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老子》第六十章教案

一、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富顺人我骄傲)

学道德经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我们做高尚之人;进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第六十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

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我们做高尚之人;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道德经》教学设计

谦逊美德与我同行(肇庆市第五中学钟佩清) 点评:以“谦逊”作为主题讲解此文,难度把握适中,紧扣了学生价值观和品德修持特点,很好。相信以此拓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选取的例子也比较生动有趣而易于理解。建议该老师看于丹的《论语》《庄子》等心得式的书,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 教案主题突出,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略显单薄。对《道德经》这一典籍的讲解,最怕仅有诵读的热闹而无智慧的汲取,同时也怕仅有枯燥的讲解而未能通过诵读体会其文字之妙。此教案主题突出,但略显枯燥,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建议引导学生读,同时借助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辅助性讲解内容,通过丰富多彩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毕竟七年级学生对深奥东西的理解还略嫌积累薄弱,教案式的道德教诲也难以引发学生共鸣!(肇庆学院文学院李亚旭博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 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齐读。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 、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老莱 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 《道经》和“下篇” 《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 章,约5000 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 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 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 ,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 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 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前后相随”等。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 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 )、“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 ;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 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 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而 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 (2)名,就是“概念”。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他认为,对

道德经63章教案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李勤泽 章节:第63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63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乡下学生,这类作品接触甚少,不好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理解.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63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63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译文: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六、板书设计:道德经63章 内容: 译文: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40 41 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十章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五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自读、自我探究、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美文欣赏】平和为美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自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授新课 一、进一步审视“哲人”----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延伸:老子其人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道德经》18、19章,教案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文: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拓展延伸: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道德经》(第十八章) 译文: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 拓展延伸: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 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 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 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 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 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 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只有是这样清静自然的行为品质,才会万古长青。 第三章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世之道,这段话如果不放入时代背景来解读,误会太过大了。讲的是世上只认得的名,利,欲三个字其过犹不及的道理: 不尚贤,使民不争春秋时代各国的诸侯都在网罗人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王称霸的资本。所以那个时候的“士之贤者”——有才能、有学识、有了不起本领的 人,当然受人重视。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弭平。正所谓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要象汉文帝那样“曰慈、曰俭”人民自然不偷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彰显物欲,人心就不会乱。这是老一辈比我们这一辈,农村 人比城里人更有幸福感的原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因此,作为圣贤人通常是内心恬淡无为,身体神气充足,弱其志,强其骨。思想贪欲很少,精全髓满筋骨强壮。 常使民无知无欲。多数人善良纯朴,身心健康,也不会计较贫贱与富贵。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环境少数自以为智者,有了不好的想法也不敢妄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私无欲之心来有为做的事情,则修身治国,无所不治。 第四章,继续讲道在有为与无为之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道冲和万物而不执一端,道的妙用在于谦冲而永远没有满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犹如深渊,不拒倾注,水之必归于渊如万物之归于道,应用无方。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 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 (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 ——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 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3、孔子问礼 4、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5、《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3.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道德经教案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0道德经第五章教学设计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为法,也把百姓当成刍狗。你看天地之间不是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怎样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会不够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无减。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观意志,却只会加速减少你可从中获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这“中空”的法则来依道而行。 三、释词 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为以人道待人,即讲仁爱。用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怜悯。 刍:本义为割草,引申为喂牲口的草。“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义为一种无底的袋子,盛物时须用绳捆扎住两头。又特指古代冶炼鼓风用的装置。“龠”,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可吹奏。“橐龠”连用指烧火鼓风的“风箱”,橐即风箱,龠即风箱中的吹风管。 虚:本义指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即废墟,此处用其引申义:使空,空起来。屈:本义为尾巴盘曲于身后,此处用其引申义:缺欠,亏,亏损。 愈:本义为病好转,此处作副词,表示:越发,更加。 言:本义为吹奏乐器,引申指说,陈说。 数:本义为查点,计算。此处指su(四声),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穷:本义为达到尽头,此处指用尽,使尽。 中:本义为氏族社会的徽帜,引申指与四周、上下距离相等的部位;或两端之间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阐解与应用 此章仍然是一面讲道的特点,一面讲如何“用道”,依次讲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应该怎样“用道”。它共有以下要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1.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