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语子罕第九(9.2)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2)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2)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2)详解及学习体会

【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哉:相当于啊!

(3)博学而无所成名:①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②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4)成:成就(动词)

(5)无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6)执:专执。

(7)御:驾车。

【译文一】: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达巷党人很是夸奖了孔子,认为他很博学,不能以某一专长来称道他。就是说,如果称孔子为礼学家,那是不够的,因为他还是音乐大家;称礼乐专家?那也还不够,孔子“礼乐射御书术”这六艺都很精通,此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政治军

事……都是行家。所以说几乎就没法来称呼他。而孔子回答的这段话,很明显是孔子的一点幽默:要给我一个专家的头衔么?我选哪个头衔合适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当驾车专家吧。孔子选了两个离他的形象最远的来说,显然是个玩笑话。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的通畅无碍。

【译文二】:

达巷党的人说:博大的孔子,博闻多学,但是却没有使他成名的专长。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学生说:我拿什么成名?拿驾车?拿射箭?我拿驾车成名好了。

【评析】

这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即为“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学生说:我拿什么成名?拿驾车?拿射箭?我拿驾车成名好了。孔子在这里是说,达巷党的人不理解他治国安邦的大略,只看到驾车、射箭的小技巧,实际上是在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暗示了达巷党人的目光短浅。【朱熹解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张居正解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五百家叫做一党,达巷是党名。孔子道全德备,其学无所不通,当时无有知之者。有个达巷党人曾私议说:“凡人知识有限,常患于狭小,今观孔子大矣哉,其学之博乎!大而道德性命之

奥,细而礼乐名物之微,靡不究其旨归,析其条理。今虽欲指其一事而名之,但见其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诚不可以一善之成名者目之

也,何其大矣哉!”夫党人以大哉称孔子,盖庶几乎知言,而其所以为大者,乃

徒以博

学之,则亦非深知圣人者矣。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听到达街的人说的话以后,就对弟子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呢?当射击手呢?

我去赶马车好了。”执是专执。御是御车。孔子闻党人之言,乃对门弟子谦逊说道:“党人称我之博学,以吾之多能鄙事也。其谓我无所成名是欲我专执一艺

以自见也。然则吾将何所执乎?夫六艺之中有所谓御与射者,守着一件,皆足以成名。我将执御者之事乎?抑将执射者之事乎?就这两样较来,则御乃卑贱之役,执守尤易。然则,我将执御以成名矣。”盖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夫孔子之圣,生而知之,其道以一贯之。固不待于博学,而亦非有意于求名者,惜乎党人不足以语此!若夫观人之法,则不可以概求,或全德之士可以大受,或偏长之士可以小知。随才善用,此又为治者之先务也。

【网友版】: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程树德按:《秦策》(《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新序》、《淮南子·修务训》、《论衡·实知篇》皆同。……《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诗注》引嵇康《高士传》:“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注曰:“言与万物同流匹也。”未知何据。秦汉即有“项橐t uó为孔子师”之说,而注疏者有坐实其人之倾向,以项橐为达巷党人。

[集解] 郑曰:“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闻人美之,承之以谦。吾执御,欲名六艺之卑也。”

[皇疏] 五百家为党。党各有名,此党名达巷。达巷党中人美孔子道大,故曰大哉也。博,广也。言大哉孔子,广学道艺周遍,不可一一而称,故云无所成名也,犹如尧徳荡荡民无能名也。故王弼曰:“譬犹和乐出乎八音乎,然八音非其名也。”江熙曰:“言其弥贯六流,不可以一艺取名焉,故曰大也。”

孔子闻达巷人美己,故呼弟子而语之也。彼既美我之博学,而我于道艺何所持执乎,欲自谦也。执御乎?执射乎?既欲谦己之不多。故陈六艺之下者以自许也。言吾所执。执于御及射乎。御御车者也。向欲合以射御自许,又嫌太多,故又减射而云吾执御者也。郑玄曰至卑也。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也。今云执御,御比礼乐射为卑也。

[邢疏]以为人仆御,是六艺之卑者,孔子欲名六艺之卑,故云“吾执御矣。”谦之甚矣。

[朱子集注]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按:“巷党”为名,或如“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礼记曾子问),作为一集合名词,《论语后录》即认为“达者,巷党名”;《翟氏考异》则引《礼记曾子问》注“巷党,党名”,以为达巷党即巷党;古来注家所说“达巷,党名”,难于确证。一说以为赞美,“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一说以为惋惜,朱注谓“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从孔子的辩解看,朱注较胜。如此则郑注、朱注皆以为承以谦,则是“民无能名”之义,所以谦也。据孔子辩解看,则似乎有贬损孔子之义,当是自辩而非谦辞。李光地《论语札记》以为“圣人或默或语,无非教者。如此章答语,非姑以谦辞塞党人之言。……六艺莫粗于射御,而御较射又粗,学无精粗,而必由粗者始。……闻人言而思所执,一则虚受反己,二则教弟子守约务近,非苟为谦而已也。”

晚近已经没有“圣”的笼罩,因此以为叹息、以为讥讽的说法占主流。

杨伯峻主叹息说,以为是说孔子博学然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林语堂以为是讥讽,是说孔子博学、可惜样样都通、件件稀松。

李零则从李光地的虚受反己、守约务近的思路下来,认为是孔子拿马车夫和射手做比方。射击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马车夫是到处跑。孔子选择马车夫,就是选择广博,不选择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

射、御应该作为六艺之二来理解,当无疑义。近日,见一新说,以为说的是

战车之事,射者目的明确,一心一意,而御者则不然,到处跑,专注于道路。然一乘战车,配备者御、射、右三人,何专以御射为言。以孔子不陈战阵之事言,则与孔子素行不合。

或者这一章的核心问题,在“执”的理解,达巷党人所说而孔子以执辩,何也?他处有执鞭之说!或者孔子仅仅是从达巷党人的言辞而推衍的自嘲,“有所成名”则必有所执……,因而孔子以六艺之二言“执”,云执射、执御,并进而以执御为言,或者是有自嘲的意思吧!恐怕还有“少也贱多能鄙事”的一段身世心曲。

此章孔子应答之辞,言简意约,为解释制造了麻烦。达巷党人恐非俗流,其评论孔子的言论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谓门弟子者正是说着手门径,“博学而无所成名”则是没有门径,如此则不知所由。“博学而无所成名”,或者是说孔子在政治上的建树、或者说孔子具体的成就问题,或者达巷党人语含讥刺,孔子只应该落在一个“执”字上,执者有守,或者可循,孔子于时所谓六艺,举其具体之“执”者如射、御言,而有自嘲之意吧。

李泽厚氏所谓“思想告退而学问方滋”云云则是说自家块垒,而道艺问题在孔子有不同的意蕴。《孟子·滕文公下》也有一段御射之说——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後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达巷党人】

近读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评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所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一文。

牟氏称史华慈学养深邃,但在文字训诂方面则多以己意为进退。其中有条是关于《论语》“达巷党人”章的。牟氏所评有中肯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他和史华慈等都把达巷党人解释成“无知的乡下人”,就使人难以苟同。旧注关于达巷党人的读法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据《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达巷党”),以达巷党三字连读。何晏《集解》引郑注,则以达巷二字连读,党作乡党。朱熹《集注》并同。康有为《论语注》一反前人之说,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海外学者多尊宋学,据朱子《集注》解经,但是他们又自生枝节,把达巷党人说成是“无知的乡下人”(an ignorant villager或villager to be a boorish ignorant)。我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用今天所谓乡下这一地区观念去附会古人了。殊不知乡党在孔子时代并非是偏僻地方。郑注云:“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皇疏称:“天子郊内有乡党,郊外有遂鄙。”均可为证。至于把达巷党人冠以“无知”的称号,更与历来注疏相悖。《孔子世家》有“达巷党人童子曰”的说法。孟康本《国策》“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谓达巷党人即项橐。《汉书》董仲舒对策云:“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自知者。”汉人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如《淮南子》、《论衡》等均言项橐事。清翟灏《四书考异》则云:“不本正典,不足信。”方观旭《论语偶记》驳之,谓“汉人相传如此,当必有据”。不管达巷党人为项橐说是否可靠,有一点是明确的,前人多把达巷党人视为聪颖的人。说他无知是没有根据的(光辉按:乡隧制度中,乡显然是都鄙之都,是国人所居)。能知孔子之博,确实如方观旭所说,需有一定文化素养。一个无知的乡下人怎么会识别博不博或专不专的问题呢?(一九九一年)

【无所成名】

《论语》原文“达巷党人曰”,海外学者把它解作达巷党人向孔子提出问题了(an ignorant villager had asked或an absurd question或the villager question)。达巷党人的原话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本是赞美之词,可是海外学者把达巷党人说的“无所成名”解作博而不专了(why a man of his breadth of learning was not noted for expertise in any specific skill)。我想,这大约是引申朱子《集注》又加以发挥的结果。《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其说似申明郑义。郑注云:“此

党人之美孔子传学道艺,不成一名。”细审两说,看来相契,其实却有很大分歧。郑注所谓“不成一名”,意思是说孔子广大渊博,使人莫可名之。这和《论语》记孔子本人赞美尧的话是一致的。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其广大渊博,同样是“民无能名焉”。类似的说法,在《泰伯篇》亦可见到。孔子赞美泰伯“可谓至德”,而“民无得(与德通)而称焉”。“至德无得”正与“无能名焉”、“无所成名”同一语例。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南史》记王僧辩为梁元帝作《劝进表》,也有“博学则大哉无所与名”之语。显然这是套用《论语》中的说法。可见“无所成名”已经普遍地当作一种赞词,否则《劝进表》这类文字是不敢轻易使用的。我以为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申明郑义,最是的解。毛氏云:“所谓不成一名者,非一技之可名也。”这正是达巷党人赞孔子无所成名的本义。朱子《集注》把郑注的“不成一名”变为“不成一艺之名”,已渐疏原旨。而海外一些学者望文生义,再把朱子的“不成一艺之名”拉扯到博和专的问题上来,则谬误尤甚。我感到怀疑:孔子时代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纵使存在,是不是这么引起重视,连“无知的乡下人”(达巷党人)都会就这个问题发表议论?孔子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如果连孔子也不专,那么当时谁才算得上是“专”的?这倒真的成了一个“荒谬的问题”了。

【个人理解】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我认为两种解释都说的过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一种解释中,“而”表示进一步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就;吾何执,为宾语前置,正确的语序为“吾执何”。翻译为: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像山一样高大啊,学问渊博就不能说以某项专长成就了他。”孔子听了之后,对他的弟子说:“我靠什么(成名)呢,靠的是驾车?靠的是射箭?我(还是)靠驾车吧”表现了孔子谦虚幽默的风格,含蓄的回应了达巷党人的称赞。

第二种解释中,“而”在语句中表示转折的意思,可以翻译为“但是”,这样整句话翻译为: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像山一样高大啊,学识渊博,但是却没有什么可以成就他”孔子听了之后,对他的弟子说:“我靠什么(成就自己)呢?靠驾车吗?靠射击吗?我还是靠驾车吧!”这样翻译的话,达巷党人

的话就有两种解释①:替孔子惋惜,知道的很多,但是却没有哪项足以使他出名的。②:讽刺孔子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精通。我比较认同第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人比较单纯。孔子用开玩笑的口气并举例具体的技能:射箭和驾车来回应达巷党人,恰到好处,因为孔子如果正面回答达巷党人的话,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表现出世俗的一面,肯定达巷人的话表明孔子对自身没有成名的哀叹,否定达巷党人的惋惜,又好像是在为自己做广告,表明自己如何的博学多才。都不合适,所以我认为孔子这样的回答恰到好处。

【现实应用】

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无论我们是肯定或者是否定都不合适,例如:父母或者长辈批评我们的时候,而他们的观点又不太对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他们,不伤害长辈们的感情(即便是他们错了)。

在读这句话的同时,让我想起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在某些场合的回答非常完美。例如,有个外国记者问到“中国还有多少妓女的

?”这明显是对中国的羞辱,但是你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不恰当,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回答“有,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很巧妙的回答了那个问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一次,有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关于周恩来总理这种巧妙回答其他想侮辱我们国家的事例还有很多,我感觉和孔子巧妙回答达巷党人的故事是相通的。都是既保护了自己,有没有侮辱对方,表现了豁达的胸襟,以及非常好的语言功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孔子的这种语言说话技巧,在别人夸奖的,幽默的回应对方,表现出自己谦虚的态度;在别人抨击、讽刺的时候,表现出自己风度。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一起学《论语》9.14 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很僻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在那里,还有什么僻陋呢?” 【释词】

欲:想要。李炳南:“‘欲’是仅有此意而已。”《正义》:“夫子不见用于中夏,乃欲行道于外域。” 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马融)。朱子:“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说文》:“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注疏》:“案《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按:或谓九夷此指朝鲜,存之。 或:有的人。 陋:僻陋,指文化闭塞,缺少礼乐文明。《注疏》:“东夷僻陋无礼。” 君子居之:君子所居则化,使有礼义。朱子:“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四书解义》:“君子居之,自

能信其在我,忠信笃敬,无入而不自得。且天地间人性皆善,道德仁义之气,礼乐教化之习,安在行于中国者,不可行于外国乎?何陋之有哉?” 【先贤精义】 《论语稽》曰:九夷者,东方国也。泰伯如句吴,箕子之朝鲜,皆能化民成俗。子欲居夷,盖伤中国不行其道,而欲行之殊俗之地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孔子疾中国无明君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化无分中外也。当时孔子因道不行,偶发欲居九夷之叹,亦犹乘桴浮海之意云耳。盖上下古今,东西南朔,此心此理莫不相同,圣人之化原无分于中外也。 孙绰曰:九夷所以为陋者,以无礼义也。君子所居者化,则陋有泰也。

201x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9.3溶液的浓度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即溶质的质量分数。 (2)依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相关的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的转化。 2.把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计算讨论 【教学媒体】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无水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天平,药匙,烧杯【授课教案】

质量分数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 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 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并完成 下列表格。 【点拨】对于有色溶液而言,我们可以通过 溶液的颜色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但是 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粗略的表示溶液的浓度, 比如去医院打的点滴,所以我们需要准确地 知道溶液的浓度。 【讲解】表示溶液的浓度的方法有很多,这 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 质量之比。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并回答实验所提的 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思考溶质质量分数的 变形公式,并练习计 算出实验9-7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 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观察 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9-8 ,按照规定配制氯化钠溶液观 察现象,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掌握配制一 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 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归 加深知识联系与应用

《论语_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g?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慨地说:“我仰望老师的思想,越看越觉得伟岸高大,努力钻研,越是钻研就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他就在眼前,忽而又到了后面。老师一步步地的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我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像是见到了他的思想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我虽然想要努力追上,却没有道路可走了啊。” 【解读】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对于孔子的才德有人评价,有人怀疑。作为老师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便是经常在老师身边的那些学生也没有那一个人能比颜渊这个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辅导讲义 教师龙彬科目化学上课日期2014、3、14 总共学时 学生年级初三上课时间10:00-12:00 第几学时类别基础# 提高培优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框架】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就是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就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溶液都就是混合物 B.溶液都就是无色透明的 C.凡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就是溶液 D.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就是( ) A.矿泉水 B.糖水 C.食盐水 D.冰水混合物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与溶剂: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质、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就是溶剂,固体、气体就是溶质; (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就是溶剂,量少的就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就是量少,水都就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就是水。

【针对性练习】 1.现有食盐水、白酒、碘酒、植物油与汽油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其中溶剂就是水的就是( ) A.食盐水与白酒 B.白酒与碘酒 C.植物油与汽油的混合物 D.食盐水与碘酒 2.把20g食盐水放在蒸发皿内,加热蒸干后,得到食盐4g,则其溶剂水的质量就是( ) A.24g B.4g C.20g D.16g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冰水混合物中,冰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B.泥浆水中泥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C.汽水中二氧化碳就是溶质 D.高温下的铁水中铁就是溶质 4.按要求各举一例: (1)溶质就是液体,溶剂就是水_______________ ; (2)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水____ _______; (3)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酒精______________; (4)溶质就是气体,溶剂就是水___ _________。 三、悬浊液与乳浊液 1.悬浊液:物质一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悬浊液就是不均一的,经之后,固体小颗粒会成为沉淀,因此也就是不稳定的。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就是不均一的,静置后,会分为上下两层,因此也就是不稳定的。 【针对性练习】 1.血液、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盐水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就是( ) A.都就是浑浊的 B.都就是均一的 C.都就是稳定的 D.都就是混合物 2.牛奶就是一种( ) A.纯净物 B.溶液 C.悬浊液 D.乳浊液 【课堂练习】 1.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就是( ) A.用肥皂水洗涤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 B.用酒精清洗残留有碘的试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不就是后者溶质的就是( )

一起学《论语》9.26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起学《论语》9.26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起学《论语》9.26 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 孔子说:“三军虽众却能夺取其将帅,匹夫立志却难以改变其志向。” 【释词】 三军:周朝时,大国诸侯拥有三军。

夺:丧失,夺取。郑汝谐:“可夺者,所主在人;不可夺者,所主在我。” 帅:将帅。 匹夫:谓庶人也,即普通人。《注疏》:“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守志不移也。 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论语正义》曰:三军之帅,以人为卫,故遇强敌,可覆而取之。匹夫守志,志有一定,不可得而夺也。 蔡节曰:此章言三军之帅尚或可夺,以明匹夫之能守其志,终不可得而夺耳。 郑康成曰:匹夫之守志,重于三军之死将者也。

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康有为曰:立志,为学者第一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者。 刘宗周曰:志,气之帅也。气之刚大,塞天地,配道义,皆志为之。今人只无志者多,恁地鹘突;若志一立,天地鬼神避之,何夺之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皆此志也,故曰“志立而学半”。 张栻曰:志者,中有所主也。此所谓志,谓守其道而不渝,如虞人非其招不往之类是也。若守任私意,而不知徙义,则是失其所主,谓之“任意”则可耳,非志也。 陈祥道曰:三军之所恃者,帅也;匹夫之可守者,志也。以匹夫视三军,不若三军之众;以帅视志,不若志之固。盖见善明,然后用心刚;用心刚,则心之所之者其锐不可挫,其固不可攻。故首阳之饥不能降伯夷之

论语·子罕

《论语·子罕》名言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解读】“毋意”就是在待人处事上遵从客观规律,不用自己的主观意念来代替、来理解客观的事物;“毋必”就是不以主观意识来对待客观世界,不追求客观规律之外的必然结果;“毋固”就是在自然规律这个“道”面前不固执自己的成见,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意见,让道一以贯之;“毋我”就是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分强调自我,注意与周围人的团结协作。“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2.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解读】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4.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

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 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 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笔记(第9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第9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研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2)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一般均衡论所考察的问题是:在社会上各种产品的交易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最后各种自发的经济活动是否趋于供求均衡?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桥梁。当代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般均衡理论。 2.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量都有确定的量值,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所有市场的供需总量相等。 后来的研究证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 3.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为了证明一般均衡,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该拍卖人寻找价格的方法是在拍卖市场上采取逐一试错法,将该市场供求一致的价格固定下来,将错误的价格收回然后重新试错,直到价格使得需求与供给一致时停止。 二、经济效率 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对一个经济体

第九单元复习溶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溶液》知识梳理课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6)、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以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 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复习重点、难点扫描】 本单元教案的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子罕篇第九(带拼音)

子罕篇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y ǔ命与y ǔ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 子曰:“麻冕mi ǎn ,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 子绝四:毋w ú意,毋必,毋固,毋我。 9.5 子畏于匡ku āng 。曰:“文王既没m 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s àng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y ú斯文也;天之未丧s àng 斯文也。匡ku āng 人其如予何?”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y ú?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ji āng 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sh ào 也贱,故多能鄙b ǐ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f ú!” 9.10 子见齐z ī衰cu ī者,冕mi ǎn 衣裳ch áng 者与瞽g ǔ者,见之虽少sh ào ,必作;

过之必趋。” 9.11 颜渊喟ku 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zu ān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ji ān ,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w éi 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y ǔ与其死于y ú臣之手也,无宁n ìng 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 ùn 椟d ú而藏c áng 诸?求善贾g ǔ而沽g ū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g ǔ者也!”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yu è正,《雅》《颂》各得其所。”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s āng 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sh ě昼夜。” 9.18 子曰:“吾未见好h ào 德如好色者也。” 9.19 子曰:“譬p 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 ì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心得体会 “利”、“命”、“仁”之讨论 —《子罕篇第一章》 卷九·子罕第九 【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一、注解之争 《论语?子罕》篇首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注解争议较多。 朱熹《论语集注》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1)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罕是少。利是人情之所欲。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后来许多注家多认为《论语》里虽然言"利"的场合相对不多,但是言"命"特别是言"仁"的场合是非常多的,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从当前注解情况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可分为两类: 其一,大体上坚持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伯峻说:"......《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不是少的。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指上文所述并不罕言'仁'之论--引者),所以不取......。"(《论语译注》)杨的大意是说,《论语》之中论"仁"较多,并不能推翻罕言"仁"的事实,所以继续将此句解为:"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其二,不赞同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康有为说:"考之《论语》,孔子言命、仁至多,......即《论语》言'仁'已四十二章,若以为罕言,则孔子所多言者为何也?"(《论语注》)。近现代注家多有此问。很多学者认为此句当断为"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子罕》篇解读 仪器图书管理办公室 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罕篇第九;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解释:罕,副词,希也; 论语中的解释,孔子很少主动的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那么,事实上,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还是很有争议的,分析一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论语》中孔子谈到“利”、“命”、“仁”的次数,从谈及的频率便可直接看出是否“罕言”;在《论语》中,孔子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也有说109次?。 第二,“与”的解释,在“和”跟“赞许”两种解释中展开争论; 第三,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 我认为,要还原这句话的真意,需深究的是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透过孔子的思想才能正确解释此话。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赞许的便“多言”,反对的便“罕言”。从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我们知道,孔子罕言“利”与“命”,但并不罕言“仁”。因此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是不合理的。如此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的意思是说,射箭是需要有目标的,然后为了达到目标要专心训练,这叫专才,也就是现在的专家。但是驾车呢,可以四处跑,涉猎广泛,但没有专长,是杂家,但博学,是个通才。 孔子的意思就是,我是做专才好呢还是做博学的通才好呢?我看我还是做通才好了。 《论语》里面的幽默。说孔子虽然博学,却没有一个定位,也就是博而不专,主攻方向不明。就像现在一些人劣等的批评家本身不懂圣贤,却对圣贤妄加评论。孔子听说后觉得非常好玩,就跟弟子幽默了几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的话好像带着征求意见的意思,其实是自问自答。经过一番选择、推敲,孔子确定了一个职业,就是驾车。驾车属于六艺之一,孔子是非常擅长的。孔子的意思,这下子自己有一个正式的职业,就不会有人说他了。“达巷党人”真算是以凡夫之心度圣人之腹了。难道孔子这一生就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吗?须知孔子终身谋道不谋食,他周游列国、聚徒讲学,为的是弘扬正知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知识结构导图 7.2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支付意愿是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消费者剩余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以上的面积,可计算消费者剩余。

价格下降可增加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②新的买者由于现在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它们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生产者剩余即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市场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计算生产者剩余。 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卖者可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②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卖者的经济福利。 【名师点读】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都是考试中的频繁考点,经常以概念题或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对该考点理解透彻,还应准确作图与分析计算。相关考研真题如下:1.【概念题】消费者剩余[中央民族大学2015研;华东理工大学2015研] 2.【计算题】考虑以下古诺竞争模型。市场中有N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均没有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a,b>0,Q为行业总产量。如果企业同时展开产量竞争,那么: (1)均衡时价格是多少? (2)此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9.第九章社会作业doc

9.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和个体侵犯行为之间是( )。 A.零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不确定 2.挫折一侵犯学说是由( )提出的。 A.罗伦兹 B.弗洛依德 C.班杜拉 D.多拉德、米勒 3.伯克威茨以“武器效应”的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 A.本能理论 B.挫折一侵犯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D.去个性化理论 4.小明平时温文尔雅,但有一天大家都在乱“起哄”时,他也表现出粗鲁无礼,这是一件( )。 A.从众现象 B.服从现象 C.去个性化现象 D.社会助长现象 5.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等行为,属于( )。 A.非侵犯行为 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D.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2.侵犯的构成,主要有( )方面的因素。 A.破坏道德规范 B.伤害行为 C.侵犯动机 D.社会评价 3.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弗洛伊德 B.罗伦茨 C.多拉德 D.伯克威茨 4.最常见并且影响最大的侵犯行为是( )。 A.校园内的欺负事件 B.街头的暴力抢劫c.家庭中的暴力虐待 D.师源性伤害 5.侵犯的学习观认为个体习得侵犯行为的途径有( )。 A.强化 B.习惯 c.观察 D.模仿 6.广义的侵犯包括( )。 A.反社会性质的侵犯 B.亲社会性质的侵犯 C.被认可的侵犯 D.自我防卫性的侵犯 三、名词解释 去个性化[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2004年真题] 四、简答题 简述挫折一侵犯假设。[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翻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 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一起学《论语》9.22子罕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一起学《论语》9.22子罕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一起学《论语》9.22 子罕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白话】 孔子说:“谷生出了苗却不长穗有这样的,长穗了却不结谷子有这样的。” 【释词】 苗、秀、实:谷始生长出来叫做苗,长成了穗(或“吐华”)叫做秀,结出了谷子叫做实。朱子:“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按:本章有两说,不悖,今并存之。

【先贤精义】 孔安国曰: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论语注疏》曰:此章亦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第一解:痛惜颜子早卒)《论语义疏》曰:万物草木有苗稼蔚茂,不经秀穗,遭风霜而死者;又亦有虽能秀穗,而值沴lì焊气,不能有粒实者,故并云“有矣夫”也。物既有然,故人亦如此,所以颜渊摧芳兰于早年矣。 《论语正义》曰:是六朝以前人,皆以此节谓为颜子而发,自必古《论语》家相传旧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勉学者以有成也。(第二解:喻学有未成,以励后学) 朱子曰: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程石泉曰:后儒皆以此章为孔子叹颜回早死而发。“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皆言植物不及开花结实,以之喻人之或为早夭,或为短命。“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于义亦通。 钱穆曰:或说本章承上章,惜颜子;或说起下章,励学者。玩本章辞气,慨叹警惕,兼而有之。颜渊不幸短命,故有志者尤当“学如不及”。 张栻曰:养苗者,不失其耘耔,无逆其主理,雨露之滋,日夜之养,有始有卒,而后可以臻厥成。或舍或弗耘,或揠而助长,以至于一暴(曝)十寒,则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矣。学何以异于是?有其质而不学,苗而不秀者也;学而不能有诸己,秀而不实者也。夫仁亦在夫熟之而已矣。 河东侯氏曰:“苗而不秀”喻质美而不学者也,“秀而不实”喻学而不至于道者也。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用DIM分析法,比较分析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 答:经济机制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经济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等学者将其称之为经济机制的“DIM”分析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经济机制有两种: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协调经济各部分的关系;计划机制则是把政府的各种经济计划作为调节经济各部分关系的基本手段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尽管二者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却有所区别。具体而言,运用DIM分析法,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1)决策机制不同 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完全由经济主体独立决策,决策权高度分散。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独立决策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在计划经济中,资源基本归国家所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由中央计划机关负责,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成千上万个国有企业是其中一个工段或一个车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计划机构,依靠强制力、所有权及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但本身并不从事经济活动。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以及获得收入进行消费。 (2)信息机制不同 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机制是相对价格。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通过竞争来决定。价格提供的信息量是巨大而充分的,可以从中了解市场上各种商品供给的数量、需求的多少、成本的高低、收益的大小。价格提供的信号简单、明了、透明度大、公开性强;市场价格信号可以横向和无限地传递,收集、整理快速,可以节省成本。 在计划经济方式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是通过政府计划部门纵向进行的。首先由各企业上报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计划经过逐级整理后再逐级上报中央,政府计划部门经过测算、平衡,根据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该部门的供需、价格的信息和动态,制定出计划,再逐级下达到企业,作为指令执行。这种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收集和传递速度缓慢,组织费用较高,而且容易失真。依靠这样的信息制定的计划很难符合瞬息万变的客观实际的需要,最后往往异化成主观主义或官僚主义的计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3)激励约束机制不同 在市场经济下的激励约束效应是强大的。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实物和使用价值为经济追求的目标不同,市场经济下经济追求的目标是货币和价值。货币在量上是无限的,追求货币

论语子罕第九(9.2)详解及学习体会

【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哉:相当于啊! (3)博学而无所成名:①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②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4)成:成就(动词) (5)无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6)执:专执。 (7)御:驾车。 【译文一】: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达巷党人很是夸奖了孔子,认为他很博学,不能以某一专长来称道他。就是说,如果称孔子为礼学家,那是不够的,因为他还是音乐大家;称礼乐专家?那也还不够,孔子“礼乐射御书术”这六艺都很精通,此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政治军

事……都是行家。所以说几乎就没法来称呼他。而孔子回答的这段话,很明显是孔子的一点幽默:要给我一个专家的头衔么?我选哪个头衔合适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当驾车专家吧。孔子选了两个离他的形象最远的来说,显然是个玩笑话。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的通畅无碍。 【译文二】: 达巷党的人说:博大的孔子,博闻多学,但是却没有使他成名的专长。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学生说:我拿什么成名?拿驾车?拿射箭?我拿驾车成名好了。 【评析】 这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即为“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学生说:我拿什么成名?拿驾车?拿射箭?我拿驾车成名好了。孔子在这里是说,达巷党的人不理解他治国安邦的大略,只看到驾车、射箭的小技巧,实际上是在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暗示了达巷党人的目光短浅。【朱熹解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张居正解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五百家叫做一党,达巷是党名。孔子道全德备,其学无所不通,当时无有知之者。有个达巷党人曾私议说:“凡人知识有限,常患于狭小,今观孔子大矣哉,其学之博乎!大而道德性命之

第九章 社会福利

第九章社会福利 9.1福利经济学 9.2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9.3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 9.4社会福利制度的国际比较 9.5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9.1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庇古-----效率,公平原则 新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希克斯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9.2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一、历史沿革 二、“福利危机“出现及改革措施 三、发展趋势 社会福利专业化 职工福利社会化 社会福利供给的民营化、社区化 9.3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 第一节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一般称“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1.对象不同全体公民VS固定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劳动者 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个人不缴费VS企业和个人缴费,财政补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