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

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悟性”

[摘要] “审美悟性”,是指对美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对美的感悟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悟性”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阅览、欣赏、积累、训练、交流是审美悟性培养的几点作法。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改进交流方法,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悟性。

[关键词]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悟性

引言

“悟性”,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审美悟性”,是指对美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悟性高”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超常的直觉、洞察力和判断力,美术综合水平的提高也很快。而“悟性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自认为天分不足,久而久之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其实,“审美悟性”是可以培养的,它往往跟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所受的教育、学习的积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谈审美悟性培养的几点作法。

一、阅览——启迪审美悟性

审美悟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知识、艺术功底的建设,而阅览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审美也是心灵的感应和对艺术的感悟。阅览恰恰是奠定基础、启迪心智、充实心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阅读美术专业书籍

鼓励学生多看与美术专业相关的书籍、各种美学理论和许多其它

如何进行美术教学(经验交流)

如何进行美术教学 赵菊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会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下面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前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青花瓷》这一课,教具是我自己在网上买的一个青花瓷,为了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青花瓷》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上好这堂课,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蔡老师帮我剪辑视频,简美女替我剪青花瓷的音乐,还得到了刘主任的鼎力相助,替我录音,浑厚的男中音,为我这堂课增砖加瓦,再这里,我忠心的感谢你们,生活中有你们,我真幸福。 二.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轻松而又愉快的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行举止,循循善诱,风趣生动的教学,在与学生交流中的及时肯定,也能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通过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主动参与,搭起了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促进了学生情感体验和表达。学生在各种情境刺激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趋主动、活跃,思维追求个性化,美的创造力日益增强。在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坚持做好引导者,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三、通过想象发展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即学生依照一定目的,独立完成创造表象的过程。由于能力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掌握很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将事物画得惟妙惟肖,学生创造的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带有较多的夸张或梦幻色彩。学生在绘画中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浅析初中美术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摘要:进入21世纪,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得更加高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中的美术可有可无,不太重视,而且也存在着学生兴趣不 高的问题。在如今提倡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下,学好美术对于学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于传统科目,更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再者,如果学生热爱美术,会有一种成就感。的确,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不是这个时 代的必修课,但是这门选修课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和填补更多空白。 关键词:审美初中美术兴趣 引言:提到王维,我们都不陌生,后人称他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学向来是与艺术相关的,所谓意境,就是我们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在自己的 心中构想出来的画面,就是那么寥寥几字,却打开了读者的思维。美术培养的审 美有很多,假如是喜爱文学古风的同学,教他们国画再好不过了。这时,很多理 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可能就不舒服了,假如我不爱文学,我还要学美术吗?答案还 是要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设计,大家都不陌生,有些房屋建筑看上去是 很枯燥的东西,可是你不会明白设计师就是一个理工科的具有很好审美的设计师。不是说理科思维活跃的同学就和美术这种艺术无关,因为就算是看上去很枯燥的 设计稿,设计师为了能让设计稿更加美观费了不少心思。美术对于所以学生都是 有益的,只要用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美术课程,学生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对于提升自身审美的意识 即使我们一再强调美术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具目前很多 学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可能就是美术生的领域,对待初中美术课 程不认真,不自信,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本身喜欢画画,对美术比较感兴趣,这部分的同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工作,对于学校的美术课很有参与感;其余学生由于自己本身有着良好绘画功底的基础,同时会感到学校开展的美术课对自 身提高不是很大,对待初中美术课程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希望掌握各种绘画技能,认真学习;一种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不是很有难度,自己听不听都无所谓。这基本上上是目前的初中生对待初中美术课程的态度。初中生,课程上的压力的确 是比较大,美术课程在升学考试中比例不大,很多家长和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时间 花在语数外这些课程上,对于美术课程,可能真的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抱着学 校安排课课程,自己就去上的态度来上课,而不是兴趣使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没有兴趣又怎么能够希望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呢?诚然,有些同学在绘画方 面是有天赋的,他们的作品让人赞叹不已;也有很多同学在绘画上面没有那么有天赋,但是学校开设美术课程就是让所以的同学感受美术的魅力,无论你是否有天赋。好好的体验美术的魅力,即使你不是很在行,也会受益匪浅。万事开头难, 可能一开始自己的作品不是很理性,但是,只要你进步了或者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作为初中生的美术老师,要把握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 心理,积极给与学生鼓励,同时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用不一样的教案来吸引同学 感受美术课程的魅力。在课堂上可以授予同学绘画基础,同时在完成自己教学任 务的时候,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和同学们拓展一些课外的美术知识,让同学们对 美术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将美术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可能会达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最后,还应该在课堂中给同学们灌输美术对于提高同学审美有很大 的益处。 二、丰富美术教学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具有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有了一定兴趣后,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课堂上有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可是只要是有兴趣的事境,总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生画漫画一课时,教师可先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以漫画形式描绘出来,然后让学生试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讲的故事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

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万端、神奇迷离的色彩,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海洋、云朵千变万化的景象,还有各种鸟类的色彩,各种昆虫甲壳和翅膀的色彩。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就能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并感受色彩给人们的心理联想。在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中,我把几何形体同自然物体联系比较,使理念具体化。学生会感受到很多美的东西,各种植物的花、果、叶及其纤维木质的肌里,各种玉石及古典建筑,各种手工艺品。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可以丰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逐步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有的艺术语汇和规律,视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影响听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欣赏美术作品,必须首先学会欣赏的方法。 1.要让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分类。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必须先对美术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如绘画可分为

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发农小学陈佳摘要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承担着引领少年儿童发现整个世界之美,唤起自我内心之美的责任。这样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活动,它不仅仅是技能,也是通过美术教育来体现的品质。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杜绝生活中一切不美的事物,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创造能力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来上,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

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小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是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的。兴趣与好奇紧密相联,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总结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 中山市板芙镇新联小学肖力强 一、教学内容: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 2、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表现的形式美。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 2、在欣赏感受中发现绘画、雕塑的形式美与创造美; 3、在细节描绘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品的情感力量。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难点: 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艺术手法)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视听法、直观感受法、活动教学法。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采用直观感受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的表现方法与步骤;采用视听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中国美术作品图片等等。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欣赏。 4、关注画面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美术语汇训练,教师提供“喜、怒、哀、乐”四组词汇,提示学生欣赏评述。 5、创设审美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审美体验的有效性。如画面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能猜出画中人物是什么角色吗?他们在干什么?表达人物情感的细节体现在哪里?能模拟画中情境,体验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吗? 6、在欣赏学习中尝试探索一些表现技法,掌握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有效示范,让美术教学更高效

有效示范,让美术教学更高效 [摘要]示范教学法就应该关注“度”的问题,既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放弃这一教学策略;也不能越俎代庖,完全替代学生的认知思考。教师要选择示范教学法的视角,凸显示范价值;要扣准示范教学法的程度,聚焦技能传授;要延伸示范教学法的长度,激活内在意识;聚焦示范教学法的维度,关注个体成长。 [关键词]凸显价值技能传授激活意识个体成 长示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6 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榜样示范策略具有鲜明形象的艺术特征,应该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策略。新课程改革也呼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与实践替代学生的操作。因此,示范教学法就应该关注“度”的问题,既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放弃这一教学策略;也不能越俎代庖,完全替代学生的认知思考。那如何在美术教学中选择适切的时机,将示范教学法的运用落在实处呢?

一、选择示范教学法的视角,凸显示范价值 相对于教师间接的经验传授,示范教学法的价值在于以教师绘画要领的亲身示范,给予学生鲜明形象的指导,契合了小学生形象性思维的认知特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绘技巧,更易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提升学生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如教学《这是我啊》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中直接进入内容:“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幅画。”说着就直接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无论是用笔的方法,还是构图的技巧,教师在示范中都逐一讲解。时间不长,教师的一幅自画像便呈现出来。 在这一示范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有效地呈现出自画像绘本的各种技巧,也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绘画内容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示范作用更为学生提供了对教师作品进行评论的契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潜在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一案例中无需过多的担心教师的示范会扼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因为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学生着力表现的是自己,他们对自己的了解不会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太多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教师的示范运用充分彰显了示范应有的

美术新课改简答

1.请谈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美术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 2.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3.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4.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 5.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6.美术课程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7.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 1.请谈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美术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 (1)意义: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 重要环节。美术教学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以提高教 学效率。 (2)方式:新课程下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情境式的评价方式;作 业符号的评价方式;评语式的评价方式等。 2.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1)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自己变得高尚优美,并陶冶其情操。 (2)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加深其对审美的认识,准确把握审美的标准,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帮助我们在审美 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3)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及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3.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第一,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 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第二,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 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第三,从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 化的多样性而提出来的。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 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 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4.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宗旨是要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具有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在现阶段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技能的学习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 一、转变美术教学理念让学生发现美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艺术素养以及审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认识美作为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第一要务,通过提升学生认识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论联系生活等多种形式,多视角、多角度、多形式地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自身的观察、分析、判断、了解,以不断增强学生发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美。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参与美术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互动式、启发式的教育,不仅能够克服学生“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弊端,也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观察生活,不断地在身边发现艺术的美。

二、重视美术赏析课程让学生欣赏美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经典美术欣赏是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和联系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桥梁。经典美术欣赏主要是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了解、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自身的品格,以达到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经典作品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美的享受。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分析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翔实的解读,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通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展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及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并从中欣赏和感受到美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底蕴。 三、创新美术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美 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开始到结尾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的引导、教具的制作、科技的应用、音乐的选择、作品的展示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美术教学手段大多是图片、实物展示配合教师讲解,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得到应用并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 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课改美育情感教育 在学习和研讨《美术课程标准》时,许多教师认为在美术新课程四类目标中,情感类目标是较难把握的,原因就是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美术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应用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它对美术教学有什么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又如何去实施情感教育?下面结合初中美术教学,浅谈 一下在这方面的认识。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 育不可忽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下面从影响美术教学的各种情感因素说起。 一、教师方面因素

美术教学策略和方法

美术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概念: (一)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整合应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全局性和指导性。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策略是比较宏观的,而方法是较为微观的。比如选择一门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知识内容体系,这就属于宏观的教学策略。根据这一教学策略我们可以选择较为细致,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怎样讲解某个概念,怎样介绍某些美术作品等等。 2.策略重在预判,方法重在实施。 联系: 1.策略统摄方法,方法为策略服务。 2.两者都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美术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也不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而是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的方案,是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立,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二)美术教学策略的分类

1.学习方法策略 在我国的学校,很少有老师教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学习,因此,学生只有靠自己辛苦摸索,低效学习,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只吸收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的一点皮毛。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学习方法的有效训练。如记忆的技巧、思维方式的分类、思维的转变、创意的组合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正确的方法好比得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定位某些知识和在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学习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在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名为《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中,“学会学习”就被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7教师在实行某个新想法的时候不妨在课前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来介绍与之对应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首先倡导学习方法的策略。 2.信息收集整理策略 创作或设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安排、重组信息,并创造新的信息的过程。然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需要解释成功或错误的例子,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必的要信息选择。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当然,教师则应当引导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渠道。适当布置一些美术方面的词语、问题让学生利用辞典或百科全书查阅词义或解释,或要求用速写的方法记录形象,都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源、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教育设施、国际互联网或自然环境都是信息源,应当让学生了解信息查询、检索、收集的方法,能够利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所需信息。信息收集策略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对比学习方法策略主要的关键在于信息搜集的广度。 3.培养态度与情感体验的策略 在一般学校教育中,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抽象,如何形成、如何评价等都未曾明确。对此,我们认为对于未来社会的人才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情感态度应当包括各种人类的高级情操: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美术活动本身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也易于将个人的情感(甚至情绪)、态度形象化地诉诸美术作业之中,只要进行主题性的创作活动,其中必然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一种道德感和“善”的表现。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学习许多美术知识,又需要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客观现实或自己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梧凤中学(小学部)邓永忠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美是客现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对于小学生来说,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有时会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留心观察,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首先教师可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多媒体技术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面具教学中也可模仿学生平时较为经典的表情,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是谁的表情,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对面具的制作有了兴趣,学生情绪一高涨,上课效果自然就好。 三、多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活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美术作品,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把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进而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作品水平差不多,对比性针对性强。学生也较感兴趣,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领悟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明白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好、成功,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为什么,怎样做效果会更好些。 四、通过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美育氛围,让他们自觉掌握正确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主动地多思、多练、学会创造美,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转变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要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如儿童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1)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2)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3)用色、用线大胆、单纯,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审美意识,也要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感受,画出自己的想法,转变一贯的美术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二、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充分利用课堂作品欣赏,展览作品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先学会欣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社会作用及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比较与评价,把学生的欣赏引向深入。平时学生欣赏作品,只用“好”“漂亮”“美”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摘要: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 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 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 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 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改;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 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 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 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 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 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 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 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 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 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 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 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 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 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 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 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 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 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 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单位:宝坻区华苑小学 学科:美术

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内容摘要:个性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它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而传统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考试目的和规范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千人一面、异口同声,严重消泯了学生个性的潜能。新时期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一点,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因为美术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美术学生素质个性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它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传统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考试目的和规范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考虑学生的素质差异,千人一面、异口同声,严重消泯了学生的个性潜能,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恰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美术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前环境下新教材、新标准的实行,学生个性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美术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个性是这样定义的:个性是“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它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如性格的好动与沉静、气质的外露与内向、情感的奔放与细腻、智力的强与弱等。鉴于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差异,培养具有优良个性品质的一代新人,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营造愉快、宽松、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是成功美术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在这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之中,学生的情绪和心智达到最佳状态,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美术学习兴趣、创造潜能都会得到很大发挥。教师要了解学生,包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

小学美术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我从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美、鉴赏美、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能力是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美术的始终,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无论是美术的不同表现角度和不同人物特点都可以帮助和启发同学的创作思路,特别选择了表现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学生作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好美术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发现。”但是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美。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设计生动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从中发现美。逼真的屏幕图像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描绘的问题进行了形象化的处理,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费事劳神的重复机械劳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十分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重视师生关系与审美个性的培养

(一)美的课堂氛围的建立 课堂氛围是指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在乡村少年宫的教学,拘谨的程度、灵活性、结构、焦虑、教师的控制、主动性以及激励作用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审美型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谐,易言之,美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活于其中能够感受到愉快和满足。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每个个体置身其中都能感觉到轻松和自然,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指导与合作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2.教学氛围 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即包含着社会对个体的指令般的制约。但是,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上来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把握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由于美术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要欣赏美术作品的美,必须以直觉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对象。要通过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性状貌,以及美术家所使用的线条、明暗、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对整个外部形态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最初欣赏作品时,感情往往多于理智,欣赏者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动情,有时会产生兴奋、喜悦,有时又会沉思、落泪,引起某些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学生一看到凡·高的《向日蔡》时,立刻就被它那强烈的色彩所感染,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感受时,他们争着说这幅画给人的色彩感觉太强烈、太刺激了,每朵花都像一团火,它们在画面上燃出激情的火焰。此时,学生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了共鸣,再问学生:这种强烈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色彩,强对比黄色与蓝色的关系以及造型,也许初中学生的感受还比较简单、浅显,但这确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美术欣赏虽然依靠直觉感受,但这种直觉却经常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而不

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这样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能够启发欣赏者的审美意象,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不相同的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诱使学生们调动他们自己的一切生活经验、知识、记忆和感情,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给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补充和丰富,在头脑中重新联想和想象。 (3)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培养审美理解力。 美术欣赏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感受和理解互相促进的心理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必须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各种知识、理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诸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和具体方法等等,都要在欣赏中尽可能深入地去了解。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才能更准确地感受它,才能挖掘出题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罗中立的《父亲》曾经感染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又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去了解达·芬奇和他的作品,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并涉猎音乐、诗歌、几何、天文学等多种领域,探究绘画的科学性,这幅作品中蒙娜丽莎安详端庄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那神秘的微笑,体现了一个新的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