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肺痨阴阳气血虚——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六

简介:针对肺痨甘寒养阴的传统定法,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

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

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关键字:肺痨潮热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李可医案

回顾中医史上,自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600年间,历代中医皆宗其旨治肺痨,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对肺痨的治疗,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临床经验。现根据其医案14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

李可在自学中医的第7年,治1例肺痨宗丹溪“阴虚火旺”立论,结果险遭不

测。这一深刻的教训,使他终生不忘,并毅然脱离古人“滋阴降火”的巢穴,确立了“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的大法。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这一过程:

肺结核戴阳危症刘某,女,22岁。1963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痨3年

多,经某医院诊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羸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税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月。双颧艳若桃李,口苦,舌光红无苔而干,

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医家,皆谓“痨”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铄。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

黄芩、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青蒿、黄芩、炙草各3g,童便1杯对入,水煎分2次服。次日黎明,

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呃逆频频,大汗肢厥,面如死灰,喘不能言,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

前方误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痨病,其阴阳气血已耗伤殆尽。初诊见其

面若桃李,艳若涂丹,误以为乃痨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散,是为一错。结果胡连、骨皮、知芩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次,气从下脱;银胡、秦艽、青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更促肝气外泄,故药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固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不致误。肺痨脉多数,濒危之际,有一分

钟120~240次以上者,已是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

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逐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脱:红参(捣末

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200亳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回,幸得脱险(299页)。

李按如此辛热燥烈大剂,其3年之久之骨蒸劳热竟2个月未发。足证骨蒸潮

热,乃气血大虚,阳失统束之假热,绝不可见热投凉,见蒸退蒸。自此之后,余终生不用清骨散之类治骨蒸劳热之套方。

2肺痨的病因病机

李可关于肺痨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肺痨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本病病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受波及,损及肝脾肾(310、314页);②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甘寒养阴5剂以上,胃口即倒,大便则稀;甚则苦寒泻火、清热退蒸,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格局(23、314页);

③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因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生命根本动摇(314页);④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肺痨阴阳气血耗伤殆尽,潮热乃肝(肝虚失敛则寒热往来)脾(气虚则发热)肾(元阳外越)虚极之假热(302页)。下面看一则苦寒泻火致戴阳案例: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一老妇,68岁。住院病人,最后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血沉90毫米,白血球15650,中性91,淋巴9。经抗结核、抗

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诊见患者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将养(23页)。

按患者年近古稀,肾元已虚,复加久病耗伤,又过用秦艽鳖甲之类方清热泻火,开破肝气,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败局,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加油桂固摄下焦,足证肺痨“苦寒泻火致戴阳”之病因病机。

3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

中医亦主张用培土生金法治痨病,这常用于肺痨后期,即脾胃虚弱为食呆、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肺虚则气短、干咳、或痰中带血。此时补肺气则易生胀满,养肺阴又

虑加腹泻。只有侧重脾胃甘平补中法,使后天生气充沛,则肺脏可得到滋养,方如参苓白术散。而李氏之补土生金法,是宗仲景“劳者温之”之旨,师东垣《脾胃论》之精义,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探讨治痨新径竟达十年,终有所得。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抱儿痨吴某,女,25岁。怀孕已5个月,因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咳喘、痰

多白粘,食少倦怠,诊为双肺结核浸润型,恐抗痨药伤害胎儿,特来中医科求治。诊见患者面色苍白,两颧艳若涂丹,虽在盛夏,畏寒特甚。呕逆食少,发生于最近半个月,乃结核中毒反应。腰困、少腹有坠胀感。脉大而虚,舌淡。有动胎之虞,用药颇多顾忌。拟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肾四味、山萸肉、龙牡

益气健脾、固肾护胎:生黄芪30g,当归、白芍各25g,白术20g,红参(另炖)、柴胡、升麻、苏梗、砂仁各10g,生半夏、生姜、茯苓、山萸肉、龙牡各30g,肾四味60g,炙草1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日分3次服,7剂。二诊:盗汗止,潮热退,咳喘已减十之七八,少腹已不坠胀,食纳增,精神佳,脉大之象已敛,唯觉掌心烦热。原方加乌梅30g,胎盘粉3g

(冲服),7剂。三诊:咳止,痰已很少,腰已不困。近来食欲大增,面色红润,掌热已很轻微。原方10剂加山药30g,隔日1剂。四诊:诸证均退,以丸方治本:胎盘、山药各100g,冬虫草、红参、龟鹿二胶各30g,制蜜丸。每次1丸,

2次/日。半年后复查,双肺结核已钙化,又足月顺产,母女均健(303页)。

按此案肺痨兼妊娠恶阻,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又少腹有坠胀感,恐有动胎之虞,佐入肾四味、逍遥散固肾、调气以安胎。

从李氏治肺痨诸案中,可以看出其补土生金有以下“新”义:①治痨有四本:病

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波及,故治痨有四本,即肺肝脾肾(310);②“劳者温之”佐化瘀:治痨病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血痹虚劳之意,在温补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309);如“干血痨案”中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便是明证(302页);③甘温除大热:肺痨潮热,从久病气血大虚、肝脾肾虚极之假热立论,以补中益气汤之大剂黄芪60g,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309页);④用药三禁一慎:用药一禁燥烈,

不得用燥剂治痰;二禁伐气,不得用青枳肉蔻苏子破气之剂;三禁苦寒,不得用知柏芩连栀子泻火;慎用甘寒:阴分有亏者,李氏不用传统甘寒养阴药,而从补气、敛火药中筛选微温、平和兼养阴者,如山药、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敛火

固脱之品(310页)

4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

李可认为,肺痨为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则根本动摇,危及生命。如何着手,颇费踌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且肾中元阳是釜底(脾胃)之火,

若非此火,脾胃何以蒸化?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302、314页)。下

面看一则补火生土案例:

干血痨吴妻,女,24岁。经县医院拍片诊为双肺空洞型肺结核,已成干血痨症。病程1年,经闭5个月。咯血不止,食少便溏,黎明必泻。骨蒸潮热,面

色皖白无华,唇、指白如麻纸。毛发枯焦,四肢枯细,身瘦脱形,一年时间体重减轻25公斤。弱不禁风,动则喘息,夜不能卧,日仅进食2~3两。不仅无月

经,亦无白带,自觉阴道干涩,符合血枯经闭特征。虽在酷暑,仍觉怯寒,四肢不温。午后则潮热阵作,汗出如洗,已备后事。虽已“大肉尽脱”,但患者正在青年,素体健壮,未必就是必死之证。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得以生化,五脏赖之得养,病虽危殆,便有一线生机。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伤则生命根本动摇。当以先后二天并重,乃拟借重补中益气汤为主,

增入山萸肉、龙牡、肾四味、油桂、赤石脂,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生芪3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白术、当归、肾四味各10g,柴胡、升麻各3g,炙草10g,山萸肉、炒二芽、乌梅各30g,油桂3g冲,赤石脂、龙牡各10g,生姜3片,大枣6枚,胡桃肉4枚。上药二煎混匀,得汁150毫升,日分3次服。上方得效,连服25剂,服3剂停药1天。2个月后来诊,潮热退净,汗敛喘定,胃口大开,日食量增至斤许,晨泻愈,大便成条。后经调治,月经亦通。治疗近3个月,患者体重增加7.5公斤,透视双肺空洞愈合、钙化。乃以河车大造丸加减为丸善后,服一料后,体重复元,第2年生一子(301页)。

李按患者病至五脏俱伤,脾肾元气将亡之境地,绝不可见病治病。余苦思彻夜,唯补土生金法可用,但必须先后二天并重。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故在补中益气汤中增入肾四味、油桂、赤石脂、龙牡、山萸肉,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结果病有如此转机,大出意外,由此益证此症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5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李可认为,肺痨若按西医诊断肺结核,投以清热解毒、养阴退蒸之剂,必然亡阳暴脱,变生顷刻,可见中西医结合,中医绝不能“对号入座、按图索骥”。多数

情况,皆需另起炉灶,独立辨证,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23页)。下面看一则反其道而行之案例:

肺痨夹寒饮赵某,女,44岁。病史:半年前诊为双肺浸润型结核

。患者工作繁重,日夜排练节目下乡演出,40岁后体质

渐虚,劳倦内伤,积劳成损。因潮热盗汗服知柏地黄汤加秦艽鳖甲6剂,热退

后渐变五更泻泄,食少神倦,动辄自汗喘促,咳嗽痰多,有明显的咸味,候间有水呜声,腰困如折,整日倦怠思卧,日渐清瘦,4个月减体重5公斤。今春以来,

特别怕冷,三天两头感冒,每排练一场戏,全身汗出如洗,遂病休。服抗痨药引起呕吐厌食,每日午后发热一阵,出冷汗,夜夜盗汗。面色萎黄,眼圈发黑,手

指、膝盖发凉。脉沉细而弱,极数,每分100次以上。舌淡胖润,齿痕累累。

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唯胃已伤,滋腻助湿,加砂仁拌捣,以制熟地之腻。加重姜炭用量,油桂吞服,以复胃阳。盗汗易麻黄为根。加生芪,甘温益气而除大热,且对疮疡有托毒生肌之效。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加山萸肉敛肝,

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山药益肺脾肾之阴:生芪、熟地各30g,砂仁(拌捣)10g,山萸肉30g,山药6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麻黄根30g,白芥子(炒研)10g,鹿角胶10g,油桂(粉吞)3g,姜炭10g,生半夏、茯苓各30g,五味子、细辛、炙草各10g,生姜10片,二诊:连服5剂后,多年喉间水呜声消失,喘汗减,食纳佳,去半夏、细辛、五味子,3剂。三诊:诸证向愈,痰又多,晨喘重,腰困甚。复加生半夏、细辛、五味子,加补骨脂、胡桃肉各30g,冬虫草4g、蛤蚧尾1对、红参10g研末吞服,沉香磨汁(对入)3g,5剂。四诊:稳步好转,晨泻止,便成形,精神食纳已如常人。加三七、胎盘各5g(研末冲服),补肾气,化血痹。上方加减共服30剂,复查双肺结核钙化,体重回升,恢复工作(307页)。

李按纵观脉证:数脉主热,此为常;数则为虚为寒,此为变。肺痨脉皆数,无一例外,数至七急八败,阴阳气血皆欲脱,非虚寒而何?误用苦寒,胃气先伤;

盗汗5个月,阴损及阳;喘咳不休,肺病及肾。虽有中午一阵潮热,亦属肝虚

失敛。虚证、寒证、阴证显然,为肺痨之本质,其它皆为假象。劳者温之,虚者补之,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本汤为治外科疮疡阴证之神剂,对骨结核、肠结核、

淋巴结核皆有卓效。余用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

6肺痨的治疗规律

李可治结核病14案,其中肺结核者8例,结核性胸膜炎者2例,结核性心包炎

者1例,结核性腹膜炎者3例,多从虚证、寒证、阴证论治。如用补中益气汤合肾四味治肺结核3例(302、304、306页),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治肺结核2例(23、299页),用阳和汤变通治肺结核1例(300页),用五味回生汤(红参、生半夏各30g,山萸肉、山

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姜汁1盅)治肺结核1例(306页),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治肺结核大咯血2例(311、312页),用小青龙汤合参附汤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7页),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6页),用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1例(49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102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海藻甘草汤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103页),用真武汤加味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59页)。从中可领略他的治疗特点:

6.1肺痨的治则

6.1.1治痨有四本

《理虚元鉴》曰:“治痨有三本肺脾肾。”李氏增一本,曰治肝。虚劳极期,亢热熏蒸,肝之疏泄太过,元气欲脱,以大剂山萸肉敛火固脱救之(310页)。如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案,来复汤之山萸肉为90g(23页)。

6.1.2劳者温之佐化瘀

李氏认为,治痨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理血痹治虚劳之法,在调补肺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309页)。如干血痨案之人参,五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302页);肺痨夹寒饮案之胎盘、三七、亦然(309)。

6.1.3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治痨要把定保护脾胃元气一关,凡一切有碍脾胃元气之品,皆摒弃不用,三黄、栀子、生地、鳖甲均列为禁药(301页)。

6.2肺痨之常法

6.2.1甘温除热、敛火固脱

甘温除大热,主要用于肺痨潮热。以补中益气汤大剂(生芪60g)频投,加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敛火固脱,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310、309页)。如抱儿痨案(304页)。

6.2.2补土生金、补火生土

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主要用于脾肾元气动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增入肾四味、龙牡、油桂、赤石脂等(302页)。详见干血痨案(301页)。

6.2.3救阳固脱

救阳固脱,主要用于戴阳危证,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23页)。如肺结核戴阳危证案(299页)。

6.2.4降逆止血化瘀

降逆止血化瘀,主要用于肺痨大咯血,以旋覆代赭石汤为主,加枇杷叶、桃仁、红花、三七等(311页)。详见肺结核大咯血案(310页)。

6.2.5广络兼备

广络兼备法之代表方为黄芪保肺膏,通治各期肺结核。以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化裁,药计29味:生芪300g,猫爪草250g,百合、百部、白茅根、山药、山萸肉各200g,党参、二地、二冬、鸡内金、杏仁、茯苓、沙参、玉竹、煅龙牡、功劳叶、三七粉各100g,紫苑、五味子、甘草、川贝粉各70g,龟鹿阿胶各50g,油桂粉10g,冰糖1500g,梨2500g,姜汁100g。本方以顾保胃气为先,重用生芪为君,甘温益气而退虚热,合山萸肉、煅龙

牡之敛固元气,止盗汗,定喘息,退骨蒸;以肉桂之辛甘大热补肾命真火,引浮越之假热归肾,更加姜汁暖脾胃,二药合力,监制大队

养阴之寒凉腻隔,养肺阴而不伤脾阳(314页)。

6.3肺痨之变法

6.3.1肺痨夹寒饮者,阳和加味变通

李氏用阳和汤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详见肺痨夹寒饮案(309

页)

6.3.2肺痨兼呕泻者,五味回天建功

肺痨兼呕泻者,已无病可攻,急需醒脾救胃、固脱救肾之五味回生汤,起死回生,

详见久痢成痨案(305)。

6.4肺结核的治疗思路

笔者在《病证冲突当从证》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西医病思路的8个特点。那

么,他治西医病肺结核又是怎样的思维?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

比较特殊的例子,上面肺痨治疗规律之3点归纳就是偏重于个性。即便是这样,

还是能看出李氏治西医病的共性痕迹。现简要概述如下:①诸病当先解表:如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中,患者憎寒无汗,欲厚衣被,拟真武汤加麻黄

15g(59页);②伏邪百日当引邪处透:如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案,心前区滞闷刺痛牵及后背,似有磨盘重压于胸中,以人参败毒散引邪外透(49页),又肺痨夹寒饮案亦然(308页);③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肺结核亦分为两个

基本型,即甘温除大热和从阳化热型。如肺结核大咯血案,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7剂,诸症均退。日后上牙龈颊车穴处焮赤肿痛,口不能张,脉洪实。此为正气来复,从阳化热,大是佳兆。大失血后头晕为肾阴虚,龈肿为胃阴不足,阳火偏亢,予玉女煎6剂而解。故李氏指出,病难执定一法,人之秉赋各异,脏腑阴

阳各有偏盛。此例病人若用补中、阳和,岂不永无愈期(313页)。④面对急性结核,也不要跟着“杆菌”跑: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6页)、肺浸润型结

核案(308页)。⑤不在病名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李氏不但不考虑西医之病名(肺结核),连中医的病名(肺痨)也无须深究,总是以人为本,探索出治痨新经,如肺结核戴阳危症案,就另起炉灶,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300页)。

⑥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如久痢成痨案,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久痢成痨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

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

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300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藉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

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305页)。

按李可治此案2个月,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仅一味山药治痨之药而痨亦

愈。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守脾肾元气的原则,在万病不治的情况下,确有起死回生之效。

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

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

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跟师李可大师之心得

跟师李可老心得(此文难得,可为学李可经验之入门资料)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 体会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畏寒肢冷 脾―――食少便溏 肝―――疲乏倦怠 肺―――气短声低 心―――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阴 舌舌红苔黄干燥舌淡苔白滑润 脉脉大有力脉弱无力 神有无(但欲寐) 气亢奋疲乏 声高亢低弱 色红赤青白 二便尿赤便干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三: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六: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一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愈病防犯疾病禁忌培元固本不治之治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地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地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地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地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地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地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地关系就是气和血地关系.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地一半.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地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地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地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地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地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地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人身上地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地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地小包.到夏天地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地过程,体内积存地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地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地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我治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地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地效果. 人地头部啊,是阳气汇聚地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刘逢军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中医养生的源头及基础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偏向于治病,并兼养生。 养生不治病,着眼点在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促进身体的康复。 中医养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实践。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实践,而不是实验室。 《帝王世纪》写道: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 《史记补三皇本纪》写道: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1 / 8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依靠一块树皮、一把草的调理,使中华民族虽屡经天灾、战乱的磨难,虽无现代医疗技术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同样,中医养生方法方便易行,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效果不减。 科学实验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性。 而这些方法经成千上万的人重复几千年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在,而验证这种结论的权威正是人民大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石,其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始至终贯穿了养生的内容,并占有重要篇幅。 它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客观关系。 其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在精辟论述生命生成和养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而在这段足以作为中医养生原则的经典语言中,《黄帝内经》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 血证关键在脾胃

血证关键在脾胃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 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见血休止血 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中国中医药报》2005.8.4)。 按中医虽无“蛛网膜出血”这样的病名,但患者寒战无汗,纯属表实。病机既合,投一剂麻黄汤之后,夜得畅汗,头痛得罢,目赤亦退,可看到模糊人影。前后诊治,竟无一味止血药,却“效如桴鼓”。可见,中西医结合,绝对不能“对号入座”。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焕兰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一、中医养生的源流探索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古人的养生实践,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一)起萌与形成阶段 远在上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存作为一种本能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探求却病延年的方法,如饥饿时便去寻物采果、寒冷时则躲进山洞等,这为养生学的起萌和养生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如《周易》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杂家的动形主张等的兴起对养生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迨至秦汉,医学巨著《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历代养生理论,多源自《内经》。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 汉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养生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不少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如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等。 宋元时期养生学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老年保健及食疗营养方面有较大突破。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明清两代养生家辈出,养生学说日臻完善。张景岳强调“中年修理,以振根基”,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意义重大。李中梓《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详尽记载了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等。 近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临床医学转向预防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全面振兴。1992年第一部《中医养生学》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养生学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并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系列。中医养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二、中医养生的现状透析 1 在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中医养生之“热”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健康,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带动了全民“养生热潮”。 1、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2、专家贡献

李可讲座:中医养生

李可讲座:中医养生(文稿) 李可谈中医养生(杜少辉整理) 时间:2007年6月2日下午3点 地点:深圳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主持人: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大讲堂”,先按照惯例请把手机打到无声状态。 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光临深圳文化的讲堂,我是主持人陈晗。一说到中医,我们就会想到中草药,针灸按摩。想到在得了一些疑难杂症就去找中医慢慢去调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中医的手段去养生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中医专家李可先生,为我们讲述中医养生,大家掌声有请。 来看一下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欢迎您李先生。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 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 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掌声……) 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因为这个,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空调病。有以下这种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24 李可攻癌2号方

一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 孙其新 摘要针对肿瘤之世界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后期治肿瘤思想: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阳虚寒凝型,攻癌2号方;阴证化阳型,攻癌基础鳖蚤英;组方思路:中医证,西医病,找原点;处方公式:(基础方+主治方)十化痰攻瘤方。 关键词肿瘤寒热分型攻癌2号方攻癌基础鳖蚤英李可医案 对于李可治肿瘤经验,我早就想写两篇文章,上篇是总结其早期《李可经验专辑》的思路,题目为《养正消积治肿瘤》,全文1万5千字,已于《中医药通报》2010年第5期上发表;下篇是总结其近期治肿瘤的思路,题目为《温阳散寒攻癌症》(现改为《李可攻癌2号方》)。由于我手头近期肿瘤医案仅25例,资料太少,故迟迟不能动笔。自从今年5月份,看到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后,就做了详尽的笔记,总结出“李可治肿瘤又增加了哪些药”,若再加上攻癌基础方,这实际上就是破译了李可“攻癌2号方”。 1李可攻癌2方 1.1攻癌2号方解析 组成:炙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两头尖45g,木鳖子30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g,紫油桂(研粉冲)4.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 主治:阳虚寒凝型肿瘤。 方解:四逆汤、油桂回阳破阴,参灵散启脾进食,两本并重;麻黄附子细辛汤托透寒邪;生禹白附、两头尖、生南星、攻癌基础方(生半夏、生姜、白芥子、海藻、全蝎、蜈蚣、川贝、木鳖子)消痰化瘤。 1.2关于重点药物分析 1.2.1关于白芥子 我于今年4月,将《李可学术思想探讨》20期,锁定为《李可临证要旨》书稿,恳求李老指正。8月25日寄来修改意见及“李可批注”。其中一条关于白芥子,“李可批注”是这样说的:白芥子辛温,入肺胃经,非同小可,有大用,为消痰核主药之一,可去“皮里膜外、胁下、筋间凝聚之痰”,消散一切阴凝痰核,如阴疽漫肿、皮下脂肪瘤、风湿结节、甲状腺瘤、淋巴结肿等。推而广之,一切癌肿无非气滞、寒凝、痰聚、血瘀,用之正所谓“层冰不解,化为阴疽,阳光一照,阴霾可散,寒凝立解”之效。用时注意当置砂锅内高温爆炒,边炒边搅动,炒至全数爆裂(切勿炒焦),然后研末入煎,方可发挥药效。人食芥末,或以芥末油调味,常有一股浓烈辛香辣味,立时窜鼻咽、双目、脑窍,令人涕泪交流,咳嗽出汗喷嚏连连,确有开宣肺气,祛寒温胃,窜通经络,通窍醒神,除顽麻,止朽痛之功。近10年来,我在攻癌夺命汤变方内加白芥子炒研15~30~45g,用于一切慢性癌肿有殊效。其方如下:炙甘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条,紫油桂(研粉冲)1.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加减法:①垂危病人:先用破格救心汤大剂救阳;②不能食者:先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③肾不纳气:动则气喘者,加高丽参(捣末吞)9~15g,砂仁米(姜汁炒)30g,肾四味各30g,核桃(打)6枚,山萸肉60g,三石各30g;④阴症化阳:肿物掀赤肿痛者,暂加木鳖子45g,公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宋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显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辩,又互有渗透,互有吸取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阻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治理,进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进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进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讲,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同时有了进一步进展。金元时期,许多闻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体会,提出新见解,不管在理论上,依旧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讲,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可见,当时十分确信这些方法的成效,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专门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阻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据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阻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按照阴阳五行等理论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按照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此外,张元素的《珍宝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演讲题目:治未病?! ——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 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 您好,仔细看了您的任务要求,特此为您制作营销方案以及日常内部管理方案细则,分两部分内容阐述。我们的发展模式要以发展会员,日常促销为主打。 1,会员采用会员卡形式,会员充值刷卡可以享受8.5折优惠。 2,日常利用各自形式派发抵价券配合宣传单做促销。 (一)我们的市场定位: 1,市场细分: a)追求健康生活的白领,政府人士,银行工作人员,中老年等, b)有中等以上的收入。 c)追求健康自然的中医养生人群。 d)注重养生的安全性,科学性。 2,市场定位 中医养生馆——用中端的价格,高端的服务,专业化的水平为客人服务3,环境定位 a)整体风格:古朴优雅不失时尚,创造视觉、心境上最佳享受。洋溢渲染出雅静、淳厚中国风情(中医是中国的国粹,适当采用中国风可以给人舒适安宁的感觉,跟养生的主题很贴合)的风格。(围绕中国古典风格,统一服装(服务员服装可以采用中国风,比如旗袍)、宣传单,服务项目名称等诸多方面加以充分烘托) b)养生馆环境促销:作为环境促销,主要为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能吸引顾客进店;内部环境能刺激顾客消费,并成功挽留顾客。 外部环境:特色鲜明,体现出养生,健康的元素,以热烈、明快、醒目的氛围吸引消费者进店,可用:POP介绍服务内容,DM介绍促销内容,音乐吸引人流眼球。(营造气氛) 内部环境:满足顾客的五感六觉,使顾客流连忘返。 1、灯光照明要效果好。给顾客明快、轻松的感觉;渲染店内气氛,突出产品,增强陈列效果。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效率。 2、内部色调的选择: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以古典、节奏缓慢的轻音乐为主,使顾客感到放松,舒适,点上植物精油,让养生馆弥漫着一股醉人的花草香气。 (二)节假日活动以及日常营销方案: 1,节假日策划: 1)策划目的 1.通过活动宣传中医养生概念,为店面积攒人气。 2.倡导自然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古法中医治疗养生,安全有效。 3.宣传公司理念:用中端的价格,高端的服务,专业化的水平为客人服务 2)策划方案 活动时间:节假日,视具体营销计划不定期 活动主题:“养颜,养生,养心”——中医养生新主张 活动形式:现场展示+免费体验+中医养生知识展/咨询+派送抵价劵 活动前期宣传: 1.海报,传单:主要派发DM宣传单:在本地人流多的地方比如大型商城,超市派发传单;在高档小区,政府部门等特定人群处派发传单;小车广告,在停放的小车插宣传单,你懂的! 2,若定位高,资金充裕,可以考虑在报纸及当地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杂志广告,报纸宣传(软文)。 3,联系市区几家事业单位工会,大公司工会,银行等,赠送体验劵或者抵价券。4,充分利用老板自身人脉关系,送人情卡吸引顾客。 5,预备1000只彩色气球, 活动流程:

中医名家李可的四逆汤

2009-11-05 | 中医名家李可的四逆汤 标签:保健 那天,看到了关于中医名家李可四逆汤的方剂,查来给大家一阅: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功用〗回阳救逆。 〖病机〗

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周身虚寒,恶寒踡卧。 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四肢厥冷 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 不降─→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神衰欲寐 阳虚脉气鼓动乏力─→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为太阳病误汗亡阳。【方解】 君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助阳散寒 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 佐使炙甘草┤制附子毒性。 │ └伍干姜温健脾阳。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 第四节宋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可见,当时十分肯定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此外,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出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书中记述很多导引、气功、按摩等有关方法,对于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是老年医学专书。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 (一)强调精神摄养

李可老师妙论中医附李可地10个验方

李可老师妙论中医附李可的10个验方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 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 的差异。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

头。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重整雄风,再创辉煌,实现伟人毛泽东“中国的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首先做出贡献”的遗愿。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彭子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彭子遗书,要彻底洗脑,鉴别古中今医家之是非,逐渐走出误区与迷阵,只有脱胎换骨,才能回归经典——从两千年之前,从头学起。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解剖自己,告别过去,重在实践! 以下谈我52年的医路历程,重点是学习伤寒的一些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