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伯纳德特译本)

【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伯纳德特译本)

【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伯纳德特译本)
【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伯纳德特译本)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开启和引导西方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擎。人们普遍认为,此后的西方美学思路便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前者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后者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继而,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者视柏拉图为其先祖,而现实主义却尊奉亚里士多德为其开山鼻祖。二人美学思想上的对立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形象地定格在他的名画《雅典学派》之中:柏拉图手指苍天,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但人们常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来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其恩师的学说的批判性。因此,学界着重考察了二者美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如有人从柏拉图的“理式”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讨论二人诗学思想的差异,也有人深入分析二人在“摹仿说”上的区别,还有人结合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潮流,认为柏氏的美学思想属于道德批评,而亚氏的美学则应归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后者迥然不同的学说。然而,作为柏拉图的爱徒,难道亚里士多德仅从恩师那儿学会了方法论上解构老师的批判性,没学到其老师本体论上的一点点思想和观点?如若这样,于情于理解释不通。从师生关系来看,亚氏的美学思想从柏氏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前者或多或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二者之间理应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考察二人美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二人都持反映观。众所周知,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举例说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理式之床,是由神创造的;第二种是由木匠按照第一种理式之床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学说中的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文艺世界。文艺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反映理式世界,因而,文艺世界依赖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赖理式世界;反过来,理式世界支配现实世界,现实又支配文艺世界。虽然柏拉图坚持认为理式之床才是本质的、真正的床,画家所画的床是对真理的“影像的模仿”,和真理隔着两层,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柏拉图的玄奥的理式世界且不考虑他对真实概念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文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即柏拉图的摹仿说中包含了文艺反映现实的观点,关于这种反映是真实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的问题,这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则可另当别论。如果从这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是直接继承了老师的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中,他放弃了柏拉图对理式的追求,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认同文艺的可能真实性埋下了伏笔。在《诗学》中,他转向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追求。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指出,诗人是摹仿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过去或当今的事,传说

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

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德】黑格尔:《美学》(1-3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981年版 5、【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8、【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9、【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英】拉曼?塞尔登:《当代文学理论导读》, 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18、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1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3、王国维:《人间词话》,彭玉平疏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 24、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7、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一、柏拉图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她(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8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 二、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被此派克拉底鲁推至“语言无法表述事物。” 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 3、巴门尼德关于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苏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三、理念世界 (1)、理念论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 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有感

理性,求真地思考问题 ----浅谈《柏拉图文艺对话选集·理想国两选段》“上过我这门课,我对你们别无要求,只要求你们以后凡事起手之前,先用柏拉图的思想想想,判断清楚了,再行动。”老师的这句,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书评,在第一堂课上就挑起了我这名工科大手,文学愚民极大的兴趣。一门美学概论课,一本古董级别的名著,一场场跨越了半个地球,数千年光阴的对话,莫非会对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都产生如这句话所说的这般撼动?现在再来看,读毕《对话选集》,虽不能知透其妙但也确有此事。 我感到人还算明朗,像是上过一堂美学的通识启蒙课,从中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为情感放弃真理的思维方式,但可能是我钻研不够,看完朱光潜先生的译后记,这篇记反而让我一头雾水,像是走错进了美学专业课的教室。不论他人的想法是否和我的相同,我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无论是谁,虽不能想透柏拉图通过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但是他条理清晰,理性沉稳,词从字顺的对话语句,你来我往间,着实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的心中萌生出不同的枝芽,收获不同的果实。 无论是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灵感”的论述;还是《斐利布斯篇》中,他对悲剧与喜剧,美感,痛感和快感的分析;还是《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什么是美的针锋相对,同一个思想精神,不同的观点层面,都贯彻在了苏格拉底看似“老实”的对话中。可他这真实简朴易懂的对话又是有魔力的,总能把对方给套住,让别人顺从着自己的思路,领他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不会迷失自己开始的方向,每一点的建立都有理有据,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而他的这种充满“理性”的仿佛推理般的思考方式,也正推理着自己的对待艺术不同于世人的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思想精神。“人的死,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人的生又何尝不是?而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存在,也应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而在《理想国》中关于文学音乐教育和诗人的罪状的选段中,柏拉图的分析则最能表现柏拉图对于艺术也是求美求真的观点。 在《理想国》关于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的末尾,柏拉图曾借助苏格拉底的视角总结了自己对于音乐的观点:

美学第一部分试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括号中填写的相应代码。) 1. 《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C)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嘉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5.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6. 柏拉图的“美本身”、普罗提诺的“理型”说、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实质上都体现着一种基本的观念,这就是(D) A.美即自然 B.美即感性C美即有用D.美即完满 7. 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B)A.相对主义观念B形而上学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 8. 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A)

A.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 9.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在古希腊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是(D)。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毕达歌拉斯学派 10.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美学家是(C)。 A.德莫克里特 B.贺拉斯C柏拉图D.托马斯阿奎那 11.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 悦。但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B)。 A.黑格尔B康德C歌德D席勒 12.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A)于1871年开创了实验美学,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 A.费希纳 B.费希特C康德D.克罗齐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六艺”授弟子,并把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与进行审美教育的(D)相结合。 A.书”関“ C数” D乐” 14. 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阿恩海姆 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荣格 15. 维特根斯坦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实验美学 B.格式塔美学 C.接受美学 D.分析美学 16. 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C)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完整版自考西方文论选复习笔记资料

我西方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建立学园开始授徒讲学,撰写对话。柏拉图的作品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讨论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较多的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柏拉图《伊安》和《斐若德》内容:主要阐述了"迷狂说"和"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阐述的问题(1)("模仿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2)文艺的这种属性,使得它无原则地同情和滋长了人的不良心理和原始情欲,颠覆了人的理性,成为一种低贱的东西。这也正是柏拉图要在他所构想的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理论依据。 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现存著作47种,文艺理论著作只有《修辞学》《诗学》及对话《格律罗斯》论文《忒俄得克忒亚》。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3.贺拉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多种诗歌,留下多种书信,其中一封名为《诗艺》。 ▲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4.朗吉弩斯《论崇高》:公元前3世纪,雅典修辞学家。 (1)《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5.普罗提诺:又名普洛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笔记

外国文学作品研究——周国清老师 题型:填空题22分;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题12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36分 六大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两大源头: 古希腊精神(神话艺术与文艺理论) 以基督教精神为代表的中世纪文学(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3位伟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1)。在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旧约》 古希腊文学发展概况 分期:古希腊文学追溯至前12世纪,发展到前2世纪,分四个时期。 (1)前12世纪—前8世纪:氏族社会——奴隶制,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文学主要是群众集体创作,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2)前8世纪—前6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体现集体意识的事实衰落,作家的个人创作兴起。民间流传许多散文故事、抒情诗、寓言,6世纪的《伊索寓言》是寓言故事集,由后人收集、改写和编订,反映平民阶级的思想感情。 (3)前6世纪末—前4世纪初:奴隶制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文学指雅典文学,以戏剧(悲喜剧);散文、文艺理论成就很大。 柏拉图:“理念论”“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吾学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诗学》《亚里士多德全集》(4)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在东方广泛传播并相互交融,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主的地中海文化圈。以新喜剧和田园诗为主。田园诗又称牧歌。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前12—前2世纪 地位:古希腊文学近100年,孕育了后世欧洲文学发展的各种因素。 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执着现世,积极进取的人本意识。成为欧洲文学的文化内核之一 艺术:具有首创性,后世欧洲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可追溯至此。 体裁:欧洲主要体裁:史诗,抒情诗,寓言,悲剧,喜剧。 理论:形成完整的文艺理论。为后世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位主神;众神之父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兼婚姻之神赫拉、海神波塞东、农神得墨忒耳、太阳神兼艺术之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火神兼匠神赫淮斯托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月神兼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神使赫尔墨斯、灶神兼家神赫斯提亚。 罗马维纳斯:八等身黄金分割 蒙昧时期:认为普罗米修斯制造你人;雅典娜给予智慧;宙斯的“奥利匹斯神系”是氏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说道柏拉图的美学,不得不从西方的美学发源说起。西方美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述了美和善的关系,提出了“美在于效用”。柏拉图在美学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关于“美”的见解提出了异议,还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不能为人们六识所识(美的这种客观形式称其为理式),却是客面存在着的一种事物,这种事物加载在任何人六根可识的事物之上后就可以使其产生美。柏拉图这种思想似乎很机械。他把美的事物当作理式美的一个影子,不具有理式美的东西就不美,具有理式美的则美。美其实是一种事物特性的抽象,是一种一般存在形式,其实理式美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一般的理式美也只能建立在个别事物之上。理式美即是一种抽象概念,不可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脱离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的理式美意义也不大。柏拉图的研究方法也很独到,正是他这种观点,他才启发人们对美的普遍本质加以探讨。通过柏拉图对美的研究方式,他充分向后人传达展示了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是研究各种各样事物共性、普遍性及类性的一门学科,哲学方法就是用类的方法进行各种各样事物的普遍性、共性进行抽象与研究,并把这性抽象的体现事物共性、类性与普遍性的内容进行扩展并认识新的特殊事物的一种方法。哲学是其他理论的一个基础。在任何科学理论中无不体现与渗透着哲学的一些观点,思想与方法。 说得直白点,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它,但是凡是有东西和它“接触”的东西事物都会变美。同时,将这个绝对的“美”给衍生开来,还和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有关, 幻影的世界——即一般人所认为现实的世界,柏拉图也将之称为可见世界,是由感觉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构成的世界,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理念的世界,柏拉图又将之称为可知世界,那些『理念』——今天被作为类的那些概念,则存在于一个真实的、没有幻灭的世界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所说的那个真正的“美”是存在于所说的“理念的世界”里的,而所谓的“幻影的世界”里的“美的事物”呢,是真正的“美”的影子或者说是分身,这个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是理式的”。 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说明了柏拉图对艺术文艺的看法,在当时的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所以也有三个世界的说法,即“艺术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和效仿,而现实世界,又是理式世界的影子,也可以说就是理式世界的模仿。这样一来,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班级:财管11-3 姓名:孙吉蕾 学号:201108051082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二、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阶级。他们的职责就是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篇一: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的观点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是引论,多少显得自成一体。第二卷按讨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正义”这一议题;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涉及对神的相关观点。有人推测,第一卷是柏拉图早年写的一篇旧稿,题为《色拉叙马霍斯》。第一卷的讨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很可能来自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一次“真实对话”,苏格拉底关于城邦正义更加恢宏的图景还没有完全展开,这些要留到后面的几卷了。 格老孔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老孔对善的分类: (1)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 (2)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 (3)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老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那一种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但一般人并不这么想,格老孔说:一般人认为正义是第三种,本身是件苦事,但喜欢其后果——名和利。 格老孔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证不满,认为他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老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老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老孔认为一般人对正义持否定态

度,其论证的思路是: (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a.格老孔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他认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 b.戒指喻: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先刚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 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 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种态度或者说方法照搬到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呢?著作是否代表着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全部?著作在他们的哲学 1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0). Band 1, S. 22-23. 2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2). Band 5, S. 8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