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 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a。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a lì zǐ, sa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a , sa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 ì sa。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a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a, bù g?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a, wú sh?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 shēn yì, wú sa shēng xiāng wai chù fǎ, wú yǎn jia,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a,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a dào, wú zhì yì wú d?, yǐ wú suǒ d?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ang xiǎng, jiū jìng nia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 y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gù, d?ā nu? duō lu? sān mi 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shì dà sh?n zh?u, shì dà míng zh?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u。n?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zh?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 jiē dì, bō lu?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里很著名的一部经文,简称《心经》。也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我们常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近万卷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却最丰富的佛经,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包括了空、有两大思想。

《心经》读起来很容易,也利于背诵,但很多人却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经常会断章取义甚至偏离本意。

那么,为了使大家更好的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的经典,在此,我将《心经》的释义给帖出来,供养众位善知识以及九法界有情众生,纵使还不能马上看得明白,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反复的阅读和理解,一定会破迷除误的,因为有了法缘的开始,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种下智慧的种子,总有一日会结出圆满的果实!

愿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双修!南无阿弥陀佛!~

一、经题浅释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释:

1、般若——印度梵语。读音:“波惹”,意为智慧。然而,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及出世间上上智慧。世间智慧是世间常人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慧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智慧。虽能超出三界,但未究竟圆满。出世间上上智慧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大智大慧,它能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得根本自在。般若智慧就是指的这种出世间上上智慧。但为避免和世间智慧相混淆,故而只用音译,不翻译为“智慧”。

2、波罗蜜多——印度梵语。可译为“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生死名此岸,涅槃名“彼岸”。凡夫这边名“此岸”,圣人那边名“彼岸”。成佛就是修行者要达到的彼岸。但从此岸到彼岸,其中有一条大河间隔。河流譬喻烦恼,必须断烦恼。要度过烦恼中流,需要坐船,方能到达成佛的彼岸。这条船就是“般若”智慧。以般若大智慧之舟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也可译为智慧到彼岸。

3、心经——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喻大船和小船。大乘过大江大海,小乘过小江小河。所证境界自然有别。佛法之所以分大小乘,是佛为不同根基众生而说。比喻为不同需要的人准备的大船小船。大乘佛法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大般若经以以心经为中心,故此经名为“心经”。意即佛法的核心或中心经典。“心经”还可以解释为修持心法或修心的法门。

二、正文浅释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释:

1、观自在菩萨——有特指和泛指两种解释:一是特指观世音菩萨;二是凡能够观照五蕴皆空,而能得自在的修行者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

2、行深若波罗蜜多——行深,意为修行甚深;波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达彼岸。

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用眼观,而是以般若智慧观照。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见房间内的东西,因为有了手电筒的照射,方见所见。现在我们要观照五蕴皆空,非借助般若智慧不可。那么何为五蕴呢?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包含了宇宙万法。先讲“色”:色乃色质的色,不是贪色的色。凡是宇宙中有体积、质量、颜色的物质都称“色”。色是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的统称。再讲“受”:有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色,则有了人的感受。有酸甜苦辣咸,总是有感受的。那么“想”呢?有了感受则有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到快乐则乐,想到凄凉则苦。再看“行”:由想则有行。行是动作、活动。也是行为的行,修行的行。乃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是行。最后看“识”:识指对万物的认识。认识万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见物能识物。耳听声能识音。鼻识香臭。舌尝味能识酸甜苦辣咸。意能分别好坏。色、受想行识为五蕴法,虽包括了宇宙万法,说到底不外乎我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不外乎哲学上讲的精神和物质。色包括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世界一切属物质的东西。受想行识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属精神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借助般若智慧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皆是一空相,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心。故能解除一切烦恼苦厄,达到真正的自在。

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释:

1、舍利子——释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又名舍利弗。佛讲经到此,哦一声弟子舍利子名,有特别提示的作用。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宇宙万物,是实有的。空即是无。这里说色和空是无异的,没有两样,是等同的。既然一有一无,为何说没有两样呢?前面已述,五蕴法乃宇宙万法,总括为色法和心法。佛法说:“一切由心现”。比如厨房里放块冰,看不清时以为是块馍。细看原来是块冰。再细想想,其实它是水呀。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修行者证到一定境界,虽见墙壁高山都无障碍。这就是色不异空。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上所述,既然“色”是由业识幻现而来,故不可执着,用般若观照应无障碍。那么其它“四蕴”同样也应观空,不执不着。

第三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释:

1、舍利子——佛讲经到此,再次喊一声弟子舍利弗名字,以提醒听经者注意。

2、是诸法空相——诸法乃万法,也是五蕴法。诸法空相乃五蕴皆空之空相。这空相亦即“真性”或曰“真心”。

3、不生不灭——没有开始也没有坏灭。人的色身肉体有生有灭。但真性则无生无灭。

4、不垢不净——垢乃污垢,净乃洁净。佛教用莲花比喻真心,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真心如莲花不垢不净。

5、不增不减——真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故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平等呢?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四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

注释:

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遣“五蕴法”。因此缘故,诸法空相中,即法性空中,无色蕴,亦无受想行识。则五蕴法空,显真谛理。遣是遣除烦恼,遣除执着。只有观空才能遣除执着。

2、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有视觉,耳有听觉,鼻有嗅觉,舌有尝觉,意有知觉。何以说无呢?因六根是由父母精血而成。即从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再分析:例如眼不过有眼珠等组织而成,是无实体的。就好像一间房屋,看起来整体是屋,细琢磨不过是石头、砖瓦、灰泥和合而成。再看石头、砖瓦、灰泥等也是从缘而生。缘生是空,即空与空和,还等于空。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俗话说的“六根清净”即是此意。若观得六根为空。即能破我执,可证空理。

3、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遣“六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世界万物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尘”。由“六根”对“六尘”。凡眼见到的都是色。耳听到的都是声音。鼻子闻到的都是气味。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都是口味。身感觉到冷暖、涩滑、痛痒是感触。法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是心意所想到的。例如:日常生活,眼见过的一切色境,耳听到的一切声音在心中能浮想起来,这些印象名为法。由眼耳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尚且空,又何有“六尘”呢?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六根”对“六尘”不起分别心。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

4、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这是遣“六识”。此句中间用“乃至”,省略了无耳界、无舌界、无身界。由“六根”对“六尘”起分别,名“六识”。又名“六界”。若眼根对色尘不起分别则无眼识即无眼界。耳鼻舌身呢?道理相同。乃至意根对法尘不起分别是无意识界。如果由意识分别法尘美丑起贪嗔痴而成烦恼。“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今能了知无“六根”、无“六尘”、亦无“六识”,则法体洁净。

第五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注释:

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众生起贪嗔痴等烦恼,糊糊涂涂的思想名“无名”。无名消灭,即谓“无明尽”。现在既没有了“无明”,哪来的“无明”消灭呢?拿“无明”比作敌人。“无明尽”比做消灭敌人。既无敌人也就没有消灭敌人之说了。按佛讲的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追根寻源,因无明显执迷妄有,是糊涂不清。现消灭了“无明”,则一切“生”和老死的忧悲苦恼皆灭,从而达到永远不再轮转生死的涅槃境界。

第六段:无苦集灭道。

注释:

苦集灭道是“四圣谛”。谛是真实无虚之意。“四圣谛”即四种正确的道理。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先说苦集二谛,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佛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热苦。但苦从何来,是由集而造成的。集是苦因。集因即指由烦恼迷惑所造之业。由烦恼迷惑而作苦业,故受苦果。快乐是自作自受,痛苦也是自作自受。再说灭道二谛。知道了苦的来源,必须寻求解脱苦的方法。要想解脱苦,必须修道,即是修“戒定慧”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而后证“灭”谛。比如医生向病人说生病是痛苦的(苦谛),病的原因是受凉或饮食不当等等(集谛),健康是非常可贵的(灭谛),要健康必须认真服药(道谛)。现在说“无苦集灭道”是说“四谛”是空的。好比人有病故要吃药。如身体健康又何须服药呢?再如过河需要船,现在已经上岸了,是否要把船拖上岸呢?故人若修道,断生死,证涅槃,就无须执着于苦集灭道了。

第七段: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注释:

1、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智:指真空智、真空理,由般若证得之空理。空理是一真如心。今说无智是说不执着于能证得的空理。因空理是一真如心,每个人都具有。由于众生被烦恼所遮,故真理不显。今显真空理性,一切皆空,连空也无所得。空理是本有的,虽得实无所得。比如在黑暗中,房内虽有宝珠,但因黑暗看不见,以为宝珠丢失。若灯一开,光明照耀,宝珠即刻出现,似乎有所得,其实是得到自己本来就有的宝珠。现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空理,原来是得到自己一颗本来有的真如心,并非新有所得。故说无智亦无得。一切无所得才是真得。

2、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菩提译为觉悟。萨垛译为有情。菩提萨垛意为觉有情。简称菩萨。一切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修行而自觉证得无上菩提的。

第八段: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注释:

1、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是牵挂,碍是障碍。世人的挂碍,是牵挂着事业能否成功,父母牵挂着儿女,妻子牵挂着丈夫家庭等等。因为有了

挂碍,就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这是由于没有般若智慧之力。如要心无挂碍,则须修学般若,究竟到达彼岸之时,则得心无挂碍。

2、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非不分,上下不明,是谓颠倒。究竟涅槃是指最高最圆满的不生不灭的无上境界。人生无常,不知自己身在苦海,在追逐色名利时,暂时得到就快乐,失去就痛苦。所以,世人时常在颠倒梦想之中,晚上做梦是梦想,白天醒时所想的都是梦想。现实生活以为实有,其实也是梦想。所以佛说:“人生如大梦”。唯有佛才是大梦觉。虽然我们在梦中,却能在梦中行善,也难能可贵。如果我们能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观“五蕴皆空”,同样也能像佛一样在梦中觉悟,而证究竟涅槃。

第九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三世诸佛,分别指过去、现在、未来在不同时间修成的诸佛。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法门修行而成佛,故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觉有世间觉、邪觉、出世间觉及出世间上上觉。世间觉觉悟了一种,未必觉悟其他。又今日觉悟,明日未必觉悟。至于邪觉乃邪知邪见。只有出世间觉才称正觉。小乘人声闻缘觉能觉一切法无常苦空,能出生死证涅槃,虽是正觉,而未觉悟一切众生。菩萨自证自觉,而且平等普遍觉悟众生,自觉觉他,故名正等正觉。但未究竟圆满,因无明未尽,故不能称为“无上”。唯有佛觉行圆满,万德俱备。故成佛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段: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注释:

心经本是显说般若,现在说心经是咒,是密说般若。咒,梵语名陀罗尼,译为能持能遮。能持一切善,能遮一切恶。咒语是佛原本为某一部分暗钝的众生所说。一个人即使天生愚笨,不能依般若法门修持,如能一心持咒,心智自然聪明开朗。因此,我们说咒的实质也是经。反之,经也可以说是咒语。经是显咒,咒是密经。可以这样说吧,通常诵经可实现渐悟思维,持咒可实现顿悟思维。咒语的意义微妙难解,众生无需知道,只要一心持念,即有不可思议的灵感。

1、是大神咒——喻般若法门广大神妙,不可思议。

2、是大明咒——喻般若智慧光明无量,能破除心中愚痴和黑暗。

3、是无上咒——喻般若法门是无上真言,无任何法门比她更高。般若乃诸佛之母,十方三世诸佛皆因般若而得成就。

4、是无等等咒——喻般若法门没有任何法门能和她相等同,唯有般若与般若相等。

第十一段: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释:

这段文字是密说般若。咒语是梵语,名陀罗尼,乃佛的秘密语,在一字一句中,含有无量的意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只要一心诵念,即有奇妙的感应。故不可翻译出来。

如果强欲翻译,也要作如下解释:

揭谛—度。波罗—到彼岸。僧—众。菩提萨婆诃—快速成就。全咒大致的文意是:度!度!度我到彼岸。度众生一齐到彼岸!

附《心经》全文: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