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

1.CKD1期

2.CKD2期

3.CKD3期

4.CKD4期

5.CKD5期

(二)证候诊断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

(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4)溺毒证:呕恶纳呆、口有氨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衄血或便血,舌苔污浊垢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菟丝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熟附子、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山萸肉、党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肉桂、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莲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标实证

(1)水湿证:可选用药物:法半夏、春砂仁、藿香、紫苏叶、茵陈、草果仁、茯苓皮等。

(2)湿热证:可选用药物:石苇、土茯苓、茵陈、大黄炭等。

(3)血瘀证:可选用药物:丹参、桃仁、三七、红花、蒲黄等。

(4)溺毒证:可选用药物:大黄、崩大碗(积雪草)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可根据临床实际选用。

1.结肠透析:选用泄浊排毒类中药,随证加减,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次取30ml,加生理盐水100ml,调节温度为38~42℃保留灌肠,嘱患者保留1小时,每日1次,3周为1疗程。

2.大肠水疗:应用结肠治疗仪及微机系统,在专科护士的操作下,用软管从肛门进入7~10cm,注入净化的温水,对整个肠道进行分段清洗,并配合结肠按摩,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注入37~39℃的对症的结肠洗液250ml,嘱患者保留1-2小时,每3日1次,7次为1疗程。

3.外敷疗法:选用活血、利水、消肿类中药加入敷药专用袋内,将准备好的敷药专用袋贴敷于肢体等治疗部位,每次外敷6~8小时,每日1次。

4.中药熏洗沐足:选用安神、活血中药随证加减,加水煎煮至1000~2000ml,倒入沐足按摩器内,浸泡温度为41℃左右,时间30分钟,沐足同时按摩涌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每日1次,3周为1疗程。

5.灸法:选取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箱,每次约20~30分钟,每日1次。

6.穴位贴敷:选用泻水饮或补肾类中药贴敷于神阙、涌泉、关元等穴位,4~6小时后取下即可

(三)运动康复: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调养生息。

(四)西医治疗

主要参照2012年国际肾脏病组织制定的KDIGO诊治CKD临床实践指南: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肾衰进展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蛋白尿,调节血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配合必需氨基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水、钠调节,高钾血症的处理,钙、磷调节),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纠正贫血等。

当慢性肾衰患者出现下列客观标准或主观标准之一,内科保守治疗一周后

复查仍出现或一个月内三次复查有两次出现,可考虑进行透析。

客观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I.eGFR(肾小球滤过率)≤5ml/min/1.73m2(EPI 公式换算);

II.血钾≥6.5mmol/L;

Ⅲ.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

主观标准:

I.尿毒症性心包炎或胸膜炎;

II.尿毒症性脑病;

Ⅲ.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难治性高血压;

Ⅳ. 明显的出血倾向;

Ⅴ. 持续恶化的营养不良(包括厌食、体重减轻、血清白蛋白降低)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优质低蛋白饮食、低磷高钙饮食、低脂饮食、热量与糖类的摄入要满足机体生理代谢的需要,限制钾的摄入,限制水分和盐分的摄入、戒烟酒。

2.情志调理: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引导病人意识到自身价值,正确对待疾病。

3.健康指导:CKD4~5期病人要保护血管,尽量保留前臂、肘等部位的大静脉,以备用于血液透析治疗。

三、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

1.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

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

③血肌酐降低≥20%。

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

2.有效

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

③血肌酐降低≥10%。

④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显意义者。

以上①项必备,其他具备l项,即可判定。

3.稳定

①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10%。

③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

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

4.无效

①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③血肌酐增加。

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

5.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6.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

主要进行对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的疗效分析。

7.主要检测指标的疗效评价

主要进行对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蛋白的疗效分析。

(二)评价方法

1.疾病有效率: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为: 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mg/dl) 或 Ccr=[(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 ,女性按计算结果×0.85。

注:Ccr(内生肌酐清除率) Scr(血肌酐)

2.症状有效率:根据临床积分评定(表1)。

表1 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分级量化表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持续<60ml/min·1.73m2 ≥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GFR 30~59ml/min·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GFR 15~29ml/min·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其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透析和肾脏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昂贵,尚未普及。CRF的非透析疗法为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目前尚缺少积极有效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CRF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是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中医药通过补益脾肾或清利活血排毒等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同行的重视,因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2]。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中医药治疗CRF较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RF的治疗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扶正药物 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可加快CRF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脂代谢紊乱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至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3]。通过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CRF,结果出现血TC、TG明显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得到纠正,BUN、Scr明显下降,贫血明显改善,同时提高血浆白蛋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的进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是常见的炎症标志物,有很多报道显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中有明显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也参与DN的病理生理过程[5]。陈劲松等[6]通过对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补肾益气汤可以明显减少UAER,同时对于CRP及TNF—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延缓DN的进展。 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共同构成影响CRF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均独立和(或)共同发挥作用。营养不良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此起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引发蛋白质营养不良,又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syndrom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金水宝胶囊能够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相关指标。治疗后治疗组hs—CRP、SGA、和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b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s —CRP、SGA、Alb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Alb、SGA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状态标志物hs—CRP、营养评估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8]。 另有研究显示,益气化湿胶囊可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甲状旁腺素含量、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和血清SCr、BUN含量,对肾衰大鼠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表明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造血功能改变具有调控作用,可改善血虚动物的能量代谢,保护造血细胞,促进EPO的生成,改善造血系统功能[9]。 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它是生物膜水转运的分子基础。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研究表明:在肾脏至少存在7种水通道蛋白J,因此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肾脏中AQP1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管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时间:2017-08-02T13:29:08.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李翰 [导读] 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成都金沙医院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膳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药方组成:大黄15g、丹参15g、黄芪18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党参12g。以400ml水煎熬至200ml汁,早晚分服,连续用药两个月。 1.3 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贫血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有所上升,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明显下降,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所改善但幅度不甚明显,即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有改变,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未有改变或者升高,即为无效。 (有效+显效)/29×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有研究指出[1],借助于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今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并给予其不同治疗选择,以观察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补气健脾以固本,脾气健运则湿浊自化;当归养血,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排毒泻浊[2]。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排毒化浊之功,扶正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3]。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大黄的泻下的作用,可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出去,从而保证患者体内无过多的废物和有毒物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川芎、丹参、赤芍等同用,可改善患者的高黏、高凝状态;大黄中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大黄具有保护残存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和微循环,因而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有效性,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 陈岩(宁夏固原师专医疗系756000) 陈玉珍(宁夏固原市医院756000) [摘要]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和中医治疗一样,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笔者的一些经验总结。 [关键词]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中医护理对取得疗效也有重要的作用。几年来通过对慢性肾衰病人的护理和观察,总结出下列主要经验: 一饮食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应忌用豆制品,最好用麦淀粉和玉米淀粉做主食,菜谱以素为主。根据病人肾功能损害的适度来调节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每日的摄入量不超过50g。对有合并水肿的病人,应根据“咸伤肾”、“淡伤湿”的原则,饮食宜淡不宜咸。对合并感染的病人,应忌服辛辣鱼虾、老母鸡等助热发物。 二精神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重,病程长,致使病人常有悲观失望情绪,这时应多接触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脏腑气血功能得以恢复。另外慢性肾衰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年轻患者,应劝其清心寡欲,避免房事以免更伤肾气,使病情加重。 三起居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辩证多属正虚浊阻,正虚则卫外减弱,浊阻则气血不和,营血失调,易受外邪侵袭,而使病情加重,故病房要通风,冷暖要适宜,要有充分阳光,并做到每日用食醋熏蒸消毒。 四皮肤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浊邪弥漫,亦易袭犯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皮肤瘙痒,病人往往因搔痒而抓破皮肤,故应注意皮肤护理,防止损伤感染。可用地肤子水煎液擦洗,并嘱其常洗澡,或用温水擦浴,水温以40℃左右为宜,使其机体微微出汗,对排出浊邪有一定好处。 五口腔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由于脾阳不振,湿浊内生,胃气上逆,浊邪上泛,而出现口有尿味和舌苔厚腻,影响食欲。秽浊之气,抑制精神,故口腔护理极为重要,饭前饭后应漱口,睡前醒后应刷牙。尿味明显时可用双花和七叶一枝花泡水含漱,口腔糜烂时,可用冰硼散涂抹患处。 六灌肠操作:中药灌肠是使药物在结肠内发挥作用,排除体内的毒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要想灌肠取得较好的疗效,除了灌肠方药的辩证使用外,灌肠的方法也至关重要。灌肠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插管深度、药温和药量。在灌肠前嘱病人排尿排便,以降低腹压及清洁肠道。操作时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垫高臀部约10㎝,选择细肛管,插入深度约15㎝,用50ml针管抽吸药液后缓慢推入,如有阻力,可移动肛管。如病人有便意,可让病人做深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同时也可稍停留一会再注入药液。注入药量一般为200ml左右,但要因人而异,以达到肠内能保留2小时为目的,若保留的时间短,可减少灌肠药量,药液温度在40℃左右。注入完药液应反折肛管拔出,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并嘱患者平卧10分钟后,再采取左侧卧位10分钟,以利药物保留在肠内。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 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

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倦怠乏力 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 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 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 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肿明显者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910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持续<60m1/min/ m2≥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一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血肌酐达186—442umoi/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i/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 熊曼琪 1.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 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不能完全相通。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 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1、不表现为夜尿清长的证型是(A) A、脾肾气虚证 B、脾肾阳虚证 C、气阴两虚证 D、阴阳两虚证 2、舌淡红少苔为哪个证型表现(D) A、脾肾气虚证 B、脾肾阳虚证 C、气阴两虚证 D、肝肾阴虚证 3、属于湿浊证表现的为(A) A、脘腹胀满,口中粘腻 B、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C、脘腹胀满,口干口苦 D、口中氨味,尿量少 4、出现皮肤瘙痒的证型为(B) A、湿浊证 B、浊毒证 C、湿热证 D、水气证 5、倦怠乏力,遵医嘱艾灸(C) A、血海、足三里 B、中极、三阴交 C、关元、足三里 D、肾俞、气海 6、食疗方为红枣煲鸡粥的证型为(C) A、肝肾阴虚证 B、脾肾阳虚证 C、脾肾气虚证 D、阴阳两虚证 7、水气证可食(D ) A、绿豆、赤小豆 B、白扁豆、山药 C、赤小豆、薏苡仁 D、冬瓜、丝瓜 8、服药期间不宜食萝卜的证型为(A) A、脾肾气虚证 B、肝肾阴虚证 C、脾肾阳虚证 D、湿浊证 9、药熨法治疗时间为(A) A、40~60分钟 B、15~20分钟 C、20~30分钟 D、60~90分钟

10、中药泡洗药液温度为(B)。 A、37~38℃ B、38~41℃ C、35~37℃ D、41~42℃ 二、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 1、正虚诸证常见证候要点(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证、(肝肾阴虚证)证、阴阳两虚证。 2、邪实诸证常见证候要点(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浊毒证。 3、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先将术肢放置于(70~80)℃药液之上进行熏蒸(15)分钟,再将术肢浸泡于药液中(15)分钟。 4、湿浊证食疗方(苡仁煲瘦肉),湿热证食疗方(苡仁煲鲫鱼)。 5、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等穴。 三、简答题:(共4题,1、3题各10分;2、4题各15分) 1、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常见证候要点。 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 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 2、水肿辩证施护。 (1)、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 (2)、重度水肿者宜卧床休息,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头高位,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3)、遵医嘱药熨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概况

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 乔延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300381 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人口朝老龄化社会迈进,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表率逐年升高,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越来越多。而目前尚无办法可以根治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发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目前治疗只能进行肾脏移植或肾脏替代治疗,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上的病痛的折磨和心理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特别是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而且大大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现将我国近年来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如下: 1中医病名 中医无慢性肾衰竭病名,慢性肾衰竭在中医属“关格”、“癃闭”、“水肿”、“肾劳”、“溺毒”、“腰痛”、“虚劳”等范畴。“关格”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主要指脉象和病理,并非病名。张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认为关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呕吐为的病症,属于危重证候。现在多数医家认为关格是因脾肾衰败、浊毒内蕴,导致呕吐和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与《伤寒论》中“关格”之意相符。“癃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主要指小便闭塞不通之意。 2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多因先天不足、房劳多产、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劳倦内伤、久病体虚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本病的发生。从病机上讲,病机复杂、非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常常多病邪、多脏腑同时致病,且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邪为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浊、瘀等为标,

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主症:微量泡沫尿(尿蛋白定量小于 1.0g/24h)或兼有少量异形红细胞尿。次症:腰酸、乏力,口干、目涩、手足心热,眼睑或足跗浮肿,夜尿多。舌脉象:脉细或兼微数,苔薄、舌红,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肾病理改变(可参考):功能健全的肾单位数目减少和足细胞受损。 (二)脉络瘀阻证主症:持续性镜下异形红细胞尿。次症:腰部刺痛,或久病(反复迁延不愈病程1年以上);皮肤赤红缕,蟹爪纹路,肌肤甲错。舌脉象:脉涩,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肾病理改变(可参考):肾微小血管(血流)损伤的表现。 (三)风湿内扰证主症:尿多泡沫(尿蛋白定量大于 1.0g/24h)或兼有异形红细胞尿。次症:水肿,腰痛、困重,头身/肌肉/肢节酸楚,皮肤瘙痒,恶风。舌脉象:脉弦或弦细或沉,苔薄腻。肾病理改变(可参考):肾固有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袢坏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血尿:肾风病血尿可分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 1.辨尿色、性状。肾风病血尿具有无凝血块、无血丝,一般无疼痛、全程血尿等临床特征,尿检红细胞形态为异形红细胞,要排除药物(如大黄、利福平、口服避孕药等)和女性月经污染所致的红色尿、假性血尿和外科范围的血尿。 2.肾风病肉眼血尿,初发时可伴发热、咽痛等外感风热证候,或与乳蛾(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同步出现,应注意观察咽部及体温情况。鼓励饮水,也可用金银花煎液漱口清洁口腔,或遵医嘱中药雾化治疗。

3.肉眼血尿严重者需卧床休息,尚需监测血压、血分析、评估出血量。 4.镜下血尿病程多数较长,且症状隐匿。应定期检查尿液,观察尿红细胞量增减、反复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如活动、睡眠、疲劳等,以及有无感染灶等影响。 5.镜下血尿辨证多属于或兼有肾络瘀痹证,医嘱予丹参、三七总甙等养血活血,敛阴宁络治疗时,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尿红细胞的增减,观察皮肤、口腔、牙龈有无出血等。 6.日常应避风寒,防感染,动静相宜,以不疲劳为度。 (二)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检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少许泡沫尿多属肾气阴两虚证,医嘱常予补肾气、益肾阴等中药,应观察有无外感、伤食、气滞、湿困等征象,以防补益药滋腻助邪。而泡沫尿持续明显增多是风湿扰肾证的表现,常用祛风除湿中药,护理需重点观察药物毒副反应。 4.饮食上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并观察蛋白质摄入与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 5.重视防止六淫邪气的侵袭,尤其是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亦可根据医嘱予玉屏风散内服,或温灸足三里、气海穴以补益正气,强肾固本。 (三)水肿 1.及时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重症水肿宜卧床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肾功能等变化。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 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 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倦怠乏力 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 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 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 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中医护理的方案.doc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緑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观察出血地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地音乐. .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观察脱出物地大小、颜色,脱出地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遵医嘱中药煎洗. .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观察排便地频次. .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遵医嘱中药熏洗. .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二)特色技术 .艾灸(详见附录)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穴贴压(详见附录). .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 .中药外敷(详见附录) .刮痧(详见附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