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

《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

《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
《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

《采用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提升人居环境》——找人代写论文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进程;人居环境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过渡转轨时期,城市化进程正由“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针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寻求具体对策,加以研究从中获益,以此创造出符合广大群众审美需求的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这是我们规划师们需研究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在区域空间地域中重新分布,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城市化是1970-1980年代引入的新概念,城市化等同城镇化,虽然在学术上尚有争论,但在本文论述中,城市化与城镇化可以通用)。据有关资料统计预测, 2004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2%, 2010年将达47%, 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25年左右将逐渐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按照2020年,我国14亿6000万人口,城市人口将是9个亿,在未来的15年内,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城市化的最主要的矛盾,也将导致未来城市人口日益拥挤,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劣。

1. 1城市用地急剧膨胀

目前城市化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尽管与世界水平相比还较落后,水平比较低,现状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加速城市化发展是必要的,这就引起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数量与国土、人口相比都是很不协调的,由于城市数量少,城市对人口承载已处相对饱和状态,一定程度上负荷运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受经济利益驱动,许多城市都以招商引资的多少作为年度的经济指标之一,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多城市已将规划区内大片的土地卖出去,进行商品房的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当地农业发展的停滞,逐渐形成财政依赖型的土地开放热。另一种情况,地处市中心的工厂、仓库、行政事业单位等不断外迁至市区边缘,其用地被改建商品房、写字楼、商场等,加剧旧城已有的矛盾,基础设施不堪负担,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一些未经论证,仓促上马的工程,更是后患无穷。从几年前“炒地”的“繁荣”,到现今的“圈地热”,盲目的城市扩张非但无益,还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其对环境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对此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 2盲目追求“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高不等于你的城市化水平就高。我国在统计口径就有多种标准,这是因为我国市镇设置标准多变,“撤县改市”和“县、县级市改区”等等,都朝着扩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的方向发展,造成行政地域概念的模糊。盲目追求“城市化率”,还使我们的城市在非正常的状况下发展,据调查,全国有40多个城市在策划实施CBD,其中七、八个城市已经在建设中, 180多个大城市要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

城市化加速进程往往随着建设量的增长,城市的不断扩建与新建,使

城市的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在此我们应提高警惕,面临出现的新问题,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承受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早在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展《人类环境宣言》即指出: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

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

2.完善良好的人居环境

1996年联合国人居Ⅱ大会《伊期坦布尔宣言》中提到“在我们迈向廿一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

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可不得,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建设这个世界,便每个人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营造全人类的美好家园,是全人类的美好理想。

2.1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定义

人本原则是城市规划的要旨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的追求由物质转向精神,人们对人文精神需求越来越大,对建设艺术水平的

要求越来越高,对科学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21世纪人居环

境该如何定义?设计大师蔡镇钰概括了人居环境需满足7个方面的要求:空间环境要满足人的居住活动的需求;生态环境要有益人的生理

要求;视觉环境要适应人的心理要求;人文环境要照顾人的交往要求;智能环境要预计人的信息要求;管理环境要符合人方便要求。

2.2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已被人们确认为全球性的城市发展战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也为世人所共识。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就确定了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建筑。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激发了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持续的

高负荷压力,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种误解,且误解有愈演愈烈之势,高指标的绿地可以改善城市或住区的生态状况。一个时期以来,“高尚住宅区”的出现便是例子,精明的开发商以其低密度、园林化的住区作为新的“理念”包装,以此为买点广而告之。毕竟这是无可厚非的。它确实改善了本系统的居住环境。但我们还应看到其潜在的因素,不加节制在城市郊区无休止地兴建高级住宅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及生态环境、景观品质较好地段,加剧了城市的膨胀,同时激化社会阶层的对立。这些都是有背于城市规划的原则。而真正生态城市首先应是“紧凑”城市,城市尽可能集约占地并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城市化

进程中许多急功近利的建设,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阻碍创造良好环境的障碍。

2.3创造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

城市特色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特征的反映。当前,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中、小城市简单地模仿大城市高楼大厦的模式,旧城改造中,一批批破旧的房屋被拆除,取而代之是一批批烦人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住宅小区。原有的地方特色几乎被统一模式的建筑所代替,地方个性逐渐淡化,这势必造成经济上过重投入,必然影响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戏称为“城市化”惹的祸。这种城市雷同现象极快地蔓延,局面已刻不容缓,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

振臂高呼“城市拒绝克隆”,应该说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发展经济而造成的城市雷同,集中反映了许多城市仍然维持着一种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城市化的质量不高,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城市

量化的指标,更应是追求一个具有城市特色的价值观。“城市化”的意义,除去发展社会经济之外,还在于使城市成为人们传播文化、交流信息以及联络感情的广泛社会活动的依托。

2.4城市规划理论技术的更新

城市规划作为资源的配置手段,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势头及城市建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国的城市规划逐渐暴露出其不完善的弱点: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可能造成建设上的失误和今后规划的被动,因此不能有效地

指导城市建设遵循城市规划应有的整体性、长远性、城市规划也就推

动意义。因此众多专家认为我国城市规划正面临转型期,提出要调整城市规划,以规划自我调节来适应迅速变化着的形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新的人居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却不敷使用,现行的分学科研究的方法难以适应,极待建立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教授就多次著文倡议建立人居环境科学,以提高社会共识、推进更为综合的科学研究。

2.5城市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

城市化进程中,有人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房地产业发展来实现,许多城市房价快速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八亿农民要进城,房价必然攀升。旧区改造、新区建设,有实力的地产商纷纷圈地建房,并提出“圈地建镇”构想来启动“新市镇”开发计划。如此城市化,带来的将是丧失住房的城镇居民、丧失就业机会的下岗工人、丧失土地的农民。据统计,我国这类弱势群体大约有3亿左右,两极分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压力和环境的恶化。鉴于此,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文,调整住房结构,稳定房价(国6条),及时抑制房价疯涨。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或延缓释放城市化进程中矛盾的有效手段。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预期目标:到200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7%。那么未来五年,平均每年增长0?8%。由年增长1?4%降到0?8%,使我们能用理性的科学态度,把过高的城市化期望值,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城市化进程持续稳定地发展。

3.结语

有专家曾说:“中国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会因此产生重要的经济利益。”但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应重复西方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错误,不应以牺牲城市居住环境为代价。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水平,将是未来我们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1987年,以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早已指出,我们今天的发展应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文明,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主题。如何营造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是规划师面临的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