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15

《商场现代化》2009年7月(下旬刊)总第582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1.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当今时代,这一趋势和现象已明显而又深刻地反映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国际分工等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必须进入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国都不能在分享自由贸易的好处同时在本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即规范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加速发展本国经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也给本国经济带来良好机遇和严峻考验。

2.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1)定义及主要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经济体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有松散到紧密主要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六种。今天,世界上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包括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维谢格拉德集团、黑海经济合作区、独联体经济联盟、阿拉伯合作委员会、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东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拉美一体化协会、南锥体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及澳新自由贸易区等等。

(2)中国加入和即将加入的组织情况

1991年11月,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与该组织各项活动,对APEC 近年的合作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在中国的倡议下,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未来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一事达成共识。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

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为了落实我国外贸发展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自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多项自由贸易区的商谈和建设。截至2009年4月,中国已经建立或对外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14个,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签署的八个自由贸易区协议,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东盟自贸区外,其他分别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其补充协议、《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区。正在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区为六个,分别为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自由区、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区、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区、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区、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区。此外,还有两个正在进行官方联合研究的自由贸易区,分别为中国-印度区域贸易安排、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在上述自由贸易区建设项目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除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有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3.经济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经济组织纷纷出台措施,力图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复苏迹象依然难觅,近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布的负面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程度日益加深。

欧元区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由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疲软,欧元区经济去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经济都出现负增长,从而陷入首次衰退。尽管欧元区成员国随后纷纷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却难以逆转经济下滑势头。欧盟统计局2月13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环比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3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在成员国中,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去年第四季度经济环比分别下滑2.1%、1.2%和1.0%。第四季度经济再次出现大幅下滑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

东盟和东亚国家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低迷,消费能力锐减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也逐渐显露,对东盟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APEC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因经济不景气而受到负面影响。按照茂物目标,2010年发达成员、2020年发展中成员应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成员都将保护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陆 敏 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

[摘 要] 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影响 对策

16

《商场现代化》2009年7月(下旬刊)总第582

本地产业增长、保障就业作为首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对于进口产品对本地市场和产业的冲击更为敏感。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支付补贴遣返外籍员工的事件。在危机条件下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更有可能被重新拾起。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中国在APEC 中的现实状况

从严格意义上说,亚太经合组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或规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庞杂,组织复合性结构,非机制性、非约束性、开放性运行等特征决定了APEC 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成效有限。

中国是目前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但与APEC 的发展中国家比,中国贸易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属于较低水平,私人资本流动的比例也偏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潜力还很大。

从1993年以来,中国坚持APEC 模式多次主动降低关税。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APEC 贸易和自自由化采取的立场、对策和指导原则,中国决定将进一步降低关税。为实现APEC 的目标,中国从1996年4月1日起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逐步取消外资享受的某些优惠措施。国民待遇原则的逐步实施有利于营造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服务部门将逐步对外国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放开市场。在投资领域逐步增加试点绩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对外开放更多的部门,进一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这些努力正在逐步消除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国家干涉主义

2.东盟+中国

(1)东盟内部存在的问题及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

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和地区安全合作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日益成为亚太地区中重要的一极,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盟内部政治经济合作受到了严重影响,暴露了其合作存在的问题,

东盟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其本身市场规模较小,投资、出口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为了维持其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东盟国家必须继续开拓区外市场,加强与区外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成为东盟选择的重要合作伙伴。

(2)构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

构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是东盟克服自身发展缺陷的必然结果,亦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贸易发展很快,使东盟在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为推动合作,加强经济的互补性,双方必须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坚持结构调整与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相结合,注重技术创新,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同时努力稳定和不断扩大区外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其他区域经济组织贸易摩擦与非关税壁垒升级

以反倾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走向全球

化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各国和各区域经济组织为保护本国或区域经济内产品免受他国产品侵害,愈来愈多地采用非关税措施。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已成为国际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频繁的贸易壁垒行为使我国各行业出口损失巨大。

其他区域组织之所以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升级,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各区域组织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其所能利用的关税壁垒空间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域经济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各种名义实施了新的贸易保护措施,逃避世界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

尽管绝大多数贸易摩擦,最终都会在当事双方的沟通磋商或是在有关国际贸易仲裁机构的公允裁决下得以消弭,但事后反观这些影响面极大的贸易摩擦风云,不管每一个回合的周期长短,都会牵涉其中的众多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伤害乃至巨大的机会损失。

三、中国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确定自己的区域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以谋求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1.促进APEC 成为更紧密经济组织

APEC 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重要依托。APEC 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APEC 。其重要性在于巩固和发展经济,推广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周边国家均加入,政治上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关系,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关系打下基础;有利于建立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中国加深和加快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非常有利;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参加APEC 是为了能够与邻国一起合作,致力于区域经济建设,有利于减少区域政治冲突的危险。

一旦APEC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组织,中国的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APEC 内部所存在的次区域经济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同时,成员之间贸易壁垒逐步削减,与区外国家相比,可以获得更加长期、稳定的市场保证。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资本流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的投资。再次,区域内经济合作,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最后,进一步向区内成员开放我国市场,可以促进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小范围的大幅度开放,可以使我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国内经济的严重震荡。

2.继续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曲折, 但是中国与东盟仍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努力加强磋商与谈判,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一, 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 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 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 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从成本结构来看, 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我国入世将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与此同

17

《商场现代化》2009年7月(下旬刊)总第582

时, 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 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今后几年我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此外, 我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 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 因此, 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 , 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 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 , 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第二, 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

随着东盟与中国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 相互投资将会增多。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 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第三, 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 , 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另外, 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 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 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 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 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 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3.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技术标准国际化,突破非关税壁垒(1)外贸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参与外贸的企业和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将特别强调提高外贸竞争力问题。

第一,调整后的市场多元化战略途径首先明确表示实现战略的核心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体。今后政策应重点倾向于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至于市场的选择和开拓则应更多的依靠企业的判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要使企业的投入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企业才会有兴趣有信心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产品是开拓市场能力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有很大改善,但受产业水平限制,我国出口比较优势产品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还需要有较长的过程,这也就限制了我国外贸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能很快提高,成本和价格优势还会在较长时间内作为我国出口竞争的重要手段。出口产品结构还取决于国内生产力布局和国内市场需求。生产力过剩,国内市场饱和的产品对国际市场需求迫切,这些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出口产品结构决定了我国出口市场结构,成为市场多元化战略定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贸易方式的多元化是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贸易方式对贸易的扩展、收益的提升和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国际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的发展对一般货物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成为各国和地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受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限制,我国目前贸易方式还比较单一和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重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在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开拓国际市场,

第四,加强对外投资,突破他国和组织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贸易歧视,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了争取一个持久稳定的出口贸易环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成本,有必要加强对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

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应集中在国内生产规模大、核心技术相对稳定、产品质量可靠、劳动相对密集的比较优势行业,这些行业更有利于吸收劳动力就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当地居民的使用要求,产品设计更加本地化,中国企业可以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和设计中心,雇佣当地工作人员。现阶段,已经有李宁集团和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室ROK 签订了设计合约;广东格兰仕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西雅图设立了研发中心等。

(2)技术标准国际化

针对我国长期缺乏标准发展战略方向性指导、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贸易技术性措施缺乏有效策略、标准检测手段和方法不配套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已经开始进行重点领域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的战略性运作,尽快改变我国在工农业产品和重要技术方面的各类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作为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的核心课题,将根据“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分类事实、滚动支持”的原则加快研究和实验。

技术标准国际化,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整体质量,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免予受到质量方面的指责,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应以推进APEC 成为更紧密的区域经济组织,继续发展东盟+中国的实质性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重点;从中国自身发展战略来看,只有更多的企业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有竞争力的,多元化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才能从更广阔的市场寻求商机,拓展生存发展之道。只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推行“走出去”战略,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突破其他区域经济组织和国家的贸易壁垒,在贸易摩擦发生时占领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刘 力 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查灿长:《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华出版社[3]《亚太经济发展报告 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司[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司[5]中国APEC研究院

[6]曹和平:《新世纪亚洲经济合作——中国地位与影响》[7]蔡鹏鸿 周建明 王海良:《面向未来的亚太经济合作》[8]张 献:《APEC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中国目前已公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目前已公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 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规划指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以下为2009年中国国务院已批准的区域经济规划时间及主要内容: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时间:2009年12月地域范围:山东省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主要内容:将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同时,将在区域内加快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适宜盐堿地区的养殖业、原盐业、滩海油田、风能和海水淡化.2、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时间:2009年11月地域范围: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为核心地区主要内容:提出四大战略定位,即图们江区域成为中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3、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时间:2009年11月地域范围:天津市主要内容: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北)京(天)津冀(河北)、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见--时间:2009年9月地域范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主要内容: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快干线公路网和水运、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5、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时间:2009年9月地域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主要内容: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 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6、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时 间:2009年6月地域范围:陜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主要内容: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成为西部经济新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将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西安建设成为科技、资源统筹的示范基地.7、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时间:2009年6月地域范围:广东珠海市横琴岛主要内容: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要通过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金融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等.8、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时间:2009年5月地域范围: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主要内容:要求福建省发挥其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发挥 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等.9、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时间:2009年4月地域范围:上海主要内容: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1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时间:2009年1月地域范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个城市主要内容: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方面,港珠澳大桥有望年内开工,明确对大桥 主体工程出资50亿元;产业对接方面,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还包括金融、贸易、会展等服务业对接;改进创新合作方式方面,赋予广东在推进CEPA上再先行一步之权.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国和平崛起,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不仅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使得区域经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与原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交通运输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即将编织完成的全国高铁网,将大大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政策方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总的来说,表现为: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等四个特点。 (一)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进跨区域的协调与协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均表明中国跨区域协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一、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1、增长极理论 概念:增长极理论就是研究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平衡发展,实现经济整体进步的理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因此,应选择特定地理空间或产业类型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源于费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周期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根据区域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将区域分为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4、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5、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的增长过程的考察,归纳出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大体上要经过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 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局限于原始的农业活动。 (2)起飞准备阶段,是由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及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积累率达5%,主导产业是饮食、烟草、水泥、砖瓦等产业部门。起飞条件: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

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将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到农村,只要是城市有的,农村也一样复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高楼,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增加了不少负担。这是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非均衡发展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城乡一样化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并不是乡村仿造城市、乡村看上去和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现阶段,城乡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乡村将随着城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