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域联系和可持续发展检测

地域联系和可持续发展检测

地域联系和可持续发展检测
地域联系和可持续发展检测

地域联系与可持续发展检测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

出行期望线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直线,宽度表示出行期望量的大小,圆圈的相对大小表示区域内出行产生的吸引能力。读下面两图

完成34~35题。

1.出行期望量

A.与聚落之间的距离没有相关性

B.与聚落的规模呈负相关

C.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D.与聚落的规模呈正相关

2.实际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是

A.按照人口多少的需要 B.按照聚落规模的大小

C.按照聚落之间的远近D.按照出行期望量的大小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36~37题。

3.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表1为截至2010年底我国四省区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读表回答第27~28题。

表1 (单位:公里)

5.①②③④四个省区分别为

A.西藏云南上海黑龙江 B.上海云南西藏黑龙江

C.上海黑龙江西藏云南 D.西藏黑龙江上海云南

6.对②省区河流通航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水网密布,通航条件好 B.冬季有结冰,通航条件差

C.区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 D.地形崎岖,通航条件差

(2012浙江十校联考)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右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 9~10题。

7.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

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

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

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回答22-23题。(双选) 9.图中箭头a 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 .滑坡、泥石流 B .酸雨危害

C .臭氧层空洞

D .荒漠化、水土流失 10.图中箭头b 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 .土壤污染 B .盐碱化 C .公害病 D .水土流失 11.有关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正确叙述有

A .环境的改变对资源利用几乎不产生影响

B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

D .环境影响自然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区产业链模式图,回答23~25题。

12.图中①、②的含义分别为

A 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 供气、液化气站

C 供水、农田灌溉

D 钢材、轧钢厂 13. 该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突出的优势条件是

A 近煤矿

B 近市场

C 科技发达

D 交通条件好 14. 该园区采用这种模式发展,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 公平性

B 持续性

C 共同性

D 阶段性

建立生态工业园是目前许多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据此回答4—5题。

15、生态工业园内各类工厂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工业因素是 ( )

A 、自然条件

B 、环境因素

C 、交通运输

D 、生产协作 16、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地归入“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企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有关“静脉产业”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目标 ②彻底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④体现了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12汕头四中学联考)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7~8题。

供电线

供水线

供热线

生产线

17、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18.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2012·哈尔滨模拟)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8~9题。

19.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

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

能力

20.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

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2012年临川一中、师大附中高三地理联考试卷)21.阅读下面的材料和图,回答问题。(10分)

第三亚欧大陆桥是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由昆明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横贯亚、欧、非21个国家(含非洲支线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埃及四个国家)。将通过AMBDC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

合作机制)下的泛亚铁路西线,把亚洲南部和东南部连接起来,使整个亚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第一次通过铁路网完整地联系起来,成为我国继北部、中部之后,由南部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又一最便捷和安全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1)试分析建设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意义。(6分)

(2)试分析修建从昆明至达卡的铁路线有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4分)

(1)试分析建设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意义。(6分) 答案:(1)①比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航线行程短,省时省力;②陆上铁路运输比海运速度快,安全性好,受台风等天气影响小;③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与亚欧大陆的直接融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④有利于加强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富裕作出积极贡献;⑤充分发挥我国云南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资源的开发、旅游、对外贸易发展等。(写对3点得6分) (2)试分析修建从昆明至达卡的铁路线有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4分) 答案:(2)①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②从云贵高原到恒河三角洲,穿越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地形起伏大;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溶洞,地质基础不稳定;④沿途气候湿热,森林比较茂密。(写对2点4分)

(2013届玉溪一中高三期中考试)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 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年份)-1.2

-1.0 -0.8

-0.6 -0.4 -0.2 0.2 0 耕地足迹赤/盈 林地足迹赤/盈 渔业用地足迹赤/盈

碳足迹赤/盈 合计人均生态赤/盈

2007年 90 95 2000草地足迹赤/盈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图

60 65 70 75 80 85

(1)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据图指出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其增长

速度的措施。(10分)

答案:(1)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2分)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2分);原因: 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3分);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分)。

(3) 碳足迹, (2分) 措施: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

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全作;

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答4点即得8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考试论文 姓名:常青 学号:320910020301 班级:会计0903班 2010年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3)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3.1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5) 3.2 注重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3 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4 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繁杂,但是众多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论述的。比如文化说,要素说,核心竞争力说和制度说等等。 关键词: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创新 1 引言 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要求。 2.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3.重点:理解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理清线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梳理要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要求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各小组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 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旳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直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初中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偱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课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四年制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内容。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科教兴国战略这部分内容,后面是第七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这个框题可以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 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和初三学生的学情出发,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说教学理念 (一)、设计理念 八年级学生已经通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学生的视野比以往较为宽广,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多元,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有时还容易极端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争取认同感方面显得更为迫切,基于以上学情,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学生反感和拒绝的内容与活动,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才能激发其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平面结构式,而是立体交互式的,基于此我根据课标和教材的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我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亲自实践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思想意识,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发展思辩能力。 (三)、说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观念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设计了“ 了解案例、分析案例、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总结概括、”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初步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激发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土木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木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 土木工程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My knowledge about civil engineering has been broadened since I became a stud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is a form of human activity. Human beings pursued it to chang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ir own benefit. Buildings, transportations, facilities, infrastructures are all included in civil engi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has a long history. Our seniors had left a lot of great constructions to us. For example, Zhao Zhou Bridg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ur Chinese civil engineering masterpieces.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300 years and is still service at present. Civil engineering has been so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 A lot of new brid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many greater plans are under discussion. China is a large county. And she is still well developing. So this era will be both exciting and rewarding for the Chinese Civil Engineers. And of course, civil engineering’s future is promising. However, civil engineers will be facing more complex problem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ing population and a lot of deteriorating infrastructures. We should prepar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disasters. To meet grow need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lso try to update all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日期: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商务论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文/栾贵勤王壹慎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区域旅游系统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上海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到具体区域层面,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间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主张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来提示事物的动态特征,从而预测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因此,运用系统论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旅游组织给予的定义是:旅游的可持续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旅游的可持续含义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公平性,公平分配有限的和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2.持续性,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保证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必须依靠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反对狭隘的政治观、区域发展观。 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单中,上海位列第二。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791.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3.34万人次,增长2.4%;香港同胞49.06万人次,增长17.09%;澳门同胞1.9万人次,增长14.85%;台湾同胞65.3万人次,增长9.85%。 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上升,拉动了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的同步增长。外国游客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254.94万人次,增长4.9%;港澳同胞26.05万人次,增长33.2%;台胞30.65万人次,增长14.9%。(见表1) 2010年由于世博效应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0%;2011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2012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97.6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学号:2010551129 班级:计二姓名:方维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和消费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赤贫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全球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劳动人口的人均工作时间减少徘徊不前、甚至变相增加。全球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时尚的现代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还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消费潜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向自然界遗弃更大规模的生活垃圾。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人类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1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江苏省盐城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3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3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4分) 1. (2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经济高增长 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 ④减少资源开发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 (2分)图所示人类采取的行为() A . 是工厂实现清洁生产的一种措施 B . 只适宜在城市中实行 C . 属于生产减量化中的“再利用”形式

D . 反映出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3. (2分)当前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A . 厄尔尼诺现象肆虐 B . 拉尼娜现象频发 C . 大地震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 D .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采取掠夺式的使用 4. (2分)战国时期盂轲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其体现的思想是() A . 人定胜天 B . 天人相关论 C . 可持续发展 D . 地理环境决定论 5. (2分) (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 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循环大农业能实现产出高效扣资源集约利用,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生态大循环农业的生产流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程() A . 主要关注社会经济效益 B . 利用了许多高新技术 C .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D . 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

(2)该流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 持续性原则 B . 共同性原则 C . 公平性原则 D . 整体性原则 6. (2分)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中国家应将经济发展放在优先地位 ②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 ③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忽视环境保护 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7. (2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⑤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 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⑧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做? 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①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为节能环保提供法律依据; ③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法行为; 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 ⑤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污治污力和资源利用率。青少年: ①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有关资源环境的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②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③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大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反对制止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言行并与之斗争 ⑤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积极参与植树护绿活动、垃圾分类放置、少坐电梯多走楼梯、少开自家车多坐公交车等。

高中地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考纲要求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复习提纲梳理) 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关系 2 (1))概念 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内涵 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 性、性、性、性原则。 (4))从概念到行动 合作,参与。 考点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动纲领:控制,节约,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2)人口战略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②合理利用,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 →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 ①保护和有限的自然资源。 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③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环境战略 ①搞好,防治 ②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①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归宿点。 (2)稳定战略 ①必须把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②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 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教师精讲】——课堂案(重难点点拨) 【重难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典型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 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