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

学记翻译

《学记》 一、《学记》概述 《学记》是距今2 0 0 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的作品,它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而又最为完备的一篇。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我国的《学记》要晚约3 0 0多年。“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比《学记》的问世要迟1 80 0多年。 “君子之教,喻也。”是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关键就在于善于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者善于启发引导学者主动学习,不牵着他们走,可以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亲密和谐;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以必要的强化,激励而不使学生精神受到压抑、不使思维受到抑制,就会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学习;开启学生的思维、指点学习门径和内容端倪,而不把现成知识和盘向学生端出,这样就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情境,使他们在愉悦中开启思维,主动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教学。这是对启发式教学所做的十分精辟的注脚。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这是说,优秀教师,他应当知道学习达到高深境界之道有难易,且要懂得学生的资质有优劣之别,然后才能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只有

能做到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化民成俗”。即通过教育,感化黎民,使之遵守社会伦理秩序,开成良风美俗。所以作者在下文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 渗透了启发教学的思想。作者提出了“学学半”的命题。“学学半”应读如“效学半”。“效”古作“学”,是“教”的意思。“半”,古通“判”,郑玄说:“判,半分而合者。”《学记》提出的“学学半”即“教”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者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在这里,《学记》作者是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暗示了启发教学的必要性的。“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不要急于告诉他这样或那样,以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其可之谓时”,意思是能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叫及时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单凭所死记硬背的一点用来应付学生发问,是难以胜任教学重任的,他必须能听取学生的发问,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讲解。只有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虽能发问但却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仍不理解,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他再去思考,不必要求他立即掌握。从上述看来,《学记》是把教师的“语”当作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着,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着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着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着,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学生打消了心中的谜团,老师也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学记》的可贵之处表现在:自始至终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它这一宝贵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均应给对方定好位,不要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懵懂无知的孩童。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观念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双方才能快乐地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藏修息游,课内课外结合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第九章提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即获得知识,是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修”即练习巩固,是掌握已获得的知识,“息”即适量休息,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休止符,“游”即游赏娱乐。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安排,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学生只有在课外活动中放松自己,才可以消除学习的疲惫,扩大视野,进而更好地学习。《学记》不赞成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郑重地把“游乐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事实上,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点似乎经常为家长、教师所忽视。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揉着没有睡醒的双眼被父母带着去各种培训班上课。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需要通过适当的休息来完善自我,并且已经学习了五天的孩子周末更需要休息?在教育界经常讲“素质教育”,但一些人对何谓“素质教育”有误解,理所当然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所以不顾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经常以家长的意志,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在现在的中学中,本来开展选修课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但在开展中似乎选修课也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在初三或高三年级所有的与中考、高考无关的课,

学记教学原则

学记的基本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 3. 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 "。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4.豫时孙摩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 《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所以《学记》说:?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

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 江苏省教师招聘(https://www.sodocs.net/doc/2111559289.html,/)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中公教育讲师侯婷婷从《学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等几方面进行剖析。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 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 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

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 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 用. 二、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 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

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 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 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 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 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

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111559289.html,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作者:夏兴成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现代视角讨论了《学记》中包含的五大教育原则,即教学相长原则,启 发诱导原则,豫时孙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关键词】《学记》;教育原则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师生共同进步 《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阿谀我者,吾贼也”,他还提出“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教学相长的原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考。同时,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发扬教学民主、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启发诱导的原则——授之以渔 《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当善于引导而又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抛砖引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现代教学中,启发诱导仍然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知识。 三、豫时孙摩的原则——防患于未然 《学记》曰:“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豫”,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所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逐步递进,不超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

(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强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学生,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和顺。 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当其时,当其可,即适时施教,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留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着,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着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着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着,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学记》)6(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着。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着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学记的教学原则 [摘要]《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记》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精心整理)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 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

古文中的教学原则

◆◆◆ 《学记》中关于此原则的古文有: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二、启发性原则 ◆◆◆ 《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因材施教原则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 《论语》中相关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五、其余常见教学有关的古文 ◆◆◆ 1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2教学相长 《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牛刀小试 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来检验一下吧!(ps:做完才准看答案哦!) 1.荀子在《劝学篇》中描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蕴含的教学原则是()。 A.循环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3. 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表达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学不躐等 4.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这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 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答案:ACBDC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 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