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演变的符号学阐释

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演变的符号学阐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c14827217.html,

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演变的符号学阐释

作者:吴琼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的演变进行讨论,并着重对“走狗”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词的感情色彩经历了由中性到贬义再到褒义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除“走狗”一词外,汉语中还有很多词语的意义都在不同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下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扩展是词义发展演变的一种主要趋势。

关键词:词义演变符号学理论词义扩展

一、引言

在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更新最快的当属词汇。现代汉语词汇在继承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几千年来,有些词语虽一直沿用至今,在结构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意义及感情色彩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比如“走狗”一词,最初并不带有贬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带上了“贬”的色彩。本文以“走狗”一词为例,对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的发展变化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走狗”词义的发展变化

“走狗”一词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此句中,“走狗”是“猎犬”义,既无褒义,亦无贬义,为中性词。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到晚唐结束,在这段时间内的文学作品中也多见“走狗”表示“猎狗”的这种用法。例如:

(1)袁盎,文帝时,为楚相,病免家居,与闾里浮湛,相随行,斗鸡走狗。(《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

(2)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日惑焉。(《吕氏春秋·贵当》)

(3)景公走狗死,公命外供之棺,内给祭。(《晏子春秋》)

大约到了明清时期,“走狗”一词的词义出现了变化,开始用来表示受人豢养的帮凶、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如:

(4)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5)操杖隶皆绅家走狗。(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