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天净沙 秋 秋思

天净沙 秋 秋思

天净沙 秋    秋思
天净沙 秋    秋思

2014年一模

闵行区阅读下列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则是___________。(2分)

7.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

...的是()(2分)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13. 6.(1分)热爱(1分)悲凉 7.(2分)c

浦东新区阅读下面的两首小令,完成第7—8题。(4分)

7.《天净沙·秋》中“__________”和《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表明两首小令写的都是黄昏之景。(2分)

8.选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两首小令是同一曲牌,所以韵脚相同。

B.两首小令都描写的萧瑟荒凉的秋景。

C.两首小令写景都由远及近、实虚结合。

D.两首小令都抒发了游子思归的情怀。

7.落日、残霞昏鸦、夕阳

8.A(2分) (B)(1分)

2015年二模

嘉定、宝山区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6—7题(4分)

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两首元曲的曲牌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1)两首元曲都描写了□□的形象。(用原曲词语回答)(1分)

(2)乙曲除了写景以外,还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列元曲,完成6—7题(4分)

6.(1分)天净沙

7.(3分)(1)老树(1分)(2)(秋天里)游子(悲凉的)情思(2分)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

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 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含答案修订稿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含 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2、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都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B、《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词,词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思”。 C、《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青蛙王子》、《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其代表之作。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的感情由悲痛焦虑变为宁静喜悦,最后昂扬奋发,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羚羊木雕》的插叙内容充分刻画了万芳的“仗义”形象,展现了“我”和万芳珍贵的友情,也为“我”送给她礼物作了铺垫。 C、安徒生,丹麦着名童话作家。着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公主》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C、《范进中举》《狼》分别选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作者分别是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蒲松龄。 D、《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水调歌头”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6、对《天净沙?秋思》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 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7、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春》的作者老舍是现代着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C、《伊索寓言》里的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乌龟和老鹰》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D、《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唐代着名戏曲作家。 8、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9、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关雎》选自我国第一如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11、下列作品、朝代(国别)、作者信息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英国高尔基 B、《马说》 唐?韩愈 C、《天净沙·秋思》 宋?马致远 D、《白杨礼赞》 现代?郭沫若 12、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京沪高铁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将建的众多铁路专线中最主要的一条,以后京广、京哈、沈达、陇海线也将相继建设。 B、意想不到的微笑,在童老师的眼底一闪:“好,问得好,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C、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D、人生百年,是为个人的名利而苦苦钻营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不懈奋斗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作者:佚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佚名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着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

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运用那些意象罗列,创造了羁旅途中悲秋、凄苦的意境。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

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

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

古诗天净沙·秋翻译赏析

古诗天净沙·秋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白朴。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前言】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注释】 ⑴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⑵轻烟:轻淡的烟雾。 ⑶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宋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⑷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⑸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⑹红叶:枫叶。

⑺黄花:菊花。一作“黄华”。 【翻译】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花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黄的菊花开放。 【赏析】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天净沙秋思解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仅仅用28个字,就可以把秋意这样深刻清晰的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看上去,浑似——漫不经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哪一个不是寻常季节,寻常见的景物?就是道上随便扯个农夫,樵夫,也能认得出,说得清的东西,怎见得到了他马致远手里这么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灵窍,轻轻地挣壁而出,化身为龙了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寒鸦数只,哑哑枯叫。 若你是离人,天涯道路无尽,日暮乡关尚不知在何处?又怎禁得,老树寒鸦的逼促,一声声叫得人心惊梦寒。归途漫漫,动了乡愁泛滥,脚步沉重又如何能够涉水而回?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弥漫开去。像一朵渐行渐近的黑云,渐渐笼住人心。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青天上,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 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白,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伫的词,突然,突兀得出现在面前,凛然得无从逃避! 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一定可以捭阖天下,出人头地。天下?何处不可以成为天下,再旷世绝代的英雄也不是这世间唯一一朵花,成王败谢,时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顶替。 好男儿都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命里带着的福禄寿,格外要比别人重。可是,所有的壮志雄心都在时光中消磨成灰烬,才不得不认识到,或许我,不过,是一个寻常人。然后,想起那些昏黄如豆的灯光,温热的汤水,母亲温暖的手,凄凉的叮咛。妻子的清亮眼眸,纤瘦身影。想知道。她们在家怎样?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国培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榕山中学赵光珍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天净沙 秋思》文学赏析

《天净沙·秋思》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着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