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 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资料汇编——教师网会员资料

[政治] 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资料汇编——教师网会员资料

[政治] 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资料汇编——教师网会员资料
[政治] 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资料汇编——教师网会员资料

[政治] 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资料汇编

1、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历程(理解)

①石器,是人类制作的最初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有决定意义。②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生产力的含义和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理解)

(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②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③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3、生产关系的含义(理解)

(1)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2)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

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②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③平均分配消费品。

4、原始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级阶段;②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③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私有制先后出现。

▲5、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理解)

①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②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③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④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⑤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

6、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表现(理解):

①金属工具的使用;②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③手工业的兴起;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7、文字出现的意义(理解)

①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②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8、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理解)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9、奴隶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

10、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明显进步性的表现(理解)

①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②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的土地;③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土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

部分归自己支配。

▲1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理解)

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②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③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受地主的剥削。

▲1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理解)

主要方式:榨取地租。其它方式:①放高利贷②苛捐杂税③服徭役。

13、封建的统治罗网包括(理解)

①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②不仅依靠暴力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以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

14、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理解)

①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极端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使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都得不到解决。

15、封建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中国晚得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能够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16、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理解)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①含义: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②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③影响: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时间:19世纪最后几十年②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③影响:人类从此跨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①时间:20世纪40年代开始。②标志: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③影响: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对象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的科技革的兴起及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17、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识记)

①资本家通过订立契约或合同,以工资的形式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②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③资本主义剥削带有隐蔽性。

18、资产阶级的本性(识记)

①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②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19、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没有改变(理解)

①在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这是以资本家更多地榨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②资本家给工人支付“高工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这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20、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有改变(理解)

①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②第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2、2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已经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全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管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却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当然难以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②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缓解,但不能根除。只有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④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解)

①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②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23、十月革命意义(理解)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4、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难与曲折(理解)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虽然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但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②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其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是不可避免的。

▲25、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理解)

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护高度警惕,严防他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26、资本主义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27、近代中国人为了救中国进行的探索和失败的原因(识记)

①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②戊戌变法——脱离广大的劳动人民;

③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

28、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识记)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③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理解)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②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理解)

①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可见,二者的性质不同。②联系:两者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31、“三个代表”的含义和意义(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①含义: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32、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理解)

(1)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2)条件:①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33、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完成时间及重大意义(理解)

①对象: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完成时间:1956年底③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理解)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5、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6、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①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37、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曲折的探索历程(运用)

①1956到1966年是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②1966到1976是空难深重的十年;③1978年开始进入建设的新时期。

3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运用)

①主要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由此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由此开辟;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9、“一国两制”的含义和重大意义(理解)

(1)含义: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②“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③“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重大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40、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原因(运用)

由于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太差。

41、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运用)

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

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运用)

①由于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国际国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3、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和原因(运用)

①依据:基本国情(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和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②原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看,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4、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运用)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5、人口现状的特点:(理解)

(1)基本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新增人口多;③人口素质偏低。

(2)其它特点:①农村人口多;②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③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46、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理解)

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47、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理解)

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要求: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48、我国的资源现状和面临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理解)

①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原因: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平,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49、环境问题的含义、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理解)

①含义: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③因素: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工业的发展往往以损害环境为代价。▲50、如何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对保护环境提出建议】

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及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②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09、环境的含义(理解)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凡是以人类为中心,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都是环境要素。如大气、水、森林、野生生物,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都属于环境要素。)

10、环境问题的含义和表现(理解)

(1)含义: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2)表现: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11、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解)

①威胁生态平衡;②第二,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接触

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特点。)③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2、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理解)

由上而下是:①宪法的有关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本法,又是制定专门性环保单行法规的基本依据。③环保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总之,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保护已经建立在逐步健全的法制基础上。

13、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理解)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核心是“防”,“防”是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治”是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是既防又治,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变消极被动的应付为积极主动的防治)。③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14、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①对于违反环境法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受给予行政处罚。②对于违反国家环保法防止污染的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③对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和刑事法律,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15、自觉履行环保义务(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①提高环保意识;②增强法制观念;③落实环保行动。(如:清洁、美化生活环境;

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搞环境调查,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等。)]

51、初级阶段的含义(识记)

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52、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识记)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3、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和意义(识记)

①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②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54、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识记)

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意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立国之本。

▲55、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识记)

①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56、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原因和必要性(识记)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只有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

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进程。

57、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理解)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58、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理解)

①才能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5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理解)

①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首先,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③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60、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理解)

①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42、61、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运用)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6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运用)【要能结合实际谈认识或体会】

①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相关知识参见考标P90面

63、第三课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和其它几个国情②2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64、国有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

①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②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③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65、集体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

①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②作用:作为分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66、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内容和作用(理解)

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②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理解)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8、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理解)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地区,一总分人先富和慢

富的问题。③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又要防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两极分化。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69、十三大制定的我国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理解)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0、如何理解小康(理解)

①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②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71、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理解)

①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②经过一段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72、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7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运用)

①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②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7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采取的措施(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分析和举例】

(1)必要性:从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分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措施:为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75、我国人民怎样当家作主(理解)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③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

7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理解)

①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②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任命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人员,都是它的权力;③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77、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理解)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识记)

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79、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①有权提出批评建议;②有权求得公正待遇;③有权揭发违法、失职行为;……

(2)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①可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80、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理解)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1、决定我国文化事业性质和方向的是什么?(理解)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8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理解)

它们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8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基础工程是什么?(理解)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②基础在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8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理解)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5、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容(识记)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运用)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7、怎样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88、第四课其它相关内容

①法律的本质是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现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在当今时代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⑤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8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识记)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90、各具特点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和特殊性的表现(识记)

①原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②表现: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跨越某社会阶段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一般过程与多样性是统一的;特殊过程最终要归于一般过程中去,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43、▲9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的具体内容(理解)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代替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9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理解)

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就必然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③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93、衡量历史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理解)

是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不可逾越的原因(理解)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关系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③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④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95、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识记)

①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②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96、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及它们的关系(理解)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②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③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97、霸权主义的危害、含义、核心思想、主要动因和表现形式(理解)

①危害: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②含义: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权地位的行径。③核心思想:“强权就是真理”;④主要动因: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⑤表现形式:赤裸裸的侵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当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

▲98、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

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并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②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③新的科技革命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⑤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99、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理解)

(1)机遇:①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②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挑战: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国家在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及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00、科技进步的新特点(理解)

①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的间隔时间缩短;②技术创新到生产应用的间隔时间缩短;③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④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增高。

101、为什么需要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理解)

①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②艰苦奋斗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改造世界的工程也就越艰巨。③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02、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理解)

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

②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③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④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03、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成才目标(理解)

①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正确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②要从实际出发,是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

104、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是什么?(理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

(2)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105、第五课其它相关知识(识记)

共产主义社会包含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我们通常所学的共产主义,是指其高级阶段。

44、初二部分

01、什么是公民[运用]

①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②我国

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③因此,只要具有中国国籍,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政治倾向等,都是中国公民。

②什么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内容。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③公民的通信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通信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表现。

④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或扣压,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和精神病患者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

02、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

03、我国法律对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①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伤害他人的生命,要承担法律责任。伤害他人的健康,包括伤害公民的肌肤、器官、机能等,也都为法律所不容,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是国家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

②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是侵犯革命人身权利的行为。因此,搜查必须由执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③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04、什么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05、人格尊严的内容:

①肖像权:侵权行为:未经本人同意,其他任何人以营利为目的、丑化、损毁、或者进行人身攻击。

②名誉权:是社会成员对一个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侵权行为:任何公民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中伤、道听途说诋毁他人等。

③荣誉权:是社会、国家、组织给予公民的一种美名或称号。属于一种精神鼓励。

④姓名权:是该公民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侵权行为: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⑤隐私权:隐私是涉及个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要能区分每一种权利合法与非法的现象。]

06、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①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

②公民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07、如何理解公民的住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受侵犯[理解]

①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公民起居的住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以保障公民的安定生活、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与公民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

②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或依法对公民住宅所进行的搜查,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度进行:一是必须持有搜查证;二是必须由公安人员进行;三是只能针对犯罪嫌疑人及可能隐藏罪犯或罪证的人的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

08、如何理解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理解]

①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③公民的通信涉及个人生活、思想活动、社会交往等广泛的内容,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通信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表现。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④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或扣压,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和精神病患者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

09、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的人身权利受特殊保护的有关内容[运用]【要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

(1)妇女:①专门法律: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的人身权利予以特殊保护,法律对女职工有特殊保护规定,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②法律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拐卖妇女是一种犯罪行为,它严重侵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2)未成年人:①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宪法规定,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培养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③另外有民法通则、刑法等有专门条款规定。

(3)老年人:①专门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②理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贡献,步入老年后,身体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特殊保护。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城市,国家对无依无靠、无法维护生活的老年人给予必要的救济和安置;在农村,实行“五保”[保吃、住、穿、医、葬]制度。

(4)残疾人:①专门法律:残疾人保障法;②国家对残疾人特别关怀,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③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国家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

10、什么是教育?[理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

11、什么是受教育权?它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理解]

①含义: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②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12、受教育权的内容有哪些?[理解]

公民受教育权包括以下内容:①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②适龄儿童和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③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④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⑤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

13、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

①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②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业务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多做贡献。因此,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讲,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4、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什么特征?[识记]

①义务教育含义: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②特征: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实施义务教育还难以做到免收一切费用,还要向学生征收少量的杂费(不是学费)]

15、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体现。

16、义务教育法确认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权利,主要包括哪些?[识记]

①是入学的权利;②是接受规定年限教育的权利;③就近入学的权利;④免交学费的权利;⑤完成规定学业,获得相应证书的权利。

17、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各自应负的责任[识记]

①国家的职责: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②社会的职责: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等。

③学校的职责:及时组织其入学;不得随意开除学生或勒令其退学;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

④家庭的职责: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保证适龄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8、国家怎样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运用]

为保障公民享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了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19、公民应怎样履行教育的义务?[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刻苦学习。从法定责任的角度,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有三项:一是应当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二是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三是应当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敬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20、什么是财产?[识记]

财产就是指物资以及可换成物资的钱财。广义地说,包括了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即可能是物体、物品、物件、物产等;还包括了精神产品,如著作、专利、发明权等智力成果。

45、21、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它包括哪些内容?[识记]

①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②所有权的内容,即占有权(是指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收益权(指公民在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指的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22、合法财产的含义[识记]

所谓合法财产,主要是指财产取得的方式、方法、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23、民法和刑法怎样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识记]

(1)民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保护方法:①请求确认所有权;②请求恢复原状;③请求排除妨害;

④请求赔偿损失。

(2)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打击各种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24、什么是被继承人、继承人、遗产、继承权?[理解]

①被继承人:在继承中,遗留财产的死者;②继承人: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③遗产: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④继承权: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具体规定我国继承制度的法律是继承法)

25、哪些属于遗产?[理解]

遗产包括:①公民的合法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③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④公民的文物和图书资料;⑤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⑥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⑦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股息、红利、房租等。

26、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理解]

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实现的。

27、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有哪些?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怎样的?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理解]

(1)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2)继承人的范围包括:①配偶;②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③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④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⑤祖父母;⑥外祖父母。

(3)按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按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4)遗产的分配的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分配;②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28、什么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条件是什么?[理解]

(1)遗嘱继承:指被继承人生前可以立遗嘱将个人合法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2)遗嘱继承必须具备以下法定条件。①遗嘱人必须具有立遗嘱的能力,并且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遗嘱必须合法有效。②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一人或数人,但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29、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哪部?[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地位是什么?[理解]

①在众多的具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的法律法规中,它是一部综合性、专门性的法律。②它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法律根据。③它是保护消费者权利的依据。④它规定了切实可行的多种法律手段,用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我国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理解]

①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②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悉权。③对商品和服务的自主选择权。④公民平交易权。⑤依法求偿权。⑥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①表现: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伪造货币或出售、购买伪造货币;伪造国库券、股票;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拒不缴纳税款,利用广告虚假宣传等。②意义:保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几部重要的经济法律:民法通则、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

(2)各种经济活动规则都依据和体现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①平等原则。它主要是指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平等,不得歧视个体、私营企业。②公平原则。商品交换中要买卖公平;竞争过程中要公平竞争。(如采用限制他人竞争的行为,或采用假冒他人商标、诋毁竞争对手、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手段都属不正当竞争。)③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如不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不以次充好等。)

07、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及依法规范自己经济行为的要求(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生产者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切实做到:①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②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以及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③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④限期使用的产品,要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或者失效日期等。

(2)销售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切实做到:①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②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③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④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等要求。

(3)消费者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①依法做到公平交易;②遵守市场市场和商店的秩序。]32、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运用]

劳动法规定公民享有五项权利:①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劳动者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④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劳动者有接受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33、为什么劳动者要履行劳动的义务?劳动者有哪些义务?[运用]

(1)原因:只有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才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劳动的义务。(2)劳动者主要有三基义务:①是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4、什么是税收?它有什么特征?[运用]

①含义:税收是国家依照税法的规定,凭借国家权力,职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②税收具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3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运用]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增强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欠税、偷税、抗税是可耻的,是要受法律制裁的。对违反税法、应负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36、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什么要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理解]

(1)①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的权利;②被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统称选举的权利,居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37、我国选举的方式有哪两种?[理解]

①在我国选举的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②据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是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38、公民行使选举权要有什么资格?[理解]

公民行使选举权必须符合以下的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满18周岁;③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除下列三种人以外,都享有选举权:①外国人,即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②未满18周岁的人;③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9、选举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理解]

①选民登记[按现行选举,我国实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一次登记,长期有效”的原则];

②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条件:代表候选人应当能够代表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应当具有一定政治经验,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应当具有宪法和法律意识,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③投票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40、什么样的选举才是有效的选举?[理解]

①如果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则无效;少于投票人数则有效。②每一选票所选人数多于规定应选的代表人数,该选票作废,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③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④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46、41、我国是怎样保证公民行使选举权的?[理解]

我国的选举,国家从物质、法律两方面保障选民能够真正自由地参加选举。①物质上的保障。选举法规定,全国所有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②法律上的保障。为了保证广大选民真正自由地行使选举的权利,我国刑法对破坏选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

42、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哪些内容?[识记]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

43、什么是言论(自由)?形式怎样?有什么限制?[识记]

①含义:是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意思的自由。②形式很多,有口头的和书面的,包括公民在会议上发言、发表演讲,也包括讲学、新闻报道、广播等形式。③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和社会,二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人格。

44、什么是出版自由?它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出版的内容有什么限制?[识记]

①含义:是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②它的实现需要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在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出版事业,增加出版投资。二是从法制建设方面保障公民的这一自由。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保障公民出版自由权利的重要法律,我国禁止黄色、淫秽以及散布封建迷信、没落思想的出版物。

45、什么是结社自由?结社可分哪几类?结社应注意什么?[识记]

①含义:是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②社会团体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政治性团体,如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另一类是学术性团体,如各种协会、学会。③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结社自由,又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46、什么是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三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识记]

(1)①集会自由是指公民有聚集在一定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权利。集会分为露天集会和室内集会两种。②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公共道路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③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④三者的相同点都是若干人共同表达意愿,而不同点是表达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

法》,对集会、游行、示(威)的有关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47、什么是批评,建议权?[运用]

①批评、建议权是人民监督权的一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保护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②批评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③建议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④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48、为什么需要批评建议权?(批评建议权的意义)[运用] 【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只有加强人民的监督,保证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才能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49、我国是怎样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批评建议权的?[运用]

我国公民的批评建议权是有制度保障的。这制度就是:①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②信访举报制度;③新闻监督制度;(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④其他监督制度。

50、如何理解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理解]

①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积极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罚违法犯罪,又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公民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51、为什么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理解]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应该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精心保护,因此,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一是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与其做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的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二是同违法犯罪分子的斗争,要有行为有效的方法。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拔打“110”报警电话等。

52、什么是控告检举?它有哪些方式、什么作用?[理解]

①每个公民都有控告检举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义务。②控告检法,是指公民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向执法机关控告违法犯罪事实、检举犯罪嫌疑人,并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③方式:既可以是用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④作用:公民积极控告检举违法犯罪,有利于执法机关迅速侦破案件,及时制裁违法犯罪分子。

53、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哪些条件?[理解]

(1)含义: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告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①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②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③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④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鼓励公民敢于实施正当防卫同犯罪行为做斗争,我国刑法还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54、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怎么办?[识记]

受到了非法侵害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5、检察、公安、人民法院的职能、义务是怎样的?三机关各自受理的案件范围有什么不同?[识记]

(1)职能:①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2)义务:三者都属于国家的执法机关,共同担负着保卫人民民士,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光荣任务。

(3)①公安机关依法受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刑事案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件的案件。②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以及渎职等犯罪案件。③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一是自诉刑事案件;二是民事案件;三是经济纠纷案件;四是行政案件。

(为及时揭露和打击犯罪分子,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

56、什么是诉讼?它可以分为几类?[运用]

诉讼,即“打官司”。按其内容的不同,一般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57、什么是刑事诉讼?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是怎样的?自诉案件的程序是怎样的?[运用]

①刑事诉讼是国家执法机关为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其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②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公诉案件。其诉讼程序可以划分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都要经历上述五个诉讼阶段。审判是中心环节。)③由公民个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自诉案件。自诉案件的诉讼程序一般包括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58、什么是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程序是怎样的?[运用]

①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其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程序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裁定,执行(执行不是必经阶段)三个基本阶段。

59、什么是行政诉讼?其程序是怎样的?[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①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民”是指公民、法人等;“官”指的是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它不包括我国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②行政诉讼的程序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基本阶段。(行政诉讼具有被告始终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不能通过调解结束诉讼等特点)。

60、我国采用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什么是两审终审制?[运用]

①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②诉讼当事人如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织合议庭,开庭审理;也可直接进行判决、裁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

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点击进入教师网论坛查看全部内容,教师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考试真题,免费在线模拟考试,海量资料免费下载,华图教育鼎力打造---教师网:https://www.sodocs.net/doc/337279472.html,/h8zBn

教师招聘《初中政治教师专业课》考试要点:法学基础理论 - 政治(思想品德)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招聘《初中政治教师专业课》考试要点:法学基础理论- 政治(思想品德)学科专 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法学基础理论的基本范畴 (一)法律及其特征 1.法律的定义 2.法律的显著特征 (二)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含义 2.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三)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特点 2.法律原则可以被划分的不同类型 (四)法律效力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 2.法律效力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3.法律效力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 (五)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 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有机统一 (七)法治和法制 1.法治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2.法制的含义及分类 3.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八)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 1.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和及时 2.在法律适用中应贯彻的原则 3.法律解释必须遵循的原则 (九)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 1.法律监督的内涵和应遵循的原则 2.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 二、宪法的基本知识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宪法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等方面的特征 (二)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制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 2.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民法的基本知识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2.民法的调整对象 3.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权利的种类

2012年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考试高度仿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 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绝对高回报”、“百分之百的高收益”,这是在不少投资类广告资料上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说法。这表明() A.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 B.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灵活性也越高 C.该投资对象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D.投资收益的高低与投资的安全性无关 4.“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5.2009 年是达尔文诞辰200 周年,他发表于1859 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思所以危期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最新精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政治)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中学政治科目] (满分为120分) 第一部分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选择题(在以下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分) 1.处于品德最高层次上的品质是() A.思想品质 B.政治品质 C.道德品质 D.科学世界观 2.德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A.生产劳动 B.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 D.政治制度 3.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 A.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纪律教育 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C.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D.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 二、判断题(只做判断,每题2分,共4分) 1.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性。() 第二部分政治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以下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18分) 1.建设节约型社会, 要求加快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用价格机制调节能源的分配和消耗。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调节能源的分配和消耗, 是因为()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B.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C.价格和供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D.价格总是与价值相符 山西“黑砖窑”不仅存在严重非法用工问题, 而且存在黑恶势力拐骗、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雇佣童工、故意伤害甚至致人死亡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据此回答2~3题: 2.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单一市场调节的()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法制性 3.“黑砖窑”事件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窑主缺少() A.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B.良好的职业道德 C.良好的业务素质 D.充足的资金 4.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一个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矿产十分丰富,但岛上没有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泥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瑙鲁出口矿产品,同时进口泥土,以便种植农作物。瑙鲁的泥土能成为商品,根本上讲是因为() A.瑙鲁缺少泥土,进口的泥土满足了该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B.存在着矿产品与泥土的物质交换过程 C.这种特定用途的泥土经过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发 D.没有泥土,就没有瑙鲁的农业生产 5.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6.中国有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哲学寓意是:()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C.事物的发展充满坎坷和曲折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给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初中政治考试题(参考样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2.辩证法既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与唯心主义同流。( ) 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 4.企业精神是领导者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 )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考试大(www.Examda。com) 6.按信息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 7.社会责任是法律和经济要求企业承担的义务。( )考试大论坛 8.激励过程的出发点是需要。( ) 9.软科学是由研究电脑软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 10.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1.“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的哲理在于说明( ) A.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至关重要 B.领导班子成员年轻化至关重要 C.领导班子中一把手的选用至关重要 D.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12.商品等价交换是指( ) A.价格相等 B.价值相等 C.数量相等 D.质量相等 13.《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 ) A.1767年 B.1867年 C.1967年 D.1787年

14.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混乱是由于违反了下面哪项管理原则?( ) A.命令统一原则 B.授权原则 C.例外原则 D.权责对等原则 15.战略决策的核心是( ) A.战略目标 B.战略思想 C.战略重点 D.战略阶段 16.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泰罗 B.孔茨 C.梅奥 D.巴纳德 17.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和主体是( ) A.制度层 B.物质层 C.精神层 D.文化层 18.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真理的客观性 19.“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20.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指的是计划的( ) A.必要性 B.可能性 C.重要性 D.有效性

初中政治招教面试稿10篇

第一课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拿出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的5角硬币,大家看一下硬币背面是什么啊,对,是国徽,那么大家知道国徽主要有哪些图案构成吗,大家知道我国国徽体现了什么吗, 嗯,老师听到了,大家回答的都很积极,是的,国徽主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吗,我们是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吗,看到大家都摇摇头,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起来解决以上的疑问。 新课讲授: 通过刚才对国徽的观察,大家都说出了国徽上面有天安门,细心的学生的还发现国徽上面有齿轮和稻穗,那么大家知道这些代表了什么吗,来,后排那位穿白衣服的男生你来说说看,他说,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嗯,说的很棒,这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平等的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那么,大家知道这些权利是谁赋予的吗,好的,老师听到了,同学们都说,是有宪法和法律予以确认的,那么法律是如何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建言献策,这个情景表明了什么?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看,来,这位穿红衣服的女同学你说一下,她说,视频中的情景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利,是啊,我国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利,这些权利是

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因此,我们享有的公民的权利是法律予以确认的,这些权利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学习了公民权利,在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说说人民与公民是一回事吗?老师听到了,不是一回事,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我国公民包括人民,所以人民也享有像公民一样的权利,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公民权利,但是有的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却无法实现,大家看一下PPT上,小寒不能按时入学的案例,说一下,她的权利为什么没有实现呢?来,前排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下,她说啊,因为小寒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是的,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保障,其中最有效的是来自法律的保障,那么大家知道我国的法律保障体制有哪些吗,请大家前后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一会老师派代表发言,好,请第一小组代表你来说说看,他说,主要有立法保障,是的,立法保障就是我国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由国家强制力保护,回答的不错,请坐,还有哪组代表愿意来说一下,来第三组代表你来说说看,她说出来司法保障,是的,司法保障就是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 好,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知道了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公民的权利由法律予以确认,并且受到立法及司法的保障,好的,课下老师还有一个小小讨论会,请大家下去讨论一下我国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所有公民都可以为所欲为吗。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江西省遂川县教育局教研室罗六生 第一部分教学基本原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 2.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__综合性___的 必修课程。而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分)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 C )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A.2 B、3 C、4 D、5 2. 思想品德课程课程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特点有( ABCD ) A、思想性 B、人文性 C、实践性 D综合性 3.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请说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 基本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1分) 基本理念: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二.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3分) 2.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1分) 教师作用:教师一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导演"而不是"主演";

2015教师招聘政治学科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

2015教师招聘政治学科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一)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绝对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7.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0.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而根据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政治教师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育学中主要人物与主要思想 中国萌芽时期 1.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③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④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⑤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⑥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孟子 ①.性善论 ②.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 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荀子 ①.性恶论 ②.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

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⑤.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⑥.强调尊师。 4.墨子,墨翟兼爱非攻 ①. 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②. 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 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 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③. 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 刻苦磨练精神。 ④. 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 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 道家“绝学、愚民” ①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②.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③.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6.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I.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II.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建立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III.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等 西方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①. 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 柏拉图《理想国》 ①.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理念世界”,走向理想世界,要经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②.教育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国家主义思想19世纪达到高潮。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①.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①.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第一本教育学论著。 ②.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3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七) 1.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人口功能 D.政治功能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是() A.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B.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C.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教育的提高社会效益 D.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国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3.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体现的是()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我决定论 4.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是() ①主张国家利益至上②反对将人置于次要地位③主张个人造就自己④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⑤忽视个人的责任承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体现了知识具有() A.认识价值 B.能力价值 C.陶冶价值 D.实践价值 6.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的是() 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C.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生活的范围 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7.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娱活动小组、公益活动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等是() A.积极型正式组织 B.消极型正式组织 C.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D.消极型非正式组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国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观的变革?() A.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B.从理论学习转向重实践操作 C.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D.从以教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9.“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反应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10.课程内容组织中,虽强调保护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一起来,这体现了课程逻辑规则的()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发展性 11.蒸汽时代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电气生产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教育水平,自动化时代要求工人具有高中和专科以上水平。这说明影响教育培养规格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政治经济制度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

人物、著作、主张 1.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 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2.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3.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 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P20 4.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P20 5.亚里士多德,①《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P20 ②《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P250 6.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教育家 P21 ②《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 部教学法论著 ③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 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P161

主要教学观点: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P21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④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⑤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P152、系统性 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性等。 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①《爱弥儿》《忏悔录》;P21 ②“教育上的哥白尼”; 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个人本位论P56(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⑤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 主要观点:①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②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 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 者;②《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③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

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初中政治模拟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初中政治模拟试题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2.辩证法既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与唯心主义同流。( ) 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 4.企业精神是领导者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 )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 6.按信息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 7.社会责任是法律和经济要求企业承担的义务。( ) 8.激励过程的出发点是需要。( ) 9.软科学是由研究电脑软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 10.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1.“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的哲理在于说明( ) A.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至关重要 B.领导班子成员年轻化至关重要 C.领导班子中一把手的选用至关重要

D.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12.商品等价交换是指( ) A.价格相等 B.价值相等 C.数量相等 D.质量相等 13.《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 ) A.1767年 B.1867年 C.1967年 D.1787年 14.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混乱是由于违反了下面哪项管理原则?( ) A.命令统一原则 B.授权原则 C.例外原则 D.权责对等原则 15.战略决策的核心是( ) A.战略目标 B.战略思想 C.战略重点 D.战略阶段 16.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初中政治骨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简述

政治试题 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中国W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H 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元人民币。签订合同的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 A.上升0.76% 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下降0.83% 2. X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一般情况 下,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导致曲线S1向S2平移 ①X商品是商品房,商品房价格上涨②X商品是电脑,生 产电脑的技术进步③X商品的需求量不变,X商品供过 于求④X商品是汽车,生产汽车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 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对某一类产品的消费 增加幅度一般低于收入增加幅度,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 减,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对此,企业可采取的 有效措施是 ①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②规范行业竞争行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逐步淘汰主营业务,实施市场多元战略④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开发新兴潜在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可以 A.运用法律手段——增加排污费的征收力度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C.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治理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 D.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性信贷支持 5. 湖南省卫计委2014年10月7日数据显示,今年全省累计报告登革热诊病例共13146例, 其中长沙61例。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在湖南调研疫情后表示,湖南登革热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存有盲点。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湖南省应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强疫情、病例的监测分析和处置报告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城市间信息沟通和防控措施协同 ③抓住主要矛盾,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清除蚊虫孳生地 ④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加强医疗救治,完善病例救治指引,科学用药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政治》(高中、初中) 考情分析 - 政治(思想品德)学科专业知识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政治》(高中、初中) 考情分析- 政治(思想品德)学科专业知识 随着2017年的结束,2018年的到来,新的开始、新的希望也将开始播种。与此同时,浙江省教师招聘也即将展开,对于许多小伙伴来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长久的梦想,因此,中公教育的老师们为大家整理了2016年、2017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政治》(高中、初中)的相关考情,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考试科目及题型题量 近两年各模块分值对比 备注: 2016年考查了时事政治题目,单选和简答各1道,共9分,2017年未考查。上述表格中未统计2016年时事政治题,所以上述表格所统计的2016年分值占试卷比重为91%。 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 1.具体知识点变化:

(1)相同知识点: 正确认识自我。 (2)不同知识点: ①2016年考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社会保护、智力成果权、青春期矛盾心理等知识点。 ②2017年考查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诚实守信、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认识自我的途径等知识点。 2.所占比重的变化: ①2016年出现了19分,所占比重为19%。 ②2017年出现了5分,所占比重为5%。 初中思想品德考查比重下降,并且2017年只考查了单选题。 3.提分知识点: ①2018年有可能考查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 ②建议考生结合教材知识,多复习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会用法、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的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知识。考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主动构建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学会综合运用。 经济生活: 1.具体知识点变化: (1)相同知识点:

历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政治真题及答案

历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政治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第1题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是()。 A.道德规范B.法律规范C.宗教规范D.纪律规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法律规范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故答案为B。 第2题 我们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态度应该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突出创新,全盘否定C.尊重历史,全盘吸收D.学习交流,洋为中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项符合题意;B、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A。 第3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执著专一的精神。工匠精神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是()。 A.爱国B.友善C.文明D.敬业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执著精神。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价值准则。故答案为D。 第4题 “水滴石穿”“锲而不舍”,这些成语故事启示我们要()。

A.培养自信的品质B.陶冶高尚的情操C.磨砺坚强的意志D.增强自尊的意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都是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去做事情,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C项与题意相符。 第5题 某夫妇通过创设“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走失、被拐儿童回家,唤起社会对走失、被拐儿童的关注。“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建立所体现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建立寻子网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故答案为C。 第6题 杨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案例中杨某()。 A.承担的是刑事责任B.承担的是民事责任C.受到的是行政处罚D.受到的是治安处罚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杨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期徒刑和罚金属于刑罚的种类。故其行为触犯刑法,受到的是刑罚的处罚,承担的是刑事责任。故答案为A。 第7题 我国近代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最终*了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是()。 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革命D.新*主义革命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

教师招聘面试,政治老师科目试讲万能模板

教师招聘面试,政治老师科目试讲万能模板 政治 一.出题方向 政治:时政新闻 经济:经济案例(股票、投资) 哲学:名人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 法律:相关法律案件 文化:引用生活当中的道理(创新:功夫熊猫的取材) 二.试讲课题 初中 1. “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政治)答案

2020年吉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政治)答案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可首先排除AD项。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指: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实验法和演示法的施动者分别是学生和教师,题干中是教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可知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3.【答案】C。 4.【答案】C。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往往受知觉者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言语指导,实践活动有关。)对知觉对象的理解,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的人,知觉同一个对象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知觉结果也就不同。题干中强调了专业人员与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对图纸认知的差异性,所以选择C。 5.【答案】B。解析:白天记忆收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即受到双重抑制的干扰;而早上和晚上分别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干扰,即受到单一抑制的干扰;因此,白天记忆效果不如早晚,故选B。 6.【答案】B。解析: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7.【答案】A。 8.【答案】D。解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发挥好的表率作用。 9.【答案】D。 10.【答案】D。解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1.【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12.【答案】A。解析:前习俗水平对应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13.【答案】C。14.【答案】B。 15.【答案】D。解析:斯金纳属于行为主义学派。 16.【答案】A。解析:杜威顺应时代和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批判,主张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他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三中心”标志着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17.【答案】C。解析: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18.【答案】D。19.【答案】D。 20.【答案】A。解析:行为矫正主要是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断做系统性的努力来改变或者形成习得的行为习惯,斯金纳描述了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行为的结果控制该行为在未来的出现,斯金纳的工作构筑了行为矫正学的基础。行为塑造就是系统地、及时地对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中学政治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中学政治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学政治试卷 (满分为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审议通过是在党的()。 A. 十六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四中全会 C. 十六届五中全会 D. 十六届六中全会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A. 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B. 优先发展教育 C.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D. 完善社会管理 3.如果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50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6次。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了()亿元纸币。 A. 10001250 B. 12001350 C. 10001200 D. 14001300 4.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5.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体现的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