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论水力半径

1--论水力半径

论水力半径

核心思想:水力半径的引入,是《水力学》中的一大败笔,是水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水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水力学》是一门适用学科,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是前人经验的总结。由于“水力”的复杂性,在理论上,一直无法用数学方式对它进行精确描述,造成它的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

在《水力学》中,虽然我们已经总结出来许多规律,但这些规律仅仅描述了“水力”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揭示“水力”的本质。为了从已知量中求得未知量,应对实际需要,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许多经验公式,又一个个被淘汰,所剩无几的公式,也是误差极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对“水力”认识还不够到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水力学中强行引入“水力半径”这个概念,并错误应用。

一、水力半径

要证明一个理论概念的正确,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但只要有一点能够证明它是错误的,就可以证明这个理论或概念就是一个错误。

在水力学的发展阶段,研究水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先从圆管开始。人们在圆管中得到了规律,再向圆管之外推广。习惯上,人们大部分采用直径(半径)表征圆管的特性。但在圆管之外没有直径(半径)这个概念,比如矩形管道、河流以及水渠等。为了能够使用在圆管中推导出来的公式,就取--流体的截面积与湿周的比值,取名为水力半径,关联公式中的直径进行计算。见图----1;其表达式为;R=S/X

图----1

式中:R为水力半径,S为流体的截面积。X为湿周,就是流体与承载体在截面上接触的总长。

根据在圆管中的推导,水力半径为直径的四分之一,于是就用R=D/4代替直径进行计算。某些教科书中对水力半径的定义虽然与上述定义不同,但最终与圆管直径的关系完全相同,意义一样。

过去我们仅仅从表面上,对水力半径进行笼统的理解,因水力半径而产生的误差,常常被认为是其它因素导致的误差,并没有意识到是由水利半径引起。为了能让大家对水力半径的错误有所理解,我在下面举2个具体的例子。在这2个例子中,我们假设,除水力半径之外,如比降、绝对粗糙度等“基本变量”都保持不变。并且在调整水力半径时,保持湿周或截面积这2个变量中,只有一个变量变化。在分析水力半径对阻力影响中,仅仅按照水力半径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水力半径错误表现之一

依据水力半径的基本概念,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假设我们制作如图—2所示水渠,在水渠底部沿水流方向修建一条高度为H的固体墙。此时水渠的流体截

图----2

面积为S,水渠的湿周为X。如果我们把固体墙体按截面积平均分为2半,敷设于水渠底部,如图—3所示。则,水渠的流体截面积S不变,而水渠的湿周增加

图----3

了2H,即X1=X+2H,水力半径下降。依上述方法,将固体墙平均分解n份后,如图—4、5所示。则水渠的截面积始终不变,而湿周变为Xn=X+2(n-1)H水渠的水力半径逐渐减小。为了更清楚说明问题,我们还是用数字来讲,便于理解。

图----4

图----5

假设图—2中水面宽度为16米,底宽为10米,水深为4米,隔墙宽为2米,高为2米。依图----3得到;

湿周;X0=5+5+10+2+2=24m

截面积;S0=4*13-2*2=48m2

水力半径;R0=48/24=2m

假如把隔墙平局分割2000份,(参图----5),均匀放在渠底,成为格栅墙,壁厚为1mm,间距为4mm。

湿周;X1=24+2*1999=4022m。

水力半径;R1=48/4022=0.011934m=11.934mm

从水力半径的结果上看,固体墙经过2000份分解的水渠,相当于截面积是48m2,水深为11.934mm的矩形水槽,从这里可能还看不出有什么不妥,让我们继续推理。

新的水渠与原水渠的水力半径比为;R1/R0=168倍,在这个例子中,由于除湿周外,其它“基本变量”都没有变化,暂时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若按曼宁公式计算,流速相差30倍。假如水渠中水流速度原来为1m/S,将隔墙变为格栅墙以后,流速将为33mm/S。不用你去做试验,大家想想,这可能吗?

当然,固体墙经过2000份分解的水渠,流速肯定会降低,但不会象上述推理这样慢,究竟应该降多少,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在此就不再赘述。

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没有考虑流体的状态。假如是紊流区,我们还要考虑粗糙度或糙率的影响。有的教科书上讲,曼宁阻力系数与床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上面的例子是保持绝对粗糙度不变,按说就不用再谈了。但,现在普遍认为,阻力系数与糙率有关,所以我们需要再谈一谈粗糙率的变化与结果关系。

根据过去我们的理解,粗糙率越大,阻力系数越大。在上述这个例子中,墙体经过多次分割后,水渠的水力半径减小了,而粗糙率与水力半径成反比,所以粗糙率就会增大,阻力系数就会增大,按此推理,把墙体分为2000份之后的水渠,流速应该比不考虑糙率的流速(33mm/S)更慢,与实际更加不相符。

假如上述的水渠是在层流区,我们就要考虑雷诺数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同样,由于水力半径的减小,雷诺数就会减小。大家知道,在层流区,雷诺数越小,阻力系数越大,推理出来的流速也应该更慢,也与实际更不相符。

三、水力半径错误表现之二

由于我们习惯于用试验检验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上面的例子,从理论上讲,容易接受,但在实验室中做试验会很麻烦,下面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对水力

半径进行分析,以利于实验室中做试验。

我们制作一个宽度远大于深度的水槽,宽深比至少要大于4,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在以后的文章中再做解释,暂时即使说了,大家也不会理解。如果宽深比小于4,这个试验就无法看出来水力半径的错误。

试验水槽如图----6中的a所示。再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一个宽度与a相同,但左半边的槽底抬高,右半边降低的水槽。左半边的增高量与右半边降低量完全相同,如图----6中的b。比较a、b两图,水槽的截面积不变,湿周增加了,增加量是水槽左半边与右半边的高度差。依据水力半径的定义,b槽的阻力系数大于a槽的阻力系数。如果继续按上述原则加大水槽左右底的高度差,如图----6中的c。按水利半径的定义,随着左右底的高度差的增大,阻力系数应该是越来越大,到接近图中d槽时,阻力系数最大。

图----6 截面积不变,湿周变化的水槽

实际试验时,你就会发现,试验结果恰恰相反。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随着左右半边底部高差的加大,阻力系数不但不增大,反而会越来越小。这是因为越接近d槽,左半边的湿周对阻力的影响程度越小。当接近d 槽时,AB段的湿周甚至可以忽略。

从上述2个例子上看,依据水力半径基本概念推到出来的结论,是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说明水力半径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错误。

在计算河道水流的相关数据时,我们从来就不去考虑河底的形状,就当做河底是水平的,仅仅考虑河宽,谁都不会按照水力半径的原始定义进行计算,这也说明水力半径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四、水力半径错误的原因

长期以来,《水力学》被当做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说,水力学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还相当落后,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推理出来的“理论”不易得到完善,水力半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的“畸形儿”。

要从理论上讲清水力半径的错误,还要从水力半径的物理意义来讲,让我们从理论上讲清水力半径,看看它究竟错在哪里。

4.1半径的物理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在水力学中,引入水力半径的目的是为了(在圆管之外)代替直径。那么,从物理意义上讲,水力半径能代替半径吗?

圆管中,由于形状固定,在半径(直径)、截面积、湿周(周长)这3个变量中,只要你知道一个变量,就可以知道其它2个变量,它们3者的关系,固定不变,其中半径(直径)可以看成是截面积和湿周的比。也就是说;在圆管中,半径不仅仅表征截面积与湿周的比,也能表征截面积和湿周。

4.2水力半径的物理意义;

在圆管之外,截面积、湿周、水力半径,这3者之间没有半径那样的固定关系。水力半径,仅仅描述截面积与湿周的比值,只有这一点,水力半径才与半径(直径)的物理意义相同。但它即不能表征截面积,也不能表征湿周。

从物理意义上讲,水力半径与半径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我们在圆管中推导出来的公式,总结出来的规律,所用的半径(直径),代表的不一定就是截面积与湿周的比值,也可能是截面积,或是湿周,甚至可能是几个变量的综合结果。所以水力半径不能完全代替半径或直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我们讲过,影响管道、水渠等阻力系数的是截面积和湿周,以后我们还会知道,阻力系数与截面积和湿周的比值(水力半径)也有关系。但在这3个变量中,对阻力影响最大的是截面积,而湿周和水力半径(半径)的影响程度远远小于截面积。

其实,水力学的复杂,主要表现在截面的形状上。目前,我们对流体的截面形状的描述,仅仅是通过截面积、湿周、水力半径这3个变量来实现。客观的讲,仅仅用这3个变量还无法完全描述流体截面的形状,还需要高等数学、高等物理上的知识进一步加以描述,仅仅用基础理论的知识还无法做更精确的表征。这就

要求我们对每一种截面形状的流体做详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我们做不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可以用相似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把相近看成是相等,将以往的数据、结果,用于未知量的推导、判断之中,并依据我们已经掌握的规律,对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圆管中我们用这3个变量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描述这个截面。因半径(直径)直观、简单,大家习惯于用半径(直径)表征形状对阻力的影响。我们在圆管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比如达西公式),实际上是3个变量的综合结果,而在圆管之外的水力半径,并不能表征截面积和湿周,也就说,它无法完全表征截面形状对阻力的影响,仅仅用水力半径来表征这3个变量对阻力的共同影响,必然产生错误。

由于水力半径的引入,给水力计算带来的错误、困扰早就存在,只是大家没有想到是水力半径带来的。比如,在大江、大河中,河床表面相当粗糙,即绝对粗糙度都很大,按过去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糙率应该很大。推理出来的阻力系数也应该很大。但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它们的阻力系数很小,甚至小于实验室中玻璃水槽的阻力系数,推算出来的绝对粗糙度比玻璃还要光滑。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把这种现象归结到比降或其它数据测量上的错误,但比较多次的测量结果,并没有发现什么差错。于是就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到附加比降上。更有甚者,有人竟然认为在黄河中这种现象,是由于河流底部有一层移动的泥沙,这层移动的泥沙相当于河床与河水之间的一层光滑膜。实际上,河底流动的泥沙,也叫推移质,它在移动时,不但不能起到光滑膜的作用,而且它消耗的能量相当大,是河流阻力的重要来源,高泥沙河流的阻力系数,远大于清水河的阻力的原因就在于此。出现上述错误的推理,都是水力半径惹的祸。

水力半径的应用,严重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原则。造成水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混乱,是水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水力学的基础理论发展。

长期以来,水力半径被当做水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胡乱应用,对于已经习惯于使用水力半径水力学,怎样才能理顺关系?水力计算中唯一的理论公式----达西公式中的直径D,因与形状有关,在圆管之外改用什么变量代替?.大江、大河的实测阻力系数很小这些现象该怎样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在《达西公式的修正》中再做详细讨论。

陈勇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很低,文中可能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

电话:139—4114—2926 邮箱;DL_CHENYONG@https://www.sodocs.net/doc/3b13545809.html,

附:

声明:

本文只是一篇学术论文,文中观点和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个人观点,也归个人所有,未公开发表之前,他人不得引用。现发往各个单位的文件可以作为内部学术研究用,但不得抄袭、更改,不得以此文的观点做基础发表新的论文。若利用此文的观点、公式等得到的研究成果,必须等本文公开发表,并得到有关方面确认,才可以公布你们的研究成果。否则本人不但不承担任何责任,而且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