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摘要】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

【关键词】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民族特色

1.蒙古舞蹈的体态动作具有传统风格

1.1牧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现今蒙古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在蒙古族舞蹈中,一般人们都认为其主要特点是肩膀动律、双摆手和骑马步等。这是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风俗习惯、劳动生产而形成的艺术传统。例如:(1)腕部动作中,硬腕、柔腕、绕腕的动作所表现的干脆利落、有弹性和强有力的柔韧性的动作特征;(2)肩部动作中,硬肩在两肘与两肩之间的前后交错、反复交替的韵律中,要求做到干脆、迅速、有力;而在运动方向向上变化成上下运动的耸肩则要求在一肩或者两肩同时上耸起再落下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上下快速有弹力地动,节奏干脆,重拍在上的特点。

1.2体现性格特点的步伐舞蹈动作

1.2.1基本步伐动作分平步、踮步和错步

平步指一拍一步,一脚贴地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同样向前迈步,(动作时,身体挺直,气息下沉,脚拖地向前,行进中保持小八字步);踮步指主力腿有控制的上下屈伸,另一脚左后踏步,(动作要求柔软而内在,上下屈伸重拍在下);错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在后只在地面上蹭一步紧跟上,(动作时要平稳,不能上下伏动)。三种步伐的动作特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稳”。

1.2.2马步动作分走马步、轻骑马步、小跑马步、摇篮马步、进退马步、滑步马步

所有马步的舞蹈动作都强调了膝松弛、脚平稳,充分体现出蒙古族人的扎实稳重。例如:走马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一脚跟近,上下屈膝一次;两脚交替上步,上下起伏,单手勒缰;轻骑马步指(立掌步)前半拍左腿直立半脚尖,同时右腿通过提膝向前掏小腿迈步,后半拍右脚落地,重心前移,换左脚起步,交替进行,原地做时,交替压脚跟;摇篮马步指两脚交叉站立,重心到右脚,右脚着地,左脚外侧着地,脚跟离开地面,双膝屈伸,重心到左脚,左脚着地,右脚外侧着地,脚地离开地面,左右交替移动,(动作时注意弧线,过程及膝部的屈伸)。

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 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 案例设计:彭国辉 活动目的: 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 1.马走:原地马步走。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马步组合 1=F 2 4 欢快、活泼地 前奏:(2 2 3 5 1 | 6 6 | 6 6 1 6 6 | 2 2 1 6 6 | 2 2 3 5 1 | 2 1 6 | 6 6 5 3 2 | 5 3 5 6 1 | 2 5 3 2 1 2 | 6 6 | 2 2 3 2 3|5 5 | 3 3 5 3 5 | 6 6 | 7 5 3 2 | 1 3 2 1 6 | 2 2 3 5 1| 6 6:|| 组合基本动作: 1.基本马步:马步、跺滑马步,小马跑步、进退马步,滴嗒马步。 2.单双手勒马、加鞭、扬鞭、挥鞭。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3)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4)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5)蒙古族舞蹈主要的表演形式: 筷子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原属男性舞蹈,现在这种形式已有了发展,舞台上也常见女性的表演,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盅碗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在庄典酒宴上,舞者头顶一只碗,双手各持酒盅一对,随着音乐节奏和身体律动相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表演时多用各种拉臂,柔臂,碎抖肩,甩肩,硬腕等舞蹈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既有高难技巧性,又富有表演艺术性。该舞蹈柔美端庄,舒展流畅。 狩猎舞:这是古代猎人跳的自娱性男子舞蹈,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形式多由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猎后的喜悦情绪,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安代舞:属群众性即兴舞蹈,原为萨满跳神治病消灾,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这种歌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随歌起舞,动作简单奔放,气氛热烈欢腾。 此外还有“摔跤舞”“牧马舞”等,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贝比依勒”的舞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教学提纲

学习资料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3)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4)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5)蒙古族舞蹈主要的表演形式: 筷子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原属男性舞蹈,现在这种形式已有了发展,舞台上也常见女性的表演,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盅碗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在庄典酒宴上,舞者头顶一只碗,双手各持酒盅一对,随着音乐节奏和身体律动相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表演时多用各种拉臂,柔臂,碎抖肩,甩肩,硬腕等舞蹈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既有高难技巧性,又富有表演艺术性。该舞蹈柔美端庄,舒展流畅。 狩猎舞:这是古代猎人跳的自娱性男子舞蹈,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形式多由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猎后的喜悦情绪,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安代舞:属群众性即兴舞蹈,原为萨满跳神治病消灾,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这种歌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随歌起舞,动作简单奔放,气氛热烈欢腾。 此外还有“摔跤舞”“牧马舞”等,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贝比依勒”的舞仅供学习与参考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令狐采学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

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 (3)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4)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蒙族舞蹈教学计划.docx

舞蹈教学计划 为培养护理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 力的挖掘,以提高学校舞蹈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核心,以所有的学生都能舞起来为目标。在 教学中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基训枯 燥,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 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 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 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学生们健全、完美的品格。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 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来源于各类舞蹈形体训练光 碟,电视及网络和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创造。 一·课堂主要基训教学步骤: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 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 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直立力量,躁关节 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 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训练时可运用 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 (一)·地面练习 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自 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 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 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 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由 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 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 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 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 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 (二)·把杆练习 使用把杆进行训练其内容主要包括扶把的各种站位、擦地、蹲、踢腿、屈伸、划圈、压腿、 击打、身体的弯曲与波浪、移重心、平衡与控制、转体、跳跃等练习。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及分 解动作的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 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建立正确 的动作概念。开始训练时可以双手扶把,以帮助控制身体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可改为 单手扶把。蹲的练习。蹲的训练主要围绕着膝关节、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拉长、收缩的运动。 运动时要求上身保持直立,收腹,收臀,蹲时关节外开。 (三)·节奏练习 节奏练习在音乐理论中可谓旋律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旋律的灵魂,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 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结构。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 间,即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流动的动作过程之中。节奏性质的训练 体系是指动作中快慢、强弱、动静等的有机组成,由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 (四)·意念训练 “意”就是意念、内在精神,“气”是气息,“形”是我们的形体动作。“意”、“气”、“形”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舞蹈中这三者必须互相依托,结为一体,“气”与“意”结合,通过

对蒙古舞的鉴赏

对蒙古舞的鉴赏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 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现代,蒙古民间舞分为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博”舞。这些舞的总称为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安代舞 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