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鲁迅的《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

上。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

鲁迅的人生格言

鲁迅的人生格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鲁迅的人生格言 1、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4、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6、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7、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8、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11、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2、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18、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9、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20、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21、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22、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2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6、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2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8、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9、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3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2、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2019.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界里,自由的天地,崭新的生活。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会邀请鲁迅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们这儿没有社戏。记得以前,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天里,我会和他去农村,再次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寄托。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和鲁迅一起学习他的作品,领略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惨。我们将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

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这一天里,还要和他探讨弃医从文的事情。回到中国的他,便以鲁迅为笔名,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也发表了中国历史让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时刻都在写作,在作品中,不断唤醒国人的勇气,也去嘲讽那些坏人。于是,很多坏人都想去杀了他,因为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和那些坏人作对,使得坏人们很难得以发展,使得国人的抗战意识高涨。 鲁迅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弃医从文,放弃自己学习很多年的医术,只是为了能够救国图存,那样的一位英雄,或许可以值得我们能够永远铭记。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鲁迅的《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

上。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

关于鲁迅的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鲁迅的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1.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3.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4.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5.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6. 希望是附丽于存有的,有存有,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名句 7.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8.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 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9.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10.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不过一天的时间给勤 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11.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 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语录 12.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 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很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13.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4. 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 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故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想象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不过更需 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 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实行,便容易失望。 15.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能够使天 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1.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鲁迅语录 2.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3.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 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 4.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5.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6.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 鲁迅名言 7.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8.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9.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例,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能够创造出来。 10.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11.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 叛变,不过只要无碍于实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 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名言

鲁迅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鲁迅经典语录大全 1、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3、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5、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 6、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7、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8、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9、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10、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13、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14、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5、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16、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18、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19、在人人说假话的年代讲真话;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拥有充实的心灵。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的名言50句_名人名言

鲁迅的名言50句 1、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鲁迅 2、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鲁迅 3、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面清洁旧帐,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感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鲁迅 4、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鲁迅 5、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可以救援经济。——鲁迅 6、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鲁迅 7、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 8、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9、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1/ 5

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10、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鲁迅 11、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书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鲁迅 1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13、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鲁迅 14、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鲁迅 15、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鲁迅 16、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鲁迅 17、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18、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鲁迅 19、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20、自杀是卑怯的行为。——鲁迅 21、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2/ 5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过客》的篇幅很短,全文基本上采取的是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篇幅虽短,但其中却蕴含了整个人生深刻的思索,以及透过这个作品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荒诞和绝望。 短文一开篇就介绍了人物地点时间,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介绍。从对过客的介绍中,让我想起课文中常用的作者照片,中年时的鲁迅,一样的三四十岁,一样的眼光阴沉,黑须。(当然这是我本人的感觉)过客文中的主人公,从他的外貌描写中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之所以说他是失败者,是因为他正处在中年,按理说应该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是从头到脚却散播着贫苦、疲惫、流浪的气息——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一样的落寞,一样的孤寂。 再看下面的环境描写,荒凉,颓败,似路非路的痕迹,这样含糊不清的表述,表明道路并不确切存在,这让我想起了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了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之所以似路非路,是因为没有多少人走过,所以只是痕迹而并非脚下的路。 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疲惫困顿的过客向老翁讨水喝。我注意到两人之间最开始的对话互相问候竟然是问号。你晚上好?你好?我们平时问候大都是陈述句,鲜少看到是一个问句的形式,这是一种对未知的不肯定。更有意思的是,老翁问了他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过客的回答着实让我吃惊,一个不知姓名,不懂来

路的人,我大概会认为是疯子。“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在过客看来,一切称呼都是随便的,不是他所喜爱的。过客只知道一个劲地向前面走去,他问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翁告诉他说,前面是坟,这里坟象征每个人终有一死的结局,每个人都逃不过这个宿命,不需要指引自己就会到达这个终点。但在小女孩看来却不尽如此:“不,不,不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一个是已经走到生命暮年的过来人,一个是还在用孩童的天真的眼睛看待世界,还不知道人世的丑恶,没有经历过幻灭的悲哀,不知道思考人生意义的小女孩,世界在她的眼中是非常美丽的。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眼中的世界就是如此不同,老人看到的是坟是死,而对人生懵然无知的小孩子看见的却是鲜花,谁错了呢?都没有错。人生阶段的不同导致了看待世界的眼光的差异! 对于过客进一步的发问,老翁也不能回答他,因为老翁我没有走过,他还没有死,显然也就不知道死后怎么样,他能做的是拒绝正视死亡的回避态度。尽管老者一再强调让过客回转去,他却只得走!他是因为现实的黑暗、残酷、丑陋、虚伪和荒诞,从而企图拒绝现实逃离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人“喝血”,也可以认为是在社会上压榨、剥削和排挤别人,也就是鲁迅自己所说的吃人。他要摆脱吃人与被吃的宿命!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吃人与被吃的社会,你不喝别人的血,要生存就必定是艰难的,所以他感到营养不足。 奇怪的是,那个声音也曾呼唤过老翁,“他也就是叫过几声,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原来不止过客一人听

试析鲁迅、海明威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一)

试析鲁迅、海明威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一) 提要:生活中诸如病与死这样一些普遍遭到排斥和拒绝的反面经验,一旦以迷人的形状从作家的笔下走出,竟带来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与难以抑制的兴奋。这其中又都透出了一股让人深思的气息,这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这种震撼是来源于他们的经历还是来源于想象。本文试通过对海明威和鲁迅部份作品的阐释,来表述我所能理解的他们的死亡哲学和生命哲学背后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命运、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主题词:海明威死亡哲学鲁迅生命哲学弗洛伊德有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和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这里一个是美国小说家、1954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另一个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他们以文学共同耕耘在那个天地里,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所谓“生命哲学”、“死亡哲学”都主要是一种范围上的限定。一种可以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自然史、精神史的理解,更应是对人自身存在状况的领悟;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中也多有病、死、鬼这样的字眼,固执地一再重复地出现吃人、死亡、坟墓、鬼魂、杀头、丧仪这些毛骨悚然的东西。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和鲁迅的生命哲学是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一、“生”与“死”的哲学 1、海明威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份,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 在创作上,海明威一生最偏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在他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光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 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中就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毙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还有濒死的感觉、战斗中的求生祈祷、雨中溃退等。更不用说其中描述的妇女生子、丈夫自杀、怨敌之争、情人变心、恋人分手、对婚姻的恐惧、夫妻淡漠的生活、流浪者打斗、战后精神迷惘颓废、赛马作弊致死、斗牛士之死等用战争、疾病、情感和各种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死亡。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系列故事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幼年以来就对死 亡所产生的恐惧、困惑、焦虑、渴望、漠视、直面等复杂的情绪和心态。可以这么说:只要能将阅读深入到海明威的作品中去,就几乎可以感觉到它们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一部“死亡学” 的详尽注解。生命个体是一个易逝的、必然毁灭的、终有一死的存在者。这就是人无法相逆的命运。《永 别了,武器》中,蚂蚁逃离火海的故事,说明死亡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它或早或晚是要到来的。海明威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生命的意志,可是由于生命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挣扎和冲动,因此,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痛苦”。不管大自然做了什么,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不管人们的社会角色怎样,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这些“痛苦”促使生命最终要导向 “死亡”。 海明威如是说:“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死。”⑴莎翁说,这是支撑他生命的看法,只有明白了人 是注定要死的,才能正视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他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才会有生活的紧迫感,才会格外珍惜并利用自己的生命。他说:“一定要找出新方法来为我们寻求在这 个世界上的生存空间。让你的精神受到新思想的鼓舞??…过一过这种充实的精神生活吧。”这就是他创造的打不垮的“硬汉子”精神。这种精神内蕴育着一个生机盎然、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积极筹划有限人生,使它更加紧张、热烈、深刻、充实。 海明威提出了“死自是一种美”,“活着,则勇敢地活下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提倡以“硬汉子”

经典人生格言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经典人生格言大全 经典人生格言大全 1、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 4、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6、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8、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11、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郭沫若 12、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13、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14、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托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1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16、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17、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18、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培根 19、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20、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苦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21、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22、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3、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谈谈鲁迅_野草_的生命哲学

YUWEN JIANSHE 56文学视阈 TUOZHAN 拓展 本栏邮箱:ywjsxln@163.com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 ·文学视阈·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孙玉石 《野草》是一本很薄的散文诗集,加序言一共是24 篇,大概在鲁迅著作里是最薄的。虽 然薄,但它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一生文学活动中,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长时期以来,《野草》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最薄的书最有分量,主要是因为它很深刻而优美。它比《呐喊》《彷徨》这类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也有一种永久性。整体上看,有一种难于了解却又永远引人沉思的审美的艺术魅力。对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的研究成果,仅专论和专门的论文摞起来就很厚。然而,对其中一些晦涩的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到今天还很难说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解释。不像杂文中的一句话或小说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形象,大家都可以阐释,而且大体上可以互相接近,《野草》是很难做出公认的解释的。 《野草》里大多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抒情作品。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追求和 内涵,甚至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虽然《野草》不存在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不存在一个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方面,描绘一种关于整部《野草》丰富复杂内容的客观事实,还是应该允许的。我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更多一些:韧性战斗,这属于鲁迅生命哲学的思考,追求一种韧性的斗争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关于爱憎和宽恕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不是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粹哲学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学的思考。它有很深的现实感和自己的一些生命感悟。这些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下面 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关于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主要是指对旧社会、旧制度和黑暗势力,对那些对于人和人性的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那种对改革中国社会的艰难的深刻了解,那种对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反省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特有的清醒,提出了长期作 战的韧性的精神思考,成为一种哲学的思考。 开栏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文学视阈栏目终于如期推出了。文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文学教育的效果,本栏目的宗旨是沟通文学界与中学语文教育界,把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动向、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鉴赏文学艺术的能力,进而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专业的参考。

关于鲁迅的名言_名人名言(精华版)

《关于鲁迅的名言》 1、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必须能够到达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2、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3、专读书也有弊病,因此务必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4、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 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 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 6、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 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鲁迅 7、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鲁迅 8、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 9、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10、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我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我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但是是废纸。鲁迅 12、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因此得名是那一种学 问或事业--鲁迅 13、节约时刻,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迅 14、期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期望,有期望,便是光明。鲁迅 15、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之后,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16、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理想志向格言人生志向的名言警句青年应当 有朝气,敢作为。鲁迅 17、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 巴而去。鲁迅 18、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励志天下lizhi)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目录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只是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云、佳作迭出,许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是为引言。这部分比较枯燥。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在英语文献中,“悲观主义”(Pessimis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暨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S.T.Coleridge)1795年的一封信中。而“悲观主义”作为哲学概念被广泛使用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只是单纯个体的体验和态度。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态度和理论的历史要源远流长得多,它甚至可以一直上溯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参见PessimismandOptimism,TheEncyclopediaofphylosophy,NewYork,1972,P114----121)[!--empirenews.page--](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毫无疑问,在悲观 “悲观主义”主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叔本华是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是由于叔本华, 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而我之所以把要研究的王国维的人生哲学称为“悲观主义”,就是因为王国维为寻求人生意义所求助、欣赏并付诸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即主要是叔本华哲学。王国维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到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扬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这一切都是和他有选择性地接受了叔本华唯意志论以及建立在这种哲学之上的人生哲学分不开的。1、“情”投“意”合早在1903年,还在青春期的王国维就在《游通州湖心亭》和《来日二首》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时”,流露出了浓重的忧郁气质。这一气质的形成,往上可以追溯至其童年生活的不幸、少年时期家庭社会地位的低微、“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和其父王乃誉抑郁苦闷的人生观给他的影响。王国维26岁时(我是20岁时,嘿嘿)即“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成长求学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纵观他的成长经历,早年丧父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造就他这个大文豪的必要条件。因为父亲死于庸医,家道中落,所以他加倍努力考取了一所所全免费学校得以继续学习深造。也因为此,他才有可能立志学医。所以,后来才有了他弃医从文的美谈,所以才有了这文学的一代宗师。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今天的社会中,也有许多如少年鲁迅一样聪慧,如他一样经历丧父之痛,如他一样因父亲的病而家庭贫困的少年。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将来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迅先生也生活在今天,一切又会怎样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鲁迅家里真穷困到拿不出学费和生活费的地步,那么他只有辍学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因为现在社会好像没有学费、生活费全免的学校存在。 因此,少年鲁迅就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入社会的少年,思想行为上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自己家庭的变故和由此造成的不幸而努力上进、奋发向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喜欢独自去闯荡。所以少年鲁迅一定会背上行囊,远走他乡,从此走上打工之路。尽管打工之路漫长而艰苦,但以鲁迅的心智和毅力,应该可以忍受并奋发。照此看来,或许他日后会在打工者之中脱颖而出,受到老板的欣赏并因此成长为某公司的领导阶层。如果鲁迅胆子大点,也许他会自立门户,成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如果他运气

好点,他可能会在将来日进斗金,成为一个大富豪。 第二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家道中落而自卑,会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会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甚至会痛恨这个社会。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会破罐子破摔,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倾向。所以少年鲁迅肯定会呆在鲁镇,慢慢地便会和镇上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混在一起。而且慢慢地也会学着干些坏事,由于不幸经历而造成的心灵扭曲,所以干起坏事来往往会更心狠手辣。渐渐地,他会有较高的威信,在那些哥们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最后,极有可能成为为害一方的黑帮老大。 当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遇上几个好班主任——这班主任还得有点钱。每年的的学费等开支都由班主任帮他出。这样的话,他能免强熬到高中毕业。但大学恐怕就念不上了,因为大学学费简直是天文数字,一般的班主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大学里有贫困生贷款上学的举措,但第一次去的学费就不可能筹到。另一种是遇上丛飞这样的好人来支助他上学,但这种机会几乎为零。因为鲁迅的家既不在大西北又不属贫困山区,而且他还是城镇户口,所以丛飞等人的爱心很难恩泽于他。 如此看来,倘若鲁迅生活在今天,要想成为大文豪实在难矣! 不过,鲁迅是咱中国人的骄傲,是一代文学宗师,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只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和鲁迅经历相似的苦命少年,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人生观与生存哲学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人生观与生存哲学 我们已经了解到鲁迅凡庸和世俗的一面。鲁迅是一个生活情调很高的人,他是最懂得如何生活,也是最讲究生活质量的人,所以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只不过比我们一般人聪明、深刻、刚猛、坚强。鲁迅除了注重生活外,他还注重生存质量。鲁迅认为人活着很好,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好呢?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智慧,那么在生活方面鲁迅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智慧的呢? 我们再简单讲一讲鲁迅在生活上的一些智慧。因为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战士把敌人打退了,得下去换弹药,得吃饭,得喝水。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注重后勤工作,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谁的后勤好,基本上就已经胜利一多半了。生活质量的好坏,当然会直接影响战斗质量的好坏,鲁迅在生活上非常有情调。 我们先从鲁迅的人生观讲。鲁迅讲人活着,人应该怎么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他有一句话非常好,鲁迅说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31,这话说得多么通俗,不但在那个时候是真理,现在也仍然是这样。鲁迅从来没有抽象地去讲什么人权,但是鲁迅一生都在为人权问题而战斗,他的人权不是空中口号,他说的要捍卫的人权很清楚,它分为三个层面:生存权、温饱权、发展权,对于那些还没有解决生存,生死都不确定,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你要让他先生存,解决生活问题。鲁迅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列著作呢!这些并不是马列主义教给他的,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就感悟到的,人是先要生存,第二是温饱,然后才是发展。看看我们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的轨迹,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先要求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然后是温饱小康,再然后是发展强大。既然是这样的一个顺序,所以鲁迅很重视生存,很重视这个基础。我们后来学了马列主义,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是要先吃饭的,鲁迅早就认识到了,除了注重生活、生存的质量之外,鲁迅的生活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智力上。比如他有一篇小杂感,讲如何听高人讲话,如何听领导讲话,听一个什么专家的讲话,他说"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32,什么叫偶有不懂之处呢?说太不懂会被看轻,说太懂了会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就是说听者稍有一点不懂,双方都很舒服,但是我们看,鲁迅说这个话是教人这样做呢,还是讽刺这种现象呢?他没有说,他没有具体表示。你可以理解为他教人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在讽刺这种现象,讽刺中国社会要面子、爱虚伪。所以说鲁迅他不是不懂世故,他是太懂得世故的,有人批评他是世故老人,但是他懂得世故,做事却不一定世故33。他经常是很直率的,心肠很直,所以鲁迅是一方面看透了生活,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又不肯随便敷衍。他是会敷衍的,需要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或者说他敷衍的时候其实背后是

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_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比较

一、引言 西方当代哲学美学的非理性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敌视,是同认为科学技术使人异化终而导致世界末日的悲观主义特征联系着的。在这种悲观主义的哲学情绪中普遍回响着一个强烈的主题:死亡。[2]弗洛伊德有过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 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与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海明威和鲁迅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艺术天才。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之中,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中也多有病、死、鬼这样的字眼,一再重复出现吃人、死亡、坟墓、鬼魂、杀头、丧仪这些毛骨悚然的词语。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和鲁迅的生命哲学是他们 各自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一种哲学态度。[9] 二、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从美学意义上讲,海明威及其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崇高之美。这种崇高之美是通过强大的死亡意识与抗争的行动精神之间激烈的斗争体现出来 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 ——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比较 崔敏周海燕 本文摘要:海明威与鲁迅,这两位举世闻名的作家,正是由于他们对生存有着巨大的欲望,对黑暗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才使得他们与他们的人格、作品得到世人的崇敬和仰慕,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得以不朽。海明威与鲁迅因不同社会环境对“美”的认识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时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并使读者产生更加深邃的美学思考。 关键词:死亡意识生命哲学美学艺术海明威鲁迅 WENYIGUANGJIAO 文艺广角● 093

相关主题