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国至唐朝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民国至唐朝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民国至唐朝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民国至唐朝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精编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1、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3、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 4、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星) 5、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公 元 干 支 纪 年 对 照 表

公元干支纪年对照表 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干支纪年1864 1924 1984 甲子 1894 1954 2014 甲午1865 1925 1985 乙丑 1895 1955 2015 乙未1866 1926 1986 丙寅 1896 1956 2016 丙申1867 1927 1987 丁卯 1897 1957 2017 丁酉1868 1928 1988 戊辰 1898 1958 2018 戊戌1869 1929 1989 己巳 1899 1959 2019 己亥1870 1930 1990 庚午 1900 1960 2020 庚子1871 1931 1991 辛未 1901 1961 2021 辛丑1872 1932 1992 壬申 1902 1962 2022 壬寅1873 1933 1993 癸酉 1903 1963 2023 癸卯1874 1934 1994 甲戌 1904 1964 2024 甲辰1875 1935 1995 乙亥 1905 1965 2025 乙巳1876 1936 1996 丙子 1906 1966 2026 丙午1877 1937 1997 丁丑 1907 1967 2027 丁未1878 1938 1998 戊寅 1908 1968 2028 戊申1879 1939 1999 己卯 1909 1969 2029 己酉1880 1940 2000 庚辰 1910 1970 2030 庚戌1881 1941 2001 辛巳 1911 1971 2031 辛亥1882 1942 2002 壬午 1912 1972 2032 壬子1883 1943 2003 癸未 1913 1973 2033 癸丑1884 1944 2004 甲申 1914 1974 2034 甲寅1885 1945 2005 乙酉 1915 1975 2035 乙卯1886 1946 2006 丙戌 1916 1976 2036 丙辰1887 1947 2007 丁亥 1917 1977 2037 丁巳1888 1948 2008 戊子 1918 1978 2038 戊午1889 1949 2009 己丑 1919 1979 2039 己未1890 1950 2010 庚寅 1920 1980 2040 庚申1891 1951 2011 辛卯 1921 1981 2041 辛酉1892 1952 2012 壬辰 1922 1982 2042 壬戌 1893 1953 2013 癸巳 1923 1983 2043 癸亥 收藏分享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 起讫 夏 约前2070-前1600 商 前 1600—前 1046 西周 前 1046—前 771 周 东周 前 770—前 256 春秋时代 前 770—前 476 战国时代① 前 475—前 221 秦 前 221—前 206 汉 西汉② 前206—公元23 东汉 25— 220 魏 220-265 三国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十六国③ 304-439 宋 420-479 南 齐 479-502 朝 梁 502-557 南 陈 557-589 北 北魏 386-534 朝 北 东魏 534-550 朝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后梁 907-923 五代 后唐 十国 923-936 I1 >17/ 后曰 936-946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都城 今地 安邑 山西夏县 阳翟 河南禹县 亳 河南商丘 殷 河南安阳 镐京 陕西西安 洛邑 河南洛阳 咸阳 陕西咸阳 长安 陕西西安 洛阳 河南洛阳 洛阳 河南洛阳 成都 四川成都 建业 江苏南京 洛阳 河南洛阳 建康 江苏南京 建康 江苏南京 建康 江苏南京 建康 江苏南京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阳 河南洛阳 邺 河北临漳 邺 河北临漳 长安 陕西西安 长安 陕西西安 大兴 陕西西安 长安 陕西西安 汴 河南开封 洛阳 河南洛阳 汴 河南开封 建康 江苏南京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 十国④902-979 —— 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 宋南宋 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 皇都辽宁辽916-1125⑤ (上京)巴林右旗西夏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会宁阿城(黑龙 江)金1115-1234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北京北京 清1644-1911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 1 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 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 了农民政权。公元23 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 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 年复称契丹,1066 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 年灭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 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 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汉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晋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304-439 - -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辽907-1125 皇都辽宁 (上京) 巴林右旗 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16-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2-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9

1、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3、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 4、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星) 5、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丐)、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 6、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 7、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8、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9、东汉(25——220)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令狐采学 朝代 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南北朝南朝 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北京北京 清1644-1911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中国古代朝代编年史 夏朝

历朝干支纪年对照明细表

我国历朝干支纪年对照明细表 天 干 地 支 十 二 生 肖 对 照 肖属: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干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干支: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干支: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干支: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干支: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公元前: 2997 2996 2995 2994 2993 2992 299 l 2990 2989 2988 2987 2986 干支: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公元前: 2985 2984 2983 2982 2981 2980 2979 2978 2977 2976 2975 2974 干支: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公元前: 2973 2972 297 l 2970 2969 2968 2967 2966 2965 2964 2963 2962 干支: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公元前: 2961 2960 2959 2958 2957 2956 2955 2954 2953 2952 2951 2950 远古代 伏羲01伏羲02伏羲03伏羲04 干支: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公元前: 2949 2948 2947 2946 2945 2944 2943 2942 2941 2940 2939 3938 伏羲代 伏羲05伏羲06伏羲07伏羲08伏羲09伏羲10伏羲11伏羲12伏羲13伏羲14伏羲15伏羲16 干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公元前: 2937 2936 2935 2934 2933 2932 2931 2930 2929 2928 2927 2926 伏羲代 伏羲17伏羲18伏羲19伏羲20伏羲21伏羲22伏羲23伏羲24伏羲25伏羲26伏羲27伏羲28 干支: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公元前: 2925 2924 2923 2922 2921 2920 2919 2918 2917 2916 2915 2914 伏羲代 伏羲29伏羲30伏羲3l伏羲32伏羲33伏羲34伏羲35伏羲36伏羲37伏羲38伏羲39伏羲40 干支: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公元前: 2913 2912 2911 2910 2909 2908 2907 2906 2905 2904 2903 2902 伏羲代 伏羲4l伏羲42伏羲43伏羲44伏羲45伏羲46伏羲47伏羲48伏羲49伏羲50伏羲51伏羲52 干支: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公元前: 2901 2900 2899 2898 2897 2896 2895 2894 2893 2892 2891 2890 伏羲代 伏羲53伏羲54伏羲55伏羲56伏羲57伏羲58伏羲59伏羲60伏羲61伏羲62伏羲63伏羲64 干支: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公元前: 2889 2888 2887 2886 2885 2884 2883 2882 2881 2880 2879 2878 伏羲代 伏羲65伏羲66伏羲67伏羲68伏羲69伏羲70伏羲7l伏羲72伏羲73伏羲74伏羲75伏羲76

朝代排列顺序表(归纳整理完整版)

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前2357~前2258 虞舜前2257~前2208 夏前2207~前1766 禹,启,后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履癸,夏桀。 商前1765~前1122 商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商纣。 西周前1121~前771 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伊扈,懿王姬囏,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生。 东周前770~前249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 ,惠王(阆) ,襄王(郑) ,顷王(壬臣) ,匡王(班) ,定王(瑜),简王(夷) ,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丐),元王(仁) ,定王(介) ,哀王(去疾),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秦前248~前207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嬴子婴 西汉前206~8 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孺子(刘婴)。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新莽9~23 王莽 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献帝(刘协)。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教案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 照简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清民纪年 公元纪年对照查询

明清民纪年/公元纪年 对照查询 明洪武1年(1368)(戊申)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2年(1369)(己酉)明洪武3年(1370)(庚戌)明洪武4年(1371)(辛亥)明洪武5年(1372)(壬子)明洪武6年(1373)(癸丑)明洪武7年(1374)(甲寅)明洪武8年(1375)(乙卯)明洪武9年(1376)(丙辰)明洪武10年(1377)(丁巳)明洪武11年(1378)(戊午)明洪武12年(1379)(己未)明洪武13年(1380)(庚申)明洪武14年(1381)(辛酉)明洪武15年(1382)(壬戌)明洪武16年(1383)(癸亥)明洪武17年(1384)(甲子)明洪武18年(1385)(乙丑)明洪武19年(1386)(丙寅)明洪武20年(1387)(丁卯)明洪武21年(1388)(戊辰)明洪武22年(1389)(己巳)明洪武23年(1390)(庚午)明洪武24年(1391)(辛未)明洪武25年(1392)(壬申)明洪武26年(1393)(癸酉)明洪武27年(1394)(甲戌)明洪武28年(1395)(乙亥)明洪武29年(1396)(丙子)明洪武30年(1397)(丁丑)明洪武31年(1398)(戊寅)明建文1年(1399)(己卯)明惠帝朱允炆 明建文2年(1400)(庚辰)明建文3年(1401)(辛巳)明建文4年(1402)(壬午)明永乐1年(1403)(癸未)明成祖朱棣 明永乐2年(1404)(甲申)明永乐3年(1405)(乙酉)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永乐4年(1406)(丙戌) 明永乐5年(1407)(丁亥) 明永乐6年(1408)(戊子) 明永乐7年(1409)(己丑) 明永乐8年(1410)(庚寅) 明永乐9年(1411)(辛卯) 明永乐10年(1412)(壬辰) 明永乐11年(1413)(癸巳) 明永乐12年(1414)(甲午) 明永乐13年(1415)(乙未) 明永乐14年(1416)(丙申) 明永乐15年(1417)(丁酉) 明永乐16年(1418)(戊戌) 明永乐17年(1419)(己亥) 明永乐18年(1420)(庚子) 明永乐19年(1421)(辛丑)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永乐20年(1422)(壬寅) 明永乐21年(1423)(癸卯) 明永乐22年(1424)(甲辰) 明洪熙1年(1425)(乙巳)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德1年(1426)(丙午)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德2年(1427)(丁未) 明宣德3年(1428)(戊申) 明宣德4年(1429)(己酉) 明宣德5年(1430)(庚戌) 明宣德6年(1431)(辛亥) 明宣德7年(1432)(壬子) 明宣德8年(1433)(癸丑) 明宣德19年(1434)(甲寅) 明宣德10年(1435)(乙卯) 明正统1年(1436)(丙辰) 明英宗朱祁镇 明正统2年(1437)(丁巳) 明正统3年(1438)(戊午) 明正统4年(1439)(己未) 明正统5年(1440)(庚申) 明正统6年(1441)(辛酉) 明正统7年(1442)(壬戌) 明正统8年(1443)(癸亥) 明正统9年(1444)(甲子) 明正统10年(1445)(乙丑) 明正统21年(1446)(丙寅) 明正统32年(1447)(丁卯) 明正统43年(1448)(戊辰) 明正统54年(1449)(己巳) 明景泰1年(1450)(庚午) 明代宗朱祁钰 明景泰2年(1451)(辛未) 明景泰3年(1452)(壬申) 明景泰4年(1453)(癸酉) 明景泰5年(1454)(甲戌) 明景泰6年(1455)(乙亥) 明景泰7年(1456)(丙子) 明天顺1年(1457)(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明天顺2年(1458)(戊寅) 明天顺3年(1459)(己卯) 明天顺4年(1460)(庚辰) 明天顺5年(1461)(辛巳) 明天顺6年(1462)(壬午) 明天顺7年(1463)(癸未) 明天顺8年(1464)(甲申) 明成化1年(1465)(乙酉) 明成化2年(1466)(丙戌) 明宪宗朱见深 明成化3年(1467)(丁亥) 明成化4年(1468)(戊子) 明成化5年(1469)(己丑) 明成化6年(1470)(庚寅) 明成化7年(1471)(辛卯) 明成化8年(1472)(壬辰) 明成化9年(1473)(癸巳) 明成化10年(1474)(甲午) 明成化11年(1475)(乙未) 明成化12年(1476)(丙申) 明成化13年(1477)(丁酉) 明成化14年(1478)(戊戌) 明成化15年(1479)(己亥) 明成化16年(1480)(庚子) 明成化17年(1481)(辛丑) 明成化18年(1482)(壬寅) 明成化19年(1483)(癸卯) 明成化20年(1484)(甲辰) 明成化21年(1485)(乙巳) 明成化22年(1486)(丙午) 明成化23年(1487)(丁未) 明弘治1年(1488)(戊申) 明孝宗朱佑樘 明弘治2年(1489)(己酉)

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历史朝代公元对照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1、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3、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 4、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星) 5、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丐)、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

明 清 民国纪年表

明朝帝王纪年表 明(公元1368—1644年) 1368 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1369 己酉二年 1370 庚戌三年 1371 辛亥四年 1372 壬子五年 1373 癸丑六年 1374 甲寅七年 1375 乙卯八年 1376 丙辰九年 1377 丁巳十年 1378 戊午十一年 1379 己未十二年 1380 庚申十三年 1381 辛酉十四年 1382 壬戌十五年 1383 癸亥十六年 1384 甲子十七年 1385 乙丑十八年 1386 丙寅十九年 1387 丁卯二十年 1388 戊辰二十一年 1389 己巳二十二年 1390 庚午二十三年 1391 辛未二十四年 1392 壬申二十五年 1393 癸酉二十六年 1394 甲戌二十七年 1395 乙亥二十八年 1396 丙子二十九年 1397 丁丑三十年 1398 戊寅三十一年 1399 己卯明惠帝朱允溫建文元年 1400 庚辰二年 1401 辛巳三年 1402 壬午四年 1403 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 1404 甲申二年 1405 乙酉三年 1406 丙戌四年 1407 丁亥五年 1408 戊子六年 1409 己丑七年 1410 庚寅八年 1411 辛卯九年 1412 壬辰十年 1413 癸巳十一年 1414 甲午十二年 1415 乙未十三年 1416 丙申十四年 1417 丁酉十五年 1418 戊戌十六年 1419 乙亥十七年 1420 庚子十八年 1421 辛丑十九年 1422 壬寅二十年 1423 癸卯二十一年 1424 甲辰二十二年 1425 乙巳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 1426 丙午明宣宗朱瞻基宣 德元年 1427 丁未二年 1428 戊申三年 1429 己酉四年 1430 庚戌五年 1431 辛亥六年 1432 壬子七年 1433 癸丑八年 1434 甲寅九年 1435 乙卯十年 1436 丙辰明英宗朱祁镇正 统元年 1437 丁巳二年 1438 戊午三年 1439 己未四年 1440 庚申五年 1441 辛酉六年 1442 壬戌七年 1443 癸亥八年 1444 甲子九年 1445 乙丑十年 1446 丙寅十一年 1447 丁卯十二年 1448 戊辰十三年 1449 己巳十四年 1450 庚午明代宗朱祁钰景 泰元年 1451 辛未二年 1452 壬申三年 1453 癸酉四年 1454 甲戌五年 1455 乙亥六年 1456 丙子七年 1457 丁丑明英宗朱祁镇天 顺元年 1458 戊寅二年 1459 己卯三年 1460 庚辰四年 1461 辛巳五年 1462 壬午六年 1463 癸未七年 1464 甲申八年 1465 乙酉明宪宗朱见深成 化元年 1466 丙戌二年 1467 丁亥三年 1468 戊子四年 1469 己丑五年 1470 庚寅六年 1471 辛卯七年 1472 壬辰八年 1473 癸巳九年 1474 甲午十年 1475 乙未十一年 1476 丙申十二年 1477 丁酉十三年 1478 戊戌十四年 1479 乙亥十五年 1480 庚子十六年 1481 辛丑十七年 1482 壬寅十八年 1483 癸卯十九年 1484 甲辰二十年 1485 乙巳二十一年 1486 丙午二十二年 1487 丁未二十三年 1488 戊申明孝宗朱祐樘弘 治元年 1489 己酉二年 1490 庚戌三年 1491 辛亥四年 1492 壬子五年 1493 癸丑六年 1494 甲寅七年 1495 乙卯八年 1496 丙辰九年 1497 丁巳十年 1498 戊午十一年 1499 己未十二年 1500 庚申十三年 1501 辛酉十四年 1502 壬戌十五年 1503 癸亥十六年 1504 甲子十七年 1505 乙丑十八年 1506 丙寅明武宗朱厚照正 德元年 1507 丁卯二年 1508 戊辰三年 1509 己巳四年 1510 庚午五年 1511 辛未六年 1512 壬申七年 1513 癸酉八年 1514 甲戌九年 1515 乙亥十年 1516 丙子十一年 1517 丁丑十二年 1518 戊寅十三年 1519 己卯十四年 1520 庚辰十五年 1521 辛巳十六年 1522 壬午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元年 1523 癸未二年 1524 甲申三年 1525 乙酉四年 1526 丙戌五年 1527 丁亥六年 1528 戊子七年 1529 己丑八年 1530 庚寅九年 1531 辛卯十年 1532 壬辰十一年 1533 癸巳十二年 1534 甲午十三年 1535 乙未十四年 1536 丙申十五年 1537 丁酉十六年 1538 戊戌十七年 1539 乙亥十八年 1540 庚子十九年 1541 辛丑二十年 1542 壬寅二十一年 1543 癸卯二十二年 1544 甲辰二十三年 1545 乙巳二十四年 1546 丙午二十五年 1547 丁未二十六年 1548 戊申二十七年 1549 己酉二十八年 1550 庚戌二十九年 1551 辛亥三十年 1552 壬子三十一年 1553 癸丑三十二年 1554 甲寅三十三年 1555 乙卯三十四年 1556 丙辰三十五年 1557 丁巳三十六年 1558 戊午三十七年 1559 己未三十八年 1560 庚申三十九年 1561 辛酉四十年 1562 壬戌四十一年 1563 癸亥四十二年 1564 甲子四十三年 1565 乙丑四十四年 1566 丙寅四十五年 1567 丁卯明穆宗朱载贺隆 庆元年 1568 戊辰二年 1569 己巳三年 1570 庚午四年 1571 辛未五年 1572 壬申六年 1573 癸酉明神宗朱翊钧万 历元年 1574 甲戌二年 1575 乙亥三年 1576 丙子四年 1577 丁丑五年 1578 戊寅六年 1579 己卯七年 1580 庚辰八年 1581 辛巳九年 1582 壬午十年 1583 癸未十一年 1584 甲申十二年 1585 乙酉十三年 1586 丙戌十四年 1587 丁亥十五年 1588 戊子十六年 1589 己丑十七年 1590 庚寅十八年 1591 辛卯十九年 1592 壬辰二十年 1593 癸巳二十一年 1594 甲午二十二年 1595 乙未二十三年 1596 丙申二十四年 1597 丁酉二十五年 1598 戊戌二十六年 1599 乙亥二十七年 1600 庚子二十八年 1601 辛丑二十九年 1602 壬寅三十年 1603 癸卯三十一年 1604 甲辰三十二年 1605 乙巳三十三年 1606 丙午三十四年 1607 丁未三十五年 1608 戊申三十六年 1609 己酉三十七年 1610 庚戌三十八年 1611 辛亥三十九年 1612 壬子四十年 1613 癸丑四十一年 1614 甲寅四十二年 1615 乙卯四十三年 1616 丙辰四十四年 1617 丁巳四十五年 1618 戊午四十六年 1619 己未四十七年 1620 庚申四十八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明熹宗朱同校 天启元年 1622 壬戌二年 1623 癸亥三年 1624 甲子四年 1625 乙丑五年 1626 丙寅六年 1627 丁卯七年 1628 戊辰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元年 1629 己巳二年 1630 庚午三年 1631 辛未四年 1632 壬申五年 1633 癸酉六年 1634 甲戌七年 1635 乙亥八年 1636 丙子九年 1637 丁丑十年 1638 戊寅十一年 1639 己卯十二年 1640 庚辰十三年 1641 辛巳十四年 1642 壬午十五年 1643 癸未十六年 1644 甲申十七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