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李叔同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论李叔同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163

·

艺术研究

摘 要:李叔同将话剧思想、表演、化妆、服装、舞美等引

入中国,成为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奠基人。尤其是他在春柳社编演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产生的标志。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李叔同在戏剧观念、戏剧实践方面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关键词:李叔同;话剧;戏剧观念;戏剧实践;革新李叔同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参加上海早期学生演剧活动到去日本留学,李叔同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革新。他在日本组织春柳社,创演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给中国的戏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风,对话剧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忧国忧民”的戏剧思想

李叔同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人民大众之忧而忧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的博爱之心。所以,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李叔同进行了新剧,即“以后话剧”的探索,以此作为警醒世人、振兴国家强有力的工具。李叔同首先一改旧戏剧中充满封建主义“忠孝节义”的思想以及反科学的神仙鬼魄的迷信思想,主张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思想。李叔同曾在日本东京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醒狮》第2期上,发表了署名“息霜”的《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四首绝句。其第四首云:“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①

李叔同通过这首诗说明自己编写《文野婚姻》的目的是“歌台说法”,即为了唤醒民众,从而奋起救国。李叔同有感于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民不聊生,所以他愿以古代名优优孟、优旃为榜样,做一些有益于国家、民众的事。而戏剧成为他当时认为最为有利且得当的手段。所以,他编撰出版新剧《文野婚姻》,不同于传统旧戏中那种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而是通过两种婚姻的对照,歌颂了为追求自由不惜献出生命的“健者”和“奇女”。他们为了祖国的自由,血溅断头台上,他们是真正的“国魂”,身躯虽亡而精神不死。而对于“东临儿”与“西邻女”这样只满足于“床第之私”的庸碌之辈,作者表现出强烈的鄙夷之情。这样的思想内容,与20世纪初反清革命的现实是紧密相连的。

在李叔同以后的演剧中,这一思想不断得到强化,成为当时话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思想。《茶花女》上演的直接原因,是1907年初,我国淮河流域遭受水灾,李叔同与春柳社成员举行赈灾游艺会,筹集善款用以赈灾。这时,戏剧的社会功用得以体现,它不再是人们单纯休闲娱乐的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商业演出,而主要是为了解国家之忧困,为民众之生活。

2 “社会教育”的戏剧宗旨李叔同不仅组织和主演话剧,他还研究话剧理论和话剧艺术,他一直认为话剧是进行社会教育最得力的工具,并想借此进行爱国的宣传教育。李叔同可以说是较早地以戏剧为手段来警醒国人、改良社会的一位艺术家。《春柳社演艺部专章》第3条云:“本社无论演旧戏、新戏,皆宗旨正大,以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主。偶有助兴会之喜剧,

亦必无伤大雅,始能排演。”[1]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叔同所倡导的春柳社的演剧宗旨是“转移风气”“开通智识”“鼓舞精神”。李叔同在这里一反传统戏剧中,所具有的“惩恶扬善”的封建腐朽的清规戒律,而极力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主张戏剧起到开启民智、教育大众的作用,表现出他启蒙主义的戏剧观。

春柳社选择剧目《黑奴吁天录》举行第二次公演,此剧由曾孝谷根据美国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李叔同等人想通过演此剧来激起世界上主持正义的人们,谴责帝国主义对华工惨无人道的迫害,从而争取更多的人给予中国人以同情和支持。更想通过演出此剧,激起中国人反压迫反侵

略的民族仇恨。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在留学生群

体中引起轰动,也很快传到国内,得到人们积极地响应,革命热情高涨。

李叔同所提倡的戏剧救国的思想,在当时风起云涌的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政治反响。他们在客观上卓有成效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当时正在酝酿的辛亥革命做了一些宣传鼓动的工作。

3 “写实性”的戏剧形式

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在戏剧内容和形式上的“写意性”,话剧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在舞台上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早期话剧的历程是一场以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为指导的戏剧运动。不论在戏剧内容、戏剧形式还是舞美设计上,李叔同的戏剧革新都让我们对戏剧有了新的认识。他在这场早期话剧形成的“写实性”的改变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李叔同为沪学会编写了《文野婚姻》这一新剧,《文野婚姻》主要歌颂了“健者”和“奇女”两个形象,“健者”和“奇女”不再是历史人物或封建社会的王侯将相,也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直接来自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物,是现代新人的形象。无论在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设置上,《文野婚姻》都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

其次,在具体实践形式上,“写实性”的表现更加的明显。春柳社首次公演的《茶花女》初具话剧的规模,欧阳予倩看后感慨到:“这一次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的最初的一次。”到了《黑奴吁天录》中,就有完整的文学剧本,采取了西方戏剧的分幕形式,将全剧分为五幕。每一幕之间没有幕外戏,整个戏全用口语对白,没有朗诵,没有加唱,也没有独白、旁白,当时采用的是纯粹的话剧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言语形式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其中“生离欤与死别欤”一幕中的几个场面,在表演处理上采用的都是纯粹欧洲写实剧的手法。

最后,在舞美设计上,李叔同也做出了很大的创新。与国内的文明戏剧团不同,春柳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舞台美术的应用,而其中的策划施行者即是李叔同。1907年,在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演出海报上,明确标注着“脚本著作主任存吴,背景意匠主任息霜”。应该说,李叔同是中国写实性舞台美术的最先尝试者。李叔同在《黑奴吁天录》的舞台美术设计上,直接借鉴了西洋画的技巧。其中,第四幕“汤姆门前之月色”,舞台上设计了“空阔的原野,随处可见荒凉的小树林,左侧通向灌木丛处有一栅栏门”,“一切笼罩在月夜之中”。这就具备了话剧“写实性”的特征,更能直接地表现戏剧内容。李叔同的舞美设计以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创设戏剧动作的空间、渲染情境气氛、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戏剧主题为目的,对戏剧的演出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戏剧家徐半梅先生看后,肯定了李叔同这种对戏剧的创新形式,赞扬其对中国戏剧形式的巨大革新。

4 结语

李叔同是20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我们要研究中国话剧的产生与发展,追寻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轨迹,李叔同的戏剧活动是不容忽视的一段历史。这将对我们研究中国话剧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原载《醒狮》第2期,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发行。参考文献:[1]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J].北新杂志,1907,30 .转引自黄

爱华,李叔同.20世纪中国戏剧改革的先锋[J].文艺研究,1999(9).[2] 陈星,李叔同.艺术人生——走近大师[M].杭州.西泠

印社出版社,2004.[3] 黄飚.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论李叔同对中国戏剧的革新

崔瑞楠

(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7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