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央电视台专访《人物》导演王曼丽:我眼中的吴宇森

中央电视台专访《人物》导演王曼丽:我眼中的吴宇森

专访《人物》导演王曼丽:我眼中的吴宇森

2008 3.18 周末画报文康

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接受采访

采访:王曼丽 ,吕建伟撰文:成有康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人物专访纪录片《吴宇森》即将播出,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该片的执行导演王曼丽。

2008年二月中旬的一天,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决定对吴宇森做一个专访,王曼丽是该纪录片的执行导演。

此时的吴宇森正在北京望京地区的一个公寓里,紧张的做电影

《赤壁》的后期。该电影是2008年吴宇森执导的一部史诗电影,由梁朝伟、金城武、张震、张丰毅、赵薇、林志玲、胡军、中村狮童主演。

该片分为《赤壁Ⅰ》和《赤壁Ⅱ决战天下》上下两部,分别将于于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

拥挤的公寓里,摆放着满满的后期制作设备,吴宇森坦诚自己每天

工作时间差不多十四个小时。在王曼丽拍摄的人物专访中策划中,有一个

关于吴宇森创作的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国际华裔导演,吴宇森拍摄的是一

部中国历史故事,而如何兼顾中国观众跟国际观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对此,吴宇森首先阐述了自己在台词方面的预先设计,《赤壁》的投资

巨大,如果仅凭国内票房很难回收成本,这就要继希望于海外市场(尤

其是北美市场)。曾经有张艺谋等许多中国导演试图用中国历史故事来打

开国际市场,但是这些中国大片在海外的票房非常有限,国内票房收入占

比绝对是主角。在王曼丽的专访中,吴宇森导演说首先在台词上设计了不

少美式幽默,当然在中国人看来这些美式幽默不一定真的幽默,也有可能

完全无法理解。幽默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底蕴。在王曼丽的纪录片中,对于

吴宇森将《赤壁》西化——包括它的幽默也有一些担心,事实上两全其美

的市场很难做到。

采访中吴宇森阐述了自己如何看待电影中的历史。他设计的戏里面

无论是周瑜,小乔,诸葛亮都相对年轻,他们既有一些传统的美,又有一

些现代的气质,吴宇森希望观众看了这部电影能后有一种历史代入感,在

许多采访中,吴宇森都说到自己其实也像是周瑜,他坦诚自己性格中有非

常天真的一面。吴宇森认为导演应该也是一个文学作者,导演自身一定有

自己的历史人物感受,这样拍出来的东西才是一个电影。所以在赤壁这部

电影中,吴宇森导演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拍一个历史故事,他其实是在拍

人的故事,王曼丽在纪录片中充分展现了这种拍摄思路,类似人物纪录片

的思路,在电影中,历史退居次席,而这些主人公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他

们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所挣扎的是什么,他们所能够表现的是什么成了电

影的主要脉络。吴宇森认为在这样拍的电影的时候,他会暂时忘记了历史。

王曼丽导演在纪录片中梳理了吴宇森导演艺术创作的脉络,探究吴宇森电影独特艺术风格来源。早期吴宇森师承邵氏武侠大导演张彻,以张彻的弟子的身份学习武侠电影的拍摄技法。张彻的电影普遍暴力、血腥、充满悲壮气息,男主角的大义凌然和为情谊两肋插刀的气质深深影响了吴宇森,阳刚暴力和视死如归的风格更转化为吴宇森此后电影创作的烙印。

在这部人物专访纪录片中,导演王曼丽也提出,虽然暴力美学在带给了吴宇森众多荣誉,但是同时,也给了他狭窄的电影题材创作空间,模式的固定化已成为吴氏电影特有的标签样本,也成为了继续前进的桎梏。2002年的《风语者》、以及后来的《记忆裂痕》也都波澜不惊,但是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吴宇森在电影创作这条道路上求变求新上的努力试探,无奈要摒弃原有,破旧立新并非像请客吃饭那般容易,新创立一种风格可比拍好一部电影要难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吴宇森在《赤壁》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