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展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意义(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教学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和准备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有所侧重,精讲重点,讲透难点;典型案例法:教师在理论讲解时辅之以经典案例,或以案例引出理论;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查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国情,并进行深入思考。

2.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

四、课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理论(1学时)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教师总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乃是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

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基本根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

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

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教师提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那么我国现在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艰苦探索过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观看视频:

课堂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这样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教师总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忽视国情,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建国以后我党工作失误的重要思想根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总之,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过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一些比较正确的结论,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是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3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着下述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述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着重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错误观点批驳:过渡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错误观点批驳:补课论

至于一些人提出,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则完全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要求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认为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来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经济现代化程度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市场化程度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体制建设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横向比较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3、科学把握现阶段的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第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课堂讨论: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矛盾?

教师总结: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从经济领域来说,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旧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整体和局部、速度和效益、积累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收入不平衡以及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等等。从思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来说,有政治、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某些环节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及其片面认识同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左”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矛盾,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拜金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广大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矛盾中,起决定性、支配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面,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全一致,都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我们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

3.现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基本路线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是制定各项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得失成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4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

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

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的伟大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

第二,它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总之,基本纲领的提出,是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而确立的;是我们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总结近二十年来主要经

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六、课后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情感体验:

观看有关留守儿童的视频《春天的约会》。

课外实践活动:

1.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

深刻理解“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科学论断。

2.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

组织学生探访低收入家庭。

七、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八、教后反思:

专题八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专题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名师指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迅速发展。经济建设、民族、外交、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本部分知识点,在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有体现,试题形式多样,选择、材料分析、时政结合问答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解: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业、农村政策: (1)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年开始农业改造,促进农村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失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连年丰收。 认识:从农民利益出发,是党制定农业、农民政策的出发点。 3.、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 都是成功的改革,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专题知识综述: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 思想上: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伟大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姓名:赵宇系别: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专业:车辆工程班级:12级车辆工程班 学号:1241103007 指导老师:王双桥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比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面貌即可一目了然。我的家乡是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随着慢慢长大、知识面的增加,对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愈加感触深刻。下面我从家乡的经济、环境、文化这几个方面以小见大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 1、经济建设 近年来,嫩江县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一切都得益于50万嫩江人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得益于“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出台,得益于“三大转型”和“六项重点工作”的确定与实施。 嫩江县立足自身实际,以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资源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的工作主线;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育、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安全稳定”六项重点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大下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民创业”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种“开放、包容、诚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人民版

8.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迫切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1954年当时中国科技还十分落后,A错。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B错。材料反映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C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及成就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内容及成就 【关键词】:建设有中国特色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袭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国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 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 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中央确定的文化 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 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日益 拓展,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 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和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朝阳产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它是 以文化传播功能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经济效益为主, 兼顾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产业集合。电影产业 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强的融合渗透性、较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从产品生产的角度看,电影产品是电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分配 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自产业化改革开始,我国电影产业以约平均30%的年增长率超高速发展,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超过440 1雒树刚(文化部部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3日07版。 2雒树刚(文化部部长):《“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一定会迈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信研089班甄诚 s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人劳心尽力探索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发达的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障碍,一直是60年来探索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道路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并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化肥、农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八下4) 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C.意味着和平解放西藏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7、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