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汶川地震为例

RESEARCH ON EARTHQUAKE DISASTER’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 A CASE STUDY ON WENCHUAN

EARTHQUAKE

史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年6月

国际图书分类号:F061.5 学校代码:10213

国内图书分类号:651 密级:公开

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汶川地震为例

硕士研究生:史岩

导 师:王绍玉教授

申请学位:经济学硕士

学科:区域经济学

所在单位:管理学院

答辩日期:2009年6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F061.5

U.D.C: 651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conomics RESEARCH ON EARTHQUAKE DISASTER’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 A CASE STUDY ON WENCHUAN

EARTHQUAKE

Candidate:Shi Yan

Supervisor:Prof. Wang Shaoy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conomics Speciality:Regional Economics Affiliation:School of Management

Date of Defence:June, 2009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中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国家,地震灾害频繁,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全国60%的国土、50%的城市、67%的大城市位于烈度Ⅶ度以上,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并对灾区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强的后效效应。特别是重大的地震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攀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段,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呈正值。但是地区经济变动过程的总体趋势,只能有一个,即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速度或快或慢,增幅或大或小,各国各地区的经济都是不断增长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预测过程中,认为所有的经济发展趋势在正常情况下都应该是增长的。本文以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的影响为例,利用经济统计数据,根据数据所形成的时间序列,采用经济预测的手段,对假设没有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的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外推,得出预测值,然后根据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距比较分析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二是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内部三次产业及各行业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特色。在此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和宏观环境角度,对减轻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震灾害;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I

Abstract

China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huge personnel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60%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 50% of the cities and 67% of the major c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located in area above intensity Ⅶ, which are faced with serious threat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ized level,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has not reduced, but it show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brings strong after-effec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saster area. In particular, a major earthquake disaster not only caused hug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but also has serious influenc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 region's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local economy climbs up. In any period of the process, the economic growth was not necessarily positive. However, there can be only one overall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change, which is increasing total economic output. Speed is either quick or slow, the increased range is big or small, and the economy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growing unceasingly.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in the forecasting process, thought that all economic trend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should be growth. This article takes Wenchuan earthquake’s impact on Sichuan economy for example, makes use of the economic statistics data,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formed by the data, and then by the economic forecast method, extrapolates economic growth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no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obtained the predictive value. Then according to the gap between the forecast value and actual valu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arthquake disaster’s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which is mainly expressed as, firstly, earthquake’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path, which is mainly negative impacts; secondly, earthquake’s different impact on economy’s internal tertiary industrials and different sectors, which is determined by earthquake’s damage or destroy extent and regional economy’s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is, from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reducing the earthquake disaster’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II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I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绪论............................................................................................................................- 1 -

1.1 研究背景.....................................................................................................................- 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5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6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 7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7 -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述......................................................................................- 10 -

2.1 灾害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0 -

2.1.1 灾害的经济学释义.....................................................................................- 10 -

2.1.2 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性质........................................................................- 11 -

2.1.3 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灾害经济增长影响模型..........................- 11 -

2.2 区域经济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15 -

2.2.1 区域经济的涵义..........................................................................................- 15 -

2.2.2 区域经济增长..............................................................................................- 15 -

2.3 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6 -

2.4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9 -

2.5 本章小结...................................................................................................................- 20 - 第3章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的影响........................................................................- 21 -

3.1 四川省相关背景......................................................................................................- 21 -

3.1.1 自然状况........................................................................................................- 21 -

3.1.2 经济发展状况..............................................................................................- 21 -

3.1.3 汶川地震灾情及损失概况........................................................................- 22 - IV

3.2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影响的分析.................................................................- 24 -

3.2.1 GM(1,1)预测模型..............................................................................- 25 -

3.2.2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9 -

3.2.3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影响...................................- 31 -

3.2.4 汶川地震前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43 -

3.2.5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财政收入的影响......................................................- 45 -

3.3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影响的总结.................................................................- 46 -

3.4 本章小结...................................................................................................................- 49 - 第4章对策建议...................................................................................................................- 50 -

4.1 增强社会经济系统承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0 -

4.2 增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形承灾能力........................................................- 51 -

4.3 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宏观制度环境....................................................- 52 -

4.4 制定充分考虑灾害风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53 -

4.5 本章小结 (53)

结论..........................................................................................................................................- 55 - 参考文献.....................................................................................................................................- 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1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62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62 - 致谢..........................................................................................................................................- 63 -

V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全球每年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损失最重的有旱灾、热带气旋、地震、风暴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地震占自然灾害总数的15%,频次仅次于风暴和水灾;地震死亡58万,位居第三,占总数的16%;受灾人数4500万,占所有自然灾害第二位,仅次于气旋和风暴造成的损失。但以每次灾害事件的平均直接经济损失来看,地震位居首位。20世纪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过去任何一个世纪都严重得多,地震灾情逐世纪增加,经济损失则以10倍以至百倍逐世纪增长,其中日本和美国的损失最大,估计分别占全球总数的30%~40%和20%~30%[1]。20世纪全世界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折合美元至少2900亿(2800亿~4100亿),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人民币计算至少为950亿元(820亿~1150亿元),折合美元至少为115亿(99亿~140亿),占全世界地震灾害经济损失总数的3%~5%[2]。

中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国家,地震灾害频繁,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全国60%的国土、50%的城市、67%的大城市位于烈度Ⅶ度以上[3],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仅在20世纪全国共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50余次[4],造成数亿人受灾,62万人死亡,1000余万间房屋被毁和数千亿的经济损失。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占同期世界地震死亡的38%。20世纪全球共发生三次毁灭性地震,而其中有两次在中国,分别为1920年海原县8.5级地震,死亡20万人和1976年唐山市发生的7.8级地震,死亡242769人,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当时约合美元50亿[4]。2008年发生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更是震惊全世界,汶川地震也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和失踪人数近9万人,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0亿元。灾害潜在的巨大威胁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地震灾害对灾区的社会经济将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5]。

- 1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贯穿两条主线,一是灾害对经济物质系统的影响,二是灾害对经济制度系统的影响。灾害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但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丰富。

国外关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一直争议的焦点。多数观点认为,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将给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困难[6-8]。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灾害的负面经济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灾害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理论上的争议集中表现为就此进行的对多个国家的实证经验研究,即检验单一灾害事件对经济增长及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Albara-Bertrand引用发展中国家(1960-1979年)28个灾害实例[9],证明了多数国家灾后GDP不断攀升,得出了灾害能加速经济增长这一出乎意料的结论。Albara-Bertrand认为短期内灾害对经济会造成短暂的负面影响,由于灾后设施的重建,伴随着重建资金的流入,促使经济运行加快,因此灾害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不但可以忽略的,还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Aghion and Howitts(1998)[10]对此结论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他们认为根据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性破坏过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于一系列随机性研究活动产生的技术创新。以资本的替代表示的技术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市场竞争性。一个灾害相当于一个随机事件,它促使人们采用创新性成果。因此,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能推动经济发展。

不过,对Albara-Bertrand的研究结论自然灾害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Benson (1994)[11]对Albala_Bertland的研究结果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对灾害经济影响的复杂程度估计不足,选用的样本数据缺乏代表性,结论过于绝对化了。基于Albala_Bertland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灾后两年内GDP增长的国家中(与灾前两年相比),大多数都经历过地震灾害。灾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12国家中,有10个国

- 2 -

家曾经遭受过其他类型灾害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地理性灾害与灾害正面经济效果密切相关,它们的潜在影响不同于气候性灾害。地理性灾害常常引发大规模重建项目,这有助于维持数年的经济繁荣期。另外,Albala-Bertland将灾害视为一次性单一孤立事件,而不是产生广泛积累性经济影响的事件,但是,这仅对于地震等低概率事件是一个合理假设。为了得出自然灾害有益于长期经济发展的结论,人们有必要进行更长期间的频发性气候性灾害的经济影响研究。另有研究表明,灾后投资所投入的资金、物资等经济资源并不是额外的、过剩的。一些新技术采用是以牺牲原有技术投入为代价的。而且,由于灾后重建工作属于临时、应急性的,计划和安排也不周密,往往影响技术进步。金融资本在灾害发生后很可能要转移,新增FDI会寻找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样,受灾地区要承担资本转移、外逃的经济损失,进而形成劳动力随资本转移导致的人力资本损失。

Benson认为不同的自然灾害其影响的差异性很大,像地震那样的突发性灾害并不能和其它灾害相提并论[12],从经济增长理论上解释,只有存在着剩余生产能力的经济环境,并且还需要没有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压力的情况下,产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才能促使经济的增长。Albara-Bertrand的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变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相当复杂,只把灾害作为唯一的影响因子提取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待进一步修正。Benson为了调查龙卷风和天旱对斐济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了计量模型并进行了一次回归分析,结论是龙卷风和天旱给斐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由于灾害使得甘蔗收成减少进而严重影响了砂糖业的发展,随着甘蔗种植耕地的扩大,受灾面积也相应增加。Benson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灾害当然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发展也加大了灾害的脆弱性。

日本学者永松伸吾指出Benson的研究结论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13]。比如说,在模型中,Benson是用龙卷风发生的概率和龙卷风的规模作为变数,完全不发生的年份为0,中等程度或比较严重但没有给经济造成影响为1,龙卷风严重并且影响很大为2。永松伸吾的研究认为灾害规模仅仅简单分为两类是难以充分分析问题的,另外,龙卷风严重与否定义不够明确,并且Benson只用斐济的例子就断言灾害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效果,这和Albala-Bertrand的研究结论颇为类似。

为得到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确切结论,部分学者考虑到应用历史数据对灾害的长期经济增长影响进行经验分析。

在一份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985年的报告中,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关于灾害长期经济影响研究的简要回顾,该报告提供了关于灾害经济影响

- 3 -

的详尽的证据[14]。它指出,在美国早期的关于灾害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中表明,灾害只是打断了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之后就按灾前或下降或增长的趋势继续发展。在某些震例中,一场大灾难之后地区经济会出现快速的增长,如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后,大量的灾害救助资金涌进当地,改变了本地经济以前长期下滑的趋势。由于大范围的重建,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公共服务的供应更趋合理,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敞开了大门,而其它地区则不可能获得这种机会[15]。

Charvériat(2000)[16]对1980~1996年期间发生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35个灾害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其中28个国家在灾害发生当年真实经济增长率下降而在随后的两年中又显著上升。这表明GDP在年度间更大范围的变化意味着,不单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着经济增长,还有其他变量也在发生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确定经济变化的决定因素,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变量与自然灾害相互影响的特点,更需要对单一国家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度的案例式研究。

永松伸吾(2002)用70个国家23年的统计数据[13],分析了灾害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其研究的结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灾害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均存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就未必如此;第二,灾害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在欠发达国家也有所体现,但效果产生的时间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例如地震和暴风,欠发达国家通常在灾害发生3年后,正效应才显现,而发达国家的效应在灾害后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Benson(2003)[17]选用了1960-1993年间115个国家的真实GDP的比较跨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灾害较频繁的国家较之灾害发生相对较少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要低。对此,部分学者提出异议:第一,20世纪后半期,发生灾害频率低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也就是说,较不发达国家子集中包括了高比例的易灾国家。所以,低增长与高灾害发生相关的研究结果不具说服力;第二,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显然不能由灾害发生率单独决定。

但是,大多数的案例研究表明,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明显的长期影响是存在的。也有记录表明,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总之,案例研究提供了复杂的证据,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灾害后地区经济会发生变化。

此外,不同于以上学者关于灾害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Tapan Munroe(1992)[18],分不同行业,分别从国家、州、地区三个层次讨论了Loma Prieta地震灾害的经济影响。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地震造成了两种基本的经济影响,第一种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的影响;第二种是对经济的担心有关。作者举例认为,整

- 4 -

个Bay Area地区的旅游业并未受到地震影响,但是San Francisco地区的旅游收入则由于人们担心地震再次发生而出现下滑。如果研究的范围越大,地震灾害的经济影响就越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减灾和重建资金的输入弥补了部分失业和收入减少造成的损失。

1.2.2国内研究现状

与西方的研究成果相比,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灾害经济学开山鼻祖于光远先生对灾害经济学下了一个初步的定义:“关于灾害经济学,无非是研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救灾、防灾的费用和投资,防治灾害的经济效益,历史上灾害损失的计算方法,对灾害的保险等等”。于光远先生把经济学分为“积极的经济学”(“正经济学”)和“消极的经济学”(“负经济学”)。灾害经济学被归入“消极经济学”和“负经济学”范畴之内。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如何减少不可抵抗的灾害给社会经济效益带来的破坏和损害,如何在灾害发生的损害已经造成之后,努力去谋取有所补偿。

1998年,郑功成教授《灾害经济学》[19]的出版,标志着灾害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书中详细论证了灾害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研究了灾害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企业经济、乃至家庭经济的内在联系,但类似于灾害问题造成经济负增长或负发展的现象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赵阿兴(2003)[20]就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协调作用,第一层次是灾害导致市场上部分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在供需矛盾的调节中,蕴含着许多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机会;第二层次是替代品的开发生产和新消费偏好的培养;第三层次是防灾减灾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化。赵阿兴认为任何灾害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灾害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张显东等已经取得了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也弥补了我国灾害经济学定量研究的空白。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按研究成果的时间顺序排序)。

王海滋、黄渝祥(1994)[21]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机会成本的观点对调整阶段的生产能力资源“呆滞”损失即产业关联损失进行了评估。另外,一些文献也分析了环境灾害系统的组成、成灾特点和灾害特点,构建了环境灾害经济损失估算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 5 -

张显东等(1995)[22]认为需要恢复重建部分的资金,原来可以用于其它投资的,因而灾害对经济增长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推导出计算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为分析灾害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张显东(1998)[23]构建了一个二要素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自然灾害发生相当于一个外生冲击破坏了原有经济均衡状态,新均衡决定的产量、价格、工资和租金水平都发生变化。其主要结论是:第一,当自然灾害引起投入量减少时,产品产量将会下降,投入劳动力工时减少劳动力工资相对水平,资本租金相对下降,投入资本的减少使资本租金上升,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下降;第二,当自然灾害造成产成品损失时,将造成该种产品的产量下降,价格相对上升,同时使互补品的产量上升,并使工资和租金水平发生变化;第三,当自然灾害引起某一种消费品损失时,消费者对该种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使生产者倾向于增加该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第四,一次具体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系统影响是前述三种影响的综合,产量和价格的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数据估算。

徐嵩龄(1998)[24]就此提出一种新的自然灾害产业关联型间接损失计算方法,认为灾害经济损失实质上是构建一个投入产出型的模拟系统,自然灾害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投入产出系统的外生变量(最终产出Y或初始投入Z)的变化所产生的冲击来模拟,如果这些外生冲击的直接影响等于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那么这一投入产出模拟系统可以视为是与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经济系统等效,由这一模拟系统产生的间接影响也应视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

梅广清等(1999)[25]用投入产出和生产函数法建立了自然灾害对区域产出的影响模型,根据灾后区域的劳动力和短期固定资本存量,分析了在达到一定的就业水平条件下,总产出及最终产品量的变化,为灾后区域的生产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定量依据。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自然灾害对区域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进出口的影响,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计算结果会更加客观些。

1.2.3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国外关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检验的研究,而从主流经济学角度或者应用经济学方法与分析的研究成果极少,已有研究成果对灾害现象的经济内涵剖析深度不够,缺乏对单一国家或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详细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灾害经济学研究起步虽早,80

- 6 -

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灾害经济学的主张,但是此后的发展较为缓慢,期间虽有一些研究专著不断面世,但是大部分为应用国外经济模型对我国灾害经济影响进行的定量分析或计量验证,缺乏原创性研究成果,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灾害经济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大小不同,灾害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必然不同,从而使得针对具体的灾害对特定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

1.3.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综合国内外关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本文为深入剖析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研究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研究汶川地震灾害给四川省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GM(1,1)预测模型,预测为发生地震情况下,四川省2008-200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并与地震发生后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深入发掘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在防灾减灾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有意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如图1-1所示。

- 7 -

图1-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社会财产价值不断地聚集和增长,以及国内外城市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现实,使人们也必须认识到未来城市地震危害的严重性。本文为了考察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选取“5.12”地震灾害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四川省作为分析对象,在研究地震灾害对其整体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按三次

- 8 -

产业的划分,进一步研究地震灾害对各产业的影响,有利于对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外,分析灾害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将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区域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提供政策导向,为制定区域整体防灾救灾规划提供参考。总之,比较客观地认识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于防灾减灾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在地震发生后采取相应合理的应急和救援措施;针对薄弱环节,更加有效地利用救灾资金,尽量使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减少地震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 9 -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述

2.1灾害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于光远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灾害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区别有着精辟的论述:“一般的经济学,都是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与提高着眼的,它们的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积极的、‘正’的经济效益,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是已经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破坏和损害,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如何减少不可抵抗的灾害给社会经济效益带来的破坏和损害,如何在灾害发生的损害已经造成之后,努力去谋取有所补偿”。

2.1.1灾害的经济学释义

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兼有的原因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与祸害。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将灾害定义为:自然、人为或二者复合因素导致的自然—社会异变因子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正常物质变换关系产生的影响,从更广意义上说,它内生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经济循环过程,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对整个生态经济关系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灾害的经济影响实质上是对物质财产损失现象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冲击和调整。

(2)社会经济系统既是灾害由潜在风险状态演变了现实灾害的关键因素,又是决定灾害影响程度、范围的主要因素。在灾害的发生或者说灾害由一种潜在风险状态转变为现实破坏力量过程中,社会经济系统发挥着转变控制的作用,只有当灾害风险超过受灾地区经济灾害应对能力的情况下,潜在风险才会演变为现实灾害,这也决定了同一种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程度方面出现地区差距、时间差异。

(3)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时效性。灾害区域性与时效性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客观规律。另一个是国民经济体系内部结构、地理布局与运行特征与规律。从灾害的时效性来说,各种天气、水文性自然灾害表现显然最为突出,例如,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季常常受到热带风暴的侵扰,充分体现了灾害发生的时间性、周期性[26]。

- 10 -

2.1.2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性质

灾害对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直观的影响,表现为灾害对居民财产、生产设施、房屋建筑以及人类生命健康等有形物质财富的毁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加深,经济运行过程日趋复杂化,灾害通过日益复杂的社会化生产体系,通过社会化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过程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灾害经济影响的性质表现为灾害在经济发展过程起到何种性质的作用。一方面,灾害对于人类社会最直接、最明显影响体现在人类生命健康、社会物质财富的毁损,因此,灾害无疑是一种负面经济现象[27],正如我国灾害经济学的鼻祖于光远认为“灾害是破坏,不是生产。它研究的不是直接生产,只是消极地作用于直接生产”,因此,“灾害的经济作用就是就在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28]。但是,另一方面,灾害客观上也起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灾害虽然破坏了有形的国民物质财富,但是,正是由于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生产设备、基础设施,所以人们必须重新投入必要的生产性资本用于灾后重建,同时补充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用以救灾、恢复正常社会生产。因此,灾后消费与投资的双重需求将有力地刺激受灾地区经济复苏与快速增长,而且,灾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经济地理布局与产业分工,在某种意义上将把原有资源配置状况推回到原始起点,同时,也有可能抵减或消除原有经济秩序、制度安排与生产组织中不合理因素,这些都为灾区的经济恢复甚至超常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灾害经济影响的性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6]。

2.1.3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灾害经济增长影响模型

2.1.

3.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为了从理论上克服了凯恩斯短期静态分析方法的缺陷,将凯恩斯理论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扩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试图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而言就是为了使经济按一个固定不变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收入和投资应按什么速度增长[29-31]。

- 11 -

为此,该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就用于投资部分;(2)储蓄倾向不变,即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3)只有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之间配合比例固定不变;(4)技术水平不变,边际资本系数等于平均资本系数,即资本产出比率不变。在此基础上,哈罗德-多马模型将经济因素抽象为三个变量:

储蓄率,s S s Y

=

,其中表示储蓄量,Y 表示国民收入; S 资本产出比率u ,K u Y

=,其中为资本存量,Y 表示国民收入,由于假定技术不变,则K K K I u Y Y Y =ΔΔΔ==,其中I 表示净投资,u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或收入所需追加的资本。

有保证的增长率,w g w Y

g Y Δ=,这意味着在和既定不变的条件下,为实现

有计划投资等于储蓄,从而实现稳态增长所要求的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

s u 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有计划投资=储蓄”是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要达到这一条件,以上三个变量之间必须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w s g u

s σ==? (2-1) 上式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其中1u

σ=表示投资效率。 为了简便起见,采用形式较简单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一般地,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表述成如下的形式:

G s σ=? (2-2) 式中 G ——经济增长率,不妨用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

s ——储蓄率,即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σ——投资产出率,即国民收入的增量和投资的比率。

该模型的推证也是比较简单的。设,t Y 1t Y ?分别为t 年和1t ?年的国民收入,Y Δ为国民收入的增量()1t t Y Y ??,为第t 年的储蓄量,t S t I 为第t 年的投资量,则有:

- 12 -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地震灾害抢险救援

编号:SM-ZD-10431 地震灾害抢险救援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抢险救援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北京、上海、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都有不同震感,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火速奔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钱国全军驰援灾区。作为抢险救援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3000余名消防指战员奋战胡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积极抢救被埋压人员。那么如何做好地震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呢?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强。 目前世界各国还无法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报,我国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相对较低。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编号:NMZJGYA――03 一、总则 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家属人生安全,防止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本公司安全生产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家安监管理总局《关于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宁煤经安字[2010]69号“关于编制2011年度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以预防为主、全面覆盖、科学指导、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的原则。 三、公司基本情况 1、单位概况 山西宁武张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位于宁武县城西南方向49km的西马坊乡张家沟村南,行政区划属宁武县西马坊乡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12°01′32″~112°03′31″;北纬38°40′01″~38°41′13″。 矿区至宁化~静乐干线(相距8km)有简易公路相通,由宁化往东北49km 有太宁公路至宁武县城,北同蒲铁路和大运公路均经过宁武。自宁化往南由太宁公路可至静乐(33km)和太原(192km)。由西马坊乡往东南7km即与太宁路相接。该矿距宁武集运站56km,距化北屯集运站18km,交通较为便利。 山西宁武张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具有较长的开采历史,矿井始建于1975年,1976年投产,矿井原名宁武县西马坊乡张家沟煤矿,2004年3号煤坑口建成投产,使矿井成为“一证多坑”矿井。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0日2.7856km2,生产能力为0.9Mt/a。批准开采侏罗系2、3号煤层,开采深度标高1650-1100m,井田长2485m, 宽1120m。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据宁武县气象站历年来的观测记录年平均最高气温12.4℃(1982年),年平均最低气温0.7℃(1984年),年平均气温5.5℃-6.6℃。极端最高气温34.8℃(1975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27.2℃(1967年1月15日),全年降水量450mm左右,年蒸发量2000mm左右,霜冻期自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1.39m,一般冻土深度均在1m以上。 本井田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东部6km处有汾河流过,汾河发源于宁武县分水岭,常年流水不断,流量为0.54-1.17m3/s,最大洪水量达1000m3/s(1959年)。南边之西河流量约0.35-0.37m3/s。井田境内常年流水性河流,有一条北西南东向季节性河流张家沟贯穿本井田,平时干涸无水,雨季为排洪通道。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井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原山西省工程抗震烈度图中基本烈度Ⅶ度。 公司救护队共有专职队员16名,二个小队,专职司机2名,主要装备为AHG—2型负压呼吸器14台,ABO充氧泵一台。距公司驻地50Km处有忻州市军事化矿山救护大队。 公司职工医务室共有医护人员2人,具备医疗救护常识。距公司5Km有化北屯医院,具备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2、危险分析 公司职工多数居住在棚户区内,房屋简陋,人员密集,如有地震发生,抢险救灾困难重重。 四、抗震救灾领导及职责 (一)、设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 公司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设在集团公司调度室,是抗震救灾实施过程中的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烟台一中高一十班赵成诗 探究目的: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此对地震的成因与预防措施有了兴趣。 探究计划与形式:本组主要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收集资料,必要时咨询有关技术人员,争取得到第一手资料。 探究结果 (一)地震成因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 (三)日本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变小。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2)日本在地震预警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地震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很多人正是在看到预警之后从容应对的。 (3)日本多地震,所以很多家庭、学校都有“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包中日常用品是不宜多储存的。日本多地震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储存日常用品,因为可以在保质期内就派上用场。 (4)民众的地震自救意识极强,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很充分,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听从调遣,迅速撤离。 (三)地震的长期预防措施 长期预防有两方面的内蓉,一是国家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要考虑地震问题,包括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避开断层等不稳定地区,建设之前加强论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城乡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考虑杭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否则一旦发生大震,损失将更为惨重。 同时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的预报与上报机制,首先将我国未来年左右的地震危险区和重点防御区作出基本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害预测,确定各区震害的防御重点,做到防患未然。 地震现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了降损失降到最低,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向群众普及应对地震的自救措施,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做到准备充分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SM-ZD-29691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1总则 为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做好防震救灾准备,以便在接到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后高效有序地做好地震应急,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和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1.1编制目的 地震是威胁人民财产安全的社会性自然灾害,灾害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1.2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地震就是“命令”。各级、各部门都无一例外地根据有关防震救灾应急预案作出反应,立即投入防震救灾工作。 (2)就地就近开展自救互救的原则。分秒必争地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要生产设施,以最快的速度铺开抢险救灾工作。 (3)主动配合的原则。应急救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各单位不仅要独立地完成好本职工作任务,而且还要求遇到情况,相互间主动配合、支援,提高抗震救灾的整体效能。 1.3地震分类 破坏性地震,按其造成破坏程度可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和特大严重破坏性地震。

2应急策划 (1)领导组成员迅速到位,根据上级通知,紧急实施应急预案。 (2)根据灾区的信息反馈及时确定救灾的重点地区。 (3)成立震区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成员,并立即奔赴现场指挥救灾。 (4)指挥协调各专业防救组的行动。 (5)传达上级领导的决策意见,向上传递震区和各专业防救组反馈信息。 3组织机构与职责 总指挥:矿长 副总指挥: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安全副矿长 矿长助理 成员:通安部全体成员机电部全体成员技术部全体成员调度室全估成员综合全体成员机掘队全体成员 机运队全体成员医务所全体成员 职责: (1)组织实施本预案,全面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及时掌握地震动态,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2)召开防震救灾会议,布置和检查防震减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单位地震防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情况。 (4)按上级指示发布临震预报。 (5)决定群众外宿避震的时间和范围。

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地震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加强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参照《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有关规定和我院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做好地震等灾害事故各项准备工作,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本预案,统一部署,紧急处置,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以最快速度恢复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机构 1、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党支部书记) 副总指挥:业务副院长 成员:保卫科、后勤科、医务科、护理部、各临床科室主任 职责: (1)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

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医院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食品饮用水、防冻防雨、医疗器械、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指挥部设在院办,电话: 2、疏散组: 组长:保卫科科长 组员: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 职责:平时负责全院地震等自然灾害培训演练的具体工作,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1)现场指挥,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照疏散路线转移到安全地带;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题目: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姓名: 专业: 学号: 教师: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摘要:提到四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估计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我们始终铭记。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触颇深。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有所认识。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索取,结果造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大量有害污染物的肆意排入自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由此造成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灾害”不断增加,如:森林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害,一系列的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研究灾害地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灾害给全球人们带来的苦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经历着无数的灾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游旱灾、云南旱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害,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了解灾害地理,了解灾害的发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有意去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可对众多灾难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从减灾六要素: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与灾后援助与恢复角度,探讨减轻“灾害”的政策及其实施问题。因此建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灾害地理学”是有必要的,对众多灾害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综合研究期间共性,提出指导避免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发生,减轻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以便及时而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人们能避免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AQ-BH-06711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Emergency measure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根据临震前所发现的宏观异常,

采取简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举动。另外,震前的物质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时紧急躲避处,以争取足够的等待外援时间。 (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 (4)加固室内器具。 (5)落实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适时进行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二)震时应急 (1)瞬时抉择,珍惜12s自救机会。地震发生时,人们能感觉到并受其害的主要有两种地震波,即专业人员常说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每种类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运动。P波运动速度最快,传播速度每秒钟8~9km,最先到达地面。在震中区,P波使人感到

发生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冯家塔矿业有限公司地震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地震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为预防地震灾害事故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把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地震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公司所辖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灾害情况下的现场应急处理。 二、事件特征 (一)事故类型与严重程度分析 我国的地震绝大多数就是构造地震,次为水库地、矿震等诱发性地震。地震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地震的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房屋倒塌,间接危害包括水灾、火灾、毒气外泄及瘟疫等,其中以火灾与水灾最为普遍,地震可能发生在任何季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公司所属区域为无震害区,大多数地震属于中小地震,只会引起房屋的晃动,一般不会造成房屋倒塌,而较强烈的地震才会造成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 发生地震时,山体滑坡,巷道顶板掉渣、偏帮,甚至会发生冒顶,

室内物品晃动严重或倒落,人员感到眩晕,站立困难,形势危急。地震可能引起矿井全面停电、停风,引发的井上、下发生火灾,工业广场内的建筑物倒塌,造成埋人砸人事故等,危及设备与现场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二)事故的基本征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征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与地光等。 (三)地震预警信号 地震预警信号分为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色预警信号预示近期内可能出现地震;橙色预警信号预示已出现地震预兆;橙色预警信号预示未来10日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 三、现场人员应急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的构成 按照冯家塔矿业公司《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地震应急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后勤保障、医疗救护、善后处置、治安警戒五个专业组。 (二)应急领导小组现场应急职责 1、总指挥现场应急职责 (1)组织现场指挥处置。负责现场抢险人员组织,抢险与应急救助,防护用品的配备,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组织开展现场施救与报警求助。指挥阵前与震中人员疏

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一)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处置地震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与应急指挥能力,保障地震应急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陕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咸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彬县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应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我镇处置地震灾害应急事件。 (四)工作原则 (1)立即响应,快速启动的原则。镇内地震灾害性地震发生后,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地震灾害事件。 (2)统一领导,协同行动的原则。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是处置全镇一般性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各村要密切配合、协同行动。 (3)依靠军民,运用科技的原则。地震应急要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科学决策,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依靠和发挥民兵应急分队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一)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镇内发生地震灾害后,由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1.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总指挥:镇长 副总指挥:各副镇长、镇武装部长、派出所所长。 成员:镇地震应急分队、各村民兵应急分队,各单位驻镇派出机构。 2.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 (1)、分析、判断地震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镇域内发生地震灾害的援救; (3)、组织民兵参加抢险救灾; (4)、向县、市政府提出跨镇紧急应急请求; (5)、向上级地震应急委员会请求救灾援助,并接受上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 (6)、请求县地震台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救灾指导; (7)、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3.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主管办公室的副职领导担任,副主任由主管科、教、文、卫的副职领导担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联络、震情信息、灾情信息、信息发布、条件保障等工作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1)、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2)、拟定抗震救灾方案;(3)、传达贯彻县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督促落实各村和驻镇单位的地震应急工作;(4)、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5)、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6)、拟定宣传工作方案,指导各村抗震救灾宣传,配合县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信息发布;(7)、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8)、承担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4.镇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各小组组成及职责:

地震灾害与预防

地 震 灾 害 与 预 防 结 课 论 文 姓名:王有康 学号:31110800162123 专业班级:自动化11-01

摘要: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地震灾害是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最大威胁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在现在的社会中,学会地震灾害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地震;防治;地质灾害。

引言:提到地震,人们总是心有余悸,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人。08年以来的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等地震灾害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这只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小部分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给全世界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地震可怕,那么究竟什么地震?地震即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在全球范围内,地震的发生是极其频繁的,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一次地震如何称为大地震?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烈度则是在波及范围内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 地震有原生、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之分。原生灾害即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诱发灾害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次生灾害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程度上,诱发灾害也包括在次生灾害里面。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频度较高,即使如

地震灾害应急处理预案.doc

附件12: 地震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为保证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有效的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及社会影响,根据《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本预案适用范围 本校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工作原则 全体师生员工要牢固树立“预防为先、反应迅速、应急及时”的思想,地震灾害事件发生或预警后,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预见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在地震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立即自觉按照本预案采取应急措施。 三、地震灾害应急机构及职责 1.地震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加强对学校地震救灾应急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担任,成员为其他校务委员会全体成员,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开展地震灾害预警、预防、教育、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党政办公室承担。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负责避震疏散、自救互救知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组织开展学校防震知识的宣传、培训,组织应急模拟演练;结合校情,制定和修订学校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地震预警或发生后,负责及时通知各应急工作组按预案确定的职责投入抗震救灾;承担拟写学校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报告、总结及上情下达,下情(灾情)上报职责;安排应急期间的值班工作。 3.应急疏散工作小组及职责 应急疏散工作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担任,教务主任(负责人)、学生处主任(负责人)、成教处主任(负责人)任副组长,教研组长、班主

任、任课教师为工作成员,其职责如下: 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或预警时,具体负责师生就近避震,并组织有序、快速疏散;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和空旷地带,以“方便、快速”为疏散原则,当地震发生或预警时,立即组织全校师生就地避震并在震后有序疏散;组织开展师生避震、疏散演练;负责协调、落实疏散安置应急期间师生生活的必须品等工作。 4.抢险救灾工作小组及职责 抢险救灾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后勤副校长担任,后勤主任(负责人)、工会主席(负责人)、党支部书记(负责人)、农转办主任(负责人)任副组长,后勤办公室、医务室、工会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农转办公室人员等为成员,其职责如下: 进行应急资金的调度及所需物资、装备、设备、器材的供应;负责组织抢险救灾队伍进行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人员;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开展或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供水、供电等设施;负责轻伤员救治、联系急救中心抢救重伤员;负责可能发生的火灾等其他灾害的预防和抢救。 5.安全保卫组工作小组及职责 安全保卫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安全副校长担任,招就办主任(负责人)、团委书记(负责人)任副组长,招就办公室、团委办公室、校园安全保卫人员、门岗工作人员为成员,其职责如下: 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后,负责重点部门(部位)的安全保卫保护工作,避免哄抢和人为破坏;负责维护治安,协助开展伤员救治和其他附生灾害等抢救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学校公共财产、救济物品集散点、重点实验室的警戒和保卫。 四、震前应急准备 定期修订学校预案,并组织各工作小组学习和熟悉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制定疏散方案,使师生熟知疏散路线;组织利用师生集会、德育课等时间,综合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培训,提高师生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安定人心,保证学校稳定。 五、临震应急反应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

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要相互关爱★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学生要听从指挥 地震中逃生的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编制部门: 编制人: 审批人: 编制时间: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1.编制目的 为确保本项目部在地震事故发生时能及时予以控制,有效地组织救援和抢险,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集团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施工现场发生地震灾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4.应急预案体系 项目部应急救援体系见7.1。 本预案为项目部专项应急救援处置方案。 5.应急救援方针与原则 实施专项应急救援处置方案以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为指导方针,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6.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我项目部是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项目部,部分施工现场于地震带上。在建工程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的抗震强度较低,一旦发生地震容易发生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有些深基坑工程在地震发生时时常发生坍塌事故,塔吊等起重、垂直运输机械也易发生事

故。因此,建筑施工场地在地震发生时较易成为受灾严重场所。 7.组织机构及职责 7.1应急组织体系 7.1.1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7.1.2组长职责: 根据施工所在地政府发布的地震应急救援命令,全面指挥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7.1.3副组长职责: 7.1.3.1协助组长负责工地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设备、物资和人员; 7.1.3.2向组长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7.1.3.3保持与事故现场有关方面的直接联系; 7.1.3.4组织相关技术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7.1.3.5定期检查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部门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7.1.4领导小组职责: 7.1.4.1指导生产安全措施落实和监控工作,减少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灾害损失; 7.1.4.2负责建立应急队伍、建立通讯与警报系统,储备抢险、救援、救护方面的装备、物资; 7.1.4.3完善风险评估资料信息,为应急反应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依据; 7.1.4.4收集和整理在应急反应技能演练和实施中所获得的信息; 7.1.4.5做好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及与公共救援部门联系工作; 7.1.4.6向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报告事故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发出紧急救援请求。 7.1.4.7编制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做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开展对职工的防震知识、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7.1.5常设机构 7.1.5.1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设在项目部(电话为:)。 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工地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方案,做好应急救援专业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