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管理思想深深影响者先秦至明清历朝历代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经历数次朝代变迭后仍能一脉相承的原因,其中的理念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以及以往的工作经历,我觉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自知知人,以人为主。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即所谓的“正人必先正己”,最佳的管理行为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不仅通过约束来端正他人行为,同时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视人才的选用。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知人者智”。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即“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因才施教;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选才用才上讲求德才兼备,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用人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应该以人为主,作为管理者要具备自知知人的能力。

二.依道而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道”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或者说是状态,由事物内在的原则、规律决定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和运动趋向,其外在的表象可能有很多种,但其本质却只有一种。只有顺应这种本质去处理事物,不肆意妄为,不违背其自然的发展方向,那么任何事物都会顺应自身的情况去发展演变。“自然”即“道”,即规律、法则。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

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根据事物的本质以前瞻性的思考和想法去处理自己所面临的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而不要置身于琐事,不要费力于枝节。

三.持经达权。应用易经的道理,充分掌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秉持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一之多元化”的理念,讲原则寻规律,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也是规律。但是所有的“变”应是建立在遵守事物本质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有原则的应变,应该是因时、因人、因地、因事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时、事、地而应变,以求制宜。“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就是“变”,是权衡、变动的意思,“持经达权”就是“持经达变”,合理应变,圆通而安人,通过“原则不变,方法要变”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具体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如何古为今用是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课题,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区分出对我们实际管理工作有益的和无益的元素,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自己的实际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应该终身践行的事情。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顺“道”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二、重人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 四、守信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 《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 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 八、节俭 九、法治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的管理思想 1、仁政

2、德治 3、礼制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 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 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 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 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 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1、自然无为——管理之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争”和“守柔”的智慧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有为,下无为” 2、自胜者强——自我修炼之道 讲到管理者的七种品质,老子说:“居善地,从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小国寡民”。特点是:自然、素朴、平等、自由、安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 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 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 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产生的背景上看具有二重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产生的背景上看具有二重性 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倾向于清心寡欲和宁静自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张凡事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于寂寞退隐,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在长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是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决策才能确保决策不失误,我国的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么事情都要先谋而后动,只有谋划的充分、合理、科学,才能在执行起来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做事情才能成功而不失败。所谓“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水中,则不能烛十步”,意思是讲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特质,绝对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鼠目寸光,治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十八》中说:“为国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域”是说做事应该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之别,根据形势情况的变化按照既定目标或相时而动,有助于管理成功。可见,预测和决策关系全局成败,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的综合运用,主张谋而后动。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然有一些人主张重义轻利,但是却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讲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宋代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利者义之和论》中说“义利利义相为用”,主张义利互为共用,二者不能偏废。春秋时的管子更是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然而,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还认为“自利”与“利人”并不完全矛盾的,而且“自利”之德与“利人”之德同时也是统一调和的。”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讲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他讲的是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国威靠的是人民的气势,福利乃是由人民所树立,道德靠人民的实践来兴盛,义的实现靠人民的共同行动。这句话,可谓深刻的概括了中国义利两全的管理真谛,在普通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在激励和奖惩方面,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诸葛亮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应做到“无党无偏”,意思就是说管理者务必要做到赏罚公正分明,才能服人服众。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对此诸葛亮论述的更加具体,他说“赏罚之致,谓赏善罚罪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对良善功将有所激励发扬,对奸恶无功有所咸惧,以确保管理组织的正常科学运转。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特别重视德能兼备的标准,我国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度"就是在考察德行修养的基础上实行的推举贤能的管理制度。管子认为,国家选贤任能,要举拔有德者给予爵位,举拔有才者就任为官。把德行置于功劳之上,主张国家用人要德才兼备,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选贤还应做到“不以年伤”,即选用人才不应受年龄的限制,从而否定了资历主义。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二是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三是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孔子治国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要“富而后教”。在教与刑上的运用上主张宽猛相济,树立君主权威。商鞅则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教思想。他主张:“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画策》),认为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论文

儒家管理思想和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尤其是跳槽问题,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人本”、“仁爱”和“修身”思想,并且联系实际问题,提出了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字:企业人力资源儒家思想管理 当今社会,好的企业多,优秀的人才也多,所以跳槽这件事也是数见不鲜。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跳槽,有很多原因,极大一部分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善。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中国企业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亲近的人才靠得住,所以在招聘时很多人是托关系进去的,就算一部分人勉强挤进去了,发展到管理层的机会也是极少的,在努力无果后只有失望离开。(2)绩效管理方面标准不科学、不全面,量化的考核标准并不能反映员工真正的才能,而且在评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大家整体对自己要求不高,管理人员起不到表率作用,对于满腔抱负的员工,就会另寻企业文化较好的企业。(3)薪酬方面缺少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劳动量和工资不成正比,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与员工预期的相差悬殊,决定着员工的去留。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儒家管理思想,探讨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内容概述 1.注重“人本”思想 儒家的管理哲学带有鲜明的“人学”色彩,重视和强调人的价值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认为,尊贤善听、群策群力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首先要尊贤,儒家认为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举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分亲疏,任人唯贤不唯亲。要“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意思就是对于世俗的毁誉要深入考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既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又要“无求备于一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全责备。 2.崇尚“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强调领导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地对待下属“。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博爱。仁的内涵就是“仁者,爱人”,孔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仁者,人也,其核心就是尊重和关爱人。义者,宜也,就是做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着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

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2.中国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

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①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古代内部控制思想

中国古代的内部控制思想 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的转变,它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管理国家、控制社会发展的才能和经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私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在朝代变更中也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贯彻着钱、财、物三分管的理念。 但是,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十分低下 , 内部控制制度大都融合于财政经济制度之中。因此 , 历代历朝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表现在内部牵制方面。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对一切经济业务的处理 , 规定需要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掌管 , 相互核对、相互制约以及查错防弊的一种工作制度,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内部牵制制度发展起来的。 内部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吻合的。 我国最早的内部牵制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西周时期之所以产生内部控制,是由于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的鼎盛阶段,当时的管理需要加强与完善所决定的。西周首先实施了分权控制和九府出纳方法。周代的财务行政、会计、国库组织各自成一系统,并在其间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西周的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九府出纳制度使各个出纳部门责任清楚 , 分工明确 , 既联系又制约 , 控制着整个王朝的财物收支活动,而九府又统归司会控制 , 使王朝的财物出纳保管之权都集中于司会的控制之下,宰夫则行稽察之权,这种财计组织制度的构建,财计分工与协调方法的应用,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还有交互考核制度和上计制度。西周的交互考核控制办法,其基本内容就是对同一经济事项,同时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反映,进行对比考核,基本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上计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审计监督制度,是一种抑制贪污舞弊的有效形式,每年各地的官吏将地方上的税赋收入及各项财政开支,用书面的形式呈报给皇帝,皇帝则每年进行一次听计,由负责审计的官员将各地报来的收支账目念给皇帝听,以此审查官员的经管责任,其实质是对定期报表的审核制度。 到了秦朝,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王朝成立了,秦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不仅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已经法规化,开始实行严密的上计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皇帝下设三公(丞相、大尉、御史大夫)和九卿,审计工作置于御史监察机构的统辖下,在御史大夫之下,设侍御史和监御史,协助御史大夫专职监督全国的民政、财政和财物审计事项。作为皇帝有效监督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御用工具和耳目的御史监察机构,位高权重,在政治、经济和司法领域都享有较高的地位,政治上督察百官的奸邪逆恶;经济上弹举百官赃罪,参与官吏勾考账簿、审查钱粮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代表性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有的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的反映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但都比较零散。可以择要归纳为计划、组织、经营、用人、激励等几个方面。 在计划方面,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首篇就是《计篇》,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都失火,由宰相丁渭负责主持修复宫室任务,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的计划方案,集中反映了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丁渭提出,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一条渠道,从中取出大量的土来就地烧成砖瓦;同时引汴水入渠,由水路使用竹排木筏,运进建筑材料;待宫室修复任务完工后,再将建造中弃置的断砖破瓦和灰土等,填在渠道内,修复路面,恢复街道。 在组织方面,我国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周朝,就实行了严格分工,等级分明、统一指挥的官僚组织结构。周朝将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官分360职,各有职掌,并规定官员的级别和员额。这样庞大的、集权的、职责分明的政权结构,在古代世界史上是少有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出了一个严密组织民户的统治措施,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连同受重罚。这

个严酷的统治方法,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作为一个有力的统治手段而沿袭下来。 在经营方面,历史上著名的经营思想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待乏原则表现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絺”。是指经营要有远见,要能够依据规律预测到未来市场的需要。积著之理是讲获取利润的方式,总结了一些货币流转和经营货物的经验。周国人白圭被尊为商贾的祖师,他认为致富要术在于掌握时机,精确运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法则。 在用人方面,我国古代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在奴隶制世卿制度下,命官的主要标准是宗法血缘。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反映在选官思想上就突出地表现为尊贤思想的萌发,出现了以军功、力田作为选官标准的作法。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征辟等制度,广开才路,多方用人,而且侧重于求贤用贤,不强调门第世资。至隋唐,建立了分科考试,取士授官的科举制度,唯才是用,不避亲疏,比较平等地向着社会广开取士的大门。从此,科举选官被视为正途,一直沿续到清末。 在对被管理者进行激励方面,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除了把物质、荣誉、地位作为激励手段外,我国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情感激励的作用。《孙子兵法》强调将帅要“爱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孟子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说君待臣像手足,那末臣待君像腹心; 君待臣像犬马,那末臣待君像路人; 君待臣像草芥,那末臣待君像仇敌。孟子所提出的仁政学说,同现代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的某些主张有相似之处。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经济·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社会管理思想如《论语》、《管子》中的“君子不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等思想,均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2.系统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还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其建筑和管理的整个构思都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3.战略管理思想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中外“兵学圣典”,直到今天,仍备受推崇。 4.用人思想有“知人善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二、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按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学阶段(19世纪末~1930年)、行为科学阶段(1940~1960年)和科学管理阶段(1960年以后)。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1)概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勒(F.W.T aylor,1856~1915),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是:①使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工作环境标准化;②确定合理的工作量;③挑选和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④实行差别工资制;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3)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①护理人员按工作内容分工,早期实行了功能制护理;②制定了护理技术的操作标准和时间要求,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延续至今的典型活动是护理技术操作比武;③在质量控制方面,推行标准化的管理等。 2.管理过程理论 (1)概述:法国人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独创的研究,l925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后人把他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2)主要内容:法约尔提出,管理活动包含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且他给出了十四条一般管理原则,包括有分工、职权与职责相适应、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 (3)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①强调护理管理者必须承担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事宜;②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作者:————————————————————————————————日期:

管理学原理报告 自选课题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小组成员:环艺132 张洋 自动化132 魏新禹

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儒家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治人理念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法家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 2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3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 4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 5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1顺道——顺应规律 2重人——重人心向背、尊重人才 3求和——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4法治——明法(公开)、一法(公平)、常法(稳定) 5守信——诚实守信 6预谋——计划、策略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各种管理思想和实践。其中,在组织管理、经营理财、选任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思想。 a) 1.组织管理思想 b) 2.经营理财、选任用人思想 c) 3.关于能力的思想 ?1.组织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也许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前11世纪),该书第一次把 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 ?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 杰出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2500年。《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军事管理中奉为经典规则,并在企业和商务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经营理财与选任用人思想 ?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 之理。“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积著之理” 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早在南宋时期的会计原则中,就提出出纳与会计分离的思想。公元923年就已经有中国最早记载的酒类成本核算。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出了以一定经营资金获取一定合理利润的论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人事测验 的发源地。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比较系统地体现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事考试和选拔的思想。从人事评价和选拔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公开申报与竞争: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和参与,使得测验和选拔有了较充分的选择基础; –(2)综合评价与考核:大部分科举制考试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从笔试、面试到论文、习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 –(3)多层筛选与录用:科举制实践中比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筛选,并在适当的层次给予录用。

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管理学原理报告 自选课题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小组成员:环艺132 洋 自动化132 新禹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儒家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治人理念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法家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