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J_阿尔弗莱德_普鲁弗洛克的情歌_赏析

_J_阿尔弗莱德_普鲁弗洛克的情歌_赏析

_J_阿尔弗莱德_普鲁弗洛克的情歌_赏析

《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

◎王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20世纪杰出的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首奇特的情诗。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语言及“客观对应物”理论的应用,塑造了现代都市中彷徨的中年男子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情诗艾略特独特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6-0101-01

自问世以来,艾略特的诗歌被公认为是晦涩难懂的,但是这种晦涩的成因并不仅仅是诗歌语言本身造成的,亦与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隔膜不无关系。诗人认为,现代社会有别于传统社会的规矩方圆,是纷繁多变、不可捉摸的,所以当代诗歌晦涩难懂也是理所当然的,他还认为文学传统对诗人有极大地影响,诗人的博学多才制约了他的创作方法。因此,在艾略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复杂的典故和华丽的语言。

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

装一幅面容去见你要见的脸,

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

在这一段的九行诗歌中,普鲁弗洛克把《致羞怯的情人》与《圣经》中的“世上万物皆有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雄辩术式的华丽语言的包装,展示了普鲁弗洛克的语言才华和文学修养,遣词造句上的成就感也让他借以找到暂时可以逃避现实、继续拖延的耐心。

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概念,他的这一概念绝非空头理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把这一理论深入到了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为了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无力感,作者用了“黄昏”、“麻醉的病人”、“黄色的雾”、“黄色的烟”来共同传递的正是一种昏晕、庸怠、停滞的感受。主人公所处环境的颓废和凝滞,以及普鲁弗洛克本人的无力,在这些客观场景和意象中同时得到了表现。艾略特笔下的“客观对应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它们的出人意料、不同寻常和新奇。无论是表现自我虚弱时的“我在被公式化时,狼狈地趴伏在一只别针上,/我被别针别住,在墙上挣扎”的自嘲,还是既是讲述者又同时是观察者的普鲁弗洛克注视着“屋里的妇女们来来去去/谈论着米开朗琪罗”,艾略特都用令人惊异的笔调展现出普鲁弗洛克的压抑与无聊。

当普鲁弗洛克狼狈地“被公式化”的时候,艾略特却从生活中发掘出更强有力的声音,在讲述普鲁弗洛克的“重大问题”时,普鲁弗洛克作为纯粹的他者看到出入文化沙龙的时髦女性们谈论文艺,他没有像传统上那些渴求爱情的求爱者那样,视恋人的爱情为解决自己感情危机的甘露,而是审视着这些时髦漂亮的高谈阔论者空虚的精神世界。虽然普鲁弗洛克内心渴望柔情,但是那些能够在文化沙龙里谈论米开朗基罗的女人们并没有令他无限向往,普鲁弗洛克似乎并不急于用语言去打动情人的芳心,他犹豫、徘徊,反复自言自语般地叨念“你有时间我也有时间,还有时间犹疑一百遍”,“熟悉了那些黄昏,早晨,下午,/我曾用咖啡勺衡量过我的生活;/我从远远那房间的音乐掩盖下面/熟悉了那些微弱下去的人声逐渐消失./因此我该怎样大胆行动?”繁华都市的娱乐消遣在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就像他看待那些时髦女性出入沙龙一样,等同于“用咖啡勺衡量过我的生活”这种看似极端无聊的举动,绝妙的反映了普鲁弗洛克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的深深厌恶和抵触。在人群散去的寂寥中,普鲁弗洛克更加彷徨,“因此我该怎样大胆行动?”就这样普鲁弗洛克在“反思他人”与“反恩自我”之间来回游走。

艾略特认为,不管浪漫主义在生活中的价值如何,在艺术中没有它的位置。所以,我们看到的“情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充满激情和哀怨的感情流露,而是充满了自嘲和奚落,甚至是白日梦。

我看见我的头(有点秃了)

用盘子端进来。

此处普鲁弗洛克把想象成了《圣经》中的先知约翰,而这样梦呓般的言语本身就显得荒谬可笑。普鲁弗洛克不是充满浪漫幻想和柔情蜜意的求爱者,也不是哈姆雷特式的英雄,他嘲笑自己“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稀!”“他的胳膊多么的细!”把自己从一个情人的浪漫色彩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略带喜剧色彩的人物。

参考文献

[1]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表,编译.北京:国际文化

出版社,1989:6-7.

[2]艾略特.T·S·艾略特诗选[M].紫芹,选编.成都:四川文艺出

版社,1988.

[3]刘燕.艾略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张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M].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6.

[5]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著选注[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1

阿德勒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早期师从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由于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动力中的作用而轻视了性因素,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截然相反,故两人在合作的道路上分道扬镳。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中社会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有:一心理动力学,二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四社会兴趣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包括:自卑感与补偿、追求优越等。自卑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因素。与自卑相关的还有器官自卑与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被自卑感压抑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补偿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低人一等,从而发奋图强,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克服自卑,满足自己优越的愿望。换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是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除了补偿之外还有过度补偿与超补偿。过度补偿指个体通过极大地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超补偿是指个人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克服自卑的方式。 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自卑到优越,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动力。追求卓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伟大的向上驱力,同时也是人的一般目的。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生活风格是有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4岁或 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质和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手段。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主要有1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2早期记忆: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会从其所记住的事件上反映出来,而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3潜意识梦境: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与现在和未来。 (三)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为达到目标提供手段。它也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四)社会兴趣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 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 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 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 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 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华 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 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 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 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导致的性格特点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种安全感,扮演一种被动和依赖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和猜忌,对别人过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较悲观,仇视别人。 (2)、肛门型特征 肛门便泌型:过分吝啬或节约,强时间观念,过分讲究秩序、整洁。

论艾米丽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 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他的尸体放在布置得象新房一样的屋子 里,守了4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层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小姐, 但在艾米丽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掩盖下的是一个心灵分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图从艾米丽 的个性心理和美国南方文化的悲剧性两方面出发,来对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作一剖析。 艾米丽对她的父亲怀有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感?她为什么毒杀他的情人却又死守着他的 尸体过了40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对艾米丽本人的个性心理的解释。根据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其情人关系的隐晦描写,有的评论者得出结论说,艾米丽的悲剧源自她 的恋父情结。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书中少女杜拉患有歇 斯底里症。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情结,即恋父情结。杜拉 在家中因为迷恋父亲,曾与母亲作对,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又称三角关系情结;杜拉即羡慕又忌 恨父亲的情人K女士,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对抗,又形成 另一个三角关系。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中,除了少女和自己爱 恋的父亲外,还有另一个令她忌恨的女人。很显然,不论是在艾米丽与其父亲的关系中,还是 艾米丽与其情人的关系中,福克纳都只字未提另一个女人。因此,是否可以简单套用弗洛伊德 的“恋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艾米丽的悲剧情结,还有待商榷。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情人关系的支离破碎的叙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有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影响着艾米丽对 霍默的态度。小说中写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 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艾米丽小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 上眼”,而她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从上述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艾米丽来 说,她的父亲是高大而又强有力的,就象一尊保护神。艾米丽对父亲既顺从又依恋,父亲就是 她情感的唯一支撑。在对父亲的这种情感支撑下,她感到骄傲又满足,以至于对任何年轻男子

英语论文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阿德勒《这样和世界相处》读书笔记

培养兴趣超越自我 ——读阿德勒的《这样和世界相处》 《这样和世界相处》一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犹太人,1937年去世的,距离现在已经快有80年了。他生前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工作过一段时间,和弗洛伊德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后来,他创造的理论和弗洛伊德有冲突,这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各自发展各自的理论学派。 阿德勒创造的这个分支叫做个体心理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必修知识,该学科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这个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更注重人格的整体性,重点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行为,而不像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自我、本我、超我那样。 这本书是阿德勒去世以后出版的,是一本合集。里面收集了阿德勒一生的重要思想,包括怎么样去对待自卑,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样去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等等。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都有详细的解释。如果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总是觉得和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总是觉得缺乏安全感,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这很有可能是童年的时候留下的印象。下面就挑选阿德勒最重要的三个观点,

我们和世界联系、自卑的起因、如何增加社会兴趣,这三点来说一说这本书的内容。 一、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我们在社会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生活风格,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相应的生活风格。他认为,早起的生活风格在三到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我们能从小孩子的行为预测出他将来的风格。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总结了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 第一种叫做支配统治型。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喜欢通过控制别人获得满足,认为我能控制你就是比你厉害。比如我们经常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特别想买路边的零食。他妈怕不卫生就不给他买,于是这孩子就在大马路上撒泼打滚。你可不要小瞧这种行为,虽然他没有用强权打击,但是他这种手段就是试图控制他的妈妈。如果这个妈妈妥协了,或者是习惯性的妥协,就会给孩子一种想要不断控制别人的冲动,这会形成他和别人相处的行为风格。这种支配统治型的行为风格,和我们说的领袖型的人格还不一样。领袖型的人格是通过正当性的方式鼓励、合作,让别人愿意主动跟随你、支持你,但这个就不是了,这个是强迫你、威胁你,反证就是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让你服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 朱晓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是学前教育界研究的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是幼儿社会化进程的第一个台阶。本文首先探析社会兴趣的内涵,揭示出社会兴趣与幼儿入园焦虑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发挥社会兴趣对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驱动作用,使其对幼儿园里的一切好奇、向往、感兴趣,从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关键词:社会兴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2012年10月9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着重强调了幼儿对群体生活的适应。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其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每一位小班幼儿都要面临的挑战,亦是一直困扰家长和教师的问题,怎样帮助他们克服程度不同的焦虑,我们可以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弗雷.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中得到启发。 一、社会兴趣的内涵解析 阿德勒在其1933年出版的《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兴趣理论,“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心理过程,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同伴、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倾向”[1],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它: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包涵兴趣、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等;另一个是目标维度,社会兴趣所指向的目标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2]。幼儿的社会兴趣是其全部社会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克服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心理条件。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析它的内涵:(一)个体天生对外界社会感兴趣,有获得社会接纳与认可的需要 透过阿德勒的理论,我们了解到社会兴趣是个体的天性,积极的社会兴趣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外界的友好态度和倾向,拥有积极社会兴趣的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的认可,并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中获得满足,获得对自我的—————————————— 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立项,课题批准号NMGJDXYB003 作者简介:朱晓红(1969—),女,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概要讲课讲稿

第31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1第2期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No.2,2011 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及其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曹中保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从弗洛伊德性本能的阴影下脱离出来,研究个体完整的生活意义,其积极 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心理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本研究在探讨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中的经典概念,如自卑补偿、追求卓越、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等的基础上,吸取阿德勒心理学思想精华,挖掘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对挫折,树立目标,实现理想,培养社会兴趣和人生观等教育内容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补偿;追求优越;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1)02-0121-03 一、阿德勒简介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 其创建的个人心理学把人从古典精神分析的泛性论中解放出来,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提出了自卑感、补偿、生活风格(生活格调或生活方式)和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等重要概念,其思想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菲所说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1] 二、阿德勒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阿德勒称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 ,也叫个体心理学),以区别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寻求人生意义,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 而不是一切为了“性”的动物。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并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社会兴趣等概念。 (一)克服自卑感、补偿与追求优越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1.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feelings of infertility )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infertility )是由于人的生理、身体存在某种缺陷,以及幼年生活经验不足,遇挫折易产生自卑 感 [2] 。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个体心理学 绪论 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巾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主要思想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总之。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阿德勒认为儿章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第二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个性提供了线索。 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植根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因此,必须先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还把社会兴趣作为衡量心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第六章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只言感悟片语共勉 ——水往低处流人朝高处走 一、人物简介 (一)优越的环境 (二)不幸的躯体 (三)不屈的精神 (四)平和的观点 二、阿德勒的人格观点 (一)个体心理学 1、寻找友好、追求和谐是个体生命、生活的主旋律。 2、个体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对组织其人生至关重要。 3、构成个体精神的各部分是可以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4、内心和谐、与人合作是个体生活的基本目标。 (二)器官的自卑感与补偿 1、因疾病而自卑 2、因整体而补偿 3、过度补偿 (三)自卑感(主观的自卑感) 1、自卑与生俱来 2、增强攻击与力量(男性品质)以克服自卑

3、追求成就,克服自卑。 4、自卑情结——因自卑而自暴自弃 (四)追求优越 1、追求优越、完善、美满是生活的基本事实。 2、由追求个人优越进而追求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3、自卑情结 (1)含义:单纯追求个人优越,忽视别人和社会的需要。 (2)特征:专横跋扈、言过饰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等。 (五)生活风格 (1)含义: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法即生活风格。 (2)重要价值:个人生活的导引者与组织者。 A个人的生活风格,决定了他注重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它赋予了个人同一性;它决定了问题如何解决;它还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和忽视了什么;它指定了一个人的未来目标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它们。B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个人趋于完美,使他与别人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是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的。 C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与学习论者的生活作风相类似,但二者来源不同。 (六)虚构目的论 1、含义 个人生涯中自行编造的未来目标,是个人给生活赋予原先所没有的意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及其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及其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摘要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同时也具有个人独特的生活模式,他在亚里士多德、法兴格、尼采、帕斯卡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思想有追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和假想的目的论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我心理学的形成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被誉为“第一个向社会科学发展的心理学体系”,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总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追求优越,自卑感,社会兴趣 1前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是由世界性影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教育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最早带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人物。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而此处的生活模式,便是指个体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原型。 个体心理学试图将个体生活看成整体,并将每一个反应、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冲动当成个体对生活态度的一个显明部分。从实际观点来看,这样的科学是必需的,因为靠着知识的帮忙,我们可以修正并改变我们的态度。因此,从两方面说来是有预言意义的:它不仅可以预言发生什么,也可以预言什么事情将不会发生。【1】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思想有追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和假想的目的论等。 2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