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

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您正浏览的文章《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由第一范文网(www.DiY https://www.sodocs.net/doc/4c5751803.html,)整理,访问地址(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xx市31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承担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了考核措施,并发挥部门的优势,围绕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制定了详细的支持参与工作方案,部门整合有力地牵引了农村各块工作的整合。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负责在今明两年内对全市的县乡规划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岗位培训;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等。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依据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将各方资金统筹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高了各部门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与村庄结对,建设新农村的“1+1”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xx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县长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县长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

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xx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根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要适当提高筹资限额标准,为村民自愿筹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限额虽然高,只要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政府不强行摊派,并严格按“一事一议”表决,农民会自我约束资金筹措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长期维护费用低的特点,改年度限额为3年或5年总限额,允许农民跨年度使用筹资限额。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武鸣县甘圩镇定黎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定黎村村情现状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于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西部,距甘圩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接壤,本村为岩石山村,石材丰富。自2004年贯穿村子而过的017号县道修缮后,到镇及县城的道路已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本村2001年被自治区列为扶贫村。

人口民俗情况。全村包括两个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个村民小组,共782户,总人口2797人(截止2008年3月)。本村无住茅草房、树皮房农户,90/%以上的农户均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难党员户4户、困难家庭学生15户、困难群众10人、五保户口10人。村民的居住较为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陆、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为壮族民族,共具壮族的风俗习惯,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0亩,旱地面积31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农产品特色产业,全村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产情况。本村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全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每户养鸡数量在5000~8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不具发展壮大规模。

水产养殖情况。全村有3个鱼塘,水产养殖90亩,品种主要以罗非鱼、草鱼等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环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还未能硬化,争取以后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2006年以前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06年在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后,通过全村两个自然屯的群众自筹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的方式已对2.2公里的水利渠道进行硬化维修,目前尚有7.4公里还没有得到维修解决;人饮工程方面,2007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本村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板蒙屯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不安全;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每家每户都安装有**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定黎村村委办公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该办公楼于2002年建成使用,建楼资金由村民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募集。楼房建成至今,墙体无大裂缝,房顶无漏水,安装了铝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用水者协会、调解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村中心小学1所,教学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严重不足。我村文体活动场所较少,部分教师、群众建议修建一个戏台供学校、群众逢年过节开展文体活动所用。

教育、医疗、计生情况。全村有1所中心小学,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学生306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小学达100%,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达90%。我村认真抓好“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07年度已经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85%。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06~2007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达830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

村容整洁情况。目前村民居住环境随着村道完善,城乡清洁工作的深入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人畜混居的情况还存在,对“清洁工程”重视不够,全村尚未修建垃圾池供村民使用,有塑料袋等垃圾随地乱丢的现象。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因集体土地、山林已基本分到屯、队,所以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较少。村委会只有3个鱼塘发包,每年收取承包金8000多元,除去支援学校建设等支出后,村委的办公费用不够支出。

区位、资源情况。该村地处岩石山区,有约4000多亩石灰石资源,在当地是石材储量最多的村庄之一,有资源开发的优势。07年镇政府已引进私人老板在本村开发采石场1个。目前本村使用能源主要以木薯杆、玉米杆等柴火为主,沼气为补助。全村对沼气的使用较为积极,沼气池普及率达75-80%。但是因该村地质为石山,红泥土,地基收缩性大,原建沼气池有一部分已开裂不能正常使用,部份村民希望有扶贫政策后再重新建设。该村在劳务资源丰富,每年有将近830人劳务输出打工,基本上全是自行组织形式的劳动输出。

规章制度基层民主建设等情况。我村各类规章制度完善较好,制订了《定黎村村规民约》、《定黎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水利协会》两个协会组织;村委有“村干部班子分工及职责”、“任期目标及工作计划”、“党支部阶段性生活安排”等。基层民主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村有联管会,屯有联管员。

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相关政策,通过写标语、出墙报等方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生育等政策、农技知识宣传到位,专门出版相关内容的多版墙报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积极落实县、镇政府的指示,将相关政策和指示在农民那里得到落实。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目前,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共有成员4名,其中:党总支2人,村委会2人。“两委”班子成员都是中共党员。全村有中共党员27名,每个生产队都有2名以上的党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占有适当比例。党员年龄构成为:中青年党员为12人,其余为60岁以上的老党员。5年来发展的新党员为2人。几年来,村两委班子成员能够积极带领群众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村的各项建设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起带头作用,配合默契,想实事,谋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走致富路,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产业,带领村民外出搞运输,发展壮大运输队伍,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参观先进的农村经济生产模式、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聘请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师挂钩定期到田间作技术指导,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党员管理按组织法进行,按季交党费,定期过组织生活、学习党的政策与党的基本知识和学习农业种养的新技术。同时,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经常组织村民参加县、镇举行的各种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干群关系融洽,百姓和睦共处,社会稳定,经济呈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误区。村民们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不良思想。一进村,部分村民开口就问:“你来这里,带多资金过来,带什么项目过来”等等,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区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村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确实可行的一条新路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基层干部务必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宣传,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消除认识误区。

(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定黎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

(三)“小富即安”思想牢固,“生活宽裕”受阻碍。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只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善于寻求更宽裕、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和奋斗共进精神;不愿意大胆创新,更不愿意投资实施改善本村集体共享的生活环境。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严重缺乏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平时所掌握的农技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的累积。他们普遍对新研究的农业知识不太了解。同时大部分农民本身又不愿意通过自学掌握农技,从而导致接受农业知识的滞后。目前还普遍缺乏致富手段和能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部分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旱地看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

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四是村级党员干部待遇相对低。一些具有致富能手的年轻人,对加入共产党的态度不热情,不愿意回村服务,基层组织得不到新鱼血液的充实,战斗力量相对薄弱。

三、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定本村的实际,就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一)加大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标语横幅、出墙报、宣传车进村入巷等多种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义、标准和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解决本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建设文明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

(六)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各级政府最好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四、目前我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本村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同时管漏也造成水资源浪费、人畜用水不足和水费偏高,无意中也就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村委曾经多次组织村民做维修方案,因农民负担过重而未能实施。2007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上级政府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本屯村民都希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在资金上给予资助,争取把定黎村板蒙屯的人饮改造项目列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来抓,把管道主干线和入户管道改为露天钢管铺设,并引水入户,使农民能够如愿以偿地用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保证村民身体健康、生活便利。

注:完成本项目的实施,经预算约需18万元资金。

(二)农田水利设施的硬化维修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制约了我村农业多元化的发展。目前全村有9.6公里的水利渠道,已完成硬化维修的有2.2公里,尚余7.4公里的水利渠道没得到硬化维修。

(三)村中心小学教学楼扩建问题

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目前尚有两个班借用村委办公室当教室使用,教室、教师办公、休息场所严重不足。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ⅹⅹ镇地处ⅹⅹⅹ三县交界处,幅员面积ⅹⅹ平方公里。耕地ⅹⅹ余亩,森林面积ⅹⅹ亩。共有ⅹⅹ个行政ⅹⅹ个村民小组,ⅹⅹ

户,ⅹⅹ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ⅹⅹⅹ元,比2004年增加ⅹⅹ元。ⅹⅹ个省级扶贫村。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镇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优质粮油、蔬菜、三元杂交猪、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ⅹⅹ元,比2004年增加ⅹⅹ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从李桥镇的镇情出发“夯基础,增后劲”围绕“修路、治水、改网、建集镇、兴旅游”的思路,完成了ⅹⅹ余万元的公路硬化和ⅹⅹ万元的渠系配套设施和投资近ⅹⅹ万元的光纤电视工程,农网改造ⅹⅹ个村,新增变压器ⅹⅹ台,改井打井ⅹⅹ多口,ⅹⅹ自然风景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ⅹⅹ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全镇负债总额ⅹⅹ万元,仅村级债务就多达ⅹⅹ万元,大部分村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ⅹⅹ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大镇,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产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为民服务的小型加工房。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ⅹⅹ元,个别村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镇实际,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好笋材两用竹、黑山羊、生猪生产。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岩区为重点,认真做好中药材ⅹⅹ亩、姜黄ⅹⅹ亩、香樟ⅹⅹ亩的栽植。以坝区村为重点的蔬菜基地ⅹⅹ亩、青蒿种植ⅹⅹ亩,撑绿竹种植ⅹⅹ亩,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油、饲、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发挥ⅹⅹ种猪场,ⅹⅹ养场的带动优势,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ⅹⅹ村、ⅹⅹ村两个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一是要超前规划。二是要高起点建设,进而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5、要转移农民,拓宽增收领域。近几年,ⅹⅹ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2005年全镇县内外转移输出已达一万人,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万元。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注重加强同县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三是大力提高农民工素质。通过“阳光培训”和扶贫培训工程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竞争能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一部分,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一部分,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一部分,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议事,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

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于2009年5月11-15日,通过走访座谈,对城关镇马桥和刘竹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马桥村位于利辛县城西约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马店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23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刘竹园村位于利辛县城西,和马桥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08年两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从而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最为关心、询问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房,现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的思想比较突出。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会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干部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入宣传好信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镇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必须进一步抓牢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来谋划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发展培育以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体系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种植、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要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优、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粮食、棉花、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产业集群村镇。

(三)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桥村和刘竹园村共有种养大户20余户,在各方引导扶持下,效益显著,使一部分村民为此走上富裕路。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必须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科学统筹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农民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2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房”,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务输转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注重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特别要在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地方,以驻外办事处和本地人在外创办的企业为依托,提供农民工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中心,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农民就业的“蓄水池”。要进一步放活创业环境,鼓励千家万户创业,发展农村小型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就业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进厂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六)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七)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民新保障。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水工程,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镇村规范化卫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进一步加强的领导,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继续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县直各部门都要自觉加强与镇村组织的联系,主动做好服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义不容辞的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稳定是第一责任、落实是第一真功”的意识;必须把狠抓工作落实和执行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思想上绷紧、时间上抓紧、落实上赶紧,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绩;必须大力克服形式主义,减少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发展上来,致力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树立大局观念、协作理念、配合意识,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决定了的事要坚决实施,部署了的事要强力推进,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开展“富裕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和谐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工作的思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夹叙夹议)

晋中市统计局黄耀轩张杰杨吉荣)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的安排,晋中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我市部分县(区、市)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不仅了解到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更多地看到了我市广大农民在中央做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在调研中,每个调研人员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我市农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农村环境在一日日变美,农民脸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盼头,而这些情况又正好和大量农普数据资料相互印证。本文试图充分利用统计调查和农普资料,并结合近期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解析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优势、存在的问题,寻求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对策,更好的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参考。

晋中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基础与优势:一、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1、粮食产量连创新高

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我市农民种粮积极性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连创新高。据全市粮食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2.71亿公斤,比原历史最高的1996年12.57亿公斤增加了0.14亿公斤;2005年为12.40亿公斤;2006年为13.10亿公斤;2007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14.27亿公斤,同比增加1.17亿公斤,增长9%。

2、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规模化、小区化、工厂化养殖持续增加,全市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大牲畜、猪、羊年未存栏分别为19.82万头、55.43万头和68.73万头,占全省份额分别为13.01%、13.13%和9.21%,在全省各市中分别排两个第三和羊第五。畜产品肉、蛋、奶分别为7.2万吨、9.27万吨和7.74万吨,占全省份额分别为12.4%、19.6%和9.27%,在全省各市中排蛋一、肉二和奶第三。

3、蔬菜规模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蔬菜产业是市委市政府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确立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蔬菜种植规模和生产总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第一。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60.51万亩,蔬菜产量为22.17亿公斤,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1/3略强(33.8%),蔬菜产业已成为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农村经济的新支柱,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干鲜果品大幅度增加

干鲜果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干鲜果品产量达到了2.59亿公斤,同比增加1.06亿公斤,增长69.7%。其中:园林水果为2.44亿公斤,增长63.8%,干果为0.15亿公斤,增长3.17倍。

二、农村“三通”基础建设优于全国、全省

1、交通基础设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农普资料表明,2006年末,在全市118个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27个,占全部乡镇的22.9%(全省为15.1%,全国为9.6%);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73个,占61.9%(全省为48.2%,全国为46.1%);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112个,占94.9%(全省为89.1%,全国为78.1%);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97个,占82.2%(全省为67%,全国为61.3%)。

2006年末,在全市2755个村地域范围内,有2722个村通公路,占98.8%(全省为96.1%,全国为95.5%);876个村地域内有车站,占31.8%(全省为27.5%,全国为25%);2244个村进村公路以水泥(1378个)和柏油路面(866个)为主,占81.4%(全省为72.7%,全国为61.5%);1544个村村内道路以水泥(1356个)和柏油路面(188个)为主,占56%(全省为49.5%,全国为38.8%)。交通基础设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市突出的区位优势。

2、通电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农普资料表明,2006年末,全市100%的乡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全省为97.8%,全国为81.9%); 100%的行政村全部通电(全省为99.4%,全国为97.6%);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有1033个,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37.5%(全省为25.6%,全国为21.8%);在全市4418个自然村中,有4385个自然村通电,占全部自然村总数的99.3%(全省为97.9%,全国为98.3%),全市通电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3、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

农普资料表明,2006年末,全市有邮电所的乡镇有104个,占全部乡镇的88.1%(全省为89.2%,全国为81.1%);通电话的村有2691个,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97.6%(全省为95.3%,全国为97.6%);通电话的自然村有3911个,占总数的88.5%(全省为85.6%,全国为93.7%)。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人均291.38元,比1983年增长了363倍,年均递增27.9%。其中,通讯设备由无到有呈逐年增加之势,目前,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6.6部,移动电话67.6部。

三、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更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5-2007年,我市农民收入步入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据全市88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4000元大关,达到4206.7元(2006年3647.88元,2005年3315.22元),增额、增幅均创1995年以来最高,比“十五”平均增速8.5%,提高了6.8个百分点,比年初目标3960元,增加了246.7元,同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额(2007年增558.8元,2006年增332.6元,2005年增336.4元)超330元,增幅(2007年增15.3%,2006年增10.03%,2005年增12.4%)超两位数。

2、农民生活消费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达到2642元,比1983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开始)增加2450元,增长11.8倍,年递增11.5%。其中:1983-1985年年均增加26.5元,1986-1995年均再增加75.1元,1996-2005年年均又增加117.7元,2006-2007年年均又再增加234.9元。由此表明,我市农民生活消费呈逐年递增趋势。

首先,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9%,比1983年下降了17.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通讯、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结构序列正向亨受型发展。

其次,物质消费增减有序,生活质量改善显著。1983年以来,农村居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

——食品消费逐步摆脱以粮食为主的消费方式,由吃饱变为吃好,主食份额下降,副食及其他份额上升。尤其是营养丰富的亨受性食品成倍增加。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支出为186.45元,占食品消费比重为24%,比1983年下降了33.2个百分点;人均副食及其他消费支出为590.13元,比1983年增长7.48倍。

——衣着支出增加稳定,穿着档次提升。1983年以来,我市广大农民对衣着的消费行为已从买布制衣向直接购买成衣为主,并由单调低档向多样中高档方向转变。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为274.4元,比1983年增长7.9倍,年均递增9.5%。其中:购买服装消费支出为192.9元,占衣着消费的比重高达70.3%,比1983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居住消费大幅度增长,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为341元,比1983年增长10.2倍,年递增10.6%。人均住房面积由1983年的12.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6.15平米,增加了1倍多。每平米的价值也由1983年的22.7元,提高到2007年的290.12元,提高了11.8倍。普查资料表明:2006年末,我市97.9%的农村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39.3%的住宅是在1990年以后修建的,26.7%的户住宅价值超过5万元,5.7%的户拥有2处及以上的住宅,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02.2平方米。在住房类型上,农户已一改传统的以砖瓦房为主的格局,开始呈现楼房化发展的趋势。2006年末,我市农户住宅虽仍以平房为主,占到97.1%,但楼房已占到2.9%。在住房结构上,仍以砖木结构为主(占60.1%),但已开始呈现砖混结构化发展的趋势(占31.1%),钢筯混凝土化的苗头也开始显现。(占2.3%)。

——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快速在农民家庭普及。2007年全市农民家庭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电103.1台,电话机86.6部,洗衣机78.8台,移动电话67.6部,摩托车58.8辆,电冰箱18.8台,生活汽车12.5辆,热水器7.4台,照相机5.8台和空调0.8台。中高档现代家庭生活的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农民家庭。

再次,精神生活日益充实,文化素质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为312.3元,比1983年增长55.8倍,年均递增18.3%,这充分说明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消费在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上,已逐步向精神生活方面倾斜,自我文化素质提高意识在不断增强。

差距与不足

一、农业经济份额不断减弱

从纵向看,1996年—2006年10年间,全市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8.5%下降到2006年的9.2%,减少了9.3个百分点。从横向看,2006年晋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2%,同期全省为5.8%,全国为11.8%,在全市11个地市中排第3位,低于忻州、运城,与长治接近,分别比忻州、运城低2.2和1.7个百分点。

二、农村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1、卫生环境较差

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在普查的59个镇中,有49个镇实施集中供水,占83.1%(全省为67.2%,全国为72.3%);7个镇有垃圾处理站,占 11.9%(全省为24.6%,全国为36.7%)。在普查的2755个村中,468个村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占17.0%(全省为15.3%,全国为24.5%);352个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占12.8%(全省为18%,全国为15.8%);542个村有沼气池,占17.5%(全省为20.3%,全国为33.5%);230个村完成了改厕,占8.3%(全省为9.9%,全国为20.6%)。

2、社会保障环境欠帐较多

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市农村常住户中共有五保户0.49万户,低保户0.74万户,分别占到总户数63.74万户的0.76%和1.17%;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37万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9.51万户,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46万户,得到过集体养老金的有1.39万户,它们分别仅占到总户数63.74万户的2.16%、30.61%、2.29%和2.18%,这些数据表明,我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欠帐仍然较多。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由于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尽管近几年增速加快,但与太原、阳泉、晋城、长治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与城镇居民相比更是偏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到城镇居民收入的38.7%,且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2005年相差4718元,到2006年相差扩大到了5540元,城乡收入之比也由2005年的100:41.3,扩大到2006年的100:39.7,再扩大到2007年的100:38.7。农民的低收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措施与对策

当前各级政府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的把握上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抓好当前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抓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解决如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沼气以及环境问题,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解决好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全面改善农

村生产生活条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真正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三是抓好农村改革,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机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建立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新机制,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新农村建设试点,要把重点放在机制的探索上,如何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上下功夫,如何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农村投入上下功夫,如何树立农村新的文明风尚上下功夫。

新模村邱波:新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近日就当前新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模村地处小港街道的西部,北仑区与鄞州区的交界处,西邻宁波市科技园区钱家村,由钦赐房、墓孝陈、墩头王、忻家4个自然庄组成,总户数388户,常住人口1010人,外来人口2500余人。全村现有耕田面积861亩,其中有劳动能力526人,重点分布在企业、商业、服务业、个体经商业。全村现有党员37名,村民代表33名,村民小组6个。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991万元,村集体可用经济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50元,。2008年全村预计经济收入1.2亿元,人均收入11960元,村集体可用收入80万元。

(一)抓好新农村创建项目的落实,积极发展生产,各项工作逐步推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1、2008年的经济指标已经顺利完成,各项指数比上年同步增长。投资180万元完成村三产用地的基础设施工作。在2008年10月底陆续完成了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工程,安装健身设备,篮球场、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于民的设施,并投资40余万元建造了公园供村们休闲娱乐。同时投资1万元购买和更换了新的垃圾箱,投资20万元完成了六座公厕的改造工作。两年来投入资金60万元,将村庄的所有道路全面硬化,投资6万元完成全村路灯的安装工程,对村道屋前屋后、河塘进行绿化。

2、2006年4月份开始大力配合拆迁办,于2008年6月份完成了东外环路和江南公路拓宽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工作。

(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村民转岗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1、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组织劳动力素质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积极组织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全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已达95%,并与企业结对,帮助村民在周边企业就业,拓开就业门路。

2、开展信息化建设。到2008年底,全村村民电脑拥用率达到36%,宽带网用户率达到36%,村民有线电视普及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村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6%以上。

3、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达到100%,村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等场地达到1500平方以上,图书室拥有图书2000册以上,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建业余腰鼓队和太极柔力球队等队伍,丰富了村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体质。

4、积极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村经济合作社每年为村民办理房屋家庭财产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保险率达到100%,征地村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村民参加免费健康和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的体检率达到95%以上,积极关心弱势群体家庭生活,认真做好低保户及低收入家庭的正常生活,让他们真正感觉到政府的关怀

(三)村容整洁,营造良好乡风。

1、严格按照制定的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整治整改。面对我村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在进入村庄的道路两旁进行种植绿化,花木品种以樟树、槐树为主,小叶女贞、瓜子黄杨、草花相结合,做到大道边多绿化,空闲场地多绿化的原则,全村覆盖率达到10%。

2、保洁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我村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村庄保洁制度,如环境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卫生整洁措施,公厕有专职人员每天冲洗,河面保持整洁等。为了建全卫生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我村落实专项经费,购买了24只垃圾箱及垃圾运输车,还专门建立了一支由3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伍对垃圾进行清扫清运,并对垃圾箱的布局采取均匀合理地分点分布,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3、积极做好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全村卫生普及率达到了98%以上,2008年11月底又完成了对下水道排水系统的改造,改善了全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2008年8月投资10万元增加了绿化面积。在开展村内卫生整治过程中,着力为村民营造一个天蓝、水碧、花红、树绿的居住良好环境。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树立新风尚。以宣传教育为主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认识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并大力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医疗卫生和健康知识,组织各种符合实际的创建活动,搭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深入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十佳婆媳"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群众分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同时组织党员定期观看远程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四)健全领导班子,加强民主管理,切实推进和完善村务、财务管理。

1、健全村组织,加强村“两委”建设。在“两会”胜利闭幕以后,全国各农村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村也在区政府和小港街道的领导下开展了新农村的建设工作。要顺利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要先有一支健全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此,我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在原有领导班子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一支新农村建设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两委会、党员会

议,讨论村里的主要工作及其做法。小组各成员以“两会”精神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富有现代化意义的新农村为目的,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早完成新农村的建设整治任务。以全村37名党员同志为成员的党支部也加大政治、法治、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武装力量和宣传力度,使思想建设与物质建设的发展步伐相协调。同时,村“两委”还在办公楼设臵了值班人员,方便群众办实事,达到了群众有求必应,今日有事今解决的高效率工作服务目的。

2、加强民主管理力度,完善村务公开体制。我村在原有的村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符合全村实际情况,具有本村特色的村务管理制度。我村秉着“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村务进行严格规范、严格操作。为了体现“公开、公正、民主、科学”原则,我村的各项村务工作都由领导班委集体商定。同时还建设宣传栏接受民众的监督与批评,每季度按公布要求、公布内容进行村务规范活动。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我村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一次支部学习,一年两次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年终对村干部个人进行考评,同时定期召开党员大会,以提高党员素质为内容,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并不断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议、村民调解会议等村民自治法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依法办事能力,逐步实现村自治的法制化。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三、发展思路和做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庄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三)以创建文明村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乡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乡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大通区洛河镇洛河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你我所关注的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通过这次新农村现状调查相信能得出好的结果,指导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此,我把到村七个月来的工作调查研究汇报如下:

一、农民希望修改有关土地法规

“农村工作问题,首先是土地的问题,如果土地问题解决不了,任何事情都干不好。”这句话凸显了土地问题在农村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只有把土地问题解决好了,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其他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洛河镇洛河村,全村由八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453户人家,人口1981人,土地面积1075亩。80年代开始,我村和全省各地农村一样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权下放到村民手中,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当时,农村的流行语是“分家第一年,荒堆头皮变成田;分家第二年,半夜起种田”,这充分反映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农民告别了青黄不接,食不果腹的苦日子,迎来了衣着无愁,家有余粮的好日子。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的生产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冲击。毕竟,

一家一户的豆腐块耕作是小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营,充其量,也就是种些粮食养家糊口过日子罢了。与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成为实现“规模效益”与“产业化”的严重阻碍,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了。另外,对于各家各户的农民来说,光死守住家里的几分田地,要想致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容易的,因生产成本高,即使丰收年,有时粮食卖不出去也是头痛的事情。如遇上灾害,收成无几怎么办?还有,1995年以后出生的小孩没有土地,去世后老人还有土地,嫁出去的女儿有地,聚进来的媳妇没地,与人口的真实状况不吻合。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的心头。如何解决好农村的土地问题,引导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农村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和谐新农村

1、在市规划局和安徽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完善“村村通”油路后续工程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适时启动村组道路建设,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力争早日实现村组道路黑色化,建立比较完善的道路交通网。在水利设施建设上,继续推进小农水综合治理,同时争取项目支持,做好重点塘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水利设施的隐患,彻底改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为调整农民种粮结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创造条件。

2、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改善村容乡貌。按照规划合理,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动员组织农民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实施“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庭院)、“四通”(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五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院),“一池”(沼气池),工程建设切实改变“二容二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从而带动和谐村庄建设。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培育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充分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播、IPTV电视机上网工程等平台,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区民政部门设立的“农民科技书屋”,扩大农民技术培训范围,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和就业能力。充分利用城效的地理位臵优势,依托洛河电厂、步瑞吉制衣厂、电建公司等辖区企业,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把城效的有利地理位臵变成实实在在的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

转变村“两委”工作职能,打造诚信为民、高效“两委”,依托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以推进民主决策、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干部监督工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党支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突出重点村组

突出以地理位臵、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我村南塘埂居民区以前是洛河电厂一期拆迁还原房所在地,基础条件较好。为积极整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以南塘埂居民生活小区为试点,先行规划建设,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全村逐步展开。主要做法:一是多方征求群众意见。由村“两委”牵头,组织召开了南塘埂村民座谈会,大力宣传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认真制定小区规划。1、对小区内的道路及下水沟进行全面规划,新修水泥路基3条,下水道6条。2、针对小区内一家一户一座厕所,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的情况,经过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后,决定征用一块土地,现已建成一座无公害卫生厕所和一个大垃圾池。三是多方争取资金建设小区。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主要包括区拨款,镇以奖代补(水泥路每公里不低于3万元),企业家损款、南塘埂小区住户集资(群众自愿、每户最低标准300元,共集资2万多元)等形式。

为扎实推进洛河村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行政村,逐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布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大会的要求,拟在洛九路以西,金庄社区以东,洛河小学以北,金陈路以南(面积36亩)以及洛九路东,洛电铁路以西,中北村以北,金陈路以南(面积16亩),两宗土地上统一规划、统一格式建设洛河农民新村。目前,该两宗地已经大通区发改委批复同意,下一步将逐级上报市规划、房产、供电、供水等相关部门。待相关资料全部完备后,将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参股、企业家入股、农民自愿参股等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途径,对两宗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六、新农村建设中丞需解决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贯彻实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开展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媒体在新农村建设宣传中的作用。

2、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结合。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要倡导和推进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生活新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3、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大,成本高,怎么弥补,急需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预以扶持。光靠几个村干部或能人拆东墙补西缺,东拼西凑搞资金也不是长久之计。

4、新农村建设涉及相关部门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何解决。因为新农村建设,首先涉及的是土地问题?其次是建设项目的实施问题?第三是资金的来源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对建设项目实施中涉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项目审批、采购材料费用等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小的几千元,大的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这些开支足以让村干部望而却步,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帮助支持新农村建设。

七、我的一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调整一些与宪法不符合的政策法规,如修改土地法律、法规,赋予集体土地的权益,有利于集体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搞活集体土地的市场经济,盘活集体土地。充分发挥集体土地的作用,达到以地养地的目的!另外,要赋予农民应有的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权、财产权、使用权,并减少行政干预,让农民有自主权,有份发展经济的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决心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的胆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谋求新突破,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富民强村,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外工厂化育苗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工厂化育苗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项成熟的农业先进技术,是工厂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人工创造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措施和手段,进行批量生产优质秧苗的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工厂化育苗技术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能够缩短苗龄,节省育苗时间;能够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育苗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有利于统一管理,推广新技术等优点,可以做到周年连续生产。国外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国外工厂化育苗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展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研究,到60年代,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工厂化育苗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967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人工气候室,为育苗综合环境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1972年日本电子振兴协会由16个团体企业组成了植物工厂委员会,对番茄工厂化栽培进行试验。荷兰的现代化育苗技术作为欧洲的典型代表,以大规模、专业化的工厂化育苗为特点,实现了蔬菜育苗的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境内有130多家种苗专营公司,所生产的秧苗除供给本国蔬菜栽培农场的需要外,还大量地向欧洲其他国家出口。8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等无土育苗(又称营养液育苗)新技术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美国专业种苗生产规模最大的是Speedling Transplanting和Green Heart Farms公司,包括花卉在内的商品苗年产量都在5亿—6亿株,现在这两个育苗公司的商品苗年产量都突破了10亿株,其中蔬菜苗产量占80%以上。目前美国100%的芹菜、鲜食番茄,90%的青椒,都采用了穴盘育苗移栽。1992年韩国引进工厂化育苗技术,专门设计了两种标准化结构的温室——等屋面钢结构玻璃温室和等屋面刚性覆盖材料温室,开发了专业化的自动播种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可移动式苗床、嫁接装置、催芽室、灌溉施肥系统和幼苗发育管理技术体系,蔬菜工厂化商品苗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工厂化育苗起步较早,各国竞相研究,推广应用范围较广,生产组织和管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和育苗设施、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带动了温室制造业、穴盘制造业、基质加工业、精密播种设备、灌溉和施肥设备、秧苗储运设备等一批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

二、中国工厂化育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从1976年开始发展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1979年11月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科研规划会议上确定蔬菜育苗工厂化的研究为全国攻关协作项目之一,1980年全国成立了蔬菜工厂化育苗协作组,开展了引进消化国外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科技攻关。“九五”期间,工厂化育苗成为“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有一大批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从事工厂化育苗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各地也相继建立起工厂化育苗生产线,促进了中国工厂化育苗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中国工厂化育苗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说,推广普及的速度还相对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种植观念和理念的落后受传统农业耕作思想的影响,中国蔬菜种植业长期以来是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普及相脱节中国已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在育苗温室结构建筑、育苗设备与设施、基质配置和加工、育苗环境因子控制、育苗技术、基于图像处理的健康苗识别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是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普及,致使中国工厂化育苗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工厂化育苗投入大,成本较高工厂化育苗是集成了设施生物技术、设施工程技术、设施智能控制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体。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育苗工厂所采用的设施、设备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尽管技术先进,质量好,但价格较贵,投资较大;国内研发的设备、设施尽管价格低,但性能还满足不了要求,而且不配套,故障率较高。同时,育苗工厂所消耗的水、电等量大,运营成本高。

4.秧苗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由于目前一些秧苗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就很难降低成本,抵御经营风险,提高秧苗的品质,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育苗企业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现代化企业经营,培育自身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5.工厂化育苗的相关配套技术不完善,良种培育相对滞后,多数优质种子靠国外进口工厂化育苗的有关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管理规范、包装运输技术规范等还没制定和完善,难以提高秧苗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三、启示

工厂化育苗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在推广普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根据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做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科学布局,各省、市、县也应做好规划,发挥区位优势和特长。政府应在工厂化育苗的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引导等方面下大气力,切实提升蔬菜产业化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蔬菜品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2.培育工厂化育苗龙头企业,打造秧苗品牌中国工厂化育苗起步较晚,各地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一些蔬菜工厂化育苗企业,但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并不多。大多数育苗企业依然是规模小,粗放式经营和管理,没有形成独特秧苗品牌。因此,要通过扩大育苗企业的经营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积累成经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中国工厂化育苗推广普及的进程。

3.完善工厂化育苗技术和设施、设备,提高国产化能力和水平

近几年,中国工厂化育苗在育苗技术和设施、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单项的突破,但从育苗技术来看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设施、设备的配套性较差。应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育苗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消化、理解,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育苗体系。

4.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力度目前,中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引进现代种植理念,推广普及工厂化育苗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必须强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农业劳动者接受并从事工厂化育苗。同时,应建立起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的联系、合作机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在科技推广普及中获益。

5.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实现企业化运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包括农业种植业在内要适应市场经济,农民要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意识。种植业也要从一家一户的个体育苗向联合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培育一大批蔬菜育苗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建立一大批有知名品牌的集蔬菜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蔬菜企业集团。

番茄工厂化育苗技术

工厂化育苗,又称快速育苗,指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指标,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秧苗生产达到快速、优质、高产、高效率,成批而稳定的生产水平。其特点是育苗时间缩短,产苗量大、秧苗素质好,适于大批量商品化秧苗生产。

1、育苗设施和设备

现代育苗工厂主要设施有大型日光温室、培养土配制混合机、培养土装载及消毒设备、苗盘播种机、现代化催芽室和喷水、肥、药等机械系统秧苗包装及运输设施。培养土大多用草炭、蛭石等混合物。播种后,种子一般用珍珠岩覆盖苗盘,培养土消毒一般为蒸汽消毒法,播种机是一套自动流水线,从装有育苗基质的苗盘经过压印播种、洒水、覆盖等多道工序完成播种作业。催芽室内安装大功率的电炉,室内温度、湿度自行调节,育苗盘规格一般用长宽分40厘米×30厘米,高5~6厘米的塑料或泡沫盘。

2、育苗的方法与操作流程

目前工厂化育苗的方法有钵、盘育苗法及营养土块育苗法等。育苗方法不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均有差别。这里只介绍钵、盘育苗法。

钵、盘育苗法是将种子直接播入装有营养基质的育苗钵和育苗穴盘内,在钵、盘内培育半成苗或成龄苗。这是现代番茄育苗技术发展到最高层次的一种育苗方法,这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措施,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番茄秧苗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因此,采用的设施也要求档次高、自动化程度高,通常是具有自动调温、控湿、通风装置的现代化温室或大棚,空间大,适于机械化操作,室内装有自动滴灌、喷水、喷药等设备,并且从基质消毒至出苗是程序化的自动流水线作业,有自动控温催芽室、幼苗绿化室、自动嫁接智能机及促进愈合装置等。

3、育苗技术

(1)品种选择

工厂化育苗每穴点1粒,应选择种子发芽率大于90%、籽粒饱满、发芽整齐一致的种子,特别是番茄等果菜类育苗,应选用抗病、高产等优良品种。

(2)播前准备

寒冷季节可在保护设施内利用增温、保暖措施进行育苗;高温季节可通过遮光降温措施进行育苗。

播种前要将草炭过筛成细小颗粒,然后将草炭、蛭石、珍珠岩、炉渣灰等基质材料,根据不同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方可使用,番茄育苗,以60%草炭十30%珍珠岩十10%蛭石组成的混合基质,比较适宜幼苗的生长。

(3)播种、催芽

基质消毒装盘后即可播种,一般每穴点1粒,播后覆盖蛭石,厚度为1厘米,然后将苗盘喷透水(水从苗盘底口滴出),将播种后的苗盘摞叠在一起,放入催芽室,用地膜盖好进行催芽,催芽温度为25~28℃。

(4)苗期管理

温度管理:播种出苗后,子叶展平前应保持较高的温度,并给予充足的光照。子叶展平后适当降温,白天以25℃、夜间15℃左右为宜。寒冷季节温度过低可适当加温,高温季节温度过高可适当降温。定植前7~8天,进行低温炼苗,白天气温20℃,夜间10~15℃为宜。肥水管理:出苗后即可浇水,以保持基质湿润为宜,从子叶展开到二叶一心期,保持基质水分含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75%,三叶一心后,水分含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5%~70%。原则是高温天气多喷,阴雨低温天气应适当减少浇水次数及浇水量。另外,结合浇水,可喷施浓度为70毫克/千克的宝力丰营养液。一般要求幼苗2叶前每天喷1次,2~4叶期2天喷1次,4叶期3天喷1次。

病虫害防治:在幼苗第一片真叶展开时喷施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可预防猝倒病的发生,以后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防治,5~6天喷1次。高温季节育苗,常有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侵入,应喷1~2次5%抑太宝乳油1500倍和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进行防治。

补苗:工厂化育苗,穴盘常出现缺苗,在一片真叶展开时对缺孔苗,应及时补齐,并浇缓苗水。

穴盘及苗龄:番茄育苗,以采用72孔苗盘为宜。适宜的苗龄,春季育苗,番茄苗龄可达60~70天,长至5~6片真叶。高温季节育苗,幼苗生长速度快,苗龄为30~40天。即当幼苗根系将基质紧紧缠绕,并布满基质,苗子从穴盘拔起时不会出现散根现象。

什么是调研报告?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具体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页1、标题2、客户(委托人)3、调研公司4、日期

内容目录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2、图表目录3、附录目录

执行性摘要1、目标的简要陈述**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5、其他相关信息(如非凡技术、局限、背景信息).

张掖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农机局《关于开展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甘农机科便字[2007]10号)要求,我局专门向各县区发文,要求组织开展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各县区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认真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施栽培

(一)设施栽培发展情况

我市设施栽培发展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初塑料薄膜的推广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设施栽培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99—2002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高效日光温室,把我市设施栽培发展推向了高峰。止2006年,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6.6万亩(其中高效日光温室1.5万亩,一代日光温室约1万亩,大小拱棚3万余亩),设施栽培面积占到正茬蔬菜种植面积的50%,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设施栽培产值达5.8亿元,设施栽培已成为我市蔬菜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模式之一,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设施栽培温室类型

1、按技术类别分:

(1)日光温室5.59万个,共占地2116.19万平方米。日光温室是单屋面温室,基本上不需人工加热,而主要依靠白天积蓄太阳能,夜间严密保温,来维持作物所需要的温度。一般说,日光温室的造价比较低,取材方便,采光性、保温性能好,容易建造。在抗风、雪的前提下,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并且考虑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与各种作物栽培的适宜环境。尤其是基本不加热,所以节省能耗,经济效益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发展很快。

(2)塑料大棚2.66万个,占地1093.9万平方米。塑料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塑料大棚在我市主要是起到春提前、秋延后的保温栽培作用,一般春季可提前30—35天,秋季能延后20—25天,但不能进行越冬栽培。

(3)塑料连栋温室近1万个,共占地0.65万平方米。连栋塑料大棚质量轻、结构构件遮光率小,土地利用率达90%以上,适合种植经济效益好的高档瓜果蔬菜和花卉。可较好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淡、旺季,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效益,发展特色农产品,钢管连栋大棚的应用是主要措施之一。

(4)小拱棚10.13万个,1151.9万平方米。小拱棚种植模式相对大棚蔬菜来说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

2、按经营机制分:

(1)企业化经营:个体企业大都采用塑料连栋温室。这种经营模式投资大,资金回收慢。但现代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强,且精细品种多,占领市场的能力强。

(2)单家独户经营:大多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者小拱棚。这种模式投资少、见效快,机动灵活。但资金实力弱,调整种植结构的能力差,产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

3、设施装备应用情况:在我市与设施栽培技术相配套使用的设施装备有卷帘机、多功能田园微耕机、滴灌设施等。

(三)投入构成和经营状况

1、日光温室:造价1.2万元/个,其中政府投资2000元,农民自筹10000元,年产值10000元/个。

2、塑料大棚:造价3000元/个,全部由农民投资,年产值6000元/个。

3、小拱棚,遮阳棚:造价1500元/亩,农民自筹,年产值2000元/亩。

(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棚室并举——抓规模。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抓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要求,着力培育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体,钢架大棚为补充的设施农业生产带,突出连片建设,发展百亩大片、千亩园区,实施大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

2、政策扶持——抓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对连片示范点给予资金扶持,并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3、品牌经营——抓质量。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增强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二是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我市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提高原有蔬菜质量的知名度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了如“金丰源”韭菜、“长绿”牌圆茄等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适应了本地消费和外地消费市场的需求,实现了树形象、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

4、依靠科技——抓服务。一是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档次,积极引起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二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强化科技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市县区乡选派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以示范点为依托,切实加强对设施农业的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

5、拓宽渠道——抓市场。不断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蔬菜运销队伍,发展了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充分发挥长绿蔬菜协会、金丰源韭菜协会、梁家墩蔬菜运销协会、巷道蔬菜批发市场专业协会、沙河蔬菜市场等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青海、新疆等蔬菜外销量大的地区建立窗口市场,扩大外销。将新疆调运山东蔬菜的车辆吸引到张掖,进而立足河西,占领新疆、内蒙、青海等周边市场。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施栽培类型发展不够合理,二代韭菜温室比例较大,发展较快,高效日光温室比例不足,发展较慢,大拱棚比例偏小,发展刚开始。

2、设施栽培果菜种类不够合理。设施栽培以蔬菜为主,大棚果树,暖棚食用菌,花卉等种类较少。

3、设施农业的管理水平不平衡。设施农业的管理水平与设施不匹配,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国内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和改进、生产作物种类和季节安排、设施运行和环境调控等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的不同示范点或同一示范点的不同农户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差距较大,就高效温室举例,收入较高的农户标准棚收1.5万元左右,收入差的只有4000 多元。

4、设施栽培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导致劳动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

(六)建议:

1、注重改善设施种类构成。在加快二代日光温室的建造步伐的同时注重投资低、适应性强、见效快的移动式钢架大拱硼的建造。加快大棚蔬菜、大棚果树、大棚食用菌栽培等设施种类的发展比例。

2、加强蔬菜、水果设施专用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要加大对品种资源的筛选力度,培育专用的果蔬设施品种,特别要加强对果菜类及早晚熟果树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

3、注重设施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在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上做文章,向管理要效益,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产量品种、降低成本等综合经营管理入手,增加经济效益。

4、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将设施农业主要作业机械,如卷帘机、微耕机等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为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经济的设施栽培机械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设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设施养殖

(一)设施养殖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设施养殖产业全面发展,畜禽饲养量逐年增加,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逐渐壮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畜产品安全不断加强。

(二)设施养殖类型

1、主要技术类型:我市设施养殖主要以开敞式和有窗式养殖技术为主。这种方法可确保冬天便于保暖防寒,夏天便于防署遮阴,同时还便于防疫消毒。辅以牛羊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配方化饲草料饲喂技术等常规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一方面可以保护草场植被,充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正式版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赣州、南通、成都等地在新农村建设 方面率先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成 效,其中赣州、成都被国家建设部列为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最近,我们赴三 市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 一、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 情况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 赣州自去年9月开始部署启动新农村建 设,基本内容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

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二)南通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南通在今年年初提出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以建设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启动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富民强村、村镇规划、人居环境、文明程度和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 (三)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成都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我们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新农村沙上发展成就 一、“新农村”的概念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二、“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新房舍”要求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新设施”要求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新环境”要求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都应按卫生标准进行建设和规划。 “新农民”要求即“四有公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新风尚”要求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实践时间及地点 时间:20**年10月2日地点:赣榆县金山镇沙上村 四、实践内容 时隔几个月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家,我的老家是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的一个小农村,响应我们县争创“百强”县的口号,我们县由于靠海,渔业发展的比较好,另外招商引资,吸引大量企业来此建厂,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也顺利的进入百强县,由于本着目的而来,以前经常在外面上学,没有多少注意,这次回来发现从我一出生住的那个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真没有注意,村子已经有了巨变,这让我更加想要了解一下这些的变化。 (1)、农村的教育在加强,传统的观念在转变。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农村大片的土地都种上了树木,只留了一些好的土地来种。国家还给种地的给补助。由于劳动力多了,近几年来出外打工致富的人也多了,恋家安守的人也少了。每当春节过后,成群结队的打工者络绎不绝,如今百分之八十的青年都奔走在城乡之间,不少年轻人已经融入了城市人的行列。生孩子的观念也变了,生

2020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2篇

2020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2篇 2020 Research Report 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20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2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2020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2、篇章2:某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文档 篇章1:2020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XX

年6月24日至 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 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XX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 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 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 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 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 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08-12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一周多的时间以来,认真学习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听取了孙立诚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途径”的讲座;参观考察了成都、无锡两市,双流、锦江、江阴三县(市)、华西和红砂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并进行了座谈研讨。学员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文件听辅导,聚精会神,耳目一新;学先进,看典型,流连忘返,催人奋进;谈体会,讲落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反映,通过这次研讨班,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新感悟,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这个班办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虽然时间较短,但收获很大。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讲的是住的宽敞、穿着漂亮、吃有营养。尽管“新农村”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曾几次提出过,但这次提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探索,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科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既注重发展生产力,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 通过学习、考察和研讨,大家认为,新农村的主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

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6月13日至14日,***街道办事处党委组织办事处班子成员、所辖各村支部书记以及我们***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一行26人,在我市山阳县、安康市平利县专题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学习考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经验为我所用,达到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之目的。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两县三个镇、村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学习了山阳县高坝店镇石头梁村、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和长安镇中坝村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3村新农村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并取得显著成果,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基本内容 6月13日一大早,我们首先来到了山阳石头梁村,支部书记程同仓热情欢迎了我们考察团一行,并引领我们参观了该村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容村貌等情况。在座谈会上,程同仓书记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该村的经济发展、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几年来,村上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村两委会带领群众立足建筑业

集中”,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大工程”,做到规划、指导、实施“三个到位”,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先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资金捆绑、整体推进”总体思路,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走进包括中坝在内的每个村庄,“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特色独具的陕南徽派建筑,让山里的乡村美不胜收。在管理制度上,各地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并进行定期督查兑现。 (三)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地强化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了村“两委”及农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石头梁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探讨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他们村上出资购置B超等计生设备,定期对育龄妇女提供“三查”、“妇女病普查”“婚检”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这在全市尚属首创。同时,各地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 随着依法治国历程的推进,全国上下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司法认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本身正当权益的认识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措施的不时加速,新型农民司法认识的不时深化,乡村普法工作的近况很难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化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全力服务新乡村建立,笔者就乡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浅显的观点: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四是工作推进存在必然坚苦。首先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认识的不时加

新农村建设典范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典范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典范考察报告【内容摘要】 10月9日-14日,我带队组织市政府办、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城市四区政府有关人员,赴**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考察, 一、耳闻目睹,走近“五朵金花“,**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在全国很有名气,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是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乡的5个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占地12平方公里,分别是红沙村的“花乡农居“、万富村的“荷塘月色“、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附马村的“东篱菊园“、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春有花香夏有荷,秋赏菊韵冬梅香“, 二、辨色识香,细研“五朵金花“,“五朵金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奇斗艳,关键之处是在于依托“花产业“,融入“花文化“,突出“四化“的建设方式, (一)产业化发展, (二)景观化打造, (三)城市化建设, (四)市民化生活。

10月9日-14日,我带队组织市政府办、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城市四区政府有关人员,赴**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考察。通过考察,大家受益匪浅,启示颇多。 一、耳闻目睹,走近“五朵金花“ **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在全国很有名气,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是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 “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乡的5个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占地12平方公里,分别是红沙村的“花乡农居“、万富村的“荷塘月色“、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附马村的“东篱菊园“、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 “春有花香夏有荷,秋赏菊韵冬梅香“。“五朵金花“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品牌,成千上万的人群来此体验农耕生活,结伴度假、旅游、休闲和娱乐。近几年,“五朵金花“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 1、8亿元,村集体收入3583万元。 二、辨色识香,细研“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奇斗艳,关键之处是在于依托“花产业“,融入“花文化“,突出“四化“的建设方式: (一)产业化发展。**乡充分发挥传统种植梅花、菊花、荷花的优势,围绕做大做强观光休闲农业,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将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格局。“花乡农居“培育花卉基地;“幸福梅林“形成梅花森林;“江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 “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 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 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 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农业直接 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 本次暑假社会调查我调查的是我的农村老家,一个北方 的乡村,下面分类介绍一下在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 (一)农业:“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我们这个村地处北方平原地区,降水适中,因此这里的主要 农作物是玉米、小麦、薯类等,这里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两耕。

(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 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 村义务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 我村更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普遍还是比较重视教育问题的,随着 农村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更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 提高,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山东省 的孩子大多都至少上到高中的学历,我调查的农户中大部分人都 说孩子上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学业。同时,这里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硬件、软件不断完善。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通过教育走出农村,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 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 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很少有人 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 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而且深层次的对 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三)经济:有人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村社、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单是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 改良和实验,不单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也不单是政府的一相情愿,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 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也有人说:“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经验告诉我们,既要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领域大量转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素 质退化的严重后果,哪些大量输出劳务的村落显现的凋敝现象足 够我们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最新20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委员走访了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及部分村(社区),就我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各级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新农村建设启动平稳,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宣传深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全县各级采取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1号文件;抽调县乡干部深入村(社区)、农户、院落,实施面对面的宣讲和指导;通过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和在农村办墙报、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部分乡镇领导、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干部等赴安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深入宣传,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日益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齐心协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二是抓好调研,精心出台新农村建设系列文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玉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加大政策力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关于成立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玉环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意见》、《玉环县农村卫生改厕方案》、《关于印发玉环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通知》、《玉环县城乡困难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关于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规定。 三是试点先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各级陆续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实行了领导包抓和部门联建责任制,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防止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近年来,已建成13个示范村,其中3个示范村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108个村庄整治村。今年又确定建设5个示范村、35个整治村,抓好8个重点建设村。 四是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所调研的乡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大多数乡镇还向试点村派驻了工作指导组,驻村抓规划、抓指导、抓落实。部分镇乡制定了新农村工作阶

美丽乡村建设考察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考察报告 近段,有幸到湖南、江西等地参观学习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其中,有靠投资、靠项目砸出的美丽乡村,也有靠群众参与、村民高度自治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整的来说,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文化贯彻始终。不管是浏阳的墙面宣传,还是江西的祠堂文化、红色文化,都有文化元素贯彻其中。各地充分挖掘当地名人、古建筑、有政治意义的地方,通过寻根、寻史、寻故事,使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加丰满,更加有内涵,提高了村民的自我归属感,激发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二、建设与环境和谐统一。在学习考察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整齐划一的街道,而是大家集思广益,根据当地的房屋、道路、田地、树木,进行的一些“奇思妙想”。譬如中洲屋场的瘦身栅栏、路旁轮胎上栽种的花草,东龙村的生态渠、石子路,大土楼村的竹制栅栏都很符合村情,都很有当地特色,并没有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水泥钢筋铸成的统一模式的城镇。 三、卫生整治情况好。在参观的点中,卫生情况都很好。一是村民高度自觉。在参观的点中,卫生维护的方式不一,有的是清洁人员长期打扫,有的是村民进行“三包”,但是根据当地村委的介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家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主动自觉维护家园卫生。二是垃圾处理设施齐备。除了常见的垃圾桶,

有的地方修建了漂亮的焚烧池,并专门修建了垃圾回收屋,对玻璃瓶、纸板、废旧电器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并通过奖励生活用品鼓励村民集中进行处理。三是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影响居民生活的不仅有垃圾,更有污水,特别是农村家庭养鸡、养鸭比较多的村落很有必要学习推广。 通过学习外地经验,我觉得可以抓好三项工作推进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抓好农村建房管理。受老思想影响,农村建房贪多、贪大的问题比较普遍,修围墙、多占面积挤占公共资源也是普遍问题,影响整个村(居)的外形外貌和出行方便。所以,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要首抓住房管理。一是制定建房规划。每村应预留地块进行房屋建设,同时预留公共地块,在确保建房集中的前提下,不过分拥挤,有一定的公共资源空间。如公路两旁修建房屋要距道路多远,前排和后排房屋应距多远。二是限制新建住房的申报。凡不符合宅基地申请的人员坚决禁止,同时,新申报的宅基地面积应该从严控制,按照人口数量限制宅基地面积。三是制定围墙修建标准。对村居比较集中,道路狭窄的村落不推荐修建围墙,如果修建围墙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如应距道路多远,围墙应限多高。四是对废旧房屋进行集中拆除。对新申报另址修建房屋的应要求村民将老房屋拆除。同时,对长期闲置、年久失修的房屋应组织村民拆除,特别是对已经弃用、倒塌房屋的宅基地进行集中拆除。

新农村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32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新农村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新农村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针”,为了解xx 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我村5个自然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Research Report Templat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根据福协办〔20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 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 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 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 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

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 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 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 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 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 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最新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曾建设性地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国家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践目的: 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发展。通过亲身融入,切身体会,丰富寒假生活,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在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的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容: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 实践过程: 通过和家乡农村相关的基层干部人员的交谈,了解家乡政治的进步;通过切身体会家乡农村的节日气氛,感受家乡文化的繁荣;通过

亲眼所见家乡的新农村面貌,座座楼房建起,条条公路修成,人人欢欢喜喜,体会家乡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破坏,如大量耕地被占用荒废,乡土文化景观被毁坏,传统民俗被淡化等等。 实践结果分析: 一、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民主制度得到落实 我在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比如,基层干部的选举实行全民选票制度,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当家人的权力,“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更加得到体现。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农村知识分子少,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新的发展,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还能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的不易,从而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民主制度的发展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政治保障。 二、相关民生政策的出台,让惠民更加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以前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为每人每年3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近几年,村卫生室的建立,药物品种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