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作者/孟庆男

课程与文化密切相关,课程既承载着文化,又传承着文化。《文化生活》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充满文化意蕴的课程。这一课程无论是从它的自身来看,还是从它的教学过程来看,都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品性,即课程设置上的文化品性、课程目标上的文化品性、教学内容上的文化品性。

一、课程设置上的文化品性:文化精神得以体现

何谓文化精神?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文化精神是各种文化形式的本质,它贯穿于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音乐、绘画、工业外观设计等宏观和微观的文化形式之中。正由于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具有一种文化敏感,才形成人们对文化本质的把握。二是文化精神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它通过一定的伦理观念、天人关系观念、入神关系观念、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等体现出来。

高中《文化生活》课程在设置上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它遵循了思想政治课设置上的传统文化理念,也就是它考虑到了本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本课程并不是纯粹的文化知识性课程,而是进行文化建设并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体现着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格。时代精神既是时代之潮流,又是时代之精华,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导引的作用。

《文化生活》课程在设置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本课程的设置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文化”这一专题,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却设置了《文化生活》的内容。之所以设置这门课程,就是因为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因而,设置这一课程既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又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二是本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现实的文化生活为背景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反映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与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并为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服务。

2.《文化生活》课程设置体现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类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是人的本性及其生命价值的展现。人文精神既是一种行为状态,又是一种理想目标,既是一种处世心境,又是一种生命承诺。

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其本身就蕴含着人文精神,并对学生

进行着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新课程改革中《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则进一步彰显了本课程自身的这种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内涵。可见,人文精神已成为《文化生活》课程的一种重要精神。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主要不是为了传授专门的文化知识本身,而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教学传播文化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即把包含人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等的人文精神提升出来,担负自己应尽的文化精神使命。也就是,要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本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二是从课程设置的原则来看,《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是一种充满人文意蕴和人文精神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课程教材的编制既注重了教材丰富的信息量,又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又没有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两点充分表明,《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对人文精神给予了极大的关照。

3.《文化生活》课程设置体现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中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这首先表现在《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一个创新,也就是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结构,使原有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增加了新的学科内容。其次,表现在《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

化观教育,这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但过去我们的课程内容中却没能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最新成果,这次新课程改革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审时度势地增添了文化生活这一课程内容,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课程目标的文化品性:文化价值得以显现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以自身的文化属性来满足主体某种文化需要的意义性。课程目标的文化价值是指课程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某种文化意义。由于旧课程对文化属性的关注和挖掘不够,因而旧课程目标所显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也就较为弱化;而新课程改革由于特别注重了对课程文化的研究,因而新课程目标所显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也就较为强化。《文化生活》课程目标的文化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现出来的。

1.课程知识目标的文化价值。

无论是旧课程还是新课程,知识目标的设定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我国过去的课程是建立在知识本位的基础上的,故非常偏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这是旧课程在设定知识目标时所存在的不足。《文化生活》课程虽然也设定有知识目标,但与旧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并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而是蕴含有极强的文化价值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从相关概念的表述来看,对于许多概念新课程并没有苛求它的确切定义,也没有穷尽概念的全部意义,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确切表达,并

能够把概念的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在现实生活的主题之中。二是从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来看,新课程并没有把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作为教学的落脚点,而是把关注学习主体的亲历探究过程、凸现正确价值导向的意义过程、以生活为主题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的生成过程等作为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知识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而是以“能力发展”为主导,不是以“教书过程”为主线,而是以“学习过程”为主线。在这里,无论是关于知识概念的表述,还是关于知识的实现过程,都显现出了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价值。

2.课程能力目标的文化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文化选择能力、文化修养能力,这是《文化生活》课程对学生能力目标的根本要求,而这一要求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又是极为浓厚的。这可以从本课程对能力目标的设定加以确证。本课程所设定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概念内涵的能力,全面认识文化作用的能力,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能力,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与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影响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健康的大众传媒的能力。以上这些能力是关乎文化和蕴涵文化的能

力,而这些能力的实现过程正是其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过程。

3.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文化价值。

《文化生活》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显现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因为这里所说的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的情感态度,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是指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价值观念。关于前者,本课程所作出的设定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出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及从事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关于后者,本课程所作出的设定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积极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崇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三、教学内容的文化品性:文化内涵得以展现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性的教学内容。《文化生活》课程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然而,与其它课程不同的是,本课程这

两方面内容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

1.知识性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生活》课程是关于“文化与生活”的常识性课程,因而,它的知识性教学内容必然是关于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它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生活”的相关文化性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这样的认识:本课程知识性教学内容本身就富含有文化内涵。

关于这一点,我们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稍作分析便可得知。本课程关于“文化与生活”的知识性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化在继承中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途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以及对文化生活的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等等。

2.教育性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文化生活》课程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关于“文化与生活”的知识性教学,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关于“文化与生活”的教育性教学。而这里的教育性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要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使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使学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是凝聚和鼓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使学生学会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学生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整合(最新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我国文化生活得现状 (一)原因:1、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直接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大众传媒得影响。 (二)表现: 1、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活跃; 2、喜忧并存:(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得影响) ①喜得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 ②忧得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还有其她原因: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当前人们思想空虚、健康向上文化作品得缺乏…、、) 3、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得特点。 4、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含义、危害、态度以及存在得原因。见课本P9092 5、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6、在急剧变化得社会生活中,人们常面临着思想道德得多种选择。 二、面对当前文化生活得现状,应该采取得措施(文化选择): 1、国家(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得大众文化 ①、我们所倡导大众文化含义:面向广大人民(特点就是贴近大众),反映人民得利益与呼声(内容健康),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活泼)得社会主义文化(性质)。 ◆大众文化不一定就是先进文化(大众,科学得、先进得) ◆人民大众需要不等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大众,科学得、先进得) ②、原因:人们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得特点,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得精神生活需求,丰富文化生活。 ③、怎么办?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得文化产品;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得原则;坚持以科学得理论武装人,以正确得舆论引导人,以高尚得精神塑造人,以优秀得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得导向与示范作用。(P93) ①、主旋律就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原因: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③、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得理论武装人,以正确得舆论引导人,以高尚得精神塑造人,以优秀得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就是内容还就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得导向与示范作用。 ④、地位:在人民大众得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其她: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度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 2、企业(1)诚信经营,不断提高自身得职业道德素质。 (2)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3)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得文化产品。 3、个人(1)提高辨别得眼力,增强抵御得能力,拒绝污染。 (2)不断提高自身得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英语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1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

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 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 样,如Lovelyday,isn’tit?It’safineday,isn’t it?等等。 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 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arealucky 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dog是“幸运儿”,“cleverdog”意为“聪明的人,“Itrainscats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

文化生活第5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5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年6月,湖北省作协文学院和恩施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湖北作家看恩施”采风活动。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生动记录了恩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作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是因为(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艺工作者需要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艺工作者历来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2.中国作协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贺词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中国作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评价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④文化创新是

局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12.市场经济及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要求传统文学杂志必须从内容设置、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创新。这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D.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3.欧洲文化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神学垄断时期。人跪拜于上帝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创新思想,文化发展极其缓慢。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师们不满于中世纪的沉闷、枯燥,转向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以无比的创新激情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时期。以上史实充分说明( ) ①文化创新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至关重要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 ③失去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④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 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九、十课) 【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色彩斑斓(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影响;文化事业的发展) P86-87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P87-88 (1)“喜”: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A.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等。

(2)“忧”: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A.某些部分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 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C.有些媒体 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3)措施:(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详细可见“针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应该采取的对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原因、含义) (1)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 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健康有益的 文化。)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 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注意: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 上它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能够满足人民大 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2.“人民大众需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会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等思想,仍然大有市场,但是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P90-92 ★1.表现、危害与对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 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 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注意:两者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 2.我国依然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内部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 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3.对策: (1)文化消费者(公民个人):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P90 ②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 P109 (2)文化生产者(企业): 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品格意识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品格意识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四大要素: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其中文化品格的培养便显得特别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品格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再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具体地渗透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操作方式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展、学生个体发展和生存需要, 英语学科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分别由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大要素组成。然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四大要素中的“文化品格”的培养便显得格外重要。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对语言的应用,还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应该做到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一、文化品格培养的意义。 文化品格,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是对身心健康的引导,还是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等等。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由单一的注重工具性向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转变。龚亚夫老师认为,语言其实是品格的一种体现方式。例如“open the door”一词的学习,除了知道词组的意思,还应该知道在“open the door”之后,是“hold the door”。在公共场合,开门之后还要观察一下旁人,是否有人会跟你一齐进门,如果有,那么“hold the door”就能体现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这便是龚亚夫老师所说的,语言是一个人文化品格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充分挖掘文本,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品格的含义。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品格,并通过课堂点滴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文化品格的人。 二、文化主题培养的几个主题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有很多主题,比方说:公民自律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人际交往主题、文化艺术主题等等。笔者就平时上课观课所感悟到部分文化品格的主题,简单的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⒈课堂行为的规范性是文化品格培养的第一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首先从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一天就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课堂行为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各项指令对学生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Listen to me. Eyes, eyes, look at me. 这些上课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口令,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时候,要留心听用心看,同时留心听用心看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再比如:听课文时,“listen, don’t talk.”;读课文时,“listen, point and say.”养成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到学生个人展示环节时“listen carefully, listen quietly”当别人发言的时候耐心倾听,有礼貌,而且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栏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规范,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正面的评价,从而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另外,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例如:当学生吵闹的时候,教师可以点评表扬认真安静听课的孩子。我认为表扬正面的例子,能带来比训斥有更好的效果。当然一个有序规范的课堂,是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断的训练,同时

《文化生活》第五课一轮复习教学案

建湖一中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班级 姓名 一.高考考点: 考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考点2、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考点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合作探究一 由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用票房和口碑证明了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很好 看。为了拍这部电影,吴京花了18个月的时间深入部队采访、体验生活,先后14次修改剧本。 《战狼2》延续了《战狼》的故事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将故事背景 从中国边境转移到了海外,更具国际化的视野,以亚丁湾撤侨为故事原型,通过创作上的专业 精神和价值观的清醒自觉,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期的中国新英雄,刺激了消费,激发了观众的 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激活了不瘟不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票房神话。 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 ( )典例1、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令国人自豪,但这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惰 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有识之士指出,“我们应站 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文化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典例2、20多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的内涵。 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考点小结: 1.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意义)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合作探究二 《战狼2》票房总收入突破56亿,给已经沉迷了大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带来了曙光。相关专家分析,其成功得益于:一是发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优势,诠释了了狭义的新境界、新内涵;二是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充满正能量,暗合当前时代背景和观众情感需求;三是对好莱坞类型的中国式改造,塑造了一个让西方媒体发酸的英雄形象(中国英雄)。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影片自身的质量、品质和气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918824716.html, 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培养 作者:张恬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9期 【摘要】核心素养的理念已伴随新课改的脚步,走进了我们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更多地关注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学科文化品格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找准突破口,同时要注重语篇教学,精心选材,敢于取舍;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和自觉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文化品格;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它的提出将英语教学目标提到了“育人”的高度,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视立德树人为己任。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如下: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就其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表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态度,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的育人指引,也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英语文化品格概念及意义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则是文化意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及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突出其文化意识、学生的人文修养及行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跨越和升华,意义深远。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卷 .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基础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①③②④①②③④ .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岁的白芳礼老人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的博士生又在资助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者都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 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精神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就是() 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保持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决策越来越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广泛、多样和直接。如人大开会邀请市民旁听,人大立法向市民征求意见等。这表明()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的成才问题备受各界关注。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仔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让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之所以让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是因为()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是() .亿万人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话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是() .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

英语课堂教学之文化品格的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之文化品格的渗透 ——“从核心素养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听后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员温爱英老师有关的讲座,给我一个启示,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中英文化的教学,从而达到英语交流的目的。 温老师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文化品格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养、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的英语课堂大部分都是在学英语词汇,英语句型,绞尽脑汁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读,学会背,如何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可是,别忘了,文化是语言的媒介,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很难起到交流的目的的,特别是英语,英语中很多的词汇来源于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比如说christmas,当你在教学时这个单词时,可以介绍它的来源,介绍国外的宗教信仰,同时融入我国的文化,介绍我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再比如说,学颜色词汇blue,若老师你只告诉孩子,这个是蓝色的意思,那就远远不够的,在西方,blue还有忧郁的含义,如blue monday. black sheep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融入这种文化的教学及对比,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当然,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扩大国际视野,也应该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关于文化的素材唾手可得,如问路,讲卫生,帮助别人,节日聚会等等都是我们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文化教育随时为课堂教学服务,而我们作为英语教育者,更应该传播文化,做文化的使者。有了文化的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学生不再感到枯燥,让我们以文化为载体,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活跃思维。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1--5课知识点.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含义(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3文化离不开物质。(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拓展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摘要: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核心素养 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英语核心素养体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的文化品格素养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应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构建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研制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程晓堂,李思琪,2016)。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重点论述其中的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探索文化品格构建的途径,以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阐释为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内的相互关联的四大要素。程晓堂教授把其中的“文化品格”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英语学科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质的目标;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将知识技能渗透到学习的主题、情境、语篇和语用中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改变了单一途径和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注重课程的整合和关联,实现学生语言、文化、思维的深度融合。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学生文化品格的构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二、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 “在英国看足球的时分,旁边的人在高声唱歌、喝彩、欢笑,足球场内就非常喧哗,所以这样的场合,就不需求很安静。可是在有些场合,你就需求保持安静。在中餐厅,大家都在很安静地吃饭的时分,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这种习气,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而不是高声喧哗劝酒、聊天。实践上,东方人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吃饭的时分喜欢热闹,在吃饭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流的环节。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请了本国人来中国吃饭,我们可以用很喧哗的环境,很热烈地交流来欢迎他们,让本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吃饭风俗。但如果到了国外,如果大家都很安静,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尊重别人。这一景象告诉我们,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强调的不只是文明认识,而是文明品格”。(鲁子问,20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渗透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史同时也可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此外,语言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被放大,而文化性被忽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整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原因:1、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直接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表现: 1、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活跃; 2、喜忧并存:(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喜的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 ②忧的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还有其他原因: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当前人们思想空虚、健康向上文化作品的缺乏…..) 3、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含义、危害、态度以及存在的原因。见课本P90-92 5、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6、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面临着思想道德的多种选择。 二、面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文化选择): 1、国家(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我们所倡导大众文化含义:面向广大人民(特点是贴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健康),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 ◆大众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大众,科学的、先进的) ◆人民大众需要不等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大众,科学的、先进的) ②、原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文化生活。 ③、怎么办?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P93) ①、主旋律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原因: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③、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其他: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 2、企业(1)诚信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2)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3)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3、个人(1)提高辨别的眼力,增强抵御的能力,拒绝污染。 (2)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 论文摘要: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基础教育发展策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依靠听、说、读、写,还要从潜意识里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品格的培养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以及加强学生文化品格培养。一、文化品格培养的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使用英语的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与使用英语的各民族特定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小学生来讲,一种新鲜、独特的文化提供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氛围。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

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恰当渗入往往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品格培养的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作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加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品格培养。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称呼语:学生都知道“teacher”是汉语中的“老师”,所以不少人经常把“王老师”称为Wang Teacher,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 只是一种职业,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简单的理解:王老师= Wang Teacher 。还有学生把汉语中的“张护士”称为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的称呼人一般都用Miss, Mr., Mrs., Ms等。还有英语国家中姓名和我们国家的称呼有所不同:他们是把姓放在后,名放在前,如李约翰应该为John Li。又如:汤姆叔叔—Uncle Tom;李阿姨—Aunt Li,这些都应该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