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教案

第一编导论

[学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当代文学理论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形态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大基石; 文学理论的几种

基本形态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课时)

基本概念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逐渐明晰的划分历程。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与文艺学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

1、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同:两者都是以最基本的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要分析阐述具体作家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出公正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异:两者的方法不同。批评基本上是静态的,针对个别作品,或以某个作品作家某个创作倾向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却要着眼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考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历史的继承与沿革。

2、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的是研究文学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因此它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个别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思潮,或者说并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文学现象,而是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普遍的艺术规律。比如文学批评规律,作品构成规律,文学发展的规律,阅读鉴赏的规律等。他们之间的联系:文学理论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观点原理和方法。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材料和方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任务

1 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单社会生活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3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接受论。

4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其他活动有不同之处,而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对象: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构成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实践性、有一定的价值趋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多种视角进行研究,故文学理论的形态也是多元化的。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本章思考题】 1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课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从历史角度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具有下列三个基石

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现,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

2、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3、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从经济角度,把依存性具体落实到生产操作和生产消费之上)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其次,必须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来指导。

二、中国特色强调中国本土特色

三、当代性

【本章思考题】

1、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重点理解文学活动区别其它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质,从而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教学难点: 区别生活活动与文学活动;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片面性; 如何理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3课时)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按照第一章的观点,文学活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一、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二、作者三、作品。如作品的形式。四、读者。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的重要作用。五、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它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交换关系(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

创造。(三)生活活动特性使得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文学与经济基础具有间接的联系。故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1)巫术仪式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过剩精力”的发泄。(4)劳动说。(这是根本原因的解释)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提供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制约了早期文学活动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随着经济而发展,但并不完全同步。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学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4课时)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一、关于文学的几种概念

1、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2、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一速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二、文学作为文化。作为审美。作为惯例的各种表现。通过文学多层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文学最为合理的概念: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三节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是一般的意识形态,也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节主要介绍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二、文学与话语。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

三、文学与社会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四、文学与反映。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第四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总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指其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虽然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但它仍具有社会功利性。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形象:审美形象理性:蕴涵理性因素。可以引导人们进入理性境界。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第四节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话语蕴藉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蕴藉性质。(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二、文学的定义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话语话语蕴藉文学

2、什么是话语蕴藉?请结合有关作品加以说明。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课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2)工人阶级和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

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米民族新文学。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问题。

第三编文学创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能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高度,理解和掌握文学创造的性质特征、过程和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是艺术生产;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内涵的理解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3课时)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两者之间的关系 1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存。 2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1)两者并非绝对同步。(2)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它观念性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2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它是富有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艺术生产

2、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3、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4课时)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二、艺术发现。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是将透过自己独特的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创作动机获取一种动力。有远景、近景、主导非主导几种。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心理机制如下

(一)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描法。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想象的三种形式(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无物想象为有物。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它具有三条规律(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三)灵感与直觉。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具有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的特点。知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中直觉具有两个作用(1)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由此出发,可能构建一部作品。(2)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四)理智与情感。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三)变形和陌生化。变形有如下几种方法(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陌生化:对熟悉的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来表现。变形和陌生化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艺术效应,区别:如果说变形重在“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首次见到挂钟时的描写,就使用了陌生化手法。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提炼与技巧的运动

(3)即兴与推敲很有学问。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艺术构思灵感陌生化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3课时)

第一节艺术真实和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它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二、艺术概括。主要方法(1)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2)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涵者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比如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等。情感把握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1)诚挚性,比如鲁迅作品对中国国民的深切关注。(2)高尚性。

二、形式创造。注意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关系。原则(1)从内容出发选择和创造形式。比如《边城》由于主人公是一位简单的女子,所以作品的叙事形式简单恬淡。(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比如《简爱》的叙述方式,用第一人成的形式表现主人公的成长。(3)重视形式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艺术真实艺术概括艺术形式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科学真实和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第四编文学作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其中包括作品的样式及特征,作品的形式及构成层次,作品的风格,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特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难点: 理解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课时)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三、象征型文学它是一种侧重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征。

四、几种文学类型的比较:联系与区别。(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歌 1、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跳跃性(2)凝练性(3)节奏、韵律性比如戴望舒的《雨巷》

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刻画,贾府的兴衰变化,以及对贾府的环境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特点。

三、剧本 1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比如曹禺的《雷雨》,在一天的时间内,反映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剧本与小说的联系与区别: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和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两者有如下不同之处。小说在反映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

四、散文和报告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发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题材。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现实型文学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2、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形态和文学对象的理想形态(4课时)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其特点表现在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及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真实与假定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包括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味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突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比如阿Q. (2)文学典型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也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环境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貌,它是特定的这一个)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2、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它的态度的变化。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在当前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曾经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典型形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中,仍然需要典型,而且要与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反映伟大的时代。

第三节文学意境

1、意境-----抒情性文学

2、意境的定义: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他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其实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文学才具有,在中国的文学、绘画等中,意境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与范畴。

3、文学意境的三个特征。

[1]情景交融。在具体作品中,情与景交融的三种表现:

A:景中藏情。即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风格极为含蓄。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全不见情,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B:情中见景。作家往往直抒胸臆,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如《月下独酌》,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

C:情景并茂式。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送别之前,写了这一段深秋景物,显得凄婉忧伤。情与景完美的结合。

[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如在眼前,是比较实的部分。虚境----见于言外。实境是逼真的景、形、境,而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

[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就有许多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

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鸟鸣涧》一诗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这个“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4意境的分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意象-----表意型作品

二、观念意象。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形象。(文学意象都是观念意象)它可以分两类:第一种是立意简单而明确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比如中国人过去新年要在门上贴门神,英雄佩带大红花,此外还有红双喜、五角星、十字架等等。第二种是高级的观念意象,也就是审美意象。他是“一种理性观念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比如麦尔维尔笔下的白鲸。

三、审美意象的概念: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他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与典型、意境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为了追求审美意象,文学家不惜以荒诞的幻象以求意念真实的表达,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实现最佳的意象组合。

四、审美意象的特征:(他是在文学作品中,审美理想表达充分的意象)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哲理性。意象中象是表意之象,所以,意是本质,也就是要说明某种观念与哲理。形象只是载体。如《变形记》本质说明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象征性。象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意义,二是意义的表现。我们直接看到的是外在呈现的形象(意义包含在内),但这种形象是特殊的,即我们不能直接就它自身来看,而是要就它所包含暗示的一种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是判断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意象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影射性”、象征性,有更深层的意义。比如,《凤凰涅磐》中凤凰集香木自焚以再生,就象征中国的新生,是一个象征意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是仅仅是一只神猴,而是作家自由理想的象征。)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性。荒诞性是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荒诞性并不等于荒唐可笑,荒诞性往往是一个外表,在内在它往往同内在的真实性、深层的哲理性紧密相连)荒诞的表现:(1)形象上的荒诞性。《变形记》。格里高理变成了大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的思维。(2)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待戈多》、《秃头歌女》。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介入。审美意象的创造是由抽象到具象的。即先有观念,然后寻找最适合的形象。这种选择需要作家哲理的眼光,作者为了表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极度冷漠的显示,经过思考,选择了夫妻对面不相识这样一个事件。卡夫卡选择了大甲虫。多脚、厚厚的甲壳,甲壳本是甲虫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自卫本能长期进化的结果,正好与资本主义社会重重打击下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相对应)。

五、文学意象的分类

(1)寓言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它的特征在于有故事情节,故常见于叙事性作品。比如《等待戈多》中流浪汉戈戈、迪迪。《车站》

(2)符号式意象。它指没有故事情节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他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分为两类,一是抽象式符号形式,二是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他们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如舒婷的橡树。

六、审美意象与典型、意境的不同。

1侧重点不同。

2形象的重要性方面不同。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形象只不过是意义或理想的载体,形象并不就是它本身,而是另有所指。如孙悟空、凤凰涅磐。但是在典型中,形象本身就是他们自身,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是吻合的,不可分的。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他们自身,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意境也是如此。所描写的都是实情实景,并无象征寓意,形象就是形象本身。

3、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典型和意境的艺术思维方式都是从具象到具象,而象征意象的思维方式却是从抽象到具象。

4、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在形象形态上也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象”,已经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需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一致,即必须遵循“逼肖自然”的法则。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典型特征化意境意象 2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4、什么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3课时)

话语-------沟通功能

1描述外在事物------叙述事实为主的倾向------叙事类型沟通功能

2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现情感意念为主----抒情类型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本章重点: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即文学话语的叙事功能在叙事性作品中的表现)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特定叙述活动的产物,因而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叙事这种活动全过程的分析。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1)分析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2)分析叙述话语的特征-----分析话语形式(3)分析叙说活动作为活动的特征----叙述动作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叙事理论西方与东方:

(1)传统的叙事理论:A西方侧重于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B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的叙事性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诗歌等抒情性作品发达,叙述性作品如汉代的史传、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直到明朝,小说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比较成熟的小说,自明代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的代表是古典叙事理论和现实主义叙事观念。在传统的叙事活动中,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故事的内容,这是因为故是内容传统上具有实际功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英雄传奇等故事具有纪录民族的历史传播社会的价值观念等功用,因而他们比较侧重叙事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作品是否表达了正确合理的思想意义或道德观念等。他们主要关注的:叙事文学表现的生活内容---后人总结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2)现代叙事理论: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叙事理论: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研究思路转向了从许多叙事文本中寻找共同的东西,而不是像传统的叙事研究者那样研究一部作品的独特意义。他对俄罗斯民间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具有7个范围的31个功能。后来在列维的传播下达到了法国学术界。这种叙事理论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同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把故事的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叙事的涵义和特征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比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我国的神话中也有一部分属于叙事性质的神话,比如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此后,还有比如说著名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圣经》都包含着许多故事。讲故事,就是叙事,它是所有叙事性文学的共同特征。

叙事的简单定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它不同于抒情性和表意性文学的特点在于叙事着重表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存在)(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它是动态的,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是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价值在于揭示社会运动过程及其意义)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与一般话语不同。文学不等同于历史。也不等同于科学。它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文学话语之中,不能也不必要按照话语之外的资料来进行验证,可以说有自己的空间,对它的要求判断只能看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它是虚构的。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就与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要产生审美效果,就必须使得作品与客观现实产生一定的距离,按照小说中世界的逻辑去思考。所以,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过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是直接联系着现实,但是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现实。比如《西游记》《红楼梦》。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比如神话、英雄传奇。

(2)从叙事的方式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2、叙述话语。----如何叙述故事内容,比如依照什么次序进行叙述,怎样处理叙述故事内容的轻重,哪些部分该进行场景的详述,乃至停顿叙述,哪些部分可以用概略叙述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省略,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等。

3、叙述动作----研究叙述话语的具体叙述状态----叙述者是以怎样的态度或表情对着什么人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怎样进行叙述的具体动作,当然在叙事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叙述的声音中间接地推知叙述者的态度以及叙述动作的参与者—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1)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祝福》中祥林嫂逃婚、改嫁、捐门槛。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A:核心事件。比如《阿Q正传》中阿Q闹革命。B: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比如阿Q第一次进城,兜售城里的商品。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作品中的情节(1)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事件在发展中展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比如《祝福》(《老人与海》)中的情节。

(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同情节相比较是第一位的。行动元与角色。(1)行动元。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过程发生的推力。比如在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小说中,主要出现的几个行动元。再比如以某项任务为结构线索的作品,比如《西游记》可以很明确的分出几个行动元。行动的执行者(唐僧师徒)-----帮助者(如观音)-----反对者(妖魔鬼怪)。(2)角色。人物除了行动,还要具有鲜明的性格(个性及共性)。(典型)(四)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如《老人与海》《祝福》)

二、结构(1)表层结构。《竞选州长》几个叙述句1提名竞选州长2、遭到攻击 3、退出竞选(平衡---失衡----再平衡)(2)深层结构。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1)行动的可能性(2)变为现实(3)取得结果行动组合的典型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1、改善:改善的可能性---改善过程----得到改善《窈窕淑女》 2、恶化:恶化的可能性---恶化过程(或没有)-----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我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传奇、话本等叙事作品普遍采用这种叙述模式。比如古代说书人、章回小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顺叙讲求因果逻辑的清晰。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按照顺叙方式讲述的如《简爱》、《苔丝》。在中国的戏剧如《茶馆》。小说如《棋王》《孩子王》等等,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B:逆时序(倒叙、插叙)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祝福》、《呼啸山庄》。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故事时长主要是从1795-1832年。《芙蓉镇》的故事时长是从1963-1979年。《百年孤独》的时长是百年。叙述速度=故事时长/本文时长(A)省略: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比如《芙蓉镇》中从胡玉音生下孩子小军后,直接跳到8年后的四人帮倒台。《茶馆》中的时间跳跃: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再到解放。此时由于本文时长为0,故叙述速度是无限大。(B)休止:这是另一个极端。此时故事进展为0,时间没有变化,故故事时长为0,叙述速度也为0。(C)中间过渡状态。场景: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一致。相当于话剧中的场景被完全纪录。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或交待。比如《芙蓉镇》中的这样一段描写:“秦书田和胡玉音两个五类分子,每天清早罚扫青石板街,已经有两三个年头了,两人起的很早,他们一般都是从街心朝两头扫,一人扫一半。”

(3)叙述频率。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1事件的重复:比如《西游记》孙悟空打妖魔鬼怪,如祥林嫂“我真傻”的讲述----事件类型的重复;2话语的重复,反复讲同一类事件,比如《罗生门》《英雄》)

二、视角(聚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人决定)

(一)第三人称叙事。“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限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多是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他们如同

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再同一个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也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比如《美国的悲剧》《苔丝》《阿Q正传》《悲惨世界》。

(二)第一人称。比如《简爱》《棋王》《尘埃落定》《干校六记》等。一种自己亲身经历,另一种以第一人称进行评价。

(三)第二人称:主要是戏剧作品。

(四)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化。比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五节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对虚构的内容而言,如何讲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叙述的态度。叙述态度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一、叙述者与作者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叙述者和接受者。

1叙述者(叙述者并不一定等于作者)[对叙述者的认识] 第一人称:日本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叙述者是一只猫。显然不是作者本人。鲁迅非常喜欢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我,作为叙述者,显然不是作者本人。《祝福》《故乡》等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鲁迅。作品中有虚构的成分。《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我,显然是虚构的。 2、叙述者与声音声音:用什么语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不同叙述风格的表现手段。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表现不同,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在研究叙述声音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两类。 A: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比较传统的具有讲述故事风格的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能或多或少地听到。最典型的情况是叙述者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出场的第一人称叙述。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主语的存在而被读者注意到。到因为不是主要人物,所以这个“我”所说的话,常常与故事本身的进展无关,尤其是当这个“我”离开故事发表评论或议论时,叙述者的声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B: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况。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最典型的例子是剧本。剧本除了少数提示外,故事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的。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叙述者的语言,因而找不到叙述者存在的政局。有的小说也采用叙述者的语言,即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叙述故事,叙述者的讲述行为被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似乎不存在叙述者。但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即不在场的状态。只要有故事,就有叙述者,只是这时候,读者不容易发现而已。(2)冲突。A在经典的叙事文学中,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来自同一个叙述者的安排)但是B在现代作品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矛盾情况。(人物的自我反思)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叙述。-----复调叙述。叙述者的声音是理智的,充满理性的:“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慢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向K桥那边走去”。(p2)

三、叙述者和接受者潜在读者(接受者):古代话本和拟话本出现的“看官”。隐含的接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和隐含的接受者都是指作品文本的阅读、接受者。但是两者之间有重要区别。这是所说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和发表后,实际存在的阅读或者聆听、观赏作品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隐含的接受者则是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叙述动作中的虚拟的接受者。叙述者讲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也就是说讲述活动必然要有接受叙述语言的对象。这种关系在传统的叙事活动如说话艺人的“说话”行为中表现得很鲜明。即使是作为书面文学独资进行的叙述语言创作,作者作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也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在有的叙述中,叙述者会明确地将接受者指明。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叙述者没有任何面向接受者的表示。这只是表明不同的叙述者对接收者的态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有的叙述者不是面对接收者进行叙述的。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叙述者希望接受者当作一无所知的路人,有的则希望接受者能像朋友那样更多地理解、同情自己。不论如何,这些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这些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都是叙述者心目中理想的接受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接受中。(读者与隐含接受者的关系:读者去靠近隐含的接受者)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行动元与角色情节 2、情节和事件的关系如何?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3课时)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一)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与叙事的差别:抒情侧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向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二)1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侧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也以抒情写意为主。

2分类:最主要的抒情诗。与西方相比,中国诗歌更侧重于抒情为主,西方哲理性、思辩性。(最典型)早在春秋时代"赋诗言志"便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它包括如(1)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的《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2)情诗: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性作品中,它抒发的感情作为热烈。《诗经》中的《诗.周南.关睢》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3)哀诗:也称挽歌。用来吊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如楚辞中德《国殇》,《诗经》中的《黄鸟》等。(4)田园诗:如晋代诗人陶渊明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被后人称为“田园”诗派。如《饮酒》、《归园田居》。(5)山水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抒发作者情思的诗歌。晋代诗人谢灵运首开山水诗风。它所描绘的名山大川、湖光水色等,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涂抹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浸透着作者所寄托的情思,并留下时代的或阶级的印记。古代的山水诗,由于诗人不满现实,大都表现出寂然幽静的情趣和消极遁世的思想,也有的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山水诗的写作,要情调高昂,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使读者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古代的如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6)讽刺诗:高尔基的讽刺诗《市侩颂》。苏轼的如《李氏园》、《荔枝叹》。戏曲:元代成熟起来的元杂剧,具有抒情的特点,无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是关汉卿的《窦娥冤》还是白朴的《梧桐雨》

(二)抒情与现实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和社会自我色彩(2)意识形态性。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四、抒情与宣泄(宣泄是抒情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和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抒情不是完全的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部分)抒情内容是指本文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的关系:两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形象之中,不可分离。读者直接读到的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得以体悟抒情内容。

二、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它强调画面层和声音层的象征功能,强调呈现情感运动的形式。(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画面成为主观化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诗人为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常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甚至打破已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为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三、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一)声音与情感(1)诗与乐(2)声调与情调双声:(声母相同)辗转反侧要有音乐美,使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祖先们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早在《诗经》时代,他们就创造、使用了很多双声叠韵词(又叫联绵词)。双声,便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辗转、参差、踌躇”等。叠韵,指的是两字的韵母相同,如“燕婉、窈窕、绸缪”等。象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叠音:如李清照《声声慢》上片(3)情感与节奏画面的节奏、声音的节奏、情感运动的节奏

(二)情与景 1诗与画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一)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如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景,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触景而生的情,是“报与桃花一处开”。实际上,诗人咏菊喻志,表达了自己如果获得政权,就会给劳苦大众带来温暖的春天这一主旨。 (二)寓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景中含情。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对鸣声诱人的黄鹂没有感觉,偏偏只爱涧边幽草,加上水急舟横、无人问津的郊野渡口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这种情景关系中,透露了诗人想有所作为而不得,思欲归隐而不能的矛盾痛苦,表达了诗人只好不进不退、无所作为的无奈。 (三)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人登台远眺,见苍茫的天空和空旷的原野,油然而生天地悠久,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慨叹;俯仰今古,瞻望未来,表达了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四)缘情设景。是指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在诗人或词人笔下,这一景物也含有某种感情的色彩。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意思是说花上溅滴愁人的泪;“鸟惊心”,意思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春天花开鸟鸣,本该使人欣喜愉快,但由于身处战乱,家人离散,花容并不能稍抑人的悲怀,鸟鸣却更增加人的愁思。诗句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色彩。 (五)情景交融。诗词或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或通过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暗示感情,或化景物成情思。如屈原《涉江》中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的是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恋国都关怀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1比喻和象征 2、倒装和歧义 3、夸张和对比 4借代和用典

二、抒情角色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2借景抒情 3代言的抒情方式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抒情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3课时)

第一节风格界定

1风格在现实生活中,风格一般指的是人的作风、风度以及由之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特点。比如说这个人的风格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这个人的风格是细致缜密、有条不紊等。在文学活动中的风格通常指的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格调风貌也涉及到时代、民族、地域、流派以及文体自身。

2风格的本质一个论断:风格即人。(分析)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二、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日常个性和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东西。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主要表现在个性气质、人格精深、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创作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创作主体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创作个性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我们可以从作品所显示的风貌格调,大致判断出作家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试述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它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馆、审美趣味、艺术能力以及气质禀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作家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比如俞平伯和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同题散文。(个性对风格的影响)

三、风格和话语情境(风格是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话语情境是指本文中由词语(表现的第一要素)、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1)风格与词语(直观感受: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这种格调并不是某一句话,而是作品的全部语言显示的总体的格调。鲁迅的严峻犀利又含蓄幽默;老舍善于运用北京口语,王朔的调侃风格。 2风格与题材选择不同体裁的作品要求不同的风格。比如议论文与记叙文、诗歌与散文。 3风格与结构安排不同的作者根据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所要表现的主题与作家的审美趣味选择不同的结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低俗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复合式意识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儒林外史》采用的串联式,《三国演义》多线索与主线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王朔的《浮出海面》 4风格与形象创造 a 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边城》《活着》《芙蓉镇》/题材处理:三个王昭君。 B风格与人物塑造。(人物塑造体现一定的生活本质和社会面貌,还要体现作家的感情愿望和风格特点)特别喜欢写某一类人,比如叶辛的知青。/不同不同 C 风格与环境描写。喜欢详细还是简略。

四风格的特性无论何种风格,只要称作风格,那么就都具有这样的特性。 1风格的独创性。金庸/王朔/海明威 2稳定性 3多样性。总体而言的。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形成多样。

第二节风格的形态

一、文学风格千姿百态,但是可以归类。风格的常见简约和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简约和繁丰(简约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俭省,富有言外之意。其弊端在于易于导致不明的晦涩。海明威繁丰不是不节约词句,任意衍说,而是内容充实、词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弊端在于容易流于冗长。

2、刚健与柔婉(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具有阳刚之美。)柔婉是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抒情表意曲折委婉,具有阴柔之美,给人娴静和谐的感受。李清照。

3、平淡与绚烂(平淡是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特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实悠远的感受绚烂是大量使用辞藻,富丽的风格形态。这种作品往往追求繁华奇艳、色彩绚烂。[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小名尤子。因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所作《子虚赋》、《上林赋》为其代表作。词采富丽,绘声绘色。

4、谨严与疏放(谨严是指构思严密、文笔精细/疏放是指不加雕琢、率意挥写的风格形态。)

二、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文学风格 2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3风格具有哪些特征。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接受过程的阶段与规律,以及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和标准等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批评教学难点: 理解几个基本概念:期待视野、填空、对话与兴味;理解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概念的内涵与区别。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3课时)

1文学接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狭义:以时间划分):广义的文学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是近代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重要性:从观念形态到物化形态,使得文学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大机器迅猛发展,文学作品可以被大量机械复制的背景下,文学发生重大的变化(1)高雅文学(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或称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更显著(2)新的大众传媒如广播、电影、电视的出现也使得文学消费呈现新的特色。

名词解释:(重要) 1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高雅文学有时又称作“纯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2 通俗文学:它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往往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1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学生产是狭义的文学生产,即指作家的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从而将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物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等等的制作,文学传播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2文学传播活动。(涉及到观念形态----物化为一定的形态,涉及到出版发行)(1)历史回顾: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口头文学---口口相传;印刷术----手工印刷----大机器生产的大量机械复制,它开始意味着作品与作者的分离,然后要听命于新的主人。文学书刊---声像作品)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2)接受范围。从特权到平民。(印刷购买—视听传播-----文盲)3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重点) a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大众传媒发展后,文学消费包括文字也包括影像)(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着新的消费者。社会导向作用,比如50年代的消费者和现在的消费者) b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1)首先,文学作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实现(2)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方式比如读者对言情小说的需求于是被大量类似地复制出来。由于需求的不同,比如大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需求不同,生产的规模也不一样。(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历史回顾:文学消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偏离。古代:街坊传播/宫廷传播。现代:大机器复制导致消费者的分布广泛。到底是谁在购买?购买中价格的如何确定? A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的属性。商品,那么就要涉及到如何销售的问题。文化市场/艺术家发行量,签名售书促销/出版社千方百计出版畅销书。/文化工业) B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再生产属性:强调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问题: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商品属性。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问题: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古今中外文学接受史也表明,文学消费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和接受总是或隐或显地、或强或弱地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有关。文学消费和接受的实质,是通过艺术娱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当然,在文学生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形不同。功能:(1)模式1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如反动文人。(2)为被统治阶级服务。如高尔基的《母亲》。(3)中立。一般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效果之中,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如美国神话)

四、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问题: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两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于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化、经济、时间空间/除了阅读能力外,更注重个人的气质、年龄、职业、经历等,哪些人接受了文学作品?)。4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1文学接受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这些部分并接受之)认识价值: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审美价值:情感体验、情感态度唤起。正反两方面,唤起真善美。形式美。文化阐释价值:民俗学、宗教学、哲学(比如现代主义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 (1952~)商州、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2 文学接受的主体:作为认识者、审美者和文化阐释者的读者。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高雅文学大众文学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课时)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产生

一、期待视野

1定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很常见)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武侠片要刺激、激烈。恐怖片越刺激越好。在戏曲中有程式,在文学中同样有许多固定的文体对应某种程式,比如童话,比如词,读者阅读一篇词,诗歌,读者往往有所期待。

(2)形象期待。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武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玉树林风,潇洒俊朗。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

(3)意蕴期待。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期待视野的形成。相关因素(1)世界观、人生观。(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3)特定的生理机制。从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个人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则是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比如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目前商战小说的走红、情感类小说的再度走俏。

二、接受动机:(1)审美动机。(2)求知动机。(3)受教育动机(4)批评动机。(5)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接受效果问题的分析: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隐含读者。(1)创作动机决定(2)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3)选材及文体的特点。(行业小说)现实的读者与隐含读者的关系。对应或偏离、丰富。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与偏差)与本义相同是正解//与本义发生偏差则是误解误解又分为(1)正误(2)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切合实际,令人信服。(事例:海明威/)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适应:从头知道尾(言情小说/类型电影);定向联想 [往往创造性弱] 逆向适应:往往具有创造性。富有艺术魅力。(出人意料)但是完全出乎读者意料则可能出现“完全遇挫”的情况。(极端个人化、结果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目的)事例:对红色经典的改造如《沙家浜》另外如现代主义作品别人看不懂。所以,真正赢得读者的作品应该是既有顺向适应又有逆向适应,把握好两者的分寸。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第三个阶段)

一、共鸣(高山流水:知音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际遇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具有对话点)原因(1)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平凡的世界》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作品发表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引起巨大反响,(2)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和作品中人物经验的相同或相似。《渴望》(3)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净化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三、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一种更高境界,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读好书有这样的收获,豁然开朗。秦王:而此刻秦王明知刺客在前竟背对无名转身悟字,悟无名带来的残剑的字,一个八尺“剑”字。“我悟到了,琴棋书画剑本是相通,只是通往人生境界的途经而已。此字已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无剑,就是天下!”大敌当前反促成秦王悟字。“想不到我唯一的知己竟是我通缉的罪犯!”

四、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即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三月不知肉味)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期待视野正误与反误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3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简介(3课时)

第一节文学批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

(一)文学批评与创造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造有着密切关系 1、文学创造及其作品是批评的前提与目标,文学批评的理论背景与价值取向,对作品具有筛选作用,从而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个体性,而文学批评则是要将个体化的创作经验上升为一种文学的经验。

(二)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接受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与文学接受有着密切关系。 1、就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批评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 2、从层次间分工协作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批评性接受

二、批评的意识形态性(一)批评对象:作品是意识形态话语,批评是意识形态价值评价。(二)批评效能: 1、批评话语必然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 2、对思潮、运动的评价是意识形态论争。 3、扶持文学新人,发挥其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一)伦理批评又叫道德批评,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伦理批评的基本特征: 1、历史的久远性 2、多样性 3、差异性或敌对性

(二)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历史功用和历史意义。孟子:“知人论世”丹纳:“种族、环境、时代”社会—历史批评的特征 1、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3、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三)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认为美是文学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审美批评的特征 1、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 2、具有“超功利性”。 3、经常是一种形象或形式的直觉批评。

(四)心理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心理批评的运作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4、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五)语言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本文去寻求而无需从外部力量加以说明。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在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与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象征主义。

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1、论文当代最常见的文学批评文体样式。

2、点评:古代常见的一种批评文体。强调在阅读作品时的感悟与随想。金圣叹“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 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点评 2)《第六才子书王实甫西厢记》点评

3、以诗论诗体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四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陶潜

4、随笔:王蒙“欲读书结”:“欲读书者,处于未读书、不读书之狼狈处境而粉饰之也。……不学而不甘无术,便把浅层次的感想见解写出来,求教于善读书多读书者。”

5、序跋;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序:“诗教观”《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社)

6、评传体、书信体、对话体 1)评传体:古今中外作家评传 2)书信体:贺拉斯:《诗艺——给皮索父子的信》单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神曲》主题:“四义说” 3)对话体: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王朝闻《雕塑谈》《透与隔》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一)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黑格尔《美学》“美学与历史的统一”

2、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不涉及审美的历史的批评,不涉及历史的审美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3、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致拉萨尔》(1859.5.18)

(二)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1、美学原则:遵循艺术规律,揭示审美价值:艺术标准 2、历史原则:反映历史真实,坚持“知人论世”:思想标准 3、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批评标准的定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依据,它是一定时代的人们用以衡量文学作品思想上、艺术上有无价值或价值高低的尺度。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一)思想标准 1、高度的真实性:作品与社会生活 2、进步的倾向性:作品与作家意识 3、情感的健康性:作品对读者影响(二)艺术标准 1、文体评价:外在形态、内在结构的完美性——形式创造力的自我确证 2、形象评价:鲜明、生动、独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证 3、意蕴评价:蕴蓄象中又流溢象外——直觉与想象能力的自我确证

第四节文学批评家

一、批评家的职责 1、引导文学发展 2、提高创作水平 3、指导读者欣赏 4、完善批评理论

二、批评家的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2、客观全面的公正态度,“一视同仁”,不“以偏概全” 3、艺术民主的平等态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批评家的素养 1、思想理论素养:系统的文学理论素养 2、专业艺术修养:丰富的文学艺术史修养 3、知识技能修养:广博的知识与娴熟的写作能力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文学批评 2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内涵及两者关系。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解析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教程的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教程的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叫“文学学”。 2、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4、文学批评: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5、文学史:从历时的视角探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6、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生活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7、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并不能自我显现,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从对象化的世界里反观。 8、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说,指的是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9、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任何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性结构。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自我与潜在他者。 10、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家兰色姆提出来用以界定文学基本属性的,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该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泛指所有只是关注文学形式的理论。 11、劳动说:关于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12、“不平衡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命题。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因为其间相互影响有着许多中间环节,所以二者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如古希腊神话、史诗)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二是落后的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反而超越了经济发达的地区。 13、文学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作品的总称,包括了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和剧本等。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的含义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4、话语:法国思想家福柯首先加以研究、并在当今思想界广泛应用的一个范畴。福柯认为话语是“在某种历史条件下被某种制度所支撑组织起来的陈述群”,即,由某个权威主体发出的、被认为是具有真理性的这种陈述。我们大致可以把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艺术概括 认识与艺术真实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 内蕴的真实 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

主观的真实 诗艺性 内蕴的真实 ?何谓内蕴的真实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魔(非现实形象)的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里变成甲壳虫(非现实形象)与周围其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