填空:洋是_____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____ 面积_____,深度多在____________。海是大洋的__________与大洋相比,海的面积和深度就_______。它们一般靠近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水道,通常也是重要的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看图2-27写出四大洋的名称,观察四大洋的形状总结四大洋的特点 1、读图2-27按面积大小写出四大洋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平洋跨______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_____,在四大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西洋也跨_________,形状略呈“____”是世界____________。印度洋大部分位于_______,是世界第___________。北冰洋大致以______为中心,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加强对地图的阅读和记忆 七大洲的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