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学位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金融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息非均衡性、资产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经过近年大量的新增信贷投放后,外界都对中国银行业是否会出现新一轮不良贷款的浪潮高度关注。目前,中国银行业同口径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有所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压力有所稀释,但此与银行自身经营改善的关联度非常小,银行依然存在潜在不良贷款问题,银行本身的体系缺陷、信贷的管理体制缺陷等依然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的分析,研究中国不良贷款现存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有效的清收方法,提出一系列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不良贷款,体制缺陷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background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prevalence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information asymmetry, asset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fter a lot of new credit in recent years, the outside world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will have a new round of great concern the wave of bad loans. At present, China's banking sector with the caliber of non-performing loan rate has decreased, the risk of non-performing loans have diluted the pressure, but this business with the bank to improve the correlation itself is very small, the bank is still a potential problem of bad loans, the bank's own system defects, defects of the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is still cause for concern. Based on the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analysis, the study of Chinese non-performing loan problems and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and income from abroad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clear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ad loans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Non-performing loans,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

引言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影响到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增加了财政风险,损害人民的利益;容易诱发社会性的道德风险;还会引发地区性的或者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正处于历史低点,接下来银行业面临的将是不良贷款率不断上涨的局面。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有利于促进银行和社会发展。

一、不良贷款的概念与界定①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贷款上。不良贷款,亦称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二)不良贷款的类型

中国人民银行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该方法是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 次级类

次级类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2. 可疑类

可疑类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3. 损失类

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1. 美国②

相比次贷危机爆发之初,当前美国金融系统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善,但小型金融机构还在经受着金融危机余波的困扰,其中商业地产贷款违约现象尤其严重。最近,美国商业地

①廖亮.专著.公共投资增长与贷款风险防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P4-7

②东方网.美财长:商业地产不良贷款将继续困扰美金融业[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a/20100330/005274.htm, 2011-1-15

产不良贷款使大量集中持有此类问题贷款的中小银行和地区性银行遭受严重冲击。据有关机构估算,此类不良贷款可能给美国银行业造成约3000亿美元的损失,并成为今年导致银行破产的首要原因。

图1:美国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总统奥巴马已提议建立规模约300亿美元的救助基金,用于帮助那些向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银行。此项救助基金将来源于花旗集团等政府“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受助金融机构的还款,目前还款额累计已达1760亿美元。新的救助方案最终仍须获得国会批准,但已有议员表示不同意见,希望绕开银行,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相关机构直接向小企业分配贷款。

2. 西班牙①

2010年7月19日,西班牙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三大金融机构向企业及个人提供的不良贷款余额从今年4月份的998.94亿欧元上升至5月份的1003.72亿欧元,首次突破千亿欧元大关。截至5月底,西班牙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5.501%,较去年同期上升近1个百分点。而储蓄银行在西班牙金融机构中贷款质量最差,坏账率高达5.511%,高出商业银行的5.42%和信用社的4.127%。

西班牙当前贷款坏账率高企的罪魁祸首是房地产行业,据西班牙央行报告,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该国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商的坏账率为10.57%,不良贷款额高达474.99亿欧元,占该国金融业不良贷款总额的近五成。而西班牙家庭贷款坏账率则从2009年第四季度的2.84%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68%。

西班牙政府正在极力促进全部45家储蓄银行的整合,不过截至目前,整合成效颇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②

自“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逐年下降,至2010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降至4354.2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末的8.9%降至1.2%。

①证券时报.西班牙不良贷款余额5月份首次突破千亿欧元[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a/20100721/001739.htm,

2011-1-16

②钟晶晶.期刊.银行不良贷款成功瘦身[J].《新京报》,2010.第B01版:经济新闻

图2中国商业银行05年-10年不良贷款余额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5-2010年)整理所得

图3中国商业银行05年-10年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5-2010年)整理所得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在资产快速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及风险状况不断改善。此外,拨备覆盖率已超过200%达到203%。

表1 2010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情况(余额)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从整个商业银行业来看,表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率逐季度降,不良贷款余额从4701.2亿元下降至4354.2亿元,下降幅度超过7%;从不良贷款的类别结构来看,次级类和可疑类的贷款余额及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损失类的贷款的余额则继续呈现上升走势。我国商业银行次级类、可疑类贷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4%、7%,其中以次级类贷款余额的下降最为显著。损失类贷款上涨幅度达到7%;从不良贷款银行分机构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均有减少,大型商业银行由第一季度的3400.0亿元下降到第三季度的3087.3亿元,降幅达到1%,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35%;股份制商业银行由第一季度的609.6亿元下降到第三季度的586.7亿元,降幅达4%,占全部贷款比例的0.76%;城市商业银行由第一季度的365.9亿元下降到第三季度的339.1亿元,降幅达7%,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农村商业银行先由第一季度的265.8亿元上升到第二季度的288.2亿元,第三季度在回落到284.4亿元。外资银行同样也是先升后降,第三季度达到56.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0.65%。

上述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实现了数量和比率的“双降”。但是,标准普尔亚太区信用评级董事总经理迈克尔?珀蒂近日表示,中国银行系统最为脆弱的问题仍在于其过高的不良贷款率。透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不良贷款“名降实增”的真相。

1. 监管指标的优化依赖于信贷额增长

自从2002年我国银行业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以来,监管部门将“双降”,尤其是不良贷款率的降低作为银行资产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是由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总额共同决定的,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增大分母”——扩张信贷来换取不良贷款率的下降。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所以能快速降低到2%以内,也正是“天量”信贷投放所致。

2. 不良贷款绝对数有所增加

2010年中期,有2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相比一季度有所上升,相比2009年末则有3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出现了上升趋势。2010年商业银行推出不良资产规模增加的预期,反映了市场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爆发的担忧。

3.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高企①

由于房地产调控引发的房地产行业贷款质量风险,以及大部分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部分城商行2010年一季度出现了正常类贷款转向关注类贷款数量上升的趋势。据可获得统计数据的12家上市银行2010年的半年报显示,有4家上市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在1%以上,关注类贷款中则有3家超过了10%,其中一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27%。在次级类贷款中,向下迁徙比例平均超过了20%,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也大多在5%以上。

根据《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2009年天量信贷投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恢复增长的“头号工程”,但同时信贷投放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出来,由此导致的新增不良贷款就会在2012年后集中出现,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②

(一)存量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③

1. 内部原因

(1)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虽然在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尚未实现根本转变,信贷管理制度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银行仍运用粗放式信贷管理模式。尽管现在担保贷款的比重在提高,但担保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问题,如贷款债权的保障程度低,贷款“三查”等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时流于形式,贷款权、责、利严重脱节,出现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存轻贷等情况。

①中国金融网.银行不良续降隐忧资产质量仍有隐忧[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Channel/WuHai/NewShow.asp?cid=1&sid=1580, 2011-1-15

②洪辞.期刊.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年20期.P26-27

③靳蕾蕾.期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赤子》,2009年第10期.P40-41

2)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

3)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需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但仍未必能掌握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

4)贷后管理不善。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薄弱的环节。

(2)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目前特殊复杂环境下,信贷人员业务素质无法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业务高速发展需要,造成贷款决策失误甚至贷款被骗,或者不能有效制止企业逃债,有的因为思想素质差,发放“人情贷款”,甚至不惜以贷谋私,从而造成信贷资产流失。

(3)审查不严,盲目放贷①

1)对借款人信用等级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不作审查就草率放贷。

2)银行对贷款人提供的抵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及实现上述权利的可行性审查不实就轻易放贷。有些银行在贷款时,对房屋、交通运输工具等不按规定到房产、车辆等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大面额存单等权利凭证也不要求出质人按规定移交给质权人。

3)对担保人的资信情况审查不实,导致缺乏担保资格的人或企业仍能成为担保人,如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司分支机构,甚至学校、医院、政府部门。有的企业不具有代偿能力,如保证人把全部财产抵押给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贷款后,又为其他企业、公司担保贷款。

2. 外部原因②

(1)社会信用体系脆弱,金融信用缺失

在金融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贷款人为获得贷款可能隐瞒真实信息,甚至串通相关部门提供虚假信息,使得金融信用更加扭曲,贷款风险增大。另外,许多人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如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借破产、合并、分立等形式有意逃废银行债务。

(2)借款人未能正确使用贷款

1)使用贷款的误区。有的企业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中走出困境,而是以贷款来偿还其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债务;有的则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这些企业给银行造成的表面现象似乎信誉很好,但其向银行的贷款总额已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财产。

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财政经济学院.2010.

②孙妙娟.期刊.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年15期.P38-39

2)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违规滥设账户,缺乏完善的帐薄,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帐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无法实现。

3)骗取贷款,非法使用、侵吞。借款人经常采取多种非法手段获取贷款,一旦贷款到位,几经转账后,贷款就被提取现金转为个人存单或转入个人信用卡,严重的甚至携款外逃。贷款到期后,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资产。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立法滞后,有关债权银行保护的立法规定不完善,一方面债权银行无权参与、监督债务企业的经营;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法律规定。例如,就债权银行对债务企业合并、分立时的清偿请求权和要求提供担保权而言,目前仅《公司法》第184条和第186条有所涉及,适用范围仅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非公司制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但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因而不受《公司法》调整,因此,债权企业在分立合并时不通知银行,银行向其提出清偿请求和提供担保的要求,也无相应法律依据。同时《担保法》、《保险法》和《破产法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性问题。

2)对国际金融法规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金融业不够重视,造成对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法规缺乏了解。《巴塞尔协议》虽然在逐渐被许多银行机构熟悉,但对其中许多风险控制指标未有真正认识,更还没有采用新巴塞尔协议。可见,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未能与国际接轨和进行跨国风险管理。此外,我国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较少,未能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

(4)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及党政部门的行政干预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会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货币资金、实物资源的流向与流速会迅速反映到信贷投放上。国家打压的行业,客观上有可能被银行列为信贷退出或限制范畴,此前投放在这些领域的贷款就面临着形成不良的政策性风险。而当前热点行业如果投资过度,也会面临着今后宏观调控的压力,投放其中的贷款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长期处于政府的强有力的控制之下,因此必须首先满足政府偏好,信贷资金财政化。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只考虑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再主导银行向已经没有效率的企业不断注入资金,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激励约束,同时产生了大量寻租、逃债、侵吞国资等道德风险行为,由此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

(二)不良贷款新增的原因①

①中国证券报.2010中国经济四大风险:信贷外贸通胀产能过剩[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china/hgjj/20091221/0523*******.shtml, 2010-01-15

1. 信贷集中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2009年银行向市场投放的天量信贷为国内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2010年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业还将有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量。高额信贷的投放,大量消耗了银行的资本金,从长期来看,流动性泛滥引发股市、楼市价格飞涨,资产泡沫愈演愈烈。如果未来实体经济不能复苏,那么资产质量问题将逐步浮出水面,一旦泡沫刺穿,银行也必将受到拖累。

2. 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由于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信贷60%以上是依赖财政偿还,一级政府往往设立多个政府融资平台,同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往往有多家银行贷款进入。在加速投资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现过度负债,且政府财政担保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并无法律约束、保障。

3. 部分行业贷款风险上升趋势不容忽视

经历了2009年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后,管理部门连续出台税收、土地等政策也对市场造成一些压力。如果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银行2009年集中发放的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都将暴露在较大的风险中。

此外,制造业境况虽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去库存化后,企业将可能再次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下游需求不足导致产成品涨价困难、经营财务压力加大状况,这也将对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提出考验。

同时,标准普尔大中华区资深董事曾怡景分析,在2009年的贷款盛宴中,不良贷款和其他问题贷款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有政府背景的城市开发投资公司。因为很多城投公司贷款项目集中在民生领域,不一定有很好的现金流以及可以支撑还款的来源,其融资渠道对银行来说风险比较大。如果大多数地方政府决定不再向城投公司提供财务支持,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将有可能上升4%-6%。

4. 不良资产市场交易不活跃①

(1)现存的资产处置方式难以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

由于我国的法律框架限制,当前不良资产处置更多体现在对有形资产的拍卖、转让,而不是公司控制权的让渡。然而公司的资产价值和公司价值是不成比例的。目前,因对利益相关者治理还没有予以明确,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只能采取实物资产出售,及时止损价值的处置方式,而难以运用国外投资银行采取的债权人主导企业重组的处置方式,而不良资产的价值提升完全依赖于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对管理层形成的强有力约束以及债权人对企业的重组。因此,在缺少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情况下,不良资产流动性低,造成资产处置很难提升不良资产价值。

(2)缺乏多层次、开放的不良资产市场

由于市场深度不够,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不良资产批发与交易市场。一级市场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垄断,缺乏必要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资产

①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研发中心.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R], 2010 年 6 月.P3-19

处置的速度和效益。目前,我国没有把不良资产批发市场和处置市场分开,也没有把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市场分开,更谈不上不良资产的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化的创新。

(3)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减少

由于政策、司法环境不佳,投资环境与市场预期等主要因素,影响了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规模,根据《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投资者和资产公司受访者中认为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将增加的组内占比分别为23.9%和32.4%,认为机会与2009年相当的组内占比分别为15.2%和18.9%,认为机会减少的组内占比分别为60.9%和48.7%。这说明2010年虽然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是由于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率持续双降,商业银行推出不良资产没有紧迫性,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供不应求,前期天量信贷增加资产泡沫,以及资产公司存量不良资产减少等原因,共同导致了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减少。

四、发达国家对于不良贷款的解决方法

由于各个国家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和资产状况不同,经济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对不良资产采取的处置模式(包括损失承担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措施与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①

(一)强化呆帐准备金制度,注销坏账,优化资产

美国对不同不良资产(五级贷款分类中的后三类)分别增加20%、50%、100%贷款损失准备金,并明确而严格地规定损失准备金要冲销损失账户,促使银行尽快解决不良资产。新加坡、韩国、印度和印尼的呆账准备金都较高,有的甚至可以随时追加。印尼政府曾在1997年让国营银行注销4.6亿盾的坏账,使国营银行的呆帐占未偿还贷款的比例从6%降至3%。

(二)分离不良资产,交由专门机构处理②

在充分清理不良资产后,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交给专门的机构来运作。美国、瑞典和日本都曾这样操作过。美国在1989年设立RTC解决存贷机构危机,RTC对接收的3990亿美元的资产进行了出售或回收,实际收回3580亿美元。日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收购银行不良贷款所形成的资产可采取折扣变现、以资抵债、债转股、承销上市、股权分红、股权回购、资产租赁、实物资产投资、诉讼追偿、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资产置换等手段开展资产管理和处置。

(三)培育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专家

培育合格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比较丰富资本运营经验的中介机构,在其内部建立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防止行政因素对市场化资产重组

①范国英.海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介绍[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htsec/jsp/gpzx-content/content.jsp?guid={9857CE1D-9D5F-11D7-965B-00A0C92674A3}&typ

e=10,2010-01-15

②《财经》编辑部.期刊.日本不良贷款的经验与教训[J].《财经》,2004年第12期.P9-11

行为的不合理干预;培育职业经理阶层,从私营部门职业家和银行家中选取优秀分子处理不良资产,禁止政府官员担任主要企业的经营人员。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是瑞典政府及其SECURM公司。

(四)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降低风险

在不良资产发生后,将其直接打折出售给高素质银行悉心经营,使大部分资产得到保全,化解或转移贷款风险。如日本民间金融机构采取贷款出售、捆绑式拍卖、合作信贷收购公司出售不动产抵押品、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资产处置技术,不同程度地提高银行不良债权及担保品的流动性来实施资产处置。采用信贷资产违约期权、金融利息掉期、信贷资产相关债券等方式,减少特定项目的信贷风险。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衍生产品交易发展迅猛,美国该业务领域1997年度的交易额为800亿美元左右。

(五)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股权

早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股市崩溃和经济萧条之际,为了避免企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而导致银行倒闭,意大利就曾将企业无力归还的贷款转化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之后意大利政府成立了伊利亚控股公司,由其购买银行持有的企业股权,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组,重组成功后,再把企业卖给私人。

(六)直接的资本注入

资本注入包括政府注资和私人投资者注资。事实上,除了政府直接注资外,鼓励银行进行合并也是一种资本注入方法。韩国、印尼、印度和中国香港都采用过这种手段。而日本的民间金融机构则自愿进行资金联合,向陷于危机的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援助或合资建立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坏账处置。

五、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①

(一)建立健全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1. 健全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严格控制贷款质量②

银行应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首先,各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客户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增加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其次,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为保证企业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

①李英.浅谈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D].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

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Z].

https://www.sodocs.net/doc/186915844.html,/lunwen/faxue/jingjifa/200609/1036487.html, 2010-01-16

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银行还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

2. 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 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然后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共批准16单信贷证券化业务,发行总规模为667.85亿元。但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信贷规模因拉动内需方案而放松,国内资产证券化发行环境不利,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也有所消减。到2009年,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完全停滞。2009年天量信贷过后,证券化将成为满足创新需求最合适的突破口,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整体氛围中,除了突飞猛进的银行信贷市场外,债券市场作为另一条融资渠道,其重要性已日益凸现。2010年由央行牵头制定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基金试点管理办法有望出台,并在银行间市场完成首发,包括债权型、股权型和混合型等多种模式的后续产品将分批推出。

同时,银行应该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风险集中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

3. 改革信贷决策机制,并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管理,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按照“5W”原则即贷给谁(who)、为什么贷款(why)、用什么做担保(what)、什么时间能够归还(when)、如何归还(how),认真做好贷前调查,提高贷前决策水平,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依据风险度高低决定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尽可能减少决策风险。

在贷款审批方面,可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

同时,应推行信贷工作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决策者的日常考核制度,将对领导的管理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贷款质量问题上,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信贷工

作的各个环节推行责任制,如调查评估责任制、审批放贷责任制、贷后管理责任制。

(二)重视人才培养,优化队伍建设,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

1. 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管理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等重大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风险文化建设,引导员工深度研究市场,提高职业敏锐和开放度,达到对特殊复杂环境下的贷款风险进行快速识别、度量和控制的较高水准,以风险文化建设的整体力量带动贷款质量的提高,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全面增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

2. 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信贷管理各个环节责、权、利统一,才能真正强化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建立一套全面完整、奖惩有力、长期管用、操作便捷的风险控制奖惩办法。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对按期收回贷款本息人员应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员工发放优质贷款,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

3. 加强对信贷人才培养,优化信贷队伍建设

(1)一线信贷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将教育培训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探索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对实务工作的指导,努力使培训达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经验融会贯通的效果,不断为信贷人员及时注入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增强其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提高信贷人员自我管理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密切信贷员与客户的关系管理,增强信贷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信贷员与银行结成命运的共同体,实现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对专业人员还要进行国家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2)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将培训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全流程互相配合,多渠道加强风险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搞好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其的风险管理能力,形成防范风险的屏障,对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紧缺人才,要解决好引进、利用的关系。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由感性、经验型、操作型的风险管理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的转变。

(三)改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构建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1. 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