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讲学图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

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

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

宰予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

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相传是曾子的学生。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

孔子弟子列表:

1、颜回字:子渊

2、闵损字:子骞

3、冉耕字:伯牛

4、冉雍字:仲弓

5、冉求字:子有

6、仲由字:子路

7、宰予字:子我

8、端木赐字:子贡

9、言偃字:子游

10、卜商字:子夏

11、颛孙师字:子张

12、曾参字:子舆

13、澹台灭明字:子羽

14、宓不齐字:子贱

15、原宪字:子思

16、公冶长字:子长

17、南宫括字:子容

18、公皙哀字:季次

19、曾蒧字:皙

20、颜无繇字:路

21、商瞿字:子木

22、高柴字:子羔

23、漆雕开字:子开

24、公伯缭字:子周

25、司马耕字:子牛

26、樊须字:子迟

27、有若字:子有

28、公西赤字:子华

29、巫马施字:子旗

30、梁鳣字:叔鱼

31、颜幸字:子柳

32、冉孺字:子鲁

33、曹恤字:子循

34、伯虔字:子析

35、公孙龙字:子石

36、冉季字:子产

37、公祖句兹字:子之

38、秦祖字:子南

39、漆雕哆字:子敛

40、颜高字:子骄

41、漆雕徒父字:子文

42、壤驷赤字:子徒

43、商泽字:子秀

44、石作蜀字:子明

45、任不齐字:选

46、公良孺字:子正

47、后处字:子里

48、秦冉字:开

49、公夏首字:乘

50、奚容箴字:子皙

51、公肩定字:子中

52、颜祖字:襄

53、鄡单字:子家

54、句井疆字:子疆

55、罕父黑字:子索

56、秦商字:子丕

57、申党字:周

58、颜之仆字:叔

59、荣旗字:子祈

60、县成字:子祺

61、左人郢字:行

62、燕伋字:思

63、郑邦字:子徒

64、秦非字:子之

65、施之常字:子恒

66、颜哙字:子声

67、步叔乘字:子车

68、原亢籍字:籍

69、乐欬字:子声

70、廉絜字:庸

71、叔仲会字:子期

72、颜何字:冉

73、狄黑字:皙

74、邦巽字:子敛

75、孔忠字:子蔑

76、公西舆如字:子上

77、公西葴字:子上

[VIP专享]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讲学图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孔子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2、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5、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6、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孔子弟子介绍

孔子弟子介绍 孔子弟子介绍 颜子 颜子,讳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元三十一年,西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孔元七十一年,西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享年四十一岁。父名颜繇,字路,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在孔门弟子中,颜子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孔子曾经把他作为推行王道的理想人选,在孔子四科之中列入“德行”科,是孔门七十贤之首。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子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他一人了。颜子去世时,孔子是悲恸欲绝。宋朝以前,人们往往“孔颜”并称。 颜子勤奋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实践仁道,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贫能安心守道,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人志向高远,又谦虚谨慎;善于体悟孔子之志,遵从孔子教诲;对孔子极其敬重,曾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一般认为,后来的儒学八派之中的“颜氏之儒”就是指颜子一派。历代对他也不时追加封号,如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朝封他为“复圣公”,后世称之为“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 子路 子路,姓仲,讳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生于孔元十年(西元前542年),卒于孔元七十二年(西元前480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他非常器重,同时又多有批评指教。在学问上,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在孔子所列的四科之中,他被列入“政事”科。 子路曾经担任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曾经协助孔子“堕三都”以便削弱当时操纵鲁国大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势力,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据说他还曾经治理蒲地三年,因为治理得颇有政绩,孔子“三称其善”。在担任卫国大夫孔悝(kui1)的邑宰时,遇到卫国宫廷政变,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在争斗之中,冠缨被击断,他遵守礼仪重新结冠缨的时候被惨杀。 子路出身贫贱,“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为人豪爽,能与朋友荣辱与共;性情耿介、直率,敬重孔子,又能够在孔子面前直言;好勇、果敢,但有时有些鲁莽;重视信用,遵守诺言;注重躬行实践,最忌学习到却不落实在行动上。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子路自述政治志向的时候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也就是说,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等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虽然孔子为此而微笑,但不是因为他志大才疏,而是因为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孟子对子路评价很高。唐玄宗时封子路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先封为“河内公”,后改称“卫公”。 子夏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家語云衛人。鄭玄曰溫國人。在孔門中,子夏稱爲文學。先師去世后,子夏居河西,為魏文侯師,帶有一批學生,而李悝、吳起,是猶以政事成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1课 先师孔子9-岳麓版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分析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必然性。【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阅读有关孔子、老子的材料,理解孔子、老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000孔子弟子为全世界诵读的部分《论语》经典名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根据孔子的图片和《论语》经典句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二)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对于曾子而言,没有什么会比“道义”、“大志”更加重要,在者面前,就连生命利益都可以不顾,那么区区的官位财富算的了什么呢? 曾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通过人生的诸多阶段的追求,从个人的修养到政治上的需求,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政治体系,是后来的儒家学子一生的政治生活的体现。其中孟子思想中和前人不同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 在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时刻注意到人民的需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 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 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他特 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 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 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 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 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 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 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 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 大家学习。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 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 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 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 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 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 了才后悔不已。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著名弟子介绍之宰予

孔子著名弟子介绍之----- 宰予 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或者说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很另类的一个。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宰我的出名与孔子那句很有名的骂人的话有关。自古而今,“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用在谁的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缺点太多毛病不少,或智商太低脑子不够转儿,根本就不可造就难以成才了。而被孔子下了如此断语的这个人物就是宰我。 宰我到底犯了何等的错误,让一向以慈祥、和蔼著称的老师发此雷霆之怒呢? 《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白天睡觉,因而被老师目为“朽木”、“粪土之墙”,这样的学生算是没救了,还有什么必要谴责他呢?如果说这是孔子愤怒之下的气话,那么“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就绝不是简单的批评了。因为宰我的表现竟然令夫子“调整”了一贯的“识人”准则。以前我这个人很天真善良,听到别人怎么说便会相信他会这样去做;但现在啊,我不再这么天真了!我现在是听到别人说了之后还会认真观察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呢?是因为宰予启发了我。可以看出,孔子老人家已经把宰我贬得很低了,这不明摆着说宰我是个虚伪的言行不一致的小人嘛! 对孔子怒斥宰我,钱穆的解释是“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就像后世的很多老师对很有希望成大器的学生严格要求一样。李泽厚则认为,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而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所以才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珍惜时间、发奋自强历来被尊崇为美德,而懒惰懈怠、不思进取则历来被视为人修养上的缺陷;或者说,在孔子看来,这已经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质德行的问题了。而孔子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凡与品行有关则严之厉之,孔子对宰我的怒斥,概因于此。 孔子还曾批评过宰我的“不仁”。据《论语·阳货》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子女

孔子弟子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弟子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门弟子三千,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闵子骞就是这样一个人。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弟子的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骞,单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七十二高徒之一,与颜回齐名。在历史上,闵子骞不仅以孔子高徒而著称,更以其孝心而闻名,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二十四孝图上排名第三。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宗室,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却很清贫了,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因不是亲生,所以后母对待闵子骞不如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时候,后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的是锦絮填充的棉衣,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却用芦花填充,闵子骞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事。 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一起出门,父亲让闵子骞驾车,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双手握不住缰绳。闵父见状,以为闵子骞故意调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里面的芦花掉了出来,闵父这才发现儿子穿的衣服很单薄,手冻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闵父发现两个小儿子的手都很暖和,于是明白了一切,对妻子说:“我娶你回家,是为了我的儿子,你现在这样欺骗我,这个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闵子骞见状,连忙劝父亲,他对闵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说,闵父听了这句话以后沉默良久,而其

后母也颇为后悔。经过这件事以后,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闵子骞业成了古代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孝道,历朝历代都号称以孝治天下,甚至从汉代开始,帝后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武帝又叫“孝武皇帝”。到了元代,郭居敬将古代孝子的故事加以总结、筛选,编成“二十四孝图”,从此“二十四孝”成了孝子的典范。 到了明代,又有人在元代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人物,并对孝子的排名做了一些变动,编成了新的“二十四孝图”。这两份“二十四孝图”中有不少相同的人物出现,比如春秋时期的孝子闵子骞,他在元、明两代的“二十四孝图里面”都是排名第三位。 闵子骞之所以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乃因其“单衣顺母”的故事。据说,闵子骞的的生母早逝,后母对他不好,冬天不做好的衣服给他穿,以至于他在外面挨冷受冻。闵父知道后,立马赶回家准备休了后母。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添油加醋,趁机说后母的坏话,但闵子骞却劝父亲不要那样做。那么,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呢?想必不单单是闵父想知道,后母也很想知道。 原来,闵子骞虽然自己受冻,却并未因此嫉妒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他不希望弟弟们也成为没妈照顾的孩子,就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若是母亲留在家里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受冻,要是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听了这话,闵父深受震动,决定不再休妻,而后母也知道错了,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主要弟子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着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

孔子弟子资料卡

孔子弟子资料卡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省市百花公园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理 时间线:BC221统一六国 1.统一原因:(1)实力雄厚(商鞅变法) (2)民心所向 (3)广纳人才 (4)正确谋略(远交近攻、先弱后强、两翼中间) (5)旺盛战力(“奖励军功”,军功爵制) (6)领导才能 秦

中央: 政事、监察、军事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典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地方 ●郡县制:郡--县(道)--乡--里--亭 意义:○1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 ○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避免国家分裂Array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影响:(1)对秦○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国家统一巩固和民族形成 ○2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 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 军事: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征服百越(岭南),增设闽中、南海、桂林和象郡 ●统一西南夷 影响:(1)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2)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形成 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2)焚书坑儒 经济:(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2)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功:(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过:(1)摧残了文化 (2)实施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3)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时间线: 630 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共同大首领--天可汗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 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1)选官不拘一格(2)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短 (3)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1)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 (2)“存百姓”的思想 3.法律(1)慎用刑罚(2)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 则(3)反思隋朝 4.文化(1)文德治国,崇儒尊孔(2)完善科举制,提高 进士科地位 5.民族关系 总体政策:“战而后和” (1)东突厥:设立羁縻府州(唐朝对民族地方的间接统治)(2)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直接行政管理

孔门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简介据《史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另外,又有“四科十哲”之说,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见《论语•先进》)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