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以内负外正为特征的膜电位。膜电位所产生的电驱动力会阻止K+继续外流,最后当两个方向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K+外流)

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电位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电导的变化,先是钠电导迅速增加,大量Na+内流导致快速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K+外流导致快速复极。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骨的结构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人体骨的数量

206

7. 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

①面颅退居较小比例,脑颅发达。

②上肢骨骼轻巧灵活,下肢骨骼粗壮,关节牢固

③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

④足弓的形成

⑤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血液

2.血型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

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这种情况见于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AB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少量、缓慢输血,并注意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正常值

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自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氧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也称小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心率是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

收缩压为100~120mmHg.收缩压为60~80mmHg.

二、问答题

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心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对第5~8胸椎,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游离,由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右房室口处有三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三尖瓣(前瓣),每片瓣膜通过腱索和乳头肌相连。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可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从而保证了心室的射血功能。

右房室口左上方有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左房室口处有二尖瓣(后瓣),通过腱索连于乳头肌。

左心室内有主动脉口。口周围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向左心室逆流。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波形小而圆钝。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 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的时间。

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T波历时0.05~0.25s。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是T波后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U波的意义与成因均不十分清楚。

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七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方式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PR段: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ST段: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个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位于基线水平。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二、问答题

1.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什么?

呼吸运动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5.呼吸系统结构和上下呼吸道的区分。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是因为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从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胸廓则因为肺的牵拉容积小于其自然容积,因而,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始终受到肺和胸廓两个弹性体所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回缩力的作用,肺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内,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外,其结果使胸膜腔内的压力成为负压。

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顺利进行。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

8.呼吸运动形式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每分钟呼吸频率约为12~18次,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机体活动时,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这时除膈肌和肋肌间外肌收缩外,胸锁乳突肌、胸肌和背肌等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吸气运动增强,吸入更多的气体。用力呼吸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腹壁肌、肋间内肌等辅助呼气肌主动收缩,此时呼气动作也是主动过程。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的前后、左右径进一步缩小,呼气运动增强,呼出更多的气体。腹肌收缩使胸腔容积缩小,协助呼气。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胸式呼吸。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膈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通常成人呼吸运动呈现腹式和胸式的混合式呼吸,在婴儿(胸廓的发育相对迟缓)、胸膜炎、胸腔积液等使胸部活动受限时以腹式呼吸为主。在肥胖、妊娠后期、腹腔巨大肿块、严重腹水等情况下,膈肌运动受阻,则以胸式呼吸为主。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为一条粗细不等的管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此外,消化系统还能分泌多种胃肠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在小肠内,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最终转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可以进行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消化,在口腔内只能进行部分淀粉的消化,胃内只能进行部分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吸收的有利条件: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使营养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吸收④小肠黏膜绒毛内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6.重要的胃肠激素有哪些,有何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体温

生理学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体温是指机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包括表层温度和体核温度。

二、问答题

1.哪些因素影响能量代谢?

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活动等。

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热量也显著增加。

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能量代谢率都会增加。

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多于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即摄食会引起“额外”的产热效应。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耗氧量也较大。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机体能量代谢还受到年龄、性别、生长激素、发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直肠、口腔、腋窝的正常体温值

直肠温度正常值:36.9~37.9°C

口腔温度正常值:36.7~37.7°C

腋窝温度正常值:36.0~37.4°C

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产热器官

机体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肝脏、大脑是基础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使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热量。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释放大量热量,其产热量比安静时显著增加,剧烈运动时可增加20~40倍。因此,骨骼肌是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二、问答题

1. 肾的位置。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位于第12胸椎~第3腰椎水平的脊柱两侧的腹后壁。由于右上腹肝较大,右肾比左肾略低。

试述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4.简述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有两种受体,V1受体和V2受体。V1分布在血管平滑肌,被激活后使血管收缩,V2分布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被激活后具有以下作用: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②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有利于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顶端膜中含有水孔蛋白,该水孔蛋白的多少是决定细胞膜对水通透性高低的主要因素。VP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的机制在于其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VP受体(V2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信号途径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分别嵌入顶端膜上,从而增加膜上的水通道数量,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当VP分泌增加时,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液体在髓质高渗透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被重吸收,尿液被逐渐浓缩,最后排出少量的高渗尿。反之,当VP缺乏时,细胞膜上含有AQP2的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质(称为内移)。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视力和听力的形成过程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的传递到达耳蜗,经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最终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后者传达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牵张反射、反射弧

与脊髓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纤维和效应器组成,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二、问答题

1.脑由哪几部分组成?什么叫脑干?脑干由哪几部分组成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

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2.下丘脑包括哪几部分?下丘脑是什么中枢?位于什么位置

下丘脑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对内分泌腺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下方,向下通过漏斗与垂体相连。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垂体门脉系统、激素

垂体上动脉自基底动脉环发出后进入下丘脑,在正中隆起处形成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随后汇集成数条小静脉,通过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于腺垂体再次分成毛细血管网(第二级毛细血管),这些小静脉即垂体门脉。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机体实现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二、问答题

1.甲状腺位于什么部位?

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两侧,甲状软骨的下方,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并解释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现象的产生原因。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⑴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⑵脂肪代谢:能抑制脂肪分解

⑶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增加细胞内氨基酸含量,并直接作用于核蛋白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在机体的生长过程中,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同样重要。

三多一少产生原因: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过多的葡萄糖积聚在血液中——血糖升高——超过肾糖域——出现尿糖——尿中渗透压升高——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多尿;

多尿——体液丢失过多——循环血量减少——刺激丘脑口渴中枢——口渴——多饮;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数量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受阻——细胞本身缺乏能量——刺激大脑皮层——摄食中枢——饥饿感增加——多食;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数量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受阻——细胞本身缺乏能量——动员蛋白质、脂肪加速分解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体内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分解——消瘦;

对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哪些?

生长激素: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促进长高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增加氧耗量,促进生长发育,促使神经系统的分化和成熟。

性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促进第二性征出现

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骨骼收缩力

第十四章生殖系统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及尿道球腺,外生殖器主要包括阴囊和阴茎。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球、前庭大腺和阴道前庭等。

月经周期时间

28天,月经持续时间正常为3~5天。

妊娠时间

受精一般于排卵后的6~7天在输卵管的腹壶部完成。

受精卵于第三天到达子宫腔,胚胎一般在宫腔停留3天。

分娩在妊娠的40周左右。

(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天。)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大气概述 1.名词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饱和差、相对湿度、露点、饱和水汽压。 2.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简述臭氧、二氧化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4.如何用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来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5.已知气温和饱和差,如何得出饱和水汽压、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第二章辐射能 1.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P)、太阳高度、可照时间、日照时间、直接辐射、大 气逆辐射、大气之窗、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辐射逆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2.为什么地面和大气的辐射是长波辐射?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的来源? 3.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中都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计算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总辐射、反射率、 大气透明度? 4.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贝尔减弱定律的公式。 5.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异同及影响因子。论述植物和太阳辐 射的关系。 6.地面有效辐射的公式。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有哪些? 7.写出地面净辐射公式和各项的物理意义。 第三章温度 1.名词解释:逆温、平流逆温、辐射逆温、生物学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2.写出地面(土壤)热量平衡方程,解释公式中各项的意义。 3.什么叫土壤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影响土壤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因子有哪些? 4.土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何规律?它与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何差异? 5.近地层气温的铅直变化规律。 6.简述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逆温对农林业生产有何影响? 7.界限温度的概念,5个界限温度在林业上的作用。 8.如何计算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简述积温在林业生产中的意义。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1.影响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 2.道尔顿定律、蒸散的概念。 3.大气中水气的凝结条件是什么?其达到凝结的途径有哪些?云、露、霜、雾分别是在哪些冷 却方式下产生的? 4.辐射雾、平流雾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5.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的定义。降水相对变率和绝对变率分别可 用来表示什么? 6.简述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种类。 7.从你所学知识说明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习题答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3篇)

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第1篇: 我仔细研究这次考试的成绩,语文考了93分,失分主要在作文,50分的作文,扣了11分。其次,是阅读理解部分,几乎每一题都有失分。我分析了一下,作文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选材不好。爸爸告诉我,写事儿的作文,最好选择一些有历史意义的事情。而我选择的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二是字数不够多。作文要求600字,我写的仅仅比600字多了几行,如果去掉标点符号来算的话,也许就不够600字了。总而言之,下次再写作文必须要写得更长一些,选材要更好一些,文章资料写的更加丰富一些。 英语考了92分,失分也在作文。20分的作文,我只得了6分。失分原因,一是语法不对,我对语法的掌握还是缺乏练习。二是词语数量不够。英语作文要求单词数量是80个,而我只写了70多个单词。以后我必须多练习写作,多练习语法,把英语成绩提上去,不再拖后腿。 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几门功课我很少背诵,投入精力很少,重视程度不够。说起来有点惭愧,历史地理考的还不错主要是靠了平常的积累。我以后必须要重视对各科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努力提高成绩。 经过与爸爸的探讨,我确定了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以后我要朝弱项努力,坚持着自我的强项,让“弱项变强,强项更强!”我要更加努力,考出更好的成绩。 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第2篇: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经过学校的统一部署和严密组织,已经顺利结束了。经过这次考试,不管在班级管理还是在平时日常教学中都反映出一些问题,现结合学生成绩的分析及平时表现,认真思考,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仍然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分值为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值为60分。其中第Ⅰ卷有6篇阅读理解,第Ⅱ卷也有2篇短文填空,学生的阅读量很大,部分语篇生词较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做题吃力。而基础知识部分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学生做起来较得心应手。相对来说,学生第Ⅰ卷失分较多,第Ⅱ卷得分较高。 (二)成绩分析 按照学校对学生四级目标的考查,5班应完成特优目标13人,实际完成12人,缺1人;应完成学优目标30人,实际完成31人,超1人。6班应完成特优目标11人,实际完成10人,缺1人;应完成学优目标29人,实际完成人27人,缺2人。英语校平均分为85.8分,5班为87.9分,6班为85.9分,均超过校平均分。 (三)存在的问题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第一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第一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囊内韧带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踝关节 2.男性腹股沟管内通过结构有() A.精索 B.子宫圆韧带 C.睾丸 D.副睾 3.不构成骨盆的骨为() A.左、右髋骨 B.骶骨 C.第5腰椎 D.尾骨 4.女性直立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是() A.直肠膀胱陷凹 B.膀胱子宫陷凹 C.直肠子宫陷凹 D.网膜囊 5.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是() A.下颌下腺导管 B.肝胰壶腹 C.副胰管 D.腮腺导管 6.不属于上呼吸道的器官是() A.鼻 B.咽 C.喉 D.气管 7.男性的生殖腺是() A.前列腺 B.睾丸 C.附睾 D.精囊腺 8.子宫的正常姿势为() A.前倾和前屈位 B.前倾和后屈位

C.后倾和后屈位 D.后倾和前屈位 9.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 A.膜部 B.肌性部 C.卵圆窝 D.动脉圆锥 10.不是锁骨下动脉分支的血管是() A.甲状颈干 B.椎动脉 C.胸廓内动脉 D.甲状腺上动脉 11.房水产生于() A.睫状体 B.虹膜 C.脉络膜 D.晶状体 12.成人脊髓下端约平() A.第12胸椎下缘 B.第1腰椎下缘 C.第2腰椎下缘 D.第3腰椎下缘 13.腋神经支配() A.大圆肌 B.冈上肌 C.三角肌 D.冈下肌 14.哪个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A.肌张力增高 B.肌萎缩明显 C.腱反射亢进 D.病理反射出现 15.传导躯体、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纤维交叉部位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16.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应 17.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机制是()

考试反思学生个人总结

考试反思学生个人总结 透过这次考试,我得到了磨练、反省和升华自我的机会。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经典名言我相信对我还是有用的。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考试反思学生个人总结,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考试反思学生个人总结1 到学期末了,我们进行了一场忐忑的期末考试。 放了几天假,要到校园领成绩了,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看我的错题,又看了看成绩,觉得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语文考了99分,数学考了97分,英语考了100分。 语文题我觉得错的太不就应了,居然抄错了字,下一次,我绝对不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我要仔细读题,认真书写,用心检查,认真听讲,做一只像《龟兔赛跑》里坚持不懈的小乌龟,必须能考一个好成绩! 数学的成绩太不好了优秀作文,这次很粗心,算错了得数,因为没有经过验算,所以算错了,下次,必须要验算吸取这次的教训,考一个好成绩,仔细检查。

英语这次考得很好,因为题都很简单,我要持续这种状态,争取下次期末考试还考100分! 透过这次期末考试,让我明白了要认真检查,仔细读题,不要把自己会的题做错了。期望再到学期末时,考个好成绩! 考试反思学生个人总结2 考试后,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各科的成绩了。成绩很不理想。其实分数只但是是检测我们对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已,不必耿耿于怀,而是要明白自己在哪里失分了,找出原因,及时弥补。我们务必总结失分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这次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如下: 1、考前没有好好复习。临急抱佛脚。正如毛泽东所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言外之意是没有准备过得事很难做好,而我却没有好好准备,导致失分了。 2、平时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答完卷之后,没有认真检查试卷,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导致失分严重。 认证弥补,加以改正。采取正确的方法学习。 语文,要多看课外书,提高作文水平。因为此刻语文写作占很多分。想要语文成绩变好,首先要想法设法提高作文水平,这样才能拿到高分。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题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研究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此外,主要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3.生理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使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 5.新陈代谢的概念: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机体从外界不断摄取各种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综合形成自身的物质,或暂时贮存起来,这种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或组成代谢);另一方面是将组成自身的物质或贮存于体内的物质分解,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废物排出体外,这种过程称为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要吸收能量,在进行异化作用时要释放能量。 6.生殖: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 7.稳态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反应。 9.反馈:是信息沿着一个封闭环路的流动。反馈表示的既是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如果其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到达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1.细胞的有机物可分为5类: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2.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粒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4.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呈3层结构,机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6.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 7.组织:是由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 8.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9.肌肉组织的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10.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1.神经元结构及分类: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联络神经元)。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四章感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 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 【思考题】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 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个人剖析材料

个人剖析材料 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 通过前段时间的教育学习,我多次聆听了领导的报告,原原本本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于论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章和重要讲话,积极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在党小组会、中心组学习中紧紧围绕院党总支提出的要求,对照党员的标准,对照先进典型,对照我党的宗旨,认真开展了分析检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经过这段时间学习,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真正教育,使我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看到了我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不管是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在诸多方面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自己: 仔细查摆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在政治学习上存在于片面的认识,学习目的性不够。 表现在: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前,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最基层人员来说关系不大,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主要是领导层的事,在学习态度上不够端正,学习有时流于形式,有完成任务的观念,只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没有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二、缺乏全局意识,有本位主义思想 对于自己的帮扶救助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是对于周围的其他条线工作只能帮他们联系相关工作人员,政策不够了解,不能够及时答复居民。对困难家庭的走访了解也不太够,有些时候没能够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工作缺乏主动性,思想僵化保守,创新意识不强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总认为只要服从上级安排,做好本职常规工作,没什么差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没有向那些业绩突出、进取心强的同志看齐,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没有积极主动地想一些更好的办法来帮助困难家庭,工作方法陈旧,没有创新,一直循规蹈矩,为人做事庸庸碌碌,没有新的起色。究其实,这是一种盲目自满、不求 进取的惰性思想在作怪,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自己工作种存在的思想问题的一个剖析,正是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的存在,使得工作中缺乏一种锐气,从而流于形式,流于平庸。为扭转这个局面,我将从以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一、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开展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指导工作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学习上要真学、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2012.12-1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名词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5℃,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通常以γ表示)、饱和水汽压(p16 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E)、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U)、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td)、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成为饱和差d)。 2.气候与天气的不同有哪些?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 天气。气候: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既包括平均状态又包括极端状态。 3.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平流层:①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②空气以水 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臭氧: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的存在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料,他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将会导致温度上升,并使全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水汽:形成各种凝结物如云、雾、雨、雪、雹等,水汽相变过程吸收或放出潜热,引起大气湿度变化,同时引起热量转移,对大气运动的能量转移和变化,地面及大气温度、海洋之间的水分循环和交换,以及各种大气现象都有着重要影响。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的产量。气溶胶粒子:使大气能见度变坏,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影响地面及空气温度。大气气溶胶微粒能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5.如何用饱和差、露点温度来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饱和差表示实际空气距离 饱和的程度d=E-e d>0未饱和露点温度:t>td时,表示空气未饱和;t=td时,表示空气饱和;t<td时,表示空气过饱和。 6.已知气温和相对湿度后,如何得出饱和水汽压、水汽压、饱和差、露点温度。 P16 第二章、第三章 1.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示)、 2.大气透明系数(P大气透明系数是表征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透射辐射与入射辐射之比。)、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间的夹角,以h表示)、太阳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方式投射到与光线相垂直的面上的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用S表示)、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用St表示)、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这部分大气辐射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三篇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三篇 篇一:个人自我剖析材料 作为一名森林公安民警,回想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工作,仔细查摆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个人存在的问题: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 2、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不强。对于领导交给的工作,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但没有积极主动地想一些更好的办法,为领导为工作出谋划策。 3、进取心不够。对自己的工作和现状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业务知识学习不够。平时忙于工作,忙于事务,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2、自身素质有差距。我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等方面与

所担负的工作责任还不完全胜任,对有些问题考虑不深不细、缺乏长远眼光。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对自己的要求】: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系统学理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干工作。 2、振奋精神,再立新功。首先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无止境。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尽自己全力奉献林业及森林公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工作效果。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个人要求上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努力干好本职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在工作方面要以大局为重,在完成领导交办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搞好其它工作,使派出所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努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完整版)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

期末考试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 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膜内电位较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向0方向的变化称为( ) A.去极化 B.反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2.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 与抗B 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 A 、A 型 B 、B 型 C 、AB 型 D 、O 型 3.膝关节是由以下结构组成的复关节( ) A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腓骨上端 B 股骨下端、腓骨上端、髌骨 C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 D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腓骨上端 4.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 A 、聚合 B 、辐散 C 、环状 D 、链锁状 5.如果视性语言中枢受损,则会产生( ) A 失写症B 失读症C 感觉性失语症D 运动性失语症 6.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 A 、缺乏铁质 B 、维生素B 12缺乏 C 、缺乏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7.高等哺乳动物的主要突触类型为( ) A 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B轴突—树突型、树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 C轴突—树突型、树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D轴突—树突型、胞体—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8.手掌面桡侧3个半手指及手掌桡侧半皮肤是受哪个神经支配的()A尺神经B正中神经C桡神经D腋神经 9.关于视野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视野范围 B、正常人眼的视野是颞侧大于鼻侧 C、白色视野最大,黄色次之 D、红色视野最小 10.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咽鼓管的作用是。 2.神经元按突起数目分为三种,分别是、、和。 3.新小脑的功能是:。 4.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 5.与组成哈弗氏系统。 6.内囊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间。。 7.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 8.细肌丝的和称为调节蛋白。 9.臂丛由第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 10.人类胸廓的特点是:。 11.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路的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1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1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突触后膜_______的局部电位变化。 14.行波学说认为:声波频率越高,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 15.继单个阈上条件刺激引起一次兴奋后,组织的兴奋性依次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 、。 16.丘脑的功能可概括为。 17.房水是由___________分泌的,由眼后房进入前房再进入。18.连接外环骨板和骨外膜的结构是。 19.第8~10对肋骨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________。 20.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是:、、 、、。 21.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膜,分别为、、。22.血液凝固的过程大体可分为、、 。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 (12)升高(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