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2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3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

5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7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10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

13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4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15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6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7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1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20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21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22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23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24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25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

26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27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28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29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

30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1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

32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3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34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

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6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37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38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39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

40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41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42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43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

44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45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46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47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9 论被动句的翻译

50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51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

52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53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

54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

55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56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7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58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5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60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61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

62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

63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64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65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66 浅议创新型口语教学在农村中的实施

67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68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69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70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71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72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73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74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

75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76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77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78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

79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80 《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

81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82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

83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84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85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

86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87 论视觉小说中的西方神话形象重塑——以《命运之夜》系列为例

88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89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90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9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92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

93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94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95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96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97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98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99 歧义的语用研究

100 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

10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02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103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04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05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06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

107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08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09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110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1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112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113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

11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5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116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

117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

118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2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22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123 《呼啸山庄》中爱与恨的冲突与交融

124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25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126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127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28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

12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30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31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32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133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34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35 委婉语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应用

136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37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38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139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140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141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142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43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144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14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46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 ural Address

147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48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14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150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51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152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53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154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55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56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5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58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159

16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61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

162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163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64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165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166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67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168

169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0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71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7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73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74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6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77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78 解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

179

180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18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8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83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

184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185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186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

187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188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18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19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91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192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193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194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19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

196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197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198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199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200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及实现方法_789

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及实现方法 电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每年涌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影片和走出国门的国产电影不胜枚举。电影作为视听类文本,具有意识形态、文化与商品三重属性,具备教育、娱乐和盈利的三重功能,即使电影片名翻译与文学著作书名和新闻标题翻译有相似之处,但电影仍具有独特性,译者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处理中需要仔细斟酌。然而,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仍有一些瑕疵。 一、电影片名翻译问题 从中国翻译进口影片的历史来看,中国译制片生产始于1949年后。中国对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是有好几十年光景了。然而,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影片译名与影片内容关系松散 Roman Holiday译为《罗马假日》,影片讲的是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在罗马一天当中发生的浪漫故事。而这个译名跟故事内容本身的联系松散,

不如译为《邂逅公主》更贴近于故事本身,也能吸引受众的期待。 《赤壁》译为Red Cliff,不如The War of red cliff 更具体明白。 Revolution Road译为《革命之路》,这部影片是讲爱情和婚姻,影片名称只是男女主人公所居住的街道名,这种片名会让观众误以为是一部战争相关的电影。 问题二:缺乏美感 American pie在大陆译为《美国派》,香港却译为《美国处男》,实在是难逃露骨低俗。 Three Idiots 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讲的是三个性格迥异的同窗的励志故事。单从这个译名来看,以为是一部傻里傻气,插科打诨的纯搞笑电影,然而观后发现整个剧情跟惊叹、赞美、努力有关,跟“傻”、“闹”无缘。还不如《寒窗三友》或者《寒窗三杰》有美感。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我见 [摘要] 电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之一,翻译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递。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国门,如何将英语影片片名译为能使观众理解的、接受的中文表述成为了当前翻译界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特点,归纳出翻译的原则,对比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表达和理解上的异同。 [关键词]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色翻译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被引进国门,极大地丰富和影响了我国国民的生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在传承文化内涵,传递文化特色,是我们了解外国历史文化、人文精华的一个渠道。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显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经典片名翻译鉴赏 电影片名即是电影的名片,寥寥数语凝聚的是整个作品的精髓,是令人颇费神思提炼的部分。好的译名是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内容,又能强烈激发观看欲望,能使影片锦上添花。以下是经典翻译片名例子: 1、《maid in manhattan》译为《曼哈顿灰姑娘》和《曼哈顿女佣》,影片讲述玛丽莎是最豪华的manhattan hotel的女服务员,英俊、温文尔雅的christopher hall是美国政坛中最有前途的响

当当的人物,两人的情感生活经历了地位和时间的考验,最终是灰姑娘娘变成了公主。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已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童话,所以《曼哈顿灰姑娘》不仅比《曼哈顿女佣》易于理解和接受,又使原先非常普通的名字增添了一分色彩,更暗了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 2、《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译为《追赶幸福》和《当幸福来敲门》,影片源于真实故事改编,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译为《当幸福来敲门》更能体现影片励志的主题和主人公对生活的追求和体验。 3、《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或《飘》,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在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的背景下,庄园主小姐郝思嘉在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飘》简单的一个字,将郝思佳流离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原名“随风而逝”的意境表达得完整贴切,更带领观众进入片中战乱纷飞的时代以及主人公对命运难以把握而无止无尽的痛苦和无奈之中。 二、片名翻译原则 1、展现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更多地是展现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展露民族特有的一面。翻译电影片名时要关注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更注意如何用巧妙的文字、言简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读者;异化;归化 一、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读者研究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直接受哲学诠释学的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诞生,70年代达到高潮,逐渐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并很快风行整个欧美文艺理论界。它传入美国后,很快促 成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形成,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传入我国,激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巨大热情,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理论界,渗透到人文学科的各领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1]。 接受美学的代表是由五位教授组成的 康士坦茨学派,其中姚斯和伊塞尔最为突出,二人被称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接受

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它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认为读者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艺术家对作品的创造,更在于读者对它的接受。正如姚斯所指出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 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2] 接受美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受研究;另一类是效应研究[3]。前者以姚斯为代表,关注读者及其审美经验,从文学史的角度在宏观上强调了读者的意义;后者以伊赛尔为代表,着重研究文本及其作用,从微观认识上专注于读者与具体作品的关系。正如伊赛尔所说:“今天的所谓接受美学,其内部并不像这一名称所显示的那样一致,这一概念掩盖了两种不同的方向。……反应

电影名字翻译的文化价值原则

电影名字翻译的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 、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 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和认同,所以影片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明故事主线和seven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

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 电影American Beauty的中文翻译大费周章也根源在于此。目前流行的译文“美国丽人”,和早先俗气一点的“美国美人”其实并不准确,简直可以说是望文生义。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表示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据神话传说,有一位爱神要亲手采摘蔷薇花去送给自己的恋人,由于心情过于急切,动作有些慌乱,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鲜血洒在了蔷薇花的花瓣上,把本来是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红色。爱神拿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蔷薇花去送给恋人,恋人见到后十分激动,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报了爱神的忠贞。以后红色的蔷薇花就表示爱情的纯真和坚定,尤为恋人们所钟爱。电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熟知此中花语的台湾翻译将之改译为“美国心?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倒是别有意境。不过这部片子目前也有了一个更直接而准确的文化翻译“美国蔷薇”。还有一个译本叫做“美丽有罪”,也许是译者根据剧情发出的慨叹吧! 此外,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误译。比如:First Wives Club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 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妃嫔小妾

电影名称翻译

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艺术,在众多媒体中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电影片名自然成了影片的商标,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电影名称的翻译在引进国外大片,或者向国外推荐中国影片电影的宣传和推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还要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不同,恰当运用典故、比喻、对比、双关等各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 一般说来,电影名称的翻译有着以下特点: 1.简洁易懂 短小简洁、通俗易懂的片名容易被观众接受,太晦涩或过长的片名不易普及大众。中国人对偶数的偏爱情绪也反映在片名的翻译上。如Ratatouille译为《料理鼠王》,Philadelphia译为《费城故事》,Music and Lyrics译为《K歌情人》等等。 2.概括统一 片名的翻译必须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能通过片名给受众带来有益的联想和精神享受。如香港电影《天堂口》,影片以此命名是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叫“天堂”的歌舞厅,讲述的是浴血兄弟在时代、追求、情感交织下的悲剧故事。如果按照字面译为The entry to the Heaven则容易误导观众为宗教影片,该片官方译名为Blood brothers则体现出兄弟情并预示悲剧结局。

3.吸引观众 片名作为电影的商标,能否成功吸引广大观众是至关重要,所以片名要尽量新颖独特,激发观众想看的欲望。如大陆电影《走着瞧》译为A Tale of Two Donkeys不仅指出故事发生在人与驴子之间,也暗示出主人公的性格像一头驴子一样倔强。人和驴子之间能发生什么事情呢,观众带着这个好奇自然比较容易走入电影院。 电影名称的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1.经济利益原则 在电影制作者的眼中,经济价值才是永恒的追求。因此吸引观众眼球的片名,甚至使用夸张、比喻、增删词组来使片名更加有趣、新颖。如Leon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赤裸特工》译为Naked weapon。 2.信息价值原则 尊重影片内容,并且暗含大量影片信息,如电影的主题、种类、文化背景等等。如Night At The Museum译为《博物馆惊魂夜》,暗示出“惊魂”这一主题。 3.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是跨文化的活动,电影反映了习俗、传统、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Seven,这个名字是指人类的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暴怒。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七时一个带着宗教暗示的神秘数字,起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篇:上帝在七天里造出了亚当,并用亚当的七根肋骨造出了夏娃。而且数字七仔

浅谈接受美学

浅谈接受美学 摘要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 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 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 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 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 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 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 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 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

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 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 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 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 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 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 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 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 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 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 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 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 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 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 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

电影电视剧片名的英汉翻译研究

电影电视剧片名的英汉翻译研究 【摘要】电影电视剧是各种文化交流的媒介。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引入中国,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作品走出国门。影视作品的片名是观众决定是否观看此部影视作品的第一道门槛。本文通过电影电视剧片名翻译的标准价值探讨了影视作品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片名;标准价值;翻译方法 0 引言 电影电视剧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是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美电影电视剧涌入中国,而国内也有不少影视作品走出国门。当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时,作为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影视作品的片名就成了观众决定是否观看此部影视作品的第一道门槛。因此,影视作品片名的翻译是否成功成了翻译研究者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些热门的国内外影视作品片名的翻译来探究几种处理片名翻译的方法。 1 电影电视剧片名翻译的标准价值 在探究电影电视剧片名的翻译方法之前,首先要了解影视作品片名翻译的三个标准价值:忠实性、文化性、商业性。 1.1 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以一部非常有名的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为例,该片翻译成英语是The Firlting Scholar。相信大部分的国内观众都会对这个片名的翻译感到不解。忠实性即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捕风捉影、离题万里都是对信息价值的背离。 1.2 文化性 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电影电视剧的名称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所属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文化虽有很大的差别,但还是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在电影名称翻译中关注到了电影名称本身的特点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体现出了相同的文化底蕴,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经典电影My Fair Lady译为《窈窕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我国的《诗经》。诗中的“窈窕淑女”特指具有美好德行,贤惠美好的女子。英文中的fair一词指女性时也有“美好”的意思,而影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样的贤淑美好的女性,所以用“窈窕淑女”既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恰到好处地向观众传达了电影的内容。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719102557.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中国电影名的英文翻译

中国电影名的英文翻译 我有个同学北外毕业,专业英语十级,经常用英文写点十四行诗什么的,看电影坚持开原声关字幕的那种,立志要作中西方交流的桥梁。不过,我做了一个假设:即便是他,如果有一天,老外谈及中国电影,他也要大眼瞪小眼。比如下面这部国产名片,我敢打赌1块钱,他肯定译不出来:《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见了,我的小老婆)。《Farewell My Concubine》可是《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啊。 请看下面的这些译名:(以下英文为IMDB的正式译名, " -- " 后是其字面含义,括号内为该片原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里或者是平等的(《不见不散》,云山雾罩的还是见了就快点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虚,《回家过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担,姑娘》,译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让人想起什么《辘轳,女人和狗》之类的东东, " 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 ) 《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东邪西毒》,这个译名意味深长,无论你是东邪还是西毒,武功再高还不是最后都成了时间的灰烬?)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浒传》,《水浒传》有个英文译名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国的奥德赛1:潘多拉宝盒(《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个绝对是入乡随俗了,不过好象都挨不上边耶,葡萄)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宝成了孙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礼(淡出鸟来,《大腕》) 《Treatment》--治疗(《刮痧》,如果美国法律这么认为就好了) 《Dream Factory》--梦工厂(《甲方乙方》,够NB的) 《Steel Meets Fire》--钢遇上了火(翻译遇上了鬼?《烈火金刚》) 《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姐姐刘(《刘三姐》,典型的不动脑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没事偷着乐》,直接联想到了 " 偷欢 " ,以为是限制级的)《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红鞭炮,绿鞭炮(《炮打双灯》,儿童片?)《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妈妈》,译名直接,反观原名倒有卖弄风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国的阴影(《秦颂》,是说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爱的情绪中(《花样年华》,恋爱中的译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恶魔-人类(《人鬼情》,失恋中的译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从北京带着爱(到香港换不了菜,《国产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选择(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择?《生死抉择》)《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热的太阳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原文的 " 阳光灿烂 " 可有寓意啊。译文让JEWAYS想起中学语文第几课来着--祥子拉着人力车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静(《有话好好说》,郁讵!) 《Far Far Place》--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万美圆的男人(《百变星君》,谈钱很俗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调情的学者(别人看《红楼梦》看到诗,你看到了屎?《唐伯虎点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汉(《鹿鼎记》,为什么不译成 " 皇家马德里 "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PG18?《海上花》)

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

一、前言 电影名称是电影的灵魂,是电影的宣传广告。它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影片的性质、类型、主题等特质。电影名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收入。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也是整部电影翻译中的重中之重。虽然电影名称的翻译是一项非常谨慎的工作,但从表面看,电影名称的翻译较其他文本的翻译显得更加灵活。在翻译电影名称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或意译,甚至为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原影片或原影片名所携载的文化信息,还可以抛开原影片名另起一个全新的、让目的语观众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新名字。这种另译的做法看起来好像不忠实于原影片名,似乎是“误译”,但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有些所谓“误译”其实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翻译。只有那些歪曲原影片主题、在文化价值上误导观众的翻译才是真正的误译。 译界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触:翻译难,难于上青天。绝对忠实或者完美的翻译几乎是永远做不到的,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一个简单的文字都富含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特定的文化联想和心理感受。当我们选择用一种语言来转述另一种语言时,大量的文化信息已经在翻译中流失掉了,因为“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所以,再忠实的翻译也都只是对原语言的一种解释。学者们对于这种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的标准,可以说自有了翻译实践活动之后就开始辩论不休。争论的目的不外乎一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原文的忠实,二是为了在内容或语境上对原文的忠实,或两者兼而有之。尽管 翻译工作者都在尽心竭力地信守着各自的 翻译标准,力求完美地再现原语言的风采,但仍因两种语言及文化上的不通而不时出 现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不忠实于原 文的误译。误译即是“错译”,是对跨文化语 境下信息交流的“阻碍与误导”。可见误译是 翻译的大忌,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避免的 事情。 二、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曾说“语言 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有民族性的,每一种语言反映的都是相应民族特有的文 化体系。接触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就意味着接 触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从本质上说 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其特有的文化,但人类的习惯与情感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不同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有了交流与理解的可能。有许多电影名称所携载的文化信息直译过来是能被目的语国家的观众理解和接受的。这样的名字最好采取直译,如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Pearl Harbour译为《珍珠港》,The Princess Diaries译为《公主日记》,Schindler’s List 译为《辛德勒的名单》,Hamlet译为《哈姆雷特》,King Kong译为《金刚》,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Napoleon译为《拿破仑》等等。这样的翻译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最大量地传达了异域文化和原影片名想传达的信息。但是电影名称的翻译仅仅做到形式或内容上的忠实还不够。“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摘要] 电影名称的翻译有其自身的基本原则, 即无论直译,意译,或是另译,都必须使目的语观众易接受、能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译名能够恰当地传达 原影片名或原影片所携载的文化信息。如果译名给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联想与原影片名或原影片的文化联想出入较大,甚至给目的语观众以文化价值上的误导,那么这个电影名称翻译得无论多么好听都是失败的,属于误译。现在有些很流行的电影的译名其实是很错误的翻译。 [关键词] 基本原则 电影名称 误译 文化 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既然不同民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 差异就会带来误解与冲突,差异就使得翻译者必须实现在文化间进行沟通。对那些影片名里有不为异域文化语境里的观众熟知的语言表达法、事件、地点和人名,不可采取直译,否则会让目的语观众感到不知所云,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如果直译为《飞越布谷窝》则很令人费解,所以可以意译为《飞越疯人院》,因为布谷鸟在英语里常用来指疯子和傻子。如果不把cuckoo的隐含意思译出来, 就不能更好地传达原影片名的信息,继而有可能影响影片的票房收入。另外如Hobson's Choice,如果直译为《霍布逊的选择》,从表面看似乎合情合理,因为电影的男主角就叫Hobson。但这个翻译却不能很好的传达影片主题。因为男主角Hobson是一位鞋店老板,他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联合反对,于是最后他别无选择,只好屈从。等我们查了英文字典才知道Hobson's choice还有一个意思正好就是“无法选择”。所以把影片名译为《别无选择》就更加贴切。再如Patton可译为《巴顿将军》,Gandhi译为《甘地传》,The 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SpiderMan译为《蜘蛛侠》,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译为《廊桥遗梦》,Kramer vs Kramer译为《克莱默夫妇》,Orient Express译为《东方快车谋杀案》,Father of the Bride译为《岳父大 人》,Suddenly Last Summer 《夏日痴魂》,JFK 《刺杀肯尼迪》等等。电影名称有其特有的性质,既要通俗又要考虑商业利益,因此 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

英语课报告+电影名字的翻译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

Ghost 人鬼情未了 直译为“鬼魂”,片名会令人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好像是一部恐怖鬼怪片,那就离题十万八千里了,其实是一部爱情电影。“人鬼”暗合了阴阳两隔,而“情未了”三字,是对故事情节的完美体现,而且和片中的主题曲Unchained Melody”的意思紧扣。此外,五个字的平仄音韵,错落有致,令人叹服。

Some considerations(考虑因素) 1、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忠实于原文) 2、The cultural equivalent conversion(对等的文化 转换) 3、Positive commercial value (积极的商业价值) 4、Higher aesthetic value (较高的审美价值) 5、Correspond to the audience‘s psychology (契合 观众心理) 6、A good social effect (良好的社会效应)

Basic principles(基本原则) 1、Beautiful words (文字优美) 2、express certain meanings and motions (传情达意) 3、Easy to pronounce (琅琅上口) 4、appeal to both culture and popular tastes (雅俗 共赏) 5、Make a deep depression on audiences (让观众 过目不忘)

Techniques 1. 直译法 这是最常见的译法。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

电影名翻译的现状及方法

摘要:电影片名的翻译已成为翻译学界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要翻好电影片名应充分考虑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差异。针对当前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现状,通过对实例分析,指出电影片名就是影片的广告和商标。电影片名的翻译须遵翻译的基本原则,语言规范,方法适当。 关键词:电影;电影片名;翻译;现状;方法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thod Abstract: As more and more foreign movies stream into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a movie tit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many scholars. Because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s as well as different culture, it is not easy to translate a movie titl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ng English movie titles into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a movie title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advertisement or a brand of the movie. In the view of the author, an appropriate method should involves three fa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he norm of chinses language and the taste of the audience in China. key words: movie;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method 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对话以及绚丽多彩的画面外,还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联系。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其特点主要在语言简明,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点与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内在统一性。此外,电影片名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因而不可避免地谋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以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 一、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进入中国,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忽缺的文化食粮。经典的电影片名五彩缤纷。例如:WaterlooBridge《魂断蓝桥》、The Bathing Beauty 《出水芙蓉》、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桥遗梦》、A Walk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等等。译名言简意赅,字里行间传递了强烈的信息,且具有音韵之美,富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除了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也反应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但是近几年的电影片名翻译却不尽人意。 1. 故事情节理解不够 对于电影名来说,不要急于翻译,要深入了解整片的内容、故事情节、以及所表现的内涵,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1]148。 例(1): White Nights 改编于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照字面意思,无论小说或电影都译成了《白夜》。但是,这个词组源于法文,意思是:A night without sleep. 翻译过来应为《不眠之夜》。该英文原名实有双关之意,于主要的场景不是发生在雪夜,译作白夜似乎太牵强。 例(2): The Cable Guy 影片译名为“王牌特派员”。从片名看,观众会认为是一种侦探片,而实际上是一个是由Jim Carrey’s主演的安装员在寻找朋友友情的感人故事。有的翻译成“线鬼衰人”或“有线电视狂”, 给人印象是恐怖片。如果用“安装员”替换“特派员”可能会更好些。 2. 对文化信息的误解 电影片名通常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翻译者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以及出影片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就不能正确把影片名给翻译出来[1]94。例(3): Pumpkin Eater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接受理论告诉我们: (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应当渐渐从传统的原著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移。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他们在阅读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读者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翻译时若不顾读者的欣赏习惯与心理,就会失去读者。而失去读者的译作,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特色可以归纳为:译者的创作与翻译的动机、文本的选择与理解和翻译策略。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也离不开其特定的环境,个人与环境互动产生其生命意义。林语堂塑造个人生命意义的过程离不开他的环境和时代。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研究林氏的翻译活动,首先要清楚他从事翻译活动的原因。林语堂年轻的时候已经具有要对自己的命运作主的意识。因为要让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翻译正好是他最便捷的选择。因为要掌握命运,结果他掌握了语言和翻译这个语言技能。因为要以语言为切入点,他在语言学习方面便格外勤奋,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和中文书籍,于是他成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行家。一个出色的译者,掌控文本的能力可以简单描述为:(1)译出语的接受能力;(2)译入语的产出能力;(3)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转换能力。这种常识性的论断是不需要怎么怀疑的。实际上,早在1933年,林语堂本人在“论翻译”一文中也做了大致相同的论述。谈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认为作文的原则是晓畅,即通俗、流畅。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