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一,绪论

1,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定位:(1)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它是一个学科群,是包括许多科学的大口袋;(3)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4)它是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桥梁;(5)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6)它是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关系:(1)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2)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指导和统帅关系与事实不符,缺少依据)

2,自然辩证法创立和发展概况?

(1)(1)自然辩证法创立:

①马恩共同创立唯物辩证法;

②马注重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哲学,恩钻研自然辩证法和革命策略,《反杜林论》和《自

然辩证法》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③20世纪初,列宁撰写《唯批》,捍卫唯物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完善和发展:

①20年代,苏联学者发现《自然辩证法》手稿,随即展开研究、宣传工作;30年代创立学科,并逐步体系化;

②20世纪30-7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辩证法已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对各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事业产生了影响;

④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列主义在苏东欧失势,自然辩证法也然。

(3)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

①在30年代传入中国,解放区是学习和传播中心,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与此息息相关;

②解放后,照搬照抄苏联,对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产生过较大影响,60年代,毛还大力倡导;

③改革开放后,邓论孕育成型,邓看重现代科技,倡导”第一生产力“思想,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⑤当代这个自然辩证法正在重大突破,如扶持高薪科技、鼓励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取缔打击“法轮功“、重树科学道德…….在哲学层已有反应。

3,自然辩证法与现代中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2)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策略的理论基础。

(3)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第一篇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

4,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

(1)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积极价值: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历史局限:缺少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

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①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③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④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⑤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

利: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弊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区考查,堵塞了人民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形而上学性,思维局限性,以偏概全。

6,辨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③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

④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

(2)方法:是辨证的,

①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运动和发展;

③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三,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

(1)系统自然观孕育在20世纪30年代,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

(2)系统观念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体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

8,进化——退化的辨证关系,进化的条件?(02年考,重点,新思想、新学识与自然辨证法的耦合)

(1)进化——退化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辨证关系。

①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阶段截然不同。进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退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②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

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包含着进化;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进化与退化可相互转化。

(2)进化是有条件的:

①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②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纯属的相互作用

④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⑤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

四,辨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期末本章占10分以上,重中之重)

9,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

(1)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

(韦加:从人类的产生到人类的演化发展整个过程可以称为人类超越自然界的过程,而重要的中介是劳动和实践。)

(2)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

②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

(3)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

10,分析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1)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①天然自然:客观的、第一性的、无限的;

②人工自然:人化的、第二性的、创生的、有限的。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内在联系:

①两者本质统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

②变动趋势: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天然自然逐渐向人工自然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天然自然日渐消失,人工自然大幅扩充,比比皆是。

11,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怎样形成:现在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正是依据这种思想,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出现今天这样的困境。因此,不能把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2)化解方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12,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仍在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②“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④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型国家。

第二篇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5-8章考试比例很大)

五,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考试重点)

13,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志。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征:

(1)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实在的过程和现象相联系,它的具体便是在可控条件下,可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3)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14,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科学价值是科学认识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三个方面。

(1)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2)科学思想:主要是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重大的科学观念,如牛顿力学的机械论思想、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观念等。

(3)科学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

15,两种科学价值观?

(1)科学价值中立说:①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②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怎样”的问题;③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

(2)科学负载价值说:①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使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②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六,科学理论的形成

16,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的原则?(▲02年考!)

(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①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②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

③不同理论或科学学派之间的分歧;④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⑤科学家的兴趣和心智偏好。

(2)科学课题的原则:①社会需要原则;②理论创新性原则;③科学逻辑性原则;④现实可行性原则;

17,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①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实验观察与科学理论相互渗透,随时要进行相互转化。

②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

③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理论;

④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

18,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02年考,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各有什么特点?)科学假说是依据科学真实或科学定律,对科学问题做出假定性说明或解释。

(1)科学假说的产生条件:

①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

②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

③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

④纯粹的思维创造

(2)科学假说的特征:

①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

②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

③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

④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和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构造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

七,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9,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①相容性评价:是通过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如果被评价的理论与相关理论一致,则是相容的,否则不容

②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本身是否自相矛盾。没有发现自相矛盾的理论具有自洽性,反之,不具自洽性。

③简单性评价:分析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够同样好的解释类似的现象,那么,形式结构简单的理论被称为简单性的理论。

(2)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

①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

②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点

③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

20,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困难?

理论的鉴别和评价困难重重、异常艰辛:

①实践是终极标准,但检验无休无止,永无定论:

②经验论和整体论各有利弊;

③真正的证实和证伪几无可能

④逻辑检验也有难言之隐,对逻辑以外得认识无能为力,很难做到完备周详。

21,科学修辞手段?

科学修辞手段:社会,即使用各种科学传播的理念。理论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的过程,在理论确立后更有利于理论的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范式,成为社会主体的认知倾向,理论便会广泛的传播。

科学理论在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讨论、交流和正式发表,最终才能成为科学文献或资料。这就需要理论提出者一定的表达技巧,这些技巧反映了他个人对科学公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

八、科学理论的发展

22、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

(1)科学逻辑论的观点:逻辑经验主义注重归纳——演绎方法论,认同循序渐进发展模式。科学假说从经验中归纳得来,再借助演绎法推出理论预见,预见经受新的经验检验。(2)科学进化论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看重猜思——演绎——反驳方法,认同“否定之否定”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为回答问题提出假说。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经受证伪检验的过程。

(3)科学社会学观点:历史主义,看重科学文化背景,主张“范式”发展模式。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循环往复的过程

23,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

(1)科学理论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

①“硬核”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理论的核心部分,不容反驳

②“保护带”由一些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组成,可以适当调整或变动,以对付“反常”情况的挑核心“战,保护“硬核”免受侵犯

(2)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

①在宏观层面是渐进与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互为前提、交替出现

②在微观层面是“范式”更新,理论结构性变动

(3)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科学发展是原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完善和修改,相当于调整“保护带”

(4)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结构更新:“反常”冲击此起彼伏,理论无法自圆其说,假说激烈竞争,“保护带”失效,“丧失权威,最终“胜者为王”,重建全新“核心”和”保护带“,导致理论的更替。

第三篇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九,技术的本质和结构;十,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24,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

(1)三种技术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2)技术结构的演化变迁,基本线索是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制约技术变革演化的诸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

③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意志

25技术认识特征?

(1)科学合理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规律为依据,这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的必要前提

(2)社会价值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按照人的需要去认识和改变自然的活动,当人的需要改变时,人们创造的人为事物也会随之改变。

(3)实践指向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改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性

(4)复杂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问题。

(5)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

26,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对比?

技术方法是技术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和技巧的总称。

(1)共同点:

①应用已有的认识成果,与可操作性和规则性选题的原则类似,要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和调研

②检验的方式相同,要有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和类比的研究;

③构思的途径相同,要利用想象、猜测和灵感。

(2)区别:

①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的方法,是客观见诸于主观。技术方法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是主观见诸于客观

②科学方法注重定理、原理和学说的建树,崇尚理性,扬弃经验,力求解释因果性,解释规律性。技术方法注重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崇尚实践技能,重视经验,力求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

③科学方法强调从特殊到普遍、从整体到分析,科学实验是为了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过渡,要通过对科学假说的证实或证伪来确立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强调从普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技术试验是为了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要通过技术设计的试验或试错来选择和优化技术方案。

④科学方法的选择与社会体制社会政治、人文艺术等的关系较远。而技术设计和方法的选择则与社会诸因素紧密相关。

十一,技术价值及其社会形成,十二、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27,技术创新特点?

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风险性、过程性、周期性、集群性等特点。

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过程的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都与技术创新有关。在组织和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和机制等问题,兼顾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平衡。28,技术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

技术创新涉及面宽广:

(1)技术创新涉及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

(2)技术创新主体包括决策主体、研发主体、生产主体、市场营销主体、管理创新主体等(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①外部动力: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经济政策等

②内部动力:企业产权、经营自主权、、管理者创新意愿、员工技术素养等

③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方面对技术创新得投入能力;企业在产品出口,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产出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实力等方面。

29,分析评价当代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02年考,论述)

依靠技术创新,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

当代中国的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改变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最好,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1998年中国完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开始运作。

30,技术价值和技术理论问题(矛盾论)?

(1)技术价值无所不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理论价值、技术与

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的未来等。

①技术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发展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②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

③技术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2)新技术冲撞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对策:技术人性化+道德伦理变迁

①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现代技术尤其是技术伦理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诸多冲击。

③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束缚抛弃过时的伦理规范,建立新的伦理和道德。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13—16章考得较多)

十三、科技的社会运行

31,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对比?

科技的社会运行,古代、近现代全然不同。

(1)古代科技发展起伏不定:

①科学与技术分离,科技创新是分散、零星进行,并无确切保障

②几乎没有专职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多为闲暇者、智者、哲学家、祭司、巫师等;技术发明者多为民间能工巧匠

③科技教育、传播、交流、推广等极度贫乏。

(2)近现代科技逐步趋向社会化、体系化

①科技第一生产力效应驱动,催生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发展

②科技创新专门化、职业化,科学家、工程师构成科技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③科技教育、传播、交流。评审、推广等成为独立社会事业

④国家把科技创新当作战略产业。

32,科技发展的汤浅光朝规律?

科技的社会运行具有不平衡性(汤浅光朝规律)

(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形成和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2 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科学技术子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呈现出指数增长规律

(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科学自身逻辑与社会外在选择的共同作用,会产生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带头学科,并不断更替,促进科学的发展。(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技术自身逻辑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共同作用,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促进了国际间得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和技术市场的发展,由此也造成了诸多文化冲突。

33,现代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现代科技运作有如下社会保障:

①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必然受其他社会在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

②国家战略和科技策略:国家通过战略制定、政策导向、法规约束、研发投入等,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运行

③科学奖励制度:注重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使科学贡献得到同行承认、社会承认和科学奖励显得特别重要。

④技术专利制度: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基本保障,也是技术成果有序扩散和合理转化的监控机制

⑤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其各种因素、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研发投入更需要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

十四、科技的社会建制

34,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组织形态、人员分层、内部关系等)?

(1)近300年来,科技运行逐渐体制化,形成科技社会组织形态。现代科技体制化涉及面广泛:①经济支持制度;②法律保障制度;③知识传播和扩散制度;④科技教育制度;

⑤科学技术管理体制。

(2)近代以来,科技运作组织化、正规化、职业化。科技事业的组织形态:

①科技工作者组织,如科技学会、科研院所、科研联合体等;

②科技出版和学说交流机构;

③大专院校;

④科技决策、咨询和管理机构。

(3)科技组织内部的社会分层:

①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组织的核心主体

②学科专业、分工合作、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行为范式

(4)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分层:

①分层依据是专业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同时也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②科技分层的金字塔机构,“马太效应“

(5)科技组织内部有错综复杂的作用:

科技工作者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冲突等形式展开社会互动,互动的正功能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负功能是诱发科技界的矛盾和纠纷。

35,比较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特征?

(1)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

①由牛顿范式发展而来,以研究探索为己任,增进全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水准

②表现形式是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

③社会规范遵循“默顿准则“(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①由瓦特范式发展而来,以发明创造为己任,壮大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控人与自然关系

②表现形式是技术创新小组、工商企业研发团队、民间科技组织

③发明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协调科学技术与其他事业同步发展

④遵循的社会规范兼顾功利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十五、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36,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科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火车头“:

①20世纪的科技进步改变了历史面貌,新技术革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②新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由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和管理等技术组成。

③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新技术革命诱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方式。17世纪以来,欧美各国现代化进程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

①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联袂而行,席卷全球

②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③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更新换代

④知识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成为国家战略行动。

38,在科技革命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③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十六,科技进步与中国现代化

39,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构想?

中共15大酝酿、16大制定中国现代化战略(2020年前)

(1)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②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③鼓励技术创新;④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

⑤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⑧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

⑨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⑩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⑿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等等。

40,21世纪初,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举措?

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科技界任重道远:

①优先扶持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继续推动体制改革

②构造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

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④加大生命科技、农业科技、医学科技研发和应用力度

⑤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

重。

十七,41,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1)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道德,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2)恪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3)自觉规避科技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科技后果评估和消除的责任

(4)珍惜职业荣誉,反对“科学沙文主义“,避免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42,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自律:

(1)全世界科学共同奉行的科学职业道德准则;

①诚实守信;②信任与质疑;③相互尊重;④成果公开

(2)科研工作中的行为自律:

①确保研究工作的创意构想,项目资助,研究设计,资料采集,数据模型等真实有效;

②在保守国家秘密和保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

③对竞争者和合作者做出的贡献,无论是直接或间接方式,都应给予恰当认同和评价;进行讨论和学术争论时,应坦诚直率;

④公布研究成果时,所有主研人员都享有署名权,辅助人员致以谢忱;

⑤在项目申请,成果鉴定,职务评聘等活动中,利益相关人员应回避。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一是从学科上来定位,它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理性质的学科;

二是从功能上来定位,它具有方法论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门类来说,更偏重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哲学和实践的双重特性。

二、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构造

四大块——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观,科技政策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般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中间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各门科学技术学科之间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为我们认识自然界和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科学技术方法的革新也通过自然辩证法充实和丰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使之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四、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2、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开始。培根和笛卡儿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科学条件(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4.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五、自然辩证法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2.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3.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六、古希腊自然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即第一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七、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但过于注重形而上学的形式,以形式抑制经验,而缺乏与经验相互印证的精神,总是使用阴阳几个含糊的概念,走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八、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1)、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2)、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他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3)、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4)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5)、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利: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弊:形而上学性(1)、成就显然,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巅峰之作。牛顿力学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2)①、在研究任务和内容上,近代自然科学将自然界划分开来,进行分门类的研究,以揭示自然界具体性质和规律为己任,经验定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在各个领域逐步建立起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②、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独立的实践基础—科学实验,将精密实验同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日益精密化。③、在地位和作用上,将哲学与技术分离开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3)、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在自然观方面,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占统治地位,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4)、弊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这种方法移植到哲学中后,形成了近代哲学所具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即固定、僵化、绝对的思维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立场:(基本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2)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质上和量上还是都是不灭的(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观点是唯物主义的。(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2)、他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3)、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4)、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

3、方法是辩证的。(1)、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他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2)、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

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3)、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

十、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的

1、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

2、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2)、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3)、自然界与与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体智,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进化也与此同步。人与自然关系四个阶段: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当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一、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怎样形成: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但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传统价值观是分不开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正是依据这种思想,在应用科学基础的基础上,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出现今天这样的困境,因此,不能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方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十二、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期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2、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4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型国家。十三、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伪科学,非科学的根本标志。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1可检验性2系统性3主体际性

十四、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科学价值是科学认识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三个方面。1.科学精神。(1)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有条理的怀疑精神(2)开拓创新精神(3)勇于探索,无私奉献,以人为本,造福人类2.科学思想:主要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重大的科学观念。如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观念,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观念。3.科学方法: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逻辑方法(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非逻辑方法(直觉、想象、灵感等)

十五、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争

科学价值中立说(1)、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2.)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2.科学负载价值说:(1)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使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2)实践方面,应用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十六、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原则

科学问题都有现实依据,且与科学发展水平有关,合理的科学问题,都有明确指向,具有可解性,暗合求解套路。1、科学问题源自社会实践,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1)、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2)、理论内部的矛盾,自身的非自洽性(3)、不同学派的争夺(4)、社会现实的需要,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5)、科学家兴趣和心智偏好2、科学课题的原则(1)、社会需要的原则(2)、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3)、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4)、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

十七、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1,1,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2,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3,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4,科学活动是依据让你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

十八、科学假说的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

科学假说是依据科学真实和科学定律,对科学问题做出的假定性说明或解释。

1.产生条件:(1)、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展,反常实例)(2)、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3)协调理论内部矛盾(4)、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2、特征(1)、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2)、思维创造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3)、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4)构造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

十九、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识和科学理性。(1)、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2)、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3)、简单性评价(科学认识偏好)2、经验检验是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1)、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2)、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3)、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 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与个人观 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第一讲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 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 三、科学来源于哲学? ? ? 希腊时期罗马时期 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对上帝论的抛弃 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 一、自然的变迁 ⑴什么是自然 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 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

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 人有两种状态? ? ? 睡 死 , ? ? ? 相同点:躺,闭眼 不同点:醒,梦,呼吸 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 ②古希腊时期 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 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 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②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有教会人士提出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③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上帝的全知全能。 二、近代机械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 三、机械论自然观在现代的衰落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原子结构的发现量子力学。 四、辩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生态伦理学,地位平等,人与自然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每一存在的物质对整体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五、当代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人类索取的对象。 平等主体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应为其服务,若不能为其服务,则要调整或被取代。 第三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⑴问题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 ? ? 经济增长计划生育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 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

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感觉 摘要:本文章描述了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后的感受。首先,我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从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内涵,意义;最后反思了科学技术成功背后所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文章最后呼吁我们当代新生的研究力量,应努力学习好自然辩证法,从而更好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正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虽然总体授课学时还不足10个,可在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我的确受益匪浅。对于一门经典课程而言,只有两大节的授课学时,实在太短太短,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不失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十分珍惜这两次上课机会,当然,也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刘老师这两节课的授课讲解。课后,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内心触动颇深,以下便是我学完这门课程的感觉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科学和技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科学,是知识形态,是认识自然;技术,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一体化将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实给人类带来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