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麻冕,古代用缁布做成的礼帽(百度百科)。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图1、中国古代帽子发展史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古代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朱熹四书集注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张居正讲评

古时布皆用麻。麻冕是用麻布染作缁色以为冠者也。纯是丝,俭是省约,泰是骄慢。孔子说:“大凡事之无害于义者,或可以随俗;若有害于义者,断不可以苟从。如古者之冕,以细麻缉成的缁布为之礼也。今也以其细密难成而改用丝为之。用丝比之用麻较为省约,是之谓俭。俭虽非礼,然不过制度节文之小,无害于义,犹可以随时者也,故吾亦从众,不必于立异焉。

若夫臣之拜君而必于堂下者,亦古制之礼也。而今也则皆拜于堂上,是流于骄慢而为泰矣。泰则有亏于君臣之义,乃纲常伦理所关,非细故也,故虽违背众人之所行,吾宁从下而不顾焉。”此可见圣人之处世,不论流俗之如尚,而惟以义理为权衡,或从或违,惟其是而已。此所以为万世礼义之中正也。

【博文详解】

编织麻冕原是存在于礼的条文之中,但现在为了节俭而改用丝,这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礼并不是仅仅守着僵化的条文。另外孔子认为人行礼应该是要由心出发的,这样的话,礼并不违反本性,也就是有人顺着自然而行礼了。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也就是说同样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而有好处,那么可以从众而违反礼仪的规定;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那么即使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孔子坚持、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如果一项礼仪没有维持宗族良好存续的理性意义,不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诚挚纯朴的情感,这样的礼仪制度哪里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对一般人来说,参加礼仪活动当然要穿戴整体,但戴什么质地的帽子,在孔子看来,只要庄重严肃,内心真诚,那是无关大体的。要是能给普通百姓节省下点人力物力,那也未尝不可,因为那毕竟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而在大臣拜见君主,省去先在堂下跪拜这一问题上,那是不可以通融的。因为孔子认为这是原则问题,缺少了这一道程序,时间长了,大臣们便会生傲慢怠惰之心,表现出轻慢骄纵之情。

可见,孔子在礼仪上是讲求灵活性的,要懂得从俗从众,但还要讲求原则性,那就是礼仪背后的理性意义和它蕴含的内在情感,特别是后者。没有赤诚真挚的情感,任何礼仪只是一具空壳而已。

关于麻冕、纯,辨识纷繁,简单说就是礼当用“麻冕”,但是现在一般都用比较简朴的纯为冕,虽不合于礼,然其简可从。拜君之礼,有数说,简而言之拜下就是拜于堂下(具体的拜见方式有各种解释,但是从建筑上说,唐代以前华夏以干栏建筑为主,升于堂者应当除去鞋子,如今日韩日之居处例,所谓拜下即是未升堂而先拜于堂下。如华夏之跪拜礼则当从建筑上明之,干栏建筑,主客见于堂上,跽坐、跪坐相对,而行礼则俯身,即为跪拜矣。),拜上即是直接登堂入室而行拜见之礼于堂上。

在孔子而言,“礼”的宏大秩序的蓝本是伟大的周代制度秩序。其阶层精神是贵族分封制(礼不下庶人,庶民百姓与土地一起仅仅是财富的符号),礼既是外在的规范,又是贵族分封制内在的身份、义务、权利原则,作为外在的规范,它是我们仪容行止的依据,而作为内在的原则则是我们所为的准则。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而出现的等级机制的消散,正在转向新的路径。孔子对于伦际的规范,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界说,在某种程度上奠立了以自我主体为核心的伦际关系,消弭了周制度的身份、地位、等级原则,而成为内在的伦际原则。《五服图》、《本宗九族五服图》就是孔子伦际模式的经典表达。

在这一模式中,自我得到了相应的安顿。分封的身份原则在这里转化为名位原则。姻亲政治即将让位于名位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的原则正在转化为全新的原则。逾礼即是对于世间秩序的破坏,因此孔子虽然强调“过犹不及”,并认为逾礼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宁愿坚守礼的底线而不能跨越,所以在己则从俭,在应世则戒泰,所以“从下”。

【个人理解】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为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权的大问题。

我认为这句话涉及到了民权和君权两个方面。按照“麻冕,礼也”的逻辑,孔子提倡节俭维护了人民的权利,而他又坚持“从下”,以实际行动维护了皇家的权利。

礼表示对生活、人、事物的礼貌。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家都用优雅合乎规范的礼仪,这是与人为善的表现,我们也要遵从。当某些特殊的礼仪不合乎常理,我们不仅要要坚持己见,还要学会摒弃它。就拿我们今日的切身体会来说,礼尚往来本来看起来是合乎常理的原则,但是在迎来送往中,送礼都追求奢华,即为了满足所谓的面子,无形中给许多人带来了压力,究其根源是在施行所谓礼的过程中没有掌握一个度,节俭还没有在全社会盛行起来。所以,孔子对待礼仪中的灵活性和原则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科研中,对于大家公认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好的观点,我们应该谦虚的去学习。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在座的每一个研究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迷信权威,应该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在经过自己多方面的论证依然不能与大家的观点一致时,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并给大家论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相信真理、明白自己的核心价值,而不是相信权威。

【附录】

麻的相关图片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