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本来媒体关注现代音乐是件好事,让他们二位在一起相互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场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形:当卞祖善批评了谭盾的《乐队剧场》和《鬼戏》等作品,并评价在这次上演的《永恒的水》中“没有听到暴风雨的力量,没有听到摇篮曲的纯真,也没有听到眼泪般的悲哀,听到的只是很一般的水、很自然的水的声音,这种水的声音应该是很简单的……”后,谭盾回了一句“因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是完全不可能去沟通的”后就起身离开了演播室。尽管后来在主持人的坚持下节目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但此事掀起的轩然大波则不久后就拉开了帷幕。

在此期节目播出前后曾有一些媒体对潭盾作品音乐会发表了看法,在这些评论中似乎批评的声音占了上风,比较典型的是2001年10月30日曹利群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谭盾的水把戏》一文,认为“陶乐也好,纸乐也好,水乐也好,说观念变化都有些勉强,因为真正变化的是‘发声’的媒介,如果说只要是你先玩的而别人没有玩过的你就是创新,那标准是不是有点儿太低了”;2001年11月12日鲍昆在《北京青年

·

报》发表《音乐与杂耍——评谭盾带来的两部新作品》一文,指出“音乐就是音乐,在音乐之外的东西是最终无法成为音乐的”;《音乐周报》2001年11月2日发表两篇通讯,除了盛赞谭盾音乐会“座无虚席,观众反映热烈”外,也如实报道了部分听众所持的“不理解、难以接受”的态度,其中一篇还以“与卞祖善不欢而散”的标题将此期节目的情形进行了披露。

电视节目播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音乐周报》2002年1月11日的专栏中以“谭盾招谁惹谁了”为题将此事列为“2001年中国音乐十大遗憾”之一,并慨叹“音乐人之间的沟通是多么困难”,呼吁“做人做事要有善意,毕竟音乐是大家的事业”。

依本人所观,有关这次争论的第一篇有分量和实质性内容的文章是李扬在2002年1月18日和25日《音乐周报》上连载的《“水乐”余波》,这也是在此次争论中对谭盾及其作品的最高评价了。该文作者是在谭盾的故乡湖南听的音乐会,文中描述的盛况与北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文章马上话锋一转,对“有个别持不同意见的人,用不正常的态度在北京电视台搞突然袭击发难作者(指作曲家)”感到“大惑不解而震惊”。作者先列举了一些在音乐史上“无数当时被权威批评,而后业已成为现代标志性的优秀音乐作品经典”的作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现代音乐及谭盾等人取得的成就与荣誉给予了充分

·

的肯定。文章的最后还引用了贺绿汀先生当年对谭盾及其作品的评价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富有新意和个性,时代感强,未失传统,我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要宽容些,他们才会回来,好让他们(为国)做更多的事。”

卞祖善最早正式见诸笔端的回应是在《人民音乐》2002年第3期上发表的《向谭盾及其鼓吹者挑战——关于音乐观念与音乐评论的争论》,编辑同志用心良苦地将上述李扬的文章略加改动以《听谭盾<永恒的水>》为题与卞祖善的文章同期发表,以期使读者对此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卞文在《关于“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我见及其它》(《人民音乐》1995年第12期)中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将其与谭盾多年来在音乐观念上产生分歧的缘起与经过作了简要的回顾,并用一定的篇幅重点对这次电视事件进行了评说。当然文章的中心内容还是对谭盾的音乐观念及部分作品的不赞同,并借用一些对谭盾持批评观点的言论结合他自己一贯的主张对谭盾及其支持者进行了强烈的批评。

与卞祖善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在2002年5月24日《音乐周报》上发表的文章《“先锋派”拿出了什么?》,该文更加直接地针对了《“水乐”余波》中的观点,但作者似乎认为近百余年来作曲大师们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作品,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全面和有偏颇的。

·

如果说电视事件是这次“卞、谭之争”第一个高潮的话,那么2002年4月初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音乐论坛”则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4月6日,卞祖善《现代音乐之我见》的发言,“像一枚点燃了导火索的TNT,引发了此次论坛最初也是最后的公开争论,场内弥漫着‘和平年代’久违了的火药味儿”(见《音乐周报》2002年4月12日《现代音乐谁来听》)。卞祖善的发言稿先以《我与谭盾的鼓吹者针锋相对》为题部分发表在《音乐周报》2002年4月19日,后又全文发表于《音乐爱好者》2002年5月号上。在这篇发言稿中,他对从勋伯格开始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如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小品》、布列兹的《没有主人的锤子》、凯奇的《变化的音乐》《4’33”》以及前述谭盾的作品等一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最后他“重复的一句老话”说,“大多数的现代音乐作品都是被忘却的后备军”,更加触动了在座的绝大部分埋头于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一场有关现代音乐的正面交锋便不可回避地展开了。

作曲家金湘赞赏、佩服卞祖善直抒己见的勇气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但也认为其某些观念存在局限和偏见。他返京后以论坛上的即兴发言为基础于中央音乐学院等地进行了有关现代音乐的专题讲座,相关的内容以《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题连载于《音乐周报》2002年4月26日和5月3日上。作

·

者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心情将现代音乐比喻成“魔鬼”,分别从观念与技术的角度对西方和中国的现代音乐进行了比较全面地介绍,然后直入主题,指出“卞、谭之争的实质是:延续于世界乐坛多年的两种音乐观之争在中国大地上的继续”,并给争论的双方各封了一个用其自身的话说“是没有丝毫贬义的”称号:“卞祖善是西方古典乐派在中国的卫道士,谭盾是西方现代乐派在中国的急先锋。”呼吁我们“持一种正确反映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多元观念,正确地、心平气和地对待两者之争”。文章在结束之前还指出了卞、谭之争中存在着的一些无价值、无意义的东西,提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探讨氛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当代的中国民族乐派——而群策群力”。最后作者下了一个清楚的结论:“中国的作曲家群体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的现代音乐肯定是会更迅猛地发展”。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金湘的许多观点都是恰当的、中肯的,是作为一位在现代音乐创作上有着很深造诣与影响的作曲家,不自觉地透露出的同现代音乐的深厚感情和对现代音乐发展的殷切期望。紧随此文,卞祖善先生在《人民音乐》2002年6月号上发表题为《从钟馗捉鬼谈起——答金湘先生》一文,直接针对前述金湘的文章《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方便读者参考,编辑先生又特地将这两篇文章刊登在一起)。卞文主

·

要就金湘在文中提出的几个实质性问题一一进行反驳,有些地方甚至具体到了逐字逐句的地步。不过最后卞祖善的表态是十分诚恳的:“既然发展中国的现代音乐,建立中国的现代民族乐派,是一切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应该加强团结、携手前进。”

这一轮站在卞祖善这边的是2002年5月31日《音乐周报》上的文章《“跑调”的争论》。该文认为《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这篇文章“有些走了题”,“跑了争论的调”,同时对其中把现代音乐比作“魔鬼”,以及“作曲家技术过关后,比的就是观念”的说法也表示了不同看法。但文中这些观点都没有充分展开,欠缺说服力。

这次争论到此也应该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因为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已陈述得十分清楚,再争下去难免会陷入乏味与无聊的文字游戏中。4月5日《音乐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谭盾话题常谈》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音乐批评如果永远只以一种框子去框定一切对象、诠释一切对象的话,那只能显示其理论的‘灰色’和某种主观的情绪而已。”

纵观此次争论的来龙去脉,出于关心我国当代音乐事业发展的良好愿望,笔者想对此事及有关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师友同仁不吝赐教。

如何认识谭盾的音乐观念与创作

·

1992年,谭盾受日本桑托里音乐厅及该厅艺术总监武满彻先生委约要和东京交响乐团开一场音乐会。根据规定,音乐会上除了演出被选定的作品外,还必须由被委约的作曲家选出两位他认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和一位比他本人更年轻的作曲家的作品一起演出。谭盾选择的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作曲家分别是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

谭盾早期的作品如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乐队序曲》、《钢琴协奏曲》、《两乐章交响曲》等都比较明显地带有欧洲晚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风格的痕迹,这显然是受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风格的影响。由于这些作品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的观念,因此尽管有不少地方显得幼稚、粗糙,但都没有引起较大的争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谭盾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主要表现为大胆地摒弃欧洲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各种规范,注重新音色的开掘,探索音响组合的各种可能性,从而使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包括出国前创作的《弦乐队慢板》、《乐队与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后改名为《道极》),以及赴美以后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戏韵》、《土迹》、《距离》、《声音的形式》、《风迹》、《九歌》、《死与火》、《鬼戏》、《马可·波罗》、《红色气象》、《牡丹亭》以及这次的《“永恒的水”——水乐与视觉

·

融合新经验》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形式、手法各异,但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近年来他一贯追求的创作原则:无限提高音乐创作中材料使用的各种可能性。这也就是他受约翰·凯奇影响的突出表现。

《4’33”》这样极端的例子即使在现代音乐当中也是少见的(约翰·凯奇还作有一首《0’00”》)。它之所以被较多的人所了解,是因为许多音乐理论家和美学家经常把它作为极端观念化的反面典型。当然,应该说《4’33”》也并不是全无意义的。首先,它体现的“整体声音”观念虽然与现代的音乐实践不完全相容,但对于现代音乐积极寻求新的音色、丰富声音的表现范围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次,它虽然在表面上是静止的,被称为“无声音乐”,但在无声的背景下却是各种自然声音的偶然结合。约翰·凯奇一系列“偶然音乐”的实验对现代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斯托克豪森、贝里奥等都从中受到启发并在创作中进行实践。鲁托斯拉夫斯基发展了这种手法,用“有控制的偶然”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

谭盾接受了约翰·凯奇“整体声音”的观念,在创作中大量采用了乐队非常规演奏的音响以及各种自然音响,如乐队队员的喊叫声、拍打乐器声、翻谱声、搅水声等等。约翰·凯奇在《4’33”》中将“寂静”也视为一种声音,以及在“无声”的基础上让各种自然声音偶然结合的观念也被谭盾借用了过

·

来,突出表现在《乐队剧场Ⅱ:Re》中的一段全体休止中,而且还加上了指挥,意图使休止符也具有力度的变化。当然,此举也与《4’33”》一样引起较大争议。因为从传统的意义来理解,休止符是不可能具有力度变化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狂风暴雨般音乐之间的短暂间隙与哀怨抒情的音乐之间的片刻停顿给予听众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休止时乐队指挥手势的强弱变化对于剧场内的电流声、场外的干扰声以及听众各种无意识的声音等确实起不了作用,但对于现场听众的心理感受还是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的。只不过这种尝试在作品中只能是作为一种陪衬偶尔为之,用得太多、太过则难逃“纯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之嫌。

在谭盾的一些作品中还要求观众一起参与演出,如也是在《乐队剧场Ⅱ:Re》中,乐曲开始时观众在指挥的带领下集体哼鸣D(Re)音,乐曲的高潮时又齐声用同样的音高念唱谭盾的“六字经文”:HongMiLaGaYiGo。不管这“六字经文”是真如作曲家自己所解释的那样选自中国、英国、印地安、印度、日本和非洲六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字,还是作为一些简单的、无实际意义的衬词,这种试图拉近乐队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也部分参与到演出中来的尝试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音乐起源于生活,最初音乐的创造者也就是音乐的表演者,后来在漫长的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观众逐渐被固定到听众席上,完

·

全成为了被动的欣赏者。在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现代的戏剧、舞蹈、音乐演出都设法让观众亲自参与,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他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如何对待现代音乐及其作曲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代音乐自从它诞生以来就处境艰难。它受到来自整个社会不同方面的抵制,处于极端孤立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是现代音乐的作曲家都在致力于创造各种新的、高度自律化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音乐语言,这种音乐语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理解和接受,离普通大众的感受却越来越远了。再者,正如特奥多·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中指出:“现代社会对一切文化商品进行控制的机构已经形成,它决定着在审美上不符和它们要求的东西的命运。由于音乐传播媒介的被控制,音乐糟粕得以泛滥,真正激进的新音乐在后期工业化社会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他还认为,在19世纪中期,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已经同商业化社会的艺术需求发生了冲突,音乐作品的质量同听众的趣味之间已经出现了鸿沟,但在那时,作曲家们往往还能指望从有水平的音乐家和评论家那里得到支持,而如今的新音乐连这种支持都难以得到了。真正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无法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商品,作品的数量也在急剧萎缩。

·

我国现代音乐的状况也丝毫不容乐观。虽然还是有不少人在从事现代音乐的创作,但其作品能得到认可、或者要求更低一些,作品能有机会上演的可说是寥寥无几。在“国交”、“爱乐”、“北交”等乐团,全年演出的节目单上很难看到几部中国的现代音乐作品。在去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周期间,惟一一场被取消的音乐会就是作曲系学生的作品音乐会。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一些很有才华和影响的作曲家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为电影、电视配乐或创作一些应时性的流行通俗音乐,这对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中国当代的作曲家中,谭盾、陈其钢、周龙、陈怡等是十分幸运的。他们在国内稍作热身后便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飘洋过海,而此时的西方社会正是对来自东方和异族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的音乐中折射出的天然的东方特质马上吸引了西方人,于是他们先后都成名了。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国外获奖,有了很多委约的创作,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各种演出收益和委约作品所得的报酬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安下心来专心致力于创作。他们的音乐活动对于繁荣我国的现代音乐创作、扩大我国现代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在他们这些成功的光环之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的问题和不足。

就拿谭盾来说,由于委约太多或其他原因,以致在一

·

些作品中出现手法过于简单(类似于给旋律配加伴奏的形态)、结构缺乏逻辑等问题;另外长期身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商业社会,浮躁是在所难免,甚至还会有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或“做作”的成分。除了在观念上的探讨外,对于这些问题,音乐家和评论家都有义务及时指出,敢于批评,不能因为他们头顶耀眼的光环而不敢有所异议。在这方面,卞祖善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鼓舞的。

从事现代音乐创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大多数作曲家对此都深有体会。现代音乐抛弃了传统的沉重包袱,但同时却要不断发掘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乐组织形式,而这一切都处在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中,每一次尝试都要面临失败的危险,加上现代音乐本身在社会中的孤立状态,使得现代音乐作曲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对于在这方面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作曲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多加爱护,以褒为主,以贬为辅,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好好说,尽量不要伤害他们的积极性,更不能在发表意见时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一位理论家有这么一段话值得所有的音乐理论工作者思考:“在由历史文化和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社会主流群体的审美选择和民众实际的审美需求,(则)是决定中国音乐未来走向的主导力量,而不是少数根据自己的职业习惯和立场去评说历史和现状,或依照自己的学识和意念去预测未来的音乐理

·

论家。对此,包括我在内的音乐理论工作者似应有自知之明。这对摆正理论研讨的位置,保持和平、客观的心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同行的不同意见是有助益的。”

现代音乐创作中与音乐观念相关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把握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问题。作曲家金湘曾经提出过两个观点,一个是“在技术上没有负担以后,当代作曲家比的就是观念”,另一个是“玩弄观念,必被观念所玩弄”。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观点实际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观念在实际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观念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为观念所累。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还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往往一首作品中观念的成分多了以后,其技术的成分反而会降低。因为有一些观念是不需要甚至不可能用具体的技术手段来表达的。像《4’33”》这样的例子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它是不存在什么“技术”因素的;一些利用磁带录音再进行拼接和放送的方法创作的“具体音乐”作品,与其说它们是运用了“作曲”技术,还不如说是运用了“电磁”技术或“录音”技术;至于各种用简单的手法将自然声音组合起来的做法,其技术的含量也是很低的。那么这些做法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疑问:既然作曲这么简单,那还需要作曲家吗?甚至还会有人怀疑这样的作曲家的技术水平,认为他们是在以所谓的“观念”掩盖技术上的不

·

足。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作曲家会甘心受到这样的评价的。

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此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当今国际社会上就存在着各种各样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纷争。文化艺术观念上的差别虽然不至于像宗教、人权问题那么严重,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谭盾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作曲家,如今却主要在西方社会中发展,那么他的某些观念就必然要受他所处环境的影响,体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征来。谭盾在这方面的调整显然是及时而有效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不光在西方乃至在世界的音乐界站稳了脚,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他在国外接受的许多先进的观念值得国内的作曲家们借鉴。但现代西方的观念中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或者是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作曲家应有仔细而敏锐的鉴别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完善自己。

观念的更新必然会导致形式和技法的创新,那么如何对待现代音乐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创新呢?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普遍有这样一种倾向:一味追求“创新”,仿佛一部作品中没有一点所谓“新”的东西便不够资格算是成功之作。实际上这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有一位音乐学家曾经说过一番话,值得广大从事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深思:盲目地“求新”而忽视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提高,这就是大部分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显得不成熟的主要原因。

·

学术之争与学者风范

近两年来音乐界的学术之争似乎特别热闹,参与者既有久负盛名的名家学者,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音乐工作者与爱好者;既有长期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学家,也有成就斐然的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争论的内容涉及到观念的差异、学术的规范以及个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等各个方面。而这次卞祖善与谭盾之间的“观念大战”再次掀起了新的高潮。

应该说学术之争对音乐事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一方面表明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对音乐理论研究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家在对音乐这门高度感性的艺术形式的研究中所力求采取的科学态度。这种风气应该大力倡导,因为只有当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关注音乐、热爱音乐的行列中来,音乐才有可能更加健康地稳步向前发展。

作为学术之争主体的艺术家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所谓的“个性”,这都是不难理解的。但对于近期有关现代音乐的论争,笔者还想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谭盾在演播室里抛下一句“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面是完全不可能去沟通的”扬长而去,这确实与他作为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的身份不大相符。因为尽管他与卞祖善持不同观念,但对方毕竟是一位长者,何况还有现场及电视机前的广大热心的观众,这样的举动是很容易伤害人感情的。但我想,谭

·

盾是一位逐步走向成熟的音乐家,而且多年旅居海外,待人处事也应有些心得。促使他有如此的反应肯定还是别有原因的。

据我了解,以前在一些研讨会上,卞祖善(当然也还有别的人)曾经就谭盾的创作发表过不同的意见,尽管有些看法谭盾并不赞成,但都还是洗耳恭听的,而这次弄得如此尴尬,笔者认为原因除了谭盾不够冷静外还应归因于这次争论的不良环境。

再者,卞祖善发表不同意见的方式也欠妥当。按照常理对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进行评论时,比较合理和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是在充分肯定其长处后再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全盘否定”式的表达方式是很容易引起听者反感和对抗的,更何况作为被批评对象的谭盾已经多次受到这种“待遇”。别说是一个在国际上获得过不少荣誉的、有影响的作曲家,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心理上都会难以坦然的。但是,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是学术研究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无论观点多么对立,争论的双方都应平心静气,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总之,我们提倡双方在争论中都应具备学者的风范。

小结语

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了,而在中国还只有二十年左右。要想在世界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

·

的现代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发展的道路上,不光作曲家要勇往直前,广大的音乐工作者也都要团结起来积极行动,尽快建立良好的机制,将创作、演出、评论等环节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这样,发展中国的现代音乐,建立当代的中国现代民族乐派的宏伟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 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 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 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 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 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 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 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 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 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 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 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 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 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 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 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 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 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 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 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 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 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 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 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3.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 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 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

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中外音乐史考题背

精心整理 1. 关于音乐起源问题的诸多争论中,我国古代哲学家多主张(模拟说) 2.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句话出自《乐记》。 3. 黄帝时代的代表性乐舞是(《云门》)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 16.“钟鸣鼎食之家”反映的是:(贵族家庭的奢华) 17.“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他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18.“乱”是相和大曲的:(高潮部分) 19.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琴,已初步确立了:(七弦的体制)

20.在唐代宫廷演奏大型歌舞时,乐器演奏者水平相对较差的被归入(立部伎) 21.隋唐九部乐、十部乐属于:(民间俗乐) 22.《春莺啭》是一首:(大曲) 23.北曲的音乐特点是:(七声音节) 24.轧筝是一种(拉线乐器)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交替圣歌集》的编辑者是:(格里高利) 35.欧洲第一部歌剧的剧名是:(达夫内) 36.十五世纪开创“泛协和”风格的乐派是:(勃艮第乐派) 37.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中心。 38.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39.管弦乐《英国组曲》的作者是(巴赫)

40.清唱剧《创世纪》的曲作者是(海顿) 41.歌剧《魔笛》的曲作者是(莫扎特) 42.奠定小提琴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形式的是意大利作曲家(托雷利) 43.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是(斯美塔那) 44.被称为“俄罗斯和民族音乐之父”的作曲家是(格林卡) 45. 46. 47. 48. 49. 50.《4 51. 52. 53. 54.《春之祭》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斯文基)的代表作。 (一)八佾:我国古代歌舞的一种阵式(横8人,竖8人的歌舞方阵)。 (二)但歌:独唱(无伴奏、无伴唱)。 (三)四夷之乐:我国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 (四)小令:也称令曲,演唱特点是“轻驾虚声”。 (五)五声:宫、商、角、徵、羽。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刘家店中心小学高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给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本文从运用多媒体技术入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感知音乐之门”“教学情感审美化”“增强学生对音乐情景的了解与体验”“感受多元化文化”“增强音乐游戏、舞蹈直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等策略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审美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给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那么,音乐课堂中应该怎样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在演唱或欣赏过程中,首先就必须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运用多媒体,开启感知音乐之门。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教学是师 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其思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音乐教育教学领域。在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已成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直觉感受刺激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的多媒体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仍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象《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

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断的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

最新燕山大学音乐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燕山大学音乐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 (711)中外音乐史 (833)和声、曲式 参考书目为: 《中国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杨荫浏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版汪毓和 《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三版于润洋 《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伊·斯波索宾 《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版吴祖强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 1.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色、成就和影响。 答:(1)创作特色 钢琴曲保持着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以其十分通俗、亲切的风格而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 抗日歌曲结构严谨,音乐语言质朴流畅,手法冼练。 合唱曲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 独唱曲具有强烈悲愤的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表现了鲜明的革命倾向和完美的艺术技巧。 电影音乐注重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细致的刻画,注重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2)成就 ①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带有清新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创意的钢琴织体。《闹新年》,带有创造性的民族特色。 ②抗日歌曲:代表作品有《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等。 ③合唱曲:进行曲性质的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 ④独唱曲:代表作品有《嘉陵江上》。 ⑤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有《秋水伊人》《怨别离》《春天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 ⑥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编译出版了英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撰写了一系列富于现实意义的评论,如《音乐的时代性》《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从“学院派”、古典派、形式主义谈到目前救亡歌曲》等。

(3)影响 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提高抗战歌曲创作的关注,也对当时进步音乐界某些不利于音乐界团结的“左”的观点进行了及时的批评。 2.简述吕骥的创作特色、成就及影响。 答:(1)创作特色 吕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民歌风格的作品,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八声部及四声部混合使用的5个乐章的大型合唱《凤凰涅》,是他对以戏剧性、叙事性为主导的一类音乐体裁,在曲调创作、结构形式、风格特点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2)成就 吕骥为后人留下了400余篇理论、学术文章,创作了近300首歌曲。代表作品有《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以及根据郭沫若长诗《凤凰涅盘》谱写的大合唱等歌曲。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创作了《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数十首群众抗日救亡歌曲,是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3)影响 ①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 ②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徐媛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其非凡的功能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使课堂辅助教学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体指的是用于传递和加工信息的一种中介性方式、手段或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系统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学习服务。它把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的各种功能。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精心设制、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从而更好地为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我是刚刚参加工作,仅有一年的工作教学经验,然而初来乍到的我担任高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我了解到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还可以提高巩固学生的音乐技能;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既可以极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尽管如此,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一、喧宾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固然能够极大的丰富音乐课堂内容,但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整个音乐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一堂音乐课的好坏。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扩大了容量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

新版河北师范大学音乐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首过去一年的各种疲惫,困顿,不安,怀疑,期待等等全部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安稳的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了。 虽然时间如此之漫长,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这可真是血与泪坚坚实实一步步走来的。相信所有跟我一样考研的朋友大概都有如此体会。不过,这切实的果实也是最好的回报。 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由于篇幅较长,还望各位同学能够耐心看完,在结尾处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 (719)和声与曲式 (908)中外音乐史

参考书目为: 《和声学教程》桑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2014年1月 《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2014年5月《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月 《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6月《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1983年10月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1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6月《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7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音乐可以净化人类的心灵,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应遵从时效性,富有美感的原则,在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把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显示,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视听结合的教学内容,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开发的多媒体音乐电脑软件于课堂教学中,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电脑网络,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在网络上创作音乐等,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教育正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协

调互补,可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引导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小动物说话》是一首活泼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来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画面优美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

中国近代音乐史练习题 (7)

1 绝大多数工农革命歌曲的创作方式是。 、旧曲填新词 2 北伐战争时期产生的《工农兵联合歌》是选取学堂乐歌《》的曲调填词的。 中国男儿 3 1926年“求实”编印的《》中介绍了许多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改编曲。革命歌声 4瞿秋白的《》是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留存的唯一的创作歌曲。 赤潮曲 5 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明确指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结合、为服务。 1、革命文艺 2、政治 3、群众 6 “”是我国最早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学校。 1、高尔基戏剧学校 7 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音乐形式是和。 1、革命民歌 2、工农红军歌曲 8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他们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的解放为目标,热情开创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马克思主义 3、工农劳动大众 91932年9月周起应(周扬)翻译的《》(美国,佛里门著)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音乐的发展和意义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1、苏联的音乐 10 年春,、安娥、任光、聂耳、张曙等在上海成立了名为“”的音乐小组,又名“”或“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1、1933 2、田汉 3、苏联之友社 4、中苏音乐学会 11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主题歌《》和插曲 《》。 1、聂耳

2、义勇军进行曲 3、铁蹄下的歌女 12《码头工人》是聂耳为舞台剧《》所写的插曲。 1、扬子江暴风雨 13 1935年2月22日,上海部分爱国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织了一个业余歌咏组织“”,该组织在上海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民众歌咏会 14 1936年4月,吕骥、周巍峙等人提出了“”的口号。 1、国防音乐 15《新编“九一八”小调》的曲作者是。 1、吕骥 16“”简称“三厅”,这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建立的一 个以体现共同领导抗日的统一战线领导机构。由任厅 长,任艺术处长,任艺术处主管音乐的主任科员。 1、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2、武汉 3、国共合作 4、郭沫若 5、田汉 6、冼星海 17《丈夫去当兵》是创造的新的歌曲体裁——说唱性的。 1、张曙 2、叙事歌曲 18电影歌曲《渔光曲》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的曲作者是。 1、任光 19《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 1、麦新 20《五月的鲜花》的词曲作者分别是和。 1、光未然 2、阎述诗 21《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是。 1、张寒晖 22 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 1、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23创作的《》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头奖。 1、贺绿汀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多媒体因它具有“视听一体、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特点,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以它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的信息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加深审美体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标签: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音乐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也是音乐课程标准的任务和目标之一。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听歌、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景和情,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三年级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并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然后播放以《草原就是我的家》,当做背景音乐的草原风光,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大草原上……同学们都很兴奋,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还在学完后用几个蒙古族的经典动作自编了一个简单的舞蹈。这一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运用多媒体。弥补不足。开拓视野。讓学生爱学 在小学音乐教材里,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难以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和声效果。同样,就算是独唱歌曲,女性音乐教师往往无法逼真地模拟童声的稚气、男声的浑厚。而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以表达歌曲意境的活动影像,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更可以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体裁和音色特点。如在学习《人声的分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欣赏了《牧歌》《回声》《我爱你中国》《老人河》《阿童木之歌》等歌曲,通过多媒体展示影像图片、画面,配合歌曲同步播放,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之中。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曲目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涉及到声乐、器乐、古典、西方等内容。在欣赏教学时,常常要介绍乐曲的演奏乐器,但由于教师不可能每种乐器都会演奏,也无法把各种乐器都搬到教室里来。因此,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各种乐器的形状、演奏姿势以及乐器的音色,还可以展示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演唱者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唱腔神情、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而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没有的。如在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代音乐史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 代音乐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 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等;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等;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page]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

音乐考研中外音乐史论考试大纲

七艺考研简介:七艺考研是专业从事艺术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辅导机构,为贴近艺术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更基础,教学管理更灵活,“讲”“练”“考”“评”四位一体,为艺术学生制定高效的辅导方案。 课程种类:艺术生集训营,文化课保过班,文化课周末小班面授,专业课暑假小班面授 特色课程:艺术生文化课保过班经过5年的实践积累,开发出一套专门针对艺术生的辅导方案,抓基础,保底分,国家线通过率99.8% 音乐考研中外音乐史论考试大纲 中外音乐史考研复习内容有哪些?中外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有哪些?音乐考研中外音乐史论考试题型有哪些?七艺考研精心整理了中外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希望能给广大考试带来一些帮助,并预祝大家考研取得好成绩。 《中外音乐史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中外音乐史论》是音乐院校大学本科音乐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影视音乐、音乐电视、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等。本考试科目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以上课程的基本概念、历史音乐事件、历史音乐人物及其重要代表性作品、音乐风格流派特征、音乐社会现象焦点、音乐的跨界融合现象等,并应用以上基本知识点,体现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远古及夏、商、周三代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时期的音乐 2.战国时期的音乐 三、秦汉时期 1.乐府 2.鼓吹乐 3.相和歌 4.百戏 5.器乐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民间音乐 2.文人音乐

3.各民族乐舞的相互传播交流 4.乐律理论与音乐思想 五、隋、唐、五代时期 1.宫廷雅乐 2.宫廷燕乐 3.梨园与教坊 4.民间音乐舞蹈 5.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六、宋、元时期 1.城市音乐 2.歌曲 3.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 4.器乐 七、明、清时期 1.戏曲音乐的繁荣 2.说唱音乐的繁荣 3.器乐 4.乐律理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传统音乐的发展 1.民歌 2.说唱音乐 3.戏曲音乐 4.民族器乐 二、学堂乐歌 1.沈心工 2.李叔同 三、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音乐 1.学校音乐教育 2.音乐社团 3.工农革命运动中的音乐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 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的音乐的时候,

音乐史教学大纲完整版

音乐史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 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 第一学期(36学时) 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古乐器 第五节音阶的形成 作品欣赏: 1.埙曲《哀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音乐思想 作品欣赏: 1.琴曲《流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