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

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

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的关系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自2002年年底开始,我国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2007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从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当前仍然是以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导,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性优化,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以“两高一资”型重化工业为推动力。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8.7%,其中工业增长超过GDP增长,工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增长超过整个工业增长。200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8.5%,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同比增长20.1%,仍高于全部工业1.6个百分点。此外,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2007年前5个月火力发电量增长18.3%,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15.83%,其中重工业的用电增长高达19.32%,铝、粗钢、焦炭、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样增长迅速。

总之,第二产业特别是“两高一资”行业的强势增长,一方面带来总产出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反过来,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将对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造成明显的需求约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从竞争优势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出口其要素禀赋相对充裕的产品,而进口其要素禀赋相对匮乏的产品,而要素禀赋的充裕与否,现实中主要是以要素价格的比较来衡量。当前,从国际比较来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资源价格与环境成本长期扭曲,处于很低的水平,使得我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需求旺盛,尤其是随着国外资源价格不断提高、环境要求日趋严格,这种扭曲的国际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推动我国出口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应地也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低、社会承担了企业环境污染成本以及诸多显性和隐性出口优惠等造成的,是以部分牺牲劳动者、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直到现在,“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的态势也没有根本改变,如2007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由于出口产品中相当大部分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如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行业的产品,尽管没有直接出口能源,但无论是原料还是生产过程,都消耗了大量能源,因此“两高一资”型产品也是对我国资源与环境的“隐性”出口,其旺盛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与资源环境问题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梯度推移是产业转移一般规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总是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以实现产业资本的收益最大化。现实中,衡量梯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成本,而资源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成本的高低成为影响国际产业,尤其是“两高一资”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除资源禀赋使中国在国际产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

 薛惠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

卢亚丽 张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深刻剖析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宏观经济态势、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金融、税收政策、国际政治外交等问题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了中国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图,分析了中国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主要特征,并为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战略建议。

关键词 资源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系统 两高一资产业

业转移中获得竞争优势外,环境偏好也是另一个影响一国环境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所谓环境偏好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污染程度等所决定的目前对环境的需求状况。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环境质量,环境政策和标准比较严格;而发展中国家面临解决贫困和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发展经济中去,为获得更多的出口收入他们更倾向于高排放,因此环境政策和标准相对比较宽松,从而吸引了大量国际产业,尤其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移入中国。

中国扭曲的资源环境竞争优势,使得国外大量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资源、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促进了资源、环境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沿海地区在上述资源禀赋的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优势逐渐显现,一些资源、环境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上述产业转移的实现和融合,依然会延续我国资源、环境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吸引国际产业持续向中国转移。当前,我国的外资利用规模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并且大多数外资企业为外向型企业 ,产品多为出口,如 2006年我国出口与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8.2%和59.7%。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出口量的增加,以及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加剧了我国资源供给压力和环境恶化程度,而且外资的持续大量流入,使我国长期维持着资本项目顺差的格局。

金融与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除了在实体经济层面与贸易、产业问题密切相关之外,同时在货币经济层面上与金融问题密切相关。

资源环境问题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如上所述,资源环境成本低以及相应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一方面,推动了出口的持续增长,使我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推动了国际产业向国内的转移,使我国在资本项目下也维持了长期的顺差格局。1994年至2006年期间,除了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出现63.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出现顺差,且顺差额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当初的不足千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7年6月底的1.3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资源环境成本扭曲通过产业与贸易的传导,成为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源环境问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际游资冲击。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在外汇市场上,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对本币需求量增加,从而将引起本币升值。因此,我国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紧密相关,从而间接地又与资源环境价格扭曲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人民币升值反过来又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抑制出口以及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进而导致总产出的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减少。此外,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游资到处寻求投机机会,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攀升,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游资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入中国,导致外汇储备的进一步攀升,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资源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问题。当前国内金融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以及股市剧烈波动以及利率偏低。以利率为例,近来我国虽然不断上调利率,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利率仍然为负,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扣除利息税后的名义利率为3.16%,而2007年5至7月份通货膨胀率分别为3.4%、4.4%和5.6%,相应的同期实际利率分别为-0.24%、-1.24%和-2.44%。在负利率推动了投资的增长,进一步助长了宏观经济趋热的势头,而由于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又制约了国家借助利率政策调节投资的有效性。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反过来又刺激了投资的不断增加,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为主的条件下,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税收政策与资源环境问题

在我国,税收政策与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现象也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鼓励出口的税收政策,主要是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所谓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尤其是“两高一资”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应地推动了出口量持续扩大,从而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

其次,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这不但包括25%的所得税税率(低于内资企业33%的税率),还包括诸如“三免两减半”的各种减免税措施,从而使我国成为全球投资洼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而如前所述,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相关产业,因此,外资的流入直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最后,是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例如资源税对资源价格的调节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而环境税收政策的缺失更是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难以对企业危害环境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尽管国家采取了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依然很快,我国现行的一些税收政策,实质上加剧了我国资源需求压力和环境破坏程度。

图1 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关系图

国际政治外交与资源环境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投资与经济高增长必然导致了对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同时,在全球普遍关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外交问题。

首先,对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给偏紧以及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引起全球性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加快发展对主导性资源与主要原材料需求持续大幅增长,不仅使一些发达国家备感资源竞争的压力,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求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的风向标,甚至出现了中国需求状况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联动效应。生产成本增加势必影响别国经济

发展,引起别的国家对中国经济过快发展的不满。

 其次,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了中国已经逐渐从廉价的能源出口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出于战略角度考虑,能源对于国家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大量的资金、能源流入中国,打破了原有的能源格局,这对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中国的一些积极开拓海外资源的商业努力也被视为别有用心的战略扩张。

第三,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国家统计局显示的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重工业发展迅速,其中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更为突出。近期的八国峰会,在涉及气候问题时,开始强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于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责任,企图通过环境气候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中国资源环境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其中以中美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美国在该问题上持续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

 而这些政治外交压力,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直接导致出口量下降,环境、能源等外交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许多相关企业缺乏缓冲,损失惨重,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更是直接导致许多出口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

复杂巨系统分析

通过第一部分对资源环境问题与的各社会经济问题作用机理分析,我们把这几方面问题的相互作用机理用一张系统关系图来表示(见图1)。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国内宏观经济态势、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金融、税收政策、国际政治外交分别与资源相互作用,资源环境问题、政策、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国际政治外交等问题也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可见,当今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在一起,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环境决策已不单纯是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而是强调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统一决策,实现在公平基础上的总体最优或满意的决策。因此在解决资源环境系统的问题时,必须考虑以下三点。

首先,资源环境的问题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资源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与行为。各组成之间、不同层次的组成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并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回顾中国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能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原因就在于,这期间的环境管理都是微观的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还没有进入决策层次,没有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的角度和转变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上来开展管理工作。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去从资源环境问题这个子系统去考虑,必须站在这个复杂社会巨系统的高度去采取措施。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

其次,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是动态开放的,与外部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与外部环境是统一的。开放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没有这种交换,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从世界视野下去认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资源环境问题就像蝴蝶的翅膀,引发了经济、金融、贸易、政治外交等一系列问题。如前文所述,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与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密切相关,而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引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由此引来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股票市场波、实际利率下降等一系列相关的金融问题。这类似于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不利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同样,一个微小的有利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对于中国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措施的调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结语

本文深刻分析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国家宏观经济态势、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金融、税收政策、国际政治外交等问题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个由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非线性、开放性和混沌性等特征,并对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提出了战略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尚金城.环境规划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3.

[3] 戴星翼,唐松江,马涛.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安全.2005,9.[4] 郝伯林.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优化营商环境自查自纠报告

优化营商环境自查自纠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优化营商环境自查自纠报告 篇一 县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中共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部署和《xx县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落实“八个凡是”要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自查整改阶段任务要求,xxx镇政府认真对照“八个凡是”的要求,在3月19日、3月28日分别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及全镇镇村干部大会,传达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全面安排布置了我镇优化营商环境活动的相关事项,在3月30日召开相关站办所负责人会议,根据工作实际,对照问题清单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经自查,我镇目前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规章、文件,不存在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现象。 (二)我单位不存在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审查、投资限制、资格认证、中介服务、行政收费。承接下放权力履职情况全部到位,不存在涉企项目核准范围大、前置条件多、多头审批、多部门盖章,核准条件和标准不明确、审查周期长、中介服务不规范,项目备案变相成为行政许可的现象。审批服务窗口均按照“三定方案”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一站式服务”,审批服务窗口单位办事程序和标准公开透明,执行信息公开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和文明服务制,审批服务人员政策水平、业务、服务到位,无

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等问题。 (三)无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准入门槛和限制民营企业、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各种现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全部做到公开、公平,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四)无政府侵占企业财产的行为。政府部门无滥用职权,利用公权力,违法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借用企业资金,占用依法应当划拨给企业的资金以及依法应当退还企业的税费、土地出让金、保证金、政府性基金和补助资金等问题。 (五)无违规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无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目录及收费标准规定,额外设立收费项目及高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缴纳会费、活动经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优化营商环境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三篇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心得体会交流发言优化营商环境问题 清单及整改措施三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下面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心得体会交流发言优化营商环境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心得体会交流发言优化营商环境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1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的问题。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转变官本位、权本位思想,需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服务员理念。一是强化招商意识和树立有意识招商。营造招商引资浓厚厚氛围,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围绕区位和产业特色精准招商。二是摆正取舍。要树立科学招商、理性招商观念,既要敞开大门,扩大开放,大力引进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大项目,也要克服招商饥饿症 ,坚持走绿色招商、理性招商之路,坚决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拒之门外。 2. 放管服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应加强上下级部门协同、衔接和配套,消除政策冲突矛盾,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协同制衡机制,减少因机构间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工作建议 1.完善招商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大招商项目制度,项目责任单位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切实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向项目联系县级领导汇报,促进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投产,顺利落户汉源。 2.持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坚持开展进千企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一批急迫问题,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增强服务招商企业能力,确保企业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得好,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打开新局面。 3.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对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优项目、大项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优化营商环境自查自纠报告

优化营商环境自查自纠报告 篇一 县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中共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部署和《xx 县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落实“八个凡是”要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自查整改阶段任务要求,xxx镇政府认真对照八个凡是”的要求,在3月19日、3月28日分别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及全镇镇村干部大会,传达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全面安排布置了我镇优化营商环境活动的相关事项,在3月30日召开相关站办所负责人会议,根据工作实际,对照问题清单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经自查,我镇目前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规章、文件,不存在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现象。 (二)我单位不存在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审查、投资限制、资格认证、中介服务、行 政收费。承接下放权力履职情况全部到位,不存在涉企项目核准范围大、前置条件多、多头审批、多部门盖章,核准条件和标准不明确、审查周期长、中介服务不规范,项目备案变相成为行政许可的现象。审批服务窗口均按照“三定方案”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一站式服务” 审批服务窗口单位办事程序和标准公开透明,执行信息公开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和文明服务制,审批服务人员政策水平、业务、服务到位,无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等问题。 (三)无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准入门槛和限制民营企业、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各种现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全部做到公开、公平,均实现各类市场 主体公平竞争。 (四)无政府侵占企业财产的行为。政府部门无滥用职权,利用公权力,违法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借用企业资金,占用依法应当划拨给企业的资金以及依法应当退还企业的税费、土地出让金、保证金、政府性基金和补助资金等问题。 (五)无违规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无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目录及收费标准规定,额外设立收费项目及高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缴纳会费、活动经费,违反规定进行评比、达标、鉴定等活动,没有要求企业接受有偿宣传,无强制企业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服务,向企业索要产品或者强制低价购买产品等问题。 (六)在执法过程中没有对企业不制定计划、不经过批准、不公开公告并随意处罚。对行政执法部门人员的公仆意识,个人素质和执法水平均进行了培训及学习,行政执法人员没有滥用职权,“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等情况。 (七)无特定行业服务不规范的行为。政府部门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及相关规定做到了公开、透明,工作规则执行到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土地荒漠化加剧 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3)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耕地是制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人地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根据统计数字,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自1957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由于国家基建、退耕造林、退耕改牧等原因,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进入90年代,更由于大搞“ 开发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2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1、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②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③垃圾处理问题: xx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 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xxxx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④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⑤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⑥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 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⑦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 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化学品之中。 2、环境保护制度 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现在,我国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办法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xx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 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 *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 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996年我国酸雨区面积迅速扩大,已约超过国土面积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酸雨频率大于90%的城市有宜宾、衡阳、长沙、赣州;酸雨频率大

于80%的城市还有梧州、厦门、怀化、南昌、图门;酸雨频率大于70%的还有乐山、广州。 2〕水资源和水环境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

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七大环境问题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 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一、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二、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 中国工业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

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时粑N 镏置骋坠肌妨谐龅?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

浅谈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随着地球的演化,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人类的诞生使地表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在人类参与和干预下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辩证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一方面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另一方面人类必须要在认识自然,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从事生产和活动。当人类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总之一句话: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是在环境所能容忍,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必须要认识自然,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否则人类必将收到环境的惩罚。 二、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生活生产工艺迅速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随着百年来的高速发展,世界如今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二)、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如此高速的发展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刚刚提到的世界十大环境问题在中国无一不存在。中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1)、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达。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企业将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当中;高高的烟囱连续不断的冒出各种颜色的废气;早晨起来晨练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气味。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由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山西地区盛产煤矿采煤业发达,由于采煤业的发展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很高,将这些颗粒物质吸入到肺里可以想象其严重后果。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根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可将我国地面水划为五类:在这五类水中第一类最好会珍贵第五类最差,只有前三类水可以与人体直接接触。而实际上后两类以及更加差的劣五类占我国所有水体的一半左右。据统计全国有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人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1/3城市空气严重污染。 (2)、由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老问题还未解决,各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大气SO2及颗粒物污染,水体有机污染等老问题想来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些老问题还未解决新问题开始凸显。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汽车尾气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等。这些新老问题共同发生共同治理使得环境问题愈发的复杂,治理所需要的时间愈发的长,治理的难度愈发的大了。 (3)、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生态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失衡,森林草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保护对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资源安全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工业、农业等高效快速地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面对我国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

为突出。 1、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三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 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 四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