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2010-07-12 12:26:00| 分类:安琪收藏|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研讨会述要

罗小凤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00089)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创作、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都取得不小进展,涌现了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在新世纪即将走过十年历程时,回顾与反思十年新诗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长达数月的筹措,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协办的“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于2010年6月26—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当代诗学论坛”机制下继2007年珠海、2008年澳门举行的两届当代诗学论坛以来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当代诗学论坛”这一学术机制是2007年3月两岸四地的部分诗人与评论家在珠海参加“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期间,由与会专家发起并由谢冕、屠岸作为召集人正式设立,引起两岸四地诗歌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5月在澳门举办了第二届当代诗学论坛,此次在京举行的是第三届,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新诗研究领域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诗人,提交论文50余篇,无论就代表人数和论文的篇数,均比前两届当代诗学论坛有所增加,是一次经过精心筹备、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诗人们采用发言人主讲、评议人点评、听众提问的国际研讨方式,回顾新世纪十年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现状,总结经验,探讨新诗的本体特征与建构策略,围绕“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创作态势剖析、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重要诗人研究、两岸四地中生代诗人比较研究、两岸四地新诗史写作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争鸣。现将研讨会上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议题综述如下:

等待奇迹:为新世纪诗歌把脉

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题为《奇迹没有发生》的开幕词中回顾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发展态势:“在中国,诗歌如同往常那样,许多人在写,写的很多,但是很少有让人感动的、而且广为传诵的诗”,归结出“奇迹没有发生”的结论,但他并不失望,认为“诗歌是做梦的事业,我们的工作是做梦”,表示要心怀梦想,依然等待诗歌奇迹的出现,谢冕的这种诗歌姿态连同其满怀激情的发言感染了所有与会者。

研讨会上,许多学者纷纷为新世纪诗歌把脉,在对新世纪十年诗歌创作态势的整体回顾与反思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发展建议,试图为未来诗歌的发展寻找药方。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论文《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中指出“多元共生,众声喧哗”、“不温不火”是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基本态势,他欣慰地发觉新世纪以来“在寂寞中坚守的诗人在本真的、

自然的、个性化声音中展现新的姿态”,这种姿态从向上的仰望天空与向下的俯视大地两个方向展开,前者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强调在更深广、更终极意义上对生活的认识,后者强调对现实的关怀,对世俗人生的

贴近,他认为二者的指向虽有不同,但都基于深刻的人性关怀,此正为新世纪诗歌的优秀品质。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发言中指出新世纪十年来大陆新诗始终是在辱骂中成长起来的,主要症状有“四化”(商业化、时尚化、庸俗化、粗鄙化)和“四不”(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不伦不类),他建议从四个维度去建设新诗,即历史文化维度、生命体验维度、特立独行维度、艺术探索探求的维度,要

杜绝老太太式、小女人式的絮絮叨叨拉拉扯扯写作。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的论文《喧嚣背后的沉寂

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指出诗坛喧嚣热闹背后的残酷现实是平淡和沉寂,经典诗人诗作精神贫血,形

式飘移,“问题”重重;但他也不否认,新世纪诗歌在沉寂中也孕育着一种生长,确立清洁的诗歌精神,介入社会和生活,同时注意打磨艺术自身,都使缪斯充满了希望。苗雨时(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在提交的论

文《新世纪十年诗歌的总体趋向与反思》中通过考察新世纪诗歌的系列问题,如诗人的道义伦理、诗歌的

意识形态中的现代性主题、诗歌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诗人的艺术使命和历史责任,等等,发出企盼新

世纪涌现伟大诗人的吁求。金龙云(韩国东亚大学校中语中文学科)则在论文《对中国诗歌的几点期待》

中以韩国学者的视角为中国诗歌把脉,从诗中的现实、中国诗歌的地位、诗中的生与死等方面阐明了他对

中国诗歌的期待。黄梁(台湾青铜诗学会会长)以大陆先锋诗人为焦点透视出大陆先锋诗歌的创作呈现为

一幅具有“人之树”象征意涵的整体性文化图景,充分肯定了新世纪十年来大陆先锋诗歌的成就。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论文《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选取新世纪以来诗歌发展中的“下半身”诗歌与“身

体写作”、“底层写作”与“打工诗歌”、“梨花体”与口水诗歌、“诗歌标准”问题讨论、“地震诗潮”等五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回顾,认为这些问题都可归结到“诗歌标准”问题,指出要从这些“典型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续推进诗歌的发展。

与上述学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新世纪诗歌发展态势的回顾与反思姿态有所不同的是,一部分学者表露出对新世纪诗歌的怀疑、否定与忧虑。沈奇(西安财经学院)在题为《自由之轻与角色之重——有关“新世纪诗歌”十年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认为新世纪诗歌可以用“告别革命之重,困惑自由之轻” 概括,指出了新世纪以来新诗“无可选择地被进入到…自由之轻?和…平面化游走?的困惑境地,乃至颇有些无所适从的尴尬”,陈仲义在讲评中认为沈奇点出了目前诗歌写作过于泛滥、轻浮、轻松、轻率的要害。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发言中谈及他对新世纪十年诗歌的印象是“丰富”和“贫乏”,他认为新世纪新诗在丰富的外表下非常贫乏,一定程度上是对谢冕《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1997年武夷山现代汉诗研讨会论文汇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P363-372)中观点的呼应。林莽(《诗刊》社编审)在发言

中则以诗人和诗歌编辑的现身说法见证十年来大陆诗歌创作“不温不火”的现状和评奖机制的“商业化”内幕,暴露了诗歌环境的恶化对诗歌生态的影响。这些怀疑、否定与忧虑,无疑也是对新世纪十年诗歌发展弊病

的诊断报告,将警醒那些沉醉于诗歌表面“繁荣”迷梦的学者和诗人。

闭幕式致辞中,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呼应开幕式中谢冕的“奇迹没有发生”论,指出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要创造产生奇迹的条件,首先要重新建立我们看待诗歌的方式,如老一代学者和诗人放下年龄、资格、辈分和美学标准等方面的傲慢心理,关注和培养年轻诗人和学者等诗歌后续力量。此次会议汇聚了3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诗人,无疑是这一理念的一次实践,将进一步推动新诗的发展。

审视“繁荣”:新世纪诗歌形态剖析

与一些学者对新世纪十年新诗创作态势的整体把脉相呼应,一些学者从各种具体的诗歌形态如民生诗歌、网络诗歌、翻译诗歌、女性诗歌、散文诗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探析。

民生关怀是新世纪十年诗歌写作中出现的一种新倾向。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论文《近年诗歌的民生关怀》把目光聚焦于“面向下层民生”的写作倾向,即打工诗歌、底层写作、草根诗歌等,透视了新世纪近年来被遮蔽的诗歌新倾向,他认为这种民生关怀的诗歌为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征候,如从90年代个人化、沙龙化走向存在,现实的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诗歌意识形态的进程等,他指出:“关怀民生问题的诗歌不是一种只有社会学意义、没有艺术意义的诗歌,而是有现实与艺术的双重关怀的诗歌”。沈奇在点评中颇为赞赏地认为王光明所关注的诗歌民生关怀问题实际上回答了新世纪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吴思敬、罗振亚、王士强等学者的论文中也或多或少地触及这一写作倾向。

新世纪以来,诗歌与传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世纪初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之后。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新诗与大众传媒》一文中从传播的角度研究诗歌,通过诗歌与传播的关系和

诗学立场问题、诗学原则问题提出思考,她认为诗歌与传媒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不可或缺,又处在各自之外。陈仲义(厦门职工大学中文系)在论文《网络诗歌十年刍议》中指出网络诗歌是诗歌写作的“大跃进”

和“黄埔军校”,不亚于印刷史上的雕版革命,为奇迹的发生拉开了帷幕,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活路、生路,使新诗发展格局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当然,他在发言中表示并不否认网络诗歌也存在游戏性、随意性、低俗性等弊端。Michael Martin Day(戴迈河,美国国立大学)在发言中从地震诗潮与网络传播效应的关

系等方面充分肯定网络诗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王永(燕山大学中文系)在发言中指出网络诗歌与新世纪

同步,他从网络诗歌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谈及网络诗歌的成绩与缺陷,指出网络诗歌有“即时速效性”、“口语尽兴性”、“多方互动性”等特点。北塔通过提问和发言的方式谈及了他对网络诗歌及地铁诗歌的认同,王珂则在点评中传达了他对博客诗歌的关注兴趣,吴思敬、霍俊明、罗小凤等学者的论文也涉及网络对诗

歌发展的影响。北塔(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的论文《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还从翻译学角度阐

述了传播学与诗歌的关系,在发言中他谈及自己从写诗到翻译诗歌、再到翻译诗歌的研究之路,无疑对促

进传播学意义上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诗歌在新世纪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进展,霍俊明(北京教育学院)的论文《博客时代·日常诗学·家族叙事——新世纪十年女性诗歌的一份个人阅读札记》从博客时代的时代语境出发探讨女性诗歌,认为女性

诗人比男性诗人更热中于博客书写,因而博客对女性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论文中指出

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呈现“日常诗学”和“家族叙事”两种写作趋向。沈奇在讲评中认为霍俊明探讨网络、博客与女性诗歌之间的关系,为当下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西渡(中国计划出版社)的论文《黑暗诗

学的嬗变,或化蝶的美丽——试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意识转变,以翟永明和池凌云为中心的一个观察》以

翟永明、池凌云为例,论及女性诗歌的发展面貌,充分肯定了新世纪以后女性诗歌“关怀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诗歌风格和美学风貌的丰富性。

与其他学者对自由诗的学术探讨不同,罗小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生)提交的论文《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新诗之另一体:散文诗,发言中她认为此次大会提交的五十多篇论文中仅有两篇论及散文诗,而事实上新世纪散文诗一直自我“突围”,创作数量和内质都取得一定突破,却并未引起诗歌界评论家和研究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状况正说明散文

诗处于“边缘的边缘”,需要继续“突围”,寻找新发展的突破口。来自台湾的学者孟樊(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与罗小凤不谋而合,其论文《苏绍连的散文诗》也把目光投注于散文诗,他从台湾诗人

苏绍连的个案出发,探讨了关涉散文诗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与罗小凤实现了较好的交流与互补。此外,

陈敢、李怡、朱寿桐等在发言与讲评中也阐明了他们对散文诗的关注姿态。这种在“中国新诗”研讨会上把新诗之一体散文诗的发展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努力,无疑将有助于推进中国新诗各种形态诗歌的发展。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1f17724312.html,/s/blog_4b11fbbd0100jrfr.html) - “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研讨会述要_罗雨_新浪博客

美丽的混乱:新诗理论发展的审视

洪子诚在发言中总观近年来的诗歌状况,套用郑愁予《错误》一诗中“美丽的错误”而归结出“美丽的混乱”,如果挪用于新世纪新诗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场域亦颇为贴切。

新世纪以来,各种命名、理论概念、代际划分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罗振亚在论文《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中指出新世纪诗坛有“命名综合症”;杨四平在论文《喜剧氛围下的差异与生成——新世纪新诗理论批评纵横谈》中从理论维度反思了新世纪以来的“酷评”批判风、“下半身写作”、诗歌写作的伦理问题、中产阶级趣味、中间代、“70后”与“80后”等概念或理论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张立群、王士强、冯雷等也通过论文对这些新世纪涌现的概念做过一些反思。与此同时,部分学者继续着对各种新诗理论的探讨与思考,使新世纪新诗理论的发展状态真正呈现为“美丽的混乱”。

研讨会上,傅天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对他所提出的“汉语新诗”概念进行了阐说,在提交的论文《论“汉语新诗”的理论运行与美学价值》中他着重探讨此概念的理论运行与美学价值,他认为此概念重新发现了“汉语”,对“汉语新诗”的语言学基础进行了重新确认,并指出此概念的理论运行所呈现的“沟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美学价值,体现了傅天虹在“命名综合症”语境下对新诗发展的一种思考姿态。主持人李怡肯定了这一概念对整合两岸四地诗学的努力。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系)在论文《汉语新诗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辩证——从诗人傅天虹的文学状态与学术追求谈起》中也肯定了傅天虹重新发现汉语问题的诗学意义与价值。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新世纪十年新诗的反思自然绕不开意象层面的考察。意象叙述美学是简政珍(台湾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论文《意象叙述美学——以中生代诗人为例》中提出的核心命题,他认为意象叙述有别于情节叙述的着重情节布局与发展,“是以意象本身为主体,由意象本身的特质,触动叙述路线的流转”,他从诗意象的特性、意象叙述的特色以及意象叙述的繁复样貌建构其意象叙述诗学,属于诗之本体范畴的理论建构,评议人朱寿桐认为他把诗歌意象问题解决得非常精彩。与意象叙述美学探讨相关的是李翠瑛(台湾元智大学)论文《飞翔的语言——论台湾新诗语言之虚拟意象》中对语言的虚拟意象问题的探讨,她从易经的阴阳结合理念出发,透过语言探讨台湾新诗中的虚拟意象。翁文娴(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提交的论文《“字思维”的前卫能力》亦与此相契合,她从字思维切入,从语言展开探讨中国字与中国思维的关系,而二者联结点便在于意象。

“元诗歌”概念以及诗歌叙述学等理论探讨无疑是此次研讨会不可忽视的话题。马永波(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在论文《当代诗歌中的元文学意识》中阐述“元诗歌”作为对“元叙述”的反动,突出了对诗歌文本的构成过程及对技巧的关注,努力破除对语言再现能力的确信,颠覆艺术与生活的分野,暴露本文的符号性质、任意性和历史性,把读者从文本结构驱赶到现实空间之中。他在发言中还提及他所提出与建设的叙述诗学及后来的伪叙述诗学,体现了他诗学建构与解构的自我反思与自觉意识。与马永波相呼应,孙基林(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在提交的论文《叙述的诗性如何成为可能》中指出“如何去建构一门…诗歌叙述学?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学术理论命题,同时同样重要的是,它也具有相当的当下实践意义”,他在诗歌叙述学基础上重视诗性,着重论及叙述的诗性之可能性与可行性。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话题是重新关注了懂与不懂的问题。王光明在作为主持人的点评中认为:“新诗的懂与不懂,每到一个关卡就被提出来”,黄维梁(台湾佛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提交的论文《虽九读其犹未懂:近年台湾的新诗创作态势个案述评》中从自己最近担任的一个文学奖评审工作的感受出发指出,“读到的大多数作品,完全不知所云”,决审的稿件十二篇也并不是美丽动人的“金钗”,而多半是“怒汉”,“虽九读其犹未懂”。简政珍在论文《意象叙述美学──以中生代诗人为例》及发言中亦谈及意象叙述带来的懂与不懂的问题。

此次研讨会还重新关注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与形式问题。王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论文《新诗诗体研究的成绩和问题——诗体建设“伪话题”之争透析》论及新世纪新诗的诗体建设,重提诗体建设对于新诗发展

的重要性。与此相应的是部分学者对诗歌形式问题的探索,向明(台湾诗人)在《台湾诗歌发展的突破与

自律——成长中台湾现代诗的特色》中探讨台湾现代诗在发展中所体现的特色时论及现代诗的“突破与自律”,着重论及从“限制性写作”中学习诗的自律,他举例谈及女诗人夏夏利用2007台北诗歌节设计一种从一百五十一字中选60字以内为一首诗的体式,这种实验或许不可取,其对诗歌形式问题的重新关注却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启示。喻大翔(同济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象形诗探索札记》一文涉及新世纪象形诗的创作

探索,也显示了对形式问题的重新关注。

此外,抒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张松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论文《“抒情”诠释学——论中国现代

抒情诗学的三个结构》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诗歌从“抒情主义”到“反抒情主义”再到“深度抒情”所建构的“抒情诠释学”,他在新世纪十年时回望三四十年代的抒情诠释学的建构,无疑有其新的启示意义与价值。

从文本出发:新世纪重要诗人研究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即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古远清在点评中认为这是台港澳学者做学问的重要方法,建议大陆学者借鉴。

此次研讨会上,许多学者从文本出发,以个案呈现问题,对新世纪重要诗人进行研究,其中台湾学者对中生代诗人的研究亦均以个案方式呈现中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质。萧萧(台湾明道大学,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以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理论审视林德俊的诗集《乐善好诗》,从中引申出诗是连环性的大解构的核心

诗观,以及诗是言与寺的合成物、诗是浮游性的存在、诗是心与物的结晶体等观点。孟樊在《苏绍连的散

文诗》一文中采取华伦与韦勒克二氏《文学理论》一书之说,分从诗作的外在和内在形式来检视苏绍连的

散文诗,以文类批评的角度探讨苏绍连的散文诗作所呈现的文类特色及其诗作对作为一个独立文类的散文

诗所具有的意义。史言(香港大学中文系)在论文《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余诗身体感研究的一个侧面》中以余光中为个案,对其诗歌作品中数量颇多却被长期忽略的“嗅觉”意象作了一次集中关注和梳理,从余光中诗歌身体书写的研究盲点谈起,定位“嗅觉意象”作为“身体感意象”的内涵,按照诗人创作的年代顺序蠡测这类意象发展及变化之轨迹。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在提交的论文《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凖的批评》中谈及余光中的评价问题,他认为“余光中热”在大陆的形成,是出于广大读者自下而上对余光中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同;在发言中,他进一步高度肯定了余光中的艺术成就。林于弘(台北教育大学)在论文《席慕蓉新诗的草原书写研究——以〈折迭着我的爱〉为例》中以席慕蓉新诗的草原书写为本,并以其最新出版的诗集《我折迭着我的爱》为

检验对象,探讨其草原书写诗作的源起,佐以量的统计与质的论述,呈现出席慕蓉当前的创作特色与之前

写作风格的转变,并藉此窥见诗人对原乡的向往及其不断努力追寻的执着与成就。丁旭辉在《杨佳娴诗作

的古典新象》中聚焦台湾诗坛新世纪十年重要的新秀诗人杨佳娴,探讨其镕今入古和铸古为今的新古典诗风。夏婉云(台湾耕莘文教基金会董事)的《鸾生与变身——论唐捐诗生发的时空》以唐捐的诗为研究对象,从民间信仰经验的历史面、父亲的乩童经验形成身体扰动的个体面、深山猎杀环境情境的空间面、白

日梦似意识游走的个人精神面四个意向探讨身体图示书写的生发原因。路羽(当代诗学会秘书长)的论文《论海外流散诗人的写作——以诗人黄河浪为例》探讨流散诗人黄河浪如何以流散诗体铭刻乡土记忆和文

化想象,主要以时空交错下的回望与追寻、探索作为主要书写特色来探讨流散诗歌的流散美学。李文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读黄灿然〈必要的角度〉和他的诗》一文中结合黄灿然的诗歌文本和诗论探讨其诗集《必要的角度》中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的创作特色。江克平(美国柯盖德大学(Colgate University))的论文《在诗歌和纪录之间:于坚的艺术追求》主要探讨于坚的诗与中国新记录片的关系,用新记录片的一些技术手段去分析透视于坚的诗歌。此外,程光

炜在论文《诗歌史如何面对新世纪诗歌——以雷平阳2009出版的诗集〈云南记〉为例证》中的雷平阳个

案,刘士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沉思中显现静穆的诗美——浅论西川的诗》一文中的西川个案,西渡《黑暗诗学的嬗变,或化蝶的美丽——试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意识转变,以翟永明和池凌云为中心的一个观察》中的翟永明、池凌云两个个案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新世纪诗歌的创作特色和诗歌问题。

诗与历史:新诗史的叙述姿态

任何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探讨都置身于历史的时间之流中,任何诗歌研究又其实都属于诗歌史叙述范畴,因此诗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历史意识是新诗史叙述包括诗歌研究中无法逃避的重要命题。

经典化与历史化的问题是缠杂于新诗史叙述中的最大问题。洪子诚以《中国新诗总系》为基点谈及诗与历史、经典化与历史化的关系,他认为“总系”的特点在于把各个年代和各个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新诗创作放置在中国新诗历史的整体中考量,探索“整合”的可能性,其编选的科学性有较大的提高,对今后新诗研究和教学有较高的可信赖性,虽然貌似一篇书评,其实探讨的是新诗史叙述中诗与历史、经典化与历史化这一诸多矛盾中最为症结性的问题。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论文《诗歌史如何面对新世纪诗歌——以雷平阳2009出版的诗集〈云南记〉为例证》中透过雷平阳诗集《云南记》颇富洞见地剖析了如何理解“新世纪诗歌”的问题,他把目光由“新世纪“延伸至诗歌史研究,认为“诗歌史处理的是…过去?的诗歌创作、诗歌活动和诗歌批评”,他更进一步提出他的诗歌史观:“我理解的诗歌史研究与一般的诗歌批评不同的是,它与研究对象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或叫一种陌生化效果。诗歌史所研究的新世纪诗歌应该是一种产生了…距离感?、…陌生化效果?的诗歌”,在他看来,诗歌一经诗人写出,就脱离诗人的控制范围而成为诗歌史研究的对象了,无疑触及了历史化与经典化的命题核心。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的论文《历史的“出场”与经典化趋向——从世纪初诗坛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谈起》从学理上通过对“70后”、“80后”、“90后”、“中间代”、“中生代”、“中年写作”等遵循“时间规律”的世纪初诗坛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的历史述析而介入历史,透视关于历史的焦虑及其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他从这些现象既看到了历史经典化的“努力”,同时也看到“历史”不断向前拓展的契机,亦是对历史化与经典化命题的探讨。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强调诗人的“历史意识”,其实对于诗歌研究者而言,历史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立场与姿态。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论文《90年代诗歌“遗产”——新世纪诗界观察札记之一》通过重新审理和反思90年代诗歌“遗产”中的成就与不足,如“盘峰论争”、“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网络诗歌等,以此探察与反思新世纪诗歌,事实上釜底抽薪式地否定了新世纪诗歌的表面繁荣,这种史性观察与梳理诗歌历史以考察当下诗歌的姿态,没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是无法做到的。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论文《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审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姿态》以新世纪为历史基点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他认为艾青的批评主要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以及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建设的理想,他指出,“艾青的忧虑虽不尽…合时?,却极富预见性地指示了当代诗歌的未来,从而成为我们今天面对当下的一种参照”,体现了李怡治学的历史眼光,这种“重审”姿态对于新诗史的书写无疑是一种重要姿态。冯雷(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论文《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从近年来罗振亚、刘春、荣光启等人的论著谈及“准文学史写作”,认为“所谓中间代、60后、70后诗歌,起初并不是批评界的命名,这个概念的产生源自于一种历史情绪的涌动,是一些诗人出于…文学史焦虑?而发起的一次集团式冲锋”,体现了冯雷颇富历史感的省视。郑慧如(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论文《诗现实的当代性》视“诗现实”为当代诗意象叙述的主要方式,捻出“当代性”,作为讨论诗现实的切入点,检视诗中依违于想象与现实之际的语言运作,分节讨论本色与真、现代性与当代性、距离与视野、虚构与现实书写、现实的透视与鉴照,这种站在新世纪历史基点对现实书写的当代性的重视,无疑渗透了较为强烈的历史眼光。陈敢(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论文《新诗理论与批评的现代性——兼

评杨四平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所论述的对象为杨四平2008年出版的新诗理论批评专著《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认为此著将近代、现代、当代新理论批评史打通进行整合性研究,将推进新诗理论批评的构建和新诗研究的深化,他对此著“现代性”的注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历史感。

需要提及的是,此次研讨会对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亦有所探讨,杨匡汉、丁旭辉、王润华等都有相关论述,这是也是学者们历史意识与历史感的重要体现。杨匡汉在发言中指出新旧诗可以互续,建议以后的当代诗学论坛研讨会用“中国诗歌”之概念取代“中国新诗”,让研究古典诗和新诗的学者坐到一起,互动互续。丁旭辉(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的论文《杨佳娴诗作的古典新象》以个案的方式从杨佳娴诗作出发探讨其古典新象,发掘这种诗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问题,即如何把古典养分转化为现代的问题。王润华(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的论文《〈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从周策纵的《海外新诗钞》所建构的“海外五四新诗学”出发触及了五四新诗学传统在海外传接的诗歌状况,对新世纪诗歌发展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白灵(台北科技大学)的论文《平行与交错——〈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出版的意义和影响》从比较学的视野比较了两岸四地中生代诗歌创作的异同,其中对古典诗传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差异,他指出“大陆中生代诗人由于…切肤之痛?太深,乃至无心或无力于…历史想象力?者甚为普遍,台湾多数中生代诗人由于浓重的文化乡愁和较深厚完整的古典文学素养、较能欣赏…古典汉语之美?(郑敏),对以文白夹杂的语言重铸白话诗的未来始终有种历史的责任感”,这种对照中显示的差异性特征无疑也将启示未来新诗如何对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整个研讨会在紧张、实在而又热烈的气氛中以每天7小时的会议持续了两天,与会代表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且人数众多,但都非常团结、集中、认真。研讨会中,两岸四地的诗学专家、评论家和诗人们进行了严肃而激烈的探讨,真诚地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许多观点和意见对新诗未来的发展极具建设性和启发性。从会议论文和发言来看,新世纪十年来两岸四地的新诗创作和理论探索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诗学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探寻新诗发展路径,尤其需要继续加强两岸四地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的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中国诗歌研究界一次两岸四地学者的盛大聚会,相信该会的召开,将加强两岸四地及海外华文诗歌的交流,推动新世纪新诗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中国梦的诗歌

关于中国梦的诗歌 1、《中国梦的诗歌》 梦,中国梦 这是句普通的话语 承载着一个美好憧憬 蕴涵着一种企盼心怀 沉淀在中国人的心中 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 梦,中国梦 这是个宏伟的目标 百年国耻沧桑的历史 没有梦想就无法生存 救国建国民族的崛起 点亮了前行奋进灯塔 梦,中国梦 这是个执着的追求 创建和谐现代化国家 是实现梦想意志力量 强盛国力发展发达 扬起了新的启航风帆 梦,中国梦

这是个共鸣的强音 民族复兴续写辉煌 托起仙境般幸福梦想昭唤亿万人攻坚实现文明古国升起新的曙光2、《我的中国梦》 吾心有梦 定雄伟强盛 汝心有梦 定幸福美满 吾为何梦 吾曰 此为中国梦 汝为何梦 汝曰 同之 吾心已慰 何为中国梦 汝曰 国富 家强 吾笑之

怎做之 汝曰 百姓一心 恪尽职守 吾心已安 3、《我的中国梦》 梦,有许多许多——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 一个灿烂的中国梦! 梦中流淌的,那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那不就是壮阔的中国梦吗? 希望我的祖国,源远流长,奔向辉煌!梦中那连绵起伏,巍然屹立的山峰, 那不就是绚丽多姿的中国梦吗? 希望我的祖国更加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梦中那一张张孩子们天真的笑脸, 那不就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梦吗? 希望我的祖国,像花儿一样盛开, 怒放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里, 都有一个梦——

一个磅礴的、绚丽的、充满希望的中国梦! 4、《我的中国梦》 崛起了,我的中国! 在午夜的最后一分钟, 我听见你犹如黄河拍岸的心跳,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历史不断沉淀的屈辱, 是那冉冉飘过晨昏线上的梦, 虽不曾忘记, 却不留回声。 崛起了,我的中国! 是谁在寂静中撒下泪滴, 是谁被深入骨髓的伤刺痛。 甲午年丰岛海上激起的水花, 与那虎门上最后一缕硝烟一同消失; 那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紫荆, 和十三亿人一起倾听宝岛的风雨归程。 中国, 那亚洲上展翅翱翔的雄鹰, 与世界人民一起呼唤—— 搏击吧,遨游在长空! 听,惊涛拍岸的黄河汹涌,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中国语文讲义(诗歌)

第三讲:诗歌 占用学时:6学时 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 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这是一首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祭歌。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 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 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 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 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 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歌》、《尧戒》、《庚歌》、《南风歌》等 等,多疑系后人伪托。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 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割断竹子、做成弹弓、飞出泥丸、击中猎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上古歌谣内容: 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书面文学: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后世抒情性文学(诗歌、散文)的典型代表。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

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 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孙传远 一、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 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针对王策三教授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究员随即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霉的奶酪—口<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接着,钟启泉教授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同时期的同类文章还有张正江的《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和夏正江的《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等。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王策三教授的根本失误在于他的知识观的“偏失”与陈旧,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间接经验,忽视了知识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学生)在吸收知识中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这一点可从王教授的“教学认知论”看出。但他也给了我们诸多有价值的提醒:要处理好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要尊重知识、尊重经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文风建设等。钟启泉教授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是由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他的核心观点是“动态的课程观”和“动态的知识观”。但他将“凯洛夫教育学”比喻成“发霉的奶酪”而要求人们“敢于放弃”和“坚决摒弃”之,则未免失去了对待传统教育理论所应具有的“扬弃”的态度。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这次讨论首先由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发起。《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5年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 2005年5月18日,靳玉乐教授等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8月13日,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河南焦作的马福迎更认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鲜活的、清晰的、先进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杜威和加德纳的理论等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狭小天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在《中国教育报》(11月28日)上撰文认为,我们要批判、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不过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 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长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 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能够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 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 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 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 后世影响长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 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 是我国宋代一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 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 要的位置。

十年课改我在数学课的收获和感悟

课改十年我的收获与困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自己刚刚师范毕业,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恰逢教育课程的大改革我也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列车。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过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着,摸索着,感受着,总结着。十年里我深感课改的势在必行与肩上的重任,我品尝到了课改收获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课改的种种困惑。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 一、教材的不断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孕育创新精神,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天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同时新教材也注重总结,除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本概念,还强调数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通性通法,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知识结构,还在“思考与交流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数形结合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新课改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我本着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每节课,甚至延续到课后。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于是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比如,我常常会搞一些小组竞赛,督促学生学习,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能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他们更加自信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超过以前同级的学生。这都是新课改下课堂模式的转变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变得好学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学习和充电,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收获的过程是

中国几首有代表性的现代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1981年3月所作) 顾城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幻想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回答 北岛

中国最美的十首情诗词

中国最美的十首情诗词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八、《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十、《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诗歌朗诵稿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诗歌朗诵稿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诗歌朗诵稿1 女领:你在倾听,我在倾听, 众:一个声音在历史穿行。 男领:你在追寻,我在追寻, 众:一个夙愿让民族振奋。 男女领合: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 众:这就是我们红领巾的中国梦 女众:中国梦啊文明梦 男众:中国梦啊和谐梦 女众:中国梦啊文明梦 男众:中国梦啊和谐梦 众:沿着梦的方向,触摸幸福,我们走向新的征程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诗歌朗诵稿2 男领:你在倾听,我在倾听 众:一个声音在历史穿行 女领:你在追寻我在追寻 众:一个夙愿让民族振奋 男女领合: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 众:这就是我们红领巾的中国梦 男众:中国梦啊强国梦 女众:中国梦啊富民梦 男众:中国梦啊强国梦 女众:中国梦啊富民梦 男众:跟着梦的引领脚踏实地,我们走向伟大复兴 男众:跟着梦的引领脚踏实地,我们走向伟大复兴众:跟着梦的引领脚踏实地,我们走向伟大复兴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诗歌朗诵稿3 萤火虫在夜空下闪烁,那微弱的灯火 是为梦想真实的做。

蝴蝶在幽谷中穿行,那绚丽的翅膀 是为梦想执着的舞。 天空涌起密云,风儿吹过麦田, 心与梦碰撞,情与真携手, 谁能不为之动容?谁能不为之感动! 请允许我诉说,诉说一个梦的开始! 请允许我高歌,高歌一曲属于中国的梦! 中国梦,那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梦, 五千年来一直在流淌。 从黄河、长江走来,风尘仆仆留下岁月的纹路, 从泰山、长城走来,历尽艰辛写下年轮的印迹。 走过六朝古都,走过塞外边关, 走过屈辱彷徨,走过毁灭重生! 文明与野蛮,艺术与辉煌,镌刻了一个不朽的民族!不屈与反抗,战争与和平,站起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你的梦从未停止! 中国梦,那是一个勇闯雄关的追求梦, 数不清的岁月里一直在前行。 丝绸古道、四大发明,是华夏民族的荣耀! 敦煌壁画、唐诗宋词,是中华儿女的自豪! 我们百家争鸣,绽放思想的花朵 我们驱除鞑辱,为中华崛起奋进! 改革与开放,创新与发展, 让中华民族有了富强的动力,有了成功的微笑! 奥运与世博,嫦娥与天宫, 让中华民族有了竞争的实力,有了世纪的光芒! 中国梦,那是一个激情四溢的人民梦, 无数的中国人一直在努力。 少年是梦的希望! 青年是梦的升华! 中年是梦的展现! 老年是梦的积淀! 凝聚与团结,勤劳与坚韧 看吧!一个富强的,美好的,升腾的梦!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代写论文 为深入了解论文联盟《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中国语文现代诗歌题目

2008中国语文现代诗歌题目 1、不定项选择: 1)一个绿衣的邮夫, 低着头儿走路; ——也有时看看路旁。 他的面貌很平常, 大半安于他的生活, 不带着一点悲伤。 对上述诗句的描述是正确的有() A 作者冯至B作者刘半农 C 题目是《绿衣人》 D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是“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2)下列诗歌中属于徐志摩作品的有() A 《雪花的快乐》 B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C 《再别康桥》 D 《偶然》 2、填空题: 1)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他们提出了()的概念,指出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 2)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有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致橡树》、()的《回答》等。 3、阅读欣赏题: 1)阅读闻一多的《死水》,结合新月派的“三美”理论,谈一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4 《死水》1928 答案要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这首诗讲究音律(押韵、音尺、平仄等)、节的均齐与句的均齐(每行字数、音尺相等,每段均等)、词藻富丽优美(意象丰富,色彩鲜明)。缺点是太过整齐不够灵动,有束缚之感。 2)阅读现代派诗人何其芳的诗歌《花环》,回答如下问题: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总体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现代的诗情(现代的感受和情绪)与现代的诗形(现代的辞藻言语、对音乐性的挑战、散文化、口语化、文言入诗等) 2、在这首诗里,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少女的早夭是“更美丽的夭亡”? 答案要点:对一个早夭少女的缅怀与赞美,用各种意象描述少女的纯洁、美丽、富于幻想、善感等特点,最后说“更美丽的夭亡”,表达出作者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因为如果一个少女长久地生活在现实之中,那么她的纯洁美丽就将被破坏。这也表达出作者在那个动荡的社会现实中一种敏感的、超脱现实世界到艺术世界中去寻求“美”的理想。

中国着名现代诗十首

中国著名现代诗十首(不得不读)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第七首,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十首诗词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十首诗词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十首诗词 江城子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此词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

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鮫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简析】 陆游初娶唐氏,夫妇风情甚美。然儿媳不合婆婆的心意,老人家活活拆散了这一姻缘。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这次的沈园邂逅已经别嫁的前妻,她仍遣人送酒肴致意,使陆游惆怅莫名,即成此词,挥笔题写于园壁。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简析】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

中国梦诗歌14首

中国梦诗歌14首 中国梦诗歌14首 【篇一】 这是你的梦 这是我的梦 这也是我们的梦 在梦里 在梦里 一切都在我们的梦里 两千多年生活在阴影里 祖先在黑暗中喘息 两千多年祖先们在期盼 期盼从黑暗中逃出去 大快人心的消息来了 坚强奋斗的号角吹响了 你看吧 先驱正走进我们的眼里 甲午条约惊醒国人, 辛亥革命马到成功 自此, 中国从封建的冰窟里突破 砸碎了铁一般的枷锁 一身简单,一身豪气 南湖的航船驶向蓝色的未来 七月的星火正在广袤的土地上燎原。 神州大地迎来新的曙光 东方雄狮在噩梦中清醒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怎能容得肇事者霸道和无礼 漫长的八年,用生命和鲜血 筑起牢固的屏障,驱走邪恶的身影 六十八年前的十月一日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 亿万个声音高呼起来 从此,脊梁直挺,腰杆直挺 鹏城改革的试验田硕果累累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九州分享鹏城的春风雨露 共同驶进高速的列队 前拥后挤的磨难如同泥丸踩在脚下 住在幢幢高楼里看着港澳回归, 乘着飞船追寻神州的奥秘

改革的春风吹遍整个中华大地 三十多年的征程中 惊现了中华雄威,唱出了发展好声音沧桑巨变光辉历程 铸就了百年的梦想 这是你的梦 这是我的梦 这也是我们的梦 我要做冰山上的雪莲 我要做海风中的乳燕 我要做展翅的雄鹰 我要做鲜嫩的山丹丹 我要像九曲黄河百折不回 我要像莽莽昆仑顶天立地 我要做龙的传人 我要做真正的炎黄子孙 我不期望脚下一马平川 我不幻想头顶艳阳一片 我不迷恋蜜罐温床 我不忘记战歌飞旋 我要去感受方块字带来的魅力 我要去领略诗词曲蕴含的风采 我要走进科技的王国 我要把握方向标,不断地努力 我要获取前进的正能量 我要编织灿烂的大花篮 我要吹响芦笙和唢呐 我要描绘自己和祖国的未来 我要做旗舰乘风破浪 我要做火箭推动飞船 我要做利剑把贫穷斩断 我要用爱把世界相连 这是你的梦 这是我的梦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梦! 【篇二】 乘着时代的快艇 我们悄悄 来到梦的世界 胸怀发展的中华儿女 在梦的思绪中 不负重托 迈步前进 我的中国梦,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记忆中,在原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表现的评价者,甚至是评判者,可以说老师的地位是绝对的权威。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以师生情感交流为纽带,努力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近,在我们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行人又亲自到淄川实验中学学习,使我有了更大的触动,更深深感到教改的责任之重大。 回忆十几年来的教学历程,我对教学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生在数学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觉得我能够做到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需要去调适教材。而且我能够注重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投身课改,响应课改。

我一直在学校的指引下投身课改实践,努力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用心用智,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做好调整,从细节做起。 例如,有一个阶段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做法: 1、结合我校的小组合作教学,每节课预设几个小组,争取让多个不同的小组展示,尽量不要重复叫某一个小组。 初一的学生,多数表现欲还是比较强的,即使没有很成熟的观点,也会积极发言,起码有那种欲望,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而且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加入课堂。 2、对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要求,要尽量细化。 交流、展示什么问题——在交流之前就明确到位,并且注意给学生的是明确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探究、交流的必要性,并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哪位同学展示——在准备展示时提出,一个可以考察学生小组的交流成果、交流情况,有没有滥竽充数、充当看客的;另一个可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计划性,不可以天天叫那几个小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