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综合以上各家意见,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中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词类,可以单独作谓语,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在我看来,与英语中的情态动词相似,用在句中表示情况允许、主观意愿,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相当于状语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能愿动词不能在把字句和被子句中作谓语,用于把字句和被子句时,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如:我们能把中文学好、这个任务可以被完成得很好。

二、能愿动词的分类

关于能愿动词的分类,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丁声树、吕叔湘等将能愿动词分为表示可能、表示意志和表示情理上、习惯上或事实上的需要三类。[7]朱德熙将能愿动词分为表示分为可能、意愿、情理上或事实上的需要、允许及许可、估价等等类别[8]。胡裕树将能愿动词分为可能、应该及愿意两大类。[9]黄伯荣、廖序东分为表可能、表必要和表意愿三大类。[10]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能愿动词简要分为能可类、意愿类、情理类等三种类别,例如表能可的词:会、要;表意愿的:要、想;表情理的:要、会等。这种分类只是粗略的,每个能愿动词还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具体的使用要选哪一个还要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语境。如“这本书你可以看一下”中的“可以”,在这并非表示情况的许可,而是表示“这本书值得一看”的“值得”的意思。

1、能可类能愿动词。

主要有“能”、“能够”、“可”、“可以”等。“能”一般是从个体主观上来说,是说主观能力具备某种能力,使某事成为可能。如“他能讲多国语言。”“能够”与“能”类似,比“能”有更强调的口气。如“他能够做好这项工作,请相信我们!”“可”和“可”一般是从客观角度说,是说客观条件允许某件事情发生或允许某人做某事。但是二者也有不同的地方,“可”书面语色彩较浓,而“可以”较为口语化,一般可用“可”的地方可以换成“可以”,但用“可以”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可”。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考试时可以看笔记”。

此外,还有“得”、“会”、“敢”等词。“得”表示客观情况允许,例如“常言道:‘今日脱靴上炕,明日难保得穿’。”[11]中的“得”表示客观情况允许。

“会”表示实施者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这样做。例如“我会游泳”、“我会那这件事请做好的。”“敢”实施者有把握做某种决定。例如“我不敢说他究竟什么时候到。”在这几个词中,“得”侧重的是客观条件允许,“会”和“敢”侧重于主

观。这是能可类能愿动词的主要两类。

2、意愿类能愿动词。

意愿类能愿动词一般是表示实施者主观上有强烈意愿,多用于肯定句。常见的有“要”、“想”、“想要”、“愿、愿意”、“肯”等。如“我要去游泳”、“我想/想要去滑冰”。在这里要注意区别能愿动词和动词“要”的区别,能愿动词用在谓语前起相当于状语的作用,动词“需要”的“要”一般直接作谓语。再如“我们愿/愿意为地球的美化尽一份自己的心意”、“她不肯退出这次活动”都是表示行为主体主观上的意愿;“我们在饭馆吃饭,要了一份鱼香肉丝。”这里的“要”是一个行为动词,表示“点菜”的动作,与能愿动词“要”不同。

3、情理类能愿动词。

阐明某种道理时用到的能愿动词,常见的有“要”、“会”等。如“贪小便宜要上当的”、“淋雨会感冒的”。这里都是对某种道理的阐述,某种尚未发生的事情的预测。在这里“要”和“会”可以互换。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勤奋才会成功”;“固执己见是要吃大亏的”。

三、能愿动词的词义交叉

汉语能愿动词的意义总是多项的,因此这就造成了一些能愿动词有相通之处,又有不通之处有,些地方可以互换,有些地方不能互换。比如前面说过的“能”、“会”和“可以”,这些问题在外国人学习汉语中高频率地出现偏误就可以看出。就以这三个能愿动词为例:“能”有“善于做某事”、“主观上有某种能力、客观上具备某种条件”的义项;“会”有“擅长做某事”、“表示一种可能”的义项;“可以”有“主客观条件允许做某事”、“准许”、“值得”等三个义项。从这可以看出,“能”和“会”有时是可以互换的,在表示“擅长做某事时”。“可以”和“能”可以互换,在表示“主观上具备某种能力或技能”时。此外,在表示“可能”的意义时,“会”和“要”是相通的。表达意愿时“要”和“想”是相通的。再如“会”和“要”都可以表示一种可能,我们可以说“骄傲是要失败的”,也可以说“骄傲是会失败的”。但是二者也有区别,“会”既可以用于已然,也可用于未然,而“要”只能用于未然。例如“没想到你会来”与“没想到你要来”的意思就截然不同。由此看来,能愿动词的词义交叉一般是有条件,而且同一词义的两个能愿动词,其否定形式又不一样,这在下面会谈到。正是这些时而相通时而不通,造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能愿动词的一大难点。有很多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做了相关的研究,

例如广西师范大学的褚智歆在其论文《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中阐述了这一问题;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鲁晓雁在其论文《能愿动词与相关成分的语序----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中也提到能愿动词的词义交叉问题。

四、能愿动词的否定

汉语能愿动词的否定也是外国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能愿动词大都不止一个义项,不同义项与否定词搭配情况不同:有的用“不”否定;有的用“没”否定;有的既可以用“不”,又可以用“没”否定;有的直接加上“不”或“没”进行否定,有的则不能。能愿动词复杂的否定现象一方面来源于能愿动词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关系,一方面来源于不同的能愿动词有多种义项、不同能愿动词的义项之间有交叉。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研究,例如吕兆格的《关于能愿动词否定用法的偏误分析》、褚智歆《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等文章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详细的研究。本文将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

1、能愿动词的肯定、否定在形式上对称与否的关系。有些能愿动词的肯定和否定形式是对称的,有些是不对称的,汉语能愿动词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的占大多数。

(1)肯否对称关系。以义项为单位,能愿动词“可”、“应”、“会”、“该(理应)”、“要(要求)”的肯否都表现为对称关系。在否定这些能愿动词时,直接在其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即可。例如: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共产党员应听从党的号召,不应忽视党的纪律。

他今天会来送你的。

----他今天不会来送你的。

是学生就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

是学生就不该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

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要乐于助人,积极交往,不要斤斤计较,孤僻自闭。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能愿动词具有书面语色彩,那么其否定形式也应用在书面语中。例如上面这些词中的“可”、“应”。

(2)肯否不对称关系。大部分能愿动词的肯定式对应否定式表现为不对称的关系。以义项为单位,这些不对称关系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方式。

①一对一式不对称。如:“该(推测)”与“不会”的不对称关系能愿动词“该”在表推测义时,对应否定式“不会”,表示否定推测义,例如:

A.考试过去好几个星期了,成绩该出来了。

B.刚考完试,成绩不会出来得这么早。

C.刚考完试,成绩不该出来得这么早。

A句的“该”表示说话人推测成绩可能要出来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出来。B 表示说话人推测成绩不可能出来,C表示成绩理应还没出来,事实上却出了。按照能愿动词的否定要从意义上否定,对A句的否定应该表现在否定“推测”这一义项上,而不是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成绩没出来”,因此要用“不会”这个否定的推测去否定“该”这个肯定的推测,而不是否定全句。表“推测”的“不该”就应否定成“不会”。

②一对多式不对称。以义项为单位,大部分能愿动词的肯否都表现为一对多式不对称关系。其中,只被“不”否定的能愿动词为一类,可被“不”、“没”否定的能愿动词为另一类。

首先,只能被“不”否定的能愿动词主要有“要(需要)”、“可以”、“应该”、“应当”,它们的肯否都表现为一对多式的不对称关系。可被否定为“不用”或“不必”;“不可以”、“不能”、“不可”;“不应该”、“不应”、“不该”;“不应当”、“不应”。例如:

人每天要保持八个小时的睡眠。

人每天不必(不用)每天保持八个小时的睡眠。

这个活动你要参加。

这个活动你(不必)不用参加。

“不用”较口语化,“不必”较为书面语化,作“不需要”讲时,“不用”用得比“不必”多。

不经别人允许,我们是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的。

如果考前不认真准备,那么挂科是不可避免的。

他不能忍受这里湿热的天气。

人类是不能离开水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隐瞒了这件事,这是不可宽恕的。

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可以”不仅与“可”同义,而且是“可”的强调式。它们的这种关系也自然影响到否定式“不可以”与“不可”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是不应该抽烟的。

我们不应低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我不该把小狗送出去的。

这三个否定式的功能各不相同。“不应”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此外,“应该”是“应”的强调式所以与“不可以”和“不可”的关系类似,“不应该”也是“不应”的强调式。

发现不应当拘留或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他大声疾呼,科学家不应只顾研究,还应当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这里,“不应当”是“不应”的强调形式,“不应”比“不应当”更书面语化。

其次,可被“没”、“不”修饰的表否定的能愿动词一般有“能”、“能够”、“敢”、“肯”。它们的肯否也因此都表现为一对多式的不对称关系。以“能”为例,“能”的否定形式有“不能”、“没能”,都不表示条件不允许做某事,“不能”表动作行为不能持续,“没能”表结果没有发生。如:

他没能赶上最后一班公车。

他不能赶上最后一班公车。

由于太忙,我不能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由于太忙,我没能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能够”的否定形式有四种:“没能够”、“不能够”、“不能”、“没能”,其间的区别类似于“不能”和“没能”的区别。只是语气较“不能”、“没能”更强一些。

2、能愿动词的多义性使其否定形式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否定规律。例如前文举例的“这本书你可以看一看”,这里的“可以”是“值得”的意思,那么在否定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否定成“不可以”,而是直接否定成“这本书不值得看”,也可以说“这本书可以不看”。也就是说,有些能愿动词不是加上否定词就能实现否定的,而是完全换了说法,具体怎么样说,首先要搞清楚这个能愿动词在肯定形式时表示的是何种意义。再如:“他要和我们一起去”的否定形式是“他不愿意(不想)和我们一起去”,而不能否定为“他不要和我们一起去”。因为肯定句中“要”

是表意愿的,但其否定“不要”是表示劝阻的意思,因此要否定“主观意愿”这一意义,必须要用“不愿意”或“不想”。

彭利贞指出,否定对多义的能愿动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多义的能愿动词在与否定词结合以后,会把其中的某个意义滤除掉,剩下另外一些意义。此时否定词就有了使多义的能源动词少义化或单义化的作用。[12]比如“要”一般有三个义项:“意愿”、“义务”、“必然”,如果“要”的前面出现了否定副词“不”,则表“意愿”、“必然”的意义就会被滤除,“不要”就是表示“劝阻做某事”、“禁止做某事了”。而“意愿”的意义对应的否定是“不想”或“不愿意”。表“必然”的否定是“不会”、“不可能”、“不一定”。

3、在含有能愿动词的句子中,否定词位置的不同,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或语义强度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在句中否定的是其后面的部分,否定副词的位置越靠前,否定的范围越大,否定语气加强;反之,否定的范围越小,否定语气越弱。

a.他可能不来。

b.他不可能来。

c.你不可以参加这次活动。

d.你可以不参加这次活动。

a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有来的可能性,即肯能来,也可能不来”,否定的只是“来”;b句要表达的是“他没有来的可能性,即他不来”,否定的是“可能”。;c句的意思是“不准许你参加这次活动”,即参加活动的一点希望都没有;b句要表达的是让听话人自己选择,可以来不来,是有来参加活动的可能性的。由此可见,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

能愿动词是属于汉语动词词类再分出的一个小类,同英语中的情态动词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能愿动词的否定表现为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也有学者对此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最后,要发现对能愿动词研究的盲点,必须借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外国人学习汉语中所犯的语法错误,才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周晓林.近代汉语语法现象考察[M].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

[2]吕兆格.关于能愿动词否定用法的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N],2010年.

[3]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4年.

[4]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9年

[5]]相原茂.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式[A].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褚智歆.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 [D] .2008年4月.

【注释】

——————————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7页.

[2]王力.王力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卷,106页.

[3]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11页.

[4]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89页.

[5]朱德熙.朱德熙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0-73页.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7] 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89-93页.

[8]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3-78页.

[9]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10]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11]周晓林.近代汉语语法现象考察[M].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第200页.

[12]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17页.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从羋,从口,从寸。对,或从土。”“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句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3)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 ↓↓↓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汉语程度副词研究综述

┊┊ ┊┊┊┊┊┊┊┊┊┊┊装┊┊┊┊┊订┊┊┊┊┊线┊┊┊┊┊┊┊┊┊┊┊┊┊ 第1章绪论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副词。虽然各家在副词小类的划分上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承认存在程度副词这一类,可见它在整个副词大类中地位稳固。如王力把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并直接阐述了“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程度副词”、“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绝对程度副词”两大定义,后续学者根据王力先生所给出的依据,在语言教学等方面不断的探索进取;朱德熙先生也曾在《语法讲义》(2002)中,根据程度副词的特性,在程度副词的语法应用上给出了一定的依据和理论,为后世的语法教学的实践中铺垫道路。以上的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表明,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语研究的迅速发展,汉语中程度副词的研究早已成为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各家的研究主要以语法和语义比较等几个方面而展开的。 1.1程度副词的范围研究 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各语法著作中涉及到的程度副词数量各不相同:如丁声树等所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列举了16个程度副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则列举出17个,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就有27个,这些都是少数的;在著作中列举程度副词数量多的著作也有不少,如夏齐富在《程度副词分类试探》中就列举出65个,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列出了89个,所列举的程度副词迄今为止最多的要数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所统计得出的。这样的论著繁多,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有一点相同的就是,在各著作所提出的程度副词中,都有“很、最、更、太、比较、”等这几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这些词不会出现在究竟属不属于程度副词之类的问题上,但在夏齐富的文章所提出的“才、竭力、甚至于”等词,是否属于程度副词,我们深表疑惑。夏文认为“‘程度’这个概念是个容量不小的概念,还涉及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语气的强弱等等。”[1]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程度副词的数量将数不胜数,通常意义上的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等都要包括在程度副词的里面,而且“程度”所指的范围将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其实程度副词所说的“程度”指的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三大语义范畴之一。名词具有空间性,动词具有时间性,程度性则是形容词的本质特征。因此“程度”是专就形容词而言的。语法里的程度副词是形容词量性特征的标记,必须具备修饰形容词的基本句法功能。夏文用例中那些只能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而不能修饰形容词的“竭力、甚至于”等词,根本不具备程度副词的资格。至于“眉毛拧得好像

量词划分的标准、方法和量词系统

量词小类的划分 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被确定下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量词内部类系进行划分,然而这部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今天来说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各家根据自己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量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所得的结果千差万别。但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量词研究的基础,要想做好量词研究,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不能够被跨越的。 一、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 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从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等语法特征上划分,有的从语音形式上划分,有的从量词词汇意义上进行划分,有的从词源上进行划分,还有的从计量精度上进行划分;有人采用单一标准,而有人采用多重标准。“人们在为量词定位、分类时,角度不同,依据的标准不一,对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侧重不同,因而划分起来有很大的分歧。”1正因为这样,量词小类划分的几个标准首先要明确: (一)意义标准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概念。对于量词,实际上就是指量词的语义分布。比如词典中关于“把”的解释:“量词,用于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扇子”2。但这里所说的意义标准是丰富的,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计量,这里要分析量词的作用是计量还是表示事物的种类、等级顺序的,当然不计量的量词是很少的;二是计量的多少,有单数和复数之分,比如“群”和“个”比较,“群”所指的一般是复数,而“个”计量的一般是指单数;三是计量的精度,指的是量词表示名词事物的量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定的,比如“一副手套”,中的“副”往往表示成对出现的事物,而“一群人”中“群”则表示数量不定;四是量词重点在于强调数量的多少还是部分属于整体,例如,“一截竹竿”中的“截”指的就是相对于整根竹竿而言的一部分,没有说明具体多长,强调的是部分。 (二)语法特征标准 由于汉语量词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仅以概念意义为标准分类往往不能完成量词分类的任务。词的语法特征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量词也不例外。这里的语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现代汉语研究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 1、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 动词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表示趋向的,叫作趋向动词,包括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种: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 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 “来”、“去”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着眼点,“来”是叫对方向说话人的位置移动,如:老师问学生:“你来学校了吗?”,说话人老师的位置是在学校;“去”则是离开说话人的位置向目的位置移动,学生的妈妈说:“你快去学校吧,老师等着你呢”,说话人妈妈的位置是在家 里。“上”、“下”、“进”、“出”、“回”、“过”、以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为着眼点,如:跟人打电话时说“你快回家吧”,就是以对方的位置为着眼点向目的位置“家”移动。复合趋向动词是两种位置的综合表达,如:“进来”,除了表示移动的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之外,还包含叫对方进入某一处所的意思。 趋向动词除了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形容词之后,充当这个动词、形容词的补语,即趋向补语,如:爬上、滑下、走进、跳出、寄回、飞过;爬上来、跳下来、走进来、跑出去、送回去、扔过去。 下面介绍几个较特殊的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意义。 1. 单纯趋向补语:“来”、“去” (1)由不及物动词加“来”、“去”充任补语的述补结构后边只能带一般宾语,不能带处所宾语,处所宾语要插在述语和补语之间。如: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进来教室(×)回去学校(×) 进教室来(√)回学校去(√) (2)如果述语是及物动词,指人或物的宾语也可以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 寄来十块钱——寄十块钱来 请来一个人——请一个人来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式是陈述,表示已然行为,“寄来十块钱”表明钱已寄到,“请来一个人”表明请的人已经到了;后式是祈使,表示未然行为,“寄十块钱来”表示要求对方寄钱,“请一个人来”表示要求对方去请人,“寄钱”和“请人”两个动作都还没有发生。 2. 复合趋向补语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场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场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正确的句子: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2)*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部。(正确的句子: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场。) 这些偏误的出现是因为留学生未弄清楚“场”和“部”在修饰“电影”时的不同用法。那么,“电影”前什么时候用“场”,什么时候用“部”呢?我们做了以下考察。 一、语体侧重不同 “场”多出现在口语中,而“部”的书面色彩较浓。我们翻阅了《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文汇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并从新浪、网易这两个网站下载了两万多字电影方面的语料,发现其中“电影”前所用的量词都是“部”。此外,与“电影”同义的一些词,如“影片”“片子”也都只与“部”搭配,未发现与“场”搭配的例子。例如: (3)而伟仔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亦同期上映。(网)② (4)专题介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网) (5)10部电影让我们泪流满面(网) (6)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俄国的事情,我当然不能让观众看出我的“美国底子”。(网) (7)这部电影可能是比较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内在张力最强大的一部。(《长江日报》) (8)这部影片敢审视每个成年人的爱情观、道德观直至对生存意义的疑问。(网) (9)《美丽心灵》和《红磨坊》两部影片就已被列为得奖的最大热门。(网)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关于“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及由此而来的 区分标准问题上。在词性上,提出的观点有名词说、代词说、副词说、动词说、兼类说等,而学者们的争论主要是集中于代词、动词、副词三方面,显然人们对“莫”的词性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名词”说1 有较少的学者提及,但确是也是属于“莫”字词性方面的阐释。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莫”最初是“暮”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 中间是太阳, 表示太阳落入草中, 天近黄昏2。据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3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解释说: “莫”字从草, 从林, 从日,象意字。字像日落在草丛中,古暮字。本义是 初晚,时间名词4,并举例如下: (1)“……其莫不冓雨。”———《殷契粹编 695》 (2)“贞: 妣庚岁唯莫酒先日。”———《甲骨文合集 23326》 例(1) 中“莫”是初晚的意思;例( 2) 中“莫”是傍晚的意思。 其中,“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暮”的本字。“莫”的这个 本意在文献中极少使用, 所以并不存在分歧。 (二)“代词”说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 一类[5],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词诠》中将其定为“无指代词”[6] ,其后王力[7杨伯峻 [8 薛儒章[9其后的学术界多数采用此 种说法 ,有的又将其改称为“无定代词”,在现今一些通行的古代 汉语教材中 ,在介绍“莫”的时候, 都将其称为“无定代词”,这也 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多说学者从语法功能上来考察“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10,这种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 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 语法特点。其次 ,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 ,可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能愿动词与形容词

能愿动词 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的动词。 表示可能:可、可以、能、能够、会 表示必要:应、该、应该、应当、要、得(děi) 表示意愿:愿、愿意、肯、敢、值得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十分应该”、“很愿意”。 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 ③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 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如: 他会来的。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他[愿意]去西部地区。 ⑤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他愿意。 ☆我要一本书。他会德语。是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例如: 长——很长/太长早——很早/太早甜——很甜/太甜 注意: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2、形容词的可重叠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如:长——长长高——高高大——大大快——快快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如:清楚——清清楚楚高兴——高高兴兴大方——大大方方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如:笔直——笔直笔直雪白——雪白雪白鲜红——鲜红鲜红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如:罗嗦——罗里罗嗦慌张——慌里慌张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金昌吉 张小荫 时(也称时制,ten se)和体(aspect)是同语言的时间(ti m e)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通常认为,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现代汉语的时和体能否构成独立的语法范畴我们姑且不论,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汉语的时体问题确实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特点:其一,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因而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其二,时体意义对时体形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其三,时意义、体意义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正是以上特点给现代汉语的时体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正因如此,它才引起了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现代汉语时体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借以理清头绪,交换意见,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年代到70年代末为初探阶段。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开始以借鉴西方的语言理论为主要特点,其间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过程。从80年代初至今为发展和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充分重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不仅在语言事实的发掘上有所突破,同时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一、初探阶段 早在20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已对时体问题有所涉及。基于与英语语法的比照,黎氏认为“后附的助动词”(如“了”、“着”、“起来”等)可以看成“表动作完成或进行之动词词尾”,而“动词‘时制’(ten se)的变化,依靠‘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的参伍活用”。这实际上是把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看成与英语的词形变化相应的时体表现手段,即时体标记。 此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从汉语的个性特点出发,对汉语的时体问题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王力(1943)认为汉语“着重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及是否开始或完成,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因此汉语有“体”(王力称为“情貌”)而无“时”。王氏归纳的情貌类型和各类的语法表现形式与当时的其他归纳相比更具合理性和概括力,为后来的很多学者所接受。吕叔湘(1942)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作了详尽描写。吕氏认为汉语的时间观念依靠时间词来表示,而“动相”(即“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主要依靠一些意义虚化的限制词(如“将”、“方”、“已”等)和专门起语法作用、近于词尾的词(如“着”、“了”等)来表示。他还逐一分析了汉语的“三时”、“十二相”,其中改造“三时”观(把“现在”、“过去”、“将来”改为“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和明确区分“绝对基点”与“相对基点”,为后来时意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高名凯(1948)的时体研究颇具建树,他不仅强调了时与体的区别,而且充分阐述了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明确指出“汉语没有表时间的语法形式”。 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受到了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雅洪托夫和国内学者张秀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文章主要以十部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为考察对象,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对量词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把握。 标签:现代汉语量词类属 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量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把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这也是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一大特色。但是,由于中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受到印欧语法的影响,量词的地位并不高,对它的研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语法研究的初期,甚至将量词作为名词的一类来研究。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量词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其从名词中独立出来。 一、量词作为名词的附类 《马氏文通》作为最早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既没有给量词命名,也没有给其下定义,只是提到了“记数之别称”,并且认为,“凡记价值、度量、里数之文,皆无介字为先,故以列于宾次。”我们从其认为量词是“记数之别称”可以看出,马氏是将量词作为名词一类的。由于《马氏文通》是模仿印欧语法体系的,所以对汉语中特有的量词认识还不足。 1922年,陈泽淳的《国文法草创》中提到了“表数之单位及度量衡”,并且认为它们表示的是“物之所属”,所以,将其归入了名词里面,并没有独立出来。书中提到了表数的单位,如:个、只、双;表度量衡的,如:尺、寸、升。 1934年,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数量词归入到了形容词中,但是,数量形容词中并未提到量词,只提出了数词,并将其分为定数和不定数。书中真正提到的量词只有“师”和“旅”,并将其归入了名词类中的集体名词一类中。 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正式命名了量词,认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记数的事物之单位。黎氏将量词分为三项:1.用一种个体的普通名词来表示他物数量。例如:桶、杯等。2.专表数量的名称,就是一切度、量、衡。例如:尺、寸等。3.既非物体又非专称,大都是从名词转变而成为形容词性质的。例如:朵、匹等。同样,黎氏将量词归入了名词的细目中,认为量词是名词的一种。 1956年,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在表达范畴的数量中提出了“单位词”这一概念。事物不能计数的必须用种种度量衡单位才能计数,并认为,在名词前面不能直接加数字,中间必须要有“单位词”。并将表示物量的单位词按照来源及性质分成了八类:1.度量衡单位,如尺。2.借用器物的名称,如杯,一杯水。3.借用动词,如捆,一捆柴。4.集合性的单位,如队,一对兵。5.与时间有关的单位,如场,一场病。 6.取物件部分的名稱,如头,一头牛。 7.略依物件的形状,如根,一根绳子。 8.几个一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目录: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 1、愿、欲、敢、肯 (1) 2、得、获、能 (2)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 1、可 (3) 2、足 (6) 能愿动词句 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 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 ○《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 (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 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 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 ○《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 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四十六名留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考察和分析他们在习得十个汉语典型能愿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同时逐条检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对其进行充分的描写、统计后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的偏误类型与比例,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全面地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建议,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练习设计等方面。本文在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对防止和纠正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1) [2]. 吕必松.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闭幕式致辞'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3]. 从战略上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2) [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9.(02) [5].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6]. 杨庆华.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开幕词(1996年8月8 日)'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7]. 韦钰.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8]. HB.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将在深圳召开'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4.(04) [9]. 以文会友盛况空前——记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J]. 世界汉语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163 2006年?第8期下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现代企业教育 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 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 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 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 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 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 参考书目:[1] 牛占卉,赵天杰,刘 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 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钱 多 王岩岩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 动词 重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