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方剂归纳........

桂枝汤类

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柯伯韵--此为仲景群方之首,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总方;曹颖甫--胃肠虚寒,血运不畅也。方中姜也、草也、同为温和肠胃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细辛

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水饮+阳虚阴凝,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小便利则愈)

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黄芪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若身重,汗出已辄轻

者,久久必身瞤…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气虚湿盛阳郁)

加黄芪2两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

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麻甘姜术防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桂枝汤类桂枝新加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气虚已甚),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注:桂枝后下

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2:1

桂枝救逆汤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起,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邪无从出,因烦盛,火反入内,火气在上,阴气独统于下,故重而痹)

桂枝1两,炙甘草2两,牡蛎2两,

龙骨2两

桂枝加龙骨

牡蛎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加龙骨、牡蛎各3两

桂枝麻黄各

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

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

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主之。茯苓半斤(先下),桂枝4两,炙甘

草2两,大枣15枚

茯苓桂枝五

味甘草汤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

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茯苓4两,桂枝4两,炙甘草3两,

五味子半升。

去桂,加干姜、细辛3两。

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炙甘草

各2两

小建中汤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

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枣姜血痹方。

(生姜6两)

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不能食饮。内补当归建中汤,桂枝倍芍加饴当。黄芪建中汤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加黄芪1.5;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1.5;肺虚不足,补气加半夏3.

桂枝汤类黄连汤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桂枝附子汤去

桂枝加白术汤

(接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 白术4两

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桂枝汤去芍药+ 人参、阿胶各2两,

生地1斤,麦冬、麻子仁各半斤

当归四逆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桂枝汤去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当归四逆加

吴茱萸生姜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生姜

芍药甘草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

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如伸。若胃气不和,俨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

针者,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4两干姜2两炮

芍药4两炙甘草4两

桂枝去芍药

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黄芪芍药桂枝

苦酒汤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

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药、桂枝(1:1)

麻黄汤类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方义:伤寒始病,脉之所以浮紧者,以邪正交争于皮毛肌腠间,相持而不下也。一汗之后,则皮毛肌腠已开,而邪正之交争者解。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肠胃虚寒者,麻黄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肺脏实寒者。厥为寒气外犯皮毛,内侵肺脏。肺脏因寒而闭,呼吸不利,故上逆而作喘。

麻杏石甘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加石膏半斤

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又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亦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

心汤主之)。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汤最有攻,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

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3

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4两;

若喘着,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加石膏2两

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菀味辛,辛枣夏冬姜用生。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杏夏襄,膏辛小麦味干姜。

饮寒化热上凌肺,咳喘脉浮痰热光。大青龙汤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麻黄”枣姜石

桂枝二越婢

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发汗力度进一步减小而更重于养正)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越婢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附子,风水+白术麻黄汤去桂枝+生姜、石膏(半斤)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汤去桂枝+生姜、石膏、半夏

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倍杏仁加白术4两

麻黄杏仁薏

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去桂枝+薏苡仁(半两)

麻黄汤类甘草麻黄汤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甘草:麻黄=1:2

半夏麻黄丸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加上附子、炙甘草、太子参治疗病窦半夏:麻黄=1:1

麻黄附子汤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

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甘草:麻黄=2:3,炮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

细辛汤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

麻黄附子

甘草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微汗也。甘草麻黄二两佳,附子一枚固根荄。

苓甘五味姜

辛汤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

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支饮冒呕)

苓甘五味姜辛汤,支饮咳嗽胸满将。

苓甘五味姜辛夏,饮逆眩呕不可怕。苓甘五味加

姜辛半夏杏

仁汤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

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支饮形肿)

苓甘味姜辛夏杏,水去呕停肿可进。

苓甘五味加

姜辛半杏大

黄汤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支饮胃热)

苓甘味姜辛夏杏,面热如醉大黄进。

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麻黄升麻汤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

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硬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4.5),天花粉4两;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3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4两;若不渴,外有微热

者,去人参,加桂枝3两,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2两。

小柴胡汤类证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

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

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小柴胡汤+芒硝6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

牡蛎汤主之。

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

枣六余皆一两半,二两大黄后同煎。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

之。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

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去半夏加瓜篓汤主之。柴胡去夏加娄根,疟病渴和劳疟斟。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主之。寒多微热或不热,柴胡桂姜汤可截,柴桂姜甘瓜牡芩,只需一剂再煎服。

泻心汤类大黄黄连泻

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沸水泡之饮用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2两黄连黄连各1两附子一枚炮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

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

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

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中治虚痞,法在调阳与和阴。

旋覆代赭石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旋覆代赭石汤老人下大江。

旋覆花汤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旋覆花、葱白、茜草

四逆汤类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干姜、附子、炙甘草

四逆加人参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加人参1两

通脉四逆汤少阴病,下利清谷者,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2两附子大者1枚

干姜3两

通脉四逆加

猪胆汁汤

吐已下断,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加猪胆汁半合

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白通汤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葱白、干姜、附子

白通加猪胆

汁汤

少阴病,下利微脉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主之。葱白、干姜、附子、人尿

猪胆汁

茯苓四逆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人参、茯苓

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枳实、芍药、柴胡、炙甘草真武汤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术姜芍附苓

附子汤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之。

术人芍附苓

芍药甘草附

子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和阴,邪轻者)芍药:甘草=1:1

金匮要略方剂对比

方证比较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

药物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半夏、干姜等分

主治诸呕吐,谷不得下心下痞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

彻心中愦愦然无奈

干呕、吐逆、吐涎沫

病机胃寒饮停(中焦)寒饮搏结于胸胃胃中虚寒

功效散寒化饮,降逆止呕散寒逐饮温中止呕

方剂特点久煎,浓煎生姜汁后下,日三一夜服散剂,浆水煮,顿服

走而不守守而不走

方剂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病机里实兼表证里实气滞证里实兼少阳证里实积滞俱重

主治发热,腹满,脉浮数

里证>表证胀,痛,闭

气滞>积滞

心下满痛,拒按,便秘积胀俱重,腹满不减

病位肠胃肠(脘腹)心下(两胁,腹,胃、胆)大腹(肠)治法解表通里行气除满退下和解少阳,清泄里热攻下热结

方药桂枝汤去芍药+生姜量

+厚朴三物

朴、实、黄

(厚朴量最大)

小柴胡汤去参草+生姜量

+芍药、大黄、枳实

硝黄厚朴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学院:二临 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 姓名:沈楚楚 学号:053014115 完成时间:2015.5.1

摘要 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 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 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 (一)【伤寒论】选例 案1 腹痛误治 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后转中医治疗。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1] 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包括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2] 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2] 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2] 【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1] 案2自汗 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1] 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完整word版)伤寒论整理总结,推荐文档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 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金匮温病名句名方-100条

伤寒金匮温病名条名方(100条) 一、伤寒部分(42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9、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10、"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 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1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1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

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14、"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 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1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1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1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1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

一、桂枝汤类方证 1.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第16条(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作者:————————————————————————————————日期: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傷寒論全部藥方分類錄 姜佐景編製五十一年(1962)國醫節 王全民重新打製2009年12月17日方名上端首排加()數字,係今新編號數,次排數字係示原有次序,方名字多者簡之。 ○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 (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 (或說應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湯 (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 (4)084桂枝加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 (5)003桂枝加樸杏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10)046桂甘龍牡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 (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切大棗十二枚擘 (與(6)方同味異量)

(13)005白朮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匱)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 ○ (丑) 麻黃湯類 (計9方) (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 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附加減法) (18)008桂麻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 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 (21)085麻黃附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22)086麻黃附甘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片甘草二兩炙 (23)024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 (寅) 葛根湯類 (計4方)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方剂归纳........ 桂枝汤类 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柯伯韵--此为仲景群方之首,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总方;曹颖甫--胃肠虚寒,血运不畅也。方中姜也、草也、同为温和肠胃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细辛 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水饮+阳虚阴凝,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小便利则愈) 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黄芪 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若身重,汗出已辄轻 者,久久必身瞤…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气虚湿盛阳郁) 加黄芪2两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 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麻甘姜术防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