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温州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温州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温州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温州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温州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环境科学专业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环境规划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1)

《环境经济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7)

《环境专业前言讲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15)

《清洁生产》教学大纲 (21)

《生物监测》教学大纲 (26)

《环境地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33)

《环境毒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40)

《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理论课教学大纲 (47)

《环境规划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51)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6)

《环境评价》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58)

《环境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64)

《环境生物技术》理论课教学大纲 (83)

《环境专业英语》理论课教学大纲 (92)

《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教学大纲 (95)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09)

《电工电子学》教学大纲 (111)

《环境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12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131)

《环境监测》理论课教学大纲 (139)

《环境监测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147)

《环境信息系统》理论课教学大纲 (154)

《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158)

《环境学概论B》教学大纲 (166)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17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78)

《环境规划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环境规划学(Environment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22110901L

学分/总学时:3/48

开课单位: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环境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工作流程和主要方法,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继续深造打好专业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环境学概论,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统计学等课程。

三、课程基本要求

环境规划学内容丰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有系统性又突出重点地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等已修课程的基本知识,以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境规划的类型、特点、任务、发展现状、主要理论基础和典型环境规划案例;

2、理解并掌握环境规划学的主要内容、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要求;

3、掌握环境调查、环境预测和环境决策的技术方法

四、学时分配

五、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的特征、作用和任务、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环境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规划概念、分类和地位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三、环境规划的地位

第二节环境规划特征、原则和任务

一、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三、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一、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

二、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现状

三、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和展望

[重点难点]

一、环境规划的类型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生态产业学理论;掌握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概念、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地协调发展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系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

二、环境容量

三、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协调发展、复合生态系统和空间结构理论

一、协调发展理论

1、提出背景

2、基本观点

3、协调发展理论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内涵

2、复合生态系统结构

3、复合生态系统功能

4、复合生态系统特点

5、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规划的关系

三、生态产业学理论

1、产业生态系统

2、产业生态学原则

3、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

[重点难点]

一、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实现原则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30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预测的类型和方法、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效应调查内容方法;掌握环境规划目标、指标、环境特征调查方法、环境功能区划、环境预测和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

一、环境特征调查

1、调查方法

2、调查内容

二、环境预测

1、概念

2、预测依据

3、预测类型

4、预测内容

5、预测方法

5、预测结果分析

第二节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环境规划的目标

1、概念

2、特点

3、基本要求

4、类型

5、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6、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式

7、实例规划目标

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1、概念

2、内涵

3、原则

4、类型

5、实例规划指标

第三节环境功能区划

一、环境功能区划概念

二、环境功能区划目的

三、环境功能区划依据

四、环境功能区划内容

五、环境功能区划类型

六、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七、环境功能区划实例

第四节环境规划方案生成、决策和实施

一、环境规划方案的定义

二、环境规划方案类型

三、环境规划方案实例

四、环境规划方案生成

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2、环境规划方案优化

五、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重点难点]

一、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二、环境预测结果分析

三、环境功能区划

四、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0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过程、大气污染预测方法;掌握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预测方法和环境规划决策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规划常用预测方法

一、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人口预测

2、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3、能耗预测

二、大气污染预测

1、源强预测

2、环境质量预测

三、水污染预测

1、水污染源强预测

2、环境质量预测

四、固体废物污染预测

五、噪声污染预测

第二节环境规划的决策分析

一、环境决策概述

1、环境决策过程

2、环境规划决策特征

3、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二、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方法

1、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2)数学规划方法

2、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1)概念

(2)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

一、弹性系数法预测工业耗煤量

二、水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三、基于线性规划的单目标决策

四、基于矩阵法的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六、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科书:《环境规划学》郭怀成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区域环境规划方法》,刘天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水环境评价与规划》,陈晓宏等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城市环境规划》,徐肇忠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七、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全部教学网络化,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平台。

2、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增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八、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各章节课外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制作学习成果汇报ppt,每章节选择其中一小组进行汇报,学生质疑、教师进行点评,汇报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即课堂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20%;课堂讨论,占10%;期末考

试,占60%。

十、其它说明无

编制人:崔灵周审核人:

《环境经济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经济学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前修课程:《环境学概论》

建设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内容、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目前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以及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

二、课程基本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有系统性又突出重点地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有关知识,以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和应用;

4、掌握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5、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制定与评估。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环境经济学》,李克国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考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王华东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美]汤姆.惕藤伯格著,朱启贵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徐嵩龄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多种形式(适当的自学,适当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比如环境经济学问题分析这章可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由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多种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网上问题答疑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联系温州和浙江的实际,讲授课程。

2.课程考核方法

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70%)或学期末论文考核等考核方式均可。

六、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经济学有关概念和环境经济学的若干重大课题,熟悉环境经济学建立和发展,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含义、任务和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对象、性质和作用

一、对象

二、性质

三、作用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任务与内容

一、任务

二、内容

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若干重大课题

[重点难点]

一、传统经济学面临挑战

二、环境经济系统

三、环境经济学的含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知识及其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4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分类和分析方法,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熟悉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掌握市场均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均衡价

格的变动;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分类和分析方法,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熟悉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掌握市场均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均衡价格的变动;了解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生产函数和生产利润最大化原则;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和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了解福利经济学的概述,熟悉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和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理解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掌握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环境质量的需求与供给。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学的定义

二、经济学的分类

三、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四、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市场均衡理论

一、需求理论

二、供给理论

三、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节生产理论

一、概述

二、生产利润最大化

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概述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四、无差异曲线分析

五、消费者均衡

第五节经济效率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

二、经济效率的实现

三、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

[重点难点]

一、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均衡)

二、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三、机会成本

四、市场均衡理论

五、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

六、消费者均衡

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三章环境经济系统(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了解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实践,理解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理念,掌握循环经济的内容、模式和对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系统概述

一、环境经济系统组成

二、环境经济系统的分类

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三、循环经济的模式

四、循环经济在日本的实践

五、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实践

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第三节节约型社会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专题—环境与经济协调研究

[重点难点]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三、生态足迹

第四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4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价值的构成,熟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掌握环境资源的定价的方法;了解三效益协调理论的概述;了解资源最优配置的有效的条件,掌握外部性的定义、分类、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和科斯理论;掌握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二、环境价值构成

三、环境资源的定价

第二节三效益协调理论

一、三效益

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的定义

二、外部性的分类

三、环境外部性与最优污染水平

四、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影响

五、外部性、产权和科斯定理

六、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案例专题—环境外部性的纠正思路

[重点难点]

一、外部性的后果—低效的资源配置

二、庇古税

三、排污权交易和自愿协商制度(科斯手段)

四、边际机会成本法

五、效用价值论

第五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6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和基本原理;掌握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步骤;掌握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直接市场法;掌握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解固体废弃物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参数的选择;了解费用效果分析的概念和案例;掌握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参数的选择;理解环境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的案例;理解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二、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基本概念和步骤

一、几个有关的基本概念

二、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

一、直接市场法

二、替代市场法

三、意愿调查评估法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一、水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

二、大气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

四、森林资源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

第五节实例分析

一、中国的环境污染损失

二、长江三峡工程分析的实例

三、宁波和苏州环境污染损失分析

四、沈抚污灌区费用效益分析

五、重庆市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六、浙江省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七、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八、大连市城市噪声污染损失估算

第六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一、生态系统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

二、经济理论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第七节费用效果分析

一、费用效果分析的概念

二、某火力发电厂费用效果分析的实例

[重点难点]

一、贴现率

二、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

三、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四、旅行费用法

五、内涵资产定价法

六、机会成本法

第六章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4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特点和产生与发展,理解静态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与结构,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方法,理解投入产出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掌握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中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模型能够求解的条件。[教学内容]

第一节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静态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与结构

三、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四、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案例专题—农业生态系统经济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重点难点]

一、投入产出的分类

二、静态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与结构

三、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四、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第七章环境经济问题分析(6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提高学生查找、阅读文献书籍总结概括的能力,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参与教学活动兴趣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熟悉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掌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内容,提高学生查找、阅读文献书籍总结概括的能力,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参与教学活动兴趣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贸易与环境

一、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二、绿色贸易壁垒

第二节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定量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定性

第三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现状

二、对策

第四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对策

[重点难点]

一、绿色贸易壁垒

二、BOT

第八章环境经济政策(4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经济手段的类型、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环境经济政策的组成,理解环境经济政策

的定义,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了解发达国家的环境税的现状。了解排污收费制度的演变历程、我国和浙江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熟悉排污收费的作用,理解排污收费制度与命令控制政策的比较,掌握排污收费的理论模型、社会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了解排污权交易制度,熟悉排污权交易的结构和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理解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基础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评价,掌握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机制、环境补贴和保证金-返还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政策概述

一、定义

二、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四、环境经济政策的组成

五、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六、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七、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

八、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第二节环境税和金融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环境税

二、环境税的效果分析

三、环境税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

五、信贷政策

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节排污收费和生态补偿费

一、排污收费的理论模型

二、排污收费制度的演变历程

三、排污收费的作用

五、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六、中国的排污收费标准

七、社会收益最大化的条件

八、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九、浙江省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第四节排污许可证交易、环境补贴和保证金-返还系统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简介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的理论基础

三、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机制

四、排污权交易的结构

五、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六、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评价

七、环境补贴

八、保证金-返还系统

[重点难点]

一、环境税

二、环境补贴

三、排污许可证交易的理论基础

四、保证金-返还系统

七、其它说明

1、在授课中,以教材为主,辅以其他参考书以及最近该学科的研究成果;

2、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授课章节的学时安排上,可作适当调整;

3、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内容及掌握情况,在具体章节的重点及难点上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4、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实际授课中适当增加当前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方向及出现的新问题,以弥补教材内容更新慢的缺点。

5、第七章推荐主讲教师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

6、成绩比例可按学校要求和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环境专业前言讲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环境科学专业前沿

(Forward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peciality)

课程代码:122111201L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 32学时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报告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导轮、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工业生态学、环境生物、环境毒理学等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解环境科学近年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并针对目前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结合工程技术实例,讲解目前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改善环境以及节约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环境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业革命以前。在农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这次大转折的标志是能够利用“制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据我国科学家考证,在元谋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炭屑、烧骨等遗迹,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明。这说明,大约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火。由于能够利用火这一体外能源,人类结束了自然奴隶的历史,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改造环境,开始了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出现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史前社会,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如美洲野牛绝迹可能与人们过度狩猎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猛犸象、披毛犀的消失,也可能是同样的原因所致。不过,在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极小部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讲,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还很低,还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以采集和猎取天然动植物为生。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环

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还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所以,在农业革命以前,环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自然环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提高学生跟踪本学科研究前沿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选课建议

该课程是为环境科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建议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外,还需阅读环境科学的中外文资料。

四.学时分配

五.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科学前言的目标任务

2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言问题

3了解环境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一、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挑战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难点、时代要求

三、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在各领域的应用。

[重点难点]:

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影响及研究对策[目的要求]

1了解全球变化的概念、背景及主要类型

2 了解不同类型全球变化的起因、发展过程、联系

3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学影响、生物学影响以及与环境科学的联系

[教学内容]

一、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提出背景

二、不同类型全球变化的起因及联系

三、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学影响、生物学影响以及与环境科学的联系

四、结合本学院研究优势,重点介绍全球变化对水环境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不同类型全球变化的起因、相互联系以及对环境科学学科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成因及影响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近海的海洋状况、海洋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2了解海洋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3了解海洋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海洋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环境科学研究热点问题

[教学内容]

一、近海海洋环境特点、环境问题诱发因素、现状

二、海洋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态后果及可能修复手段

[重点难点]

海洋环境的特性、环境灾害诱因、生态后果、恢复技术。

第四章绿色建筑—零能耗建筑及建筑绿化

[目的要求]

1 了解绿色建筑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3 了解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

4了解建筑绿化的景观价值和实用价值

5了解零能耗建筑、建筑绿化的关键技术及优缺点。

[教学内容]

一、绿色建筑的时代背景与要求

二、零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设计理念

三、建筑绿化的关键技术和景观价值

四、现有绿色建筑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1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关键技术

2 建筑绿化的关键技术与局限性。

第五章海洋酸化、近海赤潮及其危害、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及环评报告[目的要求]

1了解海洋酸化的背景及危害

2了解中国海域富营养化进程及现状

3了解不同海区的赤潮发生时间、规模及赤潮种的变化

4了解人类在克服或延缓这两种海洋灾害是所采取的手段及面临的困境。

5 了解海洋灾害的调查方法。

[教学内容]

一、海洋酸化的背景及生态危害

二、赤潮发生背景、研究现状、危害、不同海区的差异

三、海洋环评的方法及环评报告

[重点难点]

海洋酸化背景危害、不同海区赤潮及赤潮种的差异、海洋环境评价方法

第六章五水共治与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时代背景、目的要求

2了解五水共治的主要内容

3 了解黑臭河道污水治理的主要技术及优缺点

4 了解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及局限性

[教学内容]

一、五水共治的背景、要求、具体内容

二、河道污水治理的常用理化方法及生物方法

三、生活污水就地处理技术

[重点难点]

1 河道污水治理的常用方法及各自的局限性

2 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的关键技术

第七章液体废弃物、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案及新技术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最快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因而,对程序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很高的场合及需要直接控制硬件的应用场合,汇编语言的应用是必不可少三、课程目标 汇编语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 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内部的运行机理,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相关 知识,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 上机实验,使学生受到软硬件实验的初步训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1) 为什么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2) 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 (3) 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运算 (4) 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5) 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2.基本要求 了解机器指令、代码指令、机器语言、汇编指令、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源程 序、汇编程序、汇编等概念;掌握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及

运算;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与”、“或”、“非”、“异或”等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第二章80X86计算机组织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系统概述、存储器、中央处理机和外部设备。 2.基本要求 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及其关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总线;存储器的内容、地址及存储器的分段;中央处理机的组成、80X86系列CPU工作寄存器构成和功能,特别是段寄存器和标志寄存器;外设接口、端口和8086/8088的端口地址范围和访问方法。 第三章80X86的指令系统 1.教学内容(重点内容) IBM PC机的寻址方式、IBM PC机的指令系统。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IBM PC机寻址方式及物理地址的计算;数据传送、算术、逻辑、串处理、控制转移和处理机控制指令六组中的所有指令的格式、操作、及影响的标志位。了解机器语言的指令组成; 第四章汇编语言程序格式 1.教学内容 汇编程序功能、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2.基本要求 掌握DEBUG程序和命令及能用DEBUG 程序调试和运行简单小程序;汇编语言上机步骤、汇编程序的功能;数据定义及存储器分配、表达式赋值“EQU”和“=”、段定义、程序开始和结束、对准、基数控制等六类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中的名字、操作、操作数和注释等项。 第五章循环与分支程序设计 1.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结构、循环程序设计和分支程序设计 2.基本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制步骤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循环的设计方法和多层循环的设计;分支程序的设计方法,并能编制相应的程序。第六章子程序结构 1.教学内容 子程序的设计方法、嵌套与递归子程序、子程序举例和DOS系统功能调用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48学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课程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演示,课后习题练习等环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能够设计或调试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及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技能。 2.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 第1章微型计算机概述 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造及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第2章微处理器 目的和要求:掌握8086/8088 CPU寄存器结构、作用、CPU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理解存储器读/写时序;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 重点:Intel x86CPU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堆栈,引脚及其功能;最小/最大模 式下系统总线形成;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 难点:Intel x86CPU的内部结构、典型时序分析 第3章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寻址的概念;8086的6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8086指令系统 重点:掌握寻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 难点:区别指令的正确与错误。 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目的和要求:了解汇编语言特点、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结构;掌握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伪指令、宏定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DOS功能调用基本I/O,返回DOS方法,了解文件管理;理解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运行、调试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教学重点:汇编的概念及其方法, 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运算符的使用方法,汇编的步骤;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伪指令、宏定义的用法;程序设计算法与流程图。 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 目的与要求: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I/O的编址方法、特点;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及接口技术;理解程序控制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 重点: I/O的编址方法、译码电路及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难点:程序控制、中断、DMA方式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第6章存储器系统 目的与要求:了解存储器的作用、分类、结构及性能指标,了解存储器系统的多层结构;掌握静态RAM、动态RAM及EPROM的特点、基本结构、地址形成方法及典型芯片;了解DRAM 刷新;掌握存储器芯片的扩充的常用方法. 重点: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扩展及其与CPU的连接 难点:存储器的位/字扩充方式的方法及连接 第7章中断系统 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断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断类型码、中断矢量和中断向量表的概念,以及如何对中断服务程序寻址;了解8259A的编程结构,理解8259A工作方式、有关命令和初始化编程及其在PC机中应用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

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形成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应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汇编语言编程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教学难点 重点是8086CPU内部结构,引腿信号及功能,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的基本技术,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难点是CPU操作时序,各种接口芯片的控制字,模式字的设置及其含义,接口与外设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编程。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微型机算计概述 (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微型机的分类和发展概况;掌握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机系统的差别;掌握CPU的功能和组成部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第一节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 一、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二节微型机的分类 一、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第三节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一、微处理器 二、微型计算机 三、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四节微型机算机的应用 一、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1.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之间有什么不同?

2. 微型计算机采用总线结构有什么优点? 3. 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章 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 ( 6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常用引腿信号的功能,8086的中断系统,总线操作及时序; 2、理解:80386的体系结构,三种工作方式,指令流水线和地址流水线,虚拟存储机制和片内两级存储管理;Pentium采用的先进技术,原理结构,技术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内部寄存器的功能,主要的引脚信号及功能,中断响应过程,存储器组织和I/O组织。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一节 16位微处理器8086 (2学时 ) 一、8086的编程结构 总线接口部件和执行部件的组成及各自功能,8086总线周期的概念。 二、8086的引腿信号和工作模式 1. 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的概念 为了适应各种应用场合,在设计8086/8088CPU芯片时,使它们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及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 2. 8086/8088的引腿信号和功能 8086/8088CPU有40条引腿,这里介绍在两种模式下公用的32条引腿和他们的传递方向及有效跳变。 3. 最小模式 讲述8086在最小模式下的典型配置及有关引腿信号。 4. 最大模式 讲述8086在最大模式下的典型配置及有关引腿信号。 三、8086的操作和时序 1. 系统复位和启动操作 8086/8088复位时各内部寄存器的值,复位时序,总线信号状态。

8086汇编语言指令的寻址方式有哪几类

1. 8086汇编语言指令的寻址方式有哪几类?用哪一种寻址方式的指令执行速度最快? 寄存器寻址最快 7. 下面这些指令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是错误的,请说明原因。 XCHG CS , AX ;不能修改CS MOV [BX] , [1000] ;不能在两个内存单元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送 XCHG BX , IP ;不能用名字直接访问IP PUSH CS POP CS ;不允许直接修改CS值 IN BX , DX ;输入数据必须使用累加器AL或AX MOV BYTE [BX] , 1000 ;格式错误,且超范围,应为MOV word PTR [BX],1000 MOV CS , [1000];不允许直接修改CS值 20.带参数的返回指令用在什么场合?设栈顶地址为3000H,当执行RET 0006后,SP的值为多少? 利用堆栈传递参数时使用;对于近调用SP=3008H,对于远调用SP=300AH 27.设当前SS=2010H,SP=FE00H,BX=3457H,计算当前栈顶地址为多少?当执行 PUSH BX指令后,栈顶地址和栈顶2个字节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栈顶地址:SS:SP,物理地址为:2FF00H;PUSH 完以后栈顶地址为:SS:SP=2010:FDFEH,即物理地址为:2FEFEH,内容为:57H 34H(由低地址到高地址) B P7 5. 设(DS)=3000H,(BX)=1100H,(CS)=0062H,(S1)=0002H,(31100H)=52H, (31101H)=8FH,(31162H)=6BH,(31163H)=99H,(31103H)=F6H, (32200H)=AAH,(32201H)=B6H,(32800H)=55H,(32801H)=77H,给出下列各指令执行后AX寄存器的内容: (1) MOV AX,BX (2) MOV AX,[BX] (3) MOV AX,4200H (4) MOV AX,[2800H] (5) MOV AX,1100H[BX] (6) MOV AX,[1160H+SI] 9. 分别执行下列各指令组,写出AX的内容: (1) MOV AX,93A4H NEG AX 73A4-8c5c,e689-1977 (AX)=6C5CH (2) XY DW "AB" MOV AX,XY (AX)=4142H (3) MOV AX,2B7EH MOV CX,4DB5H ADD AX,CX (AX)=7933H (4) XA DW 0BD57H MOV AX,0FBCDH AND AX,XA (AX)=B945H (5) STC MOV BX, 0B69FH MOV AX, 43A2H SBB AX, BX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完整版)教学大纲-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E0200710 学时数:20 学分数:1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笔者:崔红玲编写日期:2013-11-15 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 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 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n ability.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 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